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doc,共(16)页,54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17f7dc8845e560251e122e198846e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2020.7一、选择题1.如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A.儒家居各家中心的地位B.法家成为各家思想归宿C.诸子思想的传承与联系D.荀子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朱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和联系,故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居于中心地位、法家思想也不是各家思想的归宿、图示内容无法体现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
ABD项。故选C。2.明代有人在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时说: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盲视之,则判然二耳……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此人言论的本意是A.倡导脚踏实
地、身体力行的学风B.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C.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D.论证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共性【答案】A【解析】【详解】该观点的内涵是“实践了,则人书合一;只动嘴,那就不一样了……自从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的去反
省内心了吗?真的去实践了吗?”据此可知,该观点的本意是倡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学风,故选A;材料未言及程朱理学,排除B;材料是明代的,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之人,排除C;材料探讨的是实践的问题,而非纯学术讨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问题,故排除D。3.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
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人是万物的尺度”③“人本来平等,自从社会有了私有制,才使人不平等”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A.②①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①③
④D.③④②①【答案】A【解析】【详解】①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②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5世纪,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③提倡人的“自由”,可以判断出为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④赞美人为“了不起的杰作”,可
以判断出为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排序为②①④③,A正确,排除B、C、D。4.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
容。”这里的“新的内容”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的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而成熟的标志就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这“新的内容”自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B属于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而毛泽东精神领导权的确定是在遵义会议至七大期间的事情,故B项错误;C是建国之后的内容,排除;D是在苏维埃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明确和完整阐述过了
,明显不属于“新内容”,排除。5.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A.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
革命的主力军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仅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还要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才能避免欧美的弊端,故C正确;孙
中山并不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民主革命的主力军问题,故B错误;孙中山未批判西方民主共和政体,故D错误。6.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沉浸在“天朝上
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与他们不同,林则徐成为了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以下各项内容,有关于他的正确表述有几项①重视西方历史发展,亲自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②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纂《海国图志》一书③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④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是林则徐组织人编写的,①错误;《海国
图志》是魏源编纂的,在其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③错误;④说法正确。因此A正确,BCD排除。7.有学者认为,五四爱国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并产生了新的面貌。新面貌是指()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使用白话
文成为社会共识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广泛的传播,这属于五四运动带来的新面貌的表现,故选D项;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使用白话文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应该是新中国成立,排除C项。故选D。8.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四川农民外出打工时,把《半月谈》挂在扁担上,走到哪里就挑到哪里,用刊物上登载的中央文件精神为自
己壮胆,也用以回答某些诘难。据此可知,当时A.改革缺乏创新精神B.思想解放任重道远C.舆论环境相对宽容D.政策传导渠道畅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存在对改革行动心存疑虑、看不顺眼的诘难,这说明当时思想解放任重道远,因此B选项正确;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创新精神,A选项错
误;C选项与材料中“诘难”等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并未强调政策传导渠道的状况,D选项错误。故选B。9.美国史学家斯东说:“苏格拉底需要鸩酒,就像耶稣需要十字架一样,来完成一项使命,这项使命却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里的“使命”就是履行苏格拉底的理念。该“理念”是A.法
律至上B.美德即知识C.怀疑神灵权威D.追求民主【答案】A【解析】这项使命却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说明行使权利要注重法律意识,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德即知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怀疑神灵权威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追求法律而非追求民主,选
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具体材料来
具体分析他的思想。10.1952年,新中国初期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是部分调整的院校数据。据此可知,院系调整项目调整前调整后高校总数211所182所综合大学55所13所工科院校33所39所师范院校12所32所农林院校17所29所A.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B.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
院校体系C.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D.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建国初期对高校进行大规模调整后,专科性院校都明显增多,综合性院校数量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期间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加大,所以这种变化适
应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故选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学科专业齐全”,排除B;仅根据高校数量的变化,无法看出CD项中的结论,排除。故选A。11.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技术不再被视为政治中立,“如果我们不在数字、人工
智能等所有领域打造自己的领军者,那么我们的选择将由其他人决定。”材料旨在强调A.科技发展深受意识形态左右B.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C.科技发展深刻改变人类政治格局D.科技话语权事关国家主权安全【答案】D【解析】【详
解】从材料“如果我们不在数字、人工智能等所有领域打造自己的领军者,那么我们的选择将由其他人决定。”可以看出,如果法国的科学技术没有领军者,那么对于法国的国家安全将会构成威胁,D正确;材料信息强调了科技在国
家安全中的地位,没有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力,更体现不出是唯一的推动力,排除B;材料侧重的是科技对一国的影响,而非整个政治格局,排除C。12.19世纪英国文坛活跃着一批崇尚自然、逃避世事、幽静恬淡的诗人,这些诗人有着淡淡的忧
郁、默默的感伤,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厌恶。这些诗人被称为“湖畔派”。这类作品A.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B.凸显了现代主义艺术风格C.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化时代的反思D.真实揭露了社会中的黑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19世纪英国文坛的“湖畔派”诗歌,以“崇尚自然、逃避世事、幽静恬淡”的浪漫主义特色,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化时代的反思,C项正确;“对世事的厌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不符,A项错误;“淡淡的忧郁、默默
的感伤”不能凸显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强调个性的艺术风格,B项错误;“逃避世事”不能真实揭露社会中的黑暗,D项错误。13.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解读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意志自由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世纪法国思想家蒙
泰涅认识自由论迷信和宗教狂热是科学的敌人17—18世纪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思想自由论想方设法控制人心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摘编自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A.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B.工业化时代呼唤民主政治C.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D.政府的言论控制日趋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
可以看出,从15-18世纪对于自由主义的内涵在不断变化,从意志自由到思想自由,反映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判断事物并提出了新型国家制度的设想。这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故A正确;此时还
没有开展工业革命,排除B;材料体现无法体现自由主义是主流,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控制,排除D。14.下表是不同学者有关康有为的记载记载出处“(康有为)初讲学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浏览西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冯自由
《革命逸史》康有为自己向香港《中国邮报》编辑说:“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黔土司头人也”;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茅海建《康有
为的“大同三世说”》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B.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C.反映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完全得益于西方传教士的熏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的维新主张既受西学的影响又受到
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这主要和当时的西学东渐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及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有关,因此A正确;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进而来为变法服务,说明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束缚,B
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康有为的思想也受到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影响,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15.1831年,一位年轻学者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者的身份乘座“贝格尔”军舰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见如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次航行A所走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一致B.是
以内燃机为驱动进行远洋航行C.考察成果坚定了学者的研究观点D.为西方殖民者扩张奠定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对达尔文环球考查事迹的描述,这次考查更加证实了生物进化论主张的正确性,C正确;该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大体一致,不
是完全一致,A说法不严谨,排除;当时内燃机还未出现,B排除;D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描述,排除;故选C。16.马克思曾对某美术流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的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
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该美术流派是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古典主义美术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表现形式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因此根据材料“借用他们的名字、战
斗的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可以判断出是新古典主义美术,A符合题意;浪漫主义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强调色彩的作用,B排除;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写实,C排除;现代主义强敌啊的是反传统、反理性,D排除。故选A。17.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
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据此推测,为引力波假设提供基础理论的应该是A.相对论B.生物进化论C.量子论D.万有引力定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
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并结合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可知,为引力波提供基础理论的是相对论。A正确;生物进化论是对于物种起源的一种学说,B排除;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C排除;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
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与引力波的时空观不符,D排除。故选A。18.1970年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这一成就是建国以来国家
重视科技的结果B.新华社分析的原因客观、正确C.“文革”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是发展科技D.此成就是中苏友好关系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这次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并结合所学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生成功,这是建国以来国家重视科技的结果,故选A;根据“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可知新华社的分析原因并不客观,排除B;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时中苏关系并不处于友好时期,排除D。
故选A。19.如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它反映出A.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B.科研难度不断降低C.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走向联合D.各国重视科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全世界从事
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说明世界各国重视科技发展,故D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没有和技术紧密结合,A错误;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与科研难度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走向联合,排除C。20.某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与西方文艺作品具有相似特征的朦胧诗、“意识流”小
说、先锋派话剧以及现代舞、“新音乐”等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A.救国图强,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C.科技文化艺术政府奖项设立的推动D.文艺领域拨乱反正冲破思想的禁锢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拨乱反正,中国重新贯彻“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材料反映了文革后我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景象,故选D;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
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救国图强”属于近代,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排除A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1.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B
.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词,展现了盛唐时期豪迈的风气,故A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与藩镇割
据有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都是国内的情景,与外部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文化政策的风格,排除D项。22.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
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调整是为了适应我国当时实行“一五”
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B;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952年还没有提出“双百”方针,排除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排除D。故选B。23.创办于1920年的哈尔
滨工业大学被誉为“工科大学之母”。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式或日式办学,1949-1958年则侧重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后转向军事院校,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大学。其发展转变说明()A.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不断加强B.教育服务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C
.高等教育的发展加速国防现代化D.新中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1958年则侧重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后转向军事院校,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大学”可知,哈工大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
项;材料中哈工大的培养方向是理工科师资,与政治色彩无关,体现不出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材料中仅能看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受到国家需要的影响,无法判断此变化是否已经对国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作用,排除C项;哈工大等高等学校的发展
不属于大众教育范畴,排除D项。24.诗词谚语含有大量信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下列选项按照所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②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③毒土换黄金
,千万去中原,岁税复几何,容此丑类尊④水上有车车自翻,悬霤(指倾泻的水流)如线垂前轩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③④②D.②④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①出现在宋朝;②出现在秦末;③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夕;④出现在宋朝,因此正确排序
是②④①③,D正确,ABC排除。二、材料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
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
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任通密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据李成文《中医
发展史》材料二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
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
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材料三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
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大文交流的载体。——据朱建平《百年中
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时代价值。【
答案】(1)植根于实践经验;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开放包容;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2)变化: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
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批判否定的原因: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在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式微(西医的传入和传播冲击了中医地位);中医界的个别乱象和当时中医学缺乏近代科学理论的支撑。认可的原因: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反对帝国
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3)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多的中医学资源
被发掘和创新,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解析】【详解】(1)根据“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得出植根于实践经验;根据“战国秦汉时期”得出历史悠久,持续发展;根据“《本草
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得出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根据“《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得出开放包容;根据“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得出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
2)变化:根据“对中医的批判”“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得出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批判否定的原因:根据“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得出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根据“以
科学的名义”得出在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式微;根据“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得出中医界的个别乱象和当时中医学缺乏近代科学理论的支撑。认可的原因:根据“外国侵略
进一步加剧”得出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根据“1920年代”,结合所学得出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根据“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得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3)根据“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得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根据“抗疟药物‘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得出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根据“‘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出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根据“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大文交流的载体”得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顾炎武1613—1682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
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颉刚》(1)根据材料并结合学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明末清
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简析这些有识之士能引领时代的原因。【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提倡经世致用。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民主共和徒有虚名;提倡思想启
蒙。(2)变化: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新经济因素出现并有所发展;批判性新儒学出现;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解析】【详解】(1)问题及主张:根据材料“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在理学走向僵化的情况下,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根据材料“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在民主共和虚有其表的情况下,提倡思想启蒙。(2)变化: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外来文化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原因:可从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顺应
时代潮流、自身的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材料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是建国初期一系列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
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领导下,在苏联的具体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接受、整顿、改造,收回了教育主权,制订了学校规程;进行
课程及教材改革;改革了学制,充实了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改变过去的“通才”教育目标,“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确立了“专才”教育思想。在新中国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苏联教育体制产生了重
大影响。——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新中国成立,旧的教育体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低;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和支持;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促进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开始逐步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新的教育体
制;推动了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人才。【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在苏联的具体帮助下……苏联教育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可得出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和支持;根据材料“以培养工业建设干
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可得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1949年12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的旧的教育体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是建国初期一系列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根据材料“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低。(2)根据材料“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我国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根据材料“我们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接受、整顿、改造,收回了教育主权,制订了学校规程”可得出开始逐步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新的教育体制;根据材料“逐步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发展专
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等信息可知,推动了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可得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
础,同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