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11)页,606.02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b9cb1736521a68a9cc161beefe064b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建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西周时,福建首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周礼·夏官》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这说明A.福建地区成为周初重要
的分封国B.周朝的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C.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财政物资D.周期统治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
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
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4.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5.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
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6.大运河修建之后,成
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的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如图。据如图可知,当时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交通设施趋于完善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D.政治重心发生转移7.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
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C.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D.提高了行省议事效率8.陈寅恪认为,在政
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9.明
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10.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的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自然
灾害的频发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人口爆炸式增长11.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
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12.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
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13.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A.鸦片
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C.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D.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4.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对答一森:至国
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对答二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综合两则对答可知A.宗藩关系之争是
甲午战争的诱因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1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B.扩大各自
的在华利益C.争取日本参加一战D.共同来支配瓜分中国16.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
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17.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
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18.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
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B.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D.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19.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
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20.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
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A.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B.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D.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21.有学者认为,罗马万民法虽然不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但那些用来规定私人间贸易关系的常识也可能被恰当地
用来调整国家间关系,在财产转让领域内这种情况尤为多见。该学者旨在说明,罗马万民法A.孕育了当今国际法的诸多原则B.避免了形式主义法律弊端C.调节了社会关系上的复杂矛盾D.实现了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22.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
德性,真正的知识是对“是什么”的探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这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A.否定了人的内在本性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C.开
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D.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23.1300年--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的理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B.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D.物种的全球大交流24.据丹宁《法律的界碑》记
载,公元1606年英国商人约翰•贝特在缴纳了正常的议会税后,国王却下令额外征收5先令的葡萄干进口税,贝特以与“制定法相抵触”为由反对并向理财法院起诉国王,案件以贝特败诉告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英国A.额外征收进口税体现重商主义政策B
.议会与国王展开斗争实现权力制衡C.长期参与殖民战争致国家财政困难D.进口税增加是王室奢侈享受的后果25.某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会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就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
该学者意在强调文艺复兴运动A.否定了基督教理论的合理性B.对英国哲学的影响最为深刻C.使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高潮D.冲击了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26.15~16世纪,南欧掀起文艺复兴,北欧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时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社会深刻变革B.促进了民主意识觉醒C.冲击了罗马教廷权威D.继承了文艺复兴思想27.19世纪中期,英国有名的大型钢铁企业主约翰·巴克凭借购买了奥尔布·莱顿豪尔大庄园当上斯塔福德郡郡守。诸多工业巨头纷纷效仿,大量购买地
产,成为土地阶级以进入上层社会。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A.土地贵族占据统治地位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C.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巨大D.地产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8.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
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29.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
)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A.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B.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D.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30.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公社的一切管理
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的监督,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这里的“经验”是指A.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B.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C.为直接民主制积累了经验D.丰富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31.《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
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32.在西方绘画史上,有些画家“以表现罕见的或带有异邦情调的景象,或表现理想化的山水风光
为主。在构图、用色、造型等方面均加以主观处理,并将浓厚的个人激情寓于风景的描绘之中,使人观后联想无限,回味无穷”。他们的创作风格应属于()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二.非选择题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将19世纪前期英国没有出现法国式革命的原因归纳如下:序号原因陈述(1)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改革派领导人吸取法国大革命滑向暴力、恐怖和军事独裁的政治教训,力图将改革限制在议会选举制度方面(2)宗教改革树
立了国家权威英国国王脱离罗马教廷的束缚,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保持了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国家认同感(3)光荣革命后议会主权的传统(4)社会结构的变化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3)(4)的陈述。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纪以后,英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民间财富稳步增长,一些商人拥有了对外贷款等金融活动的资本,但放贷取利的行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斥之为“高利贷”,备受教会
谴责,英国国王也不断重申取缔高利贷的法令。然而高利贷活动屡禁不止,后来在宗教改革的冲击下,权威当局逐渐承认了利息的合法性。此后,放贷取利的行为一直为英国政府所认可。宗教改革后,大批修道院被解散,农业生产者从基督教会获得贷款渠道也被切断。生计艰难的小农为了生存不得不求助于私人放债者。16世
纪以来,莫格兰境内涌现出相当一批银行从业者,他们通过一系列信贷活动,在英国财政和金融领域里相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17世纪晚期,英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扩张远远超出了私人银行家所能承受的范围,整个财政制度出现了被压垮的迹象。为了缓解财政窘境,1694年8月1日,英格兰银行正式宣
告成立,它的问世标志着英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摘编自孙海鹏《近代早期英国银行业的兴起》材料二15—18世纪,中国资本市场中的钱庄、银号、帐局等新兴金融机构比之早期的典当铺以及钱铺、放帐铺发生了变异,除存款、放款、钱币兑换之外,更有过账
业务及钱票发行等新业务,汇兑也大量为商人服务。因银行业机构的进展,更大份额的金融业务摆脱了地主、商人、官僚之家家产的形式,开始由正式的社会化金融机构进行,尤其是相当多的一部分票据化形式的商业信用通过早
期的社会银行业机构进行。这一时期,作为主要业务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放款、抵押放款得到了发展,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存款作为重要业务形式也得到了发展,并在社会上普遍运用;存款的发展使商铺、金融机构扩大了资本规模;其次通过存款各种商铺及典当、钱庄、放帐铺等扩充了信用圈子,对18世纪以后钱票
的出现起了相当的催化作用。——摘编自刘秋根《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发育水平蠡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8世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变
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35.民国时期,各政治派别对辛亥革命存在着不同的纪念和解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政治派别时间言行甲1912年9月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1919年10月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
,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乙1912年10月关于民国建立的过程,政府发布的祭文只有“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孙中
山发起在北京举办革命纪念会,会期将届,接内务部通知,更名为共和纪念会。后政府下令将武昌的起义门、聚义门恢复为原名中和门、通湘门丙1912年10月当去年九月以前,君主之存在,尚俨然为一种事实,而政治之败坏已达到
极点,于是忧国之士,对于政界前途发展之方法,分为二派:其一派则希望政治现象日趋腐败,俾君主府民怨而自速灭亡者,即谚所谓“苦肉计”也,故于其失败,不屑复为救正,惟从事于秘密运动而已;其一派则不忍生民之涂炭,思随事补救,以
立宪一名词,套在满政府头.上,使不得不设种种之法定民选机关,为民权之武器,得凭借以与一战。此二派所用手段虽有不同,然何尝不相辅相成!去年起义至今,无事不资两派人士之协力,此其明证也丁1927年10月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
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国民党……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民众……只有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甲、乙、丙、丁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理由。(要求:写清序号,持
论有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3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有“天下不能一日无湖南,湖南不能一日无左宗棠”之称。作为晚清洋务派领袖、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左宗棠在开办
官办企业中认识到:“官开之弊防不胜防,又不若包商开办,耗费少而获利多”,提出“官办开其先而商办承其后”的主张。在国防上他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令“
中朝动色”,他认为“若纵横海上,彼有轮船,我方无之”“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治水师不可,欲整治水师,非设局制造轮船不可”,后向清廷建议设立海防全政大臣;“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袖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
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在向西方学习上主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辗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在设厂造船时设立“求得堂艺局”(后称福州船政学堂)。船政局破土动工
时,“求得堂艺局”就开始招生,并把“教习英法语言文字、造船、算法及一切船主之学,能自监造驾驶”作为主要任务。——摘编自沈传经《左宗棠与中国近代化》(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