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1001.3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8371ef7dc64d2249d81e1b803d979a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11中高2024届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双链DNA分子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长链组成B.图中含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是DNA的5′—端C.据图
可知④代表的是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D.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均作用于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图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胞咤啶,④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喀啶,但不
是胞密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详解】A、图中的①磷酸与②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双链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组成,A错误;B、磷酸基团连在脱氧核糖的5号碳原子上,图中含有
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是DNA的5'端,B正确;C、图中④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密啶,但不是胞密啶脱氧核苷酸,C错误;D、DNA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的化学键⑨(氢键),DNA聚合酶作用于3′-5′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B。2.自2020年全球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冬又让我们开启了网课模式,其病原体2019-nCoV是一种具有包膜、单条正链RNA(+)的冠状病毒,该病毒的相关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a-e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请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正
确的是()A.b、d是转录过程,e是翻译过程B.a、c过程都需要RNA聚合酶C.a过程通常发生在b过程之前D.参与过程e的mRNA上每三个相邻碱基都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
图中a表示以正链RNA(﹢)为模板合成RNA(﹣);b表示以正链RNA(﹢)为模板直接翻译形成RNA聚合酶;c表示以RNA(﹣)为模板合成正链RNA(﹢);d、e表示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分
析题图可知:b表示以正链RNA(﹢)为模板直接翻译形成RNA聚合酶;d表示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的过程;两者皆表示翻译过程,而d不是RNA的复制过程,类似于转录过程,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过程a、c表示RNA的复制过程,该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进行解链和连接核糖核苷酸,从而形
成RNA结构,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过程a、c表示RNA的复制过程,该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所以b形成RNA聚合酶的过程应在a之前,C错误;D、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
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负责编码氨基酸,而在mRNA上构成终止密码子的3个相邻碱基,不编码氨基酸,即不决定氨基酸,D错误。故选B。3.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中只有部分活细胞能发生过程①,所有活细胞都能发生②③B.所有基因中都只有
一条链能作为②过程的模板C.过程③需要三种RNA的共同参与D.②③过程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
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据图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详解】A、过程①表示DNA复制,人体中只有部分能进行细胞分裂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过程①,并非人体
中所有活细胞都能发生②转录、③翻译,比如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不能进行转录和翻译,A错误;B、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②表示转录,因此所有基因中都只有一条链能作为②
过程的模板,B正确;C、③表示翻译,翻译过程需要三种RNA的参与,这三种RNA为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运载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C正确;D、②表示转录,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G-C、C-G,③表示翻译,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
、G-C、C-G,因此两者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A。4.下图为某六肽化合物合成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①→②相比,③→⑤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B.图中③的3’端应在图中左侧C.①→
②中会产生图中④代表的物质,但④中不含有氢键D.若该多肽加工后是一种DNA聚合酶,则它会参与②的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为DNA,②③为mRNA,④为tRNA,⑤为翻译形成的肽链,⑥为核糖体。【详解】A、①→②是转录过程,
以DNA为模板,形成mRNA,碱基配对原则为A-U、T-A、C-G、G-C,③→⑤为翻译过程,碱基配对原则为A-U、U-A、C-G、G-C,因此与①→②相比,③→⑤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A正确;B、翻译的起始部位总是在mRNA的5’端,终止密码总是在mRNA的3’端,根据题图,图中③→
⑤的翻译过程中方向是从左向右,因此图中③的5’端应在图中左侧,B错误;C、④是tRNA,④代表的物质即RNA,①→②中会产生RNA,且中tRNA含有氢键,C错误;D、②是mRNA,其合成需要RNA聚合酶,不需要DNA聚合酶,D错误。故选A。5.已知
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蚕比雌蚕的吐丝量高且蚕丝质量好,但大规模鉴别雌雄个体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发现,家蚕染色体上的基因B能使蚕卵呈黑色,不含基因B的蚕卵呈白色,科研人员用X射线处理雌蚕甲,
最终获得突变体丁,流程如图所示,由此可实现多养雄蚕,请判断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研究过程用到了诱变育种方法B.X射线处理,既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C.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可以区分乙、丙个体D.若无致死类型,家
蚕丙与正常白卵雄蚕杂交,子代中基因型为bbZWB的概率是1/8【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X射线处理雌蚕甲,其B基因突变成b基因,再用X射线处理乙,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转移到W染色体上获得了丙,再经过杂交鉴定和筛选得到丁。【详解】A、由图形和分析可知:用
X射线处理雌蚕甲最终获得雌蚕丁,该研究过程用到了诱变育种方法,A正确;B、由图形和分析可知: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且都属于可遗传变异,因而都能为蚕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乙与丙的区别在于B基因位置,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形
态,可区分乙、丙个体,C正确;D、不考虑致死,若家蚕丙(基因型为b0ZWB)与正常白卵雄蚕(基因型为bbZZ)杂交,子代中基因型为bbZWB的概率是1/2×1×1/2×1=1/4,D错误。故选D。6.人类遗传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
要因素,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可遗传的疾病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归纳得出C.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常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D.通过科学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
段,可以杜绝遗传病的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详解】A、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由致病基因引起,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A错误;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
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调查,B正确;C、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D、科学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无法杜绝其产生,D错误。故选B。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数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C.相同的自然环境可能使环境中的两种不同生物发生相同的基因突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
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
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A错误;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B错误;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也不会产生相同的基因
突变,C错误;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D。8.人类滥用抗生素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下图为某种细菌菌群耐药性形成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该种细菌的
进化产生原材料B.在人们使用抗生素之前,易感菌群中可能就存在耐药性个体C.应用抗生素使种群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并通过有丝分裂完成世代传递D.若短期内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可以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果【答案】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易感细菌,但
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
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能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因此基因突变为该种细菌的进化产生原材料,A错误;B、在人们使用抗生素之前,易感菌群中可能就存在耐药
性个体和不耐药性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选择作用,耐药性个体比例越来越高,B正确;C、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C错误;D、短期内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可以使大部分细菌在对一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之前停止选择,换用另一种抗生素就改变了选择的方向,从而能提高抗
生素的杀菌效果,D错误。故选BD。9.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到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的发展,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解剖比较不同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也是不定向的D.捕食者的存在让某种生物的数量不会过多,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
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
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的、非常重要的证据是化石证据,A错误;B、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捕食者的存在不会让某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D错误。故选B。10.囊性纤维病患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该蛋白在第508位缺少丙氨酸,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囊性纤维病的诊断阵列是表面结合有单链DNA探针的特殊滤纸(其中“0”处放置正常基因的探
针,“1~10”处放置不同突变基因的探针)将#1~#3待测个体DNA用有色分子标记,然后将诊断阵列浸泡在溶解有单链标记DNA的溶液中,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诊断阵列上放置不同病毒的基因探针可诊断人体感染病毒的类型B.为了确保诊断准确,单链DNA探针最好选择基因转录时的
模板链C.若#2与#3婚配,则后代含有突变基因的概率为100%D.该病致病机理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答案】B【解析】【分析】1、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正常基因用“A”表示,则图中“1~10”对应的致病基的因可表示为“a1~a10”。2、根据DNA探针的
使用原理,结合图像可推知:#1的基因型是AA,#2的基因型是Aa4,#3的基因型是a2a5。【详解】A、若将诊断阵列上放置不同病毒的基因探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也可诊断病毒的类型,A正确;B、该诊断过程依据的原理是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得到准确结果,应选择该基因转录的非模板链,以能与模板链互补配对,B错误;C、若正常基因用“A”表示,图中“1~10”对应的致病基因可表示为“a1~a10”,结合图像可推知,#1的基因型是AA,#2的基因型是
Aa4,#3的基因型是a2a5,#2与#3婚配(Aa4×a2a5),则后代携带突变基因的概率为100%,C正确;D、囊性纤维病是由于该蛋白在第508位缺少丙氨酸,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出现异常,该致病机理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CFTR蛋白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故选B。11.下图表示人体中主要体液间的关系,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直接经甲到达靶细胞B.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乙和丙C.与甲、丙相比,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但低于丁D.甲、乙、丙、丁共同组成内环境,是体内大多
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分析题图:甲是组织液,乙是
血浆,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据图分析,甲是组织液,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A错误;B、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丙淋巴(液)和甲组织液,B错误;C、乙是血浆,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与甲、丙相比,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但低于丁(细胞内液),C正
确;D、细胞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不包括丁细胞内液,D错误。故选C。12.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A.太空辐射可能会引起人类基因序列的改变
,也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B.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前要进行“吸氧排氮”,有利于线粒体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指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D.航天器和航天服都具备生命保障系统,有利于宇航员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答案】B
【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
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容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太空辐射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引起人类基因序列的改变,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因此也可能会
影响基因的表达,A正确;B、葡萄糖氧化分解是在细胞质基质,不在线粒体,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正确;D、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
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于地面的环境,有利于航天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确。故选B。13.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选项属于
内环境组成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葡萄糖、乙酰胆碱B.尿素、甲状腺激素受体的C.淀粉分解为麦芽糖D.ADP转化为ATP【答案】A【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
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详解】A、葡萄糖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到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细胞合成的分泌物,会释放至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所以神经递质(乙酰胆
碱)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B、尿素是细胞的代谢废物,会排放至血浆中,所以尿素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是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淀粉在消化系统
中初步分解为麦芽糖,而人的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外界环境,所以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D、ADP转化为ATP过程中,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这三种细胞结构都位于细胞内,D错误。故选A。1
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B.损伤发生在脑干时,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功能失调C.损伤导致下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膝跳反射仍可发生D.损伤发生在大
脑皮层V区时,患者可能看不清文字【答案】D【解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大脑
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失禁现象或排尿不完全,A正确;B、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损伤发生在脑干时,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功能失调,B正确;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所以膝跳反射可以发生,C正确;D、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V区时,患者能看见,但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D错误。故选D。15.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
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无法产生兴奋B.动脉血压的波动通过神经调节快速恢复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D.动脉血压维持相
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部分:①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②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对兴
奋进行分析综合;④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解】A、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
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错误;B、由图可知,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弧的调节动脉血压下降,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C、“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使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D、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可以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
种方式叫反馈调节,由图可知,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D。16.人脑具有很多高级的功能,帮助人主动适应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眼睛接受弱光照时引起的瞳孔扩张,受交感神经的支配B人脑左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
等C.躯体运动神经属于脊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属于脑神经D.感觉性记忆持续时间很短,而第二级记忆持续时间为永久【答案】A【解析】【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
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解】A、眼睛接受光信息引起的瞳孔收缩和扩张分别受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支配,A正确;B、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思维,B错误;C、脑相连的神经属于脑神经,既可以支配躯体
运动又可以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C错误;D、人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其中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第二级记忆为短期记忆,D错误。故选A。17.图为鱼类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
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用促性腺激素处理过的鱼类,会导致儿童性早熟B.给性成熟雌鱼饲喂雌性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C.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促使垂体分泌相关激素D.促性腺激素会被定向运输到性腺发挥
作用【答案】B.的【解析】【分析】性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促性腺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食用促性腺激素后会被分解,不能发挥作用,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A错误;B、性激素还能对下丘
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因此给性成熟雌鱼饲喂雌性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B正确;C、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下丘脑分泌的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D、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可以全身运输,但是只能与靶细胞结合起作用,因此促性
腺激素运输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B。18.北京冬奥会期间,越野滑雪运动员身着薄比赛服在零下10℃左右的环境中展开激烈角逐,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的生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分解加快,储存的ATP增加,产热大于散热B.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血糖分解加快C.心
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而不觉得寒冷D.在运动初期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供能,一定时间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供能【答案】C【解析】【分析】运动员在寒冷条件下剧烈运动时体内发生体温调节
等生理过程,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骨骼肌细胞分解肌糖原提供能量,在运动后期需要摄取血糖进行氧化分解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详解】A、运动期间需要大量能量,血糖分解加快,ATP和ADP的转化速率加快,但储存的ATP基本不变,A错误;B、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上
升,血糖分解加快,细胞代谢速率加快,B错误;C、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动作上,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而不觉得寒冷,C正确;D、在运动初期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供能,一定时间后需要摄取血糖作为能源补充,D错误。故选C。19.登革热是由感染蚊子
传播的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研究发现,登革病毒在某些情况下会引发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即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体内已有的抗体不能抑制反而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的A.病毒
往往含有多种抗原,过程①中的病毒可能和多种抗体结合B.过程②表示病毒利用吞噬细胞进行增殖C.过程③释放的病毒具有感染能力,能激发免疫反应D.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抗原与抗体: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通常是病原体中的蛋白质,但
并不全是蛋白质,过敏原也属于抗原。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详解】A、过程①是抗体与抗原(病毒)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病毒含
有多种抗原,病毒可能和多种抗体结合,A正确;B、根据图示,过程②是病毒在吞噬细胞内增殖的过程,病毒营寄生生活,需要利用其宿主细胞进行增殖,B正确;C、根据图示,过程③是吞噬细胞裂解释放病毒的过程,释放的病毒具有感染能力,能激发免疫反应,C正确;D、病毒被抗体识别、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
程,正常情况下应该消灭病毒,但存在“抗体依赖增强效应”时,不但不能消灭病毒,反而让病毒繁殖更多,故不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故选D。20.临床上发现,某些新冠患者早期病情较轻,后期病情突然加重造成肺损伤,其机制如下图所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国科学工作者研发的疫苗
已经开始接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PC细胞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实现免疫防御的功能C.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
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促进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D.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必须寄生于活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再由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解】A、图中APC细胞即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A正确;B、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功能,增强了免疫反应,B正确;C、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抑制相关细胞因子活化
吞噬细胞,从而有助于阻止后期病情的加重,C错误;D、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产生的抗体更多,免疫效果更好,故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以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21.已知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
传病,某家族成员患病情况如下图,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2)若仅考虑甲病,Ⅲ-5与Ⅲ-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
率为_________;(3)若同时考虑甲病、乙病涉及相关基因,Ⅱ-3与Ⅱ-4的后代理论上可以有_________种基因型和________种表型,他们生出两病兼患的后代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1)①.伴X隐性遗传病②.Ⅱ-3与Ⅱ-4正常而
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题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2)1/2(3)①.8②.6③.1/8【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
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题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小问1详解】Ⅱ-3与Ⅱ-4正常而儿
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题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若仅考虑甲病,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则Ⅱ-4的基因型为XAY,Ⅱ-3表型正常,而Ⅲ-7患甲病,则Ⅱ
-3的基因型为XAXa,又由于Ⅲ-5和Ⅲ-6均为女性正常,所以Ⅲ-5和Ⅲ-6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且各占1/2。Ⅲ-5与Ⅲ-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即是基因型同为XAXA和XAXa的概率,Ⅲ-5和Ⅲ-6同为XAXA的概率=1/2×1/2=1/4,Ⅲ-5和Ⅲ-6同为XAXa的概率=1/2×1/
2=1/4,因此Ⅲ-5与Ⅲ-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1/4=1/2。【小问3详解】若同时考虑甲病、乙病涉及相关基因,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不患乙病
,Ⅱ-4和Ⅲ-4患乙病,则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3=6种表现型;他们生出两病兼患的后代的概率=患乙病概率×患甲病概率
=1/2×1/4=1/8。【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学生识记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并可以进行相关计算。22.毛主席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以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寓意中国这只“雄鸡”高唱凯歌,人民安居乐业。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吉祥的寓意。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鸡的遗传育种,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鸡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并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2)
已知家鸡体细胞染色体数2n=78,且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则对其基因组测序需研究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条。(3)家鸡的黑羽对白羽、正常羽对卷羽、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黑羽、正常羽、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
是_________;若科研所有40对上述亲本杂交,每只母鸡平均产卵40枚(2个月的研究期内,假设所有卵都能正常孵化长大),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_只黑羽、正常羽、抗软化病的纯合后代,用于留种。(4)某研究小组了解到:①公鸡的肉质蛋白质
含量高于母鸡;②鸡蛋蛋壳的黄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假设公鸡虽不下蛋也有相关基因);③黄壳蛋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④假设用于研究的所有鸡蛋均由受精卵形成。为达到基于蛋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肉
鸡场大规模饲养对公鸡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育种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组别步骤⑤子代数量及性别I102雌,98雄II198雌,0雄Ⅲ0雌,195雄经大量实验,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鸡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
、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①除了上述步骤涉及的育种方法,请再列出两种育种方法___________。②Ⅰ组所得雌鸡的B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③将Ⅱ组所得母鸡与基因
型为bb的公鸡杂交,子代中雌鸡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鸡蛋状态通过蛋壳颜色筛选即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④尽管Ⅲ组所得黄壳卵全部发育成公鸡,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
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答案】(1)协同进化(2)40(3)①.9/64②.25(4)①.基因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②.常③.bbZW④.Ⅲ组所得黑壳卵雄为杂合子,与白壳卵雌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解析】【分析
】基因组测序时常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只需要检测其中一条,XY性染色体存在非同源区段均需要检测。鸡的性染色体为ZW型;由表格分析,Ⅰ组鸡性别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则转移至常染色体;Ⅱ组与Ⅲ组只有雌或雄,分
别转移至W染色体与Z染色体。【小问1详解】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又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鸡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属于协同进化。【小问2详解】鸡体细胞染色体数2n=78,76条
常染色体检测38条即可,ZW两条性染色体均需要检测,共40条。【小问3详解】三对杂合亲本杂交,子代全显性的概率为3/4×3/4×1/4=9/64;40对上述亲本杂交,每只母鸡平均产卵40枚则共有1600个后代,纯合黑羽、正常羽、抗软化病的概率为1/4×1/4×1/4=1/
64,则数目为1600×1/64=25只。【小问4详解】图示为杂交育种,常见育种方式基因工程育种或多倍体育种也可实现;由表格分析Ⅰ组鸡性别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则转移至常染色体;由表格分析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至W染色体,则亲本雌性
基因型为bbZWB,与白色雄性bbZZ杂交,子代雌鸡的基因型为bbZWB黄蛋壳,雄鸡基因型为bbZZ白蛋壳,可以用于区分;由表格分析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至Z染色体,则Ⅲ组所得雄鸡基因型为ZBZZ杂合子,白壳卵雌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Z
b,ZBZb,ZbZb,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23.下图为人体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因为下丘脑损伤导致尿崩症(尿特别多等症状),据图
分析尿崩症产生的原因是下丘脑损伤,ADH分泌不足,导致_________进而导致尿液增多。(2)人处于低血糖状态时,位于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中枢会兴奋,为了维持血糖平衡,下丘脑会通过_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以调节相关生理活动,
通过促进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最终使得血糖回升,在上述过程中腺垂体的内分泌细胞主要接受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3)当人体内血钠降低或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时,肾上腺皮质会分泌更多________发挥作用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答案】(1)肾
小管与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2)①.血糖平衡②.神经—体液③.肝糖原分解④.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3)醛固酮【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甲分泌ADH经神经垂体释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乙分泌激素A作用于腺垂体,并促进腺垂体分
泌激素B,该过程为激素的分级调节,激素A为促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激素。【小问1详解】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某人因为下丘脑损伤导致尿崩症(尿特别多等症状),据图分析尿崩症产生的原因是下丘脑损伤,ADH分泌不足,导致肾小管与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
进而导致尿液增多。【小问2详解】人处于低血糖状态时,位于下丘脑的血糖平衡为了维持血糖平衡,下丘脑将刺激传递给胰岛A细胞,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所以下丘脑会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以调节相关生理活动,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最终使得血糖回升。在上述
过程中,据图分析,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腺垂体的内分泌细胞,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腺垂体的内分泌细胞,所以在上述过程中腺垂体的内分泌细胞主要接受的信号分
子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小问3详解】当人体内血钠降低或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时,肾上腺皮质会分泌更多醛固酮发挥作用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24.人体的肌细胞膜表面含有乙酰胆碱(Ach)受体,部分人的B细胞对其异常敏感,而将其
识别为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肌肉细胞,导致患重症肌无力。(1)重症肌无力是由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功能异常所致,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
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_______转换过程受阻。(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骨髓中的_____________发育成辅助T细胞,不能产生细胞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3)重症肌无力是
如图①所示,CD20是所有B细胞膜上共有的受体,人工制备的CD20抗体通过结合CD20,破坏B细胞。仅考虑重症肌无力引起的症状,推测这种疗法可以___________(填“缓解”或“根治”)重症肌无力。(4)患者体内部分B细胞的膜上存在蛋白X(如图②)。为了专一破坏该类
B细胞,研究人员设计了携带有Y物质和药物的复合物。Y物质是人工合成的的类似物,推测X应为____________,是由_______细胞产生。为检测Y物质的作用,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注射了Y物质,小鼠出
现了重症肌无力症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免疫自稳②.化学信号向电信号(2)淋巴干细胞(3)根治(4)①.抗体②.浆细胞③.其他B细胞识别了Y药物,产生抗体攻击Y药物的同时,也攻击人体细胞【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
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小问1详解】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则
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如重症肌无力。Ach受体可以接受乙酰胆碱信号进行信号的转换,若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则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小问2详解】由于淋巴干细
胞分化形成的T细胞需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所以可采用胸腺切除法,抑制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成T细胞,使其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从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小问3详解】由题意可知,B细胞由于误将人体内乙酰胆碱(Ach)
受体识别为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人体细胞,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是通过CD20受体进行的,由于CD20是所有B细胞膜上共有的受体,故人工制备的CD20抗体结合CD20之后,B细胞不再能识别乙酰胆碱(Ach)受体,也就不再攻击人体细胞,可根治重症肌无力。【
小问4详解】Y物质是人工合成的的类似物,类似于抗原,B细胞膜上的蛋白X能与其结合,推测X应为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注射了Y物质,小鼠出现了重症肌无力症状,原因可能是其他B细胞识别了Y物质,产生
抗体攻击Y物质的同时,也攻击人体细胞,从而小鼠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