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2.750 M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2.75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af682e356bf56a2554a186af1b3f15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合肥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一、选择题组(本题共计14小题,总分60分)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

示区域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A.a点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答案】1.A2.A【解析】【1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线速度递变规律可以看出在向北递减,因此为北半球;又因为图中的线速度大部分大于840千米/小时,根据南北纬60°纬线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即为837千米/小时,而30度的线速度约为1447km/h,可分析得出该区域大部分纬度是低于

60°,大于30°,所以大部分在中纬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纬度相同,但线速度不同,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海拔,由图可知,a的线速度大于b,故a的海拔高于b,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结论为:赤道处的线

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拔影响,相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2023年中秋与国庆相连,国内外华人共庆佳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23年9月29日(农历8月15日)北京时间20时,王明给位于英国伦敦(零

时区)留学的表哥发送中秋祝福微信,王明表哥收到信息应在当地时间()A.9月29日12时B.9月29日0时C.9月29日8时D.9月29日16时4.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庆也被更多人关注,当北京时间12时,地球上进入

10月1日的范围是()A.70°W向东到180°B.67.5°W向东到180°C.60°W向东到180°D.82.5°W向东到180°【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伦敦为零时区,两

地相差八个时区,区时相差8个小时,且伦敦(零时区)位置更西,应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减8小时,所以2023年9月29日(农历8月15日)北京时间20时,对应此时的伦敦(零时区)时间为9月29日12时,A正确,BCD错误,故

选A。【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0时所在经线和180°为日界线。当北京时间12时,0时位于西四区,西四区的中央经线为60°W,因此60°W向东到180°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为10月1日。C正确,ACD错误,故选C。【点睛】所

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读图,图中阴影部分与地球其它部分日期不同,MA、MC为晨昏线。M点刚好与70°纬线相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A.20°N,120°WB

.20°N,60°EC.20°S,120°WD.20°S,60°E6.甲地该日夜长是()A.8小时B.16小时C.12小时D.20小时【答案】5.D6.A【解析】【5题详解】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图中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说明M所在经线和C点所在经线

是两条日期分界线,一条是180°(日界线),另一条是时间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或者24时的经线)。A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或者18时,M点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则M点地方时为12:00或0(24:0

0)点,所以AM之间经度差90°,M所在经线又是日界线,所以M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则C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则M点经度为120°W,则60°E经线地方时为12:00,M点为晨昏线与70°S的切点,且其地方时为0时,70°S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由于切点纬度与直射

点纬度互余,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0°S。综上所述,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0°S,60°E),D正确,ABC错误,故选D。【6题详解】由上题可知,M地为0时,故甲地地方时为4:00,甲地又在晨线上,则甲地4:00日出,则甲地昼长为(12-4)*2=16h,夜长为24h-16h=8小时,A

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夜长=24h-昼长=日出地方时*2。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到附近海域一无人海岛(38°N)进行野外考察活动,通过“立竿测影”的方法确定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兴趣小组采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定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时,竹竿长度己知,则接下来必须观测和记录的数据是当日竿影最短时的()A.白昼长度B.竿影方位C.北京时间D.竿影长度8.该兴趣小组测得当日最短竿影长度与竹竿长度相等,则该日太阳直射点

的纬度为()A.7°NB.7°SC.17°SD.17°N【答案】7.D8.B【解析】【7题详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直射点与当地属于同一半球时用-,不同半球用+),tanH=竹竿长度/日最短竿影的长度。由材料可知

,当地纬度为38°N,竹竿长度已知,观测到日最短竿影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而可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D正确。测定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日最短竿影方位、北京时间、白昼长度无关,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若该兴趣小组测得日最短

竿影长度与竹竿长度相等,则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可计算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7°S,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直射点与当地属于同一半球时用-,不同

半球用+)目前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桂林山水”、“珠穆朗玛峰”、“三峡中的巫峡”、“黄河壶口瀑布”等一些风景荣幸地印在人民币的背面,称为“国家名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的四个景观中,与流水冲刷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乙和丁D.丙和丁10.甲图中雄伟壮丽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地壳抬升B.流水侵蚀C.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D.冰川侵蚀作用形成11.丙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

水作用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答案】9.C10.C11.D【解析】【9题详解】根据图中景观特征判断,甲为珠穆朗玛峰,乙为长江三峡,丙为桂林山水,丁为黄河壶口瀑布。珠穆朗玛峰由内力作用与冰川侵蚀作用共同形成,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

作用形成,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黄河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因此图中的四个景观中,与流水冲刷作用密切相关的是长江三峡和壶口瀑布,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根据图中景观特征判断,甲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由内力作用与冰川侵蚀

作用共同形成,因此甲图中雄伟壮丽景观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正确,符合题意;珠穆朗玛峰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再加上冰川侵蚀,形成了角峰,不仅是地壳抬升形成,A错误;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和流水侵蚀关系不大,B错误。单纯的冰川侵蚀作用不

可能形成雄伟的景观,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丙图是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所以该地区的岩层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故D正

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公里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

,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河心洲上,该河心洲为一处黄土台地,四周崖岸壁立,台地上是一座没有城培、没有树木的废弃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该城遗址所在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该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A.地壳抬升B.洪水冲蚀C.风

力侵蚀D.泥沙淤积13.古人把城址选择在台地上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农耕B.便于商贸C.军事防御D.取水方便【答案】12.B13.C【解析】【12题详解】地壳抬升的尺度相对较大,一般不可能只抬升图示河心洲大小的范围,A错误;该河心洲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在初期,两条河流中间的浅滩逐渐稳定,在枯

水期不被淹没,两侧河流呈环状将其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两侧河道把周边区域土层侵蚀变低,河床变低,中间的浅滩高到超出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河心洲,B正确;该河心洲被河流包围,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C错误;

由材料可见,该河心洲四周崖岸壁立,说明其高出水面较多,河床变低,泥沙淤积难以形成这种形态,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河心洲上是一座城池,结合图片可见,河心洲面积相对较小,而农业需求面积较大,该河心洲建成城池后,剩余空间有限,发展农耕不是其重

要目的,A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吐鲁番附近,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时交通以陆地交通为主。虽古城处有河流,但其航运价值低,选择在河心洲台地上建成,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商贸,B错误;由图可见,该台地三面环水,且四

周崖岸壁立,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利于军事防御,C正确;台地四周崖岸壁立,距离水面高度较大,故其取水条件相对于河流两岸其他区域并不占据优势,D错误。故选C。【点睛】流水侵蚀包括侵蚀作用和溶蚀作用。侵蚀作

用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溶蚀作用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流水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平原)、三角洲(河口)等地貌。下图为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读图

完成下面题。14.图中M是()A.向斜山B.背斜山C.断块山D.火山1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蕴含地下水资源最丰富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答案】14.B15.C【解析】【1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M地中间岩层向上凸,故判断为

背斜,从地形上看,中间高,两边低,判断为山地,其为背斜山,故B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15题详解】①为向斜两侧,地下水储量较少,故A排除;③为石灰岩,透水性较好,且为向斜构造,地下水较丰富;故C正

确;结合材料可得②位于背斜,不易储水,故B排除;④为花岗岩,花岗岩的渗透性差,不利于地下水形成和存储,故D排除;故选择C。【点睛】向斜通常是岩层向下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背斜则是良好的

储油、气构造,背斜地形下储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田广布,寻找油气资源时就需找背斜。八达岭一带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穿行该地区的京张铁路(见下图)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图中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A.沿等高线B.沿山脊线C.沿山谷线D.连接聚落17.设计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目的是()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B.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缩短运输距离C.既可连接居民点又方便停靠车站D.绕过山岭,

降低线路坡度【答案】16.B17.D【解析】【16题详解】图中长城的走向基本沿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值部位,根据等高线“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可知,长城走向沿山脊线分布,B正确,ACD错。故选B。【17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该地多山地,图中“人”字形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修建,虽然线路较长,但绕过山岭,降低了线路坡度,D项正确,B项错误。由图可知,该段铁路跨越河流较少,所以修建“人”字形铁路的目的不是避开河流,A项错误。该地地势陡峭,居民点分

布较少,C项错误。故选D。【点睛】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原则可巧记为:“低、高、大、小”。(1)成本低——山区地形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2)安全性高——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3)经济效益大——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

或高速路以直达为主。(4)生态破坏小——平原地区少占农田,不破坏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的保护。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图为河流阶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河流阶地成为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地是因为()①地形平坦②便于狩猎③土壤肥沃④便于防御A.①

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9.下列对该河流剖面的推断,正确的是()A.图中阶地形成的时间顺序为Ⅲ、Ⅱ、ⅠB.阶地堆积物在垂直方向上无分选性C.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D.该地地壳共经历了两次间歇性抬升

【答案】18.C19.A【解析】18题详解】早期的人类遗址多在河流阶地,主要是因为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多沉积物土壤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方便,便于农耕,①③正确;故选C。阶地上不好隐蔽,不便于狩猎和防御,②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

误。故选C。【19题详解】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所以Ⅰ阶地形成时间最晚、Ⅲ阶地形成时间最早,A正确;阶地物质是流水或风力沉积形成,分选性较好,B错误﹔河流上游为陡而深的V形谷,图中的河谷较宽,且有河漫滩分布,与上游的河谷不符,C错误﹔图中有三级阶地,说明

地壳经历了三次间歇性抬升,D错误。故选A。【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

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判断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分为4级,等级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下图为某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图中

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等级最低的是()A.①B.②C.③D.④21.如果该区域天气状况不变,某自驾游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经历的变化应是()A.气温:高-低-高B.气压:低-高-低C.天气:晴-雨-晴D.风向:偏西风-偏南风-东南风【答案】20.A21.D【解

析】【20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地是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因此①地洗车指数等级低,A正确;②地位于冷锋锋后,可能有降雨天气,洗车指数等级高,B正确;③地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但多大风天气,且可能迎来雨雪天气,不宜洗车,洗车指数等级高,C错误

;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多降水天气,洗车指数等级高,D错误。故选A。【21题详解】如果该区域天气状况不变,结合第4题分析,②④都在冷气团一侧,气温低,③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该自驾游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低-高-低,A错误;气温低,气压高,所以气压变化是高-低

-高,B错误;天气变化应是雨-晴-雨,C错误;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风向变化为偏西风-偏南风-东南风,D正确。故选D。【点睛】冷锋过境前温暖晴朗,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水、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前低温晴朗,过境时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

压下降,天气转晴。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2.与图示天气系统正确对应的我国天气现象是()A.b—伏旱;d—春雨B.a—沙尘暴;c—梅雨C.c—寒潮;d—台风D.a—北方夏季的暴雨;b—秋高气爽23.若b天气系统自

东向西移过某地,则该地()A.先吹东北风后吹西南风B.先吹西南风后吹东北风C.先吹东南风后吹西北风D.先吹东北风后吹东南风24.下列关于天气系统说法正确的是()A.a锋后多降水B.b控制多降水C.c锋后多降水D.d控制多下沉气流【答案】22.

C23.A24.C【解析】【22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a为暖锋,b为南半球的反气旋,c为冷锋,d为北半球的气旋。与其对应正确的我国天气现象,南半球的反气旋不会影响我国,排除AD;梅雨是准静止锋影响形成的,排除B;寒潮是快行冷锋形成,台

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C正确。故选C。【2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半球反气旋中心西侧吹东北风,东侧吹西南风,若b天气系统自东向西经过某地,则该地先吹东北风后吹西南风,A正确,排除BCD。故选A。【24题详解】根据第一题可知,a为暖锋,降水

多降在锋前,排除A;b为反气旋,反气旋控制下多晴朗干燥天气,降水较少,排除B;c为冷锋,降水多降在锋后,C正确;d为气旋,多上升气流,排除D。故选C。【点睛】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

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冷锋因移动速度快,强度大,历时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A.甲处少雨B.③在南半球为东北

风C.②处气流下沉是由于动力原因D.乙处是赤道低压带26.若此图为东亚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A.夏季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B.夏季③气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③气流冬季比夏季湿润D.冬季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答案】25.C26.D【解析】【25题详解】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图,结合学过的知识,;甲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A错误;③为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B错误;②处气流是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副热带地

区的高空堆积,不能向高纬运动,而被迫下沉,所以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C正确;乙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错误。故选C。【26题详解】若此图为东亚季风环流图,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则乙处是海洋,甲处是陆地,A错误;夏季③气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错误;③处冬季

盛行西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冬季比夏季干燥,C错误;冬季乙处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不易凝结,天气以晴朗为主,D正确。故选D。【点睛】东亚季风从成因上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夏季陆地温度较同纬度海洋高,形成低压,故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冬季

陆地寒冷形成高压,故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偏北风),冬季风力较强。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图中()A.①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B.②为近地表的西风带C.乙为多雨带D.③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28.当甲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A.气压带

、风带南移B.合肥地区盛行东南风C.南亚盛行西南风D.卓越中学昼长夜短【答案】27.B28.A【解析】【27题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60°N附近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30°N附近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

压带。①是来自赤道地区的高空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30°N附近大量堆积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原因,A错误;②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B正确;乙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C错误;③为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的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D错误。故选B。【28题详解】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当甲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陆地出现高压中心,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风带南移,A正确;此时合肥地区盛行西北风,南

亚盛行东北风,BC错误;位于北半球的卓越中学昼短夜长,D错误。故选A。【点睛】由于当地冷热的原因使气流上升或下沉,就是热力原因。赤道低压带是由于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极地高压带是极地近地面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的。因此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原形成的。进而低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都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其他原因使空气被迫上升或下沉,属于动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是因为高空气流被迫下沉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因为形成极锋,气流被迫上升形成的。因此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原

因形成的。进而中纬环流圈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A石家庄卓越中学正值“梅雨”季节B.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C.中南半岛盛行西南季风D.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30.以下关于大气活动中心①②的描述,最符合

实际的是()A.①强盛时,我国北方易出现寒潮天气B.①中心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散C.②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②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雨带推移有很大的影响【答案】29.B30.A【解析】【2

9题详解】图中显示,此时亚欧大陆上被强大的高压控制,而太平洋被低压控制,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我国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是6、7月份,A错误;地中海沿岸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B正确;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区

,冬季盛行东北季风,C错误;此时为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D错误。故选B。【30题详解】①为亚洲高压,在北半球冬季时势力强盛,此时我国北方易出现寒潮天气,A正确;①为亚洲高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为顺时针辐散,B错误;②为阿留申低压,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的

一部分,其成因是北半球冬半年,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致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C错误;②为阿留申低压,对我国雨带推移影响很小。有很大影

响的是副热带高压,D错误。故选A。【点睛】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故在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

低压;而在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二、填空题(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26分)31.下图是从极点上空看到的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所示日期为____前后。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

最大值的范围为____。(2)写出太阳直射点坐标:____(包括纬度、经度)。(3)A点的昼长是____小时,日落时间是____点,处在____(晨线/昏线)上。【答案】31.①.6月22日②.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23°26′N~90°N32.(23°26′N,90°W)33.①.18②.21③.昏线【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光照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光照图的判读、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

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自转方向可知,该图为北极点的俯视图,北半球上北极圈有极昼现象,是6月22日光照图,为夏至日,所以图示所示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或者说纬度23

°26′N~90°N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南半球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小问2详解】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直射点的纬度是北回归线,即23°26′N;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就是12点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根据地球的自转方

向进行判断(顺地球自转的方向,西经度数减小),此时90°W的地方时为12:00,故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90°W)。【小问3详解】顺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为昏线,所以A点位于昏线上,正值日落,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图中相邻经线之间经度差45°,地方时差3小时,结合自转方向可知,A点此时的地方时为21点,所以其昼长为(21-12)×2,即为18小时。32.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完成下列问

题。(1)说出A气压带性质特点:____;B风带其风向为____。(2)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___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盛行____。(3)图b中西南季风成因是____。(4)每

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的的【答案】32.①.高温、湿润②.东北风33.①.甲②.西北季风34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35.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解析】【分析】本题以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亚洲季风环流图为材料,涉及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气压带的

位置,可以看出A是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受其影响全年气温高,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也较多,因此其A气压带的性质特点高温多雨;在30°附近常年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带,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风由30°N附近吹向南北两侧,其中吹向赤道

的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东北风,因此,B风带风向为东北。【小问2详解】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图a所示时,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都偏南,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季,此时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高气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东亚地区风由陆地吹向太平洋形成西北季风,对应图

b中甲。【小问3详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风带北移,图b中西南季风为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的。【小问4详解】每年2月份是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很低

,在亚欧大陆上的冷气团仍然很强,形成的冷高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的天气。三、综合题(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14分)3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地质构造是____;乙地的构造地貌是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答案】33.①.背斜②.向斜山34.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易破碎,易侵蚀成为谷地。35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36.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渗水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修建隧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隧道塌陷。【

解析】【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质构造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甲地岩层向上弯曲,岩层年龄中老

翼新,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岩层年龄中新翼老,为向斜构造,从地表起伏来看,乙处海拔较高,为山地,所以乙地的构造地貌是向斜山。【小问2详解】甲地地形特征为中间低,南北两侧高,为谷地;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小问3详解】由

图可知,乙地的岩层形态为向下弯曲,且由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中间岩层较新,两翼的岩层较老,符合向斜构造的特征。【小问4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