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31.694 KB
  • 2024-10-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共(5)页,31.69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4fdae440a96797ea62e839bc37aff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逦.迤(lǐ)骊.山(lí)赂.秦(luò)草芥.(jiè)B.妃嫔.(pín)剽.掠(piāo)殆.尽(dài)囷.囷(qūn)C.椽.子

(chuán)横槛.(kǎn)颠覆.(fù)突兀.(wù)D.媵.嫱(yìng)鼎铛.(chēng)下咽.(yān)暴.霜露(pù)答案B解析A项,“赂”应读“lù”;C项,“槛”应读“jiàn”;D项,“咽”应读“yàn”。2.对下列加点

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六王毕.(灭亡)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秦爱纷奢..(奢侈)⑤族.秦者秦也(家族)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

②④⑥答案A解析①“道”译为“原因,途径”;③“固”译为“本来”;⑤“族”译为“灭族”。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C.骊山北.构而西折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D解析D项,“鉴”为名词的意动用

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4.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答案B解析①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②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

个表承接。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一旦..不能有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可怜..焦土答案B解析A项,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C项,颠覆:古义,灭亡;今义,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项,可怜:古义,可

惜;今义,值得怜悯。6.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答案C解析“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与C项均为判断句。A项是被动句,B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D项是被动句。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B.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假如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答案D解析D项,当:如果。8.补写出下列句

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4)《六国论》中围绕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5)《六国论》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

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燕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解析注意结合重点信息准确书写有关句子,不得出现错别字。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辨奸论(节选)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

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

,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

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

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奸邪、邪恶。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疏阔而难/知

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B.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C.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D.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

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答案B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的虚词的标志作用。正确标点为: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B.“公”,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先秦时称诸侯为“公”,后来多称谓有官位、有身份的人。C.“臣虏”,古代对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称呼。原指“臣仆、俘虏”之意,

后来也指“奴役”。D.“《诗》”,《诗经》;“《书》”,《尚书》。都是儒家的经书,和《礼记》《周易》《论语》合称“五经”。答案D解析D项,“《论语》”应为“《春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B.苏洵引例以说明山涛、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是有一定必然性的。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一句,说明了某些伪君子、两面

派的特点。D.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答案B解析B项,苏洵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12.把文中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参考答案(1)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

2)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解析注意“然”“微”“著”“衍”“乱”等词的翻译。参考译文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

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月亮周围如果出现光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间人与事的发展变化,常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难

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但)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爱憎搅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就说:“这个

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但是按我的观点来看,王衍这个人,在容貌和谈吐方面,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

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

必有那样的结果!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而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

是王衍、卢杞的伎俩合成一个人了。这种人造成的祸害,怎么能够说得尽呢?面孔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浣洗,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样蓬乱着头发,像居丧孝子那样灰尘满面,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

的人,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人)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掩盖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和王、卢二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了。三、语言运用1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①,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

,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②,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③,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参考答案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③一

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解析文段主要阐述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①处前面的“借鉴意义”提示了内容,下文的“正在于……”是对横线处的具体解说,横线处大致内容应是“历史的借鉴意义”。②处可根据上句

“非但”和下句“使读者”,得出“扭曲历史”方面的答案。③处上下文都是谈“庸俗化”的读物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组织答案即可,据下文推断,横线处应是下文的陈述对象,此处应是“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14.下面的材料从两个方面对阿房宫做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

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再看司马迁笔下关于阿房宫的记载。他所渲染的是秦始皇建造朝宫的豪华设施和宏大气概,从而衬托出秦始皇不恤民力的屠夫形象,来达到证明正是因为秦始皇的过度役民,才导致国家解体这一结论的目的。阿房宫的

规模如此,《汉书·楚元王列传》所说秦始皇陵高度的尺寸也是如此。但从另一方面讲,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品格向来为人们敬重,他们的记载应当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根据国家档案中秦朝的相关设计文献而不是实际状况记述的。参考答案司马迁极力渲染阿房宫的豪华奢侈是为得出

秦始皇不恤民力导致亡国的结论,他与班固可能都是根据相关文献而非实际状况记述。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做此类题可从分析文段结构入手,从文段中关键句子切入。15.“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苏洵到了27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又相传苏洵为儿子

取名为“轼”和“辙”,名字都跟车有关。“轼”为车前扶手的横木,“辙”是车轮轧出的痕迹。横木在结构上可有可无,但在车上的位置很显眼,苏洵既希望苏轼能有一番作为,又不希望他太过张扬而遭人嫉妒,所以名轼字子瞻,希望他能小心谨慎。结合其文章特点以及你对苏洵的了解,为苏洵写一段颁奖词。参考答

案三十发愤,不忝大家之列;二子成名,岂无鲤对之诲。通古通今,有为文基础,识轼识辙,具辨人才质。言必中当世,犀利有力,情必动腹心,荡溢感人,纵横捭阖,有战国纵横之风采,痛惜激愤,揭北宋式微之流弊。壮哉,《六国论》;大哉,苏老泉。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375082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