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906.5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doc,共(18)页,90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a7f8cd1b47dd6001545ad883de466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第-次月考试卷高-地理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出题人:种娜审题人:孟国平-、单选题英国诺福克郡夫妇简·阿彻与克里斯·卡廷1987年花了2万英镑在海边买下一套三居室房屋。

房屋面朝大海、安静舒适,本应随房价上升趋势升值。但房产评估师近期对这处房屋评估后却告诉他们,受某种因素影响,这套房子面临被淹危险,目前仅值1英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材料中所提及的“某种因素”是指()A.水

土流失B.臭氧层破坏C.全球变暖D.酸雨危害2.你认为材料中房子被淹,目前仅值1英镑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的破坏B.大气中氟氯烃的含量大大增加C.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D.大量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答案】1.C2.C【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

房子位于海边;受某种因素影响,该房子面临被淹的危险。据此推测,某种因素指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造成该房子被淹,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从上题分析可知,该房子面临被淹危险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3.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多使用清洁能源B.提高能源利用率C.加强国际合作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许多清洁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太阳能、风能

、水能、地热能等,因此多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A不符合题意。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利用量,包括矿物能源利用量,因此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B不符合题意。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工协作,推广减排技术,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C不符合题意。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会导致全球经

济衰退,不能满足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因此属于不现实的措施,D符合题意。【点睛】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

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₂O)、二氧化碳(CO₂)、氧化亚氮(N₂O)、氟利昂、甲烷(CH₄)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4.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氧化二氮等气体都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

为它们()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答案】C【解析】【详解】温室气体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

地面辐射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使气温升高,C正确;大气的是地面的主要热源,故排除ABD。故选C。【分析】考查生大气受热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

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下面小题。月份123456789101112月平均气温/℃-7.3-2.55.311.716.720.522.421.015.99.41.6-5.7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

.059.878.517.09.01.60.55.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A.空间分布不均B.季节分配不均C.蒸发微弱D.气候干旱6.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C.建造

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答案】5.B6.B【解析】【5题详解】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7~8月降水较多,因水资源的多少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所以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季节分配不均,故B正确,

而无法判断空间分布不均,虽然该地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气候干旱,但不是水资源的特点,故ACD错。故选B。【6题详解】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太绝对了,不能完全禁止,故A错,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故B正确,建造大型人工湖会使

蒸发更为旺盛,但不会使水资源短缺状况得到改变,故C错,大量开采地下水容易导致地面下沉,故D错。故选B。7.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是()A.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B.温暖期与冰期交替C.波动下降D.波动上升【答案】B【解析】【详解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是指距今一万年前的气候变化,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间冰期气候相对较温暖,故总体表现为温暖期与冰期交替,出现冷暖干湿交替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气候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

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8.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了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

度增加了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影响自然灾害大小的因素。【详解】由表中信息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但死亡人数下降,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了,B错误

;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越来越多,说明灾害的强度增强了,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C正确,AD错误。故选C。9.从城市布局上看,哪个地区不易发育为城市()A.河流的起点B.两河交汇处C.沿湖地区D.河口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两河交汇处、沿湖地区、河

口地区河流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故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BCD不合题意。而河流源头,由于水量较小,航运条件差,一般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故不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河流对城市的区位影响,主要考查考生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10.从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看,哪个地区城市分布较多()A.高纬度内陆B.低纬度平原C.中纬度沿海D.中纬度内陆【答案】C【解析】【详解】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沿海平原,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

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所以大城市较多,C正确。高纬气候严寒,低纬气候湿热,中纬度内陆气候干旱,不适合人类居住,ABD错误。故选C。1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带发育关联不大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温暖湿润B.河网密集C.矿产资源丰富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答案】C【解析】【详

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从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从地理位置看临江面海,但该地矿产资源贫乏。选择C项。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2.若①是自然资源,②是能源,则③

不可能是()A.常规能源B.水资源C.矿物能源D.可再生能源13.若①是矿产资源,②是燃料,则③可能是()A.煤、石油、天然气B.铁矿、水能、沼气C.地热、天然气、煤D.石油、水能、铁矿【答案】12.B13.A【解析】【12题详解】从图上可以看出,③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能

源资源,常规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符合条件,矿物能源、可再生能源属于自然资源又是能源,符合条件,水资源不是能源,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既是矿产资源,又是燃料的是石油、天然气、煤炭,A正确。铁矿

不是燃料,地热也不是燃料,水能也不是燃料,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概念的区分,平时对地理概念的区分要清晰,理解其涵义,做题就能得心应手。14.古诗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条件B.气候条件C.经济条件D.社会因素【答案】A【

解析】【详解】古诗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条件,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地势起伏大,不易修建道路,A对。气候、经济、社会因素不是道路修建的主要困难,B、C、D错。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15.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16.甲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甲丙之间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A.虚线处是鞍部B.虚线处是河谷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答案】15.B16.D【解析】【15题详解】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可知是亚洲的日本,日本多山地和丘陵,且主要在日本的中部,故海岛的四周较为平坦,铁路主要在岛屿的四周,故主要受地形影响,B正确。故选B。【16题详解】交通线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坡度的陡缓,坡度陡,使交通运行增加危险

性,要避开,D正确。等高线稀疏、河谷、鞍部等地形不是交通线避开的原因,ABC不对。故选D。17.有关气候对城市区位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与气温有关,与降水关系不大B.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半球C.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没有大城

市分布D.城市多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A、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不仅与气温有关,而且与降水有关。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又要求气温适中,A错误;B、就东西半球大城市的分布而言,东半球多于西半球。就南北半球城市的分布而

言,北半球远多于南半球。就高、中、低纬度而言,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尤以中纬度最突出,B错误;C、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

市分布,但并非完全没有城市分布。在-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气候高寒地区,也有大城市分布。如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乌鲁木齐、包头均位于半干旱地区;兰州位于干旱地区;高寒地区的拉萨市等。世界上也有少数干旱地区发育着大城市,如沙特首

都利雅德、秘鲁首都利马等,C错误;D、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条件-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近海的边缘地带,D正确。故选D。18.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资源北

方少、南方多B.耕地资源东部多、西部少C.有色金属资源南方多、北方少D.煤炭资源南方多、北方少【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详解】我国的水资源北方少、南方多,A正确。耕地资源东部多、西部少,B正确。有色金属资源南方多、北方少,C正确。煤炭资源北方多、

南方少,D错。故选D。19.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A.保护植被B.减缓坡度C.节约耕地D.缩短距离【答案】B【解析】【详解】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在相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公路长度,降低公路的平均坡度,因此山区公路多呈

“之”字形分布原因是为了减缓坡度,B符合题意;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延长了公路长度,占用的土地更多,因此不是为了保护植被、节约耕地和缩短距离,排除A、C、D。故选B。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

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0.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21.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

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22.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答案】20.D21.B22.B【解

析】试题分析:【20题详解】根据铁路线修建的原则,在山区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读图,图示铁路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主要是因为不穿越等高线,地势起伏较小,所以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对。图示天山地区河流短

小,铁路线没有沿河修建,A错。线路没有经过主要城市,主导因素不是聚落,B错。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上,也是聚落主要分布区,C错。【21题详解】铁路修建的意义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图中铁路线与城市吐鲁番之间高差较大,距离远,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专

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距城镇过远,B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线路长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该地区是干旱区,洪水灾害少,C错。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D错。【22题详解】图示

区位于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在水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的绿洲上,绿洲上农业基础较好,适宜人类生存,B对。干旱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铁路沿线如果没有水源,也不会形成城镇,所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地形、河流、沙漠分布对城镇分布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考点:影响城镇分

布的主导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布局的原则。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24.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

是()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答案】23.B24.A【解析】试题分析:【23题详解】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图中四地年平均气温≤-4℃日数持续时间较长的是甲、乙两地,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海水体积巨大,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

故B正确。【24题详解】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故A正确。为期3天的2016年布达佩斯水峰会11月30日落下帷暮。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专家呼吁保护水资源不仅在于提高认识,还必须行动起

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25.下列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的搭配,正确的是()A.新加坡--降水少B.以色列--距海远C.新疆--人口、城市密集,用水量大D.长江三角洲--水污染严重26.以下行动有助于水资源保护的是()A.大力开采地下水B.发展中国家推

广海水淡化工程C.改进农业灌溉技术D.撒哈拉沙漠地区实施人工降雨【答案】25.D26.C【解析】【25题详解】新加坡降水量大,但是由于国土面积小,且四面环海,地表径流少,所以淡水资源不足,加上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故A错误。以色列距海近,但是

以色列临近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严重不足,故B错误。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致使水资源短缺,故C错误。长江三角洲虽然降水较多,但是经济发达,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26题详解】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加剧水资

源消耗,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对于水资源应该适度开采,故A错误。海水淡化工程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不发达,不适宜推广海水淡化,故B错误。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助于水资源保护,故C正确。撒

哈拉地区沙漠广布,大气中水汽含量少,不适宜人工降雨,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下图为欧洲西部四国某年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7.图中平均消耗每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28.据图,可推知()A.甲国常规能源丰富B.乙国水能蕴藏量大C.丙国

地形以平原为主D.国际油价上涨对丁国影响很大【答案】27.A28.A【解析】【27题详解】甲国主要能源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故平均消耗每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A正确。故选A。【28题详解】甲国主要能源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故常规能源丰富,A正确;乙国新能源中核电比重远大于水电,可推知乙

国为水能贫乏的国家,B错误;丙国水电比重最大,地势应有较大的落差,C错误;丁国石油在能源中的比重较低,受国际油价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能源消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

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2017年4月11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喷发。埃特纳火山是欧洲著名的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大规模喷发-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29.这次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属于灾害()A.地质B.

气象C.生物D.洪涝30.火山喷发的熔岩可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形成洪涝灾害,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特征()A.复杂性B.突发性C.群发性D.多因性【答案】29.A30.C【解析】【29题详解】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属于地质灾害,A正确。BCD错误。故选A。【30题详解】一种

自然灾害诱发另一种自然灾害.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群发性特征,C正确;不能体现复杂性、突发性、多因性。故选C。【点睛】考查火山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下

图为洪泽湖水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B.受洪泽湖调节作用最明显的是长江C.该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D.洪泽湖位于我国鲁西南地区32.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频繁,该湖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A.稻田广

布,蓄水量大B.入湖水系较多,梅雨季节带来较大的水量C.湖水下泄入海通道过多D.雨季每年5月开始,10月结束,雨季长33.下列防洪措施属于非工程措施的是()A.开辟分洪区B.疏浚河道C.提高森林覆盖率D.修

筑堤坝【答案】31.C32.B33.C【解析】【31题详解】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绝大多数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洪泽湖位于淮河的下游,对淮河洪水的调节作用最明显。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所在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故选C。【32题详解】洪泽湖位于江苏省,降水

集中在6-7月,此时为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量大,且淮河流域支流众多,汇水量大,故洪泽湖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B对,D错。稻田广布,蓄水量大,有分洪的作用,并不是导致洪涝灾害的原因,A错。洪泽湖下泄入海通道过少,C错。故选B。【33题详解】开辟分洪区、疏浚河道、

修筑堤坝均属于工程措施,ABD不合题意。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生物措施,属于非工程措施,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中需要掌握洪泽湖形成的一些背景知识。由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失去入海通道,使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

湖,形成洪泽湖。在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危机中,淡水危机是其中之-。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是()①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②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③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④世界上的

水资源总量不足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35.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北方缺水的可行措施是()①大面积人工降雨②跨流域调水③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④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③【答案】34.C35.B【解析】【34题详解】全球各地经济发展迅速,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水质不断下降,会造成水质型缺水。故①正确。目前,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极地冰川极少被直接利用,所以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短期不会导致用水紧张。故②错误。世界人口急剧增

长,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故③正确。从世界范围看,水资源总量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故④错误。但从自然分布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地区之间、季节之间数量差异较大,从而导致用

水紧张,故⑤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③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35题详解】解决北方缺水的可行措施主要从开源、节流方面分析。大面积人工降雨目前无法实现,故①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把南方地区多余的水资源调往缺水的北方地区,缓解北方缺水

状况。这属于开源方面的措施,故②正确。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属于节流方面的有力措施,故③正确。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短期内会增加淡水数量,但会减少冰川数量,最终使得该地区更加干旱,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②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二、材料分析题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气象局2011年7月26日在柏林发布报告称,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将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到2100年,德国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材料二下图示意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

地的影响。(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2)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3)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原因:燃烧煤炭、石油等

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等。(2)有利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不利影响:全球变暖使不少低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加,从而加重干旱程度,农作物产量下降。(3)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等。可采取的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多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解析】【分析】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详解】(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主要是太阳活动异常引起。人为原因方面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破坏森

林等往环境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2)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如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低纬地区蒸发量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作物产量下降。(3)发展“低碳经济”即减少往环境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其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高耗能产业比重,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措施主要针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如在能源消费交媾方面,能源利用率方面,生产和生活方面等,主要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三、综合

读图题37.读我国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读图说明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1)由东向西减少,集中分布在东部

地区。(2)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对河流流量调节能力下降;城镇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等。措施: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合理使

用土地等。【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结合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分析即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详解】(1)根据图表信息可获得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从多涝区到少涝

区,呈现自东向西减少的趋势,多涝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2)自然原因方面,可以从流域的地形、植被、泥沙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方面,上游植被遭破坏;中下游围湖造田;城镇建设占用湿地等。解决措施应该从原因入手,可以从植树种草、工

程措施等方面说明即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1661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