【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四川省两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阆中中学、保定中学)(解析版).doc,共(14)页,375.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909e72dbe27593828a76bbc5487dc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保宁中学、阆中中学2019年秋初2018级期中教学质量联合检测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A.纳米、微米、毫米B.毫米、纳米、厘米C.毫米、纳米、微米D.毫米、微米、纳米【答案】D【解析】【
详解】常见长度单位从大到小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故D符合题意.2.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河岸和行船B.行船和河岸C.都是行船D.都是河岸【
答案】B【解析】【详解】运动具有相对性,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同,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运动;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地面或河岸为参照物,山是不动的,而船是向前运动的.故B正确.3.甲
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A.2:9B.9:2C.2:1D.1:2【答案】A【解析】【详解】由v=st得,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stvsstsv甲甲甲甲乙乙乙乙==×23vv乙甲=×1
239=.故选A.24.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与乙同学一起出发B.4s~8s内,只有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
速度相等【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A错误;B.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0s∼8s
内,甲通过的路程是5m,乙通过的路程也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D.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则甲的速度:v甲=st甲甲=5m4s=1.25m/s;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则乙的速度:v乙=st乙乙=5m8s=0.625m
/s.故D错误.5.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那么它的温度()A.一定升高B.一定降低C.一定不变D.可能升高,可能不变【答案】D【解析】解答:物体吸收了热量,可能用来加快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即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升高;也可能用来改变物体的状态;比如: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所以,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故选D.点睛: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可能表现在物体的温度变化,也可能是状态的变化.36.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
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A.29℃B.32℃C.30℃D.35.5℃【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得此一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100010/9559t℃℃℃格−==−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实际温度为:()10
'325/309t格℃格℃=−=.故C正确.7.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
答案】B【解析】【详解】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在较冷的玻璃镜面上发生了液化现象,变成水,附着在玻璃镜面上.过了一段时间,玻璃镜面上的水又变为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正确的选择是B.8.小昌同学在26℃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
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于26℃B.先下降,后上升到26℃C.低于26℃D.等于26℃【答案】B【解析】【详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计的示数下降,低于26℃;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
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实验室内的温度相同,即等于26℃.D符合题意.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4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D.“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音色好【答案
】A【解析】【分析】根据“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可知,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以及声与能量的相关知识,根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三大特性的特点进行求解.【详解】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A不正确;
B.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故B正确;C.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C正确;D.“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音色好,故D正确.10.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
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从而能够及早的发现敌人的活动情况,是利用了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不同的原理,可据此进行解答.解: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因此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能更早的听到敌人骑兵的活动情况,从而及早的发现敌情.这个现象说明了:①振动的物体可以发声,②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只有C选项
的解释有误,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题借助战争实例,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11.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
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养蜂人辨别所依据的特征是:()5A.声音的音调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C.声音的音色不同D.飞行的路线和高度不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
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蜜蜂载花蜜飞行频率小于不载花蜜飞行频率,蜜蜂载花蜜飞行音调低于不载花蜜飞行音调.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是根据蜜蜂的音调来判断的.故选A.考点:音调;频率及音调的关系.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
高低的影响因素.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严寒的冬天用一把钢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比实际长度偏小B.15℃的空气中人耳听见回
声的最短距离为17mC.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D.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为1.3008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答案】BD【解析】【分析】根据选项对于刻度尺使用的提问可知,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根据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进行求解.【详解】A.
严寒的冬天钢刻度尺会缩小,分度值变小,测量的结果会偏大,故A错误;B.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时间为0.05s,人距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6s=vt=340m/s×0.05s=17m故B正确;C.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C错误;D.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为:1
.3008m=1300.8m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D正确.1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温度为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B.温度为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D.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答案】ABC【解析
】【分析】根据选项对于温度为0℃时,冰和水存在与否的提问可知,本题考查0℃的规定和蒸发的条件,根据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可求解.【详解】AB.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因此温度为0℃时,水、冰都可以存在,故AB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CD.规定冰水混合
物的温度是0℃,而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因此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故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二、填空题14.如图甲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s;如图乙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答案】(1).337.5(2).2.50
7【解析】【详解】[1]根据甲图可知,秒表的分钟指针超过“5”后半格,秒钟读数为37.5s时间为:560s37.5s337.5s+=[2]根据乙图可知,刻度尺的刻度读数为:3.50cm1.00cm2.50cm−=
即被测物体的长度为2.50cm。15.把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音是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纸
杯被击落的现象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_.【答案】(1).振动(2).能量【解析】【详解】[1][2]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纸杯被击落,是声波对纸杯做了功,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16.坐在甲车里的人,看见路边
树木向北运动,他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他看到并排的乙车静止,若以树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_运动【答案】(1).甲车(2).南【解析】【详解】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参照不同,物体运动
情况的描述就不同;坐在甲车里的人与车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对静止.车相对于路旁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以甲车为参照物,人看到路边的树木是运动.路旁的树木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以树木为参照物,甲车向南运动.他看到并排的乙车静止,说明甲、乙两车的运动
状态相同,若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南运动的.考点:机械运动;参照物17.“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特征来辨别的.“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声音________大.“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指
的是声音的________高.【答案】(1).音色(2).响度(3).音调【解析】解:(1)不同的人说话主要依据音色来判断;8(2)“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的意思,生活中人们把高低和大小说混了,所以这里是指响度大;
(3)歌手的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调.故答案为音色;响度;音调.【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来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18.下列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例如: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升华,吸热.(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________,________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________,________.(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________,________.(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________,________.【答案】(1).熔化(2).吸热(3).液化(4).放热(5).汽
化(6).吸热(7).凝华(8).放热【解析】【详解】(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过程,液化放热;(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
阳出来后散去,是蒸发即汽化过程,汽化吸热;(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凝华放热;【点睛】重点是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除了要记清楚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谁吸热、谁放热,还要多了解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
活的紧密联系.19.一只小船往返于M、N两码头间,顺流中与逆流中的速度分别为6m/s和4m/s,则小船在M,N之间往返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答案】4.8m/s【解析】【分析】根据“则小船在M,N之间往返的平均速度为”可知,本
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根据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而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进行求解.【详解】[1]船顺水行驶时的速度v1,逆水行驶时的速度v2,再设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s,船往返一次的路9程是2s;则根据svt=可得,船顺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
11stv=船逆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22stv=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121212122222644.864m/sm/sm/sm/sm/svvsssvsstttvvvv======++++20.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
度匀速进入长为3.2km的隧洞,火车完全在洞中的时间是_______s,火车完全通过隧洞的时间为____________s.【答案】(1).150(2).170【解析】【分析】根据“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
度匀速进入长为3.2km的隧洞”可知,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参照物的选择,根据火车完全通过隧洞行驶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度加上隧洞长度进行求解.【详解】[1]火车速度v=72km/h=20m/s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s洞=3200m
-200m=3000m火车完全在洞中的时间:300015020洞洞msm/sstv===[2]火车完全通过隧洞的路程s=3200m+200m=3400m火车速度v=72km/h=20m/s由svt=得,火车的运动时间:10340017020msm/sst
v===三、实验探究题2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
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___
_____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m/s.【答案】(1).svt=(2).大(3).0.24(4).0.2【解析】【详解】(1)[1
]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2)[2]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svt=算出的速度偏大.(3)[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1.2m,所用的时间t1=5s,111.2m0.
24m/s5sACsvt===;[4]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2111120cm60cm0.6m22ss====,220.6m0.2m/s3sABsvt===;11【点睛】“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s
vt=算出平均速度.22.小郑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他的操作如图(1)所示,其中两处错误是________,____.(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为_______℃,在图(3)中图_____
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3)分析图(4)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4)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此地大气压_______(填:高于、低
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烧杯口未加纸盖(3).98℃(4).b(5).a(6).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7).低于【解析】【分析】根据小郑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可知,本题考查水的沸腾特点,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与读数、水温
与时间的变化图象进行求解.【详解】(1)[1][2]他的操作如图(1)所示,其中两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烧杯未加纸盖;(2)[3]从图中能看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98℃;[4][5]水在沸腾前,底层水温高,上层水温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重新
液化,所以越来越小;而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会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对气泡进行补充,因此会越来越大.所以图3中a是沸腾时的情况,b是沸腾前的情况;(3)[6]观察图4可以看出,当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对水加热,其温度保持不变,这就是水沸腾时的特点;(4)[7]水的沸点是98℃.根据水的沸点与气压的
关系知,此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12四、计算题23.地震时在震源处同时产生横波和纵波并向外传播,两列波传播速度不一样,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接着横波传来,测得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分别为6km/s和3.5km/s,一次地震中,某地震观察站测得纵波到达时间为14h30min
,横波到达时间为14h33min20s.求:(1)两列波到达的时间差是多少s?(2)该观察站距震源多少km?【答案】(1)200s(2)1680km【解析】【分析】根据“某地震观察站测得纵波到达时间为14h30min,横波到达时间为14h33min20s”可知,本题
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及变形式进行求解.【详解】(1)由题意可得,两列波到达的时间差:t=14:33:20-14:30=200s(2)设该观察站距离震源处为s,由svt=可得:200纵横ssvsv=−即2003.56skm/skm/sss−=
解得:s=1680km24.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兰海高速匀速驶向路边的测速仪,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间隔时间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多少m?(2)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s?13【答案】(1)85m(2)42.5m【解析】【分析】根据“一辆小汽车在兰海高速匀速驶向路边的测速仪,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
的超声波信号”可知,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找到的对应路程和时间结合速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解.【详解】解:(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25s=85m(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到测速仪的距离s
2=v声t2=340m/s×0.15s=51m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行驶34m所用时间为t=0.9s-0.25s+0.15s=0.8s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42.50.8mm/sssvt===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