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专用,选必1第1~14课)(全解全析)(天津专用).docx,共(12)页,385.4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ff42b85ca0993644fbc75dfb3f087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天津专用)(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1~14课。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按照中原华夏体制,王号为周天子专用。西周时期楚君熊渠宣称“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这反映了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C.君
主专制体制瓦解D.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不与中国之号谥”“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进行分析。王号为周天子专用,但楚君封子为王,这体现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故选B项;材料中的楚君并不认同中原地区的华夏体制
,排除A项;君主专制形成于秦统一后的秦朝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2.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
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衰落B.君主集权的趋势C.战国的变法运动D.华夏族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了破坏,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宗法制度的破坏,未
涉及君主集权趋势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国的变法运动,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华夏族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3.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各项
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皇帝制、三
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A项正确。根据题意“秦汉”,可排除含有二府三司制(宋朝)、行省制(元朝)、世官制(秦朝以前)的选项,即排除B、C、D项。故选A项。4.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沿革的是()A.三公九卿
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B.中外朝制→郡县制→二府三司制→设立军机处C.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设立内阁→二府三司制D.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行省制→郡县制【答案】A【解析】三公九卿制是秦汉中央机构,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
时期,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是宋朝制度,故A项正确;B项中的“郡县制”,C项中的“郡国并行制”,D项中的“行省制”均是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5.雅典的公职人员没有工资俸禄,这使得在民主政治中愿意承担公职的只剩下富人,雅典由此而成为富人掌权的国家。这表明雅典()A.贫
富差距较为悬殊B.贵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C.社会等级差别明显D.民主制度存在着局限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雅典的公职人员没有工资俸禄,这使得在民主政治中愿意承担公职的只剩下富人,雅典由此而成为富人掌权
的国家”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因平民没有俸禄而不参与政治,使雅典成为富人掌权的国家,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
会等级差距”,故C项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斯巴达法定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B.雅典议事会议员由公民大会投票产生C.斯巴达监察官有重要权力且终身任职D.雅典公民审判员由卸任高级
官员组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斯巴达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它的国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斯巴达法定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A项正确。雅典议事会是雅典的权力机构,议员由抽签选举产生的,排除B项;斯巴达监察官从全体
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排除C项;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众法庭审判官由公民抓签选出,任期只有一年,每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两次审判官的职务”,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列关于古代欧洲政治制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雅典城邦——民主政治②斯巴达城
邦——寡头政治③罗马帝国——元首制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①正确,斯巴达城邦实行寡头政治,②正确,罗马帝国实行元首制,③正确,古代印度属于亚洲,排除带有④
的选项,A项正确。8.从下表国家机构的组成看,该国的政体是()A.贵族共和制B.君主专制C.君主立宪制D.民主共和制【答案】C【解析】根据“国王”“世袭”“首相”“议会多数党领袖”,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世袭,
统而不治,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C项正确;共和制没有世袭君主,排除A、D项;君主专制下,君主掌握行政大权,议会没有立法权,排除B项。故选C项。9.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答案】
C【解析】中共的政策是由对抗国民党转向联合国民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矛盾,C项正确。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12月份召开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形成,A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B项排除;广大人民的呼声
也是通过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D项排除。故选C。10.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辛亥革命的发
生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这些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故D正确;四川保路运动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故A正确;这些没能提升清政府的治国能力,故B错误;这些措施不可
能阻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C错误。11.明朝时期的官僚系统包括监察系统在内的每一官员均受到监察,监察机构之间也要互相纠举,如科道之间,都察院与按察司之间等等,这样的制度设计()A.保证了吏治廉洁B.缓和了阶级矛盾C.加强了君主专制D.造成了冗官冗费【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封建
社会的监察机制本质上是为君主服务的,监察机制的发展,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监察机制的完善无法保证吏治廉洁,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制度设计与阶级矛盾的缓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宋朝造成了冗官冗费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1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A.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B.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C.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D.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可知这是文官政治的积极作用,在文官制度下,官员的选择与其政党属性无关,有利于政府体制相对稳定,C项正确;美国建国就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两党轮流执政定制未被打破,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排除D项。故选C。1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
心。在这里,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祭酒”,见证了德治与法治之争。以下不属于德治思想的观点是()A.“为政以德”B.“以吏为师”C.“仁者无敌”D.“非礼不成”【答案】B【解析】“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主张,A不符合题意。“仁者无敌”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C不符合题意。“非礼不成”出自《礼记》,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思想,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认为在法律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
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一学派是()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答案】C【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故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发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思想与材料“一旦触犯
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相符,故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与材料“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不符,故D项错误。15.近代学者刘师培在论及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时批评道:“及考其所著书,名曰引经决狱,实则便于酷吏之舞文。缘饰儒术,外宽内
深。故酷吏由之,易于铸张人罪,以自济其私。”作者认为汉代的“以儒释法”()A.改变了治国理念B.推动了儒法融合C.不利于君主统治D.易造成冤假错案【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故酷吏由之,易于铸张人罪,
以自济其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汉代的“以儒释法”容易纵容酷吏严刑逼供,假公济私,易造成冤假错案,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治国理念”改变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不是作者观点,排除B项;作者并未对“以儒释
法”对君主专制的作用展开论述,故无法判断“以儒释法”是否不利于君主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6.“永徽初,敕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等……参撰《律疏》,成三十卷,四年十月奏之,颁于天下。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下列关于材料中法律文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封建法典B.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C.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D.反映中央机构职责分明【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提倡礼治,强调“孝”,提倡礼治,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法
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排除A。《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C。《永徽律疏》没有涉及中央机构职责,排除D。故选B。17.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A.
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主”指的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所以,这枚校徽体现了基
督教对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C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故选D。18.它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成文法或法典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公法和私法。它是()A.《十二铜表法》B.《大宪章》C.《法国民法典》D.《战争与和平法》【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以
罗马法为基础、以成文法或法典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公法和私法的是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符合,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中第一部成文法,排除A项;《大宪章》和《战争与和平法》并非以罗马法为基础,排除BD项
。故选C项。19.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B.是现
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
’等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A项中的“照搬”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B、D项错误。故选C。20.这部法律被称为“社
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随着它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同时废止。这部法律是()A.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2020年5月2
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D项正确;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均和材料“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描述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21.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因仰慕大唐文明,曾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以下场景,禄东赞可能遇见的是()A.使用交子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B.大唐西市售
卖甘薯、玉米等作物C.土尔扈特部首领率众回归祖国D.许多国家使节前来朝见“天可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因仰慕大唐文明,曾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禄东赞可能遇见的是许多国家使节前来朝见被
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D项正确。交子出现在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甘薯、玉米明朝传入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土尔扈特部首领率众回归祖国是在清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
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所取进士百人中
,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通婚,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项;B项完全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信息主旨
不是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23.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该规定()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可知促进了欧洲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故D项正确。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瓦解人们的传统宗教
信仰,且此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在思想上有力地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国际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24.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第一
幅图描绘的是1949年开始出现的政协会议,第二幅图是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第三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纪念标志,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所以它们依次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这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项。25.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积极打造中国“主场外交”品牌。下列各项中,属于“主场外交”的有()①G20领导人杭州峰会②亚
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③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④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主场外交”即行为体以东道主身份开展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外交活动,G2
0领导人杭州峰会使得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中国杭州相聚,①正确;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成员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区域经济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②正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
厦门会晤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彰显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完善全球治理的责任与担当,③正确;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览馆,通过“一带一路”实物展、多媒体展,以及参观者交流互动等形式,全面展示高峰论坛的盛况盛果,彰显“
一带一路”文化内涵的魅力,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故选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4分)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
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
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
”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并有何意义?(10分)【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唐朝:三省六部制。(2分)(2)设计:君主立宪制。(2分)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2分)意义:推翻王权,建立资本主义制
度;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了英国的社会稳定。(6分)【解析】(1)据材料“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结合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分析,得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从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分析,得出三省六部制
。(2)据材料“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结合所学可知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伊丽莎白统治晚期,女王经常用专利的方式赐予喜爱的臣下以恩惠
,又由于此时王室财政频遇困境,为了增加王室收入,专利特权开始被逐渐滥用起来。当时的议会曾几次提出对国王滥用专利的不满,要求规范生产和贸易。1624年5月的议会上,保护专利的《垄断法案》获得通过。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在本土资源、技术能力上并不占优势,而颁发具有垄断性质的王
室“保护令”使得大量技术工人移民至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从贫瘠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开始向工业国家转变;进入工业革命后,英国专利法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满足了发明人在立法中的需求,同时给予他们英雄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奖励,这使得英国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据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等整理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访美,先后促成《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中美贸易协定》的签订,两国在协定中约定,相互对知识产权实行全面保护。在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的同时,新中国启动了对著作权法、专利
法和商标法的起草工作,并成立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起草机构。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并实施。至此,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法律架构基本建成,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民法通则》为支撑,知识产权单行法与
《反不正当竞争法》相互配合的格局。——摘编自齐爱民、盘佳《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专业发展沿革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英国专利法规出台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
及其取得的成效。(10分)【答案】(1)原因:封建统治者对特权的滥用,激化社会矛盾;议会与王权的斗争。(4分)影响:推动了技术工人的移民;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提高了工人技术革新和研发的热情;有利于英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答4点即可,
共8分)(2)举措:加强国际合作,主动与国际接轨;完善相关法律修订,逐步建立知识产权法律体系。(4分)成效: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创造,为万众创新注入动力;规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秩序;健全了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等。(任意3点即可,共6分)【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女王经常用专利
的方式”“专利特权开始被逐渐滥用起来”“提出对国王滥用专利的不满”可知封建统治者对特权的滥用,激化社会矛盾;据材料一“议会曾几次提出……,要求规范生产和贸易”“议会上,保护专利……获得通过”可知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推动17世纪英国专利法规出台。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使得
大量技术工人移民至英国”可知专利法规出台推动了技术工人的移民;据材料一“使当时的英国从……向工业国家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专利法规出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据材料一“满足了发明人……给予……社会地位和经济奖励”并结合所学可知专利
法规出台提高了工人技术革新和研发的热情;据材料一“使得英国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专利法规出台有利于英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邓小平访美,先后促成”“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启动了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
法》”“知识产权法律架构基本建成”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现代中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加强了国际合作,主动与国际接轨;完善了相关法律修订,逐步建立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创造,为万众创
新注入动力,并且从法律角度规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秩序;据材料三“形成以《宪法》为统帅……相互配合的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健全了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民族主义作为一
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
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
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
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
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答案
】(1)发展过程: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产生了文化民族主义;在反抗拿破仑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上升到了政治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不断扩军备战,演变成极端民族主义。(6分)(2)影响:团结民众,反抗拿破仑入侵,捍卫德意志民族的自由和独立;强化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团结,成为
德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统一以后民族意识成为了巩固统一、推动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但极端民族主义的膨胀也为挑起世界大战留下了隐患(8分)。【解析】(1)据材料“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ˈ”得出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
革命的影响,产生了文化民族主义;据材料“拿破仑帝国的扩张……政治民族主义”得出在反抗拿破仑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上升到了政治民族主义;据材料“德国统一后……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得出德国统一后,不断扩军备战,演变成极端
民族主义。(2)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阐明影响;对德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对德国发展……政治民族主义”得出团结民众,反抗拿破仑入侵,捍卫德意志民族的自由和独立;据材料“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得出强化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团
结,成为德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据材料“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得出统一以后民族意识成为了巩固统一、推动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对世界的消极影响,据材料“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ˈ并加紧扩军备战”得出极端民族主义的膨胀也为挑起世界大战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