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变式题 含答案.docx,共(147)页,7.80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c907975c1fa2e3403660a4e0c4371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变式题【原卷1题】知识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
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是生态价值;直接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等
;潜在价值是目前不清楚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如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详解】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猕猴的出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有利于森林公园稳定性的提升,A错误;B、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错误;C、直接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等,猕猴吸引市民前来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D、变异是不定向的,
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是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的结果,而更多的是生物迁入的结果,D错误。故选C。1-1(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循环利用,从
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应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长江“十年禁渔”的措施体现了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保护【正确答案】D1-2(基础
)城市桥体绿化能利用有限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环境。园林工程师通常选用喜阳、吸尘降噪的植物如月季种植在桥面,选用耐阴植物如八角金盘种植在桥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城市桥体绿化,其物种的组成不一定相同B.优化城市桥体绿化设计时需要考虑物种的生
态位C.城市桥体绿化的分层设计显著提高了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D.城市桥体绿化能美化城市景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正确答案】D1-3(巩固)科学家通过对化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一共发生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开始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主要原因是地球人口的增长、
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总是使生物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的方向发展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
地丧失和碎片化D.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正确答案】A1-4(巩固)某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通过在河道至河岸道路种植不同植被等措施,改善了湿地水质,美化了湿地景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河道到河岸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湿
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主要选用本地物种,其遵循的原理是协调原理C.该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D.该湿地群落从春季到夏季的外貌变化不属于次生演替【正确答案】C1-5(巩固)近日的龙虎山,秋色斑斓。龙虎山动植物资源丰富,龙虎山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生态
环境优越,泸溪河的清澈,独有的灵气也吸引了大批生物来此过冬。国际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今年10月20日它们如约而至,这已经是它们连续第16年到龙虎山过冬了。下列有关龙虎山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龙虎山旅游区植树造林,可以提高生物群落对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吸收,缓解温室效应B.鸟类回归是生态
改善的标志,调查中华秋沙鸭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C.龙虎山旅游资源丰富,说明龙虎山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D.龙虎山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其正常功能【正确答案】C1-6(提升)冬奥会作为一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竞赛场馆、道路等设施的建设
,大规模的人员聚集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为此,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冬奥会
设计遵循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B.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只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C.垃圾回收再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D.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正确答案】B1-7(提升)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立体生态浮床用于水体水
质提升、黑臭水体净化和水体景观修复,浮床分水生植物层和深度处理层。上层污水进入水生植物层,水生植物和藻类同时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中N、P营养元素。深度处理层从外到内分为A、B和C处理区,下层污水依次进入A、B和C处理区,A处理区通过废弃软壳(主要为鸡蛋壳)富集微生物及微小动物并吸附
Р元素,B处理区通过水生动物消化作用将难降解性污染物分解或者转化,C处理区通过人工介质(主要为聚乙烯和涤纶丝)富集微生物,去除水中污染物。下列有关该生态浮床设计目的及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体现
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B.利用该浮床进行水体景观修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利用该生态浮床可以对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水体提升水质时,同时浮床中的水生植物还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D.通过风机转
动给浮床提供氧气,更有利于水体的净化,其原因是对浮床提供氧气,可以增强水生植物根部的有氧呼吸,促进对无机盐离子吸收【正确答案】C【原卷2题】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在细胞内,许多由膜构成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
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高尔基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详解】A、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3H标记的亮氨酸可先进入游离核糖体,参与脱水缩合过程,在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A正确;B、3H标记的亮氨酸可参与
膜蛋白的合成,故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有可能出现在细胞膜上,B正确;C、在囊泡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中产生能量最主要的场所,故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D、在囊泡运输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交通枢纽作用,D错误。故选D。2-1(基础)分子伴侣是帮助其他蛋白质装配、转运
、降解,但自身不成为最后功能结构中的组分的一类蛋白质。有些分子伴侣可以先与ATP分子结合,然后介导蛋白质定向进入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膜,也可以介导噬菌体蛋白的正确组装。通过囊泡运输的蛋白质一般没有分子伴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伴侣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原核细胞
没有B.消化酶在无分子伴侣的参与下可发挥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C.细胞核中合成的分子伴侣可参与核仁中核糖体蛋白的组装D.被定向运输进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蛋白质均含有分子伴侣【正确答案】B2-2(基础)缺氧时会导致粗面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
未折叠蛋白聚集等现象,称为内质网应激。肿瘤细胞有保护机制可在内质网中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并转运,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粗面内质网是指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B.内质网通过出芽方式将蛋白质转运到高尔基体C
.蛋白质错误折叠和未折叠蛋白聚集有利于肿瘤细胞转移D.肿瘤细胞具有的保护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等环境【正确答案】C2-3(巩固)蛋白质分选是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列,从蛋白质合成部位转运到发挥功能部位的过程,可分为两条途径:一是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肽链合成后转运至叶绿体及细胞核,或成为细胞质基质
和细胞骨架的成分,称为翻译后转运;二是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之后由信号肽引导边合成边转入内质网中,再经一系列加工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称为共翻译转运。下图为共翻译转运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SRP是能识别新生肽上信号序列的复合体。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的合成都属于共翻译转运途径B.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确定某种蛋白质的分选途径C.分泌蛋白的新生肽及相应的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的结合依赖于生物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细胞中转运方向不同的蛋白质
,其自身信号序列中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正确答案】B2-4(巩固)在细胞中存在多种“泡”,功能多种多样,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图甲表示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乙是图甲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性激素的受体是膜蛋白的一种,通过图乙方式的囊泡运输产生B.结构⑤可以
消化自身衰老的线粒体,完成此过程与结构③无关C.囊泡运输的过程需要多种信号分子参与,但与细胞骨架无关D.囊泡运输不仅可以运输蛋白质,还可以运输磷脂和胆固醇【正确答案】D2-5(巩固)外泌体是一种由活体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小
囊泡,具有细胞通讯作用,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泌体的释放过程:首先,细胞膜内化形成胞内体,胞内体聚集形成多泡体(MVBs),MVBs与亲本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外泌体排出细胞。多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外泌体释放,小GTP酶蛋白通过影响MVBs膜
与细胞膜的融合促进外泌体分泌。下列有关外泌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外泌体是一种分泌到细胞外的囊泡B.MVBs膜与细胞膜的融合需要蛋白质的参与C.细胞呼吸的快慢不影响外泌体的释放D.具有通讯作用的外泌体必定含有信号
分子【正确答案】C2-6(提升)内质网的结构是隔离于细胞质基质的三维管道系统,在内质网中加工的蛋白质可以分为运出蛋白和驻留蛋白,KDEL序列是位于蛋白质C端的四肽序列,凡是含此序列的蛋白质都会被滞留在内质网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运出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的初步加工后出
芽形成COPⅡ小泡运往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及包装B.KDEL受体蛋白与内质网驻留蛋白结合后可能参与其他分泌蛋白的折叠、组装、加工C.若驻留蛋白被错误的分泌并运输到高尔基体上,无须识别也可被COPI小泡重新回
收回内质网中D.图中所涉及到的膜性结构的相互转化可以说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正确答案】C2-7(提升)研究发现,蛋白质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时,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与内质网中的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正
确折叠后方可离开,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会进入内质网腔中进行加工B.伴侣蛋白与图中内质网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使受体被活化C.若蛋白A是抗体,则还需高尔基体对其进一步加工D.伴侣蛋白mRNA可运出细胞核,而伴侣蛋
白基因不能运出细胞核【正确答案】B【原卷3题】知识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有关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①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②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通过对脂质进
行提取和测定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③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
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④1970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⑤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
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详解】A、1895年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据此推理提出了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B、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通过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
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一结果表明: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成两层,B正确;C、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
白质三层结构,C错误;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方法,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故选B。3-1(基础)科学家们列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或假说错误..的是()A.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脂质
组成的B.提取人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是其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通过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还附有蛋白质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是清晰的暗—亮—暗结构,认为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正
确答案】A3-2(基础)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其成分的探索很多科学家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下列与细胞膜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和DNA分子共有的元素有C、H、O、N、PB.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的面积是其细胞
表面积的2倍D.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正确答案】D3-3(巩固)如图,科学家用绿色荧光物质和红色荧光物质分别标记小鼠细胞表面蛋白质和人细胞表面蛋白质,将人鼠细胞融合,融合后用激光照射淬
灭(漂白)膜上部分荧光,一段时间后荧光区域恢复。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也可以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人、鼠细胞B.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磷脂C.漂白部分荧光恢复是因为荧光标记被淬灭的蛋白质恢复空间结构D.根据荧光部位恢复速度可估算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
度【正确答案】D3-4(巩固)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的叙述,正确的是()A.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
附有蛋白质C.人一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脂质一蛋白质一脂质三层结构构成的【正确答案】B3-5(巩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
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对红细胞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细胞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B.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鸡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层,测得单层分子
的面积是其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C.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D.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
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脂质一蛋白质一脂质三层结构构成【正确答案】C3-6(提升)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猝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下图甲,
结果如下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力反驳了罗伯特森的模型假说B.理论分析,若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则荧光强度F2与F1不相等C.改变实验温度,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
将延长D.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猝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正确答案】C3-7(提升)图1是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抗原(HLA抗原和H—2抗原均为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图2是科学家对哺乳动
物红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同种类的磷脂(SM、PC、PS、PE、PI、CI)进行研究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结果不支持罗伯特森提出的膜的静态结构模型B.图1中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的运动速率而影响两种抗原均匀分布所需时间C.细胞膜上蛋白质
及不同种类磷脂的分布提示细胞膜的不对称性特点D.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膜上数量与种类众多的磷脂【正确答案】D【原卷4题】知识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有氧呼吸过程【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椰酵假单胞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细胞质基质产生ATP,
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原核生物除了支原体都具有细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原核生物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DNA为环状裸露的,不构成染色体。【详解】A、椰酵假单胞杆菌是原核生物,ATP产生于细胞质基质,人体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
细胞质基质,二者存在差异,A正确;B、ANT影响细胞质基质中ATP的消耗,影响ADP的生成,间接影响ATP的产生,B错误;C、米酵菌酸中毒后,线粒体中的ATP不能进入细胞质基质,会引起细胞供能不足,C正确;D、椰酵假单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季,与其适应高温环境有关,高温条件下繁殖更快,D正
确。故选B。4-1(基础)DNP是一种细胞呼吸抑制剂,能抑制线粒体内ATP的合成,黑藻细胞内的Cl⁻浓度远大于细胞外的,若用DNP处理黑藻细胞,结果将导致黑藻细胞膜内外的Cl⁻浓度趋于相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经DNP处
理的黑藻细胞呼吸作用不能生成ATPB.黑藻细胞吸收外界Cl⁻的方式为协助扩散C.协助Cl⁻进出细胞膜的一定是同种载体蛋白D.协助Cl⁻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构象会发生改变【正确答案】D4-2(基础)2022年10月2日,中国女篮勇夺女篮世界杯亚军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肌肉细胞中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若呼吸底物均为葡萄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肌肉细胞内丙酮酸产生并消耗于细胞质基质B.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肌肉细胞释放CO2的量明显多于吸收O2的量C.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消耗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大
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血浆pH将长时间明显低于血浆正常pH范围【正确答案】C4-3(巩固)脂肪细胞分为白色脂肪细胞和褐色脂肪细胞。褐色脂肪细胞产热是肌肉细胞产热的5倍以上,褐色脂肪细胞内含
有产热蛋白,该蛋白可被游离的脂肪酸激活,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又受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机体供能不足时,脂肪可大量转化为糖类为机体供能B.机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时,白色脂肪细胞产热减
少C.游离脂肪酸的产生需要蛋白醇催化三酰甘油水解得到D.产热蛋白可能存在于褐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中,并与细胞呼吸有关【正确答案】D4-4(巩固)氰化物有剧毒,人体微量摄入即有致命风险。实际上,氰化物广泛存在于生物界,许多植物可合成氰化
物。研究发现,氰化物能够抑制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Ⅳ,正常呼吸所需要的酶)活性,而对植物细胞的同在该膜上的交替氧化酶(AOX)活性无影响,使细胞在消耗等量呼吸底物的情况下比正常情况下产生更多的热量,这种呼吸方式称
为抗氰呼吸。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复合体Ⅳ和AOX参与催化NADH与氧气结合的反应B.氰化物对复合体Ⅳ和AOX的活性影响不同,可知二者结构不同C.在消耗等量的底物情况下,抗氰呼吸产生的ATP不会减少D.AOX能够提高植物细胞的抗氰能力,对
植株在逆境生存有利【正确答案】C4-5(巩固)呼吸作用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呼吸作用强度,有利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呼吸熵(RQ=CO2释放量/O2吸收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利用不同底物呼吸过程中O2供应情况的一种指标。图甲、乙表示相关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图丙表示
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分压下的呼吸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甲图可知,冬季适当升高室内温度可以升高人体温度,从而促进人体呼吸作用B.若乙图D点开始只进行有氧呼吸,则D点后呼吸作用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不一定相等C.据丙图分析,c点以后呼吸作用的强度不再随氧分压的增大而
变化D.综上分析,种子萌发时应在温度高,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正确答案】B4-6(提升)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可导致代谢物X的积累,由此引发多种疾病。动物实验发现,给呼吸链受损小鼠注射适量的酶A和酶B溶液,可发生下图所示的代谢
反应,从而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导致的危害。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基质,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B.呼吸链受损会导致有氧呼吸异常,代谢物X是乳酸C.过程④将代谢物X消耗,避免代谢产物的积累D.过程⑤中酶B为过氧化
氢酶,催化H2O2分解,避免H2O2对细胞的毒害【正确答案】A4-7(提升)如图所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机物中的电子经蛋白复合体Ⅰ和Ⅱ、UQ(泛醌)、蛋白复合体Ⅲ和Ⅳ传递至O2生成H2O,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建立膜两侧H+浓度差,使能量转换成H+电化学势
能,最终H+经ATP合成酶运回时释放能量,合成ATP。很多植物细胞中存在AOX(交替氧化酶)和UCP(线粒体解偶联蛋白),前者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气生成水,后者可将H+通过膜渗透回到线粒体基质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生物膜为
线粒体内膜,且甲侧为线粒体基质侧B.不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是ATP合成酶、UCPC.耗氧量不变的情况下,AOX和UCP含量提高,ATP合成量会降低D.据信息推测,AOX和UCP的存在,可能提高了植物对寒冷环境的
适应性【正确答案】A【原卷5题】知识点细胞的衰老,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分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姜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活性降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
)色素积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2、癌细胞
的主要特征:(1)无限分裂增殖(2)形态结构变化(3)细胞物质改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癌细胞膜表面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详解】A、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制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的结果,热量限制可减少癌细胞的能量来源,从而延缓肿瘤生长,不能抑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转化,A错误;B、热量限制是指在提供充分的营养成分情况下,限制每日摄取的总热量。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都是细胞代谢所需物质,B正确;C、
据题干信息“SPARC蛋白减少,能抑制有害炎症、改善代谢功能,延长个体寿命”,所以限制SPARC的产生,实验动物体内炎症会减弱,则产生的代谢失调会减弱,C错误;D、个体寿命的延长可能是细胞的代谢活动极慢导致细胞存
活的时间延长,细胞的分裂能力因能量的供应不足而减弱,D错误。故选B。5-1(基础)长春花碱易溶于水,是一种常见的静脉注射类抗癌药物,能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它疗效快,用药三天后,肿瘤明显缩小。但缓解期短,部分患者服用维持剂量或停药2~
3周后易复发。检测发现,癌细胞的抗药性与转运蛋白ABCB1有关,转运蛋白ABCB1能将进入细胞的长春花碱运出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注射长春花碱可影响癌细胞中蛋白质的含成B.ABCB1蛋白的形成可能与高尔基体有关C.肿瘤明显缩小,是由于停留在间期的癌细胞快速凋亡D.缓解期
短可能是由于癌细胞的ABCB1蛋白基因大量表达【正确答案】C5-2(基础)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自由基并积累的结果。自由基具有氧化性,会引起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自由基还会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重庆梁平
柚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经常食用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基可能引起细胞衰老,但一定不会引起细胞癌变B.衰老细胞内黑色素等逐渐积累会妨碍细胞中物质的交流和传递C.自由基攻击DNA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D.自由基
增多和端粒缩短都会导致DNA受损而引起细胞发生凋亡【正确答案】C5-3(巩固)研究表明:有些癌细胞中的IDH基因突变后,可使其分泌D-2HG,D-2HG进入T细胞后,抑制T细胞的乳酸脱氢酶活性,从而使T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癌细胞可通过分泌D-2HG逃避免疫监视B.I
DH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C.T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只会影响细胞免疫。D.癌细胞和T细胞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正确答案】A5-4(巩固)肿瘤干细胞(CSCs)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所有突变基因种类的一类癌变细胞。研究表明,CSCs来源于成体干细胞,形成过程一般需要漫长的
时间,并且CSCs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杀伤肿瘤细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CSCs的DNA修复能力也非常强大。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CSCs可分化产生不同突变类型细胞的根本原因包括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CSCs对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且DNA
修复能力非常强可能导致无法通过化疗将其清除C.CSCs可通过免疫系统被清除,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D.成体干细胞可能在DNA不断复制中累积了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的突变【正确答案】C5-5(巩固)科学家研究癌细胞分裂过程时发现,在常见的染色
体外会出现一些环状的DNA(染色体外的DNA),即ecDNA。ecDNA上没有着丝粒,往往是随机分配到复制后的细胞。这些从染色体上脱落下来的ecDNA上包含的主要是癌基因,ecDNA能够极大地增强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让癌症的恶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A.ecDNA是癌细胞中癌基因的唯一载体B.与染色体上DNA相比,ecDNA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C.ecDNA可能存在于细胞核中,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不会导致细胞癌变【正确答案
】A5-6(提升)研究发现,果糖的过量摄入与肠肿瘤有关,肠绒毛长度增加常引发肿瘤发生,肠上皮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平衡决定了肠绒毛长度,肠上皮细胞在向末端迁移的过程中,逐渐远离血液供应导致末端细胞缺氧凋亡。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动物
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结果如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肠道干细胞经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肠上皮细胞B.图1结果表明果糖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C.图2结果表明果糖可减轻缺氧造成的肠上皮细胞的凋亡D.给小鼠食物中添加果糖可预防肠部肿瘤的发生【正确答案】C5-7(提升)RAD51基因
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将重组载体导入肝癌细胞(以抑制RAD51基因的表达),然后将一部分肝癌细胞接种于小鼠皮下,另一部分培养72h后检测有丝分裂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RAD51促进NEK7基因的表达B.TACC1和NEK7基因是抑癌基因C.RAD51可能通过T
ACC1和NEK7调控细胞的增殖D.RAD51有望成为肝癌预防或治疗的靶点【正确答案】B【原卷6题】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转录: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2、ecDNA是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的环状D
NA。【详解】A、因为ecDNA是环状DNA,因此ecDNA中的每个脱氧核糖都与2个磷酸基团相连,A错误;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ecDNA基因的转录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参与,B正确;C、ecDNA存在染色体外存在的环状DNA,比染色体基因更容易表
达,C正确;D、ecDNA基因表达增强与癌症发生关系密切,可开发抑制ecDNA基因表达的药物来抑制细胞癌变,D正确。故选A。6-1(基础)双微体(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大小不一,可自主复制,经常携带癌基因和耐药基因扩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Ms上含有遗传效应片段B.DMs成对存在是同源染色体C.DMs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D.肿瘤恶性程度可能与癌细胞中DMs含量有关【正确答案】B6-2(基础)下列关于DNA结构和复制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在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
基之和相等,并为碱基总数的一半B.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其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C.DNA在复制开始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双链,不需要消耗能量D.某DNA片段有100个碱基对,含60个胸腺嘧啶,若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
复制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240个【正确答案】A6-3(巩固)基因中某个碱基对的替换并不改变对应的氨基酸,这种突变称为同义突变。近期有研究发现,酵母细胞中有超过3/4的同义突变会降低突变基因对应
的mRNA的数量,对酵母菌显著有害。下列相关推断合理的是()A.同义突变的基因中碱基之和“A+G”≠“C+T”B.同义突变对应的氨基酸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密码子C.同义突变不改变对应的氨基酸,也不改变生物性状D.
同义突变对酵母菌有害是因为其直接抑制了翻译过程【正确答案】B6-4(巩固)人染色体DNA中存在不表达的串联重复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体外扩增、电泳分离后可得到个体的DNA指纹图谱。该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及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B.串
联重复序列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指纹图谱显示的DNA片段不属于人体基础代谢功能蛋白的编码序列D.串联重复序列突变可能会造成亲子鉴定结论出现错误【正确答案】B6-5(巩固)研究人员采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四种新碱基:P(嘌呤)、Z(嘧啶)、B(嘌呤)、S(嘧啶),其中P和Z
配对,B和S配对。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上述碱基与天然碱基成功构建了一种合成DNA分子,该DNA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下列关于该合成DNA的推断,不合理...的是()A.P—Z碱基对、B—S碱基对与天然碱基对具有相近的形态和直径B.该合成DNA分子也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C.该合成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A+G+P+Z)/(T+C+B+S)=1D.四种新碱基的加入后,同样长度的DNA能储存的遗传信息量大增【正确答案】C6-6(提升)重叠
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噬菌体174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特殊的单链环状DNA.下图表示该噬菌体部分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图中的数字表示对应氨基酸的编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φ174中的DNA是环状,因此比大肠杆菌
的DNA结构更稳定B.基因的重叠性增大了遗传信息储存的容量,基因E的起始密码子为ATGC.基因E内部插入一个脱氧核苷酸会导致基因D、E和J均发生基因突变D.基因D和基因E的重叠部分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对应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正确答案】D6-7(提升
)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两端,细胞的每次分裂都会使端粒缩短一截,随着端粒缩短、消失,细胞将失去分裂能力而衰老,人的端粒酶结构及其催化修复端粒DNA的过程如下图所示,端粒酶通过修复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长度,控制该酶的基因在癌细胞等不同的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端粒酶、端粒和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相同B.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比失去增殖能力的细胞低C.端粒酶可以连接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图示端粒酶能够延长的重复序列为AAUCCC【正确答案】C【原卷7题】知识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免
疫系统的功能【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细胞2是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细胞1是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接受了辅助性T细胞和抗原的双信号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详解】A、通过分析题图,细胞2是浆细胞,分裂产生浆细胞的是B淋巴细胞,说明细胞1是辅助性T细胞,辅助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A错误;B、细胞2
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抗体是蛋白质,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不含酶,B错误;C、仅靠图示体液免疫过程,不能清除侵入人体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进入细胞后,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C正确;D、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自稳功
能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D错误。故选C。7-1(基础)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毒素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1~细胞5都能够特异性识别破伤风毒素B.过程③中细胞2与细
胞3结合并分泌细胞因子C.细胞4分泌的物质a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D.细胞5再次接触破伤风毒素会迅速增殖分化【正确答案】A7-2(基础)当病原体被抗体包被形成的颗粒较大而无法被巨噬细胞吞噬时,NK细胞可释放胞毒颗粒裂解
病原体(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种病原体只能激活机体产生一种抗体B.①中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②中NK细胞通过FCR与抗体结合后被激活D.机体排除病原体的功能属于免疫防御【正确答案】A7-3(巩固)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攻击肿
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两种互补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关刹车”—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踩油门”—通过免疫刺激药物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
。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细胞因子的直接参与B.过度使用PD-1抗体/PD-L1抗体可能会出现正常细胞受损,这属于免疫监视功能异
常C.目前已经上市的PD-L1抗体属于“关刹车”,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D.“踩油门”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用药物激活机体产生抗体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正确答案】C7-4(巩固)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
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就可形成的只有①②③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都在骨髓中成熟C.图甲①~⑦中,只有①和⑤不具有识别抗原的
能力D.图乙中m>n,时间d~e短于b~c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抗体【正确答案】A7-5(巩固)下图表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
因子B.过程②形成的记忆细胞能参与二次免疫应答C.过程③表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靶细胞D.此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正确答案】D7-6(提升)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增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血清学诊断标准。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
后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题图可知,人体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B.感染病毒两周潜伏期之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才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多,此时才能检测出抗体C.在病毒被清除后的一段时间内,IgG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IgM的含量在逐渐下降D.
在快速阻断病毒传播上,血清检测比核酸检测更有优势【正确答案】D7-7(提升)图1为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信号分子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
量表达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从而逃避攻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方式摄取肿瘤抗原B.图1中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细胞发生细胞
凋亡C.注射抗PD—L1抗体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D.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的PD—L1抗体可以直接对患者进行注射【正确答案】D【原卷8题】知识点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
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详解】A、分析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以及处理后时间,因变量是血糖浓度,A错误;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到全身各处,并非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
;C、分析图可知,三种激素联合升血糖效应大于其单独作用所产生效应的总和,C正确;D、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可以直接受血糖的浓度变化的调节,然后产生胰高血糖素,D错误。故选C。8-1(基础)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的代谢,促进了细胞膜上ATP敏感的K+
通道的关闭,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引起细胞膜上电压敏感的Ca2+通道开放,使细胞内Ca2+增多,由此引发胰岛素的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K+通道关闭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会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
小B.细胞膜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是因为葡萄糖代谢产生了ATPC.葡萄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依赖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D.血糖浓度变化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相互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正确答案】C8-2(基础)下列有关人体内
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正确答案】A8-3(巩固)下图
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如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胞a促进细胞c分泌。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是将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转变为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B.若细胞a分泌
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协同作用关系C.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D.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T细胞分化【正确答案】B8-4(巩固)黄芪多糖(APS)具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为了探究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科研人员先用高热量饲料饲喂小鼠8周后,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小鼠,2周后测定血糖和
血清胰岛素含量,筛选获得糖尿病模型鼠。利用Ⅱ型糖尿病模型鼠进行APS降糖实验,主要处理及实验结果如下表(其中GLUT4为葡萄糖转运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组别实验动物处理5周后实验结果血糖浓度(mmol•L-1
)胰岛素浓度(pmol•L-1)GLUT4相对表达量1正常小鼠灌喂生理盐水7.384662糖尿病模型鼠灌喂生理盐水16.287343正常小鼠灌喂APS溶液7.286644糖尿病模型鼠灌喂APS溶液10.38566A.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培养时间、血
糖浓度和试剂用量等B.由实验结果可以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C.由实验结果分析该糖尿病模型鼠体内的胰岛B细胞严重受损D.实验结果可知,APS降血糖可能是通过提高GLUT4表达量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正确答案】D8-5(巩固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下图1是研究者为治疗糖尿病新研发的一种“智能”胰岛素(IA)。GT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而IA中的X能够抑制GT的功能。为测试葡萄糖对IA与GT结合的影响,研究者将足量的带荧光标记的IA加入红细胞膜悬液中处理30分钟,再在悬液中加入不同
浓度的葡萄糖溶液,10分钟后检测膜上的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B.IA既能与红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GT结合C.随着悬液中葡萄糖
浓度的升高,IA与GT的结合逐渐减少D.正常机体中,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素与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增多【正确答案】D8-6(提升)图1、图2所示为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
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据图初步判断甲、乙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C.甲体内血糖较高的原因不可能是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D.乙体内血糖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无法与细胞膜上的
受体结合【正确答案】C8-7(提升)下图1展示了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促进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机制,包括图中①、②、③、④4个步骤。现有4位病人甲、乙、丙、丁、分别在该机制中的①、②、③、④步有缺陷。对病人进行了2项测试:测试1:分离每位病人的肌肉细胞,测定不同胰岛
素浓度下胰岛素结合细胞比例,结果见图2;测试2:给每位病人注射同样体重比例的胰岛素,分别测量血浆中的血糖浓度,结果见图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人甲的测试的结果可用曲线a、c表示B.病人乙的测试的结果可
用曲线b、c表示C.病人丙的测试的结果可用曲线a、d表示D.病人丁的测试的结果可用曲线b、d表示【正确答案】B【原卷9题】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应用【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在植物内的含
量虽然微少,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的作用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详
解】A、多效唑处理后,植株高度降低,故对木薯抗倒伏具有积极意义,A正确;B、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茎秆生长,多效唑可能会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产生而发挥作用,导致植株高度降低,B正确;C、多效唑是信息分子,不直
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也不催化,不提供能量,而是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过程,C正确;D、从表格分析,多效唑浓度为500mg/L块茎的重量大于1000mg/L,说明并不是多效唑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根转移,D错误。故选D。9-1(基础)埋在土中的种子萌发时,幼苗的
下胚轴会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发生弯曲,这种弯曲的结构称为“顶端弯钩”。科研人员为了研究茉莉素与乙烯对“顶端弯钩”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如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组的作用之一是排除无关变量干扰B.为排除内源性激素干扰,实验中应使用生长素合成缺陷型幼苗C.在“顶端弯钩”形成中茉莉素和乙烯的作用相
抗衡D.“顶端弯钩”的意义是保护子叶,使其出土过程不受伤害【正确答案】B9-2(基础)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种激素,利用BL和生长素(IAA)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
图所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可以看出IAA对主根伸长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B.IAA浓度为0~10nM时,BL与IAA同时处理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C.IAA浓度大于10nM时,BL与IAA同时处理对主根伸长的促进作用增强D.IAA、B
L这些非蛋白质类植物激素的合成仍然受植物体内基因组的控制【正确答案】C9-3(巩固)为探究油菜素内酯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处理玉米种子,并测定了经处理后的玉米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根据下表实验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有()油菜素内酯浓度(m
g/mL)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mg/g-min)080.000.8750.001582.502.0000.01585.003.2100.1583.802.0451.581.251.142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
的浓度,因变量只有发芽率B.油菜素内酯可能通过提升α-淀粉酶活性来促进种子萌发C.低浓度油菜素内酯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油菜素内酯抑制种子萌发D.在生产中,为了尽可能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可以无需进一步实验,直接使用0
.015mg/mL的油菜素内酯处理种子【正确答案】B9-4(巩固)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如图甲所示)。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插条未插在营养液中的原因是外来营养物质会干扰实验结果B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用蒸馏水做与对应实验组同样的处理C.实验结果表明,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就会促进B叶生长D.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正确答案】C9-5(巩固)为探究外源添加赤霉素对苜蓿根瘤菌共生体系结瘤过
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某同学通过查阅文献后初步设定两个不同的赤霉素浓度处理苜蓿幼苗的根系,接种适量根瘤菌,种植一段时间后检测根瘤原基数和固氮酶活性,得到下图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根瘤菌与苜蓿互利共生,根瘤菌为苜蓿根系细胞提供氮素和有机物B.对照组和实验
组均需要接种等量根瘤菌,接种量与菌种属于无关变量C.赤霉素诱导苜蓿根系中根瘤原基的分化、提高固氮酶活性、促进苜蓿生长D.建议选用10-9~10-5mol·L-1的赤霉素进一步探究赤霉素诱导根瘤生长的最适浓度【正确答案】B9-6(提升)为研究萘乙酸对拟南
芥根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照组使用蒸馏水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B.萘乙酸属于植物激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生命活动C.萘乙酸能抑制主根的生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D.萘乙酸对主根和侧根的作用相反,属于拮抗作用【
正确答案】D9-7(提升)科研人员用的200pmol·L-1IAA(吲哚乙酸)和1μmol·L-1的BR(油菜素内酯)处理大麦胚芽鞘切段,同时检测对照组和BR组IAA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据图1、2推测,1μmol·L-1的BR可能通过促进细胞
的伸长生长来促进胚芽鞘的伸长生长B.同时用200pmol·L-1的IAA和1μmol·L-1的BR处理大麦胚芽鞘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C.据图2可知,1μmol·L-1的BR处理12h后,可以促进IAA的合成D.若用
10μmol·L-1的BR处理大麦胚芽鞘后,胚芽鞘长度为1cm,则说明BR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答案】B【原卷10题】知识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
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
可以采用样方法。【详解】A、蒲公英等草本植物的调查,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A正确;B、对5组数据求平均值,可得操场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8株/m2,B正确;C、该实验对照组是没有使用新型除草剂的操场,种群密度应该比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组大
,C正确;D、跳蝻等小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D错误。故选D。10-1(基础)三江源地区生活的大批藏野驴,因放牧业、偷猎等因素影响,其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为更好地保护藏野驴,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内容是()A.采用红外触
发相机调查藏野驴的种群数量B.采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分析藏野驴的食物组成C.连续几年统计藏野驴个体数量并计算出生率D.利用藏野驴牙齿特征确定其年龄以绘制种群的年龄结构【正确答案】B10-2(基础)在生物实验过程中
,需要有效控制实验的误差。下列做法可减少实验误差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若种群数量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需缩短两次捕获间隔时间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吸取试管底部培养液计数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丰富度时,可以舍去无法确认的小动物【正确答案】A10-3(巩固)牙嘴鸽生活在萨摩亚,这种不寻常的鸽子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只生活在未受到任何干扰的原始森林,栖息于樫木树上。目前野外牙嘴鸽种群数量约380只左右,农业用地面积的增加和森林砍伐及狩猎是该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牙嘴鸽独特的生活习性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B.牙嘴鸽高度的警觉性会使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值偏小C.根据牙嘴鸽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人为因素导致栖息地破坏是牙嘴鸽数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B10-4(巩固)异色瓢虫种
群的性别比例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够反映环境胁迫的强度。用一定浓度的杀虫剂处理异色瓢虫,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可通过样方法调查异色瓢虫种群的性别比例B.杀虫剂引发的基因突变使性别比例定向改变C.雌性占比高可能有利于提高种群的出生率D
.杀虫剂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种群数量【正确答案】B10-5(巩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很多、比如样方法、标记重捕法等,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比如某些昆虫,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这就是去除取样法。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
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估算出的种群密度大约是()捕获次数1234567
8每次捕获数/只7263443223171615捕获积累数/只72135179211234251267282A.3只/平方米B.7只/平方米C.15只/平方米D.22只/平方米【正确答案】A10-6(提升)白鹤1989年被列入国
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996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白鹤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白鹤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在西伯利亚繁殖。右图为在鄱阳湖越冬的白
鹤近30年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鄱阳湖面积广而且白鹤个体较大,所以调查白鹤数量时采用目测估计法B.由图中数据可知,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的K值多年维持在3000只左右C.构成白鹤各种食
物来源的所有生物即可以表示鄱阳湖区域的生物群落D.只有研究白鹤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才能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正确答案】D10-7(提升)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
数量,如图中虚线为某地甲、乙两种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推测甲、乙两种植物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B.若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则甲种群的数量将小于乙种群的C.调查甲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取样方法,样方的面积一般是1m2D.输入比
率和输出比率的研究是群落水平的研究【正确答案】B【原卷11题】知识点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发酵工程的应用,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功能,腐乳制作的原理,腐乳制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
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详解】A、大豆、小麦、麦麸为米曲霉大量增殖提供了充足的碳源、氮源,A错误;B、米曲霉发
酵过程不断搅拌有利于其通过有氧呼吸快速增殖,B错误;C、抗生素会抑制细菌增殖,发酵池中不能加入抗生素,C错误;D、酱油的制作是米曲霉、酵母菌等代谢类型不同的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D。11-1(基础)《齐民要术》记载了
一种称为“动酒酢(“酢”同“醋”)法”的酿醋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衣(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方法的原理是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最终转化为乙酸B.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
释,避免酒精浓度过高杀死醋酸菌C.“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D.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正确答案】C11-2(基础)黑曲霉可产生蛋白酶、
脂肪酶等多种酶。在工业生产中,可利用黑曲酶以豆饼为原料发酵生产酱油。生产酱油的工艺有固态无盐发酵和固态低盐发酵,前者发酵周期短但酱油风味不足,后者发酵周期长而酱油风味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酶能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增加酱油的风味B.选用的菌种及生
产工艺不同,发酵所得酱油的品质及风味不同C.固态低盐发酵时食盐抑制黑曲霉的生长而使发酵周期延长D.常温条件下,黑曲霉含水量较高时有利于菌种保存【正确答案】D11-3(巩固)奶酪是人类最古老的食品之一,其种类繁多。如图是天然奶酪的简要制作过程,其中凝乳是指凝固的牛奶,酸性物质一般都可以使牛奶变性凝固
,小牛的胃中有一种称为凝乳酶的物质也可以将牛奶凝固成凝乳利于消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保证奶酪的营养成分,牛奶在乳酸发酵之前应该煮沸消毒处理B.乳酸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了有机酸或凝乳酶能使牛奶中蛋白质凝固C.加热压缩过程可以去除
凝乳中多余的水分,有利于奶酪的硬化和保存D.由奶酪制作过程可推测,儿童食用天然奶酪比牛奶更容易消化吸收【正确答案】A11-4(巩固)木聚糖酶可以将木聚糖(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之一)降解为木糖,在酿造、饲料生产中有广泛应用。木聚糖酶可以用黑曲霉发酵生
产,如图是生产该酶的连续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发酵所用的黑曲霉可以在落叶丰富的环境中筛选B.在发酵生产中,选育出的优良菌种可以直接接种C.培养液和发酵装置在接种前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D.通过改
变通气量和搅拌速度可以调节培养液的溶氧量【正确答案】B11-5(巩固)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发酵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通过酸解法或酶解法将玉米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维生素B主要为谷氨酸棒状杆菌
的生长提供能量C.尿素可为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提供氨源D.谷氨酸棒状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正确答案】B11-6(提升)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以糯米、黍米、
粟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酒的品质取决于菌种。下图表示酿制黄酒的一种工艺流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菌种a能产生淀粉酶,淀粉可作为菌种a的碳源和氮源B.菌种b在增殖过程中,应保证发酵装置内严格的无氧环境C.发酵后通过压榨过滤可以提高酒精产量D.工艺c表示灭菌,目的与“蒸煮
”相同【正确答案】C11-7(提升)甜瓣子是豆瓣酱的重要成分,风味受蚕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影响,也受发酵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的多种代谢产物影响。其生产工艺如下图所示。某研究团队对加盐水后的发酵阶段的传统工艺(盐度15%,温度37℃,发酵30天)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甜瓣子风味得
以提升。两种工艺的结果比较如下图。下列关于本研究的描述,错误的是()A.蚕豆瓣可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和氮源B.温度与盐度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定期取样,使用平板划线法统计活细菌总数D.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提升,与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高和氨基酸终产量高均
有关【正确答案】C【原卷12题】知识点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技术是把一种B淋巴细胞与能在体外大量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所得到的融合细胞大量增殖,产生足够数量的特定抗体;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
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因此被广泛用作诊断试剂,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原体鉴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详解】A、以提纯的病毒A作为抗原对小鼠甲进行免疫,使小鼠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A正确;B
、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一段时间,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获得单细胞悬液,B错误;C、制备过程中筛选1是利用DNA复制途径不同筛选杂交瘤细胞,筛选2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筛选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故原理和目的均不相同,C正确;D、制
备成功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田间西瓜是否感染病毒A,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快速检测,D正确。故选B。12-1(基础)如图是科研人员将药物与单克隆抗体连接形成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示意图,它由抗体、接头和小分子药物三部分组成,能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例如用于治疗乳腺癌的K
adcyla是由阿多曲妥珠单抗和药物美坦新偶联的AD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药物美坦新识别并杀伤乳腺癌细胞体现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C.ADC中接头稳定性偏低会导致药物分子容易脱落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D.ADC设计需综合考虑
抗体选择、药物分子大小及其细胞毒性等问题【正确答案】B12-2(基础)在进行人类基因定位时经常使用细胞融合技术,通过分析杂种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来确定某基因所位于的染色体。具体步骤是:首先诱导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中人的部分染色体会被随机排斥),其次筛选出各种不同的杂种细
胞,然后检测杂种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鼠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杂种细胞仍然具有分化成各种人细胞、鼠细胞的潜能C.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统计杂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及来源D.这种基因
定位的方法不能确定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的相对位置【正确答案】B12-3(巩固)下图为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及初步筛选示意图。骨髓瘤细胞由于缺乏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在HAT筛选培养液中不能正常合成DNA,无法生长
。免疫B细胞(HGPRT+)能在HAT筛选培养液中正常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HAT培养液中获得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B.仙台病毒处理可使细胞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进而促进细胞融合C.在HAT培养液中
能长期存活的细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D.多个B细胞融合形成的多聚细胞在HAT培养液中死亡的原因是不能合成DNA【正确答案】B12-4(巩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ADC组成及作用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接头的主要作用是促进ADC被细胞内吞和溶酶体裂解B.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C.药物的特异性是ADC能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关键D.溶酶体裂解后释放的药物会促使肿瘤细胞非程序性死亡【正确答案】B1
2-5(巩固)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脾B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抗体B.细胞融合可使用灭活病毒,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C.细胞筛选和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在成分上相同D.克隆化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会
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正确答案】B12-6(提升)下图表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的过程,在人-鼠杂种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会以随机方式丢失,通过分析基因产物进行基因定位。现检测细胞Ⅰ、Ⅱ、Ⅲ中人的4种酶活性,只有Ⅱ具有芳烃羟
化酶活性,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A.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原理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Ⅰ、Ⅱ、
Ⅲ分别为人-人、人-鼠、鼠-鼠融合细胞C.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上D.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确答案】C12-7(提升)一种杂交瘤细胞只能产一种抗体,抗体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构成。科学家通过动物细胞融合
技术,将两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A和B)融合形成双杂交瘤细胞AB。双杂交瘤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AB如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杂交瘤细胞A、B混合并诱导融合后,利用选择培养基无法筛选出双杂交瘤细胞ABB.双杂交瘤细胞同时识别α
、β抗原后,才能产生双特异性抗体C.对培养到一定密度的双杂交瘤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无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D.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腹水能为细胞提供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条件【正确答案】B【原卷13题】知识点酶的特性,酶促反应的因素及实验【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
分析】该实验的原理是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会使酶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使酶促反应速率降低,自变量是NaCl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酶促反应的速率相对值,酶促反应速率越大,说明酶的溶解度越大,从表格分析可知,浓度为0.30mol/L时酶
促反应速率最低,酶的溶解度最低。【详解】A、该实验中的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淀粉的消耗量表示,淀粉消耗的快,说明酶促反应速率快,酶的溶解度高,A正确;B、低温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较为稳定,但酶的活性低,该实验温度是无关变量,应在适宜温度下进行,B错误;C、与浓度为0时比较可知,
0.30mol/LNaCl溶液对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具有抑制作用,C正确;D、表中反应速率最高值为0.15mol/LNaCl所对应的酶促反应速率,故NaCl溶液提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速率的最适浓度在0.10~0.20mol/L范
围内,D正确。故选B。13-1(基础)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认为,底物和酶活性部位结合,会诱导酶发生构象变化,使酶的活性中心变得与底物的结构互补,两者相互契合,从而发挥催化功能。产物从酶上脱落后,酶活性中心又恢复到原构象。图为酶催化反应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变化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B.图中酶和底物的识别及结合过程说明酶具有高效性C.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时,为底物转化成产物提供了活化能D.低温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所以低温不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正确答案】A13-2(基础)抑制物与
底物竞争酶的同一结合部位,阻碍了底物与酶相结合,导致酶促反应速率降低,称为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物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相结合,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导致酶促反应速率降低,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呋喃丹对棉铃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方式为竞争性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呋喃丹的分子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B.两类抑制物均一定程度抑制了酶的调节作用C.非竞争性抑制中,底物浓度的改变不影响酶促反应速率D.抑制物结合的部位阻碍底物和酶的结合,产生空间位阻也可以造成竞争性抑制【正确答案】B1
3-3(巩固)红平菇对纤维素的降解是菌丝分泌纤维素酶作用的结果,纤维素酶活性影响菌株对培养基质的降解能力,影响红平菇的生产周期。某研究团队研究了温度对红平菇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纤
维素的降解量表示B.该实验结果表明40℃为红平菇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C.高温或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机理不同D.为指导生产,还可在此实验基础上测定pH等因素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正确答案】B13-4(巩固)酶A、酶B与酶C是科学家分别从菠
菜叶、酵母菌与大肠杆菌中纯化出的ATP水解酶。研究人员分别测量其对不同浓度的ATP的水解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相同ATP浓度下,酶A催化产生的最终ADP和Pi量最多B.各曲线达
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酶C所需要的ATP浓度最低C.ATP浓度相同时,酶促反应速率大小为:酶A<酶B<酶CD.当反应速率相对值达到400时,酶A所需要的ATP浓度最低【正确答案】D13-5(巩固)为探究蛋清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将酶液加热至不同的温度,分别保温30、60、90mi
n,测定酶的相对活性,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是唯一的自变量,保温时间不影响酶活性B.与30℃相比,酶在60℃下的催化活性更低C.蛋清溶菌酶可以在30℃中保持较高活性D.70℃时,该酶活性下降的速率先快后慢【正确答案】C13-
6(提升)酶作用存在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抑制剂两种模式。其作用特点如甲图所示,前者与活性部位结合,后者与结合部位作用后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图乙中a、b、c为同一酶促反应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速率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
与底物结构较为相似B.底物浓度会影响竞争性抑制剂效果,而对非竞争性抑制剂影响不大C.若a组为该反应的最适温度条件,则b组温度应低于a组D.c组反应速率低于b,可能与c组加入了竞争性抑制剂或非竞争性抑制剂有关【正确答案】C13-7(提升)酪氨酸酶可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醌,引起果蔬褐变。螺旋藻多糖可与
酪氯酸竞争,结合于酪氨酸酶的活性位点,其机制如图甲。某科研团队研究了不同浓度螺旋藻多糖对酪氨酸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据此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螺旋藻多糖与酪氨酸的部分结构相似B.螺旋藻多糖可被酪氨酸酶催化产生多巴醌C
.添加螺旋藻多糖可抑制果蔬的褐变D.螺旋藻多糖可降低酪氨酸酶促反应的速率【正确答案】B【原卷14题】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变异进行选择,不能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B、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故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在抗生素的选择下菌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C、协同进
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超级细菌的形成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C正确;D、建立抗生素使用档案并轮换使用不同抗生素,可减少耐药性的形成,减缓超级细菌形成,D正确。故选A。14-1(基础)非洲干旱
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B.生物适应性
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正确答案】C14-2(基础)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个体容易被杀死
,而有抗药性变异的非敏感个体容易存活;但敏感个体更容易度过越冬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例说明生物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的变化B.使用杀虫剂后有计划地停用,有利于降低种群中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C.杀虫剂诱导害虫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杀
虫剂的使用对该种群性状进行了筛选,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正确答案】C14-3(巩固)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的尽头,仍具有进化潜力,因为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曾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错误的叙述是()A.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D.末
次冰期消融后大熊猫的种群扩张,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动态变化【正确答案】B14-4(巩固)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
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B.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
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C.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
组提供原材料【正确答案】D14-5(巩固)椒花蛾有两种体色,一种浅色有黑色素斑点,另一种完全黑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控制,19世纪浅色的地衣覆盖在树干和岩石上,椒花蛾体色多为浅色,之后工业排出的煤烟将树干变成黑色,椒花蛾体色多为黑色。根据进化理论分析,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A.椒花蛾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自然选择导致椒花蛾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浅色椒花蛾的消失,会导致一个基因库的消失D.不同环境中黑色椒花蛾与浅色椒花蛾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个体多样性高的优势【正确答案】
B14-6(提升)大达夫尼岛遇到干旱时,岛上的浆果减少,生活在岛上的鸟只能更多地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下图为大达夫尼岛干旱发生前后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5-1979年间中地雀种群能保持遗传平衡B.岛上的浆果减少导致中地雀产生喙深
度变大的变异C.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大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D.控制中地雀喙深度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表明中地雀种群发生了进化【正确答案】C14-7(提升)抗菌药物在人类和动物中的过量和不正确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病原体的耐
药性不断增强。某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B.细菌的耐药率与抗生素使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C.从2017~
2020年某种细菌的基因库一直在变化D.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可以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正确答案】C【原卷15题】知识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
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详解】A、起跑动作的完成与躯体运动神经有关,与自主神经系统有
关,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A错误;B、该时刻兴奋在③和④之间,1和2处都是静息电位,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C、由于在体内反射弧中一定存在突触结构,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体内是单
向传导,只能传到2,不能传到1,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1、2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D、图示③、④此时都是静息电位,都发生K+外流,兴奋会从③方向传到④,传到④将发生Na+内流,都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15-1(基础)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所着年龄
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配“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A.Hcrt神经元的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B.Hcrt神经元发生Na+内流时不利于觉醒向睡眠转化C.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D.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正确
答案】D15-2(基础)离子通道蛋白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如神经元轴突细胞膜上的K+、Na+通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比已知任何一种载体蛋白的最快转运速率高很多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通过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一定需消
耗ATPB.Na+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C.神经元轴突可通过离子通道蛋白顺浓度运输K+D.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运输物质时作用机制不同【正确答案】A15-3(巩固)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例如心肌缺血时
,除心前区疼痛外还常感到左肩和左上臂疼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来自内脏还是体表(如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A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膜外Na+浓度升高B.牵涉痛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①神经元
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牵涉痛产生的原因是①和②均与③形成突触,再上传至大脑【正确答案】A15-4(巩固)将某种生物的一个神经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等渗溶液中,保持其活性。图中a、b为神经纤维膜表
面的两个点,①②为神经纤维上的两个刺激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下a、b处膜电位的维持与Na+内流有关B.依次刺激位点①②,兴奋时a、b处膜电位变化相同C.刺激位点①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D.降低环境温度会影响呼吸速率,但不会影响兴奋的传
导【正确答案】B15-5(巩固)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现将一示波器的两极连接在D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用同种强度的电流分别刺激A、B、C,不同刺激方式(I表示分别单次电刺激A或B,Ⅱ表示连续电刺激A,Ⅲ表示单次电刺激C)产生的结果如图2所示。(
注∶阈电位表示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三种刺激方式下在突触小体处均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神经元A、B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元C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C.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D.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和B,示波器上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正确答案】C15-6(提升)下图表示受适宜强度刺激后,某时刻一根轴突上A-H连
续8个部位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mv.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动作电位沿着轴突由H向A传导B.此时E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钠离子内流C.短时间内H部位对外界刺激无反应D.此时D部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
【正确答案】B15-7(提升)Her神经元能促使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科研人员推测老年人睡眠时间短、易觉醒可能与Hert神经元活动改变有关。为验证这一推测,科研人员利用年轻鼠和老年鼠进行
了Hert神经元离体电生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老龄化过程中,Hert神经元的K+通透性降低B.与年轻鼠相比,睡眠阶段老年鼠的Hert神经元更易被激活C.增大年轻鼠的Hert神经元外Na+浓度,神经元更容易被激活D.向老年鼠的Hert神经
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易觉醒症状可得以改善【正确答案】C【原卷16题】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利用分离定律思维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定及应用【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分析】通过分析图b,正常基因酶切后有两个条带,突变基因酶切后只有一个条带,Ⅰ-4有三个条带,说明其含有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Ⅰ-4是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图a中Ⅰ-1和Ⅰ-2均不患甲病,Ⅱ-2患甲病,所以甲病为隐
性遗传病,Ⅰ-4是杂合子不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和Ⅰ-4均患乙病,但Ⅱ-3不患病,所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Ⅰ-4患乙病,女儿不患病,说明是常染色体显性病。【详解】A、因为Ⅰ-1和Ⅰ-2均不患甲病,Ⅱ-2患甲病,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图b中Ⅰ-4是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正常基
因酶切后有两个条带,突变基因酶切后只有一个条带,Ⅰ-4有三个条带,说明其含有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但却不患甲病,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因为Ⅰ-3和Ⅰ-4均患乙病,但Ⅱ-3不患病,所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若乙病为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4关于乙病的基因型是XBY,一定会将XB基因传给他的女儿,他的女儿就会表现为患乙病,但Ⅱ-3不患乙病,所以乙病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那么乙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女性,B错误;C、Ⅲ-
1患甲病,所以基因型为aa,一定有一个a基因来自Ⅱ-3那么Ⅱ-3的基因型就为Aa。因为Ⅱ-4患甲病,基因型为aa,而I-3和I-4不患甲病,所以Ⅰ-3和Ⅰ-4的基因型均为Aa,那么Ⅰ-3将a基因传给Ⅱ-3的概率就为1/2。故Ⅲ-1致病基因来自Ⅰ-3的
概率为1/2,C正确;D、因III-1患甲病不患乙病,所以III-1的基因型为aabb,与正常女性结婚,这一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bb、Aabb;因为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6,即aa=1/256,所以a=1
/16,那么A=1-1/16=15/16,人群中AA=15/16×15/16=225/256,Aa=2×15/16×1/16=30/256,aa=1/256;该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其为Aabb的概率为30/255
;Ⅲ-1(aabb)和正常女性婚配,只有当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bb时才可能出现患病后代,所以后代患病的概率为=30/255×1/2=15/255。故二者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5/255×1/2=15/510=1/34,D错误。故选C。16-1(基础
)某种XY型的生物体中,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后导致了无眼性状的产生。图1是该种生物的两只正常眼个体杂交的图解,图2是其中部分个体眼型基因片段的电泳结果。正常情况下,DNA电泳时的迁移速率与其分子量呈负相关。不考虑致死
、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控制眼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无眼为隐性性状B.根据电泳结果分析,5号应为纯合子,且表型为正常眼C.3号眼型基因片段的电泳结果与2号相同的概率为2/3D.若5号与异性杂合子杂交,子代有一半表现为正常眼【
正确答案】D16-2(基础)研究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可使用凝胶电泳技术使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致病基因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某患者家庭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其中1、2为亲代,3、4为子代。不考虑基因
突变等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1、2均正常,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若3、4均正常,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若1、2均患病,则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25%D.若3、4均患病,则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50%【正确答案】A1
6-3(巩固)下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及其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MstII处理相关基因,将得到的大小不同的片段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数字表示碱基对的个数。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I1、I2、II3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B.电泳结果中1350的片段代表的是隐性基因C.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D.II4个体为表现型正常的杂合子【正确答案】D16-4(巩固)如图1表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
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图2表示I1、I3、I4、Ⅱ1、Ⅱ2五位家庭成员的甲、乙两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的电泳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患甲病的概率不同、患乙病的概率相同B.Ⅲ1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Ⅱ1,Ⅱ1
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I1或I2C.图2中条带1、条带2和条带4对应的基因分别为A、b、aD.Ⅱ1和Ⅱ2再生育一个孩子,同时患甲、乙两病的概率为1/16【正确答案】D16-5(巩固)图1为两个家族关于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A、a基因控制)和乙病(B、b
基因控制)都是某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图2为图1中部分成员关于甲病基因DNA酶切并电泳后的条带情况,甲病的致病基因不在X、Y同源区段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Ⅰ-3与Ⅰ-4关于甲、乙病的基因型相同C.若Ⅲ-1是个女孩,其患甲
病的概率是16D.获取羊水细胞并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诊断胎儿是否患甲病【正确答案】B16-6(提升)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图1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
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21,不携带致病基因。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科研人员对Ⅲ9~Ⅲ13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段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
式为常染色体隐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B.Ⅳ19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Ⅱ5或者Ⅱ6C.Ⅲ13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D.Ⅴ22与Ⅴ23婚配,他们后代中出现不患病女孩的概率是7/16【正确答案】C16-7(提升)下图表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
图和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A.1100kb是正常基因的条带,900kb和200kb是致病基因被切成的条带B.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若Ⅲ6的电泳结果含有900kb和200kb的条带,则可确定其性别D.Ⅲ6患该种遗传
病的概率是1/4【正确答案】D【原卷17题】知识点细胞中的无机盐,光合作用实验,光反应、暗(碳)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正确答案】(1)C5##五碳化合物;增大;12h/12h;(2)16h/
8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大于12h/12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Fe肥能增大净光合速率,且150μmol/L增大效果最好;(3)作为信号;(4)不合适,Fe是微量元素,植物对其需求量不大,合理施肥即可满足生长需求;
大量施肥可造成土壤渗透压过高,导致植物失水而出现烧苗现象【试题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
、发育的全过程【详解】(1)光合作用暗反应可发生CO2的固定,CO2通过气孔进入细胞后,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结合形成C3。分析图甲,与对照组不加Fe肥比较可知,Fe肥可增大气孔导度,12h/12h光周期比16h/8h光周期作用更明显,增大效果更显著。(2)图
乙表示的是光周期和Fe肥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16h/8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大于12h/12h光周期的净光合速率,Fe肥能增大净光合速率,且150μmol/L增大效果最好。(3)对于植物来说,光可以作为能源也可以作为信号,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
发育的全过程。(4)生产中应该合理施肥,大量施肥会导致土壤渗透压升高,植物不能吸水,甚至失水出现烧苗现象,且Fe是微量元素,植物对其需求量不大,合理施肥即可满足生长需求。17-1(基础)生菜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VC)和花青素等物质含量高,且不同品种口感不同,深受人们喜爱。栽培条件
下,常因氮肥用量大、光照不足等原因导致硝酸盐积累、生菜的营养物质含量下降。为提高生菜品质,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1、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_______(结构)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2、研究发现
,采收前用LED光源对生菜进行连续光照,可提高VC和花青素等物质的含量。为探究光质对生菜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不同LED光质对“意大利生菜”进行采收前连续光照处理,结果如下表。处理VC含量(mg/g)花青素含量(ΔOD/g)硝酸盐含量(mg/kg)白光(对照组
)0.0830.01694622红光0.0940.02143618蓝光0.0610.01073230红蓝光(4∶1)0.1400.01643793结果表明:不同LED光质连续光照处理对生菜的营养品质影响不同,_______连续光照处理对VC或花青素含量提高效果最好。3、欲定量研究红光(R)
、蓝光(B)不同配比对生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提高生菜产量及节能环保提供理论支撑。研究人员选用长势一致的“奶油生菜”幼苗为材料,实验结果表明R/B=8是影响生菜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率的转折点;当R/B≥8时,减小R/B可以有效提高单个
叶片的光合作用。请基于此,设计一个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_______(要体现实验分组、自变量处理及检测指标)。4、尝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利于指导生菜的工厂化生产_______。【正确答案】1、液泡2、红蓝光(4∶1)或红光
3、4、如何提高生菜整体的光合作用或如何缩短生菜生长周期或如何增加生菜的叶面积(合理即可)17-2(基础)2021年2月5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天问一号”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微博热评第一就是:火星上能种菜吗?火星大气中的CO2占95.3%,N2占2.7
%,O2占0.1%,大气密度约是地球1%。(地球大气中CO2占0.03%,N2占78%,O2占21%)。美国和中国都极为重视人工光合作用,期待这方面的突破能给移民火星带来契机。1、据此分析,自然条件下火星上不可以种菜,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2、为此有人工光合研究者从菠菜中分离类囊体膜(TEM),并将其与16种酶(类似卡尔文循环中的酶)一起包裹在油包水液滴中构成人工光合系统。光照后,该系统中AIP增加,NADPH减少,并且生成了有机物,证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
,该系统与叶肉细胞相比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图是验证该系统有效性的一个实验环节。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中间产物NADPH的浓度变化,从而间接地检测TEM驱动16种酶中的G酶所催化的反
应的有效性。上述实验分四组,在同等条件下在油包水液滴中分别加入等量有机物1和图所示物质。组1和组2的作用分别是: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
1、火星上没有充足的氧气供植物(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无法进行正常生理活动)2、无呼吸作用,能够更有效的积累有机物3、组1起对照作用,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组1起对照作用,保证NADPH的变化是因为加入G酶而引起的(增加信度
)组2起(空白)对照作用,和组3、组4对照,观察加入G酶对NADPH变化的影响17-3(巩固)拟南芥是生物科学家进行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分析下列相关研究,回答问题。1、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C下生长与野生
型无差别,而30°C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I、30°C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合成受阻所致。II、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下图所示(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①
图示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填“野生型”或“H基因突变体”)植株叶片。②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______。③依据图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H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情况是_______。I
II、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维持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C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2、干旱环境中植物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进而造成农作物减产,科研人员发现低水平的H2
S可增强植物抵御干旱的能力,他们选取拟南芥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Rubisco酶可催化CO2与C5结合生成2分子C3),测得试验数据如下图所示,据图推测施加低浓度的H2S提高拟南芥的抗干旱能力的原因可能是_
______。【正确答案】1、光合色素(或叶绿素)野生型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大部分分布在类囊体上,少部分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
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与光合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2、通过降低气孔导度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通过提高Rubisco酶的活性来提高光合速率,增加有机物的生成量17-4(巩固)研究人员采用控制系统模拟气温升高2℃和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
的未来气候情景,研究气候变化对谷子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正常气温)、C0T1(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正常气温+2℃)、C1T0(CO2浓度600μmol·mol1-1,正
常气温)、C1T1(CO2浓度为600μmol·mol-1,正常气温+2℃),谷子在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如下图。1、谷子进入成熟期后叶片逐渐发黄,此时叶肉细胞内的______(光合色素)含量减少,对_______光的吸收减弱。2、分析图甲可知,在升温和
升CO2两个变量中,提高净光合速率较大的是______。此变量影响光合速率的原理是________。3、分析图乙可知,影响气孔导度的环境因子主要是______,气孔导度增大的意义是______(答出2点)。在光合作
用的四个特性中,气孔导度的变化与________的变化同步。4、在未来全球变暖时,获得谷子最大产量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正确答案】1、叶绿素红光和蓝紫2、升CO2CO2浓度升高,暗反应速率加快3、温度吸收CO2速率加快,暗反应速率加快,净光合作用速率加快蒸腾作用4、增加气孔导度,
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17-5(巩固)研究人员测定了铁皮石斛在有光和黑暗条件下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有光条件下,铁皮石斛吸收的CO2在______中被固定为______,再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糖类等有机物。2
、黑暗条件下,一般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图中所示的结果显示铁皮石斛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进一步测定了铁皮石斛中某酸性物质的含量变化,发现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推测CO2能够在暗
期____________,在光期____________。但是在暗期铁皮石斛并不能将CO2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干旱条件下,铁皮石斛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主要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叶绿体基质三碳化合物2、暗期铁皮石斛CO2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3、转化成酸性物质储存起来释放出来黑暗条件下缺少暗反应所需的NADPH和ATP4、干旱条件下,铁皮石斛气孔开放程度低,CO2吸收不足,导致光合速率降低17-6(提升
)图一表示A、B、C三种植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碳固定模式,图二表示图一中某种植物代谢示意图,科学家向A植物培养液中通入14CO2,给予实验装置不同时间光照的放射性物质分布结果见表格,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组别光照时间(s)放射性物质分布12大量3
-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2203-磷酸甘油醛、4-磷酸赤藓糖、7-磷酸景天庚酮糖等12种磷酸化糖类360除上述12种磷酸化糖类外,还有氨基酸、有机酸等1、图一A植物叶绿体中Rubisco是指一种羧化酶,能催化核酮糖1,5-二磷酸(C5)接受CO
2,产生3-磷酸甘油酸(C3),此过程被称为_____,由表可知,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以外还有_____等。图二所示植物代谢类型最可能是图一中_____(用字母作答)植物。2、科学家在无光无氧条件下用碘乙酸抑制A植物
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发现其叶肉细胞细胞质基质中的葡萄糖仍然会大量分解,科学家将此代谢过程称为HMS,HMS过程中出现了3-磷酸甘油醛、4-磷酸赤藓糖、7-磷酸景天庚酮糖等产物,最终能产生CO2和NADPH,请推测HMS对于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意义:①NADPH可能为物质合成
提供还原力;②可能为光合作用提供CO2;③_____。3、Rubisco还是一种催化C5加氧反应的酶,O2是Rubisco作为羧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PE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远远大于Rubisco,B植物的C4酸能定向地由叶肉细胞进入维管束鞘细胞并产生CO2,请推测在干
旱环境中,B植物生长比A植物更好的原因是在干旱环境下,_____,B植物产生大量C4酸,B植物的C4酸能定向地由叶肉细胞进入维管束鞘细胞并产生CO2,使维管束鞘细胞的CO2与O2的比率提高,改变了Rubisco的作用方向,B植物暗反应更大,光合作用就更大,故能生长更好。【正确答案】1、CO2的固定
糖类、氨基酸、有机酸C2、各种磷酸化糖类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中间产物3、气孔部分关闭,胞间CO2含量较少,叶肉细胞中PE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远远大于Rubisco17-7(提升)番茄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阅读下面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班学生进行新鲜番茄植株叶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研磨时未加入CaCO3,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番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其中PSⅡ和PSⅠ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甲所示实验结果可知,距离点样处距离最远的色素为________。2
、PSⅡ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将H2O分解为H+和________。前者通过________的协助进行转运,促使ADP完成磷酸化。材料二:为研究亚高温高光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将番茄植株放在CK条件(适宜温
度和适宜光照)和HH条件(亚高温高光)下,培养5天后的相关指标数据如下表。组别温度/℃光照强度/(μmol·m-2·s-1)净光合速率/(μmol·m-2·s-1)气孔导度/(mmol·m-2·s-1)胞间C
O2浓度/ppmRubisco活性/(U·mL-1)CK2550012.1114.2308189HH3510001.831.244861注:两组实验,除温度和光照有差异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3、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HH条件
下番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于_________(①气孔导度、②Rubisco活性、③气孔导度和Rubisco活性)下降引起的,因为____________。4、D1蛋白是PSⅡ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对维持PS
Ⅱ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且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失活。某研究者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三组实验,①组的处理为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处理番茄植株,②组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③组用适量的SM(SM可抑
制D1蛋白的合成)和亚高温高光(HH)下培养,其他的条件三组都相同且适宜。定期测定各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实验结果如图丙。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番茄如何缓解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胡萝卜素2、氧气ATP合成酶3、②Rubisco酶活性下降影响了②过程的速率,进而引起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4、亚高温高光通过合成新的D1蛋白可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的
抑制【原卷18题】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染色体组型和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及应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定方法问题【正确答案】(1)隐;(2)子代雌雄中有斑和无斑都是1:1;子代雄性都有斑,雌性都无斑;子代雄性都无斑,雌性都有斑(3)W染色体上;若转移到Z染
色体上,后代雌雄中都能出现有斑和无斑两种表现型,不能代代使用【试题解析】【分析】生物性状显隐性的主要判断方法:①根据定义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一种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②根据性状分离判断:具有
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和亲本相同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详解】(1)实验一是正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相同,且雌雄表现型都是有斑,说明有斑是显性,无斑是隐性。(2)甲是携带有斑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的个体,设有伴基因为
A,该基因若转移到其他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_a_,无斑的雄蚕基因型为aa,则后代有斑和无斑的比例为1:1;若该基因若转移到Z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_ZAW,和aaZZ杂交,后代表现型为雄性都有斑,雌性都无斑;若该基因若转移到W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_ZWA,和aaZZ杂
交,后代表现为雌性都有斑,雄性都无斑。(3)若该基因若转移到Z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_ZAW,和aaZZ杂交,后代雄性基因型为ZAZ,雌性是ZW,自由交配后雌雄都出现有斑和无斑,不能代代使用;若该基因若转移到W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_ZWA,和aaZZ杂交,后代雌性是ZWA,雄性都是
ZZ,自由交配后代依然是雌性有斑,雄性无斑,可代代留种使用。18-1(基础)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中A、a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让一只长翅灰身雄果蝇与一只长翅灰身雌果蝇杂交,统计子
一代的表型及数量比,结果为长翅:残翅=3:1、灰身:黑身=3:1.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子一代的果蝇中,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_______。2、根据统计的结果不能确定B和b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需要对子一代的表型进行更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才能确定B和b
位于哪一种染色体上,请说出你的想法:_____,如果_____,则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B和b位于常染色体上。3、现已知B和b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两只长翅灰身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子一代中的长翅灰身果蝇
的基因型有______种;选取子一代中的残翅灰身雄果蝇与亲本的长翅灰身雌果蝇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中,雄果蝇的表型及比值分别为_________。【正确答案】1、9:3:3:12、统计黑身果蝇是否全为雄性或对黑身果蝇的性
别进行统计黑身果蝇全为雄性或答为“统计灰身果蝇性别比”则后一空答案为“灰身果蝇雌雄比为2:1”“雌果蝇是否全为灰身(或“雌果蝇的性状比例”)”则后一空答案为“雌果蝇全为灰身”3、AaXBY、AaXBXb6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1:1:1:118-2(基础)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
物,其性别决定为XY型。菠菜不抗霜和抗霜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E、e基因控制,抗干叶病与不抗干叶病为一对相对性状,由F、f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回答下列问题。1、以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母
本进行杂交,F1中出现不抗干叶病个体,推出抗干叶病属于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F1中雌株都表现为抗霜,则雄株都表现为_______(填“抗霜”或“不抗霜”)。2、F1中抗干叶病雌雄株菠菜随机交配,子代中抗霜抗干叶病个体占_______。3、菠菜的叶型
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为显性,B、b均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基因b为致死基因。将杂合宽叶雌株菠菜和狭叶雄株菠菜杂交,若仅含基因b的雌配子致死,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若基因b纯合的雌性个体致死,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正确答案】1、显性不抗霜2、4
/93、只有宽叶植株,且雌:雄=1:1(或宽叶雌株:宽叶雄株=1:1)雌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例为1:2(或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雄株=1:1:1)18-3(巩固)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家蚕的正常体色与油质色是一对相对
性状,受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油质色为隐性性状。Z染色体上存在B/b基因,该对基因在幼蚕体表上没有相应的表型,但不含B基因存在胚胎致死效应。A/a和B/b两对基因的距离相近,不会发生交换,雄蚕体质强壮、结茧层率高、蚕丝多,有
更大的经济价值。回答下列问题:1、雄蚕的致死基因来源于______(填“父本”或“母本”),理由是______________。2、油质色基因和致死基因在杂交实验中常作为遗传标记用于筛选雄性幼蚕,为了尽可能方便、快速地从杂交后代的幼蚕中挑选出雄蚕,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从子代中
筛选雄蚕___(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写出亲本及子代的基因型、表型及筛选方法即可)3、家蚕幼虫斑纹的种类繁多,易于识别,是研究遗传学的极好材料,姬蚕无任何斑纹,由d基因控制;普斑蚕第2腹节有半月纹,由D基因控制;黑缟斑蚕在腹面中线处有箭斑,由D⁺基因控制,这
三种基因为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且显隐性关系为D⁺>D>d。某同学选用雄性正常体色姬蚕与雌性油质色黑缟斑蚕,羽化成蛾后进行杂交,F₁幼蚕中黑缟斑:普斑=1:1,正常体色雄蚕:油质色雄蚕:油质色雌蚕=1:1:1,则亲本的基因
型为______,F₁随机交配,F₂中雌性正常体色普斑蚕的比例为______。【正确答案】1、父本b基因纯合致死,不存在基因型为ZᵇW的母本2、3、ddZAbZaB、D+DZaBW018-4(巩固)非洲慈鲷有两套性染色体,分别用XY和ZW发
示。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关系如下农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性染色体ZWXXZWXYZWYYZZXXZZXYZZYY性对雌性雌性雌性雌性雄性雄性1、由表可知,当非洲慈鲷体内存在________染色体时,表现为雌性;当非洲慈鲷体内不存在这
一染色体,且存在________染色体时,表现为雄性。2、若性染色体组成为ZWXX的非洲慈鲷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F1的雄性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F1的雌性中,性染色体组成包含W染色体的有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3、现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
为ZWXY的非洲慈鲷,与一只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统计F1性别比例。①预测F1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________;②若测得F1雌性:雄性=1:1.推测可能是某条性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导致个体在胚胎时期死亡,隐性致死基因最可能
存在于________;③在②的条件下,将F1所有雌性个体,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且不含隐性致死基因的雄性个体交配,获得F2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________。【正确答案】1、WY2、ZZXY2ZWXX和ZWXY
3、5:3亲本雄性的某一条Z染色体上7:518-5(巩固)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蚕体的有斑A对无斑a为完全显性,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用X射线照射一批基因型为Aa的蚕卵(研究表明经射线处理后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孵化后挑选雌蚕做为亲本与雄蚕(a
a)杂交,产卵、孵化得到子一代幼蚕,统计多组幼蚕的表型及比例,发现有三种情况:情况Ⅰ:多数组别子一代幼蚕表型及比例为有斑♂:有斑♀:无斑♂:无斑♀=1:1:1:1;情况Ⅱ:其中一组为有斑♀:无斑♂=1:1;情况Ⅲ:其中一组为有斑♂:无斑♀=1:
1。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类型为_____。2、情况Ⅰ亲本雌蚕的A基因最可能移接到_____染色体上。情况Ⅱ、Ⅲ表型比例出现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3、蚕农可根据幼蚕体表是否
有斑,区分雌雄蚕,雄蚕的蚕丝质量好、产量高,为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应选择情况_____的子代有斑蚕做为种蚕与无斑蚕杂交,请写出该杂交的遗传图解(不要求写配子,如存在基因缺失,也用a表示),并用简要文字说明选择的理由。_____。【正确答案】1、易位2、常A基因移
接至W染色体上A基因移接至Z染色体上3、Ⅱ理由:子代的雄性均无斑,雌性均有斑,可根据有无斑判断雌雄个体。18-6(提升)家蚕是二倍体生物,雌蚕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ZW表示;雄蚕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ZZ表示。家蚕茧形有纺锤形茧和椭圆形茧,由等位基因A、a控制;
体色的有斑纹和无斑纹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现有一群有斑纹雌蚕和一群无斑纹纺锤形茧雄蚕杂交,得到F1的表型和比例如下表所示。F1表现型有斑纹纺锤形茧无斑纹纺锤形茧有斑纹椭圆形茧无斑纹椭圆形茧雌蚕1/201/51/201/5雄蚕1/1
54/151/302/151、正常情况下,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后期I的细胞含有____个染色体组,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后期Ⅱ的细胞含有____条W染色体。2、家蚕纺锤形茧的遗传方式为____。Z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____(“一定”或“不一定”)与性别相关联。3、亲代雌蚕关于茧形的表型为____;亲代雄蚕的基因型为____,该雄蚕群体所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具有无斑纹和纺锤体茧基因的配子占比为____。4、生产实
践中发现,雄蚕对桑叶利用率比雌蚕高,且单用雄蚕的茧丝可以提高生丝质量。科研人员利用辐射技术处理雄蚕,得到一批产优质茧丝的变异雄蚕,其细胞中性染色体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该变化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_。利
用变异雄蚕与正常雌蚕杂交,子代中雌雄比例为1:2,原因是______。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
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实验思路:______,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______,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______为显性性状。【正确答案】1、20或22、伴Z显性遗传一定3、纺锤
形茧和椭圆形茧BBZAZa、BbZAZa2/54、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受精卵中无正常Z染色体,无法正常发育5、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18-7(提升)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叶形有圆形和心形两种,由基因D、
d控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基因R、r控制。现有表型均为圆形叶红花的雌、雄两株植株,对其中一株植株进行诱变处理,使其产生的某种基因型配子不育,然后让这两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不考虑XY同源区段亲本F1圆形叶红花雌株圆形叶红花心形叶红花圆形叶白花心形叶白花×圆形叶红花雄株雌株
1/31/6雄株1/121/41/121/121、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D、d位于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2、亲本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若不进行诱
变处理,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植株中雌雄之比为_____。3、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_____的_____(填“雌”或“雄”)配子不育。利用亲本和F1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后代中有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即可证明上述推论(要求写出实验思
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4、假设诱变处理对植株的影响同样适用于F1植株,则F3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和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子代雌性植株中圆形叶白花植株占_____。【正确答案】1、遵循X2、RrXDXd、RrXDY2:13、RXD雌实验思路:让亲本(或
F1)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4、1/3【原卷19题】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激素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正确答案】(1)体液;较广泛;(2)分级调节;(3)核
DNA(细胞核);转录;葡萄糖载体;(4)不同组织细胞中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数量不同【试题解析】【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
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解】(1)甲状腺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该种调节方式作用范围较广泛。(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3)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核DNA(细胞核),甲状腺激素与其结合,使核基因转录,形成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合成功能蛋白质。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能加速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则图中功能葡萄糖载体。(
4)甲状腺激素对脑、脾等影响不明显,从激素调节的特点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不同组织细胞中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数量不同。19-1(基础)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图,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2种: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
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请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促进作用,“一”表示抑制作用1、哺乳动物受到
寒冷刺激后,通过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此时机体散热量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2、当机体甲状腺激素过多时,___(用图中字母代号作答)直接作用
于下丘脑和垂体,进而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3、若长期缺碘会影响_____的分泌(用图中字母代号作答),因而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以降低新生儿______的发病率。4、甲状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答出3点即
可)。【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增加2、T3负反馈调节3、T3、T4、TSH和TRH呆小症4、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19-2(基础)人和动物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工作与巧妙配合,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图表示饥寒交迫时,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饥寒交迫时,人体通过_________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稳态;胰高血糖素通过____________来升高血糖浓度。2、图示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________(答出两点)。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细胞的作用效果
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甲状腺癌患者切除甲状腺后,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挥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至神经肌肉接头,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完成的信号转化是_____,使骨骼肌战栗;此时,机体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变化及作用是___________。【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代
谢速率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而不是甲状腺3、电信号→化学信号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促进细胞代谢19-3(巩固)如图1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
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图2中c-f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器官;图3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1中表示内环境的是_____(用标号表示)
。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O2浓度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处的O2浓度。2、人体保持体温稳定是机体代谢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刺激后,图2中下丘脑分泌物质c______增多,促进d______增多,最终引起e分泌增加,这种
调节机制被称为______调节。若e增多,可通过____调节抑制垂体和下丘脑,以维持e的含量。寒冷时,与激素e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3、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当血糖浓度降低时,通过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
泌______增加,正常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这种激素才能维持其含量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_。4、通过图3分析,图中______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正确答案】1、①③④高于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级反馈或负反馈肾上腺素
3、胰高血糖素激素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4、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19-4(巩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肾上腺皮质,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
脑分泌_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和调节肾上腺皮质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某人下丘脑受到暂时性损伤,出现多尿症状,涉及图中_____模式,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此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4、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①材料和用具:成年雄性大白鼠若干,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要求,室温恒定。)②方法与步骤:第一步:_______,并分别用给出的
仪器,测定与记录耗氧量和活动量。第二步:每日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胃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_______。第三步:在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饲养一段的时间,测定与记录甲、乙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③结果预测与分析:a
.未给甲状腺激素时,经测定发现甲、乙两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b.给甲组鼠甲状腺激素后,____,则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正确答案】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2、乙下丘脑受
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3、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将生理状态一致的成年雄性大白鼠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灌胃等量的蒸馏水相同且适宜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的
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19-5(巩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激活免疫细胞,进而诱发局部红肿的炎症反应,人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防止炎症反应过强从而损伤正常细胞。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题意可知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2、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产生_________,脾神经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表面有________
_受体。3、新冠患者体内通常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引起患者呼吸窘迫和脏器衰竭。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中成药莲花清瘟(LHD对新冠病毒复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为验证“一定浓度的LH对未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表达细胞因子IL—6无影响,对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过量表达细胞因子IL—6有显著抑制作用”,
请运用下列材料用具完成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材料用具:小鼠肝脏细胞、改良Eagle培养基(细胞培育液)、新冠病毒、一定浓度的LH溶液、细胞因子IL-6表达水平的检测方法等。Ⅰ方案步骤:①将小鼠肝脏细
胞培养后随机均分为4组,依次编号为A、B、C、D;②A组不处理(不接种病毒+不加入LH),B组不接种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C组接种病毒+不加入(一定量)LH溶液,D组:_________。③各组细胞经相同时间培养后,通过一定方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各组值分别记为MA
、MB、Mc、MD)。预期的实验结果:_________。Ⅱ根据上述材料回答LH在新冠患者体内是如何发挥药效的_________。【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去甲肾上腺素3、D组接种病毒+加入(一
定量)LH溶液MA与MB无明显差异,MD显著低于MCⅡLH可抑制新冠病毒的增殖,通过减少病毒数量降低病毒对机体细胞的损害;LH可降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呼吸窘迫和脏器损伤19-6(提升)应激反应是人体对紧张性事件的适应性反应,其主要特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被激
活,机体通过HPA途径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GC)。一定强度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机体发挥潜力、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但应激时间过长或者过于强烈,则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下图1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对免疫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
题:1、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__________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2、图1中,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之间存在的HPA调控途径称为____。GC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具有____作用。3、GC的
过度升高会影响机体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并大大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在应激状态下,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敏感性降低,使GC_______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4、在HPA轴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免疫调节机制-“脑-脾神经轴”,如下图2所示。①图2中所示的免疫活动所属的免疫方式为_
_________(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②据图2可推测,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③科研人员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用手术法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如下表),请根据题意完成以下表格(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a
.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实验目的简单操作过程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处理a.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测定__。实验组处理实验组手术切除脾神经。对照组处理b.对照组
小__。c.___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相同疫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结果检测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预期实验结果d.实验组小鼠的相对抗体水平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对照组小鼠。【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下丘脑2、分级
调节协同3、负反馈4、体液免疫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实验条件的控制(控制无关变量)低于19-7(提升)2022年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
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图1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
理,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回收,并导致体内T细胞数目下降,请回答下列问题:1、MN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1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突触间隙中多
巴胺含量___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MNDA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
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4、位置偏爱是研究成瘾药物效应的常用动物行为模型。研究人员利用小鼠(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进行穿梭盒实验如图2,记录小鼠的活动情况。①将普通小鼠放置在两盒交界处,让其在盒内自由活动15mi
n,正常生理情况下小鼠主要停留在________(填“黑盒”或“白盒”)里面。②将上述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分别于第一、三、五、七天注射一定量可卡因溶液后放置白盒训练50min,第二、四、六、八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放置黑盒训练50
min;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九天将两组小鼠分别放置在两盒交界处,让其自由活动15min,预期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雄性激素—睾酮(T)的分泌调节机制如图3所示。图中过程
体现了雄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_________调节的特点。研究表明吸食毒品还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图中的过程________
__(填序号)。有人对该调查的科学严密性提出质疑,请写出质疑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平均年龄吸毒史吸毒量LH/(mIU/mL)FSH/(mIU/mL)T/(mIU/mL)吸毒者32岁4年1.4g/d1.45
2.874.09健康人23岁——4.666.66.69【正确答案】1、识别多巴胺、运输Na+2、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增多3、减少4、黑盒除第一到第八天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外,其余均与实验组相同对照组小鼠主要停留在黑盒里面,实验组小鼠主要停留在白盒里面5、分
级调节和(负)反馈②③④健康人和吸毒者平均年龄有较大差异【原卷20题】知识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生物富集【正确答案】(1)协调;(2)凤仙花;吸收铅的能力强;(3)不赞成该地区凤仙花茎中含有较多的铅,服用可能引发
铅中毒;(4)全球性;铅属于重金属,不易分解,故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的铅越多【试题解析】【分析】1、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2、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
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镉、汞等重金属,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由于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这种现象也是全球性的。【详解】(1)协调性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
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进行生态修复时应该选择合适的生物,即选择的生物与环境要协调。(2)凤仙花相对于月季来说不同部位的铅浓度都高,说明吸收铅的能力更强,故应选择凤仙花。(3)虽然凤仙花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等多种疾病,但该地区凤仙花茎中含有较多的铅,服用可
能引发铅中毒,故不赞同。(4)铅属于重金属,不易分解,故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的铅越多,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这种现象也是全球性的。20-1(基础)塞罕坝历史上曾是一片绿洲,由于大肆砍伐逐渐变成了茫茫荒漠。从1
962年至今,三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号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
奖项“地球卫士奖”,回答下列问题:1、在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往往选择生长较为缓慢的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而不选择生长较快的杨树等,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中的_____原理。一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否成功,最终要看该生
态系统的_____是否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即是否达到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_____和_____三个特征。2、塞罕坝从荒漠变成如今的森林,从群落演替的类型来看,这种演替属于_____,理由是_____;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_____。3、塞罕坝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某研究团队对塞罕坝林场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前者的凋落物少而土壤碳储量高,原因是_____。4、研究发现:如今的塞罕坝不仅
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还可以作为风景区供游客参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正确答案】1、协调结构和功能功能平衡收支平衡2、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负反馈调节3、热带雨林地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大部分凋
落物中的碳被分解利用,而塞罕坝林场因温度相对较低,分解者分解作用相对较弱,大部分凋落物中的碳储存在土壤中未被分解利用4、间接价值和直接20-2(基础)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污染物质,同时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污染物,从而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
表示利用竹架、竹篓、弹性材料等开发的立体复合生物浮床。回答下列问题:1、该立体生态浮床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其意义是___________。2、利用浮床进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浮床植物应选择__________的植物。同时要注意尽
量选取本地植物,原因是__________。3、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若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浮床中的水生植物不能作为家畜饲料,原因是___________。【正确答案】1、提高了该群落对光照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2
、N、P吸收能力较强本地植物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小3、直接和间接重金属难以被机体代谢出去,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20-3(巩固)下图所示我国典型的“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水稻蔬菜、蘑菇
栽培、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有_____,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某同学认为稻田养鸭场是一个生态系统,判断的依据是_____。2、生态足迹包括碳足迹、建
设用地和_____等(答出1个即可)。碳在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之间的流动形式为_____。与食用植物性食物相比,食用动物性食物产生的生态足迹更_____(填“大”或“小”)。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__
___的同步发展,该生态农场建设实现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沼渣和沼液的充分利用,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的工程体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该生态农业的意义是_____。【正确答案】1、水稻、杂草、蔬菜通过光合作
用,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稻田养鸭场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整体2、渔业用地、林地、草地、耕地含碳有机物和CO2大3、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循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可以帮助人们科学
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或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0-4(巩固)设施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图为种养结合型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发酵处理中的生物属于_________
___(填“生产者”或“消费者”或“分解者”),其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入植物细胞的无机盐大多数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2)为了降低该系统的虫害,可利用黑光灯传递的____________信息诱捕昆虫,降低种群
密度;也可用性信息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使种群的____________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3)种养结合型设施生态农业模式需要科学的设置方案,否则会影响经济效益,那你认为该系统中的“设施养殖”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4)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模式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正确答案】分解者
离子物理性别比例资源状况、社会需求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20-5(巩固)石家庄市采用立体生态浮床技术来净化民心河水质,浮床结构如图1所示,依据的原理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用样方法调查该生态系统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立体生态浮床上层设置多种水生植物,下层设置多种水生动物,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增加群落的___________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3、浮床植物中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
__________结构,这些植物可用图2中的___________(填“甲”或“乙”或“丙”)表示。若以群落为研究对象,可以通过研究某种动物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来确定该种动物的_______
____。4、由图2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二空顺序可颠倒)2、物种抵抗力3、垂直乙生态位4、生产者(或乙)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20-6(提升)近年来,人们发
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的生活性功能。某生态园借助农业种植,大力发展养殖和加工业,同时搞好环境建设,大量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形成了以旅游休闲、特产销售和体验农耕为特色的观光农业生态系统。如图为该生态园的设计模式图。请回
答下列问题。1、生态园通过建设逐渐变得风景秀丽怡人,物产丰富健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购物,体验农耕。上述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价值。2、在生态园内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该防治手段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3、生
态园宣称:“为了保证长期稳定发展,生产健康绿色产品,我园所有禽畜和鱼类的饲料都来自本园生长的草料和农作物,所有草料和农作物所需的肥料都来自本园饲养的禽畜所产生的有机肥,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结合模式图,图中_______
_______(填序号)环节能提供饲料,______________(填序号)环节能提供肥料。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做法能否保证生态园长期稳定发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4、该生态农业系统的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直接2、合理设计生态系统,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⑥⑦⑨②⑤不能,产品源源不断的从生态园输出,导致土壤无机盐持续减少,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因而不能保证生态园长
期稳定发展。4、对自然资源既要开发利用,又要保护建设生态环境。20-7(提升)下图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图a中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量、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量,都与图b相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两个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沿各营养级流动的渠道___
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为什么说图b的能量利用率较图a的高?____________。(2)在图a和图b中,为何需要不断地给农作物施加肥料?____________.(3)为提高上图中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可以采用哪
些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4)沼气池的工作机制主要是利用分解者对秸秆、粪便等的作用,在确定沼气池产生沼气的实施方案时,通常需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从3个方面概括)【正确答案】相同与图a相比,图b中生态系统实现了能
量的多级利用、充分利用农作物需要从农田中获取无机盐,而农产品却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不能全部回归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给农田施加肥料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或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消灭害虫;利
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来提高作物的传粉率和结实率)沼气池中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分解效率;秸秆、粪便等的成分【原卷21题】知识点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
定,基因工程综合【正确答案】(1)DNA连接;(2)SacII和Kpn1;(3)农杆菌转化法;(4)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转基因不同品系;5;具有抗病性,致病疫霉相对生物量低;生根率高,存活能力强【试题解析】【分析】农杆菌是一种在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能在自然条件下侵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
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侵染能力。农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详解】(1)DN
A连接酶可连接DNA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键。(2)根据图示,重组pENTR-L16和载体pOREO4都具有限制酶SacII和Kpn1的切割序列,用两种酶切割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可构建重组pOREO4。(3)农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
Ti质粒上的T-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故将目的基因转入植物细胞一般用农杆菌转化法。(4)转基因植物不同品系的目的基因可转录出mRNA,可利用PCR技术或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图中只有品系5的目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和其他四个品系;比较品系1到4的致病疫
霉相对生物量和生根率,可说明转基因马铃薯的表达策略优势是抗病能力强,体内致病疫霉相对生物量低;生根率高,生存能力强。21-1(基础)如图1表示培育出转基因大肠杆菌的部分流程,图2是限制酶BamHⅠ和Sau
3AⅠ识别的核苷酸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构建基因表达的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________________2、据图分析,若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时,均使用1种酶
进行切割,则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使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___,切割质粒使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___。切割质粒不使用另一种限制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进行图中①过程,除了用到限制酶以外,还需用到的酶是____
___________。3、图1中②过程需用钙离子溶液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4、图1中③过程,需将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检测与
鉴定2、Smu3AIBamHISau3AⅠ会破坏标记基因DNA连接酶(或E.coliDNA连接酶或T4DNA连接酶)3、使大肠杆菌处于容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的状态4、CmR基因为氯霉素抗性基因21-2(基础)研究人
员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转染大丽轮枝菌,培育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菌株。主要过程如下(图中a链和b链分别是相应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回答下列问题:1、第①步:PCR扩增sGFP基因。PCR扩增sGFP的
原理是___________;图中b链的碱基序列黏性末端(53→)为___________。2、第②步: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②需要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此时目的基因插入到___________启动子之后,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3、第③步:目的基因导入大丽轮枝菌。该过程需要先将目的基因导人农杆菌,而后将转化后的农杆菌放置于含有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将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加入大丽轮枝菌的孢子细胞悬液中,在适宜条件下
完成转染后利用滤膜过滤得到孢子细胞,再在真菌培养基上培养获得菌落,最终通过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筛选出绿色荧光蛋白旺盛表达的大丽轮枝菌。【正确答案】1、DNA双链复制AGCT
2、DNA连接酶构巢曲霉保证sGFP基因可以在大丽轮枝菌细胞中表达3、潮霉素(绿色)荧光(强度)21-3(巩固)采矿污染和不当使用化肥导致重金属镉(Cd)在土壤中过量积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将土壤中的Cd富集到植物体内,进
行后续处理(例如,收集植物组织器官异地妥善储存),可降低土壤中Cd的含量。为提高植物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研究者将酵母液泡Cd转运蛋白(YCF1)基因导入受试植物,并检测了相关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为获取YCF1基因,将酵母细胞
的全部DNA提取、切割后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这个群体称为_______________。2、利用下图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应选用_______________酶切割质粒,酶切后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_______________酶作用
后获得重组质粒。为了筛选出转入了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添加_______________,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中提取质粒利用Sau3AI进行酶切,最多可以得到_______________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限制酶BamHⅠXmaⅠBclⅠSmaⅠSau3
AⅠ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G↓GATCC--C↓CCGGG--T↓GATCA--CCC↓GGG--↓GATC-3、进行前期研究时,将含有YCF1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受试双子叶植物印度芥菜,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研究者
进一步获得了转YCF1基因的雄性不育杨树株系,采用不育株系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4、将长势一致的野生型和转基因杨树苗移栽到Cd污染的土壤中,半年后测定植株干重(图1)及不同器官中Cd含量(图2)
。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对Cd具有更强的_______________(填“耐性”或“富集能力”);据图2可知,对转基因植株的_______________(部位)进行后续处理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
便有效。【正确答案】1、基因组文库2、BclⅠ和SmaⅠ限制酶DNA连接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13、农杆菌转化法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扩散4、耐性茎、叶21-4(巩固)新冠病毒的流行给人类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接种疫苗和病毒筛查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常见的病毒疫苗有灭
活疫苗、腺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下图所示为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的技术路线,箭头表示限制酶BamH、Nhel,SphI、NcoI的酶切位点(四种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详见下表)。限制酶种类BamHINheISphINcoI识别序列和切制位点5′-G↓CTAGC-3′5′-G↓
GATCC-3′5′-GCATG↓C-3′5′-C↓CATGG-3′1、新型冠状病毒表面抗原主要为S蛋白,是研制新冠疫苗的关键起点。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使用限制酶__________对图中的质粒进行切割。结合图示分析,S蛋白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模板链是_______
___(填“a链”或“b链”)。2、S蛋白表面具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能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由同一抗原诱导产生的针对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可直接从免疫动物的血清中分离出来。而只含有
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单克隆抗体的过程,S蛋白的纯度对__________抗体的纯度影响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3、判断个体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可采用的检测方法有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常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下图所示为抗原
检测部件:金标垫中含有大量且可移动的金标抗体1,T线固定了抗体2,C线固定了抗金标抗体1的抗体,抗体1和抗体2可与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发生特异性结合,当金标抗体1聚集在T线和C线时则呈现红色。将待测样液滴加到样本垫处并向前(下图右侧)移动,若T线和C线的显色情况是__________
,说明样液中含新冠病毒,即检测结果为阳性;若T线和C线的显色情况是________,则检测结果为阴性;若出现其它显示情况,则检测结果无效。【正确答案】1、NheI、SphIb链2、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作需要筛选,而
多单克隆抗体不需要筛选3、均为红色只有C为红色21-5(巩固)与普通玉米相比,甜玉米可溶性糖向淀粉的转化较慢,从而含糖量高、汁多质脆。科研人员培育出超量表达P蛋白转基因甜玉米,提高甜玉米的营养价值。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所用D
NA片段和Ti质粒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强启动子能驱动基因的持续转录。回答下列问题:1、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同时利用了T-DNA片段的特性,最终使P基因______。将构建的重组Ti质粒导入经过______处理的农杆菌,然后稀释得到一定浓度的农杆菌液。
2、双子叶植物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分泌酚类化合物会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农杆菌一般难以感染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为了提高转化的成功率,处理方法是将玉米萌发种子的胚芽尖端割伤,______。处理后再放到含有______的培养基中筛选转化成功的植物细胞。3、取转
基因甜玉米的细胞,以______作为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成功表达。4、科研人员通过降低淀粉酶合成基因的表达实现提高甜玉米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淀粉酶合成基因的结构如图2,其转录后形成的前体RNA需加工切去内含子对应序列后才能用
于翻译。为验证PMO(吗啉反义寡核苷酸)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切去,将PMO注入玉米的受精卵,从发育3天后的胚细胞中提取________,_______形成cDNA。根据图2中的DNA片段1~6设计了相应互补的引物1~6,以获得的cDNA为模
板进行PCR时需加入的是引物______。用凝胶电泳技术鉴定PCR扩增后获得的产物,实验组有目的条带,未注入PMO的对照组无目的条带。某次实验结果电泳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任何条带,从PCR的操作和引物设计角度解释可能的原因有______(答
出2点)。【正确答案】1、BamHⅠ和SacⅠ整合到玉米细胞染色体上并持续表达CaCl22、在伤口处加入酚类化合物,然后放入农杆菌液浸泡潮霉素3、抗P蛋白的抗体4、mRNA逆转录2和4退火温度偏高、引物自连或互连21-6(
提升)新冠病毒(+RNA)的刺突蛋白S通过与人体黏膜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是宿主抗体的重要作用位点。下图1是科研人员利用新冠病毒的+RNA提取S蛋白基因和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基因作为抗原基因序列,研制新冠病毒双抗原疫苗的技术路线。已
知PCR1与PCR2要分别进行,然后将产物混合,使用引物1和引物4进行PCR3,最终获得大量S-RBD融合基因(1300bp)。1、PCR3过程中,片段1与片段2连接形成S-RBD融合基因,需要使用_______酶,该酶的作用是_______。2、为使S-RBD融合基因在工程菌
中表达时,先合成S蛋白,在重组pX质粒中,引物4对应的区段要连接在靠近_______(填“启动子"或“终止子”)的部位,原因是_______。3、为初步检测过程B构建是否成功,对重组pX系列质粒及其酶切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酶切时用到的酶是_______,重组质粒pX2和
pX5构建成功的依据是_______。4、在工程菌的筛选时,可先后用两种抗生素进行影印培养实验(将首次培养的菌落用灭菌绒布沾取印到新培养基上培养),在第二次培养时存活的菌落是否含有目的基因_______(填“是”或“否”)。鉴定pX质粒是否导入工程菌还
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5、试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此种双抗原疫苗比常规S蛋白疫苗更具优势的原因_______。【正确答案】1、耐高温DNA聚合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的3'端2、启动子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时可以边转
录边翻译,引物4对应的区段靠近启动子时先转录出S蛋白的mRNA序列3、HindⅢ、Ndel、EcoRI重组质粒pX2和pX5酶切后形成的750和550片段碱基对总和为S—RBD融合基因长度13004、否观
察菌落是否具有荧光,有荧光的则含有pX质粒5、此种双抗原疫苗含有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有利于进入靶细胞,从而激发细胞免疫21-7(提升)与普通玉米相比,甜玉米中可溶性糖向淀粉的转化较慢,可溶性糖含量高,汁多质脆,富含多种维生素。为了使甜玉米更富有生产应用价值,科研人员
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超量表达P蛋白转基因甜玉米。在超量表达P基因载体的构建中,所用DNA片段和Ti质粒的酶切位点如图1所示,P蛋白在玉米株系的表达量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强启动子能驱动基因的持续转录。为使P基因在玉米植株中超量表达,应优先选用___酶组合,将D
NA片段和Ti质粒切开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2、外植体经______形成的玉米愈伤组织放入农杆菌液浸泡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中需加入_______进行筛选,最终获得多个玉米株系a1、a2、a3、a4。通过对a1、a2、a3、a4,四株甜玉米株系的蛋白质表达量进行测定
结果如图2,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a4株系未导入重组质粒,原因是________。3、真核基因的编码区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下图3为淀粉酶合成基因片段,其转录后形成的前体RNA需通过剪接(切去内含子对应序列)和加工后方能用于翻译。科研人员通过降低调控淀粉酶合成基
因的表达实现提高甜玉米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吗啉反义寡核苷是RNA剪接抑制剂,注入植物细胞内会使基因表达受阻。为验证吗啉反义寡核苷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剪切,科研人员将吗啉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玉米的受精
卵作为实验组,设计相关实验,请完成下列表格:操作流程操作方法或操作要点获取cDNA从受精卵发育后3天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胚细胞中提取总RNA,①__形成cDNA。扩增cDNA以获得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时需加入引物②_____。产物鉴定用琼脂糖凝胶电
泳技术鉴定PCR扩增后获得的产物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组有目的条带,对照组无目的条带,说明③______。某次实验结果电泳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任何条带,从PCR操作过程角度解释可能的原因有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正确答案】1、BamHI和Sac
I2、脱分化潮霉素不能a4株系玉米中导入的目的基因可能未表达(转录或翻译)3、逆转录引物2和引物4吗啉反义寡核苷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剪切退火温度太高、引物自连或互连答案解析1-1【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易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
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详解:A、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量也不能被循环利用,A错误;B、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否则
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B错误;C、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应合理,C错误;D、长江“十年禁渔”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保护,D正确。故选D。1-2【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
解:A、不同的城市其生态环境不同,故桥体绿化的物种的组成不一定相同,A正确;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优化城市桥体绿化设计时需要考虑物种的生态位,B正确;C、城市桥体绿化的分层设计显著
提高了群落对环境资源如光照等的利用能力,C正确;D、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城市桥体绿化能美化城市景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D。1-3【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
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2、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直接价值:是
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详解:A、人类活动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群落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
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A错误;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正确;C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在人类参与下,自然环境越来越来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C正确;D生物多样性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
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D正确。故选A。1-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
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A、由于地形起伏的变化,在不同地段分布有不同的生物种群,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所以
从河道到河岸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该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主要选用本地物种,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这主要是遵循了协调原理,B正确;C、该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是该湿地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
值,C错误;D、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湿地从春季到夏季的外貌变化不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故选C。1-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其正常功能。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直接价值是指生物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主要是生物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潜在使用价值是指潜藏
的、尚未被发现的价值。详解:A、龙虎山旅游区植树造林,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B、鸟类回归说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中华秋沙鸭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中华秋沙鸭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C、龙虎山旅游资源丰富,这属于直接价值,但是间接价值主要是生态功能,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故选C。1-6【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及保护1、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
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4、保护生物
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详解:A、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所以冬奥会
设计遵循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A正确;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C、垃圾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正确;D、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降低了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B。1-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其处理污水具有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详解:A
、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B、该立体生态浮床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该群落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B正确;C、由于重金属难
以被机体代谢出去,会沿着制作家畜饲料的植物→家畜→人这一食物链传递,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因此浮床中的水生植物不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C错误;D、若给浮床提供氧气,可以增强水生植物根部的有氧呼吸促进对无机盐离子吸收,同时促进A、
C处理区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和B处理区动物对难降解性污染物的分解或转化速度,从而更有利于水体的净化,D正确。故选C。2-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子伴侣是帮助其他蛋白质装配、
转运、降解,但自身不成为最后功能结构中的组分的一类蛋白质。详解:A、有些分子伴侣可以先与ATP分子结合,可以介导噬菌体蛋白的正确组装,而噬菌体是生活在细菌内的病毒,因此可说明原核细胞内也含有分子伴侣,A错误;B、根据题意:通过囊泡运输的蛋白
质一般没有分子伴侣,而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内质网加工后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组装完成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因此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不需要分子伴侣,即消化酶在无分子伴侣的参与下可发挥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B正
确;C、分子伴侣是一类蛋白质,合成场所是细胞质的核糖体,C错误;D、通过囊泡运输的蛋白质一般没有分子伴侣,因此被定向运输进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蛋白质不都含有分子伴侣,D错误。故选B。2-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细胞
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详解:A、粗面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A正确;B、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囊泡,将蛋白质转运到高尔基体,B正确;C、蛋白质错误折叠和未折叠蛋白聚集,会激发肿瘤细胞的保护机制,以维持肿瘤
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但并不是利于肿瘤细胞转移,C错误;D、缺氧时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聚集,肿瘤细胞的保护机制可在内质网中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并转运,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所以肿瘤细胞这种保护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等环境,D正确。故选C。2-
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中可知:翻译后转运途径为胞内蛋白合成过程;共翻译转运为分泌蛋白、膜上蛋白及溶酶体蛋白合成过程。详解:A、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之后由信号肽引导边合成边转入内质网中,再经一系列加工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称为共翻译转运,因此
共翻译转运合成的蛋白质为分泌蛋白、膜上蛋白及溶酶体蛋白,胰岛素、血浆蛋白均为分泌蛋白,A正确;B、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中,会脱掉羧基上的H生成水,故无法追踪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不可确定某种蛋白质的分选是何种途径,B错误;C、据图可知首先核糖体上合成
SRP信号序列,然后SRP与DP结合,引导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体现了内质网膜(属于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D、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蛋白质分选是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列决定的,构成信号序列的氨基酸组成、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导致
信号序列不同,故细胞中转运方向不同的蛋白质的自身信号序列中的氨基酸序列不同,D正确。故选B。2-4【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图甲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质,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溶酶体。详解:A、性激素的受体是在细胞内,不属于膜蛋白的,
A错误;B、结构⑤是溶酶体,可以消化自身衰老的线粒体,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的加工需要③内质网,B错误;C、囊泡运输的过程需要多种信号分子参与,与细胞骨架有关,细胞骨架与细胞器、囊泡等的运动密切相关,C错误;D、囊泡运输不仅可以运输蛋白质,还可以
运输磷脂和胆固醇,如将磷脂和胆固醇运到细胞膜,D正确。故选D。2-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细胞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脂双分子层均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
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详解:A、外泌体是一种由活体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小囊泡,A正确;B、由题干“小GTP酶蛋白通过影响MVBs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促进外泌体分泌”可知,MVBs膜与细胞膜的融合需要蛋白质的参与,B正确;C、外泌体的释放为胞吐,需
消耗能量,所以细胞呼吸的快慢影响外泌体的释放,C错误;D、若要传递信息,则具有通讯作用的外泌体内需要含有信号分子,D正确。故选C。2-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内质网由脂质和多种蛋白质构成,蛋白质分为运出蛋白和驻留蛋白。运出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初步加工
后,出芽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拣。若驻留蛋白进入到高尔基体,内质网驻留蛋白与高尔基体膜上的KDEL受体蛋白结合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内质网并释放到内质网腔,使内质网驻留蛋白被选择性回收。详解:A、图中的运出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初步
加工后,出芽形成COPⅡ具膜小泡,包裹着经内质网初步加工的蛋白质,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拣,A正确;B、内质网驻留蛋白是指经核糖体合成、内质网折叠和组装后,留在内质网中的蛋白质,KDEL序列是位于蛋白质C端的四肽序列,凡是含此序列的蛋白质都会被滞留在内质网中,推断内质网驻
留蛋白与KDEL受体蛋白结合可能参与其他分泌蛋白的折叠、组装、加工,B正确;C、内质网驻留蛋白与高尔基体膜上的KDEL受体蛋白结合,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内质网并释放到内质网腔,C错误;D、图中所涉及到的膜性结构(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等)的相互转化可以
说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D正确。故选C。2-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
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由图可知,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会进入内质网腔中进行加工,即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加工的场所,A正确;B、题中显示,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与内质网中的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正确折叠
后方可离开,可见伴侣蛋白起作用的场所在内质网腔中,伴侣蛋白不参与内质网膜表面受体的活化,B错误;C、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最终可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故若蛋白A是抗体,则还需高尔基体对其进一步加工,C正确;D、细胞
核中的DNA不能运出细胞核,因此,伴侣蛋白的基因是不能转出细胞核的,而mRNA可通过核孔运出细胞核,D正确。故选B。3-1【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有关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①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
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②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通过对脂质进行提取和测定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③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
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④1970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⑤1972年,桑
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详解: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可见欧文顿没有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和化学分析,A错误;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只有细胞膜这一种膜
结构,因此,根据提取人的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该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推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C、通过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张力,同时发现油滴如果吸附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
降低,因此推测细胞膜可能还附有蛋白质,C正确;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正确。故选A。3-2【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其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其中脂质的含量为50%,蛋白质的含量占40%,另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糖类占2~10%;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的组成元素有C、H、O、N、P,与DNA分子的元素组
成相同,A正确;B、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B正确;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这一种膜结构,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的面积是其细胞表面积的2倍,C正
确;D、丹尼利和戴维森利用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得到的结论时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D错误。故选D。3-3【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
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
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
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详解:A、同位素标记适
合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但不及红绿荧光标记便于观察和检测人鼠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移动,A错误;B、本实验无法检测细胞膜的成分,B错误;C、荧光标记被淬灭的蛋白质无法恢复空间结构,荧光区恢复是其他位置的蛋白质运动的结果,C错误;D、荧光区恢复是其他位置的蛋白质运动的结果,荧光区恢复
速度可以反映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D正确。故选D。3-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详解: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该过程并未进行化学分析,A错误;B、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
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C、人一鼠细胞的融合实验采用了荧光标记法,C错误;D、罗伯特森观察的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对应的是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D错误。故选B。3-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对细胞膜成分的研究发现,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
成的。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质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此外还有少量的胆固醇。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
与数量就越多。详解:A、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B、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
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其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B错误;C、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由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
能还附有蛋白质,C正确;D、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错误。故选C。3-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的结构
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图中猝灭部分膜上绿色荧光的恢复是由于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其他有荧光的蛋白质补充了猝灭的部位。详解:A、罗伯特森认为生物
膜是一种静止的结构,而该实验通过荧光消失的区域重新恢复了荧光,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力反驳了罗伯特森的模型假说,A正确;B、由图可知,由于有少量的荧光被激光漂白(消失),所以即使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后,其荧光强度F2也小于漂白前的荧光
强度F1,B正确;C、温度影响膜的流动性,所以如果改变实验的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会延长,也可能缩短,C错误;D、生物膜上的磷脂分子也具有流动性,所以用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磷脂结合开展实验,猝灭部位荧光也会再现,D正确。故
选C。3-7【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详解:A、图1所示的实验是人鼠细胞融合,可以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说明罗伯特森提出的静态的细胞膜模型是错误的,A正确;B、温度能够分子运动,影响图中蛋白质的运动速率,进而影响两种抗原均匀分布所需时间,B正确;C、图2中的研究结果表示磷脂在细胞膜内外所占比例不同,可
以证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细胞膜上蛋白质镶嵌贯穿其中,因此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布提示细胞膜的不对称性特点,C正确;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般而言,膛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即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种类和数量,D错误。故选D。4-1【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DNP是一种细胞呼吸抑制剂,能抑制线粒体内ATP的合成,若用DNP处理黑藻细胞,结果将导致黑藻细胞膜内外的Cl⁻浓度趋于相等,说明黑藻细胞吸收外界Cl⁻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DNP仅
仅抑制线粒体中ATP的合成,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能生成ATP,A错误;B、抑制线粒体内ATP的合成会导致黑藻细胞膜内外Cl⁻浓度趋于相等,说明维持膜内外的Cl⁻浓度需要消耗能量,所以黑藻细胞吸收外界Cl⁻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协
助Cl⁻进出细胞膜的可能是不同载体蛋白,分别介导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C错误;D、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构象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4-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
]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
生乳酸,不产生ATP。详解:A、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肌肉细胞内丙酮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过程丙酮酸消耗于线粒体,无氧呼吸过程丙酮酸消耗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B、由题意可知,运动员的肌肉细胞中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由于人体细胞无
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故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B错误;C、运动员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未被消耗,而是储存乳酸中,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所以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消耗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D、由于缓冲对的存在,所以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血浆pH不会出现明显低于血浆正常pH范围,D错误。故选C。4-3【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去甲肾上腺素是由神经细胞
分泌,作为神经递质影响了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线粒体内膜上的产热蛋白表达,使产热增加”。详解:A、细胞中糖类能大量转化形成脂肪,脂肪只能少量转化为糖类,不能大量转化形成糖类,A错误;B、机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时,游离脂肪酸产生少,褐色脂肪细胞内产热蛋白激活减少,褐色脂肪
细胞产热减少,B错误;C、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脂肪酶催化三酰甘油水解得到游离的脂肪酸,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可诱导褐色脂肪细胞产热蛋白激活,使产热增加,推测产热蛋白可能存在于褐色
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中,并与细胞呼吸有关,D正确。故选D。4-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
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据题意可知,复合体Ⅳ和AOX在线粒体内膜上,参与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过程,即二者参与催化呼吸过程中的NADH与氧气结合反应,A正确;B、氰化物对AOX与COX的活性影响不同
,可知二者对氰化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推测,二者结构不同,B正确;C、细胞在消耗等量呼吸底物情况下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总量是相同的,其中一部分用来合成ATP,其余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抗氰呼吸比正常呼吸产生的热量更多,则合成的ATP就更少,C错
误;D、氰化物不影响AOX活性,使得植物细胞在氰化物的逆境中进行抗氰呼吸,对植株在逆境中生存有利,D正确。故选C。4-5【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甲图表示温度影响呼吸速率的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32℃左右呼吸速率最大。乙图:A表示细胞
只进行无氧呼吸,C点表示释放CO2的量最少,总呼吸强度最弱,有机物消耗最少。丙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分压的升高,细胞呼吸熵逐渐下降,说明细胞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有氧呼吸逐渐加强;当氧分压超过c以后,细胞呼吸熵等于1,即释放的CO2量与吸收的O2量相等,若底物为葡萄糖,说明此时及之后细胞只进行
有氧呼吸。详解:A、由甲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呼吸速率越快。但人是恒温哺乳动物,外界温度变化,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维持体温稳定,A错误;B、细胞呼吸一般以葡萄糖为底物,但底物也可能是脂肪等其他物质,消耗脂肪时CO2产生量小于氧气消耗量,所以若乙图D点开始只进行有氧呼吸,
D点后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不一定相等,B正确;C、RQ=CO2释放量/O2吸收量,当RQ=1时,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若底物为葡萄糖,则RQ=1时,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一定范围的氧气浓度下,有氧呼吸强度会随
着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c点以后呼吸作用的强度会随氧分压的增大而变化,C错误;D、种子萌发应该在适宜的温度下、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D错误。故选B。4-6【提升】【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
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详解:AB、过程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小鼠细胞中,丙酮酸分解只能产生乳酸,此过程并不能产生ATP,A错误,B正确;C、代谢物X为乳酸,过程④可以将其分解,避免了乳酸的大量积累,维持细胞内的pH稳定,C正确;D
、酶B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所以为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作用,D正确。故选A。4-7【提升】【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
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详解:A、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氧气与H+结
合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所以,乙侧为线粒体基质侧,A错误;B、ATP合成酶和UCP蛋白运输H+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能量,B正确;C、结合题意“AOX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气生成水,UCP可将H+通过
膜渗透回到线粒体基质中”可知,AOX和UCP的存在,不利于H+浓度梯度的建立,导致ATP合成受阻,C正确;D、AOX和UCP的存在,使得ATP合成减少,能量无法储存于ATP中,会以热能形式散失,可能提高植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性,D正确。故选A。
5-1【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长春花碱抑癌的原理是能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从而干扰癌细胞蛋白质合成;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癌细胞分裂。转运蛋白ABCB1能将进入细胞的长春花碱运出细胞,当该转运蛋白数量较多时,就表现出较强的
抗药性。详解:A、长春花碱能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影响癌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进而影响癌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B、ABCB1蛋白是转运蛋白,膜蛋白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B正确;
C、长春花碱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肿瘤细胞会停留在分裂期,且长春花碱可以抑制蛋白质合成,肿瘤缩小,主要是由于细胞不分裂,不成长,而不是癌细胞凋亡,C错误;D、转运蛋白ABCB1能将进入细胞的长春花碱运出细胞,缓解期短可能是由于癌细胞的ABCB1蛋白基
因大量表达而将药物运出细胞,D正确。故选C。5-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2)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体积变小。(4)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5)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的物质的交流和传递。详解:A、自由基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而细胞癌变正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所以自由基可能会引起细胞癌变,A错误;B、
衰老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的物质交流和传递,而黑色素由于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其合成的量变少,会引起白发,B错误;C、自由基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决定生物性状
表现,并且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也是由于基因控制合成的,所以自由基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可能引起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改变,C正确;D、自由基增多和端粒缩短都会导致DNA受损而引起细胞衰老,D错误。故选C。5-3【巩固】【正确
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癌细胞中的IDH基因突变后,可使其分泌D-2HG,D-2HG进入T细胞后,抑制T细胞的乳酸脱氢酶活性,从而使T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功能。详解:A、癌细胞可通过分泌D-2HG抑制T细胞功能,从而使特异性免疫受损,逃
避免疫监视,A正确;B、IDH基因突变后形成其等位基因,不会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B错误;C、T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功能会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错误;D、癌细胞会发生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所以与T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存在差异,D错误。故选A。5-4【巩固】
【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分析题意可知,肿瘤干细胞(CSCs)是指具有自我更
新能力并能产生所有突变基因种类的一类癌变细胞,因此在形成不同种类的癌细胞过程中根本原因不仅存在基因选择性表达,还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A正确;B、治疗癌症可通过化疗等手段进行,但结合题干信息“CSCs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能杀伤肿瘤
细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CSCs的DNA修复能力也非常强大”可知,CSCs对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且DNA修复能力非常强,可能导致无法通过化疗将其清除,B正确;C、CSCs可通过免疫系统被清除,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
监视功能,C错误;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成体干细胞可能在DNA不断复制中累积了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的突变导致成体干细胞癌变形成肿瘤干细胞,D正确。故选C。5-5【巩固】【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
题干ecDNA上普遍带有癌基因可知ecDNA是癌基因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A错误;B、染色体上DNA是链状,ecDNA是环状的DNA,因此与染色体上DNA相比,ecDNA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ecDNA是常见的染色
体外会出现一些环状的DNA,与染色体共同分布在细胞核内,ecDNA没有着丝粒,所以它们往往是随机分配到复制后的细胞,故其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C正确;D、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因此正
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不会导致细胞癌变,D正确。故选A。5-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据图1可知,果糖增加肠道绒毛的相对长度,据图2可知,果糖能减轻缺氧造成的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详
解:A、肠道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同,故肠道干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肠上皮细胞,A错误;B、据图1可知,高果糖组肠绒毛相对长度增加,说明果糖增加肠道绒毛的相对长度,肠上皮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平衡决定了肠绒毛长度,从图1无法判断是与肠上皮细胞增殖还是与肠
上皮细胞死亡有关,B错误;C、由图2可知,缺氧条件+果糖曲线和缺氧条件曲线相比,细胞凋亡相对值明显降低,可知果糖可降低缺氧条件下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数量,即图2结果表明果糖能减轻缺氧造成的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C正确;D、据题意可知,肠绒毛长度增加常引发肿
瘤发生,据图1可知,高果糖组肠绒毛相对长度增加,据此推测给小鼠食物中添加果糖促进肠部肿瘤的发生,D错误。故选C。5-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抑制RAD51基因的表达后,TACC1和NEK7基因的表达也减弱了,接种于小鼠皮下后肿瘤出现的更晚
,且体积更小。2、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负责抑制细胞不正常增殖。详解:A、抑制RAD51基因的表达后,NEK7基因的表达也减弱了,可推测RAD51促进NEK7基因的表达,A正确;B、抑制RAD51基因的表达后,TACC1和NEK7基因的表达减弱,接种
于小鼠皮下后肿瘤出现的更晚,且体积更小,如果TACC1和NEK7基因是抑癌基因,其表达应该增强,与题意不符,B错误;C、抑制RAD51基因的表达后,TACC1和NEK7基因的表达减弱,说明RAD51可能通过TACC1和NEK7调控细胞的增殖,C正确
;D、抑制RAD51基因的表达后,接种于小鼠皮下后肿瘤出现的更晚,且体积更小,肝癌预防或治疗可以RAD51作为靶点,D正确。故选B。6-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双微体(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说明其结构为
环状DNA分子,无蛋白质结构,不组成染色体。详解:A、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因此DMs上含有遗传效应片段,A正确;B、双微体(DMs)是染色体外成对出现的无着丝粒的环状DNA分子,DMs无
染色体结构,B错误;C、DMs是环状DNA分子,因此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C正确;D、DMs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可自主复制,经常携带癌基因和耐药基因扩增,所以肿瘤恶性程度可能与癌细胞中DMs
含量有关,D正确。故选B。6-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
,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2、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
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A、在DNA双链中,A-T、G-C配对,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并为碱基总数的一半,A正确;B、DNA分子空间结构为双螺旋结构,其多样性不包括空间结构的不同,B错误;C、DNA在复制开始
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双链,同时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某DNA片段有100个碱基对,含60个胸腺嘧啶,若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1/2×(100×2-60×2)×(23-22)=160个,D错误。故
选A。6-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同义突变的结果并不导致氨基酸的改变,这和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关。详解:A、酵母细胞中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双链DNA片段,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和T配对,C和G配对,故碱
基数量关系为A=T,C=G,所以A+G=C+T,A错误;B、同义突变的基因中某个碱基对的替换并不改变对应的氨基酸,说明和突变前相比,mRNA的序列改变了,即密码子种类有变化,但对应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可能这些氨基酸有两种以上的密码子,
B正确;C、同义突变不改变对应的氨基酸,则不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但同义突变会降低突变基因对应的mRNA的数量,会改变生物性状,C错误;D、同义突变对酵母菌有害是因为减少了突变基因对应的mRNA的数量,而非直接抑制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B。6-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DNA分子的
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2、DNA分子的特异
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A、不同生物的DNA分
子碱基序列不同,同一生物的DNA的碱基具有特异性和稳定性,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及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A正确;B、串联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属于核基因,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C、指纹图谱显示的
DNA片段是一段串联重复的序列,不编码蛋白质,因此不属于人体基础代谢功能蛋白的编码序列,C正确;D、串联重复序列突变后,分离得到的指纹图谱可能会发生改变,可能会造成亲子鉴定结论出现错误,D正确。故选B。6-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
】分析:因P和Z配对,B和S配对,故双链DNA分子种P=Z、B=S,即嘌呤还是等于嘧啶;人工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构建的合成DNA分子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P—Z碱基对、B—S碱基对与天然碱基对具有相近的形态和直径;四种新碱基的加入后,脱
氧核苷酸成为8种,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详解:A、人工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构建的合成DNA分子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P—Z碱基对、B—S碱基对与天然碱基对具有相近的形态和直径,A正确;B、合成DNA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该合成DNA分子也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
核苷酸链盘旋而成,B正确。C、P和Z配对,B和S配对,则该合成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A+G+P+B)/(T+C+Z+S)=1,C错误;D、四种新碱基的加入后,脱氧核苷酸成为8种,同样长度的DNA排列的可能性由4n变为8n,故同样长度的DNA能储存的遗传信息量大增,D正确。故选C。6-6【
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详解:A、噬菌体φ174中的DNA是环状,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DNA也是环状,A错误;B
、基因的重叠性增大了遗传信息储存的容量,起始密码子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基因E的起始密码子不可能含T碱基,B错误;C、基因E内部插入一个脱氧核苷酸对基因J没有影响,C错误;D、由于起始密码子的位置不同,导
致读取密码不同,基因D和基因E的重叠部分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对应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故选D。6-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端粒酶的组成成分为RNA和蛋白质,能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详解:A、端粒酶的组成成分为RNA和蛋白质,端粒的组成成分为DNA和蛋白质,T
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为DNA和蛋白质,A错误;B、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依据题干信息,端粒酶通过修复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长度,因此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比失去增殖能力的细胞要高,B错误;C、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因此端粒酶能连接
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正确;D、端粒酶能够延长的重复序列为TTAGGG,而AAUCCC为端粒酶中的模板序列,D错误。故选C。7-1【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
①是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的过程,②是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③过程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将抗原信息传递给B淋巴细胞的过程,④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物质a是抗体。详
解:A、细胞1~细胞5中,细胞1不能够特异性识别破伤风毒素,细胞4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过程③中细胞2,即辅助性T细胞传递抗原信息给细胞3,即B淋巴细胞的过程中,同时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C、细胞4,即为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即物质a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皮肤细胞的黏附,C正确;D、细胞5为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破伤风毒素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产生抗体,因而二次免疫过程表现为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D正确
。故选A。7-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抗原(1)概念: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都属于抗原。(2)特性:①异物性:非机体自身成分以及自身衰老、死亡、癌变等的组织细胞。②大分子性:抗原绝大多数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分子质量一般大于1
0000。细菌、病毒等被免疫细胞识别为抗原,是因为它们的表面有特殊的糖蛋白。癌细胞表面也有异常的糖蛋白,从而被效应T细胞识别。③特异性:一种抗原有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决定簇)被免疫系统识别。抗原有特定的抗原决定簇。注意:自身一些衰老、损伤、死亡、癌变的细胞也可作
为抗原。详解:A、一种病原体表面可能有多种抗原,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所以一种病原体可能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A错误;B、由图可以得出①中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正确;C、②中NK细胞
通过FCR与抗体结合后被激活,释放胞毒颗粒裂解病原体,C正确;D、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自稳、监控,机体排除病原体的功能属于免疫防御,D正确。故选A。7-3【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
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肿瘤细胞可通过这种方式来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抑制免疫系统。详解:A、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
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A错误;B、过度使用PD-1抗体/PD-L1抗体可能会出现正常细胞受损,这属于免疫防御功能异常,B错误;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
的追杀,从而抑制免疫系统,PD-L1抗体会与肿瘤细胞膜表面的PD-L1结合,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C正确;D、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杀死肿瘤细胞,所以“踩油门”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用药物激活机体免疫细胞从而激活免疫系统,而不是激活机体
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C。7-4【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2、吞噬细胞可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3、二
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此时的抗体数量多。详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的只有①②③,④⑤⑥⑦需要抗原的刺激,A正确;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③细胞毒性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C、图甲①~⑦细胞中,只有⑤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D、图乙中m>n,d~e短
于b~c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缩短了免疫的时间,D错误。故选A。7-5【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根据细胞免疫过程,结
合图中信息可知,①表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过程②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③表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靶细胞。详解:A、①表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A正确;B、记忆细胞参与二次免疫应答,B正确;
C、过程③表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靶细胞,C正确;D、此过程针对的是外来入侵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故选D。7-6【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感染病毒
后一周左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经过两周的潜伏期,IgG和IgM两种抗体含量逐渐上升,病毒被清除后IgM含量逐渐下降,lgG仍处于较高水平。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体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因为在此之前,病毒量少,无法检出,A正确;B、感染病毒两周潜伏期之后,
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才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多,此时才能检测出抗体,因此当能检测出抗体阳性时,说明阳性个体至少在两周前感染了病毒,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病毒被清除后的一段时间内,IgG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而IgM的含量在逐渐下降,C正确;D、在快
速阻断病毒传染上,核酸检测比血清学检测更有优势,因为核酸检测能更早检测出病毒,便于早发现、早隔离,D错误。故选D。7-7【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TCR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
瘤抗原。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
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详解:A、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正确;B、由图1可知,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TCR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凋亡,B正确;C、由图2可知,肿瘤细
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即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C正确;D、由于单
克隆抗体是利用鼠的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分泌产生,对人来说是异物,为了降低免疫排异,需要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D错误。故选D。8-1【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当血糖
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详解:A
、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膜电位,K+通道关闭使钾离子外流减少,因此会引起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A正确;B、动物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因此细胞膜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是因为葡萄糖代谢产生了ATP,B正确;C、根据题意“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的代谢,促进了细胞膜上ATP敏感的K+通道的关
闭,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引起细胞膜上电压敏感的Ca2+通道开放,使细胞内Ca2+增多,由此引发胰岛素的分泌”,可知,葡萄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依赖胰岛B细胞膜上的Ca2+通道的开放,C错误;D、血糖浓度升高时,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则反馈信息和输入信息相反,属于负反馈调节,
D正确。故选C。8-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
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糖尿病存在Ⅰ型糖尿病,
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存在Ⅱ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靶细胞上的受体不足。详解:A、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促进④⑤⑥⑦过程,A正确;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不能促进①、③,B错误;C、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③过程,C错误;D、②过程是糖原分解,只能
发生在肝脏,不能发生在肌肉,D错误。故选A。8-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详解:A、
下丘脑中含有很多的神经中枢,同时分泌激素调节其他腺体的分泌,所以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在急性低血糖的情况下,下丘脑通过神经控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糖皮质激素,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所以下丘神经内分泌
细胞的作用是将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转变为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激素信号,A正确;B、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垂体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垂体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拮抗关系,B错误;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
的靶细胞和靶器官,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骨、软骨和肌肉等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加速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对肌肉的增生和软骨的形成与钙化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正确;D、运动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生长激素,作用于胸腺,胸
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提高人体免疫力,D正确。故选B。8-4【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的健康状况和是否灌喂黄芪多糖,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
浓度、胰岛素浓度和GLUT4相对表达量,试剂的用量、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等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详解:A、由实验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小鼠的健康状况和是否灌喂APS溶液,因变量是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和GLUT4的相对表达量,而
培养时间和试剂用量等为无关变量,A错误;B、由实验结果并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C、由1、2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糖尿病模型鼠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与正常小鼠基本一致,说明糖尿病模型鼠胰岛B细胞没有受损,C错误;D、2、4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糖尿病模型鼠是否灌喂APS溶液
,灌喂APS溶液后胰岛素浓度几乎没有变化,GLUT4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说明APS对糖尿病模型鼠是通过提高GLUT4相对表达量,来降低血糖浓度的,D正确;故选D。8-5【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
血糖来源,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以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D、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和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促进各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起到降血糖的效果;血糖浓度下降时
,胰岛素与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正确,D错误;BC、由题干信息可知,IA既能结合胰岛素受体,又能结合GT,由图2可知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膜上的荧光强度降低,意味着IA从膜上脱落下来,加入的葡萄糖浓度越高,膜上的IA越少,由于葡萄糖可以与GT结合而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故推断IA、葡萄糖、GT三者的关系为葡萄糖与IA竞争结合GT,BC正确;故选D。8-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
餐后2h后,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A、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含量升高,使血糖浓度降低,继而又会使胰岛素含量
降低,由此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B、甲和乙在餐后2h后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水平,可初步判断甲、乙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B正确;C、据图可知,甲体内血糖较高,但是胰岛素含量较低,其原因是可能是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导致胰
岛素分泌不足,C错误;D、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浓度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可能原因是自身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无法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D正确。故选C。8-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据图1分析,
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包括:第①步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第②步是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第③步是靶细胞接受胰岛素传递信息后发生一系列信号传导,第④步是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将细胞外液中的葡萄糖运进细胞。分析图2,a细胞与胰岛素
结合率高,说明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前两步没有问题。分析图3,注射胰岛素后,c患者中的血糖浓度高于d患者。详解:A、据题干信息“病人甲在该机制中的①步有缺陷”,若用曲线a、c表示病人甲,则甲病人细胞与胰岛素结合率高,说明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前两步没有问题,曲线分析与题干不符,A错误;
B、据题干信息“病人乙在该机制中的②步有缺陷”,若用曲线b、c表示病人乙,则乙病人细胞与胰岛素结合率低,可能是第②步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缺陷,导致细胞吸收葡萄糖减少,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高,符合曲线c,B正确;C、据题干信息“病人丙在该机制中的③步有缺陷”,若用曲
线a、d表示病人丙,则丙病人细胞与胰岛素结合率高,符合曲线a;丙病人信号传导过程有缺陷,则无法存进组织细胞加快吸收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高,与曲线d不符,C错误;D、据题干信息“病人丁在该机制中的④步有缺陷”,则丁病人细胞与胰岛素结合率高,由于转运葡萄糖存在缺陷,病人血浆
中葡萄糖浓度偏高,应用曲线a、c表示,D错误。故选B。9-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图形:图中表示乙烯和茉莉素对“顶端弯钩”现象的影响,乙烯能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茉莉素抑制顶端弯钩的形成。详解:A、实验中甲组没有添加乙烯和茉莉素,所以
作为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A正确;B、本实验与生长素没有关系,所以不需要使用生长素合成缺陷型幼苗,B错误;C、将甲组和乙组进行比较,顶端弯曲程度增大,说明乙烯能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将甲组和丙组进行比较,顶端弯曲程度减小,说明茉莉素可以减少顶端弯钩的弯曲程度,所
以在“顶端弯钩”形成中茉莉素和乙烯的作用相抗衡,C正确;D、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土壤的机械压力,幼苗的下胚轴顶端会产生曲折,减小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D正确。故选B。9-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可知,不加BL组
,即单独使用IAA组,为图中的实线组,IAA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IAA和BL共同处理,明显比不加BL的主根要短,说明BL对主根伸长有抑制作用。详解:A、单独使用IAA处理(BL为0时),对主根的伸长作用体现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与0相比,低浓度的I
AA促进伸长,高浓度的IAA抑制伸长,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IAA浓度为0~10nM时,BL与IAA同时处理(虚线)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B正确;C、IAA浓度大于1OnM时,BL与IAA同时处理(虚线)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D
、基因控制性状一是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二是间接控制酶的合成,IAA、BL的是非蛋白质(或多肽)类植物激素,但是其在植物体内的产生也需要基因组控制,D正确.故选C。9-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
是探究油菜素内酯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油菜素内酯浓度,因变量为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详解:A、结合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的浓度,因变量有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A错误;B
、根据以上对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发芽率和α-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油菜素内酯可能通过提升α-淀粉酶活性来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C、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在实验浓度的范围内,与对照相比,油菜素内酯均促进种子的萌发,C错误;D、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
升高,玉米种子发芽率先增大再减小,玉米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在0.015mg/mL左右可能存在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因此在生产中,为了尽可能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可以将梯度浓度缩小,进一步实验确定油菜素内酯处理种子的最适浓度,D错误。故选B。9
-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由图乙分析可知,实验I中B叶片的面积相对值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用细胞分裂素溶液处理A叶,导致B叶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实验II、III、IV中B叶片面积相对
值均高于对照组,结合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所在叶片的生长,B叶生长速度与A叶数量多少成正相关。详解:A、插条应浸泡应该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是为了避免营养物质对该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B、该实验的研究问题可以判断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细
胞分裂素的有无,对照处理是用蒸馏水做与对应实验组同样的处理,B正确;C、实验I中B叶面积指数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值小,说明用激素处理A叶片,会抑制B的生长,C错误;D、据实验II、III、IV的结果可知,A叶片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D正确。故选C。9-5【巩固】【
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如根瘤菌与苜蓿。详解:A、根瘤菌为苜蓿根系细胞提供氮素,A错误;B、本实验自变量是外源
赤霉素浓度,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需要接种等量根瘤菌,接种量与菌种属于无关变量,B正确;C、赤霉素浓度为0~10-5mol·L-1,根瘤原基数反而减少,固氮酶活性也基本不变,C错误;D、赤霉素诱导根瘤生长的最适浓度可能小于10-9mol·L-1,D错误。故选B。9-6【提升】【
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
对照组使用蒸馏水,实验组使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照组使用蒸馏水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A正确;B、萘乙酸不是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调节植物生命活动,B正确;C、由柱形图可知,与对照组(蒸馏水组)相比,萘乙酸的浓度越高,主根的长度越低,说明萘乙酸能抑制主根的生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
强,C正确;D、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该实验只有一种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D。9-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探究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
A)和油菜素内酯(BR)的相互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IAA和BR的有无,因变量为大麦幼苗生长状况,可通过胚芽鞘长度进行测定,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详解:A、据图1可知,200pmol·L-1的IAA
和1μmol·L-1的BR都可以促进胚芽生长,推测1μmol·L-1的BR可能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来促进胚芽辩的伸长生长,A正确;B、同时用200pmol·L-1的IAA和1μmol·L-1的BR处理大麦胚芽鞘的作用效果可能优于单独使用,但根据题图无法判断,B错误;C
、据图2可知,1μmol·L-1的BR处理12h后,IAA的含量上升明显,可知促进了IAA的合成,C正确;D、若用10μmol·L-1的BR处理大麦胚后,胚长度为lcm,小于图1对照组胚芽鞘长度,故根据与图1对照组相比较可说明BR也具有两重性,D正
确。故选B。10-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科学家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东北豹的全球数量进行了监测调查,说明使用的是精确计数的方法。2、群落水平的研究包括群落演替、优势种群、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边
界和范围等,空间特征是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详解:ACD、调查种群数量(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死亡率等属于种群研究水平,ACD不符合题意。B、采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分析藏野驴的食物组成,研究的是种间关系,属于群落研究水平,B符合题意。故选
B。10-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
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数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详解: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若种群数量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以减少实验误差,A正确;B、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标记的个体没有均匀的分布在种群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可能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
实际值偏小,增大了实验误差,B错误;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吸取样液前应该先震荡摇匀,而不能吸取试管底部(底部酵母菌数量较多)培养液计数,否则会导致结果偏大,C错误;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时,即使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也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以和其他小动物区分开,舍去无法确认的小动物会增大实验误差,D错误。故选A。10-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偏大偏小问题: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①标志物易脱落:可以导致重捕个体
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②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以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比真
实值偏大。详解:A、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牙嘴鸽独特的生活习性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牙嘴鸽高度的警觉性
,重捕中标记数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即使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值偏大,B错误;C、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
是年龄结构,因此根据牙嘴鸽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C正确;D、据题意可知,农业用地面积的增加和森林砍伐及狩猎是牙嘴鸽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人为因素导致栖息地破坏是牙嘴鸽数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B。10-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
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A、异
色瓢虫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的性别比例,A正确;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C、雌性占比高,繁育后代的概率高,即有可能提高种群的出生率,C正确;D、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杀虫剂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B。10-5【巩固】【正确答案】A【试
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绘制如下曲线,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大概在360左右。详解: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大概在360左右,所以种群密度为360/120=3只/平方米,故选A。10-6【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
析: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详解:A、白鹤属于濒危动物,数量较少,且鄱阳湖面积广而且白鹤个体较大,因此所以调查白鹤数
量时采用逐个计数法,A错误;B、由图可知,2001年之前,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变化幅度较大,2001年之后种群数量在2500只左右波动,K值可能为2500只左右,B错误;C、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构成白鹤各种食物来源的所有生物没有包括该地区的
所有生物,不属于群落,C错误;D、只有研究白鹤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物种,才能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D正确。故选D。10-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估算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
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详解:AB、甲、乙为同一地区的生物,且由题图可知,甲,乙的输出比率增大的速率要大于输入比率增大的速率,由此推测,甲、乙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甲种群的数量将大于乙种群的,A正确,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甲是一年生双子叶草本
植物,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一般是1m2,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研究是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的研究,D正确。故选B。11-1【
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
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A、该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不足时将酒精(乙醇)转化为醋酸(乙酸),A正确;B、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高浓度酒精导致醋酸菌失水过多死亡,B正确;C、“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
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错误;D、搅拌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利于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D正确;故选C。11-2【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在传统酱油生产过程中,需向发酵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盐.若添加量过低
,会造成杂菌污染;若添加量过高,会抑制酱油生产所需微生物的代谢(或影响酱油口味)。详解:A、蛋白酶能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可增加酱油的风味,A正确;B、选用的菌种及生产工艺不同,酿造产生的酱油的品质及风味不同,
B正确;C、固态低盐发酵时,食盐可以抑制黑曲霉的生长从而导致发酵周期延长,C正确;D、常温条件下,黑曲霉含水量较低时有利于菌种保存,D错误。故选D。11-3【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奶酪是以牛奶为原料,加入乳
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形成凝乳,利于消化。酸性物质一般都可以使牛奶变性凝固,小牛的胃中有一种称为凝乳酶的物质也可以将牛奶凝固成凝乳利于消化。详解:A、煮沸消毒法是在100℃煮沸5~6分钟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但对于牛奶这些不耐高温的液体,使用巴氏消毒法,在70~75℃煮钟
或80℃煮钟,不仅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还可以使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A错误;B、由题干信息可知酸性物质和凝乳酶都可以促使牛奶凝固形成凝乳,而图中经过了乳酸发酵,牛奶形成了凝乳,因此乳酸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了有机
酸或凝乳酶能使牛奶中蛋白质凝固,B正确;C、加热压缩过程去除水分,水分减少,奶酪的硬度加大,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有利于储存,C正确;D、由制作过程可知,奶酪制作过程中经过了微生物发酵,将牛奶中蛋白质分解或变性处理
,都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D正确。故选A。11-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大规模发酵生产中,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优良菌株进行扩大培养,才可用于接种。2、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如培养基要无菌处理,发酵装置需要无菌处理,操作步骤也需要无菌操作。详解:A、黑曲
霉可产生木聚糖酶,木聚糖酶可以将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聚糖降解为木糖,落叶含有植物细胞壁,因此发酵所用的黑曲霉可以在落叶丰富的环境中筛选,A正确;B、在大规模的发酵生产中,选育出的优良菌种需要经过多次扩大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接种,B错误;C、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对培养液和发
酵装置在接种前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C正确;D、改变通气量,可以增加无菌空气量,增加溶液中的氧气含量,改变搅拌速度也可以增加培养液的溶氧量,D正确。故选B。11-5【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图示中发酵过程需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说明谷氨酸发酵的菌体为异养需氧型微生物。详解:A、将玉米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可采用酸解法或利用淀粉酶水解,A正确;B、糖类主要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提供能量,维生素B是为菌体的生长提供特殊的营养物质,B错误;C、尿素含有氮元素,可为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提供氮源,C正确;D、由图可
知,谷氨酸棒状杆菌培养时提供了有机物和通入了氧气,所以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D正确。故选B。11-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酿酒过程中,菌种a将淀粉糖化时,淀粉为其提供了碳源。酒精发酵时产生的酒精分子数与
产生的二氧化碳分子数相等。详解:A、根据酶的专一性,淀粉酶分解、利用的是原料中的淀粉,淀粉为菌种a提供碳源,而不能作为氮源物质,A错误;B、菌种b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会增殖,只是增殖速率不同,而只有无氧呼吸产
生的酒精分子数等于CO2分子数,B错误;C、发酵能使酒精含量达到15%左右,再压榨过滤可以提高酒精产量,C正确;D、c为消毒,“蒸煮”有利于糖化,同时也进行了灭菌,D错误。故选C。11-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新工艺发酵前、中期霉菌和细菌的活菌数均高于传统工艺,因而
微生物获得旺盛,进而导致发酵结果表现为氨基酸态氮含量高,因而新工艺比传统工艺风味提升。详解:A、蚕豆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等,因而可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和氮源,A正确;B、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
响细胞代谢,而盐度过高可导致微生物失水,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细胞代谢,即温度与盐度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影响发酵产物的种类和含量,B正确;C、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统计活细菌总数,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细菌的数目,C错误;D、根据统计结果可知新工艺发酵过程中
霉菌和细菌在前期和中期的含量均高于传统工艺,因而导致发酵产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高于传统工艺,因此甜瓣子风味提升,D正确。故选C。12-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能
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可以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等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详解:A、单克隆抗体由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与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合成并分泌,分泌过程为胞吐过
程,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A正确;B、药物美坦新并不具有识别作用,单克隆抗体才具有识别作用,B错误;C、由图可知,ADC中接头的作用是连接药物分子,其稳定性偏低可能会导致药物分子脱落,进而与正常细胞接触,造成正常细胞的损伤,C正确;D、AD
C设计需考虑抗体选择,选择能与靶细胞(器官)结合的抗体,需考虑药物分子大小及其细胞毒性,使药物分子能被顺利带到靶细胞内发挥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无显著毒性,D正确。故选B。12-2【基础】【正确答案】B【试
题解析】分析:动物细胞融合,也称动物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成为杂交细胞。详解:A、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
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B、杂种细胞中人的部分染色体会被随机排斥,所以杂种细胞不具有分化成各种人细胞的潜能,B错误;C、由于人和鼠的染色体形态不同,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统计杂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及来源,C正
确;D、这种基因定位的方法能够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但是不能确定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的相对位置,D正确。故选B。12-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
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
克隆抗体。详解:A、在HAT培养液中筛选出来的是杂交瘤细胞,可能有多种类型,因此后续还需要对这些杂交瘤细胞进行单一抗体检测,进而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可见从HAT培养液中获得的抗体不是单克隆抗体,A错误;B、仙台病毒处理可使细胞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
伤,进而促进细胞融合,据此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作为促融剂,B正确;C、在HAT培养液中能长期存活的细胞为杂交瘤细胞,这些细胞可能产生多种类型的抗体,因而不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C错误;D、多个B细胞融合形成的多聚细胞在HAT培养液中死亡的原因是不能无限增殖,D错误。故选B
。12-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抗体上带有细胞毒素,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细胞毒素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详解:A、接头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药物不会脱落,A
错误;B、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说明产生的抗体能和某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B正确;C、药物没有特异性。抗体的特异性是ADC能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关键,C错误;D、药物促使肿瘤细胞死亡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D错误。故选B。12-
5【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
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针对相应抗原的抗体,每个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A错误;B、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
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故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B正确;C、细胞筛选时获得杂交瘤细胞需要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需要再加入诱导剂,两者的成分上有差异,C正确;D、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
殖的特点,无接触抑制现象,因此该细胞克隆化培养过程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D错误。故选B。12-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Ⅰ保留X、11号染色体,Ⅱ保留2、11号染色体,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
Ⅲ保留X、11、17号染色体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所以支配芳烃羟化酶合成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支配胸苷激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支配磷酸甘油酸激合成的基因位于X号染色体上;支配乳酸脱氢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1
号染色体上。详解:A、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以利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促进细胞融合,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B、细胞Ⅲ中保留了人的X、11、17号染色体,故不会是鼠-鼠融合细胞,B错误;CD、Ⅰ保留X、11号染色体,Ⅱ保留2、11
号染色体,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Ⅲ保留X、11、17号染色体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所以支配芳烃羟化酶合成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支配胸苷激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
;支配磷酸甘油酸激合成的基因位于X号染色体上;支配乳酸脱氢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C正确,D错误。故选C。12-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分别产生的α、β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双杂交瘤细胞产
生的双特异性抗体。详解: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能在特定培养基生长且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可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双杂交瘤细胞本身就是由两个杂交瘤细胞融合而成,无需使用选择培养基筛选,A正确;B、
杂交瘤细胞是由以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无需接触抗原就能产生抗体,B错误;C、杂交瘤细胞是悬浮培养的细胞,细胞之间并未接触,若要传代培养,细胞培养液直接离心,去除上清液培养基,加入新鲜培养基即可,C正确;D、
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水中培养,腹水作为天然培养基,为细胞提供各种生长条件,D正确。故选B。13-1【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详解:A、当酶分子与底物分子接近时,
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变化有利于与底物结合,因此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A正确;B、酶和底物的识别及结合过程说明酶具专一性,B错误;C、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时,为底物转化成产物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错误;D、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降低温度不会改变酶a的空间结构,但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D错误。故选A。13-2【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
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详解:A、据题意可知,呋喃丹对棉铃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分解)活性的抑制方式为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中抑制物与底物竞争酶的同
一结合部位,据此推知,呋喃丹的分子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A正确;B、酶的作用是催化不是调节作用,B错误;C、非竞争性抑制中的抑制物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相结合,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导致酶促反应速率降低,,底物浓度的改变不影响酶促反应速率,C正确;
D、结合在酶的同一部位以及结构类似并不是竞争性抑制的必要条件,抑制剂结合的部位阻碍底物和酶的结合,即产生空间位阻也可以造成竞争性抑制,D正确。故选B。13-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温度会影响酶活性
,在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活性下降。详解:A、酶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降解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A正确;B、该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在30°C到50°C之间,不一定是4
0°C,B错误;C、高温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低温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只是抑制酶活性,所以C正确;D、为指导生产,还需要在此实验基础上测定pH等因素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才能确定适合红平菇生长的最适条件,D正确。故选B。13
-4【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测量酶A、酶B与酶C三种酶对不同浓度的ATP的水解反应速率,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及ATP浓度,因变量是反应速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据图可知,在相同ATP浓
度下,酶A催化产生的反应速率相对值最高,但ADP和Pi的生成量与底物ATP的量有关,在相同ATP浓度下,三者产生的最终ADP和Pi量相同,A错误;B、据图可知,酶A、酶B和酶C的最大反应速率分别是12
00、800和400,各曲线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三种酶需要的ATP浓度分别是10、10和10,三者相同,B错误;C、据图可知,ATP浓度相同时,酶促反应速率大小为酶A>酶B>酶C,C错误;D、当反应速率相对值达到400时,酶A、酶B和酶C的所需要的ATP浓度依次增加,即酶A
所需要的ATP浓度最低,D正确。故选D。13-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及实验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对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2、酶的作用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温度、
pH等都影响酶活性,不同酶都有最适宜的温度和pH,在最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酶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和pH,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低温使酶活性降低,高温、强酸、强碱会使酶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时间,从图上看,保温时间也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下保温时间越长,酶的活性下降越快,A错误;B、从图上看,在一定时间内,该酶在30℃和60℃的相对活性没有明显差别,几乎重合,说明这两种温度下酶的活性不相上下,B错误;C、由图可知
,在实验研究的保温时间范围内,30℃时酶的相对活性较高,C正确;D、由图可知,在70℃时,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该酶活性下降的速率先慢后快,D错误。故选C。13-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
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详解:A、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较为相似,能与酶的
活性部位结合,导致酶的催化作用减弱,A正确;B、b代表竞争性抑制剂,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底物与酶结合的概率大于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的概率,竞争性抑制剂效果减弱,而c代表非竞争性抑制剂,酶的活性部位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结合,因此增大底物浓度对非竞争性
抑制剂影响不大,B正确;C、若a组为该反应的最适温度条件,则b组温度可能低于a组,也可能高于a组,C错误;D、加入了竞争性抑制剂或非竞争性抑制剂都可能使酶的活性下降,从而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D正确。故选C。13-
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
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A、据图可知,螺旋藻多糖与络氨酸均可与络氨酸酶结合,说明螺旋藻多糖与酪氨酸的部分结构相似,A正确;B、酪氨酸酶可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醌,
而螺旋藻多糖不能催化为多巴醌,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酪氨酸酶可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醌,引起果蔬褐变,而添加螺旋藻多糖能够与络氨酸竞争性结合络氨酸酶结合位点,从而使多巴醌的生成减少,可抑制果蔬的褐变,C正确;D、根据图示,螺旋藻多糖对洛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是:在一定范围内,螺
旋藻多糖浓度越高,洛氨酸酶的活性则越低,即螺旋藻多糖可降低酪氨酸酶促反应的速率,D正确。故选B。14-1【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
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金合欢的尖刺减少水分散失适应非洲干旱环境,同时尖齿的存在也可以抵
御动物的啃食,能够让自己生存下来,长颈鹿的长舌头可以轻松吃到金合欢嫩叶也是为了生存,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A正确;B、适应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适应的形成离不开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B正确;C、尖刺对于金合欢是一种表现型,该表现型是
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洲干旱环境起到选择作用,拥有尖刺的金合欢能适应非洲干旱环境,C错误;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如果不再是干旱环境,金合欢的尖刺变短甚至退化,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和长长的脖子有可能变得不适应,D正确。故选C。14
-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个体容易被杀死,而有抗药性变异的非敏感个体容易存活;但敏感个体更容易度过越冬期,说明生物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
的,取决于环境的变化,A正确;B、使用杀虫剂后有计划地停用,种群中敏感型个体比例会增大,有利于降低种群中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B正确;C、杀虫剂使用之前,害虫中已经存在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变异,C错误;D、杀虫剂起选择作用,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C。14-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
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A正确;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即代表了基因多样性,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D正确。故选B。14-4【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
群的S值有2个峰值,表明自然选择已造成种群出现了差异,只要这种“过程”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显差异的新种。相反地,a种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详解:A、c种群的曲线出现了两个峰值,说明由于环境变化,变异类型增多
,S值较大和S值较小的类型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得到保留,进化的结果很可能会形成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新物种,A正确;B、a种群中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S值与p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S值是一致的(都是平均数),且a种群的种内差异更小,说明a种
群生活的环境稳定,与其祖先生活的环境最相似,B正确;C、S值的变化实质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形成新的物种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D。14-5【巩固】【正确答案】B【试
题解析】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A、椒花蛾
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自然选择能将和环境颜色差异较大的椒花蛾淘汰,保留和环境颜色接近的椒花蛾,使椒花蛾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B正确;C、椒花蛾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是其基因库,浅色个体的消失,不会导致一个基因
库的消失,C错误;D、不同环境中黑色椒花蛾与浅色椒花蛾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种群基因多样性高的优势,D错误。故选B。14-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存斗争产生适者生存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
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此题的关键是在于通过图形的信息来解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问题。详解:A、1975-1979年间中地雀的喙长度发生变化,说明基因频率在发生变化,不能保持
遗传平衡状态,A错误;B、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岛上的浆果减少只是选择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喙深度而非导致其发生变异,B错误;C、结合题意“岛上的浆果减少,生活在岛上的鸟只能更多地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可知,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大是对干旱环境的
适应,C正确;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错误。故选C。14-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细菌的耐药性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于抗生素使用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出现,A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随着使用抗生素人均使用量增多和使用时间的延长,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升高,说明细菌的耐药率与抗生素使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B错误
;C、种群的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从2017~2020年抗生素的耐药率增高,说明某种细菌的基因库一直在变化,C正确;D、耐药菌的产生是变异(基因突变)的结果,并不会因为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就可以避免出现,D错误
。故选C。15-1【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
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详解:A、细胞体突起可形成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树突能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相接触,神经元的树突可接受上一个神经元的信息,并将其传导
到细胞体,A正确;B、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Hcrt神经元发生Na+内流引起动作电位,则神经兴奋,不利于觉醒向睡眠转化,B正确;C、老年人Hcrt神经元之所以兴奋性增高,原因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K+通道KCNQ2/3数量变少,K+外流减少,使静息电
位的绝对值减小,容易从静息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只需要低强度的刺激,就能使神经元兴奋,C正确;D、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使K+外流更少,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不利于治疗睡眠障碍,D错误。故选D。15-2【基础
】【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协助扩散: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也叫易化扩散。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
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和通道蛋白结合。详解:A、需要载体蛋白运输物质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和主
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协助扩散则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Na+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正确;C、神经元轴突通过离子通道蛋白运输K+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C正确;D、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
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两者作用机制不同,D正确。故选A。15-3【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
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动作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膜电位为内正外负详解:A、感受器A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膜外Na+浓度降低,A错误;B、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C、兴
奋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D、据图可知,牵涉痛产生的原因是①和②均与③形成突触,再上传至大脑,D正确。故选A。15-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
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静息状态下a,b处膜电位的维持与K+外流有关,A错误;B、无论刺激位点
①还是位点②,兴奋时a、b处的膜电位均会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b处膜电位的变化相同,B正确;C、刺激位点①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D、兴奋的传导与能量供应有关,降低温
度会影响呼吸速率,从而影响兴奋的传导,D错误。故选B。15-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分析图1:AD、BD、CD之间存在突触,D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分析图2:单次刺激A或
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连续刺激A,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详解:A、结合图2可知图1中三种刺激方式下都使突触后膜发生了膜电位变化,说明突触前膜都释放了
神经递质,因此在突触前膜处均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但只有刺激方式Ⅱ下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错误;B、刺激A、B均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值变小,说明神经元A、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而单次刺激C的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
性神经递质,B错误;C、单独刺激A不能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而连续刺激A,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可说明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C正确;D、根据C项分析可知,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
位,但该实验不能说明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和B时示波器上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C。15-6【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
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A~H连续8个部位的膜电位依次对应下图的1
~2、2~4、4、5、5~6、6~7、7~8、9,所以此动作电位沿着轴突由H向A传导,A正确;B、此时E部位对应5~6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K+外流,B错误;C、H部位8~9段,处于超极化状态,对应短时间内H部位对外界刺激无反应,C正确;D、无论什么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都高于细
胞内,D正确。故选B。15-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当细胞
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少量开放,出现钠离子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钠离子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钠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钠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详解:A、据图可知,老年
鼠的Hert神经元上的静息电位低于年轻鼠,则可能是在老龄化过程中,Hert神经元的K+通透性降低导致的,A正确;B、据图可知,老年鼠的Hert神经元上的动作电位的峰值电位低于年轻鼠,则说明睡眠阶段老年鼠的Hert神经元
更易被激活,B正确;C、增大年轻鼠的Hert神经元外Na+浓度,则动作电位上升,神经元更不易被激活,C错误;D、向老年鼠的Hert神经元中加入K+通道激活剂,可使K+外流增加,增大静息电位,易觉醒症状可得以改善,D正确。故选C。16-1【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基因突
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详解:A、根据杂交图解分析,亲本为正常眼,子代4号雌性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由于不考虑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可判断出控制眼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由于DNA电泳时的迁移速率与分子量成负相关,5号个体的电泳带只有一条,且位于电泳方向的后端,表明5号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的分子量相对较大,根据题干信息,无眼基因(a)是由于
正常眼(A)缺失片段导致,故可判断为5号个体基因型为AA,B正确;C、设A控制正常眼,则a控制无眼,故亲本1号、2号为Aa,3号为1/3AA或2/3Aa,4号为aa,C正确;D、3号眼型基因片段的电泳结果与2号相同的概
率为2/3;若5号与异性杂合子杂交,其子代全部为正常眼,D错误。故选D。16-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由电泳结果可知,不考虑基因突变等情况,1号和3号为杂合子,2号和4号为纯合子,且其中一个为显性,一个为隐性。详解:A、
若1、2为亲代且均正常,则条带一为显性基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Aa,2号基因型为AA,3号为Aa,4号为aa,但1号和2号的子代不会出现aa;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XAXa,2号基因型为XAY,3号基因
型为XAXa,4号基因型为XaY,A正确;B、若3、4均正常,则条带二为显性基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3号基因型为Aa,4号基因型为AA,1号为Aa,2号为aa,由于1、2为亲代,子代中不可能会出现A
A,B错误;C、若1、2为患病父母,则条带一为显性基因,且为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Aa,2号基因型为AA,3号为Aa,4号为aa,但1号和2号的子代不会出现aa,若为伴X染色体
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XAXa,2号基因型为XAY,再生一个男孩患病概率为1/2,C错误;D、若3、4均患病,则条带二为显性基因,且为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3号基因型为Aa,4号基因型为AA,
1号为Aa,2号为aa,由于1、2为亲代,子代中不可能会出现AA;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3号基因型为XAXa,4号基因型为XAY,1号基因型为XAXa,2号基因型为XaY,则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D错误。故选A
。16-3【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Ⅱ3为隐性患者,患病与性别无关,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基因片段电泳结果只有1350一个条带,说明致病基因大小为1350个碱基对,而正常基因被切割成1150和200两段,1150+200=1350,故推测
甲病致病基因是正常基因结构中发生了MstⅡ识别序列中碱基对的替换。详解:A、亲代个体均正常,子代中有患病女孩,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II3为隐性,所以1350片段代表隐性基因,B正确;C、正常基因的碱基对数
用“1150+200”表示,致病基因碱基对数用1350表示,1350=1150+200,因此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突变为致病基因,C正确;D、由电泳图可知,II4个体为表型正常的纯合子,D错误。故选D。16-4【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Ⅰ1
患有两种遗传病,说明条带2和条带4是致病基因对应的条带;Ⅰ3和Ⅰ4不患病,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Ⅱ3,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病,Ⅰ3和Ⅰ4的基因型都是Aa,推知条带2对应的是a,条带4对应的是b;Ⅱ1和Ⅱ2不患病,生出了患乙病的Ⅲ1说明乙病是隐性病,Ⅰ1患两种病,对应
条带2和4都是致病基因,说明对于乙病Ⅰ1是纯合子,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病。详解:A、Ⅰ3和Ⅰ4不患病,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Ⅱ3,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病;Ⅱ1和Ⅱ2不患病,生出了患乙病的Ⅲ1说明乙病是隐性病,Ⅰ1患两种病,对应条带2和4都是致病基因,说明对于乙病Ⅰ1是纯合子,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
病,故男女患甲病的概率不同、患乙病的概率相同,A正确;B、Ⅰ3和Ⅰ4不患病,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Ⅱ3,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病,Ⅰ3和Ⅰ4的基因型都是Aa,故条带2对应的是a,条带4对应的是b,Ⅲ1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Ⅱ1,Ⅰ1有乙
病致病基因,一定传给女儿Ⅱ1,故Ⅱ1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I1,B错误;C、条带1、条带2和条带4对应的基因分别为A、a、b,C错误;D、根据条带分析,Ⅱ1的基因型是AaXBXb,Ⅱ2的基因型是AaXBY,二者后代同时患甲、乙
两病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故选D。16-5【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分析甲病:I-1和I-2正常,儿子Ⅱ-2患甲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判断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再结合电泳条带分析可知,I-3和I-4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2、分析乙病,I-3和I-4患病,有正常的女儿Ⅱ-3,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I-1和I-2正常,儿子Ⅱ-2患甲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判断甲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电泳条带分析可知,I-3和I-4都是甲病致病基因携
带者,因此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3和I-4患乙病,有正常的女儿Ⅱ-3,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患病”,判断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甲病由A、a基因控制,乙病由B、b基因控制,由于I-4两病皆患(
aaB_),且I-3正常(A_bb),Ⅰ-3和Ⅰ-4患乙病但不患甲病,因此他们的基因型都是AaBb,B正确;C、Ⅱ-2的基因型是aa,Ⅱ-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23Aa、13AA,则Ⅲ-1患甲病的概率是211=323,C错误;D、甲病是单基因遗传病,无法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判断胎儿是否患病,D错误。故
选B。16-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详解:A、据图分析,III9和III10正常,但其子代IV16患有神经性耳聋,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Ⅳ21不携带致病基因,IV20患有腓骨肌萎缩症,其子代V2
3患病,推测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A错误;B、Ⅳ19患神经性耳聋,相关基因型为bb,其致病基因来自Ⅲ9和Ⅲ10各一个,所以也会来自于Ⅱ3或Ⅱ4,B错误;C、由图可知,Ⅱ5和Ⅱ6有关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型是XDXd、XdY,所以Ⅲ13的基因型是XDXd;因为IV18两病皆患,所以Ⅲ10
耳聋相关基因为Bb,Ⅱ5和Ⅱ6中携带耳聋致病基因,所以Ⅲ13有关耳聋的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则Ⅲ13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C正确;D、由图可知,V22的基因型为BbXdY,V23的基因型为1/2BBXDXd,1/2BbXDXd,所以他们后代中出现不患病女孩的概率是7/8(
不患神经性耳聋概率)×1/4(不患腓骨肌萎缩症的女孩概率)=7/32,D错误。故选C。16-7【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
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详解:A、Ⅰ2患病只含有1100kb条带,则1100kb条带是异常基因条带,Ⅰ1正常,含有900kb和200kb,即正常基因被切开,A错误;B、Ⅱ3表现男性患病,只含
有1100kb异常基因,Ⅰ1和Ⅱ5正常,只含,含有900kb和200kb正常基因,说明男性只有一个基因,Ⅱ4有正常和异常两个基因,但表现正常,说明是携带者,以上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C、若Ⅲ6获得了双亲的正常基
因,则无论男女电泳结果都只含有900kb和200kb的条带,无法通过电泳结果判断性别,C错误;D、由于Ⅱ5是不患病说明不携带致病基因,Ⅱ4是杂合子,则后代中只有一半的男性可能患病,即Ⅲ6患病概率是1/4,D正确。故选D。17-1【基础】【正确答案】1、液泡2、红蓝光(4∶1)或
红光3、4、如何提高生菜整体的光合作用或如何缩短生菜生长周期或如何增加生菜的叶面积(合理即可)【试题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净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
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氧气的释放速率和有机物的积累速率来定量地表示。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液泡中的色素,和叶绿体中的色素不同,花青素是水溶性的天然色素。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不同LED光质连续光
照处理对生菜的营养品质影响不同,和其他三组相比,红蓝光(4∶1)处理后,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增加,而红光处理后,花青素含量明显提升。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需要探究红光(R)、蓝光(B)不同配比对生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是红光(R)、蓝光(B)
不同配比,因变量是有机物重量等净光合相关指标均可。由于R/B=8是影响生菜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率的转折点,但还需考虑能源节约,故该实验需要设置多个组,在兼顾节能环保的同时探究提高生菜产量的最佳配比,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如下图:由于上述研究是针对单个叶片的光合作用,对于指
导生菜的工厂化生产,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生菜整体的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或者缩短生菜生长周期,以节约时间成本,由于生菜食用部分主要是叶片,故还可以研究如何增加生菜的叶面积,为提高生菜产量。17-2【基础】【正确答案
】1、火星上没有充足的氧气供植物(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无法进行正常生理活动)2、无呼吸作用,能够更有效的积累有机物3、组1起对照作用,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组1起对照作用,保证NADPH的变化是因为加入G酶而引起的(增加
信度)组2起(空白)对照作用,和组3、组4对照,观察加入G酶对NADPH变化的影响【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中间产物NADPH的浓度变化,从而间接地检测TEM驱动16种酶中的G酶所催化的反应的有效性,自变量是G酶的催化有效性,因变量是中间产物NADPH
的浓度。分析题干可知火星上含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不含有充足的氧气,因此无法保证植物(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自然条件下火星上不可以种菜。分析题图于可知人工光合系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与叶肉细胞相比其优点为无呼吸作用,
能够更有效的积累有机物,能够利用更少的ATP进行有机物合成。分析题图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中间产物NADPH的浓度变化,从而间接地检测TEM驱动16种酶中的G酶所催化的反应的有效性,自变量是G酶的催化有效性,因变量是中间产物NADPH的浓度。由此可见组1组起对照作用
,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组2起(空白)对照作用,和组3、组4对照,观察加入G酶对NADPH变化的影响。分析曲线可知组3和组4的中间产物NADPH的浓度较低,由此说明(在光照条件下)TEM可以驱动G酶所催化的反应。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获取题目有效信息,整合进行
答题。17-3【巩固】【正确答案】1、光合色素(或叶绿素)野生型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大部分分布在类囊体上,少部分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
,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与光合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2、通过降低气孔导度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通过提高Rubisco酶的活性来提高光合速率,增加有机物的生成量【试题解析】分析:只要影响到原料、能量的供应,都可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例如,环境中CO2
浓度,叶片气孔开闭情况,都会因影响CO2的供应量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影响叶绿体的形成和结构的因素,如无机营养、病虫害,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此外,光合作用需要众多的酶参与,因此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也是影响因子。Ⅰ、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呈绿色是因为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这是由于光合色素(或叶绿素)合成受阻所致。Ⅱ、①由图可知H蛋白抗体检测后发生了杂交反应,可分析出H蛋白在叶绿体基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由于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不含有H蛋白,图中的叶绿体蛋白
、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野生型植株叶片。②D1蛋白抗体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蛋白只存在于类囊体和叶绿体中;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只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和叶绿体中,它们和H蛋白不是同一种蛋白
,不发生特异性反应,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H蛋白在叶绿体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引起的,这个实验结果恰恰说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③由图可知H蛋白在叶绿体中的存在部位是叶绿体基
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根据实验结果可知: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或大部分分布在类囊体上,少部分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Ⅲ、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的功能是催化基因转录成mRNA,进而翻译出相关的
蛋白质,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C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C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对比C、D两组的实验数据可知,干旱条件下施加低浓度的H2S后,气孔导度降低,可减
少水分的散失,避免植物因过度失水而干枯死亡,同时,H2S还可通过提高Rubisco酶的活性来提高光合速率,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生成量,在干旱条件下仍能生长,因此施加低浓度的H2S提高拟南芥的抗干旱能力的原因
可能是通过降低气孔导度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通过提高Rubisco酶的活性来提高光合速率,增加有机物的生成量。17-4【巩固】【正确答案】1、叶绿素红光和蓝紫2、升CO2CO2浓度升高,暗反应速率加快3、温度吸收CO2速率加快,暗反应速率加快,净光合作用速
率加快蒸腾作用4、增加气孔导度,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试题解析】分析:温度和CO2的浓度均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的速率。光合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谷子进入成熟期后叶片逐渐发黄,此时叶肉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减
少,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减弱。分析图甲可知,C1T0比CK组的净光合速率大,C1T1比C0T1组的净光合速率大,说明升CO2能提高净光合作用的速率,C1T1比C1T0组的净光合速率大
,说明升温也能提高净光合作用的速率,但升CO2净光合作用的速率增加的幅度大于升温,所以提高净光合速率较大的是升CO2。此变量影响光合速率的原理是CO2浓度升高,暗反应速率加快,光合作用速率加快。分析图乙可知,影响气孔导度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气孔导度增大的意义是吸收CO2速率
加快,暗反应速率加快,净光合作用速率加快,在光合作用的四个特性中,气孔导度的变化与蒸腾作用的变化同步。在未来全球变暖时,获得谷子最大产量的处理方式是适当增加气孔导度,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点睛:本题在光合作用的背景下,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图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17-5【巩固】【正确答案】1、叶绿体基质三碳化合物2、暗期铁皮石斛CO2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3、转化成酸性物质储存起来释放出来黑暗条件下缺少暗反应所需的NADPH和ATP4、干旱条件下,铁
皮石斛气孔开放程度低,CO2吸收不足,导致光合速率降低【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暗期铁皮石斛CO2吸收速率较低,光期CO2吸收速率相对较高。在有光条件下,铁皮石斛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被固定为三碳化合物,再经过一
系列反应生成糖类等有机物。黑暗条件下,一般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图中所示的结果显示铁皮石斛即使在暗期CO2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这是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特点。铁皮石斛中某酸性物质的含量变化,发现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据此推测,CO2能够在暗期转化
成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释放出来。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NADPH和ATP,因此在暗期铁皮石斛并不能将CO2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原因是黑暗条件下缺少暗反应所需的NADPH和ATP。干旱条件下,铁皮石斛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为了减
少水分的散失,干旱条件下,铁皮石斛气孔开放程度低,CO2吸收不足,导致光合速率降低。17-6【提升】【正确答案】1、CO2的固定糖类、氨基酸、有机酸C2、各种磷酸化糖类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中间产物3、气孔部分关闭,胞间CO2含量较少,叶肉细胞中PEP羧化酶对CO2亲
和力远远大于Rubisco【试题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照,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干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
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被还原。暗反应中C5接受CO2,产生C3的过程称为CO2的固定。由表中放射性物质分布可知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以外还有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等。图二所示植物夜间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分解产
生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所需,其代谢类型最可能是图一中C植物。葡萄糖大量分解,过程中出现了3-磷酸甘油醛、4-磷酸赤藓糖、7-磷酸景天庚酮糖等产物,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最终产生的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NADPH是C3还原需要的还原剂,并能够提供一定的能量。故HMS对于叶肉细胞光
合作用的意义:①NADPH可能为物质合成提供还原力;②可能为光合作用提供CO2;③各种磷酸化糖类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中间产物。Rubisco还可以催化C5加氧反应,O2是Rubisco作为羧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PEP羧化酶
对CO2亲和力远远大于Rubisco,B植物的C4酸能定向地由叶肉细胞进入维管束鞘细胞并产生CO2。在干旱环境中,B植物气孔部分关闭,胞间CO2含量较少,叶肉细胞中PE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远远大于Rubisco,B植物产生大量C酸,B植物的C酸
能定向地由叶肉细胞进入维管束鞘细胞并产生CO2,使维管束鞘细胞的CO2与O2的比率提高,改变了Rubisco的作用方向,B植物暗反应更大,光合作用就更大,故可能生长更好。17-7【提升】【正确答案】1、胡萝卜素2、氧气ATP合成酶3、②Rubisco酶活性下降影响了②过
程的速率,进而引起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4、亚高温高光通过合成新的D1蛋白可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PSⅠ和PSⅡ在光反应中发挥作用,位于叶绿体的类嚢体薄膜上。②PSⅡ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H2O分解为O2和H+,同时将产生的电子传递给PSⅠ用于将NADP+
和H+结合形成NADPH。③另一方面,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H+顺浓度梯度转运,为ADP和Pi合成ATP提供能量。④光反应过程实现了能量由光能转换为活跃化学能的过程。分析图甲,由于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扩散最快,距离点样处距离最远。据图可知,PSⅡ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H2O分
解为O2和H+,同时将产生的电子传递给PSⅠ用于将NADP+和H+结合形成NADPH。另一方面,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H+顺浓度梯度转运,为ADP和Pi合成ATP提供能量。因此H+通过ATP合成酶的协助进行转运,促使ADP完成磷酸化。根据表格数据可知,HH组的胞
间CO2的浓度高于CK组,而Rubisco活性低于CK组,所以HH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并不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缺乏原料CO2造成的,而是由于Rubisco活性下降影响了②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的速率,进而引起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D1蛋白
是PSⅡ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对维持PSⅡ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且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失活。因此该实验是探究过剩的光能是如何影响光合速率变化的。利用番茄植株进行的三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番茄是否用SM
处理、培养条件是否为亚高温高光,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根据图丙的实验结果可知,②③组的光合速率小于对照组①,可知①组、②组都是未用SM处理、D1蛋白的合成正常的番茄,不同的是①在常温、适宜光照下培养,②组是在亚高温高光下培养,图中结果显示②组净光合速率下降,说明亚高温
高光对光合作用有抑制效应。③组用适量的SM(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处理番茄植株,在亚高温高光(HH)下培养,与②组相比,净光合速率下降更明显,说明亚高温高光对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是因为抑制了D1蛋白的合成,所以通过合成新的D1蛋白可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1
8-1【基础】【正确答案】1、9:3:3:12、统计黑身果蝇是否全为雄性或对黑身果蝇的性别进行统计黑身果蝇全为雄性或答为“统计灰身果蝇性别比”则后一空答案为“灰身果蝇雌雄比为2:1”“雌果蝇是否全为灰身(或“雌果蝇的性状比例”)”则后一空答案为“
雌果蝇全为灰身”3、AaXBY、AaXBXb6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1:1:1:1【试题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一只长翅灰身雄果蝇与一只长翅灰身雌果蝇杂交,统计子一代的表型及数量比,结果为长翅:残翅=3:1、灰身:黑身=3:1,说明长翅、灰身为显性。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
传,故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可知,一只长翅灰身雄果蝇与一只长翅灰身雌果蝇杂交,统计子一代的表型及数量比,结果为长翅:残翅=3:1、灰身:黑身=3:1,说明长翅、灰身为显性,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一代的果蝇中,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
身=(3:1)(3:1)=9:3:3:1。由于子代体色性状比可知,亲本为杂合子,无论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均符合题干性状比,若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只看B/b,则一只长翅灰身雄果蝇XBY与一只长翅灰身雌果蝇XBXb杂交,子代为XBXB、XB
Y、XBXb、XbY,故需要进一步统计子代雄性的性状,若黑身全为雄性,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B和b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子代均为3:1的性状比可知,两只长翅灰身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子一代
中的长翅灰身A-XB-果蝇的基因型有2×3=6种。选取子一代中的残翅灰身雄果蝇aaXBY与亲本的长翅灰身雌果蝇AaXBXb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值分别为(1/2Aa:1/2aa)(1/2XBY:1/2
XbY),即表型为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1:1:1:1。18-2【基础】【正确答案】1、显性不抗霜2、4/93、只有宽叶植株,且雌:雄=1:1(或宽叶雌株:宽叶雄株=1:1)雌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例为1:2(或宽
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雄株=1:1:1)【试题解析】分析:1、分离定律的实质: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
组合而自由组合。只考虑抗不抗干叶病这一对性状,父本(抗干叶病)与母本(抗干叶病)杂交,F1中出现了不抗干叶病的个体,说明抗干叶病是显性性状;由于控制抗不抗霜的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且与控制抗不抗霜的基因F(f)独立遗传,说明F(f)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亲本的基因型都为Ff。只考虑抗不抗
霜这一对性状,父本(抗霜)与母本(不抗霜)杂交,F1雌株都表现为抗霜,可以推导出抗霜为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XEY(父本)、XeXe(母本),所以F1雄株的基因型为XeY,全都表现为不抗霜。综合(1)的分析,亲本的基因型为FfXEY(父本)、
FfXeXe(母本),其杂交产生的F1抗干叶病为:1/6FFXEXe、1/3FfXEXe、1/6FFXeY、1/3FfXeY,其随机交配,含基因F的配子=1/6×2+1/3×2×1/2=2/3,含基因f的配子=1-2/3=1/3,所以子代抗干叶病(F_)=(2/3×2/
3)+(2×2/3×1/3)=8/9;雄配子Xe=1/2、Y=1/2,雌配子XE=1/2、Xe=1/2,所以子代抗霜(XEX-)=1/2,故子代抗霜抗干叶病(F_XEX-)=8/9×1/2=4/9。根据题干信息,可以推知亲本基因型为XBXb(杂合宽叶雌株)、XbY狭叶雄株,
若是仅含基因b的雌配子致死,则子代为XBXb(宽叶雌株):XBY(宽叶雄株)=1:1;若是基因b纯合的雌性个体致死,则子代为XBY(宽叶雄株):XbY(狭叶雄株):XBXb(宽叶雌株):XbXb(致死)=1:1:1。18
-3【巩固】【正确答案】1、父本b基因纯合致死,不存在基因型为ZᵇW的母本2、3、ddZAbZaB、D+DZaBW0【试题解析】分析:不含B基因存在胚胎致死效应,即b基因为致死基因,所以不会出现ZbW和ZbZb个体。b基因为致死基因,因为雌蚕的基因型只能为ZBW,,不能为子代提供
b基因,因此只有父本能提供。用杂合油质色雄蚕和正常体色雌蚕作为亲本杂交,子代中雄蚕均为体色正常,雌蚕均为油质色,且部分雌蚕死亡,因此可方便、快速地从杂交后代的幼蚕中挑选出雄蚕。遗传图解如下:。亲本组合为雄性正常体色姬蚕(ddZA−Z−−)与雌性油质色
黑缟斑蚕(D+—ZaBW),F1出现普斑和油质色雌蚕,且没有出现正常体色的雌蚕,因此雌性油质色黑缟斑蚕的基因型为D+DZaBW,雄性正常体色姬蚕的基因型为ddZAbZaB;F1随机交配,F₂中雌性正常体色普斑蚕的比例
为0。18-4【巩固】【正确答案】1、WY2、ZZXY2ZWXX和ZWXY3、5:3亲本雄性的某一条Z染色体上7:5【试题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体内有W染色体时,非洲慈鲷均发育为雌性。分析表格,非洲慈鲷在不存在W染
色体时,若体内有Y染色体则表现为雄性,但体内有W染色体时,不论是否有无Y染色体,非洲慈鲷均发育为雌性。若性染色体组成为ZWXX的非洲慈鲷(雌性)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雄性)杂交,根据雄性必须要含有Y染色体,但不能有W染色体,可推测
F1的雄性性染色体组成是ZZXY。而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有多种,可能含有W染色体,也可能W和Y染色体均不含有,则F1的雌性中,性染色体组成包含W染色体的有ZWXX和ZWXY两种,不含W染色体的则为ZZXX。①现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ZWXY的非洲慈鲷,与一只染
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则后代的染色体组成为ZZXX1/8雌、ZZXY1/4雄、ZZYY1/8雄、ZWXX1/8雌、ZWXY1/4雌、ZWYY1/8雌,6种情况,故雌性:雄性=5:3。②若测得F1雌性:雄性=1:1,即雌
性个体比例减少,推测可能是某条性染色休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导致个体在胚胎时期死亡,由于亲本母本的每种性染色体只有一条,所以不可能含有隐性致死基因,故隐性致死基因最可能存在于亲本雄性的某一条Z染色体上。③在②的条件下,即某条Z染色体上含有隐性致死基因,则可推测F1所有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和比例是:
ZZXX1/3、ZWXX1/6、ZWXY1/3、ZWYY1/6,与性染色休组成为ZZXY,且不含隐性致死基因的雄性个体交配,获得F2的雄性占比是:1/3×1/2+1/6×1/2×1/2+1/3×1/2×3/4+1/
6×1/2=5/12,则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7/12:5/12=7:5。18-5【巩固】【正确答案】1、易位2、常A基因移接至W染色体上A基因移接至Z染色体上3、Ⅱ理由:子代的雄性均无斑,雌性均有斑,可根据有无斑判断雌雄个体。【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a是位
于常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用X射线照射一批基因型为Aa的蚕卵(研究表明经射线处理后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孵化后挑选雌蚕做为亲本与雄蚕(aa)杂交即测交,产卵、孵化得到子一代幼蚕,统
计多组幼蚕的表型及比例发现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情况Ⅰ测交后代无论雌雄都有两种表现型且有斑和无斑比例为1:1,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无关,即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
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的常染体上;情况Ⅱ测交后代有斑都是雌性,无斑都是雄性,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即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的性染体上,又由于只有雌性为有斑(ZWA),雄的为无斑(ZZ),所以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的W性染体上
;情况Ⅲ交后代无斑都是雌性,有斑都是雄性,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即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的性染体上,又由于只有雌性为无斑(ZW),雄的为有斑(ZAZ),所以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的Z性染体上。蚕农可根据幼蚕体表是否有斑区分雌雄蚕,可选择情
况Ⅱ的子代有斑雌性(ZWA)和无斑雄性(ZZ),(注意:因为如果出现基因缺失,也用a表示),所以情况Ⅱ的子代有斑雌性ZaWA和无斑雄性ZaZa,杂交过程的遗传图解参考答案的内容,从遗传图解可看出杂交子代雌性为ZaWA(有斑),雄
性为ZaZa(无斑),这样就可以根据体表是否有斑区分雌雄蚕,从而筛选出雄蚕,因为雄蚕的蚕丝质量好、产量高。点睛:本题旨在考查ZW型的伴性遗传,解题关键是熟悉遗传规律。18-6【提升】【正确答案】1、20或22、伴Z
显性遗传一定3、纺锤形茧和椭圆形茧BBZAZa、BbZAZa2/54、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受精卵中无正常Z染色体,无法正常发育5、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
状【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表格分析:F1中,雌蚕有斑纹:无斑纹=1:4,雄蚕有斑纹:无斑纹=1:4,无论雌雄有斑纹和无斑纹比例相同,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雌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1:1,雄蚕纺锤形茧
:椭圆形茧=2:1,在雌雄子代中比例不同,所以推测A、a位于Z染色体上。家蚕是二倍体生物,所以正常情况下,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后期I的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雌家蚕染色体组成为ZW,在减数分裂后期IZW分离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得到的子细胞一半有W染色体,一半没有W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后期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后期Ⅱ的细胞含有0或2条W染色体。F1中雌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1:1,雄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2:1,在雌雄子代中比例不同,所以推测A、a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雄蚕为纺锤形茧,子代中既有纺锤形茧又有椭圆形茧,可知
纺锤形茧为显性性状,所以家蚕纺锤形茧的遗传方式为伴Z显性遗传。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所以Z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一定与性别相关联。根据第(2)题分析可知,A、a位
于Z染色体上,纺锤形茧为显性性状,亲本雄蚕为纺锤形茧,子代中既有纺锤形茧又有椭圆形茧,F1中雌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1:1,雌蚕母本提供W,说明雄蚕产生的配子为ZA:za=1:1,雄蚕基因型为ZAza,F1中雄蚕纺锤形茧:椭圆形茧=2:1,说明亲代雌蚕关于茧形既有椭圆形茧又有纺锤形茧
。亲本为有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F1中,雌蚕有斑纹:无斑纹=1:4,雄蚕有斑纹:无斑纹=1:4,无论雌雄有斑纹和无斑纹比例相同,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无斑纹为显性。由于子代有斑纹:无斑纹=1:4,说明无斑纹雄蚕亲本中既有BB,又有Bb。有斑纹雌蚕亲本基因型为bb,产生b的配子,子代中bb占1
/5,说明无斑纹雄蚕亲本产生的b配子占1/5,那么产生的B配子占4/5,由此可以得出无斑纹雄蚕亲本中有3/5BB、2/5Bb。综合可知亲代雄蚕的基因型为BBZAZa、BbZAZa。亲代雄蚕为3/5BB
ZAZa、2/5BbZAZa,产生BZA配子占比为3/5×1/2+2/5×1/2×1/2=2/5。如图所示,细胞中性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雄蚕ZZ0与正常雌蚕ZW杂交,得到子代ZZ、
ZZ0、ZW、Z0W,若子代中雌雄比例为1:2,说明Z0W致死,受精卵中无正常Z染色体,无法正常发育。本实验中显隐性未知,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可以采用正反交的方法。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
反交结果不同则位于Z染色体上。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18-7【提升
】【正确答案】1、遵循X2、RrXDXd、RrXDY2:13、RXD雌实验思路:让亲本(或F1)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4、1/3【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
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分析F1表现型及比例可知:雌株中均为圆形叶
,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2,表明叶形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F1的雄株和雌株中均表现为红花:白花=2:1,表明基因R、r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亲本为圆形叶红花雌株和圆形叶红花雄株,F1代雄株中出现心形叶和白花,则亲本圆形叶红花雌株基因型为RrXDXd、圆形叶红花雄株为RrXDY。若不进行诱变处理,即没有配子不育的情况,这对亲本杂交后代圆形叶基因型为XDXD、XDXd、XDY,因此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植株中雌雄之比为2
:1。分析表中杂交实验结果,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2,说明不育配子含D基因,造成后代圆形叶减少;F1的雄株和雌株中均表现为红花:白花=2:1,说明不育配子含R基因,造成红花数量减少。若RXD的雄配子不育,则后代雄株中圆形叶:心形叶=1:1,与实验结果不符。则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RXD
的雌配子不育。若RXD的雌配子不育,亲本圆形叶红花雌株(RrXDXd)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rrXdY)杂交,理论上后代不应该出现圆形叶红花植株。所以实验思路:让亲本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与F1中的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
表型;实验结果:子代中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假设诱变处理对植株的影响同样适用于F1植株,即F1雌株产生的RXD的雌配子不育,则F3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RrXDXd)和心形叶白花雄株(rrXdY)杂交,子代雌株基因型为RrXdXd、
rrXdXd、rrXDXd,则子代雌性植株中圆形叶白花植株占1/3。19-1【基础】【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增加2、T3负反馈调节3、T3、T4、TSH和TRH呆小症4、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试题解析】分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2种:甲状腺素(T
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以受到神经的调节,也可以受下丘脑的分
级调节,故既有神经又有体液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要保持平衡,体温才能稳定,当产热增加时,散热也会增加。由图可知,T3可以直接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反馈抑制作用,而T4需要通过脱碘作用转化为T3才能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作用,这种调节叫负
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含碘元素,故长期缺碘会直接影响T3和T4的分泌,而这二者的含量又会影响TSH和TRH的分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孕妇缺碘,新生儿容易出现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激素又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新生儿容易应缺乏甲状腺激素而患
呆小症。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反应速度较缓慢、通过体液运输。19-2【基础】【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
体,而不是甲状腺3、电信号→化学信号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促进细胞代谢【试题解析】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
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当人体处于饥寒交迫状态时,就会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发生反射活动,支配下丘脑、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分泌相关的激素,即通过神经—体液节来维持内环境稳态;其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
进血糖浓度的提高;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浓度。图示过程中能看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分泌的TRH和垂体分泌的TSH的调控,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图示过程能体现出甲状腺激素分泌
的调节机制为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提高垂体细胞代谢速率。甲状腺癌患者切除甲状腺后,无法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但下丘脑仍然可以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垂体,促进垂体
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兴奋传导至突触,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所以就转化成化学信号,标志着该过程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寒冷刺激会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19-3【巩
固】【正确答案】1、①③④高于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级反馈或负反馈肾上腺素3、胰高血糖素激素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4、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图2中c、d、e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同
时e激素反过来会调节c和d激素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激素f为抗利尿激素。图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其中表示内环境的是①淋巴(液),③组织液,④血浆;若②为脑细胞,a处的氧气在运输到b处的过
程中,被组织细胞消耗了一部分,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代谢水平,增加产热,其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轴线:寒冷刺激后,图2中下丘脑分泌物质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促进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最终引起e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若e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和下丘脑,以维持e的含量,属于负反馈调节;寒冷时,与激素e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通过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增加血糖浓度;由于激素
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故为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这种激素才能维持其含量的动态平衡。通过图3分析,免疫细胞表面含有激素、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激素、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免疫细胞
,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图中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19-4【巩固】【正确答案】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2、乙下丘脑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3、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
节和体液调节)4、将生理状态一致的成年雄性大白鼠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灌胃等量的蒸馏水相同且适宜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神经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乙表示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属于激素调节;丙表示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若甲模式中,靶腺为肾上腺皮质,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和调节肾上腺皮质的分泌;该过
程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轴线,属于分级调节。抗利尿激素可以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新收,减少尿量,如果头部创伤导致下丘脑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人患尿崩症,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涉及图中的乙模式。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
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该方式既涉及神经系统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涉及胰岛素等激素参与的激素调节,故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因变量是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
动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②方法步骤,第一步:将生理状态一致的成年雄性大白鼠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然后分别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测定与记录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无关变量一致);第二步:每日用灌胃器给甲组大白鼠灌喂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乙组大白
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设置实验组(有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无单一变量);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一段的时间,测定与记录甲、乙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③结果预测与分析:a.未给甲状腺激素时,经测定发现甲、乙两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b.给甲组鼠甲状腺激素后,
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动物的耗氧量和活动量增加。19-5【巩固】【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去甲肾上腺素3、D组接种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MA与MB无明显差异,MD显著低于MCⅡLH可抑制新冠病毒的增殖,通过减少病毒数量降低病毒对机体细胞的损害;LH可降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呼吸窘迫和脏器损伤【试题解析】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
调节: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最后由肾上腺皮质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发现并清除病原微生物。因此,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
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下丘脑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达到并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又通过体液运输作
用于肾上腺,促进其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据图分析,脾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调控T细胞的生命活动,T细胞膜表面有识别结合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实验设计时应设计对照组即不感染病毒的正常细胞,同时要验证LH对正常细胞有无作用。实验组为感染病毒的靶细胞,实验组中再设置空白对照
组,因此,实验分为四组。LH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效,MA与MB无明显差异,LH对靶细胞有效MD显著低于MC。根据题意可知,LH可抑制新冠病毒的增殖,通过减少病毒数量降低病毒对机体细胞的损害LH可降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呼吸窘迫和脏器损伤。19-6【提升】【正确答案】1、神经-体液-免
疫下丘脑2、分级调节协同3、负反馈4、体液免疫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实验条件的控制(控制无关变量)低于【试题解析】分析:图1表示的是糖皮质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与负反馈调节机制;图2表示的是下丘脑CRH神经元通过信息分子作用于脾神经,脾神经释放去甲
肾上腺素(一种神经递质);图3表示的是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体液免疫过程。根据题意: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根据题意:图1中,由于下丘脑调控垂体中促激素的分泌,垂体分泌的促激素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这种调控H
PA途径称为分级调节。GC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GC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GC的过度升高是GC负反馈调节过程受到破坏,而是调节功能下降
。①根据图2中所示,由B淋巴细胞参与,且产生抗体的免疫活动为体液免疫。②根据图2中所示,图中的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乙酰胆碱,属于细胞因子,与白介素等功能相当,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刺激B细
胞增殖(分裂)和分化。此处乙酰胆碱并非神经递质。③根据题中关键信息:科研人员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此为验证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相关结论,自变量为有无脾神经(手术法切除),两组小鼠均手术的目的是排除手
术本生对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因变量是抗体的水平,无关变量包括实验的身体状况,饲养环境,疫苗处理等。根据以上分析完善表格如下:实验目的简单操作过程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处理a.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测定(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实验组处理实验组手术切除脾神经。对照组处理b
.对照组小鼠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实验条件的控制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相同疫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结果检测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预期实验结果d.实验组小鼠的相对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小鼠。19-7【提升】【正确答案】1、识
别多巴胺、运输Na+2、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增多3、减少4、黑盒除第一到第八天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外,其余均与实验组相同对照组小鼠主要停留在黑盒里面,实验组小鼠主要停留在白盒里面5、分级调节和(负)反馈②③④健康人和吸毒者平均年龄有较
大差异【试题解析】分析:图1是一个突触结构,多巴胺通过胞吐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MNDA结合,使Na+顺浓度进入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膜兴奋。可卡因能够阻碍多巴胺转运载体回收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延长兴奋时间。图2黑白盒实验研究的是小鼠的成瘾行为,小鼠有昼伏夜
出的生活习性,把小鼠放入黑白盒中,正常小鼠会远离白盒,进入黑盒内活动。实验者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可卡因后放入白盒训练(阻止小鼠进入黑盒),可卡因可使小鼠兴奋感延长,“快感”更长、更明显,多次重复注射可卡因配合白盒训练的操作,小鼠就会把快感和白盒建立起联系,
形成违背小鼠生活习性的条件反射,即多次重复后,将这类小鼠随机放回黑白盒中,小鼠会倾向于寻找并停留在白盒活动。详解:(1)据图1可知,多巴胺释放后能与MNDA结合,同时使Na+内流,因此MNDA的作用是识别多巴胺、运输Na+。(2)据
图1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突触前膜内,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3)长期吸食可卡因,会抑制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机体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数量会减
少,来缓解毒品的刺激,即减少突触后膜上的MNDA,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4)①小鼠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因此一般情况,小鼠偏好黑暗环境,即正常生理情况下小鼠
主要停留在黑盒里面。②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可卡因的有无,故对照组小鼠应第一到第八天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它与实验组相同;由于对照组小鼠与正常情况一样主要停留在黑盒里面,而实验组小鼠注射可卡因成瘾后过度兴奋,故预期结果应为:对照组小鼠主要停留在黑
盒里面,实验组小鼠主要停留在白盒里面,即实验组小鼠在白盒停留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5)分析图3信息可知,雄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的调控,而雄性激素的含量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因此题图
中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题表中信息表明,吸毒者的LH、FSH、T的水平均低于健康人,说明题图中的②③④过程减弱。由于健康人和吸毒者平均年龄有较大差异,所以该调查不严密。
20-1【基础】【正确答案】1、协调结构和功能功能平衡收支平衡2、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负反馈调节3、热带雨林地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大部分凋落物中的碳被分解利用,而塞罕坝林场因温度相对较低,分解者分解作用相对较弱,大部分凋落物中的碳储存在土壤中未被分解利
用4、间接价值和直接【试题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
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
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
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协调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往往选择生长较为缓慢的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而不选择生长较快的杨树等,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协调原理。一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否成功,最终要看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即是否达到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特征。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
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塞罕坝从荒漠变成如今的森林过程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属于次生演替。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热带雨林地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大部分凋
落物中的碳被分解利用,而塞罕坝林场因温度相对较低,分解者分解作用相对较弱,大部分凋落物中的碳储存在土壤中未被分解利用,所以发现塞罕坝林场的凋落物少而土壤碳储量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所以塞罕坝不仅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还可以作为风景区供游客参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20-2【基础】【正确答案】1、提高了该群落对光照等
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2、N、P吸收能力较强本地植物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小3、直接和间接重金属难以被机体代谢出去,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试题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汞
、银、镉等),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污染物质,同时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污染物,从而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这里在垂直方向上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这是群落垂直结
构的体现,进而提高了该群落对光照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元素含量高,因此,利用浮床进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浮床植物应选择对N、P吸收能力较强的植物,同时要注意尽量选取本地植物,这是因为本地植物
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小,也就是说应该尽量从本地物种中选择吸收N、P能力较强的植物用于浮床的建设。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这里既包含了生态方面的价值,也体现了欣赏价值,因而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的体现。若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
,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即浮床中的水生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若作为家畜饲料,则会沿着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20-3【巩固】【正确答案】1、水稻、杂草
、蔬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稻田养鸭场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整体2、渔业用地、林地、草地、耕地含碳有机物和CO2大3、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循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
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或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试题解析】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
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使生态系统的基石,如图中的水稻、杂草、蔬菜,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由于稻田养鸭场中的各种生物成
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含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所以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碳足迹、建设用地和渔业用地、林地、草地、耕地等。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在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与植食性食物相比,食用动物性食物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该生态农场建设实现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沼渣和
沼液的充分利用,使一个系统的废弃物可转变为另一个系统的原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体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该生态农业的意义是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
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将牲畜粪便放入沼气池,沼气池沼渣做肥料等措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0-4【巩固】【正确答案】分解者离子物理性别比例资源状况、社会需求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试题解析】分析:生态工程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
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工程系统。详解:(1)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蚯蚓、蜣
螂等)。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发酵处理中的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入植物细胞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2)烘光灯传递的是物理信息。性信息素干扰害虫的正常
交配,使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从而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3)该系统中的“设施养殖”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状况、社会需求。(4)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模式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因是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20-5【巩固】【正确答案】1、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二空顺序可颠倒)2、物种抵抗力3、垂直乙生态位4、生产者(或乙)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试题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
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
样性的主要指标。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立体生态浮床上层与下层生物不同,
增加了物种多样性;物种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是从垂直方向上看群落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些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图2只的乙对应;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
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可以通过研究某种动物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来确定该种动物的生态位。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故生产者(或乙)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该生态系统的
总能量。20-6【提升】【正确答案】1、直接2、合理设计生态系统,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⑥⑦⑨②⑤不能,产品源源不断的从生态园输出,导
致土壤无机盐持续减少,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因而不能保证生态园长期稳定发展。4、对自然资源既要开发利用,又要保护建设生态环境。【试题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
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生态园通过建设逐渐变得风景秀丽怡人,物产丰富健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购物,体验农耕,这里描述的是生态园的实用价值,是生物多样性
的直接价值的体现。合理设计生态系统,在生态园内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这是利用了鸟类作为捕食者的价值,多种鸟类到生态园捕捉害虫实现了生物防治,通过生物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了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通过鸟类的活动也调整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图中有⑥⑦⑨三个环节指向养殖,均能为养殖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饲料,②⑤环节指向种植,均是为种植的多种植物能提供肥料的途径,通过多种方式的循环实现了种植、养殖和加工的一体化生产,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做法不保
证生态园长期稳定发展,这是因为生态园各种产品如农产品、畜产品输出,导致土壤无机盐持续减少,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因而不能保证生态园长期稳定发展。该生态农业系统通过合理的建设,实现了种植、养殖和加工的一体化,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这种做法给
我们的启发是,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有注意保护建设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得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7【提升】【正确答案】相同与图a相比,图b中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充分利用农作物需要从农田中获取无机盐,而农产品却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不能全部回归土壤,所
以需要不断地给农田施加肥料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或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消灭害虫;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来提高作物的传粉率和结实率)沼气池中微生物的生活条
件;分解效率;秸秆、粪便等的成分【试题解析】分析: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2、能量的传
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3、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
化学能→热能。4、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详解:(1)图a和图b中,能量沿各营养级流动的渠道都是一样的。图a中能量利用方式较为单一,而与图a相比,图b中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充分利用。(2)农
作物需要从农田中获取无机盐,而农产品却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被人类等食用,但是不能全部回归土壤,所以需要不断地给农田施加肥料,以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3)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消灭害虫;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来
提高作物的传粉率和结实率等方式提高图中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4)确定沼气池产生沼气的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沼气池中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分解效率;秸秆、粪便等的成分;利用沼气的方式;沼气的用途等。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21-1【基础】【正确答案】1、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2、Smu3AIBamHISau3AⅠ会破坏标记基因DNA连接酶(或E.coliDNA连接酶或T4DNA连接酶)3、使大肠杆菌处于容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的状态4、CmR基因为氯霉素抗性基
因【试题解析】分析: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图中①是构建基
因表达载体,②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是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的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Sau3AⅠ能将BamHⅠ识别的核苷酸序列切开,但BamHI不一定能将Sau3AⅠ识别的核苷酸序列切开,因
此使用1种酶进行切割图1中含目的基因的DNA时,可选择的限制酶是Sau3AⅠ;Sau3AⅠ会破坏质粒的标记基因,所以切割图1中的质粒时只能用BamHI。进行图中①过程,①是将目的基因和质粒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重组DNA分子,除了用到限制酶以外,还
需用到的酶是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内,可使用钙离子溶液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容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的状态。图中③过程,常利用标记基因进行筛选,因此,若需将大肠杆菌接种到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则很可能
的原因是CmR基因为氯霉素抗性基因。21-2【基础】【正确答案】1、DNA双链复制AGCT2、DNA连接酶构巢曲霉保证sGFP基因可以在大丽轮枝菌细胞中表达3、潮霉素(绿色)荧光(强度)【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
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PCR扩增sGFP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由于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且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子链从5'→3’方向延伸,所以该过程需要
根据sGFP两端(3’端)核苷酸(或碱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为了保证sGFP正确插入质粒中,还需要在引物的5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由于质粒大片段是利用HindⅢ和BamHI共同切割得到的质粒的长片段,所以b链5'
端是利用HindⅢ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根据HindIⅢI识别的碱基序列可知,图中b链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5'→3')为AGCT。过程②为构建重组DNA,需要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终止子是使转录终止的序列,而目的基因不携带启动子和终止子,所以将sGFP插入构巢曲霉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的目的是保证SGFP能在大丽轮枝菌细胞中表达。过程③中需要配制细菌培养基,配制时要在培养基灭菌并冷却到80℃左右后,加入用无菌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潮霉素溶液,以防止杂菌
污染。由于潮霉素在高温灭菌时结构会被破坏,不能发挥选择作用,所以潮霉素不能与培养基一同灭菌;转基因成功的标志是形成目的基因的产物,所以最终可通过检测大丽轮枝菌菌丝细胞中绿色荧光强度,以筛选出绿色荧光蛋白旺盛表达的大丽轮枝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能准确识别图示的各个过程,理解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及其各组分的作用,理解PCR扩增的原理和过程。21-3【巩固】【正确答案】1、基因组文库2、BclⅠ和SmaⅠ限制酶DNA连接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13、农杆菌转化法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扩散4、耐性茎、
叶【试题解析】分析:基因组文库是指将某生物的全部基因组DNA切割成一定长度的DNA片段克隆到某种载体上而形成的集合。基因组文库根据DNA来源又分为核基因组文库、叶绿体基因组文库及线粒体基因组文库。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干重均增加;据图2可知,转基因植株的茎、
叶中Cd含量高于野生型。当基因未知,将酵母细胞的全部DNA提取、切割后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这个群体称为基因组文库。质粒是环状DNA,可以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结合目的基因的平末端和-CTAG黏性末端可知,质粒上
应用SmaⅠ和BclⅠ进行酶切,以形成平末端和-GATC的互补黏性末端,这样酶切后的质粒可以和图示目的基因进行连接;DNA连接酶可以使载体和目的基因连接,形成重组质粒;为了筛选出转入了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添加四环素和氨苄青
霉素,以筛选重组质粒;重组质粒为环状,且含有2个Sau3AⅠ的酶切位点(-↓GATC-),因此若用Sau3AI进行酶切,最多可以得到2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对于植物而言,将目的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
化法;雄性不育杨树株系,其花粉对其它植株没有干扰,因此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扩散。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的地下部、地上部、整个植株均增加,说明转基因植株在Cd污染的土壤中生长较
好,即对Cd具有更强的耐性;据图2可知,转基因植株茎、叶中的Cd含量比野生型的高很多,因此对转基因植株的茎、叶进行后续处理,可使转基因植株持续发挥富集Cd的作用,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便有效。21-4【巩固】【正确答案】1、NheI、SphIb链2、单克隆抗
体单克隆抗体的制作需要筛选,而多单克隆抗体不需要筛选3、均为红色只有C为红色【试题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
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S蛋白的核酸序列黏性末端为5,GATC-,-GTAC5,,限制酶NheI与SphI切
割质粒后,会产生与S蛋白的核酸序列相同的黏性末端,故应选择NheI与SphI对图中的质粒进行切割。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得到的a链是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互补的,a链与b链是互补的,故在S蛋白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模板链是b链。单抗的制作需要筛选,而多抗不需要筛选,抗原纯度越
高,产生的多抗纯度越高,因此抗原(S蛋白)纯度对单抗纯度的影响较小。若待测样本中含有新冠病毒,金标垫处的抗体1和T处上固定的抗体2可以与抗原结合,此时金标抗体1会聚集在T线呈现红色,其它游离的标记抗体1则继续向前到达C处,与此处固定有抗体1的抗体结合,从而使
C处变红,故T线和C线均变红,即检测结果为阳性;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则金标垫处的抗体1和T处上固定的抗体2不会结合,因此金标垫处和T线处均不变色,游离的标记抗体1继续向前到达C处,与此处固定有抗体1的抗体结合,从而使C处变
红,故只有C处变红,检测结果则为阴性。21-5【巩固】【正确答案】1、BamHⅠ和SacⅠ整合到玉米细胞染色体上并持续表达CaCl22、在伤口处加入酚类化合物,然后放入农杆菌液浸泡潮霉素3、抗P蛋白的抗体4、mRNA逆转录2和4退火温度偏高、引
物自连或互连【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操作程序包括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根据“强启动子能驱动基因的持续转录”,可知强启动子能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
。为使P蛋白基因在玉米植株中超量表达,应确保强启动子和P基因不被破坏;Ti质粒上的终止子是给予RNA聚合酶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重组后,P蛋白基因应位于强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由图1可知,应选用限制酶BamHⅠ和SacⅠ组合,将片段和Ti质粒切开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CaCl2处
理农杆菌,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使得构建的重组Ti质粒进入农杆菌中,再利用T-DNA片段(可转移的DNA)的特性,将P基因整合到玉米细胞染色体上并持续表达。据题意“双子叶植物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
分泌酚类化合物会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农杆菌一般难以感染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为了提高转化的成功率,可将玉米萌发种子的胚芽尖端割伤后于伤口处加入酚类化合物,然后放入农杆菌液浸泡,吸引农杆菌移向细胞,从而提高转化的成功率;由图可知重组Ti质粒上的标记基因有潮霉素抗性基因(位于T-D
NA片段上)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但转移到玉米细胞中的是重组Ti质粒上的T-DNA片段,因此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中筛选转化成功的植物细胞。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是目的基因(P蛋白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为检测P蛋白基因是否翻译成P蛋白,应从转基因甜玉米的细胞中提取P蛋
白,以抗P蛋白的抗体作为探针检测该基因是否在玉米细胞中成功表达。可以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过程得到cDNA;据题意“若PMO(吗啉反义寡核苷酸)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切去”,将PMO注
入玉米的受精卵中(实验组),淀粉酶合成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上含有内含子1转录的序列,通过逆转录过程得到cDNA片段也含有内含子1序列,用凝胶电泳技术鉴定PCR扩增后获得的产物,实验组有目的条带,未注入PMO的对照组无目的条带,并结合图2可知,以
cDNA为模板进行PCR时需加入引物2和4,实验证实PMO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切去;某次实验结果电泳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任何条带,从PCR的操作和引物设计角度解释可能的原因有:①退火时的温
度偏高,致使引物不能与模板DNA的相应部位结合;②同种引物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配对,或者2种引物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配对,使引物自连或互连,导致引物不能与模板DNA的相应部位结合。21-6【提升】【正确答案】1、耐高温DNA聚合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的3'端2、启动子原核细胞
中基因表达时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引物4对应的区段靠近启动子时先转录出S蛋白的mRNA序列3、HindⅢ、Ndel、EcoRI重组质粒pX2和pX5酶切后形成的750和550片段碱基对总和为S—RBD融合基因长度13004、否观察菌落是否具有荧光,有荧光的则含有pX质粒5、此种双抗原疫
苗含有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有利于进入靶细胞,从而激发细胞免疫【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由于操作过程具有较高的温度,故PCR过程中,需要的酶是耐高温DNA聚合酶;该酶的作用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的3'端。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用于驱
动基因的转录,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时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引物4对应的区段靠近启动子时先转录出S蛋白的mRNA序列,故引物4对应的区段要连接在靠近启动子部位。据图可知,目的基因应插入到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可选择的酶有HindⅢ、Ndel,此外
结合图2电泳图可知,还需经融合基因的1300bp切割,图1中该融合基因中的限制酶是EcoRI;分析图2,图右边M是对照基因,用于标记大小,1、2号泳道是两个质粒全长,3、4号泳道是酶切后目的基因和质粒的大小,据图可知,重组质粒pX2和pX5构建成功的依据
是:重组质粒pX2和pX5酶切后形成的750和550片段碱基对总和为S—RBD融合基因长度1300。在工程菌的筛选时,由于含目的基因的菌落对第二次培养时使用的抗生素无抗性,故在第二次培养时存活的菌落不含目的基因;鉴定pX质粒是否导
入工程菌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观察菌落是否具有荧光,有荧光的则含有pX质粒。分析题意可知,此种双抗原疫苗含有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有利于进入靶细胞,从而激发细胞免疫,故此种双抗原疫苗比常规S蛋白疫苗更具优势。21-7【提升】【正确答案】1、BamH
I和SacI2、脱分化潮霉素不能a4株系玉米中导入的目的基因可能未表达(转录或翻译)3、逆转录引物2和引物4吗啉反义寡核苷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剪切退火温度太高、引物自连或互连【试题解析】分析: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基
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强启动子能驱动基因的持续转录,为使P基因在玉米植株中超量表达,同时要确保强启动子和P基因
不被破坏,由图1可知,应优先选用BamHI和SacI酶组合,将DNA片段和Ti质粒切开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外植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由图1可知,潮霉素抗性基因属于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且位于质粒的T-DN
A上,可随T-DNA整合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上,因此将农杆菌浸泡过的玉米愈伤组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中需加入潮霉素进行筛选;图2显示,a4株系玉米的P蛋白相对表达量与野生型玉米的基本相同,可能是由于a4株系玉米中
导入的目的基因没有成功表达所致,所以图2的测定结果并不能说明a4株系末导入重组质粒。①为验证吗啉反义寡核苷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剪切,可以从受精卵发育后3天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胚细胞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
形成cDNA;②若吗啉反义寡核苷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的对应序列被剪切,则实验组RNA前体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不能被剪切下去,对照组RNA前体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能被剪切下去,使用图3所示的引物2和引物4进行PCR扩增;③对PCR扩增后的产物用电泳技术
进行鉴定,其结果为实验组有目的条带,对照组无目的条带,说明吗啉反义寡核苷能阻止前体RNA上内含子1的对应序列被剪切。PCR是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与结合的。在PCR操作过程中,如果退火温度太高、引
物自连或互连,均会导致电泳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任何条带出现。因此,某次实验结果电泳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任何条带,可能是在PCR操作过程中退火温度太高、引物自连或互连所致。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