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31)页,11.62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7f3cb6bce0783ae89163aa312f447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在历史上,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这掷地有声的话语
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在唐代,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给皇帝的一封奏章,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赏析这位政治家高超的的劝谏艺术,领会他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导语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
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殷忧虑壅蔽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源泉塞源而欲流长载舟覆舟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无因喜以谬赏鸣琴垂拱
学习要求:教师指名回答时间:1分钟检查预习,读准字音zhǎngjùnsèchángzàiyōngchùmiùgǒngyīnchán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读全文谏太宗十思疏1、“谏”何意?2、“疏”是何意?学习任务一:解题疏,是古
代臣下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指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于奏议类文章,类似的还有奏、议、表、对策等。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劝谏对象内容文体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
(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隋末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后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jì,授太子洗xiǎn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被称为“铮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
功臣”第四位。谥号“文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体常识、写作背景。•2、积累第一段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特殊文言现象,能疏通文意。•3、分析第一段的论证方法,明确论证观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学习任务二:积累第1段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批注重点词语,口头逐字逐句翻译第1段。【交流讨论】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组员充分发表意见,解决疑难。时间8分钟学习任务二:积
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展示点评】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回答问题。要求:解释重点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口译每句2、其他小组质疑补充。3、教师指导和点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之:三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流:动作名,泉水,流水远:形作动,流得远固:使动用法,使……稳固根本:树根.古义:本义是草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本质。治:治理得好虽:虽
然四个“而”,前三个表转折关系,后一个表递进•重: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居:处在某种地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崇:推崇•极天:至高无上的皇权•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俭:形容词用作动词,行节俭•厚:形
容词用作名词,深厚的境界•胜:战胜•以:表转折•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学习任务二: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回答问题。要求:解释重点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口译每句2、其他小组质疑补充。3、教师指导和点评。•1、第一句作者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论证了什么道理?•2、第二句论证了什么道理?一二句之间什
么关系?•3、第三句指出了人君的()和()•4、第四句认为人君该怎么做?•5、“积其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什么关系?学习任务三:分析第一段论证方法,明确观点1、合作探究:以句为单位标注序号,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以下问题。时间
4分钟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解疑。·写作背景:在唐太宗统治初年,他励精图治,于是贞观中期,国泰民安,边防巩固,国威远扬,史称“贞观之治”;于是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对百姓作威作福,“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在当
时特定的背景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个做法就极其重要和迫切,它其实是“必积德义”的具体做法,而“必积德义”是主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德不厚而思国之
理不可积德义的重要性比喻论证正面反面第一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比论证当堂检测时间2分钟1、《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谏太宗十思疏
》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德不厚而思国之安。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
之大学习任务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批注重点词语,口头逐字逐句翻译第2段。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组员充分发表意见,解决疑难。要求:字字落实,文从字顺时间8分钟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教师指导点评。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
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
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道:治国之道著:显著衰:衰微克:能够(形作动)终:坚持到底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岂:难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诚:诚心以:连词,以:表修饰既:已经纵情:放纵情感今指尽情以:表并列傲物:轻视他人行路:路人今指走路虽:即使董:督责以:介词,用震:威吓句式:状语后置而:表转折,相当于“但”“可是”惟:只有,只是其:副词,用在句首表反问,难道忽:轻视,怠慢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
视呢!学习任务二:分析第二段论证方法,明确观点1、合作探究:以句为单位标注序号,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以下问题。时间4分钟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解疑。·①一、二句概括了怎样的普遍现象?②以()引出原因分析,通过(),在“殷忧”和“得志”不同心态下
,君王的做法有何不同?结果有何差异?由此阐明什么观点?③用()的关系,比喻()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善始者繁,克终者寡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何也?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纵情傲物胡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严刑苟免—不怀仁貌恭—不心服威怒
君民舟水朽索奔车第二段思路驾驭?载\覆得志,竭诚待竭诚待民,居安思危对比比喻论证学习任务三: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逐字逐句翻译第3段。要求:时间5分钟【合作探究】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组员充分发表意见,解决疑难。时间3分钟【展示点
评】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回答问题。要求:解释重点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口译每句2、其他小组质疑补充。3、教师指导和点评。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
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
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如果能够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游乐就要想到设网三面留一
面作为准则。担心懈怠就要想到做事慎始慎终。担心阻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有邪恶之人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恶的人。施加恩德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
因为一时的愤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总:总结弘:光大简:选拔能:有能
力的人任:任用挑选好的建议并听从它尽:用尽竭:用尽播:扩大惠:仁爱信者:诚信的人效:报效文官和武官都争着做好自己的事豫游:出游垂拱:垂衣拱手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
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学习任务四:分析第三段论证思路,明确观点1、合作探究:以句为单位标注序号,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以下问题。时间4分钟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解疑。·①“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②君主除十思外,还要怎么做
?③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
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在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在修养方面,戒骄傲自满、戒放纵懈怠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方面,戒壅蔽谗邪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在执法方面,戒谬赏滥刑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积
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弘九德选拔任用人才听从善言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明确除十思外,还要:课堂小结在这篇奏疏中,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光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
“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的讽谏艺术【总结提升】◆他向唐太宗进谏“十思”,并非马上就单刀直入,而是先运用形象的比喻,哲理式的说明,引出劝谏的意图:君王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继而结合具
体史实,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指出潜在的危险所在,振聋发聩;◆最后在水到渠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十思”,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政治理想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为对方接受。深入探究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
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①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
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必固其根本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何必劳神苦思解析:选C。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固:使动用法,
解释为“使……牢固”。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以……为乐”。D项,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累”。课堂大练兵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艰难“殷忧”与“得志乐逸”的对比等。D.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创业容易守成难”的道理。解析:选D。“以历代帝王为
例”错,而且选项中的观点也并不是作者要陈说的观点。课堂大练兵文化常识“讽、谏、谤、诽、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唐以前“讽”无恶意讽刺意)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谤——公开批
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讥——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文化常识分布范围东夷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
、安徽等地。南蛮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西戎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北狄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