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PDF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426.276 KB
  • 2024-09-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答案.pdf,共(4)页,426.27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cea3be25d55f1eb9b58d33647430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考试历史评分参考第1页共6页宁化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DBABDB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

920答案DDBADACBAC题号21222324答案ABCD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分散开来的诸侯就是守卫疆土的臣子

、朝廷的捍卫者,故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拱卫王室,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奖赏功臣的信息,且分封功臣并非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防止外族入侵也是为了拱卫王室,排除C项;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虽以同姓居多,但也有异姓的诸侯,且团结同姓诸侯不是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

D项。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而郡守负责的是一郡的行政、郡尉负责的是一郡的军事,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说明岭南的政局不稳,需要强化军事

统治,故选C项;设置南海尉适应秦初并岭南之地的现实,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A项;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设置岭南三郡,并未实施分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秦实施的暴政,而非在岭南设置南海尉,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士人参

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可知唐代的皇帝和士子之间形成了相对融洽的关系,才出现了皇帝下诏求策、士子以策论解决问题,这种形式上相对开明的政治氛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故选

D项;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科举考试的方式,并没有涉及其他入仕途径,无法说明科举是主要途径,排除B项;“普遍提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4.【答案】B【解析】商人和手工业者属于市民阶层,材料并未涉及,故①错误;据材料“

宋朝规定只要考中进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可知,宋代科举制发展,故②正确,据材料“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门第观念淡化,故③正确;据材料“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宋朝选官并未局限于贵族,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5.【答案】A【解析】据材料“规定地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同时规定上至州县下到市镇,都要设置官员监督征税,对偷税漏税不缴纳的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知,北宋出台商税法律,规范政府征税、打击偷税漏税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表明没有增加商人负担,排除B项;北宋设置转运使把地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考试历史评分参考第2页共6页方财政转运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材料不涉及这方

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代商业税征收规范化,与重农抑商关系不大,排除D项。6.【答案】B【解析】西藏地区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央版图,在西藏清查户口,设置兵站,有利于强化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和权属,故选B项;

清查户口和设置兵站,不是完善邮政系统的内容,排除A项;清查户口与实现政令畅通无关,排除C项;西域地区指今天的新疆一带,不是指西藏地区,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材

料所体现的仁政思想不明显,排除A项;清代的民族关系并不是和睦稳定的,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种观点的落实有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而不是一元化,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中国传统的祝岁风俗中,就官府

层面而言,“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在民间则是“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这充分说明在祝岁风俗中,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的内容较为突出,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诗经》和汉代关于“祝岁”的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该活动“出现”和“兴盛”的时间,排除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

在祝岁风俗中,都有关于“酒”的相关内容,这是农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在民间也有关于祝岁的相关风俗,而不仅仅是官方,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所学,日本占领东北后,在1935年加紧对中国华北地区的入侵。据材料“南昌妇女促进会军事看护训练班开设包括微生物学、抗毒无毒、急

救处置、病房每日工作、绷带术及骨折脱臼等12项课程”可知国民政府培训内容主要为战后急救技能,说明国民政府正在积极为抗日战争进行反击准备,故选B项;国民政府的新妇女运动主要培训的是战后急救技能,非为强调妇女权益,排除A项;急救技能不是传统道德文化,排除C项;据材料“参加受训练者均为女公

务员”可知影响有限,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抗战胜利之初,中共领导解放区进行教育改革,……加授有关军事常识、军事训练等内容”、“1948年,不少地区提出建立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系统”可知中共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军事色彩削弱,体现中共在解放战争中优势更加

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即,因此教育改革的革命色彩减弱,故选C项;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为1965年,排除A项;据材料“1948年,不少地区提出建立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五个阶段的学制系统”可知只提及学制系统,并非具体教学内容,无法得出“转变到社会经济”这一结论,排除B项;材

料突出教育改革的重点,并非教育事业的急迫性,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土地革命时期明确劳苦民众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政治,抗日战争时期发明“豆选”、挨门串户等方式保障民主选举政策落实,有利于调动根据地内民众参政议政热情,吸引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和政

权建设,推动了中共革命队伍的壮大,故选D项;劳苦民众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是外因,不能“保证”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排除A项;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不是通过群众选举和参与政权管理提高的,需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排除B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国共对

峙和工农武装割据的表现,与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不符,排除C项。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考试历史评分参考第3页共6页12.【答案】D【解析】从图片中的文字“严肃地、慎重地、选举我们真正满意的人”及“1953年”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过程,说明中国贯彻落实人民民主原则,故选D项;

材料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建立的,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政治领域的“选举”,并未体现法制建设,排除C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但仍然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在法律上保护资本家所有权和个体劳动者的私有权”,可知五四宪

法仍然是以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具有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故选B项;《共同纲领》确保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方向,排除A项;苏联宪法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颁发的,而当时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特点,并没有提到国家权力机关的划分,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故选A项;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与发动群众运动、追求

工农业生产的数量和速度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不再强调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排除C项;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指标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不符,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

据材料“加强劳动组织,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并肯定了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等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实行,扭转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做法与事实不符,

排除A项;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重点发展,材料未涉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由“向社会公布草案征求意见”、“广泛征求意见”和“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

”等是保证我国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时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A项;人大制度体现的是民主决策,题干体现的是征求意见,不是做决策,,排除B项;题干仅仅体现的是广泛征求意见,是民主而没有体

现集中,排除C项;向民众征求意见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进行的,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债的关系由不可转移到转移,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并没

有体现出奴隶和奴隶主,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讲到了债的关系的转移,并不能体现出所有的法律,构不上法律体系,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民法大全》,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据材料“139

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学习本民族语言,这有利于国家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与增强,故选B项;“日益紧张”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与国王权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国学习本民族语言,并

未反映国家统一,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英国的政治权力不会集中在一个点上,王权与议会的制衡,议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制衡,都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平稳过渡,故选A项;英国这一制度的传统远早于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生,故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中制衡关系的错误理解,故排除;英国

这一传统的产生早于1832年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考试历史评分参考第4页共6页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一票共和”可知,法国国内封建势力强大,导致政体多变,使得民主发展的进程艰难,故选C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并不“缺乏共和思想的洗礼”,排除A项;19世纪,法国完成工业革命,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排除B项;1875年,法国最终通过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说明共和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英国两次颁布法

令规定文官选考不受党派的影响,且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的经济活动,来保持文官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美国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和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以法律的方式限制了公务人员的权

力防卫,所以英美文官制度改革都是要约束文官权力,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选A项;英美文官制度改革与政党政治无关,文官独立于政党之外,排除B项;对文官权力的限制有防止官员滥用权力的目的,但并非最终的目的,排

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文官权力的约束而非如何选拔文官,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由联邦政府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希望实现官僚体系的科学管理”可见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文官培训,而官僚体系的科学管理、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

的提高,故选B项;两党的利益矛盾不可能被消除掉,“消除”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是践行民主的体现,但公民参政权利并没有扩大,排除C项;文官培训针对的是政府内部公务员素养的提高,不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联

邦体制无关,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判决种族隔离违宪”“废除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真正平等,使民主进一步的完善,故选C项;“判决种族隔离违宪”“废除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更多体现公民权力的维护,而无法

体现法律至上,排除A项;通过材料中提时间“1954年”“1964年”等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在美国依然存在,无法达到“消除”的效果,排除B项;“判决种族隔离违宪”“废除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中所保护也权利也包括黑人,理论上黑人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不会有

人权运动,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据“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可知,人权问题从战前到战后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二战后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故选D项;材料强调人权问题在国际

条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是各国转让人权保护的权力,排除A项;题干主要涉及人权,并未提及国家主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人权的国际保护越来越多,并未提及各国对人权保护的认同态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5.【答案】(1)③军功;④察举。(1点1分,2分)相对公平的考试参

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分)(2)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

试任用制度。(2分)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4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考试历史评分参考第5页共6页【解析】(1)第一小问填空,紧扣题眼中“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因时而异”和材料一图示“战国至秦”,以及比对③应该是填写选官标准,得出军功;抓住材料一图示时间“两汉时期”,比对④应该是填写选官制度,得出察举。第二小问体现,据材料一中图示“由血缘而军功而门第到科举”,得出相对公平的

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内容,科举制之前,选官制度把控在地方手中,得出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

制度化”,得出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据材料二“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2)第一小问变化,紧扣设问中“变化”,据材料三“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确立考试

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得出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第二小问原因,紧扣材料三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工业革命时期,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角度来思考,从而得

出,政治——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工业化的推动;社会——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思想——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外因——据材料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得出中国科举制影响。26.【答案】(1)践行了启蒙思想;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体现

了拿破仑治国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6分,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历时长;由民事单独立法到汇总成典;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体现社会主主义立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

意义:保障人民权利;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4分,答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据材料一“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可知践行了启蒙思想与巩固了

法国大革命成果;据材料一“拿破仑多次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可知体现了拿破仑治国思想;据材料一“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可知是近代资产阶级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据材料一“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可知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2)第一小问

特点,据材料二“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知历时长;据材料二“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

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可知由民事单独立法到汇总成典;据材料二“1954”“1957”“1964”“改革开放初期”“1986”“2020”可知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据材料二“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可知体现社会主主义立法原则;据材料二“《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可知保障人民权利;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可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结合所学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史实可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考试历史评分参考第6页共6页27.【答案】(1)原因:二战瓦解了原有国际秩序;法西斯的覆灭和殖民国家被削弱;大国间的合作与妥协。(6分)(2)评价:维

持了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推动了世界非殖民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8分)【解析】(1)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旧国际秩序”得出二战瓦解了原有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二战的胜利使法西斯覆灭和殖民

国家被削弱;据材料“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得出大国间的合作与妥协。(2)据材料“建立联合国组织,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得出维持了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据材料“对……殖民地……实行国际托

管计划”得出推动了世界非殖民化进程;据材料“建立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规范、调节世界金融、投资和贸易”得出推动经济全球化;据材料“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得出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28.【答案】变化:由内侍服务机构到参与政务,权力扩大;由决策机构到执行机构(

4分)解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尚书省变化的重要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内侍,扩大尚书权力,以此削弱相权,东汉时,事归台阁,尚书成为中枢权力中心;随着尚书省权力的扩大,威胁皇权,魏晋时期,中书、门下相继成为新的制约力量,尚书

省丧失决策权,逐步转化为外朝执行机构。隋朝,三省同时运转,但权力中心在尚书省;唐时期,三省制形成定制,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分权制约。尚书省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不断集中的趋势,体现了古代官僚制度的日趋成熟与完

备。(8分)【解析】首先是变化,据材料“汉武帝拔用文学之士,加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名街随侍左右,分大臣议政之权,以尚书掌机要”“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可知由内侍服务机构到参与机务,权力扩大

;据材料“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可知由决策机构到执行机构。然后进行解释,结合所学专制主义演变的史实可知,汉武帝时重用内侍,扩大尚书权力,是想要削弱相权;此后,尚书权力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也由内侍机构转化

为外朝执行机构,开始威胁皇权;因此魏晋时期,相继建立中书、门下机构从而制约尚书;到隋唐时期三省体制正式形成并不断完善。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日趋成熟与完备。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