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武汉专题】.pdf,共(35)页,543.65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f1e9de2a6d9b7fa1bf0336368f088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五校联合体期中考试高一生物卷命题学校:育才高级中学考试时间:2020年4月23日试卷满分:100分考试内容与比例:必修一第六章234节(20%)必修二1,2章(各30%),3
章1、2节(20%)一、单选题(1-20题,每小题1分;21-4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是一致的B.细胞的衰老表示生物体各种功能的衰退
,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C.老年人骨折后很难愈合,与老年人成骨细胞的衰老有一定的关系D.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不会因为分裂次数增多而加速衰老【答案】C【解析】【分析】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
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详解】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但是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个体不一定衰老,A错误;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自然规律,B错误;成骨细胞位于骨膜内,它对骨的生
长和再生(如骨折后的愈合)有重要作用,老年人骨膜内的成骨细胞逐渐衰老,因而骨折后难以愈合,C正确;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会因为细胞分裂次数增多逐渐丧失正常的功能而加速衰老,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掌握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下列对遗传学中一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棉花的细绒与长绒是一对相对性状B.表现型相同则基因型一定相同C.性状分离指后代出现不同基因型的现象D.等位基因控制相对
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表现型类型的现象;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详解】A、棉花的短绒与长绒是一对相对性状,细绒与粗绒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B、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表现型相同,B错误;C、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
性状的现象,C错误;D、等位基因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D正确。故选D。3.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对母本的处理是A.先去雄后授粉B.先授粉后去雄C.不去雄只授粉D.只去雄不授粉【答案】A【解析】母本防止自花受粉及外来花粉干扰,通常去雄后套袋处理再受粉,所以A选项正确。4.芸豆的白花
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白花和紫花的显隐性关系的是()①紫花×白花→紫花②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③白花×白花→白花④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④D.③和④【
答案】C【解析】【分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
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详解】①紫花×白花→全为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①正确;②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
)→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②错误;③白花×白花→白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③错误;④紫花×紫花→
301紫花+101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④正确。综上所述①和④正确。故选C。5.一对双眼皮的夫妇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单眼皮和一个双眼皮,关于这种现象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显性∶隐性=3:1B.该遗传不符合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C.这对夫妇每胎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D.单眼皮为显性性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这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单眼皮和一个双眼皮,说明双眼皮是显性;如果后代数量相当大的条件下,理论上后代性状分离比为双眼
皮:单眼皮=3:1,而本题后代数量较小,则很难符合理论值;双亲是杂合子,则每胎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为1/4;故选C。6.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①观察的子代样本
数目足够多②1F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④2F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⑤一对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
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详解】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
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正确;③根据孟德尔的假说内容,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③正确;④F2不同遗传因子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④正确;⑤一对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⑤正确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7.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D和d数量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A.F1的基因型是DdB.F1产生的雌雄
配子数量相等C.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比例D∶d=1∶1D.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D和d的配子1∶1【答案】C【解析】【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
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3:1。【详解】A、F1基因型是Dd是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要证明的结论,A错误;B、F1产生
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B错误;C、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的D:d=1:1的两种小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雌、雄配子有D和d两种,并且比例是D∶d=1∶1,C正确;D、实验模拟的是F1产
生的配子,而不是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配子,D错误。8.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B.“遗传因子在
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C.“F1(Dd)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D和d)”属于推理内容D.对推理(演绎)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
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
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孟德尔没有提出
“染色体”一词,B错误;C、“F1(Dd)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D和d)”属于推理内容,C正确;D、对推理(演绎)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D正确。故选B。9.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
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A.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C.F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结合D.必须统计足量的F2个体【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据此答题。【详解】F2出现了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即F1的基因型为YyRr,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这是F2出现9:3:3:1的条件之一,A不符合题意;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符合题
意;F1产生的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F2出现9:3:3:1的条件之一,C不符合题意;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现象及孟德尔所作出的解释,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10.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的方法是()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自交、杂交、杂
交、测交【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杂交、测交、自交三种交配方式的相关应用,鉴定动物是否纯种应用测交,区分显隐性应用杂交,不断提高植物的纯合度应用自交,检验F1基因型应用测交。【详解】①鉴定一只白
羊(显性性状)是否纯种,可以测交法;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可以杂交法或自交法;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采用连续自交法;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综上所述,选B项。【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11.下列
有关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条染色体经复制产生的两条染色体B.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条染色体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D.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答案】C【解析】【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不是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因此不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B、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C、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
确;D、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但是有的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是不同的,如X染色体与Y染色体,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
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2.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依次是()A.488B.248C.81616D.
808【答案】A【解析】【分析】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则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减数分裂的实质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说明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共有8条染色体,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只能得到每
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故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还未断开)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染色单体数为8条,核DNA分子数也是8条。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B.每个原始生殖细胞均能产生四个生殖细胞C
.着丝点分裂一次,细胞核DNA数目减半两次D.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是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DNA
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着丝点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复制后,在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A正确;B、每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四个生殖细胞,而每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一次,由于经过两次分
裂过程,故细胞核DNA数目减半两次,C正确;D、DNA加倍发生在间期DNA复制时,而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正确。故选B。14.有性生殖后代表现出多样性的原因不包括()A.减数分裂形成配
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B.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自由组合C.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出现细胞质不均等分裂D.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由于减数分裂形成
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详解】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
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使后代表现出多样性,A正确;B、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自由组合,也为基因重组,能增加配子的多样性,使后代表现出多样性,B正确;C、卵原细
胞减数分裂时出现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对配子的种类无影响,与后代多样性的出现无关,C错误;D、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能形成多种类型的受精卵,从而使后代表现多样性,D正确。故选C。1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A.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详解】A、基因绝大多数在染色体上,A错误;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
基因,C错误;D、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错误。故选B。16.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
体上的基因D.初、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伴性
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B、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性染色体上
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C、不同的细胞里面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生殖细胞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都需表达,并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C错误;D、X和Y为同源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X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
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也就是说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
记各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明确减数分裂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明确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17.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
,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上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依次是()A.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B.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C.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D.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答案】D【解析】【分
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①孟德尔提
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②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③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选D。18.某生物的碱基组成是嘌呤碱基占碱基总数的60%,嘧啶碱基占碱基总数的40%,它不可能是()A.棉花B.绵羊C.T2噬菌体D.烟草花叶病毒【答
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该生物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不相等,说明该生物不可能只含有DNA.A、棉花含有DNA和RNA,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可能不相等,A错误;B、绵羊含有DNA和RNA,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可能不相等,B错误;C、T2噬菌体是DNA病毒,嘌呤与嘧啶相等,
因此该生物一定不是T2噬菌体,C正确;D、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可能不相等,D错误.故选C.19.如图表示化合物a和m参与化合物b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体内b均为4种
B.若m为腺嘌呤,则b一定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若a为核糖,则ATP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bD.若a为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可存在于HIV中【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
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1)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2)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
碱基是A、U、G、C;2、分析题图可以知道,m是含氮碱基,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详解】A、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噬菌体中的核酸是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B、如果m是腺嘌呤,b可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错误;C、a是
核糖,b为核糖核苷酸,则ATP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b,C正确;D、a是核糖,则b是核糖核苷酸,由b构成的核酸是RNA,RNA可存在于HIV中,D正确。故选B。2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RNA不是B.噬菌体复制扩增时,利用细菌体
内的物质作为原料合成外壳蛋白C.在含有32P或35S的普通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从而使噬菌体被标记D.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检测不到放射性【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
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
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由于噬菌体的成分只有DNA和蛋白质,没有RNA,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RNA不是遗传物质,故A错误;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分子,所以其复制扩增时,要利用细菌
体内的核糖体合成外壳蛋白,故B正确;T2噬菌体是只能寄生物活细胞(大肠杆菌)中,不能独立生活,因此,无法用培养基培养,故C错误;由于噬菌体DNA没有全部进入细菌、或细菌已少量裂解,所以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能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利用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等原
则,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1.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微型人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B.在培育微型人脑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则说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D.若培
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是以形成个体为标志。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
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详解】A、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
胞的全能性,A错误;B、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B正确;C、细胞凋亡过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D、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错误。故选B。22.如图为动物
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C.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
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凋亡之前,经过①,凋亡诱导因子与将要凋亡的细胞膜上受体结合的过程,由于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
上受体结合过程具有特异性,因此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由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决定的,是细胞的主动死亡,B错误;C、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凋亡基因控制合成新蛋白质,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
确;D、凋亡基因是机体固有的,控制着细胞凋亡的过程,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B。23.科研人员通过对缺少H蛋白的癌细胞进行研究,发现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激活了一系列基因,使癌细胞“永生”,癌细胞因此持续分裂。下列
叙述相关不正确的是A.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解螺旋有关B.癌细胞无限增殖与基因表达调控无关C.在癌细胞中H蛋白基因可能处于关闭状态D.提高癌细胞H蛋白合成的药物有助于攻克癌症【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发现染色体在一
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激活了一系列基因”,即表明该部分染色体为发生高度螺旋或者已经发生解螺旋,导致此处的基因可以顺利的表达。【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发现染色体在一些关键位置处于展开状态,因此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解螺旋有关
,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癌细胞是由于激活了一系列基因,使癌细胞“永生”,因此癌细胞无限增殖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B错误;C、题干中提出,癌细胞中缺少H蛋白,在癌细胞中H蛋白基因可能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D、提高癌细胞H蛋白合成的
药物有助于攻克癌症,D正确。故选B。24.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遗传定律指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其中分离定律指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自由组合定律指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两
大定律中均认为基因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A正确;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不不干扰的,B正确;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
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C。【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特别提醒:自由组合定律指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25.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
组合定律的实质分别体现在下图中的哪个阶段()A.①②;③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⑤D.③;⑥【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
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由题图可知,①②④⑤是亲本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⑥是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由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
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图中的①②;④⑤过程,C正确。故选C。26.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性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
基因型比例A.②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子一代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为1:1:1:1;自交后代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有9种
,比例为1:2:2:4:1:2:1:2:1.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详解】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①错误;②杂种子一代产生配子种
类的比例为1:1:1:1,②正确;③⑤杂种子一代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都为1:1:1:1,③⑤正确。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4:2:2:2:2:1:1:1:1,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
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这就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相关细节,掌握测交实验的过程、现象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7.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对
其子代的性状表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杂交后代中,新性状表现个体占的比例为A.1/3B.1/4C.1/9D.1/16【答案】B【解析】【分析】新性状个体是指与亲本的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本题根据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推出亲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按着分离定律一对对的考
虑。【详解】设控制颜色的基因为(A、a),控制形状的基因为(B、b),子代黄色和绿色比值为1:1,则亲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圆粒和皱粒的比值是3:1,则亲代基因型为Bb和Bb,组合在一起则亲本的基
因型为AaBb和aaBb,则子代中新性状黄皱的基因型为Aabb,绿皱的基因型为aabb,Aabb在子代中所占的概率=1/2×1/4=1/8,aabb在子代中所占的概率=1/2×1/4=1/8,因此杂交后代中,新性状表现个体
占的比例为1/8+1/8=1/4,B正确,A、C、D错误。28.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若F2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则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后代性状比例依次是A.1:3、1:2:1和1:3B.1:1:2、1:2
:1和3:1C.1:3、1:2:1和3:1D.1:1:2、3:1和3:1【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的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F2表现型比例为9:3:3:1,其中9为双显性,3、3都含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1是双隐性纯合子。根据题意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
分别是9:7、9:6:1、15:1,可见3种情况下后代都是16种组合,说明F1为双杂合子。【详解】设两对基因分别为A,a和B,b,则F1的基因型都是AaBb。第一种情况:AaBb产生的F2的分离比是9:7,根据9:3:3:1,推测A、B
都存在是一种性状,占9份,其他所有是一种性状,占7份。所以AaBb与aabb测交,后代AaBb为一种性状,Aabb、aaBb、aabb为另一种性状,即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1:3;第二种情况:AaBb产生的F2的分离比是9:6:1,(9指
每对基因至少带一个显性基因,6指只带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1指带有2对隐性纯合基因),以AaBb与aabb测交,后代AaBb为一种性状,Aabb、aaBb又为一种性状,则aabb为另一种性状,即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1:2:1
;第三种情况:AaBb产生的F2的分离比是15:1(15指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显性基因,1指无显性基因,即aabb),所以AaBb与aabb测交,后代AaBb、Aabb、aaBb、为一种性状,aabb为
另一种性状,即F1与纯合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3:1,故选C。【点睛】特殊条件下的比例关系总结如下:条件种类和分离比相当于孟德尔的分离比显性基因的作用可累加5种,1:4:6:4:1按基因型中显性基因个数累加正常的完全显性4种,9:3:3:
1正常比例只要A(或B)存在就表现为同一种,其余正常为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3种,12:3:1(9:3):3:1单独存在A或B时表现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3种,9:6:19:(3:3):1aa(或hb)存在时表现为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3种,9:
3:49:3:(3:1)A_bb(或aaB_)的个体表现为一种,其余都是另一种2种,13:3(9:3:1):3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同一种,其余为另一种2种,9:79:(3:3:1)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2种,15:1(9:3:3):129.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
,正确的是()A.1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而一个卵原细胞则形成1个子细胞B.受精卵中有一半DNA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C.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与细胞
膜上的磷脂有关D.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答案】D【解析】【分析】受精作用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
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详解】A、1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也形成4个子细胞(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A错误;B、受精卵的细胞核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但细胞质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C、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错误;D、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实质是精子的核和卵细胞的核融合,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精子和
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识记受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A.减数第一次分裂B.减数第二次分裂C.减数分裂间期D.减数分裂联会期【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
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
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所以A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因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先暂时加倍再均分到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没有减半,B错误;减数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是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减数分裂联会时期发生同
源染色体配对,也没有染色体减半的发生,D错误。【点睛】熟悉减数分裂全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1.下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则该细胞()A.是次级精母细胞B.该哺乳物的基因型只能是
MmNNC.图中m基因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可能D.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A错误;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该细胞中的
基因不能确定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B错误;C、图中m基因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可能,即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C正确;D、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C。32.如图甲为某动物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四个精细胞,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
细胞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
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
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
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如图①③。故选B。33.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YY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可能是()A.a、AXb、AXbB.A、aXb、aXb
C.Aa、Xb、XbD.AXb、aXb、Y【答案】C【解析】【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原细胞通过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在减一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次级精母细胞在减Ⅱ后期的发生着丝点的
分裂,使复制形成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因此在减Ⅰ后期,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在减二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复制形成的相同基因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详解】AaXbY的精原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为初级精母细胞AAaaX
bXbYY,产生了一个AaYY的精子,说明A和a所在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没有分离,组合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第二次分裂YY这对单体没有分离组合到同一个精细胞。故初级精母细胞AAaaXbXbYY减数分
裂第一次分裂产生2个次级精母细胞为AAaaYY和XbXb;次级精母细胞AAaaYY分裂为AaYY和Aa2个精细胞,次级精母细胞XbXb分裂为Xb和Xb2个精细胞。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异常情况,考生在判断把握原则:
等位基因应在减一后期分离,复制形成的相同基因应在减二后期分离,如果未分离,则在该时期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4.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对正常夫妇均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但在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如果他们向你咨询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有多大,你会怎样告
诉他们?A.“你们俩没有一人患病,因此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患病的风险”B.“你们俩只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孩子”C.“由于你们俩的弟弟都患有该病,因此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9”D.“根据家系遗传分析,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16”【答案】C【解析】【分析】双
亲正常,但正常患病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因此该病为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根据题意可推知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据“这对夫妇都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但在家庭的其他成员
中无该病患者”分析可知,其这对夫妇的双亲都是杂合子(A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1/3AA、2/3Aa,因此他们所生子女患病可能性为2/3×2/3×1/4=1/9。故选:C。35.如图表示某家族遗传系谱,运用所学知识能排除色盲遗传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结
合系谱图,解题关键能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运用“口诀”推断各种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详解】A、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该系谱图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A错误;B、根据该系谱图无法
判断其遗传方式,B错误;C、双亲都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能排除色盲遗传,C正确;D、根据该系谱图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D错误。故选C【点睛】36.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
。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A.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B.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
C.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D.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R型细菌【答案】B【解析】【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
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存活;S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死亡。【详解】
A、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没有体现抗青霉素的性状遗传给子代,故不能反驳上述观点,A错误;B、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由于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所以可说明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控制其子代
出现了相应的性状,DNA起遗传作用,能反驳上述观点,B正确;C、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没有体现抗青霉素的性状遗传给子代,不能反驳上述观点,C错误;D、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R型菌,由于亲代没有抗青霉素的性状,不
能体现是亲代抗青霉素性状遗传给的子代,故不能反驳上述观点,D错误。故选B。37.决定DNA分子有特异性的因素是()A.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只有四种C.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D.脱氧核糖与磷酸的交替排列顺序是
稳定不变的【答案】C【解析】【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DNA分子中千变万化的碱
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A、DNA分子的两条链遵循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说明DNA分子的稳定性,A错误;B、每种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都有四种,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B错误;C、DNA分子的遗传信息存储
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而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说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C正确;D、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的交替排列顺序是稳定不变的,说明DNA分子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C。38.如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相关物质(①~③)的数量
。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A.Ⅱ所处阶段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Ⅲ可代表初级精母细胞C.②代表染色体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4∶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染色体
,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核DNA分子。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
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
,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是精细胞。【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以上分析可知,Ⅱ所处阶段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A正确;B
.Ⅱ可代表初级精母细胞,Ⅲ可代表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C.①代表染色体,C错误;D.由图可知,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2∶1,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
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9.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
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
是纯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
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
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
合子,D正确。故选C。40.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I的亲本基因型是A.甲为AAbb,乙为aaBBB.甲为aaZBZB,乙为AAZbWC.甲为AAZ
bZb,乙为aaZBWD.甲为AAZbW,乙为aaZBZB【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的两种杂交方式属于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一般用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正交反交后代表现型雌雄无差别,反
之则为性染色体遗传。【详解】A、根据杂交组合2中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联系,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可以确定其中有一对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A错误;B、杂交组合1中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都与亲本不同,可见子代雌雄个体应是
同时含A和B才表现为褐色眼,如果甲的基因型为aaZBZB,乙的基因型为AAZbW,因此后代褐色眼的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由此可知反交的杂交组合2中亲本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后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ZbW(红色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ZBZb(褐色眼)
,这个结果符合杂交2的子代表现,B正确;C、如果甲为AAZbZb,乙为aaZBW,则子代AaZBZb(褐色眼)、AaZbW(红眼),杂交1后代表现型不同,C错误;D、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W,D错误。故选B。第I
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41.下图中A~G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生殖腺内细胞分裂图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细胞图像D→F属于____________分裂;D→A属于____________分裂。(2)图中
C细胞叫做________细胞,细胞中有_____条染色单体,____个四分体。A细胞叫做________细胞,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3)写出D细胞经C细胞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4)图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和a的分离和
a与a的分开分别发生在坐标G中的_______和________。(用时间段表示)【答案】(1).有丝(2).减数(3).初级精母(4).8(5).2(6).次级精母(7).0(8).aB和Ab(9).1~2(10).3~4【解析
】【分析】A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细胞处于分裂间期;E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F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G曲线中,0~1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1~2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2
~3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3~4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5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图象D→F属于有丝分裂;D→A属于减数分裂。(2)图中C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2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
等分裂,因此该细胞称为初级精母细胞;A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3)根据C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情况可知,D细胞形成配子
的基因型为aB和Ab。(4)图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1~2;a与a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中3~4。【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过程,能准
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42.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实验的第一步是获得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______。(32P/35S)(2)实验的第二步是用____________
_侵染细菌。(3)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4)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_________侵入到细菌体内。经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中也有放射性,证明_________是噬菌
体的遗传物质。【答案】(1).32P(2).被标记的噬菌体(3).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4).DNA(5).DNA【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
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而蛋白质外壳离心到上清液中。图中沉淀物中放射性高,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说明
该实验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因此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32P。(2)第二步是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的DNA已经被标记,因此第二步是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3)第三步为搅拌和离心,其目的是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
4)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DNA侵入到细菌体内。经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中也有放射性,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点睛】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该实验采用的方法、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43.下图为某种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回答(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1)该病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_______(填显或隐)性遗传病
。(2)Ⅰ-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Ⅱ-5的基因型是_________。(3)Ⅱ-9是携带者的可能性是________,若Ⅱ-9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携带者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答案】(1).隐(2).Aa(3).AA或Aa(4).23(5).11
2【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Ⅱ﹣6和Ⅱ﹣7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Ⅲ﹣10),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由于Ⅱ8为患者,则Ⅰ3的基因型是Aa
;由于Ⅲ10为患者,基因型为aa,则Ⅱ6的基因型为Aa,Ⅱ5的基因型是AA或Aa。(3)由于Ⅱ8为患者,基因型为aa,因此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9的基因型为AA、Aa,即为携带者的可能性是;若Ⅱ9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携带者(
Aa)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考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运用口诀准确判断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44.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红眼
和白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R、r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灰身红眼果蝇进行了多次杂交实验,得到的F1表现型及比例如表:灰身红眼黑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白眼♂315115315115♀51521500(1)控制果蝇
体色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上表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若假设成立,则F1成活的果蝇共有_______种基因型,让F1灰身白眼雄果蝇与黑身红眼雌
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2)缺刻翅是X染色体部分缺失的结果(用XN表示),其缺失片段较大,连同附近的R(r)基因一同缺失,染色体组成为XNXN和XNY的个体不能存活。图示杂交组合所得子代中,红眼:白眼=_______
。【答案】(1).常(2).AAXRXR或AAXRXr(3).11(4).112(5).2:1【解析】【分析】(1)分析表格,果蝇后代中的体色与性别无关,控制果蝇体色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为显性,而后
代中果蝇眼色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果蝇控制红眼和白眼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2)首先判断显隐性,在写出亲本基因型,继而判断正常情况下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对照表格数据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
)由分析可知:控制果蝇体色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全为红眼,子代既有红眼又有白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RXr和AaXRY,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正常情况下黑身红眼雄性=,黑身白眼雄性(AaXr
Y)出现的概率=,而表格显示其只占,灰身白眼雄性=,表格显示其占,说明子代应该有16份,而实际只有15份,说明一份个体不能存活,灰身红眼毛雌性理论上是==,而表格中灰身红眼雌性占出现的概率是,与理论值不符合,说明有一份个体死亡,灰
身红眼雌性个体中AAXRXR或AAXRXr各占,都有可能死亡。理论上F1代基因型总共有3(AA、Aa、aa)×4(XRXR、XRXr、XRY、XrY)=12种,因有一种基因型不能正常发育成活,则F1代成活的果蝇共有11种基因型。F1代灰身
白眼雄果蝇中,基因型及概率为AAXrY和AaXrY,黑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概率有aaXRXR和aaXRXr,它们自由交配,后代aa(黑身)概率为,后代果蝇中白眼概率为,故让F1代灰身白眼雄果蝇与黑身红眼雌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果
蝇所占的比例为。(2)果蝇的缺刻翅是染色体缺失片段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中雌果蝇XRXN,雄果蝇XrY,F1果蝇基因型为XRXr、XNXr、XRY、XNY(不能存活),所以红眼:白眼=2:1。【点睛】本题
考查了伴性遗传、判断合子致死的特殊情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
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