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1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263.073 KB
  • 2025-0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9)页,263.07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ef7cb38bf50da330fce751dfa32d47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学段模块考试高二历史学科考试卷(完卷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1.据考古发现,约四千年前辽宁西部地区出现了“丰下类型

”的原始文化。遗址中不少房屋的外围有着院落式的围墙,屋内先后垫积的居住面可达六、七层或更多,可能已居住了几代人。遗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发现,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炉灶。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部落出现权贵阶层B.财产私有已经产生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

.建筑技术不断进步2.齐晋鞍之战,晋国将领韩厥俘获齐顷公时,“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执臣子礼甚恭。晋楚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郤至每遇楚共王,必跳下战车,脱盔避让,楚共王则遣使赠弓问候郤至。这类历史记载刻画出春秋时

代()A.雍容有礼的君子风度B.轻松散漫的作战态度C.友好热烈的外交温度D.稳定有序的礼乐制度3.这一做法客观上()西汉时期按爵授田制规定部分爵位授田数量统计爵位田(单位:顷)爵位田(单位:顷)左庶长74少上造84右庶长76大上造86左更78驷车庶长88中更80大庶长90右更82关内侯95

A.巩固了等级秩序B.保障了小农生产C.增加了国家税收D.革新了生产技术的4.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大约属于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史记》立月表记秦末事名曰“秦楚之际月表”,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班固《汉书》

中把二人合为一卷置于列传中,名为《陈胜项籍传》。材料折射出()A.政权更替规范了修史方式B.文献与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C.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史书体例5.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放灯、观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民众都积极参与。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描述

了长安元宵节热闹的场景:“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这反映了此时()A.商业发展突破坊市制度限制B.佛教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C.夜市经营活动不受政府管控D.长安城里享乐之风日益盛行6.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

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673斤。这说明宋代A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B.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C.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D.南方经济发展

超过北方7.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这一变化()A.引导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基于对儒学基本态度的不同C.将理学提升为官方独尊D.推动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8.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整肃驿站秩序,要求“非

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擅自乘驿传船马”者将遭到严惩。永乐以后,“民信局”出现,主要解决商人的货物运输、资金汇兑以及民营信件递送业务。到了清朝,这种“民信局”已经覆盖国内各大商埠,甚至进入澳大利亚和檀香山。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经

贸发展刺激民用邮递繁荣B.商人获得政治地位C.军事需要严重阻碍驿站发展D.外贸政策逐渐宽松9.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A.功能以政治、军事主B.主要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C.交通依赖的是自然条件D.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10.据不完

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

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11.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

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A.农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C.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D.叙利亚

是人类文明起源地12.据统计,到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284—305年),罗马正规的道路总数达372条,全长8.5万公里。除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外,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

材料可印证,罗马帝国()A.各地经济联系较强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疆域囊括整个西欧D.对外扩张愈发频繁13.美国法学家沃格林认为,宗教改革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由基督教的人所组成的制度上的统一体,已经无可挽回地倒塌了,新的共同体代替基督教的统一体已成为历

史的必然。沃格林意在强调,宗教改革()A.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垄断B.推动了欧洲统一的进程C.提高了中世纪世俗王权地位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4.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将高岭土带回欧洲并尝试制造瓷器但屡遭失败。1708年,德国科学家齐恩豪斯通为过

多次实践,用高岭土和雪花石膏制造出了白色半透明的瓷器。1709年,欧洲第一家瓷器厂建立。欧洲瓷器业发展的可能的后果是()A.列强扩大对华的商品出口B.工业革命进程显著加速C.东西方贸易结构发生改变D.海上贸易竞争日趋激烈15.19世纪中期,英国海滨休闲城市的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于临近工业区,如兰

开夏工业区为布兰克浦两个码头的土地、建筑和旅馆提供了3/4以上的资金,曼彻斯特则承担了修建码头集会厅资金的40%。这表明()A.工业化发展促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备B.进出口贸易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C.资本输出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D.城市规划缺乏国家权力机关的参与16

.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下面这幅名为《不要吸入》的漫画发表在《京都议定书》签订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化身为被黑色浓烟环绕的自由女神,右手高举带有“化石燃料排放量”字样的火炬,左手夹着京都会议文件。对该漫画创作意图解读较

为准确的是()A.揭示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B.呼吁民众增强环保意识C.担忧美国不愿承担大国责任D.号召建立全球治理体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载,妈祖在10世纪后期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

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地区秩序的能力。12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下表为历朝册封妈祖的时间及封号。时间封号1156年灵惠夫人1192

年灵惠妃1278年天妃1409年护国庇民普济天妃1644—1662年天上圣母1737年天后——摘编自【美】华琛《神明的标准化》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妈祖崇拜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解释。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星期五

,从白天到晚上,我们商议了一整天,接着,星期六一大早,我们又聚在国务院。……海军将一百八十艘军舰调向加勒比海。战略空军司令部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民用机场,以减少受到攻击时的损失。B-52型轰炸机部队受命载原

子弹升空,……一架着陆,另一架立刻升空替补。——摘编自[美国]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材料二有人会说,约翰·肯尼迪应该对这次几乎导致战争的紧张局势负责。……我的回答是:你必须记住我们生活的年代。……我相信他是对形势有正确了解的人

,而且从心底不希望战争。他认识到武力来解决这种纠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很现实,看出现在社会主义世界的力量已经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不相上下了。当他公开向我们保证美国不会组织它自己或组织它的盟国对古巴入侵时,我们相信了他。我们接受了他所做出的

让步,我们自己也作了让步,把我们的核武器从古巴撤回去。——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们生活的年代”的世界局势特征,并简析两部回忆录对研究古巴导弹危机的价值。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

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

“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材料

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

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

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

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

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考察,为了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人们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对社会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第一种是神学的宗教控制,即神治:第二种是宗法的道德控制,即人治;第三种是理性的法律控制,即法治。在以上治理模式中,神治往往与人治、法治相伴始终

。——摘编自李静《社会转型期稳定问题历史回溯与当代审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

学期第三学段模块考试高二历史学科考试卷(完卷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1.据考古发现,约四千年前辽宁西部地区

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遗址中不少房屋的外围有着院落式的围墙,屋内先后垫积的居住面可达六、七层或更多,可能已居住了几代人。遗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发现,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炉灶。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部落出现权贵阶层B.财产私有已经产生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

建筑技术不断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辽宁西部地区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房屋外围有着院落式的围

墙,遗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发现,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炉灶,说明已经有独立的家庭生活,每家每户已有较为明显的区分,不再是部落的群居生活了,平均分配了,这种个体家庭的出现,说明财产私有已经产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多寡,不能得出部落出现权贵阶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

业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时期建筑技术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2.齐晋鞍之战,晋国将领韩厥俘获齐顷公时,“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执臣子礼甚恭。晋楚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郤至每遇楚共王,必跳下战车,

脱盔避让,楚共王则遣使赠弓问候郤至。这类历史记载刻画出春秋时代()A.雍容有礼君子风度B.轻松散漫的作战态度C.友好热烈的外交温度D.稳定有序的礼乐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执臣子礼甚恭

”“脱盔避让,楚共王则遣使赠弓问候郤至”体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交战时遵循的一种礼仪和规则,体现了贵族的风度和道德,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子之战,非轻松散漫的作战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外交关系,排除C项;春秋时

期,礼崩乐坏,排除D项。故选的A项。3.这一做法客观上()西汉时期按爵授田制规定的部分爵位授田数量统计爵位田(单位:顷)爵位田(单位:顷)左庶长74少上造84右庶长76大上造86左更78驷车庶长88中更80大庶长90

右更82关内侯95A.巩固了等级秩序B.保障了小农生产C.增加了国家税收D.革新了生产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

材料中“按爵授田制”导致西汉大地产制的形成,处于不同爵位者可以凭借该制度确定占田的数量,表明等级严格,而土地多寡又表明爵位高低,从而巩固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对贵族占地的数量的规定,不是保障小农生产,排除B项;贵族大量兼并土地,但是隐瞒

土地数量,不向政府缴税,从而导致国家税收得不到保障,排除C项;当时实行的是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4.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大约属于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史记》立月表

记秦末事名曰“秦楚之际月表”,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班固《汉书》中把二人合为一卷置于列传中,名为《陈胜项籍传》。材料折射出()A.政权更替规范了修史方式B.文献与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C.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史书体例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

说明认可陈胜张楚政权的合法性;司马迁认可项羽建立的楚政权并将项羽列为本纪,否认陈胜张楚政权的正统性、只认可其诸侯地位,反映已受到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影响;东汉班固则对陈胜和项羽及其政权都否认了,只认可从秦到汉的法统,反映儒家纲常伦理对史学的影响加强,C项正确;《史记》创始了纪传体通史

这一修史方式,《汉书》创始了纪传体断代史这一修史方式,材料未反映修史方式的规范,排除A项;《史记》和《汉书》均属于文献史料,材料未涉及实物史料,排除B项;D项本身表述不妥,且材料中的《史记》《汉书》呈现内容都属于纪传体,排除D项。故选C项。5.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放灯、观灯,上至王公贵族,下

至普通民众都积极参与。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描述了长安元宵节热闹的场景:“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这反映了此时()A.商业发展突破坊市制度限制B.佛教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C.夜市经营活动不受政府管控D.长

安城里享乐之风日益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的中国。“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说明杨广不仅想象丰富大胆,而且给人以恢

宏豪迈之感,透露出非同一般的胸怀与气势,更表露了当时佛教的盛行和影响,B项正确;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度限制,排除A项;宋朝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排除C项;材料与享乐之风盛行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宋代,上至皇室

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673斤。这说明宋代A.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B.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C.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宋代各阶层从上到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料,体现了香的社会需求量之大;结合所学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知识可知,巨大的社会需求所带来的利益刺激,推动了丝路香料贸易的兴盛,故选B项;材料不仅涉及

民众,也提到上层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不仅描述了社会生活的特点,也涉及海上贸易的繁荣,故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宋人爱香与宋代文人倡导专修自身、崇尚道德有关,但材料并未涉及宋人爱香的原因,故C项错误;仅从广州市舶司的乳香交易量不

能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结论,故D项错误。7.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这一变化()A.引导了社会阶层流动B.基于对儒学基本态度的不同C.将理学提升为官

方独尊D.推动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据材料“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

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使优免权受到血缘影响,而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可知,元代只有部分儒士有世袭的差役优免待遇,使优免权受到血缘影响,而明代的做法则使得享受优免待遇的范围扩大了,有利于更多人

习儒,引导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元明两朝统治者对儒学基本态度基本相同,排除B项;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独尊,排除C项;这一变化仅是微小调整,并没有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8.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整肃驿站秩序,要求“非军国重事不许

给驿”“擅自乘驿传船马”者将遭到严惩。永乐以后,“民信局”出现,主要解决商人的货物运输、资金汇兑以及民营信件递送业务。到了清朝,这种“民信局”已经覆盖国内各大商埠,甚至进入澳大利亚和檀香山。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经贸发展刺

激民用邮递繁荣B.商人获得政治地位C.军事需要严重阻碍驿站发展D.外贸政策逐渐宽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永乐以后,‘民信局’出现,主要解决商人的货物运输、资金汇兑

以及民营信件递送业务”“这种‘民信局’已经覆盖国内各大商埠,甚至进入澳大利亚和檀香山”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伴随着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助推了民间邮政传递的繁荣,A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军

情需要对驿站发展的阻碍,排除C项;明清时期,外贸政策逐渐收紧,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的的A.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B.主要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C.交通依赖的是自然条件D.文化中西交融

,多元并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中国近代城市既有体现中国传统的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又有体现西方影响的商埠区、工业区和西式商业中心,体现了中西交融的

特点,D项正确;从图中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新市区推知,该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项;该城市的地域划分中统治阶层所在区域或官府的位置不突出,也没有明显的礼制和等级特征,不能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排

除B项;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近代中国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降低,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

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B.提高全

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3年(

中国)。据本题材料“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挂图和招贴画”“黑板报宣传”、“组织讲演会”、“举办展览会”、“放映幻灯片”等可知,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改变落后的卫生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教工作,这有利于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初,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

,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不是“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排除B项;“杜绝传染病”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1.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

、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A.农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C.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

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采取农业种植之后,阿布胡赖拉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

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种植在当地的出现,但农业革命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气候,排除B项;古代农业生产确实具有封闭性,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

材料的主旨是农业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并不能说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故选A项。12.据统计,到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284—305年),罗马正规的道路总数达

372条,全长8.5万公里。除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外,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材料可印证,罗马帝国()A.各地经济联系较强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疆域囊括整个西欧D.对外扩张愈发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本

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可知,罗马交通发达,连接欧洲很多国家,与各国交通便利,侧面反映了罗马与各地联系较强,A项正

确;罗马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与材料信息无关,其与各国的道路交通联系并非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B项;“整个西欧”说法错误,罗马帝国疆域欧洲部分主要集中在欧洲南部,排除C项;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罗马处于衰落时期,并未对外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13.美国法学家沃格林认为,宗教改革使

人们逐步认识到,由基督教的人所组成的制度上的统一体,已经无可挽回地倒塌了,新的共同体代替基督教的统一体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沃格林意在强调,宗教改革()A.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垄断B.推动了欧洲统一的进程C.提高了中世纪世俗王权地位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由基督教的人所组成的制度上的统一体,已经无可挽回地倒塌了,新的共同体代替基督教的统一体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可知,宗教改革打破了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民族意识

萌生,并逐渐取代基督教的统治,从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宗教改革打破了基督教会的思想禁锢,而不是打破其精神垄断,因为宗教改革只是改变了信教的形式,排除A项;宗教改革没有推动欧洲的统一,排除B项;中世纪时期,世俗王权地位还是处于基督教会之下,没有得到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1

4.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将高岭土带回欧洲并尝试制造瓷器但屡遭失败。1708年,德国科学家齐恩豪斯通过多次实践,用高岭土和雪花石膏制造出了白色半透明的瓷器。1709年,欧洲第一家瓷器厂建立。欧洲瓷器业发展的可能的后果是()A.列强扩大对华的商品出口B.工业革命进程显著加速C.东西

方贸易结构发生改变D.海上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708年,德国科学家齐恩豪斯通过多次

实践,用高岭土和雪花石膏制造出了白色半透明的瓷器。1709年,欧洲第一家瓷器厂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逐渐掌握瓷器制造技术,瓷器业的发展会改变原来对中国瓷器产品的依赖,带来东西方贸易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

反映的是欧洲瓷器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瓷器发展有利于减少从中国进口瓷器,这些瓷器不会出口到中国,所以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不会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晚于材料时间,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洲制瓷业的发展,没有涉

及欧洲海上贸易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情况,不能得知海上贸易竞争日趋激烈,排除D项。故选C项。15.19世纪中期,英国海滨休闲城市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于临近工业区,如兰开夏工业区为布兰克浦两个码头的土地、建筑和旅馆提供了3/4以上的资金,曼彻斯特则承担了修建码头集会厅资金

的40%。这表明()A.工业化发展促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备B.进出口贸易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C.资本输出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D.城市规划缺乏国家权力机关的参与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英国海滨休闲城市的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于临近工业区”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利于城市功能日趋完备,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进出口贸易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排除B项;资本输出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

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国家权力机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6.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下面这幅名为《不要吸入》的漫画发表在《京都议定书》签订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化身为被黑色浓烟环绕的自由女神,右手高举带有“化石燃料排放

量”字样的火炬,左手夹着京都会议文件。对该漫画创作意图解读较为准确的是()A.揭示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B.呼吁民众增强环保意识C.担忧美国不愿承担大国责任D.号召建立全球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97年(世界)。根

据漫画内容可以看出,漫画中心是在讽刺美国,暗指美国虽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其并不一定会遵守《京都议定书》协议内容,即担忧美国不愿承担大国责任,C项正确;漫画主要指向的是美国,而非世界环境问题,排除A项;漫画指向的是美国政府,并非指向民众,排除B项;漫画更多的是呼吁美国遵守《京都议定

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载,妈祖在10世纪后期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地区秩序的能力。12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

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下表为历朝册封妈祖的时间及封号。时间封号1156年灵惠夫人1192年灵惠妃1278年天妃1409年护国庇民普济天妃1644—1662年天上圣母1737年天后——摘编自【美】华琛《神明的标准化》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妈祖崇拜所

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解释。【答案】变化:妈祖由民间自发崇拜的地方保护神发展为屡受朝廷册封的国家神明,地位不断提升。解释:妈祖崇拜原本是具有地域色彩的民间信仰,妈祖被赋予佑护渔民和海商航海安全及维护沿海地区安定的特殊社会功能。宋元以降,一方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东南沿海地位上升,妈祖信仰的影响力随之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利用、提升和推广妈祖崇拜以强化社会控制和国家认同,营造大一统氛围,妈祖成为国家安定统一的象征。此外,妈祖信仰的教化作用符合儒家意识形态的要

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这也有助于其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解析】【详解】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世纪以来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妈祖在10世纪后期被福建莆田的百姓

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地区秩序的能力。12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可得出妈祖由民间自发崇拜的地方保护神发展为屡受朝廷册封的国家神明,地位不断提升。第二

小问解释:根据材料“妈祖在10世纪后期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地区秩序的能力。”可得出妈祖崇拜原本是具有地域色彩的民间信仰,妈祖被赋予佑护渔民和海商航海安全及维护沿海地

区安定的特殊社会功能。根据材料“12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历朝册封妈祖的时间及封号。”及所学可得出宋元以降,一方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东南沿海地位上升,妈祖信仰的影响力随之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利用、提升和

推广妈祖崇拜以强化社会控制和国家认同,营造大一统氛围,妈祖成为国家安定统一的象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妈祖信仰的教化作用符合儒家意识形态的要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这也有助于其地位和影响

的不断提升。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星期五,从白天到晚上,我们商议了一整天,接着,星期六一大早,我们又聚在国务院。……海军将一百八十艘军舰调向加勒比海。战略空军司令部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民用机场,以减少受到攻击时的损失。B-52型轰

炸机部队受命载原子弹升空,……一架着陆,另一架立刻升空替补。——摘编自[美国]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材料二有人会说,约翰·肯尼迪应该对这次几乎导致战争的紧张局势负责。……我的回答是:你必须记

住我们生活的年代。……我相信他是对形势有正确了解的人,而且从心底不希望战争。他认识到武力来解决这种纠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很现实,看出现在社会主义世界的力量已经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不相上下了。当他公开向我们保证美国不会组织它自己或组织它的盟国对古巴入

侵时,我们相信了他。我们接受了他所做出的让步,我们自己也作了让步,把我们的核武器从古巴撤回去。——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们生活的年代”的世界局势特征,并简析两部回忆录对研究古巴导弹危机的价值。【答案】特征:美苏冷战对抗;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凸显美苏意识形态对立;核战争危险空前严重;大国相互妥协。(任答4点)价值:作者作为古巴导弹危机的亲历者,其回忆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当时世界局势的一手资料);回忆录因受立场、观点等因素影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需要

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才能认定属于史实。【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他认识到武力来解决这种纠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很现实,看出现在社会主义世界的力量已经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不相上下了。”得出美苏冷战对抗;两大

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凸显美苏意识形态对立。根据“当他公开向我们保证美国不会组织它自己或组织它的盟国对古巴入侵时,我们相信了他。我们接受了他所做出的让步,我们自己也作了让步,把我们的核武器从古巴撤回去。

”得出核战争危险空前严重;大国相互妥协。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中“——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可知者作为古巴导弹危机的亲历者,其回忆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当时世界局势的一手资料);同时要用辩证的眼光评价该史料,注意回忆录因受立场、观点等因素影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需要与其他史

料相互印证才能认定属于史实。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

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

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

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材料三: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

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

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答案】(1)救济主导机制不同:明朝主要依据君主决策,以应急救助为主;英国逐步建立救济制度体系,以立法救助为主。救济重心

不同:明朝注重免税、减轻农民负担,以救灾为主;英国注重提供就业机会,以济贫为主。文化思想根源(传统)不同:明朝儒家仁政思想影响,英国宗教慈善思想影响。(2)阶段性(时代性)特征明显;制度化、体系化;长期救助和临时、紧急救助相结

合;惠及群体不断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答出四点即可)(3)构建和谐社会;缩减贫富差距;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和中世纪后期英国。根据材料“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

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

白一世颁布济贫法”可知,救济主导机制不同:明朝主要依据君主决策,以应急救助为主;英国逐步建立救济制度体系,以立法救助为主。根据材料“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

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可知,救济重心不同:明朝注重免税、减轻农民负担,以救灾为主;英国注重提供就业机会,以济贫为主。根据材料“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思想根源(传统)不同:明朝儒家仁政思想影响,英国宗教慈善思想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根

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各阶段发展情况可知,阶段性(时代性)特征明显;根据材料“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逐步提升政

策适应对象和范围”可知,惠及群体不断扩大;根据材料“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可知,长期救助和临时、紧急救助相结合;根据材料“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可知,制度化、体系化;和经济体制

改革进程相适应。【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构建和谐社会;缩减贫富差距;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考察,为了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人们往往

通过三种方式对社会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第一种是神学的宗教控制,即神治:第二种是宗法的道德控制,即人治;第三种是理性的法律控制,即法治。在以上治理模式中,神治往往与人治、法治相伴始终。——摘编自李静《社会转型期稳定问题历史回溯与当代审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

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阐述:宗教改革把矛头指向罗马教廷和高级教士,沉重地打击了以罗马教皇为代表封建势力。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主张将处理国家事务和宗教信仰的权力交于世俗君主,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路德主张没收教会土地,使得被教会占有的财富回到世俗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在思想上,信导“因信称义”,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的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总之,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对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在欧洲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解析】【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

论证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拟定论题:依据材料“第一种是神学的宗教控制,即神治……神治往往与人治、法治相伴始终”和落款“《社会转型期稳定问题历史回溯与当代审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神学、社会转型等词,论题可为:宗

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阐述:首先,阐述宗教改革的目的;其次,详细阐述宗教改革的政治、经济、思想表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4071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