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临汾市一中集团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2)页,468.9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f50cd176592e1e30c25d4bd5ccb3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高一10月联合考试地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第一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北斗七星由七颗恒星组成,距离地球78~124光年。在地球上观看呈勺形,古人称之为勺星。下图示意北斗七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北斗七星()A.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B.由炽热气体组成C.在太
空中位置固定D.外表呈现云雾状2.科学家确定北斗七星不是一个天体系统,理由是北斗七星()A.不能相互绕转B.相互距离较远C质量、体积接近D.运动方向不同3.北斗七星所在最低级别天体系统为()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答案】1.B2.A3.C【解析】【1题详解】北斗七星属于恒星
,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发亮,A错误,B正确;天体在不断的运动中,北斗七星在太空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C错误;成云雾状的天体是星云,D错误。故选B。【2题详解】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
体系统,北斗七星不能相互绕转,因此不是天体系统,A正确;北斗七星相互距离远近、质量和体积、运动方向特点均不是形成天体系统的主要条件,BCD错误。故选A。【3题详解】北斗七星为恒星,没有位于地月系和太阳系,AB错误;银河系直径大小约为10万光年,北
斗七星距离地球78~124光年,所在最低级别天体系统为银河系,而不属于河外星系,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宇
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目前人类所认识的宇宙,也是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天文望远镜目前探测到
的范围约是150亿光年。凌日是指在地球上看到太阳被一个小的暗星体遮挡的现象。下图示意太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能够发生凌日的天体是()A.①B.②C.③D.④5.发生凌日的行星()A.与地球运动方向相反B.表面存在着液态水C.靠近太阳系小行星带D.质量、体积比
地球小【答案】4.A5.D【解析】【4题详解】凌日是指在地球上看到太阳被一个小的暗星体遮挡的现象,故发生凌日的天体公转轨道应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之间。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即图中天体②,①天体位于地球轨道内
侧,能够发生凌日现象,A正确。②③④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不能发生凌日现象,BCD错误。故选A。【5题详解】发生凌日的行星是水星和金星,与地球同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A错误。水星、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近,温
度高,液态水难以存在,B错误。太阳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C错误。水星、金星的质量和体积均比地球小,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能够发生凌日现象,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能够发生冲日现象。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图为我国四地多年平均
日照率统计图。近年来,上海的日照率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甲地最可能为()A.哈尔滨B.呼和浩特C.拉萨D.重庆7.影响北京和哈密日照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B.昼夜长短C.天气状况D.植被类型8.近年来,上海日照率下
降的原因可能是()A.昼长变短B.阴雨天天数增加C.建筑密度增加D.楼宇高度在增大【答案】6.D7.C8.B【解析】【6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读图可知甲地日照率整体低于其它地区,说明该地应多阴雨天气,结合
选项可知,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日照不足,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题详解】北京和哈密纬度差异不大,因此昼夜长短差异较小,且两地海拔差异相对较小,AB错误;哈密深处内陆,气候干旱,日照率高,而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于哈密,因此两地的天气状况是导致日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C正确;植被类型不会影响日照率的差异,D错误。故选C。【8题详解】上海日照率下降,说明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降,其中近年来上海的昼长并
未变短,A错误;上海阴雨天天数增加,会使得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降,B正确;建筑密度和高度的增加,不会影响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天气、纬度、昼长等。下图为寒武纪至新
近纪地球地表温度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统计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地球物种爆发式增长开始于()A.寒武纪B.奥陶纪C.三叠纪D.古近纪10.在白垩纪物种大灭绝时期()A.地球上古陆雏形形成B.蕨类植物灭绝,变成煤炭C.铁、镍金属矿产形成D.小型哺乳动物开始出现【答案】9.A
10.D【解析】【9题详解】由所学知识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在五亿年前,持续30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地球上突然出现了很多新奇的物种,生物种类成爆发式增多,这个现象被人们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地球物种爆发式增长也开始于该时间,该时间为寒武纪,A对,BCD错。故
选A。【10题详解】元古宙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古生代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古陆雏形形成早于白垩纪,A错;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错;太古宙时期,岩浆活动剧烈,是地球重要的成铁矿时代,铁、镍金属矿产形成于太古宙,C错;哺乳
动物最早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恐龙的灭绝给哺乳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小型哺乳动物开始出现,D对。故选D。【点睛】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乙圈层()A.分布在甲圈层全部B.可达丁圈层的底部C.分布在丙圈层上部D.不断影响着各圈层12.丙圈层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A.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B.促进地表物质迁移C.为人类提供生物资源D.为人类提供矿产资
源13.丁圈层的特征是()A.位于莫霍界面以上B.厚度比较均匀C.高原处厚度较大D.横波不能通过【答案】11.D12.B13.C【解析】【11题详解】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甲是大气圈,丙圈层表示水体,为水圈,丁圈层为岩石构成,为岩石圈,乙应表示生物,为生物圈。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
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ABC错。生物圈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物圈不断影响着各圈层,D对。故选D。【12题详解】丙圈层是水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圈,A错;水体本身的移动和其侵蚀搬运作用,促进了地表物质的移动,B对;为人类提供生物资
源的是生物圈,C错;矿产主要产生在地球内部,为人类提供矿产资源的是岩石圈,D错。故选B。【13题详解】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包括莫霍面以下的部分上地幔物质,A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不均匀,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
越高,地壳越厚,加之岩石圈厚度分布和构造格局有很大关系,在板块碰撞强烈区,岩石圈较厚,故岩石圈厚度不均匀,B错,C对;岩石圈为固体,横波能穿过,D错。故选C。【点睛】纵波和横波,二者的共性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二者的不同之处是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了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多地收到了地震预警。下图为某地此次地震预警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地震预警中预警横波而不是纵波的主要原因是()
A.横波传播速度较为固定B.横波到达地表较早C.纵波对地球无破坏作用D.纵波传播速度较快15.此次平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答案】14.D15.A【解析】【14题详解】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地震波,一种
是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一种是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以及电磁波远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发生后,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和影响程度,抢在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横波到达之前对
可能遭受破坏和影响的地区发生地震警报,D对。综上可知,预警横波主要是因为横波传播慢且造成破坏大,AB错;纵波地球破坏小,但有一定破坏,C错。故选D。【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KM,发生于山东,为
陆地。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KM,远大于10KM,说明该次地震震源应位于地壳,A对,BCD错。故选A。【点睛】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所构成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太阳。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又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是由于地球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完美结合。下图为太阳
系局部图。(1)说明太阳系中大小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的原因。(2)图中代表地球的行星是____(填字母),图中展示的地球较其他行星存在生命的优势是____(3)描述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答案】(1)太阳质量、体积巨大
,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由于质量和体积占绝对优势,吸引太阳系中其他大小行星绕其公转。(2)①.C②.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温度适宜(3)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相似,如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等质量、体积的结构特征类似。
【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局部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太阳系、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太阳之所以能够成为太阳系的中心,主要原因是太阳质量、体积巨大
,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由于质量和体积占绝对优势,引力巨大,能够吸引太阳系中其他质量较小的大小行星绕其公转。【小问2详解】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
星、海王星,故图中代表地球的行星是C,图中展示的地球较其他行星存在生命的优势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地球与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作公转运动,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公转
轨道接近正圆,具有近圆性;公转轨道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具有共面性;同时从质量、体积的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进行、火星类似,都属于类地行星。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极光是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之一。磁纬度是地球磁场坐标的要素之一,磁极点的磁纬度为90°。距磁极点约30°以内的范围常
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下图示意地球磁纬度分布。(1)说明太阳活动使地球上产生极光的原因。(2)对比游客在甲、乙两地观测极光各自的优势。(3)简述极光对地球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答案】(1)太阳活动释放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在地球磁场作用下流向两极地区,
进人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产生光芒,形成极光。(2)甲地距离磁北极近,极光出现频率高,容易观测到极光现象;乙地纬度低,气温相对较高,交通更便捷,容易到达观测地点。(3)有利影响:极光是旅游资源,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影响:极光出现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通信
和导航。【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磁纬度分布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太阳活动爆发时
,会释放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这些能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作用下向两极地区汇集,进入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产生光芒,形成极光,出现在夜间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小问2详解】甲地纬度高,距离磁北极近,极光出现频率高,极夜时间长,容易观测到极光现象;乙地
纬度低,气温相对较高,交通运输比较便利,更容易到达。【小问3详解】极光对地球上人们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影响:极光时,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和磁场,影响通
信和导航等。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石屏县的老旭甸村(23.5°N,102.4°E)是一个完全用石头砌成的村庄,因其墙用的石块内部有海洋生物化石、表面有大量植物枝叶化石,被称为“化石村”。下图为老旭甸村周边地质剖面简图(其
中侵入体为岩浆岩)。(1)说明图中岩层的主要特征。(2)指出老旭甸村化石所处地质时期的主要生物类型。(3)简述泥盆纪至古生代末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答案】(1)岩层位置越偏下,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层缺失志留纪地层;不同岩石含有不同地质年
代的化石。(2)动物以海洋脊椎动物为主;植物以蕨类植物为主。(3)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气候由暖转冷后再次转暖,降水先增多后减少;发生了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解析】【分析】本题以云南石屏县的老旭甸村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沉积岩特征,化石,生物演变等知识,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
维。【小问1详解】由图可见,寒武纪时代岩石在最下层,随高度增加,形成岩石的地质年代越晚,依次变为奥陶纪和泥盆纪,说明岩层位置越偏下,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且在奥陶纪岩石和泥盆纪岩石中间缺失了志留纪地层;岩石出现明显的分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由材料可知,岩石中有化石存在,形成岩石的年代不同,其生
物种类有差别,导致化石种类不同。【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形成老旭甸村化石所处地质时期主要位于寒武纪至泥盆纪之间,在奥陶纪中期,鱼类出现,并迅速繁殖,成为当时主要的动物种群,在泥盆纪达到鼎盛,故动物应以海洋脊椎动物为主;古生代前期为藻菌时代,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由材料可知,其植物化石有大量
植物枝叶,因此形成化石时的时代,植物以蕨类植物为主。【小问3详解】古生代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雏形基本形成,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石炭纪晚期温度降低,二叠纪温度开始回升,泥盆纪中期气候先变湿润,在石炭纪中
期后开始又变干,蕨类植物繁生,给煤产生提供了条件,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时间,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壳等厚度线是指地表到莫霍界面的垂直距离。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的地壳等厚度线空间分布图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1)描述我国地壳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2)说明甲、乙两地地壳等厚度线差异的原因。(3)指出地震波从地壳到地
核传播速度的变化差异。【答案】(1)地壳厚度空间分布不均;厚度整体上由东向西增加;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东部沿海地壳厚度最小。(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较厚,地壳等厚度线数值较大;乙地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地壳较薄,地壳等厚度线数值较小。(3)横波
:由地壳向下传播,经过地幔,速度先明显增加,后到古登堡界面突然消失。纵波:由地壳向下传播,经过地幔,速度先明显增加,后经古登堡界面突然下降,然后在地核传播过程中又缓慢增加。【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区域
的地壳等厚度线空间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壳的特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
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分布特征类的试题应从分布不均、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极值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我国地壳厚度最高值大于70km,最低值小于36km,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由等厚度线的递变方
向可知,东部地区地壳厚度较小,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厚度较大,大致呈现出东薄西厚的特点。高值中心出现在青藏高原,最低值位于东部沿海。【小问2详解】地壳的厚度指的是从莫霍界面至地表之间的距离,由于莫霍界面的深度在
不同区域差异较小,故地壳厚度主要由地表的起伏决定。由图可知,甲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壳较厚,乙地位于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地壳较薄。【小问3详解】由地壳到地核,地震波传播方向为向下。由图可知,横波向下传播时,速度先
增加,到古登堡界面时突然消失为0。纵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速度先增加,后经过古登堡界面时速度骤降,经过古登堡界面后速度再上升。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