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x,共(13)页,5.51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8e91c49ec593774c162e763eafe6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1.本卷共6页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选择题部分一、单
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3年8月15日,科技部印发《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首批10个示范应用场景中包括了智慧地雷的建设,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地雷守株待兔的形象,它
们不但“长眼睛”,有耳朵,而且会判断,甚至能长上翅膀,能够主动、准确地探测跟踪坦克、装甲战车,垂直攻击坦克的顶部或腹部。智慧地雷使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A.VR、GNSS、RSB.RS、GISC.RS、GN
SS、GISD.GNSS、GIS【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材料信息“会判断”,具有分析功能,应用了GIS技术;“能够主动、准确地探测跟踪坦克、装甲战车,垂直攻击坦克的顶部或腹部”表明能对坦克、装甲战车等进行定位,应用了GNSS技术;“不但长眼
睛,有耳朵”表明其存在传感系统,借助了RS技术;与VR技术无关。所以使用了RS、GNSS、GIS技术,故选C。2023年7月4日,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宣布一个重磅消息: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上百秒的稳态高
约束运行模式,意味着人类离实现受控核聚变又近了一步。下图为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图和日全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你认为人类研究人造太阳当前最主要的目的可能是()A.解决夜间照明B.用于发电,为人类提供
清洁能源C.替代以后的太阳D.主要用于冬季取暖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营销员,只考虑自然因素,最适合和最不适合营销的城市分别是()①北京②拉萨③杭州④成都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关于日
全食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日、地、月一直线,地球在中间B.日全食时可观测到光球层C.地球西侧的人们先看到日食D.会有大量的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大气层【答案】2.B3.C4.C【解析】2题详解】人类研究人造太阳,最终为实现受控核聚变,从而用于发电,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夜间照
明或用于冬季取暖,B正确,AD错。太阳正处于壮年期,建设人造太阳的目的不可能是为了替代以后的太阳,C错。故选B。【3题详解】只考虑自然因素,四个城市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适宜使用太阳能,而成都位于四川
盆地内部,受地形影响,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资源缺乏,不适宜使用太阳能,故最适合和最不适合营销的城市分别是②④。北京和杭州的太阳辐射弱于拉萨,但强于成都。故选C。4题详解】日食是由于当太阳、
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月球挡住,而在地球上形成月球的影子,由于太阳光线照射不到地球上,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而形成日食。所以日全食时,日、地、月一直线,月球在中间,A错。日全食时光球层
被挡住,难以观测到光球层,B错。因为月球的公转是从西向东的,月球的影子就会高速从西向东掠过地面,所以西面的地区会首先看见日食,C正确。月球为地球和太阳之间,来自的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易被挡住,难以进入地球大气层,D错。故选C。【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以及昼夜长
短)、海拔(影响日照时间、天气、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等)、天气(影响日照时间、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等)、坡向(阴阳坡)、坡度(影响太阳高度角)等。5.2023年6月,太阳表面出现了160多个太阳黑子,这是20多年来太阳黑子数最多的
一个月,有文章称,未来2~3年太阳活动愈加极端。太阳活动会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A.黑子多的年份,树木年轮较密B.太阳风到达地球给我国海南带来极光C.太阳活动峰年,农业倾向减产D.耀斑发出的带电
粒子流威胁航天器安全【【【答案】C【解析】【详解】黑子多的年份为太阳活动峰年,地球易出现气候异常,农业倾向减产,同时,太阳活动峰年,太阳辐射也相对较强,树木年轮相对较稀疏,A错,C正确。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海南纬度低,难以
看到极光,B错。带电粒子流不一定是由耀斑发出,D错。故选C。下左图是同学们野外实践时拍摄的一幅星空图,右图是太阳系组成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6.你认为同学们拍摄到的星空图主要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7.与太阳系中其它行星相比,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是()A.体
积质量适中B.安全的宇宙环境C.有适宜的温度D.太阳光照稳定8.从地球飞往冥王星的探测器,沿途遇到最多的天体是()A.恒星B.行星C.卫星D.行星际物质【答案】6.C7.C8.D【解析】【6题详解】我们地
球地处银河系,拍摄的星空属于银河系,而不是河外星系,C正确,D错。该星空图中有众多恒星,不属于地月系或太阳系,AB错。故选C。【7题详解】与太阳系中其它行星相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合生命的繁衍,相比于温度而言,体积和质量不是最重要的条件,排除A,C正确。太阳系其他行星也具备安全的宇
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等条件,BD错。故选C。【8题详解】太阳系中,行星际物质数量最多,所以是探测器从地球飞往冥王星沿途遇到最多的天体,故选D。【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
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下左图中间为地球,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右图为不同时期月相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对应的月相
位于图中()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10.右图中月相出现的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②④③①D.③④①②【答案】9.D10.A【解析】【9题详解】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应先从诗句含
义中提炼出月落的时间是在夜半,主要是区别出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出没时间。上弦月正午升起半夜落下,下弦月是半夜升起正午落下,结合诗句里含有“夜半”“月落”等字,故描写的月相应是上弦月,图中丁为上弦月,故选D。【10题详解】月相变化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图中
①②③④分别为蛾眉月、残月、满月、上弦月,故月相出现的时间按先后顺序①④③②,故选A。的【点睛】月相的变化规律:①初一前后,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看不见月亮,为新月;②初七初八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为上弦月;③十五前后
,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可看见明亮的月半球,为满月;④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东,为下弦月。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
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下左图为彩虹恐龙化石,下右图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据材料推断,恐龙灭绝时,地球气候变得()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12.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冷暖干湿交替,温暖期较长B
.三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冰期较长C.一次温暖期和一次寒冷期D.气温波动上升13.地层和化石被称为地球历史的“书页”,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石可以推断地层形成的时间B.含三页虫化石为中生代地层C.含煤地层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D.珊瑚化石指示温暖的深海环境14.下
列事件形成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裸子植物繁盛②恐龙灭绝③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⑤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岩浆活动剧烈A.⑤③①②④B.⑤①③②④C.③⑤①②④D.①②③⑤④【答案】11.D12.A13.C14.B【解析】【11题详解】恐龙灭绝于中生代末期,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全球平均气温表现为较暖,全球平均降水表现为较干,地球气候变得暖干,故选D。【12题详解】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可知,整体而言,气候冷暖干湿交替,且温暖期相对较长,A正确。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
次冰期和间冰期,整体而言,间冰期较长,B错。气温冷暖交替,并非波动上升,同时,并没有呈现一次温暖期、一次寒冷期的特点,CD错。故选A。【13题详解】化石可以推断地层形成的大致地质年代,但难以确定其形成的具体时间,
排除A;含三叶虫化石为早古生代地层,B错;含煤地层说明当时生物量较大,气候温暖湿润,C正确;珊瑚化石指示温暖的浅海环境,D错。故选C。【14题详解】地球早期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岩浆活动剧烈,⑤发生时间最
早,排除CD;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在中生代中后期,恐龙灭绝于中生代末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新生代。所以先后顺序排列为⑤①③②④,故选B。【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
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在河谷两侧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大江大河的两岸
常出现多级阶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形成最早的阶地是()A.①B.②C.③D.④16.关于该地地貌说法正确是()A.该地地势持续性抬升B.西北岸可能为凹岸C.阶地多颗粒较大的石块D.地形①取水方便,利于城市形成17.该河流()A.水位季节变化较小B.河流
不断下切C.可能位于季风气候区D.两岸坡度都较大【答案】15.D16.B17.C【解析】【15题详解】④阶地分布位置最高,其形成最早,形成从早到晚依次是④、③、②、①,故选D。【16题详解】分布多级阶地,表明地壳间歇性抬升,A错。西北岸水深较深,以
侵蚀为主,可能为凹岸,B正确。阶地上沉积物为历史时期河流携带沉积的沉积物,其颗粒多相对较小,C错。①位于洪水位以下,易受洪水影响,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形成,D错。故选B。【17题详解】洪水位和平水位的水位差较大,表明降水季节变化可能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可能位于季风气
候区,C正确,A错。分布多级阶地,表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B错。东南岸坡度不大,D错。故选C。【点睛】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
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次阶地。的的江心洲是指河流中的沙洲(岛屿),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江心洲比心滩稳定,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江心洲不断下移。下图为长江下游某河段江
心洲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关于图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条件说法正确的是()①河道弯曲②下游河道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慢④水位季节变化小,侵蚀弱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9.除洲头外,甲沙洲受流水侵蚀较强的
主要部位及成因分别是()A.东南侧——河道较窄,流速较快B.洲尾处——水流汇集,水量较大C.西南侧——迎水位置,流速较快D.西北侧——水量较大,地转偏向力20.图示两沙洲近年来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主要原因最可能的是()
A.上游修建水库B.流域降水量减少C.下游植树造林D.人们在沙洲上挖沙【答案】18.A19.D20.A【解析】【18题详解】沙洲是因为泥沙淤积形成,河道弯曲,加上地势低平,使得流速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其次,下游河道窄导致上游地区流速滅慢,利
于淤积;地处长江下游,为季风气候,水位季节变化大。①②③正确,④错。故选A。【19题详解】读图可知,沙洲西北侧是河流主道,河道宽阔,水流量大,水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侵蚀甲沙洲西北侧,D正确;偏南侧河道窄,水量少,侵蚀弱,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水流侵蚀南侧河道,在沙洲南
侧沉积,AC错。洲尾处以沉积作用为主,B错。故选D。【20题详解】沙洲面积减小可能是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或上游水库拦水拦沙,使来沙量减少,与下游植树造林关系不大,A正确,C错。流域降水量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B错。近年来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人们在沙洲上挖沙破坏沙
洲的可能性不大,D错。故选A。【点睛】江心洲地的形成条件和模式:上游来沙沙颗粒过粗或过细,沙量过多或过少,洪峰变差系数过大都不利于洲地的形成。泥沙含量过少不足以堆积成洲,泥沙过多则水道易淤,使主流摆动不定,江心洲也不容易稳定。洲地易出现的江段主要有以下几类:河流由窄展宽处,流速
减缓,泥沙易堆积。河曲不断发展,曲颈两端越来越近,一旦洪水漫滩,主流就可能冲开曲颈,截弯取直形成新河道,把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此外两江交汇处若支流泥沙大于主流,水流又受干流顶托,也易在汇入处淤积成洲。读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C圈层的特点()A.连续而不规则B.由生物组成C.活跃在A、B、D圈层中D.由气体和尘埃组成22.关于图中D圈层说法正确的是()A.是硅铝层B.由坚硬岩石组成C.厚度均匀D.与E的分界是古登堡面【答案】21.C22.B【解析】【21题详解】C圈层为生物
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活跃在A(大气圈)的底部、B(水圈)的全部和D(地壳)的上部,C正确,B错。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为水圈,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为大气圈,AD错。故选C。【22题详解】D圈层为地壳
,其上部为硅铝层,下部为硅镁层,A错。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B正确。地壳厚度不均,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C错。与E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D错。故选B。【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
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2010年8月1日,广东丹霞(
图a)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3月28日,中国邮政公布《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特种邮票的表现内容和图稿,广西桂林喀斯特(图b)有幸入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24.我国南方喀斯
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石灰岩广布,溶洞众多C.流水沉积,土层深厚D.河流众多,地表水丰富25.两种地貌景观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可能找到化石B.早期属海洋沉积环境C.都可指示
氧化环境D.早期属陆地沉积环境【答案】23.B24.B25.A【解析】【23题详解】丹霞地貌是紫红色砂砾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因此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属于流水侵蚀地貌作用,B正确。其形成与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等关系不大。故选B。【24题详解】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石灰岩广布,地下暗河和溶洞众多,水分易下渗,地表水不丰富,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B正确,CD错。“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多形容黄土高原地貌
特征,南方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错。故选B。【25题详解】组成两种地貌的岩石均为沉积岩,在沉积岩中都可能找到化石,A正确。早期的环境既有可能是海洋环境,也有可能是陆地环境,BD错。喀斯特地貌难以指示氧化环境,C
错。故选A。【点睛】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
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二、非选择题部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两次7.5级以上强震以来,该国及其近邻叙利亚的伤亡数字持续攀升。截至北京时间2月15日中
午,遇难人数已超过4.1万。其中,土耳其已有至少3.5万人身亡。李佳和100多名蓝天救援队队友当地时间2月10日到达了此行的第一个搜救点,位于邻近震中的土耳其东南部城市马拉蒂亚。一处5层高的楼房,几乎没剩下一处完整的墙体。材料二:(1)地震波甲代表____,受其影响人们的感受是____。(
2)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是____层,其位于____的下部。(3)据材料分析,土叙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原因。【答案】(1)①.横波②.左右摇晃(2)①.软流②.岩石圈(3)震级大,震源深度浅;震中附近人口密度较大,人员伤亡大;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
的差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灾情严重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波的波速较慢,代表横波,受横波的影响,人们感受到左右摇晃。【小问2详解】一般认为,岩浆的发
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所以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下部。【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5级以上,其震级高,震源深度为20千米,震源深度浅,向地表释放的能量多,地面烈度大,人员伤亡惨重
。其次,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土耳其东南部,震中附近人口密度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般,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对较差,也会导致人员伤亡惨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2023年8月24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受降雨影响,
海螺沟辖区内多处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240户729人提前避险转移,无人员伤亡材料二:我国华北地区某河流沿岸地形分布图(1)甲图中各地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____点,P地地貌类型是____,简析其形成过程____。(2)乙图中的地表形态易出现在A、C两地中的_
___地,简析其形成过程____。【答案】(1)①.A②.冲积扇##洪积扇③.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2)①
.C②.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常形成曲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后,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
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甲图中的A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最容易形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结合图示P地的
地貌形态可知,其外形整体呈扇形,为冲积扇。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
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小问2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