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定稿

PDF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362.333 K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定稿.pdf,共(7)页,362.3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5d95b8eb1167de3eae90dcd20147b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4届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1、A【解析】A.从材料中可看到仰韶文化为龙山文化的根,“而龙山文化则是夏商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形成的基础”可以推出A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多元,而是在探寻根源,故排除B。C只能体

现一部分材料信息,故排除C。材料信息中不是在强调文化分布的广泛性,故排除D项。2、B【解析】依据题干中“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构建未来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从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

现实人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等可以判断此为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故选择B。AC都是政治军事领域,故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明清启蒙思想观念,故排除D项。3、C【解析】据材料可知两晋时期有大量流民和人口迁徙情况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徙能推动民族交融,推出A表述正确,不选。魏

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开发,B项表述正确,故排除B。流民的大量存在可能被豪强控制,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一定能促进政府财政收入,C项表述不准确,故选择C。人口的迁徙,能推动民族交融,促进汉文化传播,选项表达正确,故排除D项。4、B【解析】至唐代

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因此历代

政权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不是保护地主利益和抑制豪强大族,如宋代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AD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础,排除C项。5、C【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开贡举之门”、“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宋代还有恩荫等

选官途径,科举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故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考试内容,故排除B。工商之子也可以入仕途,可见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利于社会阶层流通,故选择C。材料没有体现贡举是最重要的选官途径,故排除D项。6、A【解析】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大臣多数任期较短,人

员更迭频繁,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政策的稳定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并未体现内阁大臣人数上升,不能得出明代“官僚机构膨胀”的结论,排除B项;明朝内阁作为皇帝的咨政机构,其权力逐渐增

大,通过票拟和批红,辅政作用较明显,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大臣的年龄和年轻化趋势,排除D项。7、A【解析】据材料“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生活,他们发家致富的事迹,成为描述的对象”结合

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多了起来,故选A项;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会完全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发展促进价值取向转变,没有涉及到社会流动,

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儒商文化传统,而且“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8、B【解析】据材料可知,天平天国在实际斗争中并没有实施宣传中的土地政策,而是继续原有土地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农民阶级提出的方案并不科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绝对平均是一种空想,再加上

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根本无法实施,所以是现有的社会环境制约,选择B。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易被替代是表象,故A错。法令政策可以与时俱进,但非随意更改,故C排除。题干没有反应出农民阶级领袖进取心锐减,故排除D。9、D【解析】A.从“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

容之物”可知陈独秀批判传统文化,故排除A。向西方学习不是直接目的,切未能全面解读材料,故排除B。打破孔子崇拜不是实质目的,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故排除C。要结合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看问题。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着尊孔复古的逆流,实质是北洋军阀政府存

在封建专制思想,“必排孔教”,实质上是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10、A【解析】材料中提出日本侵略中国引发的事变“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可知此时共产党还没有提出国共合作抗日,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此时中日民族矛盾

还没有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故答案应为A。而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故BCD排除。11、D【解

析】材料中体现新中国建国初期,大量人才返回祖国,帮助祖国进行建设。这最能说明的是学子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故选择D。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曾旅居海外的归国学子往往都是历尽磨难,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回国,新中国外交到70年度才出现突破,故

排除AB。50年代,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建设成绩,但更需要归国学子来建设祖国,所以,学子们大量归国能说明的更多是他们的爱国之心。故排除C。12、A【解析】从图片中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70年代和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引起三次外交高潮

的时间分别是中苏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新时期的多边外交,故A正确。综上,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13、B【解析】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制造业、商贸贸易量和商品消费量和外汇储备均多年稳居世界

第一,且外资流入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呈良性态势,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化,故B正确。A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在表格信息中无体现,故错误。1

4、A【解析】据材料可知体现了两个信息,其一数量众多的大小城邦,体现了小国寡民;其二城邦推行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体现独立自治,故A正确。BCD都不能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信息,故错误。15、D【解析】13世纪是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阶段,城市的壮大使得市民

阶层实力不断拓展,开始反抗封建势力的束缚,故D正确。此时,教权也是束缚新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是领导斗争的力量,排除A。此时只有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还达不到实力雄厚程度,故B项错误。14世纪才开始文艺复兴,17世纪开始启蒙运动,此时民主自由的思想还未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16、D【解析】西

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在这一时期获取了巨额利润,故B项表达正确,不选。通过材料中“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的表述可知,A项表达正确,不选择。明朝海禁政策并非持续不断实施,也曾有

过隆庆开关,材料中“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可以得知中国商人参与其间,故C项表述正确,不选。结合史实可知,西班牙通过新航路开辟获得巨额贸易,但是却没有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D项表达错误,应该选择。17、C【解析】题干所示为19世纪末20世纪前,拉美的社会现状。

当时拉美各国一方面处于本土化独裁统治中;另一方面,美国加紧侵略拉美各国,因此拉美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正确;题干没有拉美各国发展道路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涉及拉美沦为美国殖民地的信息,也与史实不符,排除B;当时拉美各国,除了巴西外都建立了共和国,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

8、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言论出自德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康德,康德诠释了启蒙的概念,强调自己独立的理性思维,故D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表达的内容,故错误。19、B【解析】从材料可知,其表述了专利法开始和发展的历程,专利法的不断完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早在17世纪初期就出现了专利法,

这并不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故A项错误。1883年欧洲各国协商签署专利法,可见其并没有引发各国矛盾,C错误。D项表达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同样错误。20、C【解析】据材料可知,虽然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权力呈扩大趋势,但是英国立法权仍然掌握在议会手中,立法权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故

排除A项。英国议会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B项;从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政府即内阁在下院立法中逐渐起到领导者的作用,下院在立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权,英国行政权呈扩大趋势,故选C项;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英国并未确立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D项。21、C【解析】材料中

“变成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动摇了欧洲文明的整个基础”,可知此次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后“新世界”不包括的内容应该是①,两大意识形态对立的阵营是在二战后形成的。一战动摇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

地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民族民主斗争;一战的惨烈,也使得战后形成避战厌战的反战情绪,故选C。22、B【解析】A项中“不支持首相工作”是对题干信息的错误解读,故不选A。结合所学可知,文官政治独立,充当“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会出现英国首相张伯伦的上述议论,故B正确。从题干信息看不出首相张伯伦认为文官制度不适合英国,故不选C。D项表述题干信息未体现,故不选D。23、B【解析】材料信息“各种发明和合理化建议约50万件(条),由此而节约的资金仅在重工业

领域就达10多亿卢布”“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增加了1倍以上”“工资基金在1933年为340亿卢布,而在1937年则已增加到810亿卢布”说明当时苏联提升了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效益,B项正确;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新经济政策,排

除C项;农民的积极性材料并未体现,且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提供的信息,排除D项。24、C【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没有经济危机,故不选A。美国滞涨危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B。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提出的《医疗照顾法案》以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和职工退休制度的老年人对照顾对象,该法案获得通过后,使全国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为之受益。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期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险法》等,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救济

金和失业金,同时实行社会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提供社会保障。因此题干中美国约翰逊总统的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做法存在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故C正确。美国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不选D。25、D【解析】题干指出“全球食品、能源和化肥市场遭受的价格冲击正不断升级”,

“估计94个国家的16亿人至少面临其中一项危机局面”,可见全球化使传统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共性故答案为D。答案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答案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答案与史实不符,排除。二、材料题26、【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服务于赋役征发;依据由人丁转向田产,人身控制

逐渐松弛;与基层治理直接相关。(3点5分)英国近代:通过立法逐步确立;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与济贫、就业相关。(3点5分)(本题共10分)(2)原因: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

;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1点2分,本题共6分)(3)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服务于经济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的内涵。(1点2分,本题共4分)【解析】(1)“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役。”可概括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主要用于服役征发。“唐代中期以后

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可概括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与基层治理相关。根据表中各法令,可以得出英国通过立法确立户籍制度。“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到“由治安官”可以得出管理部门的转变。“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可以得出与济贫就业相关。

(2)根据材料中“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可知,户籍管理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治安。“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可以得出为了配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可以得出为了国家经

济建设需要。结合所学,可以推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积极意义。27、【答案】(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增加国家人口;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控制人口的思想宋代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重

视。(1点2分,本题共6分)(2)变化: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增加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避免亡国灭种。(2分)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思想的进步;群众性爱国斗争的推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1点1分共3分)(本题共5分)(3)特点:政府政策

转向控制人口、节制生育;设置机构管理人口问题;强调法律法规在人口控制问题上的重要性;人口控制由局部到整体,由松散到严格;控制人口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3点得5分)启示:人口问题

和政策实施,随着时代变迁而调整;加强人口问题意识;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分)(本题共7分)【解析】(1)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特点:据“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国家。夏商时,奴隶

主贵族从孝的观念出发……”得出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据“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得出通过加强户口管理和推行早婚等方式增加国家人口;据“但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得出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据“

至宋代……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减少人口的思想”得出控制人口的思想宋代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重视。(2)本题考查孙中山人口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变化:据“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可以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

有效的武器”得出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增加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避免亡国灭种。原因:结合孙中山思想提出的背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从孙中山不同阶段对人口思想的变化得出,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

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客观上反映出群众性爱国斗争的推动;据“1924年”定位时空背景,得出当时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变化:据“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得出人口压力使人

口增殖思想转变,政府转向控制人口;据“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得出人口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人口管理制度;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写进《宪法》”得出人口控制由局部到整体,由松散到严格;据“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得出控

制人口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从新中国初期到不断出台相关法规等,可知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据“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得出强调法律法规在人口控制问题上的重要性;据材料和所学,得出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

展相结合。启示:综合上述材料中的变化分析得出相关启示,如加强人口问题意识;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等,其余表述言之有理亦可。28、【答案】作者将书名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是为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政治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个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

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1954年,首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构建起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这些举措,使得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确立起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成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上,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上,从1949到1954年,新中

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条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作者将该书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三大制度)、经济(一化三改)

、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论述即可。概括出对书名的理解(2分),多角度、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清晰准确(8分),总结升华(2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