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50.808 KB
  • 2024-10-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50.80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a132fb1565a58e00b1f5582ea3053d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

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长期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

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离不开考古学的大发展。凝

心聚力谋复兴,考古发展正当时。广大考古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既要着眼当下,又要谋划长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留住文化根脉,在传承中维系民族精神。(摘编自《央视快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材料二中国是

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问世。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考古学的重要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是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广阔疆域,书写文明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无论是全国处于单一王朝统治时期,还是多王朝并立时期,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宋、辽、夏、金时

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加大,共同的历史基因逐步增强。各王朝出于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多方面学习、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各王朝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都对中华文明有新的发展和弘扬,加强了民族间

的大交流、大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考古发现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例如,矗立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面的唐蕃会盟碑,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刻汉、藏两体对照文字,盟辞反映了汉藏两族

“欢好之念永未断绝”“立碑以更续新好”的誓愿。西夏故地还出土了一部西夏文与汉文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它是当时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辞书,为两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互通的桥梁。此书是中国最早的双语双解词典,反映出古代各民族之间互

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加强密切联系的热忱和有效举措。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借鉴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实行科举,效法中华法

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国的传统礼仪等。至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仍保存着中国对有关国家良好影响的文物遗存,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今后,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强支撑。(摘编自史金波《考古发现展

示中华民族历史丰富内涵》)材料三文物古老悠久,考古学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对考古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怎样才能使年轻学子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符合时代要求的考古人才?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

,我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正直诚实做人,恪守学术规范。考古专业学子能否提高自身品德和修养,关系到其能否立足于社会,为中国考古事业奉献个人价值。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所作所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

风骨。这种风骨又与务实严谨的学术品格息息相关。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学术也不允许有丝毫敷衍。恪守学术规范,不仅是学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更是个人品格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为营建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多做努力。坚持质疑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重视勤奋学习、强调标准答案,而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常常被忽视。在考古领域,要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改变一些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消极的评价机制,大力营造自由探索、锐意创新的环境,着力培养学

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夯实考古学专业基础,加强跨学科研究能力。重大考古发现无一不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培养具备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甚至科技知识的通识人才是必然趋势。例如,根据碳十四测年,按照动植物考古要求进行科学取样,结合

人体骨骼学判断死者性别、年龄乃至骨骼变异或创伤原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取各种信息。这说明,今天的高校正在不断推动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养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考古人才拓宽平台,为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探索路径。(摘编自杨楠《把握时代要求,培

养考古人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

富。B.考古学的大发展,在让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C.无论是单一王朝统治时期,还是多王朝并立时期,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多方面学习、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D.至今,周边国家借鉴中国的儒

学思想体系,实行科举,效法中华法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国的传统礼仪等,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答案B解析A项,偷换主语,原文为“长期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

贵财富”,可知“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的是“中华文明”,而不是“考古工作”。C项,张冠李戴,原文为“无论是全国处于单一王朝统治时期,还是多王朝并立时期,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

一个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各王朝出于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多方面学习、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选项的表述应为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

了历史性贡献。D项,“至今,周边国家借鉴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实行科举,效法中华法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国的传统礼仪等”说法有误。原文为“至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仍保存着中国对有关国家良好影响的文物遗存,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所以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

度的是“至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仍保存着中国对有关国家良好影响的文物遗存”。故选B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所作所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与务实严谨的学术品格息息相关。B

.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学术也不允许有丝毫敷衍。恪守学术规范,不仅是个人品格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营建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C.只有改变教学模式和消极的评价机制,营造自由探索、锐意创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才可能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

质人才。D.培养具备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甚至科技知识的通识人才是大势所趋,这是基于重大考古发现都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的需要。答案C解析C项,“改变教学模式”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改变一些僵化的教学模式”。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考古学发

现成果的一项是()(3分)A.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等五项新成果,成为近年来考古工作历史性成就的最新例证。B.近代在新疆发现了很多于阗语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于阗历史、语言文化以及于阗与敦煌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C.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加大了搜集、整理流失海外文物的力度。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从海外追回,逐步揭开了西夏神秘的面纱。D.在田野考古一线工作的考古专业学生能借助物理探测技术展开遗址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考古资料。答案C解析C项,“从海外追回”考古资料不属于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现成果。4.杨楠总结考

古事业经验,创作了《把握时代要求,培养考古人才》一文,该文结构严谨,请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4分)参考答案总分结构。先总述为使年轻学子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符合时代要求的考古人才,提出三个要求。然后并列分述三个要求,①正直诚实做人

,恪守学术规范。②坚持质疑精神,培养创新意识。③夯实考古学专业基础,加强跨学科研究能力。(总分结构1分,分述点各1分)5.2021年春晚,去年回归的第一百件文物——石窟佛首震撼亮相。中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请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所

呈现的重要意义。(6分)参考答案①书写中华民族发展史;②反映各民族密切关系;③揭示中华民族重要贡献。(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

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

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

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关乎于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

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

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

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

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

,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原文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

“落崖惊风”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感受。B.文章引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意做官,追求自由。C.文章引用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其意在钓文王的故事,目的在于表现

作者对他的不屑一顾。D.文章从作者阅读庄子的感受开始,到对庄子才智的评价结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空间。答案B解析A项,“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感受”错。原文“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这位‘天仙才子’,

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是读“庄子”给我们的感受。C项,“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他的不屑一顾”错。原文是“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

——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作者没有表现对姜太公的不屑一顾

,这是和庄子不同的人生选择。D项,“对庄子才智的评价”错。文章并没有对庄子的“才智”进行评价,作者赞赏的是庄子的精神境界。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多采用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

口,强烈表达了庄子的卓绝才华和永恒魅力。B.文章引用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强调庄子哲学内外两面的特点,体现了庄子的“哲学困境”。C.“曳尾于涂中”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子宁处恶劣环境,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特点。D.作者写庄子,发思

古之幽情,表达对庄子的推崇。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深沉典雅,朴素无华。答案D解析D项,“朴素无华”错。本文的语言典雅唯美,如“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月亮”比喻一种纯洁的心灵和独立的文化精神,而庄子则因为具有高洁精神而成为守住这种文化精

神的“树”。而“月亮”和“树”又构成一种唯美的意境。8.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赏析句子)(2)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理解句意)参考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不屈从于权势的庄子比作一株孤独的树,赞

美了庄子在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的社会中对富贵权势的鄙视,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守护。(2)“冷”指庄子面对浊世冷酷犀利;“热”是指庄子对苍生温柔和怜悯。体现了庄子悲天悯人的情怀。9.面对无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投江,陶渊明归隐……人生道路不

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面临许多困境,文本中庄子的选择给我们怎样的启发?(6分)参考答案①不屈从权势,不受外在环境所限,不受权势所累,遵从自己的本心,洁身自好,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②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守护心灵家园,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③面对

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不为外境所惑,淡定自然,心中充满阳光,守护好自己的心。解析每条2分。第①条重在突出外境影响不了庄子,第②条重在突出庄子对自己精神的守护和对人类的悲悯情怀,第③条结合自己谈感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0~14题。材料一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

近犹仇文,况怨敌乎?”弗听。后秦伯伐晋。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

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秦获晋侯以归。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选自《左传..·僖公》,有删改)材料二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十五年,晋兴兵将攻秦。缪公自往击之。九月壬

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缪公与麾下驰追之,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

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注],将以晋君祠上帝”。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

晋君。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缪公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十一月,归晋君夷吾。(选自《史记..·秦本纪》,有删改)注齐宿:斋宿。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B.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

及惧而变/将与人易/C.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D.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

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答案B解析“其人心”是“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与“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是对称结构,各自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但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C.“右”即“车右”

“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如《鸿门宴》中樊哙就是沛公的骖乘。一般是戎事称车右,其余称骖乘。D.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法来纪年、月、日、时。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60组干支不断循环往复,所以用

干支纪月即五年一个周期。文中“壬戌”属干支纪日,“九月”则属序数纪月。答案A解析A项,“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12.根据所学及文本内容,下列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原之战——公元前645年,因为晋惠公屡次背信弃义,于是秦穆公兴兵讨伐晋国,晋国率军抵御,双方在韩原展开激战,史称韩原之战。B.穆公亡马——三百名忠义勇士为了报答当年秦穆公杀马不责和食马得酒的恩情,于是在秦穆公受困之时,帮助秦穆公反败为胜。C.泛舟之

役——秦国调集船只,满载粮食,从都城雍城出发,经过水路再转陆运,直达晋国都城绛城。运粮船只横跨两国都城,几百里路途首尾连接,络绎不绝。D.夷吾桎梏——夷吾被囚禁在秦国。秦穆公下令全体国民斋戒独宿,他要用失信的夷吾祭天。后来因周天子求情,穆姬以死相逼,才使夷吾逃过一劫。答案D解

析D项,“穆姬以死相逼”错,由原文“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可知,穆姬是向秦穆公请罪,为晋君戴孝,不是以死相逼。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

,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4分)(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4分)参考答案(1)这时,岐山下偷吃过穆公骏马肉的三百人驱马冲入晋军,晋军解除包围,这样才使穆公

脱身,反而活捉了晋君。(“于是”1分,“驰冒”1分,“脱”1分,句子大意1分)(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因”1分,“所与”1分,

“以”1分,判断句1分)14.秦国俘获晋惠公,在庆郑看来晋惠公是咎由自取,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①四德尽失,不讲信用。②没有按照卦象让庆郑担任车右。③战场上不使用本国马驾车。(每条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僖公十四年)冬季

,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求购粮食,晋国人不给。晋大夫庆郑说:“背弃了秦国的恩惠便是不讲亲近之情,对别国的灾害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就是不祥,激怒邻国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靠什么来保护国家呢?”虢射说:“一件皮袍,皮已不存在,毛又将附着在哪里呢?给了粮食怨恨也不会有所减少

,反而使敌人进一步增强了实力,还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施,庆幸灾害,是人民所抛弃的。亲近的人尚且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是有深怨的国家呢?”晋惠公不听。后来,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侯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对付他们?”庆郑回答说:“是

国君使他们深入的,还能怎么样?”晋侯申斥说:“无礼。”占卜车右卫士的人选,庆郑吉利,晋侯却不用他。晋侯用以驾车的小驷马,是郑国赠送的。庆郑说:“古代发生战争,一定用本国产的马驾车。出生在自己的国家而知道主人的心意,安于主人的调教又熟悉这里的道路。任凭你怎样使用它,无不如意。现在用外国

出产的马驾车打仗,等到它一害怕而失去常态,行动将与人的意图相反。进退不听指挥,旋转不灵活。国君用此马一定后悔。”晋侯不听从。壬戌,在韩原交战,晋侯的小驷马陷于泥泞之中盘旋而不得出。晋侯向庆郑呼救。庆郑说:“执拗地不听劝谏,不依照占卜

,本来就是自求失败,又为什么要逃避呢?”于是就离开了。秦军俘获了晋侯而回国。十一月,晋侯回国。丁丑,杀庆郑然后进入国都。这一年,晋国又发生饥荒,秦伯又赠给晋国粮食。材料二晋国天旱,来秦国请求支援粮食。丕豹劝穆公不要给,趁其饥荒而讨伐它。穆公问公孙支,公孙支说:“丰歉交替出现,(谁都

难免碰上灾荒,)不可不借。”问百里傒,百里傒说:“夷吾得罪了您,但他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于是采纳了百里傒、公孙支的意见,终于给了晋国粮食。用船载车运,从雍到绛络绎不绝。十五年,晋国举兵攻打秦国。穆公亲自去迎

击。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会战于韩地。穆公与其部下驰车追赶,反而被晋军包围。晋军攻击穆公,穆公负伤。这时,岐山下偷吃过穆公骏马肉的三百人驱马冲入晋军,晋军解除包围,这样才使穆公脱身,反而活捉了晋君。当初,穆公丢失了骏马,岐山下的农民把马抓住吃掉,共有三百多人,官吏追捕到他们,要依法处置

。穆公说:“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害人。我听说吃过骏马肉如果不喝酒,会使人生病。”于是全部赐酒,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个人听说秦要迎击晋军,都争着要随军前往,去了正好碰上穆公处境窘困,个个手持兵器拼死力战,以报答偷吃骏马肉而被赦免的恩德。于是穆公俘

获晋君而归,下令全国说:“大家斋戒独宿,我将用晋君来祭祀上帝。”周天子听说了,说“晋君是我的同姓”,为晋君请求。夷吾的姐姐是穆公的夫人。夫人听说了,穿上丧服光着脚,对穆公说:“我连自己的兄弟也不能相救,委屈您下命令惩罚他。”穆公便与晋君订立盟约,同意放他回去,换了

高级的客舍供他住,并赠给他牛、羊、猪各七头。十一月,送晋君夷吾回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苏轼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

春②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③。注①南来三见岁云徂: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冬到杭州任通判,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岁云徂,谓年岁辞去。徂,往。②青春:春季。③饮屠苏: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离开朝廷南来已三年,恐怕自己终身奔走于宦途而不能践偿其政治抱负。B.因桃符一年一换,诗人自比“桃符”,寄托了自己在新的一年仕途晋升的愿望。C.颈联对仗工整,诗人以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繁丽景象

来反衬出自己的衰病老迈。D.本诗抒发了除夜感慨,“桃符”“烟花”“屠苏”等意象照应节令,节日氛围浓厚。答案B解析B项,“寄托了自己在新的一年仕途晋升的愿望”曲解文意。由“退归”可知,本句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含有退隐之意。16

.末句“不辞最后饮屠苏”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饮屠苏酒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最后饮”,表明了他年事已高。②诗人“辞”掉的是富贵荣华,表明他不再以仕途不畅为意。③“不辞最后饮”又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

待之,表现了诗人豪放旷达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春日郊游图。(2)《庖丁解牛》中,借庖丁之口最能表达庄子万物应顺其本性观点的句子是“”“”。(3)《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认真兴办学校的句子是:“,。”参考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

2)依乎天理因其固然(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评分标准:6分,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退思园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个。在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令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或许是时值黄昏,你有幸走在这样的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在一切古典园林都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奢侈愿望了,但有时竟然也

能。就这样,我们从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

让我想到中国古典园林和古典戏曲的近似。难怪古代曲论家李渔会把编曲与工师营建宅院苑榭。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园林都要有自己的韵律。正是因为有了“韵律”,全部构建才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应接不暇心驰神往

相提并论B.摩肩接踵心满意足相提并论C.摩肩接踵心驰神往一概而论D.应接不暇心满意足一概而论答案B解析第一处,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语境强调的是古典园林

里“拥挤”,故选用“摩肩接踵”。第二处,心满意足:非常满足。心驰神往:形容非常向往。语境说的是有时古典园林也会让游客愉悦、满意,故选用“心满意足”。第三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

处理。根据语境“中国古典园林和古典戏曲的近似”,此处是说李渔把编曲与工师营建宅院苑榭同等地看待,故选用“相提并论”。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清辞丽句必为邻”,追求好的语言表达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我们有责任让语言越来越美好。B

.造船场内遗留了不少机器设备,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但我们仍从中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C.想到藤野先生,鲁迅就感觉增加了勇气,于是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D.从“庄生梦蝶”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神话,无不勾起人们浪漫的遐

想。答案B解析文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引号的作用表示引用。B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项,引号的作用表示讽刺,反语。D项,引号的作用表示引用。故选B项。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发现了更多的新空间,而且越来越漂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参

考答案①改句只是交代新空间漂亮;原句重在表现游客发现奇美新空间的惊讶感,更符合游览的现场感受。②改句只是简单陈述;原句“一进”“一层”等词语与前义表述相照应,体现出表述的连贯性。解析①原句“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被改为“发现了更多的新空间”了。其中原句中的“没想到”重在表

现游客发现奇美新空间的惊讶感,更符合游览的现场感受,而改句只是交代发现了新空间,缺少发现的惊讶感。②原句中的“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奇”被改为“而且越来越漂亮”。其中原句中的“一进比一进”“一层比一层”等词语表述的连贯性,

且与前句中“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的表述相照应,而改句只是交代新空间漂亮,缺少与前句表述照应,也缺少这种“美”“奇”被发现的层次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

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①,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②,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

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③,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雪变

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答案A解析根据前文叙述的内容可知,应该先陈述“雪变色”这一现象,据此排除C、D两项;再比较A项和B项,B

项表述不够完整,且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答案为A项。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参考答案①在寒冷的冬季②最初是绿色的③加快融雪速度解析第①处,根据原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

,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可知,耐寒的雪衣藻可能会在气温极低的时候处于冬眠状态,故可填入“在寒冷的冬季”。第②处,根据原文“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可知,雪衣藻有一个由绿到红的变色过程,故其在不成熟时为绿色,可填入“最初是绿色的

”。第③处,根据原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此句是对上文现象能够产生的结果的阐述,故可推测雪衣藻降低了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加快雪的融化速度,故可填入“加快融雪速度”。四、写作(6

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③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

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四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五个独立语段构成,前三段是材料,第四段是写作中心引导,第

五段是具体的要求。首先需要分析材料,材料①是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轻一代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材料②讲的“王道思想”,论述实现“王道”需要国君注重学校教育,重视养育老人,重视百姓生活,给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环境。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材料③的主要意思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

任,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艰难险阻,不畏惧,不退缩,抱着奉献之心,勇敢冲锋,有责任,有担当,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综合分析上面几则材料,不难看出,材料针对的对象是青年,核心是青年、理想与时代的话题。材料意在引导青年紧跟时

代的步伐,做有理想、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奋斗的青年。还要注意,材料要求“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即观点需要从材料中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