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共(10)页,78.78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fc09b0f21713e62bcb76d5053485f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学习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体系】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㈠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
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3.华夏族的扩展:⑴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
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⑵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⑴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⑵表现:①春
秋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战国时期:形成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秦汉:⑴秦朝:推崇法家学说。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⑵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魏晋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⑴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⑵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⑴宋代:理学形成。①形成:儒、
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②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③影响:A.积极: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B.消极:它宣扬
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⑵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5.明清:⑴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⑵康雍乾时期,君主专
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6.近代中国:⑴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
潮流。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影响: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
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⑴论据: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③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
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⑵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①民本思想的发展:A.春秋时期:3a.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b.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B.战国时期,孟子提出
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C.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②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
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⑴发展: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②商朝: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③春秋战国时期:A.表现:a.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
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b.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B.意义: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⑵认
识: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⒊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体现:⑴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⑵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⑸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⑴思想: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4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⑤《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⑵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
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⑴论据:①《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③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⑵意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⑴论据: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②孔子、孟子
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⑵意义: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在数
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⑴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⑵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⑶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⑷凝聚
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⑸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2.价值: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⑵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
5为方式。⑶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达标练习】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
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作者意在说明()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C.中华文明起源争论激烈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2.《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的态度,表现出惶畏的
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3.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4.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586次46.53%法治观念法、刑4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
、平4427次11.71%道德观念道6367次16.85%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5.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
潮()6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B.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
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7.有学者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A.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D.集权制
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8.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的做法是“不仁”。战国时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反映了()A.百家争鸣已经全面展开B.儒家思想发源于道家C.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一致性
D.民本思想在不断发展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①天人合一②与民休息③
兼爱尚贤④道法自然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10.《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
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11.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型,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
的全人类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说明()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7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12.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
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二、非选择题1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
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班固《汉书·儒林传》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
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
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
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
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
,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8——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解析1.【解析】选D。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2.【解析】选B。“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选B。3.【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
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统一民族华夏族。故选B。A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C“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血缘。4.【解析】选A
。根据表格,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学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正确。5.【解析】选B。王艮、李贽的思想是传统思想活跃的表现,而非来自西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排除A;根据“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故选B;王艮、李
贽的思想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叛,而非创新,故排除C;他们的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没有表达民主政治诉求,故排除D。6.【解析】选A。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
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7.【解析】选A。材料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A;B、C、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解析】选D。由材料“以百姓心为心”“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以看出,老子、荀子都主张注重人民,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百家争鸣全面展开,A不符合题意;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属于不同的派别,并非儒家思想发源于道家,
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9.【解析】选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故①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赋薄敛
,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故答案选B。10.【解析】选A。“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
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9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11.【解
析】选D。世博会会徽图案创意秉承了我国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具有包容性,D符合题意。12.【解析】选B。材料“西周末年太史伯”“孔子、孟子则提出了……思想”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A排除。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C排除。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
周处于萌芽时期,D排除。13.【解析】第(1)题,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本思潮”指的是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指的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因为法家在当时主张君主专制。第(2)题,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董仲舒改造了儒学,使
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回答出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意思相近即可。第(3)题,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按照材料三分层次概括即可,“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
”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性。答案:(1)民本思潮:儒家。专制主义:法家。(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3)特点:多元性(非单一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14.【解
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注意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阐述,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归纳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述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总结影响。首先观点主要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
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华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述:第一步叙述过程要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
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总结影响。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阐述: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
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
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10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统
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
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华传
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
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
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总结: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