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十一 种群和群落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278.579 KB
  • 2025-0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十一 种群和群落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十一 种群和群落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十一 种群和群落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十一 种群和群落.docx,共(7)页,278.57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ba19cf7f173435715b5d5dd4e6327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十一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某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某物

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

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400a·0.8mB.0.8a·400mC.a·320mD.320am3.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x轴、猎物数量为y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4.某山

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三曲线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

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

叙述不正确...的是()。第2页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6.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和食虫鸟类种

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由甲、乙、丙构成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B.种群丙在图中A点时繁殖速度最快C.在时间T点时,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结果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的数量增多D.在时间T点时,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并施放一种化学杀虫剂,结果乙增丙减

,原因可能是乙对该杀虫剂的抗性比丙强7.科研人员在适宜条件下研究了接种密度对蒙古裸腹溞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接种密度为800个/L时,蒙古裸腹溞种群在前4天内呈“J”型增长B.接种密度为200个/L时,蒙古裸腹溞种群的K值约为1000个/LC.接种量高

,蒙古裸腹溞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所需时间较长,达到高峰时数量较多D.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对蒙古裸腹溞的需要日期和需要量来决定接种数量的多少8.下列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

(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生存得最长久?()。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第3页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

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之前和T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10.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

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高种群密度下,蝌蚪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B.在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C.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D.食物短缺降低了

蝌蚪的存活率二、非选择题1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

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株。(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尾。若在调查过程中标记物有

脱落现象,则调查结果理论值(填“大于”或“小于”)实际值。(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中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

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m2)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捕获次数12345678每次捕获数(y)7263443223171

615捕获积累数(x)72135179211234251267282①依数据作图,并据图分析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只/m2。第4页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则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12.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

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填“K1”或“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

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填“食物和天敌”或“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会变小。13.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

查时间调查项目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042.3088.9095.90总初级生产量[t/(hm2·a)]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5014.5223.882

6.00(提示: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3)请在甲图上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乙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

直结构。第5页14.我国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由于开垦后,农田的玉米产量较低而被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黄蒿、狗尾草、猪毛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

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1)弃耕农田恢复到贝加尔针茅草原属于演替,原因是。(2)这种演替一定能恢复到原始群落吗?。为什么?。(3)如果人类长期垦荒种田,草原群落会发生哪些

变化?。第6页专题训练十一种群和群落参考答案与解析1.A解析▶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2.C解析▶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

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2×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

,C正确。3.D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数量波动。猎物增加→捕食者增加→猎物减少→捕食者减少,即先增先减者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者是捕食者。只有图D满足这种波动。4.C解

析▶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但不是全部,A正确;在三个连续的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所以有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造成群落垂直结

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由图可以看出,最终甲、乙两群落并没有灭绝,C错误;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群落由原来较单一的农作物发展为树林,群落的

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正确。5.D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

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图中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时的曲线斜率最大,也就是说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D

错误。6.B解析▶根据曲线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可判断出捕食关系为乙→丙→甲,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所以为植物→乙→丙→甲,A正确。种群丙在图中D点时繁殖速度最快,相当于“S”型曲线的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

。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后,根据食物链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存在的负反馈调节判断,应为丙增加,乙减少。但施放一种化学杀虫剂后,乙种群数量增多,丙种群的数量减少,说明乙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强,丙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弱,或是由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杀虫剂在丙的体内含量高,毒性增大所致,C、D正确

。7.D解析▶接种密度为800个/L时,蒙古裸腹溞种群在前4天内呈持续增加,但不属于“J”型增长,A错误;接种密度为200个/L时,蒙古裸腹溞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但还没有达到最大值,B错误;接种量高,蒙古裸腹溞

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所需时间较短,但图中无法比较两条曲线达到高峰时的种群数量,C错误;可根据对蒙古裸腹溞的需要日期和需要量来决定接种数量的多少,D正确。8.B解析▶图A中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图B中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图C中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图D中粮食产量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故选B。9.D解析▶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R→S时间内,该

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B正确;由图可知,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D错误。10.A解析▶种群密度越大,达到

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蝌蚪体重)的时间越长,即进入变态发育阶段耗时越长。在同样空间内,蝌蚪数量达到160只时,蝌蚪达不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因而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A正确;在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B错误;

每只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在图中并没有体现,图中给出的信息是达到“开始变态”(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所需的时间,而此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食物与蝌蚪存活率的关系,D错误。11.(1)8(2)3200大于(3)①如图:3第7页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

迁入解析▶(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还需计样方相邻两个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量=第二次捕获数量/第二次捕获中已标记数量,所以种群个

体数N/200=160/10,N=3200尾。若在调查过程中标记物有脱落现象,则第二次捕获的已标记数量会变小,理论值变大。(3)①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数量估计数为360只,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②如果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说明种群数量增

加,而使种群数量增加的是迁入率和出生率的增加。12.(1)曲线图(2)“J”空间和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4)气候和传染病(5)K值(或环境容纳量)解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较为直观形象。(2)在空间和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图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特点,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限环境(空间和食物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4)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

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13.(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如图:(4)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或者生活区域、活动地域)解析▶(1)该地区的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发生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可从光能的截获率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

种丰富度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3)绘图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即可。(4)通过分析柱形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对植物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

,同时还要关注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14.(1)次生弃耕农田上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2)不一定次生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要看周围原始物种存在与否、远近程度及其环境条件改变与否(3)植物群落的种类、成

分和结构具有简单化趋向,严重时可导致荒漠化、不可恢复性的破坏解析▶(1)科尔沁草原部分区域被开垦种田,弃耕后,弃耕农田又逐渐恢复到原始群落,属于次生演替。因为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者其他繁殖体。(2)这种演替不一定能恢复到原始群落,因为次生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要看周围原始物种存在与否、远近程度及其环境条件改变与否。(3)人类垦荒会导致草原植物群落的种类、成分和结构具有简单化趋向,严重时可导致荒漠化、不可恢复性的破坏。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