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62.946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0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3)页,62.9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845f414eb9f66be9e980c8641036e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

全放在中原地区,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②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

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普遍

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是东南板块各个区域显著的共性。③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这里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

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进行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④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

态交错带板块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

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这一调整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⑤相比其他三个板块,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集者的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这些复杂的狩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这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他们会把社会复杂

性带到内陆地区,使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⑥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成熟后,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庙底沟文

化的扩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海洋对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

此,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⑦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弥新,取得更大的发展。(摘编自陈胜前《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

的演进与互动》,《光明日报》2021年9月8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其虽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B.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非自给自足型的游牧

经济。C.生态交错带比东南板块的资源种类更丰富,因资源供给不稳定而位置频繁迁移变动。D.海洋板块早期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原中心论”,采用“总——分”的结构,提出早期中

国文明的“板块互动论”。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阐述四大板块的区域文明特点及互动演进,结构清晰。C.文章谈及辽西地区的考古材料,意在论述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堪称板块间文明互动的“枢纽”。D.文章第六段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扩散,论证海洋板块是中

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更广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文明,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B.不同板块的文化生态条件各异,西北板块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文明演进的促

进作用也较小。C.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具有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D.认识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增强文化自信。【答案】1.C2.B3.B【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资源供给不稳定而位置频繁迁移变动”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可知,是因为“频繁迁移”导致“资源供给不稳定”,选项因果

倒置。故选C。【2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总——分”错,分析错误。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东南板块”“西北板块”“海

洋板块”分别论证,最后作出总结“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所以应为“总——分——总”结构。C.“意在论述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错误,曲

解文意。依据第四段“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调整的方式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文章例举辽西地区的考古材料,意在论述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早

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D.“对比分析”错,分析错误。第六段是列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扩散的现象,论证海洋板块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对比。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对文明演进的促进作用也较小”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根据文章第一段的“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及最后一段“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之间,

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等内容可知,文中并没有比较板块间的作用。选项于文无据。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专门研究蚂蚁习性的生物学家弗兰克斯写道,“单只行军蚁是已知的行为最简单的生物”“如果将100只行军

蚁放在一个平面上,它们会不断往外绕圈直到体力耗尽死去”。然而,如果将上百万只行军蚁放到一起,它们就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所谓“集体智能”的“超生物”。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很熟悉蚁群的习性,但集体智能的产生机制依然是个谜。③行军蚁

是我们认为“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系统的缩影。单只蚂蚁都相对简单,它们受遗传天性驱使寻找食物,对群中其他蚂蚁释放的化学信号做出简单反应,本能抵抗入侵者。但整个蚁群构造出的结构却复杂得惊人,目前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其背后的机理。

类似的还有,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疾病,经济系统中自利的个体如何形成结构复杂的全球市场。④这些正是复杂系统所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在英文中“复杂”一词源自拉丁词根plectere,意为编织、缠绕。

在复杂系统中,大量简单成分相互缠绕纠结,而复杂性研究本身也是由许多研究领域交织而成的。各种复杂系统,比如昆虫群落、免疫系统、大脑和经济,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共性。⑤同蚁群一样,免疫系统的行为是通过大量简单参与者的简单行动产生的,并没有谁在进行掌控。免疫系统中的主角

是白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能通过其细胞体上的受体识别与某种可能入侵者(比如细菌)相对应的分子。大量白细胞哨兵在血液中不停巡逻,如果被激活——特定受体偶然遇到了与其匹配的入侵者——就发出警报,淋巴细胞就会分泌出大量能够识别

类似入侵者的分子——抗体。这些抗体会到处去搜寻和摧毁入侵者。这时,淋巴细胞的分裂速度也会加快,产生出更多后代淋巴细胞,帮助搜寻入侵者和释放抗体。后代淋巴细胞会不断繁衍,从而让身体能记住入侵者特征,再次遇到这种入侵者时就能具有免疫力。⑥简单参与者(B细胞、T细胞、巨噬

细胞等)的行动可以看作某种化学信号处理网络,一旦有一个细胞识别出入侵者,就会使细胞之间产生信号雪崩,从而产生精巧而复杂的反应。不过目前这个信号处理系统的许多关键细节还没有研究清楚。比如,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相关的信号是什么,它们具体的功能是什么,

它们又是如何相互协作,从而使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能够“知道”环境中存在何种威胁,并产生应对这种威胁的长期免疫力的。⑦经济也是复杂系统,在其中由人(或公司)组成的“简单、微观的”经济个体购买和出售商品,没有中央控制者,而整个市场体系则复杂且无法预测,比如不同地区的住宅价格或股价的波动。在微观层面上、个

人、公司都试图通过研究其他人和公司的行为来增加自己的收益。微观上的简单自利行为会使得市场在总体上——宏观层面上——趋于均衡,在均衡状态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变化都无法让所有人受益。能达到均衡状态就说明市场是有效的。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将市场

的这种没有领导的自组织行为称为“看不见的手”:它产生自无数买卖双方的微观行为。⑧万维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呈爆炸性增长。与前面描述的系统类似,万维网可以视为自行组织起来的社会系统:每个人都看不到网络的全貌,只是单纯地发布网页并将其链接到其他网页,没有组织者

。然而,复杂系统专家发现这个网络在整体上具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宏观特性,包括其结构、增长方式、信息的传播以及搜索引擎和万维网链接结构的协同演化。万维网从简单规则中涌现出的复杂行为是目前复杂系统研究的热点。(摘编自梅拉妮·米歇尔《复杂》,唐璐译)4.下列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淋巴细胞分泌抗体,抗体搜寻和摧毁入侵者。B.后代淋巴细胞繁衍,促使人体记住入侵者特征,产生免疫力。C.市场看不见的手产生买卖的微观行为,使市场趋于宏观层面的均衡。D.

万维网个体用户发布并链接网页,形成复杂系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复杂系统研究由许多研究领域交织而成,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众多方面,以致复杂系统所关注的问题大多并未得到解决。B.文章引用生物学家弗兰克斯评述行军蚁的话,意在指出蚂蚁这种行

为简单的生物如何形成具有“集体智能”的“超生物”。C.为了介绍复杂系统的共性、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文章举了行军蚁、免疫系统、经济、万维网等例子,典型而有代表性。D.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简明准确,却不乏生动形象的表述,如“大量白细胞哨兵在血液中不停巡逻”“信号雪崩”等。6.不同的复杂

系统之间具有哪些共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C5.D6.①复杂系统的构成者或参与者为简单的成分或个体;②个体的行为较为简单;③整个系统不存在中央控制者或领导者,具有自组织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市场看不见的手产生买卖微观行为”错误,曲解文意。原

文为“它产生自无数买卖双方的微观行为”,即无数买卖双方的微观行为产生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非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产生了无数买卖双方的微观行为;“使市场趋于宏观层面的均衡”错误,根据文意应为“微观上的简单自利行为使市

场趋于均衡”而非“市场”。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以至复杂系统所关注的问题大多并未得到解决”错误,强加因果。从原文“这些正是复杂系统所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在复杂系统中,大量简单成分相互缠绕纠结,而复杂性研究本身

也是由许多研究领域交织而成。各种复杂系统,比如昆虫群落、免疫系统、大脑和经济,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来看,文中并没有具体阐述复杂系统所关注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系统研究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众多方面,“以致”强加因果;B.“意在指出蚂蚁这种行为简单的生物如何形成具有‘集体超智能’的‘超生物

’”错误,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很熟悉蚁群的习性,但集体智能的产生机制依然是个谜”可知,“集体智能产生的机制依然是个谜”。C.“为了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错误,曲解文意。文章列举行军蚁、免疫系统、经

济、万维网等内容,主要介绍了复杂系统的共性“各种复杂系统,比如昆虫群落、免疫系统、大脑和经济,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文章并未涉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由“

在复杂系统中,大量简单成分相互缠绕纠结,而复杂性研究本身也是由许多研究领域交织而成”“同蚁群一样,免疫系统的行为是通过大量简单参与者的简单行动产生,并没有谁在进行掌控”可知,复杂系统的构成者或参与者为简单的成分或个体。由“单只蚂蚁都相对简单”“单只行军蚁是已知的行为最简单

的生物”可知,个体的行为较简单。由“经济也是复杂系统,在其中由人(或公司)组成的‘简单、微观的’个体购买和出售商品,没有中央控制者”“与前面描述的系统类似,万维网可以视为自行组织的社会系统:每个人都看不到网络的全貌,只是单纯地发布网页并将其链接到其他网页,没有组织

者”可知,整个系统不存在中央控制或领导者,具有自组织性。(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四爷说小说冯骥才天津人好武侠小说,写武侠的高手大多扎在天津。有一人名气特别大。别人都是写小说,他说

小说。他是白云飞,排行老四,人称“白四爷”。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他书看得不多,写的比看的多。最初也用笔写,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

说。那时天津卫时兴办刊办报。报刊为了吸引人,就请名家在报刊上连载武使小说,刊物每期一段,报纸每天一段。小说名家成了香饽饽,天天被编辑逼着趴在桌上从早写到晚,第二天再接着干。唯有白云飞活得舒服,不写只说,只用嘴巴不费力,要说他活得舒服,还不止如此呢——白四爷好泡澡。他说,一天不泡,浑身是土

,两天不泡,浑身长毛。他在劝业场隔壁的大澡堂子“华清池”有个单间——甲排四号。他一年四季,除了大年三十和八月十五,天天在此,每天泡一下午。他先在热水池子里泡足,然后腰上裹一条大白毛巾,一掀甲排四号的门帘,进去往小床上一躺。澡

堂子里的单间都是左右两张小床,中间一个小方柜子。他躺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给找他的人当椅子坐。他一躺下,伙计便过来,搓泥,修脚,一通忙。跟着,伙计端来各样小吃:酱油瓜子、话梅和切成片儿的水灵灵的青萝卜……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

就是市井里的神仙。一天,门帘一撩进来一人,戴着眼镜,是报馆编辑。他往白四爷对面的小床上一坐,拿出纸笔说:“白四爷,明儿咱没稿子登了,您今儿得给我们说上一段,两段更好。”“你哪个报?”“《庸报》啊。我天天来,您怎么不记得?

”“天天七八个报馆杂志找我,没前没后叫我说哪段我就说哪段,哪能都记得?我没把你们的故事说混了,就算不错了。”“四爷,您是嘛脑子,同时说七八部小说,不仅天津没第二人,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人!”白四爷听了高兴,来了神儿。“我在贵报连载的是哪一部?把前边一段念给我听听。”戴眼镜的编辑笑道:“四爷,您在我

们报上连载的是《武当争雄记》。我给您带来今天的报了,您听着,这段是……人摸到窗前,伸出舌头一舔窗纸,悄无声息地把窗纸舔了个洞,一根细竹管子便伸了进来。这人用嘴一吹竹管外边那头,里边这头就冒出一缕青烟,这就是要人命的迷魂药——‘鸡鸣五更返魂香’!”编辑念到这里停住,说道“您上一段就停在这

里。”“好,咱说来就来了!你记——”白四爷来了精神,一张嘴就把前边的故事接上,“窗外那人把迷魂香吹进屋内,半天没见动静。他凑上耳朵听,屋里只有鼾声,这便抽出腰刀轻轻撬开窗户,飞身落入屋中。”四爷说到这儿,眼睛四处溜溜地看了两眼,似乎在找下边的词儿。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

接下去说:“这人手下极是利索,身子一翻,左右两刀,分别砍在左右两张床上,发出“啪啪”清脆的两声。他忽觉声音不对,定睛一看,床上没人。人呢?他心想不好,未及再看,两条人影忽然由天而降——原来谢虎和廖含英早就伏身在房梁之上。不容这贼人反应过来,他俩已飞落下来,三

下两下用绳子捆了,点灯一瞧,同声惊呼:“怎么是你?”四爷停住了。这戴眼镜的编辑说:“我还没听够呢,四爷,您接着往下说呀!”“行了,够字数了,扣子也留下来了。”白四爷笑着说道,“你看,人家《369画报》的老秦已站这儿等半天了。”《庸报》编辑赶忙

撤走。白四爷未等老秦开口,便笑道:“我在你们那里连载的是《花面侠》吧。我记得上次说到,花面侠正在山间野店要了一大盘子红烧豹肉,对吗?”老秦说:“四爷好记性!您兵分八路,竟然一路不乱,您是奇人!”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

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忽然她手一抖,咔嚓一声,只见两根筷子中间不是那块豹肉,而是一柄六七寸、银光耀眼、两面开口的飞刀!”“好!”老秦大叫,“这开头太漂亮了!神来之笔!四爷说来就来,满脑袋奇

思妙想啊!”老秦是报业老江湖,懂得给写东西的人煽风点火,撩动兴致。他这一捧,白四爷上了劲儿,大江决堤般说了下来。不知不觉间,老秦身边又坐了一高一矮两位,也是来要稿的编辑。真叫人不明白,他这些小说哪儿来的?没见过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愁眉苦脸,也从不把自己关在书斋硬憋

。泡澡、搓背、喝茶、嗑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了。而且是几个不同的长篇故事同时干。他口才好,记下来便是文章,完全用不着编辑加工润色。编辑们你来我往,要哪段他说哪段。他脑袋里这些故

事就像天津的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七个牌七条线,各走各的,绝不撞车,也没人上错车。白四爷红了三十年。所有连载的书都由有正书局印行,发行量津门第一,北边卖到黑龙江,南边卖到香港。直到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的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他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一

年后去了湖北老家养伤养老。于是,原先的一种说法重新冒了出来:他一离开澡堂小说就没了。不管闲话怎么说,打开他的小说一看,还得服人家。(选自《俗世奇人全本》,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写法别具一格,它将中国小说的传奇叙事传

统与现代短篇小说的艺术要素糅合为一体,极具艺术魅力。B.本文塑造人物详略有致,戴眼镜的编辑、老秦是详写,其他编辑则一笔带过,这样写使情节跌宕起伏。C.白四爷说小说时,身边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如澡

房内的两张床、手指间捏着的萝卜片等。D.本文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既幽默诙谐通俗,又带有一点江湖气、市井气,读来像听评书、听相声。8.《俗世奇人全本》是一部描写民间“奇人绝技”的短篇小说集,本文中白四爷的“奇”体现在哪些

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9.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非主线情节的文字。本文有关白四爷“泡澡”的描写也是闲笔,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答案】7.B8.①长相“奇”,长得怪异。②脑子“奇”,过目不忘,思维敏捷。③做法“奇”,七八部小说同时说,丝毫不乱。④生活习惯“奇”

,喜欢泡澡。⑤灵感“奇”,身边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⑥境遇“奇”,被澡堂子屋顶掉下的一块砸坏颈椎,犯晕,说不成小说。9.不能。理由:①澡堂是白四爷说小说的特定环境,白四爷的小说大都是在澡堂里“泡”出来的,只有“泡了澡”才能“说小说

”。②“泡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澡堂里面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被澡堂屋顶掉下的一块砸坏颈椎后,停掉连载。③“泡澡”有利于凸显白四爷的“奇人”形象,不同于其他作家苦思冥想,关在书斋硬憋,白四爷泡澡便能出口成章。【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错误,“详略有致”并不能使文章情节“跌宕多姿”。文章中对编辑的塑造,不管详略,都是从侧面烘托了白四爷说小说的功夫。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

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中要求概括出“奇”的体现方面,扣住“奇”字根据文本概括即可。(1)“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这是他的长相,可以概括为:长相“奇”,长得怪异。(2)“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可以概括为

:脑子“奇”,过目不忘,思路敏捷。(3)“别人都是写小说,他说小说”“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说”“兵分八路,竟然一路不乱”,可以概括为:做法“奇”,说小说,七八部小说同时说,丝毫不乱。(4)“白四爷好泡澡。他说,一天不泡,浑身是土,两天不泡,浑身长

毛”,可以概括为:生活习惯“奇”,喜欢泡澡,一年除了大年三十和八月十五天天泡澡。(5)“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来说,这人手下极是利索,身子一翻,左右两刀,分别砍在左右两张床上……”“

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忽然她手一抖,咔嚓一声,只见两根筷子中间……’”可以概括出:灵感“奇”,边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如澡房内的两张床、手指间夹着的萝卜片等。(6)“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

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原先有一种说法重新冒了出来:他一离开澡堂小说就没了”可以概括为:境遇“奇”,被澡堂子屋顶掉下一块砸坏颈椎,犯晕,说不成小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本题其实是要考生答出“泡

澡”情节的作用。首先回答能否删去,再从环境、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来分析。从环境角度来说,文中说“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直到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可见,澡

堂是白四爷说小说的特定环境。由“泡澡”的情节引出“澡堂”的相关的内容,进而引出编辑们等待其“说小说”的环节。从情节方面来说,“泡澡”之后“说小说”的过程都需要“澡堂”来激发灵感活跃思维,顺畅思绪,比如:“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就是市井里的神仙”,澡泡舒服了,小说才

说得好,视野所及便是思路、故事,比如“四爷说到这儿,眼睛四处溜溜地看了两眼,似乎在找下边的词儿。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来说”“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

的开头说了出来”,这样就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泡澡”之后“说小说”是白四爷的奇特做法,与那些在书斋里硬憋自己的作家形成对比,“真叫人不明白,他这些小说哪儿来的?没见过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愁眉苦脸,也从不把自己关在书斋硬憋自己。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

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而且是几个不同故事的长篇同时干。他口才好,记下来便是文章,完全用不着编辑加工润色。编辑们你来我往,要哪段他说哪段”突出了其“奇人”出口成章的性格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

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

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

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

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

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

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

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⑤潜德曲光:指山林隐逸之士

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

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与“不足为外

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必有讹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有廑廑志其梗概”与“歌以咏志”(《观沧海》)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D.“

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

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的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

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

其事。(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答案】10.B11.D12.B13.(1)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2)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

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夫”,代词,那些,指代后文,不能与“孤忠效死”断开

,排除AC;“于后世”作“示”的补语或后置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句意: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道,讲述,说.含义相同,选项正确。B.焉,名词,地方;句意:

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焉,代词,哪里;句意: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含义不同,选项正确。C.志,动词,记述;句意: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志,名词情怀,句意: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含义不同,选项正确。D.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句意: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面

,名词作状语,当面,句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含义相同,选项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原文第二段“昔者宋之

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第三段“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

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而明朝历史记载不详,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逾”,超过;“备书”,详细地记载。(2)

“鄙”,我;“窃”,私下;“日不暇给”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惧”,担心。参考译文: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

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

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土地纵横数千里,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帝昺残喘于崖州

?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

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灰烬。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

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

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

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

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①居然成濩落②,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③。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

诀。【注】①稷与契:传说中辅佐舜帝的两位贤臣。稷,教百姓种五谷;契,推行文化教育。②濩(hù)落:大而无用的样子。濩,瓠,典出《庄子•内篇》。③觊豁:希望得以实现。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从京城去奉先

县途中所作,“咏怀”有自述平生志愿之意。B.诗人自嘲年纪越大心思反而愈加拙笨,对自己要求是多么愚蠢可笑。C.诗人没想到自己的理想居然像《庄子》中的大瓠一样大而无用,不切实际。D.诗人将自己和潇洒于江海的隐逸之士作对比,表达了对隐逸之士的委婉批评。15.在上述诗句中

,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志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D15.要像稷和契一样辅助君王、泽民济世。壮志难酬的幽愤和自嘲,但即使志向不能实现、被人取笑,仍坚定不移。【解析】【14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

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委婉批评”有误,“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意思是:我何尝没有隐居的打算,在江海之间打发日子,岂不清高?可见,诗人并非委婉批评隐逸之士,而是表达自己也有隐居的愿望,只是仍有

志向抱负,不忍超脱出世。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诗人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表达出想要和他们一样辅助君王、泽民济世的志向。然而“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说自己“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

苦苦,不肯休息”,可见,诗人壮志难酬,满怀幽愤和自嘲。“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表达出诗人即使壮志难酬,也依然希望能够实现愿望,矢志不渝的决心;“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即使惹得同学们冷嘲热讽,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

,毫不泄气。整体来看,表达了诗人辅佐君王、成为贤臣的远大志向;虽然壮志难酬,却依然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曾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2)老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连举三个现象说明事物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其中以建筑为例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九层之台④.起于累土⑤.己所不欲⑥.勿施于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累”“施”。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6分)17.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片段一: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片段二: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

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

!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结合选文,分析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的不同反应体现了两人怎样

的性格特征。【答案】①宝钗看到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宝玉,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但她立刻意识到自己越过了“非礼勿言”的封建礼教,便立刻不再说话了。这说明宝钗是一个矜持内敛、沉静淡泊而又看重名节、严守礼教的典型的大家闺秀。②黛玉只是一味的

哭,没有任何言语,她对宝玉的深情表现在无声的抽泣中,“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对宝玉的情深意重,可见,黛玉不像宝钗那样工于心计,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十分有限,她天性纯洁,纯真赤诚,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人物性格的能力。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

“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应说出“心疼”二字来,她立刻意识到自己越过了“非礼勿言”的封建礼

教,便立刻不再说话了。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看重名节、严守礼教。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篇体贴对方入微的话,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何等真挚动人——的

确,她那满脸的泪光,她那“肿的桃儿一般”的两眼,她那“无声之泣”,已经说明了一切,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可见,黛玉不像宝钗那样工于心计,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十分有限,她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天性纯洁,纯真赤诚,因为对宝玉的爱,而泪流满面又无声息,真正是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二)语言文字

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历史________,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

统、______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______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

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丰富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__

____!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川流不息传承风雨如晦意气风发B.络绎不绝赓续风

雨飘摇风华正茂C.川流不息赓续风雨如晦风华正茂D.络绎不绝传承风雨飘摇意气风发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B.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还锤炼出坚

定的政治品格C.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长期奋斗中构建,坚定的政治品格予以锤炼D.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提升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B.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C.新时代

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提升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D.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志气、骨气,不负时代,

的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答案】18.C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意为像抽出的丝线接连不断,指(人、马、车、船等

)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川流不息”侧重多且连续顺畅,不断绝。“络绎不绝”用于少,但不断绝。结合下文“精神代代相传”,此处应用“川流不息”,排除BD;第二空,“赓续”指继续,指不间断地接连延续下去。“赓”是指事物一脉相承、自始至终、代代传承

,“续”指接在原有的后头。“传承”指传授和继承。语境“红色血脉”应该代代传承,此处应用“赓续”,排除A;第三空,“风雨如晦”意为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结合下文“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可

知,当时中国处于动荡、黑暗之中,此处应用“风雨如晦”;第四空,“风华正茂”意为风采和才华正是最好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意气风发”意为精神振奋,气概激昂,常指意志、气概。此处化用《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

华正茂”,结合前文“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丰富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可知,此处是概括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应用“风华正茂”。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

语句复位的能力。前半句主语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排除AC;政治品格用“鲜明”一词修饰更恰当,排除B。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共有三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缺动词,应

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AD;二是搭配不当,“丰富”与“志气、底气、骨气”动宾搭配不当,“提升”与“志气、底气、骨气”也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排除C;三是语序不当,“志气、底气、骨气”并列词语排列不当,“志气”指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骨气”指刚强不屈的气概,“底气”指信心或勇气,三者

间存在递进关系,应改为“志气、骨气、底气”;“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分句语序排列不当,依据轻重关系应该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故选B。(三)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5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

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青少年的发育性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增长造成的。②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③近视度数会随之增长。④如果孩子很小就近视,⑤成年后很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⑥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⑦发生视网膜脱离

、青光眼等疾病要比普通人高很多。⑧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⑨一定要尽早带孩子治疗、检查,⑥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答案】(1)①“原因是眼轴增长”或“近视是眼轴增长造成的”(2)④将“如果”

调至“孩子”后(3)⑦在“疾病”后加上“的风险”或“的机率”(4)⑨将“治疗、检查”改为“检查、治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应改为“原因是眼轴增长”或“近视是眼轴增长造成的”。④关联词语“如果”的位置不当,④⑤两句的

主语都是“孩子”,故关联词语应在主语的后面,即关联词语“如果”在主语“孩子”的后面。⑦搭配不当,“疾病……高很多”不能搭配,在“疾病”后加上“的风险”或“的机率”。⑨语序不当,“治疗、检查”逻辑顺序不当,应是先检查再治疗。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你可曾仔细观察过树?你可曾用心聆听过树?你可曾深入思考过树?由“树”联想、想象作文。请根据材料提示,结合你对自己的生活、生命、社会的体验感悟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于是成为树我们为樊锦诗扎根敦煌,十年如一日,为敦煌艺术赢得世界声誉而敬佩;我们为传承百年,历久靡新的五四精神而振奋;我们为历经百年风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而自豪。它们就像是一棵棵的参天大树,

扎根于一个时代,舒展出自己的叶茂枝繁,撑起了一个民族与国家。我们于这些树下生长,正是有了这样的无数的“一棵树”的庇佑,才有了我们的茁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们用无言的奉献,默默的坚守,悲天悯人的胸怀,撑起一个国家。于是,在庇荫下面对这个“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的我们,也都将会成为一棵棵大树。于是成为树。成为一棵不畏风雨、傲视冰雪的担当之树。“中国力学之父”程开甲,谁会想到有着这样美誉的人,最初竟是个物理只能考5分的文科天才,理科的领域几近对他吹响了终场哨,但他看到了祖国在这片领域的贫瘠,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让他毅然弃文从理,硬是

敲开了物理的大门。拥有担当精神,我们才有条件,有实力去面对形形色色的困难与挑战,承担起一棵顶天立地的“树”需要承担的责任。成为一棵不惧艰辛、为民谋福的奉献之树。地质学家黄大年,为了能让祖国,让民众享受到最先进,最尖端的科

技成果,不惜以生命来助燃科研工作,让中国只用七年便走完了其他国家至少花三十年走完的路。每一棵树的使命就是尽全力伸展枝叶,奉献出更多的庇护,我们每个人都尽力为社会、为民众奉献,那么我们都能迎接美好的明天。成为一棵心怀苍天沃土、先忧后乐的无私之树。外科

手术界的大拿吴孟超这样说过:“大多数医生只能领到薪水,但我希望你们收获更多患者的感念。”兼济天下,乐天下之乐,是我们每个人最崇高的追求。反观当下,在大树之外,更多的是娱乐、消费主义的狂欢,是“丧文化”横行的洪流,是一味逃避的享乐主义的侵蚀,也

许世界并不像生活在树下的我们所希冀的那样美好。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驱散这一切,抵御混乱的狂风,这是“树”的使命,亦是我们的使命。于是成为树。成为一棵顶天立地,造福一方水土的树,是对个人价值最好的诠释,对不朽的精神最有力的传承,更是对那些“大树

”,最崇高的致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用三个问题引出对“树”的联想与想象,“观察树”,可以从树的主干、枝叶、苞芽、叶痕、树皮等进行观察,写下观察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树进行观察,玉兰、香樟、桂花、杨梅等,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姿态、特性

。“用心聆听”,把树拟人化,用人的心理去揣摩树的心声,并为之代言。比如《种树郭橐驼传》中,对树天性的尊重与释放。“深入思考过树”,可思考树的生长,努力向下扎根,奋力向上生长,就如人的一生。树叶的飘零,是秋天的绚烂蝴蝶,由此想到死亡如秋叶般静美等。导语要求“根据

材料提示”,写作时,需要写道对树的观察、思考。“结合你对自己的生活、生命、社会的体验感悟思考”,要求写作时不能局限于写树,应该由对树的感受体会,进而谈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行文构思上,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论述的对象:由树根联想到生命。首先强调树根的重要性,树根是生命的源

泉,根不死,生命就不会停止。接下来,由树根想到人类,对于外出的人们,根就是家;对于游历他乡的旅人,根就是故乡;对于侨居海外的游子,根就是祖国。接下来写,叶落归根,根用一种神奇力量吸引着它们。百年前的香港、澳门就像嫩叶被风刮着离开了根,这种滋味是苦涩的。但叶又

无时无刻不被根所吸引着,百年之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也将归来。叶找到了根,叶冲破一切寻到了根。最后总结,树根是基础,越是高大树干,越有深广的根。人生也是如此,只有根深,才能叶茂。立意:1.学习树的扎根厚土。2.从一棵树中感受四季流转。3.松林中的天籁之音。的获得更多

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