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pdf,共(3)页,266.82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ea850b4b580b1e3bbf8e71d49cf063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年下学期高一10月大联考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此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重视史料实证,论从史出.地图表现出每一种文化都有较广泛的分
布,它们彼此相似,反映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从而呈现出同一文化的特征,故答案选A.同为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遗存分布有多有少,而不能因此判断文化的先进和落后,当时最具有先进性的恰恰是南方的良渚文化,排除B;材料不涉及物种分布,排除C
;虽然当时私有制度已经产生,但地图反映不出,D错.2.C同姓不婚的背景下,异姓诸侯都被称为舅舅,说明异姓而婚,彼此通过婚姻建立亲戚关系,这种姻亲有利于彼此的联合团结,所以答案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诸侯的亲疏等级关系,A错;材料不涉及嫡长子继承制度,B错;内外服制度
是商朝而非周朝的,D错.3.D用马和丝买五名奴隶,并且因交易矛盾找官府打官司,说明政府是允许奴隶买卖的,故答案选D.材料可以说明丝的价值高,但无法说明当时丝织业处于巅峰,后世丝织业更为发达,排除A;卖奴隶一方的家臣背信
弃盟的原因有多种可能,但不能得出整个西周的奴隶主怕家臣,排除B;存在司法诉讼,但司法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中华法体系直到唐朝才成型,C错.4.D齐国是分封姜子牙(姜尚)而立,战国初期姜氏被大夫田氏取代;晋属于周王室姬姓所有,战国初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因此战国
七雄有四家是士大夫出身的国君,所以答案选D.“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是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的事请都由天子作主掌握,这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特征,A错误;春秋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的事情由诸侯掌握,这些诸侯来自分封,题目反映的诸侯则出身大夫,他们取代以前
的国君而上位,材料讲的是战国,B错;汉武帝时期才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错误.5.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彼此批判,相互影响和学习反思,并在批判中扩大了各自的影响,文化学术繁荣,因此答案选B.思想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推动繁荣,并不等于高度紊乱,A是错误的;题目问的“这些”,体现的是思
想多样性,与私有制关系不密切,不要盲目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错;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物,更早,D错误.6.B根据材料可知,独尊皇帝维护专制,焚烧民间书籍而保留朝廷藏书是防范民间阅读开启民智,以达到愚民的目的,因此答案
选B.焚书与坑儒,是两件事,不是因果关系,焚书并不是只焚烧儒家书籍,A是错误的;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密切关系,C错;朝廷保留书籍,不是灭绝文化而是思想专制,D错误.7.C权臣们都有“领尚书事”“录尚书事”,意味着掌握尚书事务才是真正掌握实权,故答案选C.材料强调的是尚书“事”
,不是虚衔称号,排除A;材料虽有将军、太尉等掌握军权者,但也有司马、太傅等无军权者,排除B;汉代尚未有六部尚书,排除D.8.A弓弩、剑、纸当时皆有,但是其主导下的特别有名,例如造纸还有新的方法,可见在蔡伦带领下,相关生产都出现了重大改良,产品方为著名,故答案选A.进献生产方法,与阿谀奉承无关
,排除B;器物多为组织工匠改良,而非个人发明,排除C;东汉宦官专权,但与蔡伦不构成简单的因果关系,“导致”表述错误,排除D.9.D时间定位为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接受张角指挥,
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这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故答案选D.题目问的是汉朝起义,排除A;天灾人祸交织是新朝绿林赤眉起义的重要导火索,排除B;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排除C.10.B两图互证,汉族建立的三个政权为西北的前凉、西凉和东北方向的北燕,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大部分汉族南迁,但
也有部分汉族北迁并建立自己的政权,答案选B.十六国中有三个不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政权命名更多与空间而非民族相关,例如凉,皆在凉州所在的西北,建立在过去的秦地、燕地的政权则多以秦、燕命名,排除C;前秦统一北方是事实,但这两幅图表无法反映这一历
史,排除D.{#{QQABDQYAogAAAgAAAQgCAQEACkOQkhCACSgOhAAMoAAACBFABAA=}#}【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11.C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材料中的“王”是指王导、王敦兄弟,答案选C.
江南士族势力有限,无法操控朝政,排除A;八王势力在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被消灭,排除B;江南开发中,少数民族实力弱小,更多依靠南迁北民的先进生产力,排除D.12.A材料内容涉及隋朝两位皇帝的作为,问的是原因,隋文帝改革构建了国家强盛的基石,支撑各项建
设,故答案选A.三征高丽劳民伤财,是隋炀帝的行为,最终引发亡国,排除B;题目问的“主要得益于”属于求问原因,建设长安、仓库等属于隋文帝时代的措施,早于隋炀帝,所以不是隋炀帝造成的,排除C;三省六部制是行政建设,只有间接关系,不符合设
问的“主要”,D错.13.A唐朝在边疆各处设立都护府,例如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这些地区皆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对当地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故答案选A.九个都护府涉及边疆各地,只有部分与丝绸之路有关,排除B;唐后期藩镇割
据,排除C;唐太宗到武则天时代,是盛世,是对外开拓,没有反映边疆危机,D错.14.D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故答案选D.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政权,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唐朝之后的五代时期,排
除B、C.15.C材料反映出两科考试的改革所涉科目都在增加,并彼此兼顾,故答案选C.科举制本身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体现的是科举改革内容的过程变化,而非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排除A;明清才有八股取士,排除B;进士
科强调实务,最得人才,D错.16.B从中书门下,到“同”中书门下,从二品到三品,宰相的入选范围不断放宽,更多的人成为宰相集体的一员,故答案选B.降低标准与提高三省长官的权威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正规化,逐步属于
外朝,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控制相权基础上的皇权加强,而非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D错.17.(1)夏朝:因为考古没有发现文字等,夏朝历史存在颇多争议.商朝:由于考古发现商朝的甲骨文、遗址、青铜器、墓葬等,商朝成为信史.战国:战国考古对于铜陶器物、墓葬
、都城、货币等的大量发现,有助于后世学者比较秦与六国区别.(每点2分)(2)墓葬两极分化,国君墓规模远远大于卿大夫墓,体现君主集权;城址等级,国都之外多为自然村落,体现高度集中;货币,实行统一的“半两”钱,说明国家统一管制货币;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
济制度上,“废井田,开阡陌”,由秦国授田于百姓.(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3)商朝由东方人建立;随后的周朝文明中心比较偏西.(2分)秦朝建立者来自西方;来自东方的刘邦集团建立西汉.(2分)这一时期的都城京畿,交替设立于西长安与东洛阳(西周与东周、西汉与东汉也因此而命名),这都
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中心有一个东西摇摆的过程”.(2分)【解析】重点考查商周秦汉历史、考古学对历史学习的作用,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综合运用.第一问,分别按三个时期在材料中找到相关论述.第二问
,按“中央集权”主题取舍材料二考古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商鞅变法中的政治、经济措施丰富其主题.第三问,在商周秦汉的历史界定中,反复寻找每个时期时西时东的文明中心,扣住“东西摇摆”这一主题.18.【示例】观点:战国至唐选官制度在变迁中逐步完善论证:战国到秦朝,奖励军功,选官制取代世官制.由于兼
并战争激烈和推行君主集权的需要,各国为富国强兵而变法,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基于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两汉时期,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为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稳定,体现罢黜百家独尊{#{QQABDQYAogAAAgAAAQgCAQEACkOQkhCACSgOhAAMoAAACBFABAA=}#}【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3页(共3页)】儒术的理念,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地方上以孝廉为主要标准
向中央推荐人才.从而为庞大的官僚系统不断提供生力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壮大,他们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
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唐时期,确立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唐朝加以完善.科举制使
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总之,从世官制到选官制,选官从重视军功、孝廉、门第再到才能,从地方推荐、考核到中央选拔,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变迁中日益成熟.这有利于中央集权,提升了治国理政水
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评分参考】论题2分:有明确的制度,制度有明确的时空域的界定,或表达出制度的发展变迁.论证10分:史论结合充分,逻辑表述清晰.(1)背景,6分.仅1个点,2分;2-3个点,4分;丰富、充分、多角度,6分.(2)论述,4分.涉
及质的认识,2分;体现出制度的变迁,4分.综述2分:有总结综述,进行深化或升华.【解析】重点考查对纲要上册1-7课内容的整合性认知,以政治史为主.教材涉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方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政治制度,乃至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皆可.能够有效展开论述即可.只要时间、空个明确的观点,以
及有效的论证,这一部分赋分为论题2分和论述4分,也是赋分6分;作为开放性论述,结论间、领域范围均符合题目要求即可酌情给分.材料内容体现出对背景分析的要求,故赋分为6分;题目要求一的总结和升华,赋分2分.19.(1)休养生息,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2分)缓和政府与民众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或减轻百姓负担,赢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与支持).(2分)(2)特点:扩大征税对象(不再强调籍贯,不分土户客户);(2分)按贫富合理分摊赋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2分)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政
府要求逃亡农民的邻居代纳租庸调,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按人头收税,无地少产的农民负担沉重;官僚富豪在外地购置田产,破除籍贯以逃避租庸调.(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3)改革要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改革要有利于社会生产,保障可持续发展;赋税分摊要合理,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国家
税收的保障和增加,主要依靠财富的增长、扩大征税对象、简化税收名目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重点考查纲要上册1-7课的经济史,立足材料综合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第一问,重视知识的迁移,从背景原因角度转换回答意义影响,同时也是考查基础知识,
运用教材所学内容也可回答.第二问立足材料本身,特点需论从史出,对材料进行有效归纳,背景则是考查史料的迁移运用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需多角度回答;第三问是总结升华,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中得出规律性的认知.{#{QQABDQYAogAAAgAAAQgCAQEACkOQkhCA
CSgOhAAMoAAAC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