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51.68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ec15f01ea2750bd62fc2d9485ddf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
》选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
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②“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互联网时代
,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
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
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也有学者把“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似的信息和同
样的观点,使人们原本的态度不断被印证和强化,隔离了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人们听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放大的回声,而不是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④问题在于,随着算法推荐时代到来,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心理、习惯、兴趣和偏好,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现在为特定
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用户的兴趣习惯成为内容推荐的核心要素,用户不再需要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机器算法代替用户完成了选择的过程。⑤
正是由于对被左右的选择权的忧虑,人们尝试开展一系列“戳泡运动”来进行矫正,但这些措施总体上看只是一些算法逻辑上的技术调整,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认识到“气泡”并意图解决“气泡”的用户。事实上,“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
,我们对此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必过于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另一方面从前那种传统的、非定制的新闻也未必能保证多样性。“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是经过滤的媒体世界造就了我们所见
的在线集结,还是本来就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建构了自我增强的过滤器。”“戳泡运动”不仅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技术,使用户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还需要借助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开展协商对话、凝聚共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之道。(摘编自郭小安、甘馨月《“戳掉你的泡泡”——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的形成及消解》)材料二:①针对过滤气泡是否存在,过去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实证研究。我们则认为过滤气泡是否存在应关注的是单个用户的信息结构是否存在偏
倚,将单个用户信息结构的均衡性作为衡量过滤气泡的指标,更符合对这一概念的定义。而当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50%,该用户的结构存在失衡。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为吸引流量,在作算法推荐时可能对某些特定内容存在
偏好。而对某些投放基数较大的内容而言,推荐数量的小幅增加也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结构的失衡。鉴于此,我们计算个性化内容的占比对“过滤气泡”的影响就要观察个性化推送是否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50%;第二,在既有推送基数水平上,相应
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的增量显著,一般超过10%。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过滤气.泡存在.②为进一步探究微博在算法推荐下的过滤气泡现象存在情况,我们将微博中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分为有代表性的四类:用户A,28岁硕士单身爱美北京女青年(生活穿搭人设);用
户B,22岁中专学历的剧综迷、追星女粉丝(剧综文娱人设);用户C,38岁高收入陆家嘴金融行业男博士(财经人设);用户D,34岁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新手爸爸(科教人设)。③首先对四个账号的用户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每天重复如下操作:在“微博搜索”中搜索与用
户兴趣相关的5个关键词,根据推荐结果点击前5条内容;点击微博推荐中5条与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使用微博账号登录抖音、小红书等任意一款应用,点击或转评与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④训练结束后,进入记录阶段。连续4天记录用户
ABCD在微博推荐中的前40条内容,并按照时事、财经、科教、文娱、生活和体育六个类别进行分类。⑤为排除微博既有的信息推荐结构对结果的影响,设立一个中立账号作为对照组,以访客身份选择“随便看看”登录微博。中立账号反映了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微博对信息内容的初始偏好。计算个性化内容在用户账号和中立账
号中的占比,两者之差为个性化内容的增量,如增量显著,证明过滤气泡存在。(摘编自陈逸君《微博算法推荐的过滤气泡现象探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及媒体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过滤气泡”效应产生。B.算法过滤技术能
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淹没,这意味着我们不必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C.出于流量的考虑,平台在做算法推荐时对某些内容投放基数较大,某些内容投放基数小。D.实验中,微博设立的中立账号能够保证所获得的信息内容不受既有信息推荐结构的影响。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到的“新瓶装旧酒”指用新概念“过滤气泡”去分析,讨论内容实质相同的信息过滤问题。B.随着算法推荐时代的到来,机器算法代替用户手动选择新闻内容是未来新闻传播发展的方向。C.如果用户身处在“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那么“过滤
气泡”会抑制理性对话,强化公众偏见。D.材料二的调研结果能作为判定微博是否是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参考,从而断定其是否有助于“戳泡运动”。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现象属于“过滤气泡”的是()A.某短视
频平台搜寻其他平台优势,改版自身推送,向用户推荐优质视频B.用户通过多种平台或社交媒体获取不同观点的信息。C.父母师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制定未来发展规划。D.网络阅读平台为用户随机推荐热门文章,并记录用户阅读情况。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的解读推断不恰当的是()用户账号与中立账号的内容推荐占比统计表(单位:%)内容用户时事财经科教文娱生活体育用户A(生活穿搭人设)4.8%3%7.8%38%45.8%0.6%用户B(剧综文娱人2.6%0%7.1%53.5%32.9%3.9%。
设)用户C(财经人设)8%31%6%28.5%26%0.5%用户D(科教人设)7.5%0.6%34.4%15.6%33.8%8.1%中立账号7.5%1.25%4.4%47.5%38.1%1.3%A.从用户ACD的信息结构来看,因为个性化内容占比均
小于50%,用户ACD仍然保持了相对均衡的信息结构。B.用户B的个性化内容占比接近54%,而微博本身对文娱类内容的推送基数较大,用户B个性化推荐的增量仅为6%左右,增量并不显著。C.四个用户账号均表现出对个性化内容的明显偏向,且偏向程度超过中立账号,
说明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未产生影响。D.用户兴趣的确减少了微博推荐中其他类型内容的推送比例,但尚未达到对用户信息结构造成威胁的地步,过滤气泡效应不成立。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在妻、妾、宾客所构成的传播圈层里难以知道自己相貌不如城北徐公这个真相,有人认为当
下互联网环境与这种情况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一,从产生原因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D2.C3.D4.C5.①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心理、偏好等,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邹忌难获真相原因与“过滤气泡”的形成原因相
似,妻、妾、客是根据邹忌的心理、兴趣等说其喜欢听的话。②都与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有关。个人喜好、妻子偏爱、妾畏惧客有求于他的这些人性及情感结构也在这个传播圈层里起到重要作用;“过滤气泡”形成也与此相关。③都与社会结构和权力
相关。不平等自由的公共平台,难以协商对话的社会都容易出现信息的“滤过气泡”,妻妾客及邹忌的不同的身份地位注定产生隔膜,难以平等对话。【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导致了
‘过滤气泡’效应产生”错误,曲解文意。由“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可知,“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并非“过滤气泡”效应产生的原因,原因只有“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B.“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淹没”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
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但有算法过滤技术,未必就不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即使经过过滤,信息流也是很大的。C.“出于流量的考虑”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平台为吸引流量,在作算法推荐时可能对某些特定内容存在偏好。而对某些投放基数较大的内容而言,推荐
数量的小幅增加也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结构的失衡”可知,在作算法推荐时可能对某些特定内容存在偏好是因为“平台为吸引流量”,并没有说“平台在做算法推荐时对某些内容投放基数较大,某些内容投放基数小”是因为“出于流量的考虑”。故选D。【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那么‘过滤气泡’会抑制理性对话,强化公众偏见”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
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可知,可知,原文只是说“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没有说“会抑制理性对话,强化公众偏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所谓“过滤气泡”指“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
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A.综合各家平台优势的营销方式,并未体现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B.该观点答非所问,提出的是打破“过滤气泡”的方法。C.“父母师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制
定未来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特长,不是令孩子生活在“网络泡泡”之中。D.“为用户随机推荐热门文章,并记录用户阅读情况”是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属于“过滤气泡”。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推断的能力。C.“……说明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
未产生影响”错误。由“中立账号反映了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微博对信息内容的初始偏好”可知,个性化偏向超过中立账号,则说明微博根据用户兴趣进行了个性的化推送,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产生了影响。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心理、习惯、兴趣和偏好,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现在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可知,邹忌询问妻、妾、客有关美丽的问题,三人都给出令邹忌满意的答案,可见,大数据公
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心理、偏好等,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邹忌难获真相原因与“过滤气泡”的形成原因相似,妻、妾、客是根据邹忌的心理、兴趣等说其喜欢听的话。由“‘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
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知,都与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有关。个人喜好、妻子偏爱、妾畏惧客有求于他的这些人性及情感结构也在这个传播圈层里起到重要作用;“过滤气泡”形成也
与此相关。由“‘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可知,邹忌和妻妾客身份不同,对话就有阶级的差异,可见,都与社会结构和权力相关。不平等自由的公共平台,难以协商对话的社会都容易出现信息的
“过滤气泡”,妻妾客及邹忌的不同的身份地位注定产生隔膜,难以平等对话。(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崭新的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屋
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母亲偏心眼儿,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露不出脸儿来。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
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情了。近日来,她心头装着更大的委屈。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
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走去。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
,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的
缓缓的脚步。容儿看看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除了一年四季庄稼经,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以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麦桩地里站
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拄着一把锄头。容儿望着他,月光下,他显得很矫健。其实呢,他的相貌平常,个子也不高。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
帮忙?”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呀。”小翠曾告诉过她:“我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们了。”“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埂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把单衣披在肩上。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田水,她又看见水里的
月亮了。刚才,她走,月儿也跟着走,这阵她坐下,月儿也不走了,就这么静静地守候在身旁,等待着她。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还没有写完呢。”“还没写完?不就只差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
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巧巧
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的面颊。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化。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在此刻,对于变化了的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到了。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
说么?”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嘿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
学习科学技术。”容儿突然插嘴问:“是么,这是真的么?”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注意到了。”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明全说:“不过
,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冲击着这初夏夜晚的宁静。一
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儿女都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马大爷和明全说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频
,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田坎”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B.文中“的确良”“吃大锅饭”“社员”等词语既能看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使本文具有时代特色。C.“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
”可以看出容儿听到能再次开展科研工作而放下忧虑了。D.明全在小翠眼中是“假积极”,在容儿眼中是“怪人”,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圆形结构,从容儿出门始,至容儿归家终,首尾呼应,
章法谨严。B.从“天上有淡淡的浮云”,到“浮云已不知去向”不仅交代了环境的变化,还暗示容儿将消除对明全的芥蒂。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不仅刻画了明全等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了容儿的内心世界。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容儿、巧巧相
约送别小翠途中偶遇明全的平常生活片段,折射出农村改革的社会背景。8.小说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周克芹先生的这篇小说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
.D7.C8.①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职业等信息,使情节更加完整;②丰富了容儿能干、追求进步的形象,人物更加立体饱满;③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变迁;④叙事灵活,增加叙事的层次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9.①景物描写
营造意境美:文中对月亮描绘,营造了乡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为小说增添诗情画意美。②人物塑造表现人性美:明全晚上帮马老汉种田,表现了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如果从有追求、有理想、勇挑重担等角度分析亦可;也可以分析容儿的勤劳质朴和巧巧的
心思细腻体贴。)③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淡化情节,叙事细腻,使小说富有诗意美。④把“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村改革和向科学进军的重大题材放入普通而诗意生活片段的叙述中。【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
能力。D.“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错误,“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可知,她们原来不理解而现在理解了明全的行为,这样写刻画了走在时代前列的农村新人形
象,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敢于担当。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全文写容儿与巧巧在一月光溶溶的夜晚相约去看明天就要嫁人的“闺蜜”小翠,在月夜、在月光下、在不远
的一段路上,容儿与巧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构成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可见应该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又穷
又的懒;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可知,容儿的母亲自私,哥哥又穷又懒,自己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与小说本身
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职业等信息,使情节更加完整;结合原文“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可知,丰富了容儿能干、追求进步的形象,人物更加立体饱
满;结合原文“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
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可知,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变迁;结合原文“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巧巧的
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
了嘛!’”可知,穿插巧巧的内容,叙事灵活,增加叙事的层次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原文“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可知
,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美:文中对月亮的描绘,营造了乡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为小说增添诗情画意美;结合原文“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儿女都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这
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可知,人物塑造表现人性美:明全晚上帮马老汉种田,表现了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结合原文“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可知,巧巧的心思细腻体贴;结合原文“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我们都不是懒人。我
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可知,容儿勤劳质朴;结合原文“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母亲偏心眼儿,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露不出脸儿来”“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频
,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可知,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淡化情节,叙事细腻,使小说富有诗意美;结合原文“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以
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
“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可知,把“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村改革和向科学进军的重大题材放入普通而诗意生活片段的叙述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
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
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
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亦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枪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
即拜庐江太守。(《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
。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陈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陈,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
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唐太宗李卫公问对》)10.材
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观A此城不甚固B以三军C锐气D四面E攻之F不移G时可拔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战”中的“凡”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的“凡
”意思相同。B.乘雨水,指趁着雨水,“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不同。C.有国有家者,泛指诸侯和大夫,先秦时,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D.完其壁,文中是指巩固营垒,其中的“壁”与成语“作壁
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朱光率兵在皖地开垦田地种稻,同时又派间谍联络吴地的起义首领,吕蒙认为应该趁早除掉曹操。B.孙权采纳吕蒙建议,亲自出征,
一天一夜到达皖地,向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建议采取构筑攻城高垒之法,吕蒙则持不同意见。C.天刚亮吴军就发起进攻,吕蒙擂鼓督战,士兵奋勇登城,很快就攻克了该城,孙权为奖励吕蒙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D.唐太宗临阵对敌时,常常先分析敌我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并察明敌
我士气谁更旺盛,他认为这是兵家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2)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14.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
蒙传》中称赞吕蒙“勇而有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吕蒙的谋与勇之处。【答案】10.BDF11.D12.A13.(1)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2)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必须拥有瓦解敌
人军心的方法。14.谋之处:①建议早日除掉朱光。②反对构筑攻城高垒,建议速战速决。勇之处:亲自率兵,擂鼓督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是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此
城不甚固”作“观”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以三军锐气”作“四面攻之”的状语,为了表示强调,可在D处断开;“四面攻之”省略主语“我军”,句意完整,故应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
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凡”,都是“大凡、所有的”的意思。句意:大凡战争。/所有的帝王。B.正确。“乘”,趁着;/冒着。句意:况且我军是趁着雨季从水道而来。/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C.正确。D.“意思不同”错,都是“营垒”的意思。句
意: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完善营垒的守备,巩固营阵的防御。/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除掉曹操”错,应是除掉朱光。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淹留”,停留;“水必向尽”,水一定会渐渐退去;“窃”
,私下里,私自;“危”,意动用法,认为……危险。(2)“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判断句;“陈”,军阵;“术”,方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谋之处:①由“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
制矣,宜早除之’”可见,吕蒙建议早日除掉朱光。②由“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
归,全胜之术的也’”可见,吕蒙反对构筑攻城高垒,建议速战速决。勇之处:由“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亦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枪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可见,吕蒙亲自率兵,擂鼓督战。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战争中所说的
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是说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实施进攻作战。”三国时期,魏公曹操派遣
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地,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让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让他们充当内应。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地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必定扩充兵员,像这样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一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因此,应当尽早拔掉朱光这颗钉子。”进而他
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地,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接见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采取构筑攻城土山高垒之法,只有吕蒙提出不同看法,说“构筑土山高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等到那时
,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将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况且我军是趁着雨季从水道而来,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是很坚固,
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然后趁着水位高涨而还军,这才是全胜无损之策啊。”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吕蒙就推荐甘宁担任登城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领精锐主力随后跟进。天刚
亮时吴军发起进攻,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城。接着不久,魏将张辽率领援兵到夹石,听说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百战奇略》)材料二:唐太宗问:“《司马法》上
说:‘国家虽然强大,乐兵好战就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安恬忘战则必有危险。’这里讲的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必须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完善营垒的守备,巩固营阵的防御,还必须
保持旺盛的士气,待机破敌。这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做国君的应该熟谙的道理;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做将领的必须掌握的方法。能够瓦解敌人的军心,这就是所谓的知彼;能够保持己方旺盛的士气,这就是所谓的知己。”唐太宗说:“的确如此,我每逢临阵对敌,总是先分析敌人的作战企图与我方的作
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然后敌人作战企图是否高明,就可以知道了;察明敌人的士气与我军的士气谁更旺盛,然后我方能不能夺取胜利,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知彼知己是兵家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现在的将领,即使不了解敌人,但如果能够做到了解自
己,怎么还会失利呢?”李靖说:“孙武所说的‘先创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这便是知己;‘等待捕捉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就是知彼。孙武又说:‘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搡在自己的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我时刻不敢违背这些警戒。”(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梅投所知戴复古洁白无瑕美不娇,炯如珠玉粲林皋。独开残腊与时背,奄胜众芳其格高。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注]。
【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后用此典形容所谓的名士风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把这首咏梅诗投寄给相知的朋友,借此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与众不同的性情。B.首联直接切题,表现梅花
的洁白无暇、美而不娇,如同珠玉一般在山林中光鲜灿烂。C.“独开”表明梅花与“众芳”的不同,暗示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和世俗同流的品格。D.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突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情感鲜明。16.戴复古曾提出“陶写性情为我事,留连光
景等儿嬉”的作诗主张,意思是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这一主张的。【答案】15.D16.①诗人写梅花时重点突出了梅花高洁无暇、凌寒独放的特点和品格。②诗人借写梅花,表达了自己不迎合世俗、坚守自我的性情和品
质。③诗人咏梅不局限于梅花的外表,而是重在写其独有的品格,抒写个人性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诗的主张。【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错误。本诗借桂花和
桃花衬托梅花的不俗,没有贬抑。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戴复古认为,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联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抒写的个人性情,看
这一主张如何体现。首联,“洁白无瑕”突出梅花的特点,“美不娇”赞美梅花美丽而不脆弱,质朴,有生机。“炯如珠玉粲林皋”是说梅花开在山林,如珠玉般闪耀着明亮的光华。颔联,“独开残腊与时背”写梅花开放在一年的岁暮,与时乖违,表现梅花的傲寒独立,不与百花争艳。“
奄胜众芳其格高”突出梅花的品格高洁胜过百花。诗人以梅寄情,表达了自己不迎合世俗、坚守自我的性情和品质。颈联,“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诗人借桂树、桃花两个意象衬托梅花的不同凡俗。尾联,“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写不将品质评定高下好坏,就在
梅前痛快地喝酒,读《离骚》感悟名士风度,表现诗人咏梅不局限于梅花的外表,而是重在写其独有的品格。总之,诗人以梅喻人,借梅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追求,借咏梅抒写自己的真性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诗的主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用“啸”和“诗”来抒发感怀的情景。(2)《项脊轩志》结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于庭中的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②.临清流而赋诗③.吾妻
死之年所手植也④.今已亭亭如盖矣⑤.盖叹郦元之简⑥.而笑李渤之陋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皋”“赋”“植”“亭”“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树名木是记录自
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①,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
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②,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
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③,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
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18.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B.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D.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
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C19.(示例)①“亭亭如盖”的枇杷树②应受到重视与保护③深挖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
点的“让”,指使、致使﹑容许或听任。A.跟“看、说”搭配使用,表示主观看法﹐相当于“依”或“照”。B.指亚于,不如(用于否定式)。C.指使、致使、容许或听任。D.指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故选C。【19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语境,这里需要引自《项脊轩志》,且要前文“‘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句式相似,还要传达树木与时间的流转、家族传承的情感,据此可填“‘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之类的语句。2处,此处应填与前
文“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共同遗存”相呼应,并体现出对古树名木的态度或处理方式的句子,同时,根据后文提到的保护古树名木的具体措施,据此可填“应受到重视与保护”之类的语句。3处,根据后文“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以及“它们”的
提示,此处应强调深入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且填入的句子中需包含“古树名木”,据此可填“深挖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之类的语句。(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忆中
,学校有个校工詹大胖子。他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他就住在门房小屋子里。他屋里有一架挂钟,教务处还有一架。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快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詹大胖子还
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我们差不多全跟詹大胖
子买过糖。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的年龄长着长着,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
,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20.作者为何重复使用拟声词“喀啦”和“叮当”?为何两者重复次数不同且前者没有使用标点而后者使用逗号?
请简要说明。21.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成“我们在詹大胖子的摇铃、打钟中长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20.①用反复形式都表示声音的连续和重复。②前者重复两次且中间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表示校工上钟动作的急迫和稳妥。③后者重复三次且中间使用逗号,
表示校工摇铃动作的舒缓及声音的绵长。21.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的正在进行,很有现场感。②原句反复使用双音节词,很有节奏感。③原句的表达更让人感觉到长大的不经意,校工摇铃打钟与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④原句句式的使用,与上下文的整体风格一致。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能力。“喀啦”和“叮当”都是拟声词,拟声词的作用在于形象地模拟声音,使得描写的场景更为生动具体。文中的“喀啦”和“叮当”两个拟声词,都起到了为了表示摇铃声的连续和重复,让
读者身临其境的效果,帮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詹大胖子的日常工作场景。“喀啦”这个拟声词模拟的是詹大胖子给钟上发条时发出的声音。文中提到他“上得很快很足”,动作较快、稳妥,因此“喀啦喀啦”重复两次,表示发条上得迅速
、动作连贯,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表现出急促、流畅的操作节奏。这种连续的节奏反映了他上钟动作的机械性和效率感。“叮当”这个拟声词模拟的是詹大胖子摇铃时发出的铃声。铃声是伴随他从校区的南头走到北头,声音绵长而有节奏,因此“叮当”重复三次,且用逗号隔开,表示铃声是间断而有规律的。这
一设定体现了铃声的悠扬和持续性,与詹大胖子的工作节奏相一致。这种标点的使用使铃声听起来不急促,而是舒缓、悠长,契合了日常学校生活的平稳节奏。【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先弄清楚原句在语序、句式和表达重心等
方面的特点,再结合改句和原句的不同之处选取赏析的角度,最后组织答案即可。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了动作的正在进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中,能够感受到詹大胖子日常工作的重复和持续性,以及时间悄然流逝的状态。这些“着”字带来的动态感,增加了场景的现场感
,让我们仿佛目睹了詹大胖子的动作,听到了铃声与钟声交替响起,营造了一种生活化的氛围,使得校园生活的画面感和感受力更强。改句省去了动词+“着”的形式,直接使用名词性短语“摇铃、打钟”,显得更加简洁、概括。然而,这也削弱了动作的持续性
和过程感,缺少了那种身临其境的动态性,不如原句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②原句中的“摇着”“打着”“长着”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这不仅符合詹大胖子摇铃和打钟的规律性动作,也与学生们在日复一日的校园生活中自然成长的节奏相呼应。这种节奏感让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有序性和重复性,铃声、钟声、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的成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原句通过反复使用双音节词,使语言流畅自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句虽然保留了“摇铃、打钟”这样的双音节词,但去掉了反复出现的动词形式,削弱了原句的节奏感。句子显得更加平铺直叙,失去了原
句中那种随着铃声、钟声逐渐流逝的节奏感和有序感,不再像原句那样具有语言韵律。③原句通过“摇着摇着”“打着打着”“长着长着”这种连续的动作,表达了学生们在铃声和钟声中不经意间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是潜移默化的,仿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在詹大胖子的日常工作声中悄然长大。这种表达不仅突出时
间的流逝,还突出了詹大胖子摇铃打钟的动作与学生成长过程的密不可分。他的一举一动不仅是校园生活的象征,也陪伴了学生的成长,这种成长是缓慢且自然的,体现了生活的宁静与时间的沉淀。改句表达得更加简洁直接,但缺少了原句中那
种成长的不经意性。学生的成长在改句中显得像是一个明确的、单一的结果,少了原句中那种与詹大胖子的铃声钟声相伴的密切关系,也削弱了成长过程的自然与渐进感。④在句式和风格上,原句“摇着摇着”“打着打着”“长着长着”这样重复性词语与上文“喀啦喀啦”“叮当
,叮当,叮当”等内容相映衬,句式和语言风格保持统一,使上下文内容更流畅自然。改句去掉了反复出现的形式,缺少与整体内容的呼应,风格不一致。四、写作(60分)22.写作。《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
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请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劝学“新说”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不可以已”,用振聋发聩之声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生活在距荀子时代两千余年后的我们,拥有着有网络就能查阅资料的各种智能设备和随时可翻阅的电子书籍,这些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是整块的还是零碎的,无时无刻不
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确实触到了人类本身的劣根性,我们对知识逐渐麻木,被动地灌输学习,只看自己有用的,这句看似功利的话已经成为多少人的信条?为什么要学习?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吗?是的,这是
学习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发展迅速的世界里,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会被逐渐淘汰的。近些年,因大学沉迷玩乐不思学习导致挂科交不上论文而被退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比比皆是;也有一些倚老卖老的领导不懂装懂,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这些人的结果无疑是可以预测的。说到底,现在学习已经不是古时候的一种品质,而是少数人
的才能,在现今已经演变成等同于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要求。社会的需求裹挟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永远走在大部分人前面,才能成功。碎片化的学习给予人们更多学习的可能性,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利用“瞥一眼”的时间去看看与文化知识相关的东西。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文物日历正面是日历,背后是
细小的文物“安利”,一时间风靡社会,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对象。很多人购买之后并不会去翻日历,毕竟有手机,谁会去动这些老玩意?都说心动不如行动,无数人凭着“我要学习”的冲动买下一个个文创产品,半天不到,热情就冷却下来说着“下次一定”,其背后是害怕被人落下的文化焦
虑,买家们需要明晰:买下来≠得到了。知识的获取亦是如此,比起空喊口号,炫耀着自己拥有多少以文化为载体的设备,倒不如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想学习的念头付诸实践,避免踏入文化消费的陷阱。在知识面前,每个人都是“笨小孩”,必须要一步一步脚
踏实地地走。贝尔纳曾经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全国教育模范杜桂华希望他带的研究生“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做什么要钻研什么,做什么还要做成什么。做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学生不要老叫苦,最怕的是不努力,老是做不下去。秉承“踏实”的观念,他的学生即使做了大官,也是踏踏
实实在一线做事的人。同样,学习犹如建房子,首先需要打地基,只有地基打得安稳,触及知识殿堂的巴别塔才能稳稳地站起来,不至于半路倒塌,只剩空骸。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兽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全命题作文题。作文材料分成两
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以《劝学》和《师说》为例,指出古人对学习的认知。《劝学》主张:学不可已,认为学习需要积累、坚持、专心,阐述的是学习的重要性。《师说》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认为从师者需要虚心请教。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学习,
持积极求教求知、持续的积累与坚持的态度。从论证方式看,一为立论一为驳立结合,综合两则材料,考生可根据现实生活情境谈“对学习的认识”。材料的第二部分给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以及写作指导。根据任务要求,考生要“针对
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谈看法,这些问题应该是“新的难题”,考生应针对这一难题发表基于劝学的“新”的观点。注意命题以《“劝学”新说》为题。考生一要突出“新说”之意,尽量避开课文中的传统观点,另辟新意。二要着眼于“今
天”,联系时代发展,结合遇到的新问题谈看法,例如碎片化阅读,学习内卷,读书无用论,信息化时代如何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等;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习的感受,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本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切忌单纯泛泛而谈对学习的认
识。在写作中,应围绕现实中学习的“问题”行文,或揭示“问题”,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批判,以便更好地建设。当然,还可以联系当下的实际生活,思考当前学习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学习对于我们的意义等。只要不避开“现实”,且有针对性都是可以
的。最后,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不可另起炉灶。结构方面,可根据行文需要,使用并列式、层进式,甚至是正反对照式,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立意:1.学习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2.“智慧”时代,学习更要有质疑精神。3.学习要以
担当时代重任为目的。4.多种选择面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6.AI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7.求真学问,练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