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7)页,58.99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7add142bbc6de4b30e0c2224b0e96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练习高一语文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杜红宁2023.12本试卷共8页,共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选择符合下列各题要求的选项,完成1-6题。1.下列词语
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驯.鸽(xùn)喟.然(wèi)既往不咎.(jiù)泾.渭分明(jìng)B.隽.永(juàn)莅.临(lì)诲.人不倦(huì)一椽.破屋(chuán)C.跻.身(jī)熨.帖(yù)汗流浃.背(jiá)窸窸窣窣..(sh
ū)D.桂冠.(guàn)裹挟.(xié)鳞次栉.比(jié)开门揖.盗(y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喟然”中的“喟”应读作“kuì”;“泾渭分明”中的“泾”应读作“j
īng”。B.全都正确。C.“汗流浃背”中的“浃”应读作“jiā”;“窸窸窣窣”中的“窣”应读作“sū”。D.“桂冠”中的“冠”应读作“guān”;“鳞次栉比”中的“栉”应读作“zhì”。故选B。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膏腴决别绵里藏针没精打采B
.和煦自诩顾名思意夸大其词C.诘难细腻励精图治各行其事D.皈依贿赂南柯一梦美轮美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决别”的“决”应为“诀”。B.“顾名思意”的“意”应为“义”。C.“各行其事”的“事”应为“是”。D.正确。故选
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而耻.学于师②舞.幽壑之潜蛟③西.望夏口④顺流而东.也⑤浔阳江头夜.送客⑥栗.深林兮惊层巅⑦明烛.天南⑧侣.鱼虾而友.麇鹿⑨不知东方之既白.⑩故木受绳则直.A.①⑧/③⑥/②⑤/⑦⑩/④⑨B.①⑧/④⑦/③⑤/②⑥/⑨
⑩C.①⑤/③④⑥/⑦⑧/②/⑨⑩D.①⑧/④⑦/③⑩/②⑥/⑤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②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③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④名词作动词
,东下。句意:沿长江顺流东下。⑤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句意:在一个夜晚我到浔阳江边送客。⑥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⑦名词作动词,照亮。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⑧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句意: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⑨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句意: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⑩形容词作动词,取直,变直。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①⑧意动用法,④⑦名词作动词,③⑤名词作状语,②⑥使动用法,⑨⑩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A.而今安在哉?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不拘于时,学于余。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
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是“不知”的宾语,前置了;“惑”是“不解”的宾语,前置了。A项,“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安”是介词“在”的宾语,前置了。B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定语后置句,“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都后置了。C项,“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于余”是状语,后置了。D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是状语,后置了。故选A。【点睛】文言文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
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
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
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
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5.下列加点字词语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匹夫不可夺
.志也夺:强取B.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敬谢.不敏谢:推辞、拒绝C.声非加疾.也疾:快善假.于物也假:借助D.圣人无常.师常:经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传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夺:改变。句意:放
纵地任由船按照自己的意愿,向东或向西飘流。/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B.句意:从京城里出来,冒着风雪启程。/恭敬地推辞表示没有能力。C.疾:劲疾。句意: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善于借助外物罢了。D.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故选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哀吾生之.须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吾尝跂而.望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輮以.为轮举匏樽以.相属【答案】A【解析】【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相同。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B.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
头也刻不断。C.介词,表被动,被/介词,比。句意: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地方吗?/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D.介词,把/连词,表修饰,不译。句意:用火加热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端着酒杯互相劝阻。故选A。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如果有一位西洋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
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②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
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
,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
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
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取材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7.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A.以自己为中心,逐层向外,由强到弱发生与他人的联系。B.个人能
够随所处时间、空间变化而动用不同的关系网络。C.可表现在乡土社会亲属关系上,也可表现在地缘关系中。D.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势力能伸能缩,而且收放自如。8.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关于“家”的例子,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单位名词
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的原因。B.第②段用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和柴捆进行比喻,论述了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C.第③段引用俗语“一表三千里”,形象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具有亲属分们广泛的特点。D.第④段列举贾府兴衰和苏秦潦倒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材料二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
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成年后就离开这团体。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
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我
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形态和结构性质。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
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
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
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
,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取材于《乡土中国·家族》)9.作者运用中西方比较的方法,凸显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某同学
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制作了读书卡片,请依据材料二内容帮这位同学将读书卡片填写完整。读书卡片研究内容: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洋社会“家”特点的比较中国乡土社会西洋社会功能①②形态③④时限⑤⑥界限⑦⑧结构原则差序格局团体原则
10.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请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答案】7.D8.B9.①经营多种事业②生育儿女③小家族④父母子三角⑤长期性/绵续性⑥临
时性⑦可伸缩的⑧固定的10.示例1:中国的家是家族的,共同经营事业。这一特点对我们的家族企业而言可谓喜忧参半。在面对资金紧张,产品滞销等困难时,亲戚们都倾心投入、凝心聚力,亲人们的感情也非常深厚。但在管理企业时,爸爸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亲情关系,资
金、话语权等许多因素也在干扰科学管理。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相比,更需要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智慧,真心希望既有家族的亲情,又有经理人式的管理。示例2: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父系家庭结构,这一特点让深圳的大伯家和北京的我家在春节之际
聚会在温州的爷爷家。和一年难得相见的亲人们一起包饺子、拜大年,感受浓浓的年味,体会温暖的亲情。春节的祭祖仪式,家人们一起追忆祖德、感谢养育恩情,慎终追远,让我们产生一种质朴的情感,那就是要为家族增添光彩。家族连接着血脉,亲情维系着发展。【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势力……”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心势力”有大小而非伸缩。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可知,我们只是对“家”这个社会单位的名词理解不清楚,选项扩大范围,变成“对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到
位”。此外依据原文“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可见关于“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和西洋的社会结构不同。C.“形象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具有亲属分们广泛的特点”错。依据原文“亲属
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是为了说明“亲属关系……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D.“意在证明中国人对世态炎
凉特别有感触”错。依据原文“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据原
文“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可知经营多种事业。②依据原文“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知生育儿女。③依据原文“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
庭”可知小家族。④依据原文“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可知父母子三角。⑤依据原文“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
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可知长期性/绵续性。⑥依据原文“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可知临时性。⑦依据原文“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可知可伸缩的。⑧依据原文“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
格的团体界限”可知固定的。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示例1:依据原文“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
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中国的家是家族的,共同经营事业。这一特点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中国人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家人的事,是一个家族甚至几个家族的事,小到孩子教育、两口子
关系,大到婚姻、生男生女、家族企业等等。这种特点有利有弊,比如遇到困难时,大家族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是好的一面;但在家族企业中,要处理公司事务时可能会因为牵扯过多而无法科学决断或者很难执行等,这是弊端。示例2:依据原文“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
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父系家庭结构,这一特点在中国人家族里非常明显,几乎到最终同姓的才是亲戚,感情才最深,而女性这边的家族就淡多了,也生疏多了。三、本大题共
5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②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其祖弗父何③,始有宋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
、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④,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⑤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
’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
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⑥,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诚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庡⑦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公所以..
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
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取材于《孔子家语》,有改动)[注释]①南官敬叔:鲁国大夫。②先臣:指南官敬叔已去世的父亲。③弗父何:和下文的正考父、臧孙
纥都是孔子的祖先。④偻:弯着背,表示恭敬。⑤饘(zhān):稠粥,这里用作动词,煮稠粥。⑥墉:墙壁。⑦斧庡(yǐ):古代天子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物,高八尺,上绣斧形图案。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属臣曰:“汝必师.之。
”师:老师B.今孔子将适.周适:到……去C.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务:致力于D.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却:后退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孔子观乎.明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又有周公相.成王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此周公所以..盛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13.根据上下文,下面语句括号内填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南宫敬叔)遂言于鲁
君曰B.敬叔与(孔子)俱C.(成王)抱之负斧庡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D.自周反鲁,(孔子的)道弥尊矣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宫敬叔引其先父训命,说明孔子及其祖辈恭俭有礼,为谢求鲁君资
助孔子“观周”做铺垫。B.孔子在周问礼访乐,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了解了周公圣明及周称王天下的原因。C.孔子在明堂观尧舜桀纣之像,国家兴亡之诚,周公相成王之图,悟到君子应以史为鉴,努力使国家安定。D.孔
子离周返鲁之时,老子鼓励他要敢讥议他人,发人之恶,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为人臣要尽职尽责。15.老子说“仁者送人以言”。在“学习之道”主题班会上,老师以《论语》三则分赠同学们,请选择你最有感触的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阐述选择理由。(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冉
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答案】11.A12.D13.C14.D15.示例1:我选择①,这
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要善于自我反省。示例2:我选
择②,这句话的意思是: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到半路才停下来,而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要勇于进取。示例3:我选择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
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要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努力。【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A.错误。“师”,“以……师”,师从。句意:我父亲又嘱咐我说:你一定要拜他为师。B.句意:现在孔子将要到周去。C.句意:君主不努力沿着在使国家安定的路上走。D.句意:这和倒着跑却想追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故选
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乎”,介词,在;第二个“乎”,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句意:孔子在明堂参观。/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
凌空飞行。B.第一个“相”,动词,辅佐;第二个“相”,副词,互相,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句意:还有周公辅佐成王。/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C.第一个“所以”,表原因,……的原因;第二个“所以”,表目的,用来……的,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句意:这是周朝兴盛的原因啊。/老师,是
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D.两句里“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省略句的分析能力。C.补充有误,联系上下语境,“又
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意思是还有周公辅佐成王,抱着成王背对着屏风面朝南接受诸侯朝见的画像。所以发出“抱”动作的不是“成王”,而是“周公”。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鼓励他要敢讥议他人,发人之恶”表述有误,据原文“
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可知,他是在说做人不要自作聪明,随意讥讽议论别人,不要随意揭发别人隐私,为人臣要尽职尽责。故选D。【15题详解】为本题考查学
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先分析所选句的含义,可以翻译为现代汉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语加以阐述。然后分析这则名言的价值所在,它阐述了什么总道理,对人们有怎样的启示。示例: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孔子说
:“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要善于自我反省。②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意思是冉求说:
“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到半路才停下来,而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要勇于进取。③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
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要能够
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参考译文:观周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南宫敬叔回答说:“我遵从您的意愿。”于是南宫敬叔对鲁国国君说:“我接受父亲的嘱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弗父何,最初拥有了宋国,后来给了弟弟厉
公。到了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个国君,三次任命,他一次比一次恭敬。因此他家鼎上刻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他弯着腰;第二次任命,他弯着身子;第三次任命,他俯下身子。他靠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欺侮他。在这个鼎里煮稠粥,煮稀粥,用来糊口。他的恭敬节俭就到了这种地步
。臧孙纥曾说过这样的话:圣人的后代,如果不能执掌天下,那么必定有圣明的君主使他通达。’孔子从小就喜好礼仪,他大概就是这个人吧。我父亲又嘱咐我说:‘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现在孔子将要到周去,观看先王遗留的制度,考察礼乐所达到的高度,这是大事业啊!您何不提供
车子资助他呢?我请求和他一起去。”鲁君说:“好。”送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派了一个人侍候他给他驾车。南宫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
,以及周称王天下的原因。”孔子在明堂参观,看到四门的墙上有尧舜桀纣的画像,画出了每个人善恶的容貌,并有关于国家兴亡告诫的话。还有周公辅佐成王,抱着成王背对着屏风面朝南接受诸侯朝见的画像。孔子走来走去地观看着,对跟从他的人说:“这是周朝兴盛的原
因啊。明亮的镜子可以照出形貌,古代的事情可以用来了解现在。君主不努力沿着在使国家安定的路上走,而忽视国家危亡的原因,这和倒着跑却想追赶上前面的人一样,难道不糊涂吗?”离开周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我虽然不能富贵,但
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从周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
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
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泰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宰兵应战,以
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歇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1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做都风
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
再的慨叹。17.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18.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答案】16.C17.词人以谢安晚
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8.景物描写:选取词中写景语句(如上片前三句、下片前四句)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解读出其中的悲凉、壮阔、辽远的意境即可。人物形象:结合词中对谢安等谢家子弟的描写,分析出人物所体现出的少年英姿、驰骋沙场的淡定从容以及年少功成的豪情。情感抒发:上片歌颂东晋谢玄率兵击败前秦苻坚的卓越战功,表达了作者追怀往昔的壮烈情怀和渴望为国建功的豪情;或者下片抒发对英雄景仰之
情的同时感慨自己年华远逝却仍然不受重用的悲凉孤寂。示例:景物描写角度:远望淮河,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由淝水之战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为当年主战场的八公山,断崖刀劈剑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强敌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的草木依然呈现出峥嵘气象,千载之下,一股英雄豪气凝聚荡涤其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股豪迈气概也凝聚在词人胸怀。其余“沸浪骇奔鲸”“漫云涛吞吐”等想象、衬托的景物描写也都毫无柔媚之态,颇具“豪放之风”。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断崖草木,遥拥峥嵘”。人物形象刻画角度:词作中“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的谢家才俊
,英武有为,足智多谋,他们指挥的军队整肃强劲。尽管敌军骄横嚣张,但这些年轻将领却在转盼之间,“一顾功成”。词人正面描绘、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气勃发、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颇具“豪放之风”。看来,这首词也
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戈戟云横”“坐看骄兵”。情感抒发角度:这首词下阕有大段抒情,可谓回肠百结,沉郁苍凉。“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词人胸潮翻滚,苦觅英杰,满腔孤苦郁闷。“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抚古思今,满腔悲怆。从“峥嵘”、“豪
英”到“空成今古”、“笑我”,再到“可堪岁晚”,词情一再转折,深合词人当时的复杂心情。词人遭受排挤而离京,词作寄托的正是自己建功报国的豪怀壮志不得实现的悲慨,颇具“豪放之风”。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
琶,铁绰板”,唱“无处问豪英”“何事怆遗情”。【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的能力。C.“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错。“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表现的是作为主将的谢家子弟的从容气概。“沸浪骇奔鲸”主语是“骄兵”,“奔鲸”指苻坚的军队。“沸浪骇奔鲸
”意:苻坚百万雄师如受惊的巨鲸,在淝水中溃奔。此句直接描写苻坚的军队仓惶逃窜的景象,不是“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注释③先分
析典故,再根据注释②分析用典用意。叶梦得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主和派。他遭受排挤而离京,心中满是愤慨,面对淝水之战的战场故址,回想那段成功驱逐异族侵犯的战争,自然生出今昔对比之意。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
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用典的效果是表达含蓄,令人回味深长。【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景物描写
角度:“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写登山所见。词人眼中,有环绕“孤城”的“长淮”逝水,以及岸边的迷离衰草。“故都”与“依然”,表现出一种时空变换的沧桑感。“迷”与“孤”二字,则渲染了一种迷蒙、苍茫的历史厚重感,营造出怀古的感情基调。“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这些千年之后依然故在的景物,仿佛在向词人昭示往日的“峥嵘”,但是“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如今空有河山,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感慨中隐约可见词人对当朝无人的失望。景物描写的境界扩大、深邃,体现了“豪放”特点。人物形象角度:称谢家子弟为“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是作者赞扬他们少年有作为。“
戈戟云横”表面写东晋军队武器齐整,兵容肃穆,实则暗指少年将领们带兵的魄力和谋略。“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转盼”和“一顾”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这几句表现少年英姿、驰骋沙
场的淡定从容以及年少功成的豪情,体现了“豪放”特点。情感抒发角度: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
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过执著纠结。直抒胸臆。“东山老
,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
筝”。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出“豪放”特点。1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1)酒常与诗人的忧乐相随。苏轼在写《赤壁赋》时“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诗酒相伴,在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时“__________”,洒酒酬月,展现出旷达襟怀;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表示“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流露出内心的孤凄。(2)古诗词中随处可见植物身影。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中的“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这些植物丰富了诗歌的意境。(3)《劝学》中的“_
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4)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尊还
酹江月②.三杯两盏淡酒③.榆柳荫后檐④.迷花倚石忽已暝⑤.黄芦苦竹绕宅生⑥.故木受绳则直⑦.金就砺则利⑧.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尊”“酹”“盏”“荫”“倚”“暝”“
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临流晓坐①老家在长江边,怎么都是幸运。②每次回去,时间或长或短,都会到江边石梯坎上坐坐。多半在傍晚,甚至天已黑定,喧嚣远去的时分,好像只有那时,才能与大江独处,以发天下惟大江与我的慨叹。面对一条
大江,大多时候其实什么都没想,有时虽也思若流水,心想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夜色时,读读夜里那道月光就够了;读月光时,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江流时,读读江流上船帆半掩桨楫尽收的
波光也够了。偶尔想起明人吴从先那句“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山川之情,勃然不禁”,觉得倒蛮应景..;只是明知不是侵晓而是暮晚,只好叫“临流宵坐”了;但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③那
晚没有星光江月。江面上倒不时有驳船向上游缓缓驶去,突突突的轮机声,亮闪闪的船头灯,提醒我还有无数如驳船那样,正不分日夜逆水而行的生命。看上去那不像是船在走,倒像是天地在缓缓挪移,神奇得叫我惊讶。一时便觉得能心静如水,与天地同在,正是大江赐给一个在江边长大,却一直漂泊在外的人的福气,他人未必领会,
也难得消受。其实远远近近也有不少人,男女老少或站或坐,什么都不做,就那么痴痴看着面前的大江。不远处有人唱起了歌,虽轻柔如梦,但依我之意,那时最好以琵琶为六月弹一首散曲,恍然若指尖即兴的拨弄,让某种连自己亦难明的心境,即兴地播撒于天地之间——如此,一切
就刚刚好了。的④倏忽间才发觉,自己因离家太过长久,知晓的都是些古代的人事,对近百年间家乡到底怎么一直走到如今,几乎一片空白。⑤第二天正好友人有约。在座的几位,原都有很好的文字,闲话中才知道,如今他们竟都放下了小说诗歌,转向了对故乡近
代文史的探秘寻幽。说着,做东的朋友拿出本书来,是《宜昌记忆》丛书的一种,随手翻看,见所记都是百多年来小城开埠前后的轶闻旧事,从没听说过,一时甚觉新奇。⑥“书卷多情似故人”。事后细读丛书,才恍然想起,时间作为另一条江流,无声无形,我怎么就忘了它的存在呢?其实,大
江奔行于肉身之外,时间满溢于人心之中,我们何曾分分秒秒离开过两条江流?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位置要重要得多”,其所作所为,则多由时间来保存。这么一想,面对那两条古老江流
,可看可想的,就远不止一点水光山色,几册诗词歌赋了。求学离家太早——“当时年少春衫薄”,难怪对朋友们注目的那些历史过往,大多不甚了了。原来,即便那样伟大的一条大江,也有过自闭的、与世隔绝的年月。而清廷依据《中英烟台条约
》被迫应允宜昌、芜湖等地的对外开埠,竟是由我熟知的云南“马嘉理事件”直接引发。小城自那以后在屈辱中城门洞开,现代化脚步虽杂沓零乱,终归已经启程。不仅著名的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卢作孚为长江航运,都曾驻留奔波于宜昌,一拨拨外国人也你来我往,既有想在宜昌租地建馆却
因民情激奋受阻的第一任英国领事,也有最早到此开创平民教育,参与过“宜昌大撤退”的新西兰女传教士……这些人各怀梦想,冒险闯荡,于百多年前,硬生生地把个楚之西塞水码头,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⑦
那晚众人又驱车驰过长虹般的夷陵大桥,径直去到大江南岸,拐到磨基山脚一个幽秘之处。抬眼,对岸便是我那梦中小城:当年领馆、海关、洋行聚集却被日军飞机炸成废的沿江一带,如今一溜摩天高楼,霓虹溢光流彩,倒影斑斓生花,显然已是
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城市,而忆起百多年前小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前行,未免感叹唏嘘。城市与人一样,须慢慢生长,不仅生长需要时间,生长的疼痛与屈辱也都深藏于中。其时四周静谧无边,丝绒般柔滑的夜,平匀又深沉地呼吸着,以致我竟不敢断定,我真是在那里长大的。真属于百姓的日子,无
非一点不虚的富足,安静的日常,素雅的清欢..,每晚到江边闲坐的人们的心情,已经道出了他们的认可。⑧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看来,人对故乡真切入微的认知,都是个悠长的过程。远离家乡的游
子,除了回乡探望探望,也需多读点“家乡书”,将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方知我们来自何处,也至今还在路上。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否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⑨再去江边,“临流晓坐”,“欸乃
忽闻”已是如烟往事,闲坐半晌,原先浮于半空的自己,似乎已倏然落地,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故乡只有一个,思绪岂止万端?(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20.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景
:诗文情境与此刻契合B.浩荡:深远悠长,奔涌而来C.漩涡: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D.清欢:清雅恬适的生活乐趣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沉
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B.第⑦段写作者不禁“感叹唏嘘”,其中既有对家乡快速发展的赞叹,也有对它艰难前行的感慨。C.第⑧段引用西塞罗之语,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D.面对空间与时间这两条河流,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
,思考得越来越深入。22.第②段画线句在表达上富有特点,请从中选择两个,分析其表达效果。23.第③段说“与天地同在”,第⑨段又说“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根据文章,简要回答这两句话的含义。【答案】20.C21.D22.答案示例:由夜色、月光、江流
,最后聚焦在波光,展现出长江夏夜的静美;反复使用四个“够了”,突出了家乡景色的独特之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23.①“与天地同在”,是指作者临流宵坐,感受到了天地与大江的广袤静美,身心恬适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和沉醉其中。②“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是指作者超越了物理空间
上的对家乡的理解与喜爱,领悟到将家乡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的重要,使身为游子的作者精神生根,真正与家乡融为一体。【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漩涡”解释为“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错误,依据语句“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
”分析可知,“漩涡”是“让人不能自拔的境地”,无“悲惨”之意。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理解有误,文章的标题
为“临流晓坐”,只是想借助古人诗句来表达共鸣之情“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文中作者实际上只是“宵坐”,可见作者所谓的“晓坐”是虚写,借以抒发对故乡人事变迁的诸多感慨,
结尾部分“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否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可见“苦坐”,是从他人而言,也没借助三种“坐”体现思考的逐层深入。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表达特点”可从写作视角、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选择赏
析。(1)从作者写作视角(描述画面)的角度赏析,作者选取了“夜色、月光、江流,波光”这几个特写镜头,展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突出长江夏夜之静美,属于实写。(2)从用词上,文中反复运用“就够了”这几个词反复咏叹,表达作者对家乡美景强烈热
爱之感,也增强语气或语势,突出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神往沉醉。(3)从句式上角度赏析,这几个句子由结构相似的几个句子构成几个整句,使用反复手法,在形式上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在内容上,给读者展示了一组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画卷
,长江的夜色、月光、江流启示着他,影响着他,故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厚,更耐人寻味。(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排比句式写景,将长江之美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可感。【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与天地同在”,是
指作者作为游子的身份,刚回到家乡,在长江边上,“临流宵坐”,在与长江的亲密接触中,“一时便觉得能心静如水”,继而看到听到长江边上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让作者感受到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故眼前所见天地与长江的深邃静美,让作者一洗都市的疲惫,陶然忘机,身心恬适并自然而
然地融入和沉醉其中。故产生“与天地同在”之感慨;这是对大自然的深度描摹和顶礼崇拜,表现出都市人对都市的厌倦。(2)“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文句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在之前,作者饱含深情地写了家乡快速发展,也写了
它艰难前行的历史;“真正”二字表明作者对故乡的理解和喜爱更进一步,“浑然同在”则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故“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是卒章显志句。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48分。微写作(8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临流晓坐》中说,
人需多读点“家乡书”。其实,我们既是“家乡书”的阅读者,也是撰写者。请选择最能代表你家乡的风景、建筑或美食,把它介绍给你的同学。要求:特点突出,条理清晰,150字左右。【答案】示例:①介绍家乡的植物:同学们,在家乡的原野上,总能够看到在天空中纷飞的蒲公英。它象征着自由与博爱,当
你拿起一株蒲公英时,能够感觉到它的轻盈,或许你会厌烦他纷乱的花瓣,但是那就是蒲公英最令我尊敬、最令我崇拜的东西,蒲公英听风凭引,随风而动,看似散漫,实则有迹可循,家乡的老人们也总是对蒲公英有着别样的赞誉,蒲公英对他
们而言,不仅是儿时的回忆,更是家乡的呼唤。②介绍家乡的戏曲:同学们,我今日来介绍我家乡的秦腔,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相传是放牧时人与人之间相隔甚远,因此以昂扬悠长的曲调相互传递消息,正因如此,其内容多是邻里家常,贴近生活。秦腔是我陕西老家独特的艺术,至今仍被广为流传,体现出地方戏曲特有
的生命力。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不仅如临仙境,更让人体会到黄土高原的热情与好客。③介绍家乡的美食:同学们,最能代表我家乡的美食是刀削面。刀削面用料考究,面须选用汾水谷地所产的小麦来磨,佐料须采阳坡上的“摘麻花”。吃起来柔韧弹牙,油香扑鼻,满满黄土高原的风味。刀削面做法也讲究,用带弧度的刀将面
团削成三棱条状,然后将其一片片削至锅中沸水内,一块面削完,一锅面也就差不多熟了。这面比其他面更厚实,生动的诠释了山民们淳朴踏实的生活和待客之道。当然,刀削面少不了几滴老陈醋为它注入灵魂,先民们在盐碱多的土地上懂得用醋来调和水土之碱、增面之香,这碗面里,包含了多少心力和智慧啊!【解析】【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的能力。表达方式:描写、说明关键词:家乡植物、家乡戏曲、家乡美食写作对象:同学写作要点:题干要求考生选择最能代表你家乡的一种植物戏曲或美食,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们。所谓“介绍”,是通过对人、事、物等对象的形貌、特征等概况的解说,使别人对其了解、从
而获得知识的一种表达文体。写作时,考生要明确写出介绍写作对象,要介绍出对象的特点或特色,内容要充实,条理要清晰,语言要生动流畅。(1)如果介绍家乡植物,先选择写作对象:洋槐、蒲公英、常春树、爬山虎、枫树……然后写出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写出它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或文化内
涵,最后表达对它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赞美。(2)如果介绍家乡戏曲,先选择写作对象: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河南梆子、吕剧……写出它的曲调的独特、表情达意的特色及对中国戏曲的影响,最后表达自己希望它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愿望。(3)如果介绍家乡美食,先选择写作对象:刀削面、拉面
、盖浇饭、摊煎饼、鱼香肉丝……写出该美食的特色、口感、文化内涵以及大众受欢迎程度,最后赞美人们在美食制作上凸显出的智慧。注意:在写作前要有称呼语。25.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
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请你为下面这首诗写一则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150字左右。越中览古①唐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释]①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春秋时期炅,
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勾践灭掉吴国。【答案】参考示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其艺术手法运用多样而巧妙。本诗以景结情,通过“鹧鸪飞”这一极具凄凉感的情景,极力渲染越中的衰败气息,有力地表达诗人对人世无常、盛衰无
常的慨叹。最后一句和前三句形成对比。诗歌的前三句竭力渲染昔日的繁华,结尾转而写今日的荒凉,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人深思和警醒,鲜明地表现了诗歌借古讽今的主旨。【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文学类短评或议论类微写作。审题:要
求对《越中览古》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可以从写作手法、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情感等角度入手来写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如果从手法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的品析和阐发,可以从诗歌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入手,这一句和前面诗句写到的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
武、富贵、荣华一笔勾销,而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所以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并且这是景物描写,从手法看是以景结情。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了借古讽今的
目的。评价语言,如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26.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许多名人在北京留下了生活
的印记,如革命者李大钊,文学家曹雪芹、老舍,京剧大师梅兰芳,科学家钱学森,劳动模范张秉贵……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所贡献,为后人景仰。请你选取一位人物,以“致____”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创作一首小
诗,150字左右。【答案】参考示例:致张秉贵您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但又是让人们永远景仰的劳动模范!平凡的岗位上,您练就了让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的售货绝活;平凡的日子里,您用“心中的一团火”,温
暖了亿万顾客的心!身为共产党员,您的一生践行着全心全意、热忱服务的宗旨。您——张秉贵,是我们永远爱戴的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题干指出“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许多名人在北京留下了生活的印记”
,说明要写在北京生活与工作的名人,其他地域的不行。“如革命者李大钊,文学家曹雪芹、老舍,京剧大师梅兰芳,科学家钱学森,劳动模范张秉贵……”这句话给考生明确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写作对象。“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
里有所贡献,为后人景仰”是要求考生选取他们人生中最有价值、最有贡献的地方着墨,比如李大钊的无畏反动政府的革命斗,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现代名篇,钱学森作为导弹之父在中国科学史上的贡献,售货员张秉
贵的热情服务等等。以“致____”为题,对题目做了限制;“写一段抒情文字或创作一首小诗,150字左右”,对表达方式和字数有相应的要求。写作指导:考生要根据自己对这些人物的熟悉程度去选择书写的对象,从他们
的品质或贡献或突出事迹等角度进行书写。写作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抒情性的文字或小诗。抒情性的文字,应该有表赞美、惊叹的词语。如果写小诗,注意诗歌的形式和押韵等。比如,我们选取曹雪芹,可以从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创作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红楼
梦》的这种创作精神、艺术才略的角度,抒发对他的仰慕和叹服之情。再如,我们选择劳模张秉贵,他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百货商场的糖果销售员,但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敬业精神,他服务于顾客时春天般温暖的笑容,都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的。考生可以据此分析去写作。作文(40分)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
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
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亲爱
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
,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补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
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
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
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同学们,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
——勤劳的中国人。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
动力。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在未来人
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的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同学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
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这则作文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
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材料共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引用中国
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说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个层次列举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第二段则由对上述材料进行总结,引导考生思考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引导语设置写作任
务,在文体、主体、写作对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文体上,要求写成演讲稿,说明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比如开头要有称呼、问候语,结尾要有结束语等,同时要注意演讲稿的交际语境要求——要有对话意识,语言表述中能体现引导性、号召性。在写作主题上,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并提出希望
与建议。在写作对象上,要注意是听众主体是“复兴中学”同学,即新时代的青年,说明要体现青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考生可以围绕“劳动”这个关键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审题立意。比如:1.是什么层面: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不是等同于体力活?劳动是一个正常人赖以生存所必需的一种活动,是人之
所以为人的一个基本属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更包含所有人类的创造。2.为什么层面: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劳动创造一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价值、意义……3.怎么做层面:如何对待劳动?如何看待材料所提到不尊重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现象?劳动与科技进步、与人工智能是否对立?等等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接着多角度论述劳动的意义,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如:①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②劳动虽然辛苦,但劳动者却是幸福的;③不爱劳动的思想是危险的;④爱劳动要落实到行动上。中间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热爱劳动、
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批评,进而提出尊重劳动的具体做法。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相关素材:1.“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论述之一。《劳动最光的荣》是我们小学就学
会了的一首歌曲,那句“幸福的生活在哪里?要靠劳动来创造”早已根植我们的脑海中。2.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是高尔基对劳动的诠释,也是劳动的真谛。的确,我们吃的粮食、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坐的车
……今天我们能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哪一样不是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创造了社会的和谐美,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所以说,劳动最光荣
!3.热爱劳动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劳动的楷模,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的劳动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生活:“铁人”王进喜不顾身体的虚弱,以“铁人”的精神奋斗在大庆油田几十年,
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建功立业;上海平凡的房屋修理水电工徐虎,21年来“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及时雨”;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退休
以后,杨善洲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
明显改善。4.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的确,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
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劳动,人类社会才不断进步发展。立意:1.劳动是幸福的源泉。2.热爱劳动,弘扬民族传统。3.热爱劳动,从我做起。4.尊重劳动,体现现代人的良好素质。5.爱劳动,要有实际行动。6.新时代需要劳动,需要更智慧的劳
动。28.完成作文。请以“共赢”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书写规范,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共赢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住着两位性格迥异的邻居:老李和小王。老李是个经验丰富的农民,种植了大片的玉米地;小王则是个年
轻的养蜂人,刚刚开始他的养蜂事业。初春时节,老李的玉米地开始播种,而小王的蜂箱也刚刚安置在不远处的树林边。两人虽然是邻居,但平时很少交流。老李觉得小王年轻,经验不足;小王则认为老李固执,不愿接受新事物。一天,小
王发现他的蜜蜂总是飞到老李的玉米地里,这让他有些担心。于是,他决定去找老李商量。小王敲开了老李的门,礼貌地说:“老李叔,我是小王,住在您隔壁。我发现我的蜜蜂总是飞到您的玉米地里,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您的作物?”老李听后,皱了皱眉头,说:“小王啊,我种玉米这么多年,还
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蜜蜂对玉米授粉有好处,应该不会有什么坏处。”小王松了一口气,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便提议道:“老李叔,要不我们合作一下?我可以让蜜蜂帮您的玉米授粉,您也可以给我一些玉米地边上的花蜜,这样我们都能受益。”老李思索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好吧,小王,我们试试看。”于是,两人开始了合作。小王每天早晨都会检查蜂箱,确保蜜蜂健康,并且在玉米地边上种了一些花草,以吸引蜜蜂。老李则在玉米地里设置了一些标志,提醒自己和工人们注意蜜蜂的活动。随着时间
的推移,老李发现他的玉米长得比往年更好,产量也有所提高。而小王的蜂蜜产量也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两人都感到非常满意。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来临。老李的玉米地金黄一片,颗粒饱满;小王的蜂蜜也装满了一个个蜂箱。两人坐在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老李感慨地说:“小王啊,真没想到咱们的合作能有这么好的
效果。看来,互相帮助,才能共赢啊!”小王笑着点头:“是啊,老李叔,合作让我们都受益匪浅。以后我们还可以尝试更多的合作方式。”从那以后,老李和小王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他们不仅在农业和养蜂上互相帮助,还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小镇上的其他居民看到他们的成功合作,也纷纷效仿,形成了
一个互助共赢的社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记叙文重点在于对所给题目的解读。对于“共赢”这一题目,考生首先要理解其内涵。所谓“共赢”,是指共事或竞争的双方或多方互惠互利、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双
方或多方的共同收益。共赢的前提是合作,合作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其次,考生应明确共赢的主体。对此,考生需要全面把握,深入思考。共赢的主体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人与自然互利共赢。明白了以上内容,考生便可以选择素材展开写作。在行文过程中,
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先写“我”为了名次单打独斗,明确拒绝前来示好寻求合作互利的竞争对手,直至“我”屡次碰壁,才意识到互利共赢的重要性,最终选择与所谓的竞争对手合作,互惠互利,共
获第一,以此感悟人生,表情达意。也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通过插叙写与共赢有关的事例,使结构更富于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在面临选择时
内心的矛盾,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互利共赢后,人物内心的舒畅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题。立意:1.与合作共赢中突破自己,走向成功。(写自己由单打独斗屡次失败到意识到共赢的重要性,主动寻求合作)2
.合作共赢谋发展,携手前行赴未来。(写本是竞争对手的双方在恶性竞争中两败俱伤,最终决定互惠互利,携手成就辉煌)3.敬畏自然,互利共赢。(写在政府的号召下,村民退耕还林,维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环境的
同时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