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专练03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33.545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要点专练03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要点专练03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要点专练03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要点专练03.docx,共(9)页,33.54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bd8a8fbab165594ab21b4fd32659e3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要点专练03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73页押题角度1古代中国的法治1.[2024·朔州市高三一模]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B

.法制观念趋于成熟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D.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主要体现了以刑法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制观念趋于成熟,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明德”是“彰明德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

反映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没有体现礼法并用治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盐城市高三二模]《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据此可知()A.晋国刑书是中国最早成文法B.晋国已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稳C.刊布刑书成为历史发展趋势D.法家和儒家国家治理主张不同答案:D解析:晋国的铸刑鼎、著刑书,体现了法家的治理思想;孔子对此批评和否定,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这说明法家和儒家不同的国家治理主张,D项正确;郑国的子产将

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排除A项;晋国铸刑书并不能证明晋国已经礼崩乐坏,排除B项;晋国的做法是否代表历史发展潮流,在材料中并不能证明,排除C项。故选D项。3.[2024·襄阳市高三一模]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把刑法浇筑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于众。晋国大

夫叔向写信给子产,警告说:历来的君主都不预先制定刑法,原因就是怕民众会抛弃礼义而引用刑法去争讼,那时的百姓就难以统治了。二者之争的实质是()A.社会治理理念的选择B.如何维护封建等级秩序C.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D.诸侯国影响力之争

答案:A解析:据材料“历来的君主都不预先制定刑法,原因就是怕民众会抛弃礼义而引用刑法去争讼,那时的百姓就难以统治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鼎受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反对,认为公布刑法会让百姓难以统治,引发了德治与法治之争,所以二者之争的实质是采用德治治理社会还是采用法律治理社会,A项正

确;春秋时期封建等级秩序尚未确立,排除B项;春秋时期尚未产生诸子百家思想,且材料中的二者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并非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德治与法治之争,没有涉及诸侯国的实力与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4.

[2024·湖南长沙一模]在秦代,身高六尺(十岁左右童子的一般身高)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到了汉代,汉律则规定十岁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这一变化反映了()A.战争带来社会秩序混乱B.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C.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黄老治国思想的实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秦代以身高作为需要负刑事责任的标准,汉代以年龄作为刑事责任标准,而秦代六尺所对应的年龄是十岁左右,与汉代十岁标准相差不大,说明由秦到汉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没有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从秦国开始推行户籍制度,而到了汉代,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初期的户

并不会登记人的年龄,而从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才“初令男子书年”。在国家不掌握民众年龄的情况下,以年龄作为负刑事责任标准会存有报说以逃避罪责的风险,B项正确;材料并未有信息表明是由战争带来了社会秩序混乱,排除A项;材料交代的是两个朝代法

律规定的差异,并不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排除C项;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浙江金华二模]汉代《王杖诏书令》记录了如下案件:“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这说明汉代()A.令不具有法律效力B.采用严刑峻法治国C

.重视优抚高龄老人D.教化已与法律合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及所学可知,汉朝时期,统治者授予高龄老人鸠杖。王安世折伤了鸠杖,被处于弃市的惩罚。这折射出了汉

朝重视对高龄老人的优抚,C项正确;汉代的令具有法律效力,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严刑峻法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合流,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福建漳州三模]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

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这一现象表明()A.主流思想的巨变B.司法制度的完善C.民族交融的深化D.阶级矛盾的激化答案:C解

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齐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创立的政权。《北齐律》是北齐的主要法律,在法典体例、篇章结构、律文内容等方面均有创新,首创了“重罪十条”,其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

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这是自汉代开始的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的继续。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反映了政治统治中封建法律的儒家化,折射出了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并未发生巨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司法制度完善的相关信息,表

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咸宁市高三二模]针对少年犯罪,北宋政府规定,对10岁以下的押死刑犯,囚禁时不带枷禁锢;南宋政府规定对15岁以下

的少年在身犯重罪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减刑。据此可知,宋代()A.司法程序具有人文色彩B.法律体现保护少年特征C.执法过程缺乏严格监管D.崇文抑武治国特色鲜明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针对少年犯罪,北宋规定10岁以下的押死刑犯,囚禁时不带枷禁锢,南宋规定15岁以下的少年在身犯重罪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减

刑,说明宋朝的法律制度具有保护少年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规定,没有描述司法程序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执法过程中的监管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法律规定具有保护少年的特点,与崇文抑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8.

[2024·益阳市高三二模]以例辅律,是中国古代律法体系的传统。清朝于顺治二年,设立“律例馆”,专门负责修订国家法典《大清律例》。顺治、康熙时期《大清律例》所载律例计321条,雍正时期载律例计824条,乾隆四十三年修订的律例计1508条,到同治九年,所修订的律例增至1892条。清朝这一做法

()A.适应了当时司法实践的需要B.开创的律例合编体系影响后世C.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D.使司法行政过程逐渐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律例逐渐增多,这是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增加律例,A项正确;开创律例合编不是清

朝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司法的发展,而不是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律例增多不代表司法行政过程会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A项。押题角度2古代中国的教化9.[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一模]《史记·乐书》记载:“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这一表述认为,古代明君推崇音乐意在()A.尊重个性自由B.注重礼法并用C.重视自我娱乐D.强调道德教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夫上古明王举乐者……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意为贤明的君主奏乐,并不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欢娱,恣情

肆欲,快意于一时,端正教化都是从音乐做起的,音正行为自然会正,可知统治者推崇音乐意在强调道德教化,D项正确;本题主旨强调道德教化而非尊重个性自由,材料中也未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未体

现法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恰恰说的不是重视自我娱乐,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西周时,统治者教导人们要勤于农事和贸易,用丰厚的物质来孝养父母。而违反这一德行规范

的行为,《尚书》就有“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的说法。西周时期对“孝”的重视()A.体现了法律体系内容严密B.标志着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C.反映了礼崩乐坏王室衰微D.适应了宗族关系稳定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统治者教导人们要勤于农事和贸易,用丰厚的物质来孝养父母”

“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以血缘伦理为核心,所以西周时期对“孝”的重视,正是适应了维持宗族关系稳定的需要,D项正确;“孝”不属于法律体系的内容,排除A项;儒家德治的思想在东周被许多诸侯国作为治国的新思想,与西周时期人们对“孝”重视没有必然的

联系,排除B项;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情况出现于东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二模]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

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这一变化()A.折射出当时教师社会地位较高B.反映了唐律贯彻德主刑辅的原则C.意在加强教化以维护统治秩序D.体现了唐律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对于侵犯老师的行为单独制定了法

律条文,并处以相对于常规伤人案件更严厉的惩罚,但唐律所维护的教师是官学中的儒学教师,法律凸显了儒学的至高地位,意在加强社会教化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项正确;材料中唐律保护的是官学教师,而非所有的老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

唐律对于侵犯老师的行为处罚更为严厉,与律法的德主刑辅相悖,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唐律对于侵犯老师的行为处罚更为严厉,无法得出唐律具有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4·鞍山市高三一模]宋代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中蕴含

着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表现在为人处事上它要求人们宽大为怀,在持家方面要求人们勤劳节俭,在为官方面强调清正廉洁,在读书上强调读书做人,等等。由此可知,宋代家训()A.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B.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D.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据

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家训文化中宽大为怀、勤劳节俭、清正廉洁、读书做人等内容,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D项正确;题干是宋代家训,不是基层治理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宋代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

除B项;宋代家训是某个家庭或家族而言的,不能得出有家训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4·淮南市高三二模]宋朝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的《乡约》部分包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4项约文条款和“罚式”“聚会”“主事”等3项制度性条款;《乡仪》部分则包含“宾仪”“吉仪”“嘉仪”“凶仪”等4种乡民日常生活所需遵循的礼节。据此可知该乡约()A.推动了律令与乡规民约的逐渐合流B.具备了一定的行政职能C.意在构建儒家伦理主导的社会秩序D.

开启了理学世俗化历程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氏乡约》以儒家的礼仪作为约束乡民的依据,儒家道德思想逐渐向民众生活渗透,意在构建儒家伦理主导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律令与乡约的结合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此时的乡约属于民间自发约定,不具备行政职能,排除B

项;程朱理学思想家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而材料强调乡约,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4·河北邯郸二模]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温州人项乔将明太祖“六谕”引入《项氏家训》。《项氏家训》共四十七条,前六条均是对“六谕”的诠释,内容则是“谨

仿王公恕解说,参之俗习,附以己意”,但也添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和地域的内容,并且更加口语化。这表明明代家训()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C.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D.注重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添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和地域的内容,并且更加口语化”可知,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项氏家训》在诠释“六谕”的同时,增加了一些容易为族人理解的口语化内容,且适应时代和地域,有助于增强族人的认同,更好的发挥作用,凸显了世俗教化治理功能,C项正确;家训体现的是基层教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理学的统治地位是在中央确立

的,比如科举考试考查理学等,与地方基层教化关系不大,且该说法夸大了《项氏家训》的内容,排除B项;《项氏家训》更多是为族人编订的,并非全部市民,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4·济宁市高三二模]明代士人在宣讲太祖圣谕时,经常呼吁人们依“高皇帝六言”,

成就“极好的风俗”。为此高攀龙等士人宣讲时说:“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长上,人人随分尊敬他;人人有乡里,大家要和气些,人人做自家该做的事。”由此可知,明代士人的圣谕宣讲()A.强化了等级观念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倾注了儒家理想D.注重结合法律法规答案:C解

析:据材料“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长上,人人随分尊敬他”可知,这些宣讲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现了三纲五常的内容,据此可知,明代士人的圣谕宣讲倾注了儒家思想,C项正确;“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乡里,大家要和气些,人人做自家该做的事”强调的

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乡里和睦,没有涉及等级观念,排除A项;明代士人的宣扬更多的是为了加强基层教化,并非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没有涉及对法律法规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4·南平市高三二模]明朝成化年间

,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秉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D

.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秉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可知,《教民条约》内容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宗亲观念,其目的在于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进而维护社会稳定,D项正确;《教民

条约》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A项;《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而不是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排除B项;《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未体现邻保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17.[

2024·安徽合肥一模]明清时期,继承了乡饮酒礼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是正式的宴饮,过程分为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无算乐等环节,在升降拜答、注重行为仪式感的同时,将音乐的演唱、演奏融入其中,使道德礼仪

的思想主张在艺术层面得以充分展现。由此可知,这一习俗()A.运用律法推动儒学世俗化B.致使古代地方行政体制逐渐成熟C.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D.反映出国家对人民控制日渐强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使道德礼仪的思想主张在艺术层面得以充

分展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为周礼之一,西周至清朝的历代政府多将其视为倡导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谦让不争的道德教化举措,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充分发挥乡饮酒礼的道德教化作用

,C项正确;乡饮酒礼是在巩固原有的社会秩序,运用律法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则没有体现,排除A项;乡饮酒礼只是一种习俗,并不能对地方行政体制起到重要作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层面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