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4大考点11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4 页
  • 大小 983.969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4大考点11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4大考点11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4大考点11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4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4大考点11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docx,共(44)页,983.96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ed75508a202a8d3f4f936d7eeef0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目录考点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易错点1】两极格局下,美苏既有对抗,也有妥协【易错点2】马歇尔计划与欧洲一体化存在着内在联系考点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易错点1】应对“滞胀”措施【易错点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政策的调整【易错点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考点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易错点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易错点2】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易错点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特点【易错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

族独立运动的特点考点四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易错点1】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易错点2】经济全球化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下,美苏既有对抗,也有妥协【破解】两极格局下,美苏既有对抗,也有妥协:冷战是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在二战后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双方在对抗中也有妥协,美苏两大集团没有进行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寻找其他方法解决冲突,这使人们对人类未来的和平抱有更大的信心。时间特点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初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1.缓和:苏联签订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2.紧张:1961年柏林墙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1.苏联在欧洲缓和,侵略亚非,扩大中间地带2.美国从

越南撤军,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放弃20世01末90年代初态度,而苏联全面收缩纪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并退出这些地区【深度剖析真题】1.

(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展览国展览地点主要展品美国莫斯科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苏联纽约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A.

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警示】把握冷战格局美苏关系的演变。【问诊】根据材料,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

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

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1)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战略优

势在美国方面,美国敌视中国,遏制中国。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2)2

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洲大肆扩张,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挑起边界武装冲突,中苏关系紧张。美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又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总统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拉拢中国以牵制苏联。(3)20世纪80年代

:美国凭借高新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中美关系则忽冷忽热,时好时坏;苏联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与中国恢复正常。【走出误区专练】1.(2023·郑州·高三期中考试)1960年9月,民

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C.助推美苏关系全

面缓和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答案】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的世界。据材料“不断协商”“到12月重新恢复协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冷战时期,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为了尽量避免战争,同时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抗双方在

处理冲突时有一定的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B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对抗逐渐加剧,不是全面缓和,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政策的调整

,材料主旨是双方政策的务实性,不是战后欧洲经济复苏,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并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贵州遵义·统考三模)1966年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美

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逐渐激烈;1969年勃兰特大选获胜当选联邦德国总理,主张实行与苏联缓和关系的“新东方政策”。上述国家的对外政策体现的实质是()A.外交政策打破意识形态壁垒B.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阻碍东西

方交流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

军事一体化组织”“日美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逐渐激烈”“主张实行与苏联缓和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随着法国、德国经济的发展及日本经济的崛起,国家实力的增强,它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在外交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要求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表明在两极格局之下世界政治、经济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D项正确;法国、德国、日本与美国同属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似,排除A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阻碍东西方交流”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只是揭示了上述国家的

对外政策的表象,并未揭示其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吉林·统考一模)这是前南斯拉夫一幅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该漫画()A.动员老百姓任劳任怨参与国建家建设B.主张用纯劳动代替机械化以节约成本C.体现了“冷战”中意识的形态

的对立D.突出了作者力图挽救欧洲颓势的心态【答案】C【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画面中,马歇尔化身为西部牛仔给参加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各国领导人喂下毒药。以此说明,美国居心叵测,出台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欧洲,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动员老百姓,排除A项;

材料只是体现的冷战对抗,和B项无关,排除B项;前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欧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山西吕梁·统考三模)如图为作于1989年的时政漫画《柏林墙终被拆除了》。漫画中,挖掘机正在拆毁柏林墙,豁口上方的文字是“德国重新统一

”。豁口两侧从左至右分别是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英国首相撒切尔、法国总统密特朗、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民主德国领导人克伦茨,五人表情各异,态度微妙。该漫画意在说明,柏林墙的拆除()A.使德国走向国家统一B.标志着欧洲联合的开始C.加速了两极格局瓦解D.影射了美国实力的衰落

【答案】C【详解】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89年欧洲。据材料“漫画中,挖掘机正在拆毁柏林墙,豁口上方的文字是“德国重新统一”。豁口两侧从左至右分别是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英国首相撒切尔、法国总统密特朗、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和民主德国领导人克伦茨,五人表情各异,态度微妙”及所学可知,1989年东欧剧变。苏联改革失败,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这些都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因此该漫画的意图是柏林墙的拆除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C项正确;A项是

题干的表面意思,不是本质,排除A项;柏林墙的拆除标志着两德统一,而欧洲联合的开始是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的,排除B项;影射了苏联实力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湖南郴州·校联考模拟预测)1959年1月,苏联派出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访美。两个月后,赫鲁晓夫成为首位出访美国的苏联最高

领导人,并且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戴维营会晤,就核军备控制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了所谓“戴维营精神”。这一时期的苏联访美()A.促成了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B.开始形成美苏平起平坐局面C.导致了美苏攻守势态的转换D.缓和了冷战的国际紧张局势【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苏联、美国)。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成为首位出访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并且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戴维营会晤,就核军备控制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合作意向”可知,美苏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这一会谈使冷战的国际局势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D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但戴维营会晤不能说明美苏形成了平起平坐局面,排除B项;美苏争霸第一个阶段,美攻苏守,戴维营会晤并未改变这一局

面,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马歇尔计划与欧洲一体化存在着内在联系【破解】【破解】马歇尔计划与欧洲一体化存在着内在联系: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柬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

、协助重建的计划,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二战后欧洲联合的特点:02(1)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2)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3)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

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5)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二战后欧洲联合的历史影响:(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

向发展。(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深度剖析真题】1.(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

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警示】掌握欧洲联合的原因

与历史影响。【问诊】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

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欧洲联合:原因:(1)现实因素:第二次世

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2)经济因素: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的需要。(3)政治因素:美苏两极格局中受到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必须走联合道路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获得发展。(4)历史因素: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和共同的文化遗产。(5)关键因

素:舒曼计划为法德和解,走向联合奠定关键基础。经过: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建议西欧国家实现经济领域的联合。1951年,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罗马条约》,1958年条约生效,正式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统合三大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67年7

月1日,欧洲共同体建立。1991年12月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约。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影

响: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特点:(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3

)欧洲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走出误区专练】1.(2022·广东·高考真题)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美国意在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

可得,美国现在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现在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信息,排除A项;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山东·高考真

题)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

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

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

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3.(2021·江苏·统考高考真题)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

、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答案】A【详解】材料反映了法、德两国反对英国参与对伊拉克动武,但英、意、葡

等国却坚持支持美国对伊战争,这说明了欧盟内部的矛盾以及美欧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盟成员国对伊拉克动武的不同态度,没有体现英国脱欧倾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欧洲议会的操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的矛盾与分歧,没有

体现欧盟的主宰国,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山西长治·校联考三模)如表为1954~1983年英国对欧共体的进出口百分比,据此可知,推动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对欧共体出口对欧共体进口195421.518.4196020.920.2197129.329

.9197941.843.1198343.845.6A.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B.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C.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的需求D.对欧洲市场依赖加深【答案】D【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54-1983年英国。根据材料可

知,英国对欧共体的进出口百分比逐年上涨,由此可见,英国加入欧共体是因为对欧洲市场依赖加深,D项正确;材料没体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英国对欧共体的进出口,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看出英国经济处于困境,排除C项。故选

D项。5.(2023·广西·统考二模)1958年,法、德等国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强调在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下实现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1960年,英、葡等国坚持在不涉及管理主权让渡的前提下发展自由贸易区,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两大经济集团并列的局面形成。

这表明欧洲()A.深受两极对峙格局影响B.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C.内部存在不同利益诉求D.实现内部贸易自由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强调在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下实现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这和1960年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强调“不涉及管理主权让渡的前提下

发展自由贸易区,”,二者存在分歧,说明欧洲内部存在不同利益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大并列经济集团存在利益的分歧没有强调背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大利益集团在是否让渡主权存在分歧,并未说明进程,排除B项;两大贸易集团

有利于贸易自由化,并未实现自由化,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应对“滞胀”的措施【破解】滞涨又称滞胀,“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但是,上个世

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有: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01一般来说,对

付"滞胀"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胀"一般采用财

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深度剖析真题】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警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首先突破点是材料内容的时

间,其次定位是美国,通过这个定位要回忆教材相关的内容。时空定位后再看材料内容,内容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着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而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发展的做法,并不是要把权利下放到州政

府,此处的关键点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依据此点可以排除C项。【问诊】C项是无关项,并且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与题意要求不符合。B、D两项是错误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

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这种转变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答案】A【叮嘱】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新的应对措施: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缓慢复苏。(英国:国企私有化、控制货币

、削减公共开支;美国: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刺激投资、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走出误区专练】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答案】A【详

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各主要货币在投机力量冲击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

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详解】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上述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排除B项;推迟养老金随工

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C项;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3.(2019·全国·高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

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

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选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D选项排除。4.(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一模)下图为1965~1985年美国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趋势示意图。造成20世纪80年代初指数变化的原因是()A.“滞胀”现象的出现B.政府干预的减少C.福利支出的提高D.供应配给的实行【答案】B【详解】据本

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85年(美国)。通过观察图中曲线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里根政府减少了经济干预,B项正确;“滞胀”现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减少福利开支,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没有实行过供应配给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山东聊城·统考模拟预测)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尼克松设立联邦能源办公室和能源保护办公室,并提出到1980年取得能源自给自足的“独立计划”。对此,专家们说,1980年达此目标是不现实的,不过认为这个目标值得称赞。专家的评

论体现出美国()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B.政府干预经济的失灵C.主动承担起大国使命D.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美国)。根据材料“专家们说,1980年达此

目标是不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在七十年代发生“滞胀危机”,政府干预经济失灵,因此专家对克松政府提出的“独立计划”是不现实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干预经济模式的失灵,与经济全球化无

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承担起大国使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的财政情况,无法得知其是否财政压力增大,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辽宁·统考二模)下表为主要西方工业国家1978-1982年的各项经济指标情况。这

可说明当时()指标国家工业生产降幅(%)国民生产总值降幅(%)企业倒闭数(1982年万家)失业率(%)(1982年)消费物价涨幅(%)1980年1981年美国11.83.02.539.713.510.4联邦德国1

2.23.51.197.55.95.3法国8.71.62.048.813.413.3英国14.83.51.2011.518.18.6意大利22.05.0—9.121.219.2日本4.10.31.712.48.04.9A.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B.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C.现

行宏观调节机制已经失灵D.美日欧之间贸易战愈演愈烈【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根据材料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78-1982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企业倒闭数增加,工业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失业

率都处于下降趋势,而物价上涨幅度居高不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的具体表现,这可以说明当时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政府加大干预的机制已经失灵,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变化,而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各国货币兑换标准的相关

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美日欧之间的贸易顺逆差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破解】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制定了经济计划指导社会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它们只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实行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有许多弊端:“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谋得了许乡福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但

它也有严重的弊端。首先,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再次,给纳税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引起了中产阶层的普遍不满,造成科技人才外流;最后,高福利,高补贴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劳动者滋长依

赖情绪,引发社会道德危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加大社会

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3)加强国际协调: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4)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5)社会结构的调整: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6)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有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

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等。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原因:(1)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后,垄断加剧原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二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这为战后加强国家干预奠定了基础。(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经济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市场自我调节02已无法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

盾,只有加强国家干预才能挽救危机。(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有力干预。(5)战后相对稳定的环境。战后世界相对和平,两极格局期间美苏两国相互牵制,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调整创造

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深度剖析真题】1.(2022·全国·高考真题)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

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警示】把握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原因、表现以及认识。【问诊】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

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

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项。【答案】C【叮嘱】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1)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为克服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2)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

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资本主义之所以主动进行自我调节,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为了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较量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经验。【走出误区专练】1.(2016·海南·高考真题)下表是美国

、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1950年197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联邦德国1

0.749.739.63.351.745.0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答案】A【详解】表格数据反映了三国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也就是三国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农业比重的下降并不能

说明农业生产的衰退,故B项错误;三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而不是严重失衡,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本题以美国、日本、德国三大产业的比重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

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问题。试题通过表格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该类型题目一般比较简单,“数据表格类”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是“纵横驰骋看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2.(2023·浙

江·统考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如图是二战后美国GDP增长率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50、60年代政府强化国家干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B.70年代经济持续减速,充分

暴露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C.80年代后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时代潮流D.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平稳,增加福利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下,

美国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A项正确;70年代经济持续减速,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管控过多导致的,排除B项;80年代后美国人工智能等技术并没有成为主流,排除C项;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平稳,政府是削减社会福利,并

没有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全国·模拟预测)1982年美国股票总值的69%掌握在2.3%的家庭手中;1983年美国90%的家庭只占有全部股票的10.7%,而10%的家庭却占有全部股票的89.3%;

西德号称有75万工人持有股票,可是其股份额在全部股票中只占5%。由此可见,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A.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B.促进了福利制度不断发展C.消除了资本主义弊端D.仅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改革,股权虽然分散化了,但是绝大多数股票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因此这一改革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未产生质的变化,D项正确;当时贫富差距在扩大,A项

误读材料,排除A项;股权分散化并不是福利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这一改变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江苏镇江·江苏省镇江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观察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中间阶层”占劳动者的比例情况,对表格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国家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20世纪50年代16.9%(1950年)15.3%(1951年)16%(1950年)18%(1954年)19.3%(1953年)20世纪70年代18.2%(1970年)19.1%(1971年)16.1%(1

970年)18.7%(1972年)34%(1975年)A.国家垄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B.凯恩斯主义失灵导致“滞胀”C.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变化D.“福利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答案】C【详解】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50年代——7

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占劳动者比例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科技革命的新发展,带给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中间阶层”数量增多,C项正确;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危机导致“滞胀”,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福利国家是国家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中间阶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河北秦皇岛·统考三模)进入2

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展开,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妇女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在增加,妇女就业人数、职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女教授、女科学家数量日益增加。据此可知,美国()A.女性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B.妇女权益得到较好保

护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淡化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女性广泛参

与政界、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活动,这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女性并未社会进步的主导,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妇女权益是否得到保护,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男女地位,无法说明男尊女卑的

社会观念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破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或允许在公有制形式下私人经济的存在指导思想没有

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结果脱离了苏联实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深度剖析真题】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

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03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

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警示】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异同点以及经验教训。【问诊】据材料可知,在1972年苏联为征召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的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的承诺,

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关于住房和汽车的分配并非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排除A项;材料中“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是计划经济体现,并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征召志愿者开发西伯利

亚地区,但没有体现是否采用西方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2)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从国情出发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出误区专练】1.(2019·全国·高考真题)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

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

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期中)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

委员会,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这()A.体现了工业改革的盲目性B.提高了政府各部门行政效率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仍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答案】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

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苏联)。据材料可知,改革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企业只不过由中央政府管理划为地方政府管理,仍受制于国家部门

僵化管理,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改革的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政府管理企业部门的改革,排除B项;改革后的企业仍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控,并未扩大企业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全国·模拟预测)1989年,苏联颁布《关于租赁与租

赁关系法令》,正式允许在农业中建立租赁关系,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在农庄农场的框架内经营农业。在不改变土地租赁者在法律关系与生产经营上受农庄农场行政指挥的前提下,所有公民均可向农庄农场申请承租土地。据此推知,这场农业

改革()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B.未打破农庄农场的权力垄断C.已经突破旧的经济模式的束缚D.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9苏联史。根据材料信息“租赁关系”“行政指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

,承包者还要接受农庄农场行政指挥,他们在法律关系与生产经营上依附于农庄农场,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不改变……行政指挥”可知,农民并没有真正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排除A项;材料“不改变……行政指挥”表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存在

一些问题,如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违背农民意愿,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调整。材料中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福建·模拟预测)如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重要经济数据统计表。据表格内容可知,此时的苏联()时间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率工业

产值年均增长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5—1975年7.3%8.5%8%6.6%1975—1980年6.1%8.3%4.5%3.7%A.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开发D.改革未突破斯

大林模式【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80年(苏联)。根据材料数据,苏联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原油、天然气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依然很高,

说明此时苏联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依赖型模式,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轻重比例,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是否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山西吕梁·统考三模)下图为苏联19

65—1989年原油年产量和年消费量。据此可知()A.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B.国际油价起伏动荡C.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加深D.苏联经济发展趋缓【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89年(苏联)。根据材料“苏联1965—1989年原油年产量和年消费量”可知,苏联原油产量和消费量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趋于停滞,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经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发展停滞,D项正确;计划经

济弊端开始显露,“开始”一词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国际油价是否与苏联原油产消相关,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判定世界经济危机与苏联原油产消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

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破解】(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原因: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

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直接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从新航路开辟开始,西方列强就通过各种方式对外殖民,特别是武力扩张,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形成。3.重要原因还有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等重要事件。(二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一战后,伴随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觉悟的提高,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促使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三)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评价: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2.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

地的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3.这是一个极其不平等的体系。它是建立在列强侵略、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

文化的控制,是极其不平等的,必然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深度剖析真题】1.(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综合如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家:英法西葡荷俄日美地点:圣多明各巴西利亚

马尼拉孟加拉巴达维亚开罗开普敦佛得角索马里01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详解】。【警示】把握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原因、过程、解体以及评价。【问诊】根据

材料中的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可知,反映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中的国家可以看出都是西方列强,从地点可以看出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旨是列强在近代的殖民扩张,C项正确;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是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早

期萌发是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项;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掠夺,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资

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拓展殖民地,亚、非、拉美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扩张的分期阶段:1.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以资本积累原始为主要目标,采取公开野蛮掠夺的方式,具有暴力性;以掠夺金银、奴

隶贸易等为扩张手段。原因: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法与经济手段进行殖民活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商品输出);3.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帝国主义的后期阶段,也是最后一阶段,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殖民掠夺分别给美洲、欧洲带来的影响:(1)对美洲:①经济:拉丁美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拉丁美洲的贫困。拉丁美洲殖民地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社会经

济畸形发展。②政治:沦为殖民地。③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④人种:美州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却几乎被灭绝殆尽。今天的加勒比海诸国只有黑人

、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种,这一地区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已经悉数灭绝。(2)对欧洲:①经济: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大量黄金涌入,引起“价格革命”。②政治: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

程。【走出误区专练】1.(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题中图例发现此时期在美洲的殖民国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外还有英国、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说明西、葡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有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所占殖民地情况,并非

强调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掠夺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

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了当时德国()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B.当务之急是实现统一C.殖民野心受限于地缘政治D.要

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可以看出德国想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受到了俄国和法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压制,可以看出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

C项符合题干的意思,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德国的殖民野心受限与其地缘政治,而不是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排除A项;德国统一于1871年,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全国·校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说:“无论是15世纪的航海图,还是17、18世纪流行的环球地

图与旅行指南,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面都标示着如南美的‘食人生番’、非洲的‘狗头人’、中东与亚洲的‘野蛮人’、‘异教徒’等。”据此可知,近代以来欧洲的地图绘制()A.意在彰显殖民活动的正当性B.体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C.表明国家力量推动殖民扩张D.旨在传播资本主义进步文明【答案】A【详解】据本

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对地理空间与信息的认识与呈现并不是全然客观的,而是包含着偏好、意图与价值选择

。这些地图上的形象与命名反映了近代西方的观念与价值体系,制图者通过地图标记,将世界划分为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价值空间,从而彰显其作为文明传播者的优越地位,为构建和巩固世界殖民体系制造舆论,意在彰显殖民活动的正当性,A项正确,排除D项;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指的是破坏

性和建设性使命,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制图行为是私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故无法得出“国家力量推动殖民扩张”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A项。4.(2024·全国·校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说:“1823年,《门罗宣

言》对梅特涅和神圣同盟的伙伴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年轻的美国来说则是一个胜利,它将隔开美国与欧洲的大西洋当作明确的界线。《门罗宣言》更进一步宣称,欧洲也不得涉入美国事务。而门罗总统对美国事务的定义涵盖整个西半球,的确够广泛了”。该学者意在强调《门罗宣言》()A.阻止了欧洲国家争夺世界霸权

B.缓解了拉美各国的政局动荡C.是美国在美洲进行扩张的工具D.维护了拉丁美洲国家的主权【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罗宣言》在反殖民主义和保护拉美各国独立运动的外衣下

,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实际上为美国操纵美洲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在美洲进行扩张的工具,企图逐步实现把美洲变成“是美国人的美洲”的野心,C项正确;《门罗宣言》针对的焦点是在美洲,未曾涉及阻止其他国家争夺世界霸权,排除A项;《门罗宣言》要控制美洲,加剧拉美

各国的政局动荡,排除B项;维护了拉丁美洲国家的主权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四川绵阳·统考一模)19世纪后期,西方某学者指出:应对亚洲文明在艺术和科学的贡献心存感激。如今西方大步发展,亚洲却衰落了,而帮助亚洲的方式就是“研究”

他们的文化历史,“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A.工业发展推动文化输出B.亚洲古典文明优于欧洲C.列强希望复兴亚洲文化D.殖民侵略方式的隐蔽性【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根据材料“如今西方大步发展,亚洲却衰落了,而帮助亚洲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文化历史,‘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可知,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亚洲文明的基础上,但是西

方文明的发展又导致亚洲文明的衰落,因此要通过研究亚洲文明来复兴亚洲文明,这种复兴的方式其本质是殖民侵略,通过掠夺来实现其目的,说明殖民侵略方式的隐蔽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亚洲文

明与欧洲文明,排除B项;列强希望复兴亚洲文化只是表象,排除C项。故选D项。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破解】特点:①地区上具有普遍性。②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③参加者具有广泛性。④民族的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

遍所求。⑤运动具有持续性。⑥呈现不平衡性。⑦影响更加深远。【深度剖析真题】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初,印度进口自行车的主要购买群体是居住在印度的英国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拥有了自行车,英国人便以骑车会让人汗流浃背和“不体面”为由,逐渐

放弃了自行车而改为汽车出行。这反映出英国人的()A.时尚引领意识B.前瞻性科学思维C.保守主义思想D.殖民者优越心理【警示】理解20世纪初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原因、特点与影响。【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

英国)。02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人拥有自行车后,英国人认为骑车会让人汗流浃背和“不体面”,于是放弃自行车而改为汽车出行,这反映出英国人的殖民者优越心理,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英国人的时尚意识,排除A项;材料与科学思维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

的是英国人面对印度人的优越心理,无法体现其保守主义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和阶

级关系的变化。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③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2)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强化和民族矛盾的激化。(3)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及苏联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支持。(4)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转嫁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特点:(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2)持续时间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多样性:①领导力量的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包括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综合性民族主义等。③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有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4)都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

民主义,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走出误区专练】1.(2022·山东·高考真题)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

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初出现的亚洲觉醒运动(土耳

其、波斯等)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东欧一些落后国家以及底层民众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A项正确;波斯(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实现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

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答案】B【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21年后(墨西哥)。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

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以此来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项正确;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关系不大,排除A项;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而不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排除C项;墨西哥独立后,意在用阿兹特克帝

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辽宁朝阳·校考模拟预测)1895年,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政府开征特别税以抗击意大利侵略,不几天就全部收讫,广大贫苦牧民、各部族群众踊跃投军,封建诸侯纷纷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边。随后,孟尼利克迅速组建起

一支配备10万支来福枪、400门加农炮的大军。这说明,当时埃塞俄比亚()A.在军备上具有优势地位B.国内阶级矛盾得到化解C.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D.民主精神在战争中发扬【答案】C【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质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埃塞俄比亚)。根据材料“不几天就全部收讫,广大贫苦牧民、各部族群众踊跃投军,封建诸侯纷纷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边”可知,当时埃塞俄比亚抗击侵略者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人民也很踊跃,这说明

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埃塞俄比亚在军备上的优势地位,排除A项;“化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并没有涉及民主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上·吉林长春·高三东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19世

纪中叶,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还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只是把外国侵略势力当作主要打击对象。19世纪末,这种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具有民主、民族性质的奋斗目标,和改造现行制度的设想与方案。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民族

政党组织的形成B.斗争救国方案的变化C.当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D.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据材料中“一批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具有民主、民族性质的奋斗目标,和改造现行

制度的设想与方案”可知,这一变化是指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当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19世纪中叶的反抗运动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此时基本没有政党,到了19世纪末各殖民地和半殖民政党才逐渐产

生,但此时影响力也相对有限,不是主要原因,加之材料中还有涉及半殖民地地区,排除A项;斗争救国方案的变化是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不属于原因范畴,排除B项;西方启蒙思想对民族民主运动有推动作用,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

项。故选C项。5.(2023上·云南昆明·高三云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19世纪中叶,英国禁止英属圭亚那栽培除以营利为目的的甘蔗以外的任何作物,所以当地人不得不砍掉自己的果树,甚至也不许去河里或沿海捕鱼。而在北美殖民地,这种限制并不严苛,那里不适合种植像甘

蔗一样有利可图的作物。这可以用于解释()A.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C.北美和拉美国家独立后的境遇D.地理环境决定殖民政策的不同【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的英国、拉美国家。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禁止英属圭亚

那栽培除以营利为目的的甘蔗以外的任何作物,……而在北美殖民地,这种限制并不严苛,那里不适合种植像甘蔗一样有利可图的作物。”可知,英国在英属圭亚那推行的是单一产品制,在北美殖民地,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

并没有推行该制度,这造成了二者在独立后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C项正确;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进而激化了阶级矛盾、种族矛盾和区域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一种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地理环境是影响殖民政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

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特点【破解】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强掠夺和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②一战期间宗主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

步壮大。③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以及苏联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支持。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特点:①地区上的普遍性,尤其是亚洲;②运动领导具有更高层次性,如亚拉的共产党和亚非的民族主义政党的领导;③参加者

具有广泛性,社会各阶层均有参加;④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府的目标更高、更明确,民族自决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诉求;⑤具有连续性,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未间断;⑥发展的不平衡性,受制于各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别;⑦影响深远,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深度剖析真

题】1.(2024·甘肃白银·校联考一模)1930年,甘地毅然倡导“食盐进军”以抗议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食盐专营法》。全国新闻记者纷纷赶来采访,详尽报道了“食盐进军”的情况,印度沿海地区都开展起自制食盐的行动。可

见,“食盐进军”()A.迫使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妥协B.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C.促进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D.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警示】把握英国代议制演变的趋势。【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印度)。依据材料“印度沿海地区都开展起

自制食盐的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民众都积极参与自治食盐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D项正确;“食盐进军”只是印度民众自身的行动,材料并未涉及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态度,排除A项;“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夸大了“食

盐进军”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机器制造业发展,无法得出促进了印03度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非暴力不合作(1)指导思想及斗争方式: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

行斗争的思想。体现了斗争的革命性和策略的现实性。(2)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因:甘地思想:爱(核心)、真理和非暴力。印度复杂的国情:种族、宗教信仰、种姓制度、殖民历史、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制。(3)评价:进步性:不合作运动的开展,沉重打击了

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局限性:严格坚持非暴力原则,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误区专练】1.(2023·江苏·模拟预测)1931年土耳其政府成立了历史学会。学会进行了校勘历史文献

、讨论历史问题、编写《土耳其历史纲要》等一系列工作,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此举意在()A.正视土耳其历史沿革B.推进历史文献整理C.树立土耳其民族精神D.削弱教会消极影响【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的土耳其。土耳其历史学会关注的是本民族的历史,要人们了解民族的过去,这是树立民族精神的举措,C项正确;正视土耳其历史沿革是一个目的但根本目的是树立土耳其民

族精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树立土耳其民族精神,不是推进历史文献整理,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针对教会的举措,得不出削弱教会消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浙江·模拟预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地区各殖

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在反殖民斗争中建立了一系列政党。一战后,这些地区也组建了不少工人阶级政党,如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他们向苏俄(联)探寻民族独立之路,甚至需要苏俄(联)的援助和指导。这表明,一战()A.加剧了远东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B.

丰富了民族解放运动内涵C.瓦解了亚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D.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一战期间(远东地区)。据材料“一战后,这些地区也组建了不少工人阶级政党”,可知在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中,亚洲地区

建立了一系列政党,其中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为民族解放运动增加了新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强调远东地区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了新的领导政党,未强调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介绍远东地区政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结果,排除C项;远东地区国

家当时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且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在二战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辽宁·校联考模拟预测)1918年3月,印度阿姆达巴达织工组织了大罢工。随后,印度其他工业区也发生多次罢工。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后,工人参加了全印度的罢工活

动。1921年,印度发生396次有组织的罢工,有60多万工人参加。这反映出当时印度()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工人主导民族解放斗争D.民族运动群众基础广泛【答案】D【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

空是1918—1921年(印度)。据材料“印度阿姆达巴达织工组织了大罢工……1921年,印度发生396次有组织的罢工,有60多万工人参加”,可知一战结束前后,广大工人以罢工的方式参与同英印当局的斗争,使

印度民族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项正确;1908年,孟买政治总罢工使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社会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排除B项;印度民族运动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排除C项。故选D项。4

.(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二模)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A.导致殖民主义体系崩溃B

.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C.标志亚非民族意识觉醒D.改变一战后国际秩序【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亚非。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的印度、中国、埃及和土耳其相继爆发反抗殖民侵略的运动,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B项正确;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在此之前亚非民族意识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C项;这些事件并未改变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安徽·校联考模拟预测)20世纪2

0—30年代,尼加拉瓜抗美游击战争领导人桑地诺提出了政治纲领,即用武装斗争来拯救民族的荣誉、恢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有工做、有活干”的口号。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A.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B.引领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C.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

结合D.使军事斗争和政治动员结合【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洲。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用武装斗争来拯救民族的荣誉、恢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人人有工做、有活干”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

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社会主义的相关信息,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B项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破解】(1)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广泛性。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

展。(2)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3)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类国家体系。(4)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5)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6)战后的民

族独立运动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深度剖析真题】1.(2023·福建·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A.刚果政

府权力扩大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警示】把握英国代议制演变的趋势。【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非洲)。据材料“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可知,蒙博托在

努力减少殖民主义在刚果的影响,进而弘扬民族主义,B项正确;城市改名属于政府的正常权力,并非权力的扩大,排除A项;冷战意识指的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殖民主义对刚果的影响,排除

C项;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历史事件是199004年纳米比亚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1)殖民主义者: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迫使宗主国的殖民政策调整。

新老殖民国家的矛盾与斗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亚非拉人民:思想因素:战争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民族意识增强,培养了民族革命力量。物质和组织:大战对殖民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出现,为民族民主

运动准备重要的物质和组织条件。联合斗争:亚非会议召开,鼓舞和推动了民族解放斗争。(第三世界国家间的联合)。(3)社会主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4)国际组织:联合国的非殖民地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5)二战影

响: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增强了当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影响:(1)它直接导致了野蛮的殖民主义制度的最终瓦解搬掉了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2)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牵制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支援了社

会主义国家的壮大与发展。(3)亚非拉新独立国家普遍奉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霸权政策,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4)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相继走上世界政治舞台,为第三世界的兴起打下了基础,并成为改变战后世界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走出误区专练】1.(2023·重庆·统考高考

真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

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A.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B.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C.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D.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答案】D【详

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拉美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拉美国家逐渐增强其经济的独立性,但在初级产品生产和工业发展等方面仍依赖于外国资本,反映了拉美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D项正确;材料未

体现拉美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因此也不能得出“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未体现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强调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并未体现

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

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非洲。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瓦米·恩克鲁玛推行泛非主义,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倡导非洲统一,但是种种举措最终招致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的不满和敌视,最终在1966年2月24日应邀访问越南时被军警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长期流亡海外。因此根据材料“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

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可知,克瓦米·恩克鲁玛淡化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主张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B项正确;1960年为非洲年,到这一年,许多非洲获取了独立,但是并未全部独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的联合,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排除C项;“非洲内部发展

的不平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组织名称时间1980年1990年2000年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5.7%6.3%4.8%中非共同体1.4%1

.4%0.9%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9.6%8.0%9.6%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0.4%3.1%11.9%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0.3%2.9%2.2%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答案】A【详解】通过比较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1980~2000年间,非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内部贸易发展有限,内部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最多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也只有11.9%,反映出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区域外的贸易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即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更明显,A项正确;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与中非共同体内

部出口不增反降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非洲经济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排除C项;仅内部贸易发展不足,不能说明整个非洲经济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山东·高考真题)20世纪七八十年

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

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

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B项;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均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

全国·模拟预测)下面是拉美国家1970~1980年商品贸易情况表(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拉美国家()19701980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初级产品5214.549.229.6农业29.97.616.57.1矿业7.41.14.71.1能源

14.75.928.121.5制成品47.4855070传统制成品20.514.721.213.1食品、饲料和烟草15.34.1154.8其它传统制成品5.210.66.28.3规模集约化制成品23.827.623.123.1耐用品0.69.82.19.2技术扩散

制成品2.432.83.524.5其它商品.060.50.80.4总计100100100100A.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B.完全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C.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缩小D.在国际分工中优势得到一定提升【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到1980年的拉丁美洲。根据表格可知,拉美国家20世纪70至80年代,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减少、制成品比重增加,而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增加、制成品比重减少,这反映出拉美国家从原料输出地向工业产品输出地转变的进

程不断推进,在国际分工中不仅仅局限在工业生产原料产地的地位,更具有制造优势,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拉美国家对内和对外经济比重,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完全瓦解,“完全摆脱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不断加大,不是与

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四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破解】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的原因:(1)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具体因素:美国、苏联的相对衰落;欧共体、日本、中国的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的过程:01(1)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日益振兴,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2)

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3)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发展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的国际政治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深度剖析真题】1.(2022·广东·高考真

题)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D.加大与苏联

对抗的强度【警示】把握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一超多强。【问诊】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可得,美国现在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现在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信息,排除A项;19

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的表现: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967年欧洲

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反映和推动多极化趋势。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东

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中国崛起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

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不结盟运动(1961年):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

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一超多强。“一超”:美国: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

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多强”:(1)欧洲:欧洲联盟(欧盟)于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到2013年,欧盟包括2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欧盟的独特作用,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2)俄罗

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3)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4)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

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5)发展中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走出误区专练】1.(2022·山东·高考真题)1967年,法国

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对美国发展模

式的否定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

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

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欧洲

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3.(2021·江苏·统考高考真题)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

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答案】A【详解】材料反映了法、德两国反对英国参与对伊拉克动武,但英、意、葡等国却坚持支持美国

对伊战争,这说明了欧盟内部的矛盾以及美欧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盟成员国对伊拉克动武的不同态度,没有体现英国脱欧倾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欧洲议会的操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的矛

盾与分歧,没有体现欧盟的主宰国,排除D项。故选A项。4.(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

”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A.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B.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C.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D.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答案】C【详解】根据“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可知

各国代表在空白页上签字是为了避免出现变故,这也从侧面说明与会各国实现联合的迫切愿望,C项正确;此时是为了实现欧洲的联合,并不是建立货币同盟,排除A项;在空白页上签字并不能说明欧洲各国形成了高度政治互信,排除B项;此时欧洲各国并不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经济全球化【破解】原因:资本

的推动、发达国家的推动、信息流动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推动、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特点:世界贸易呈现体量巨大、增长乏力;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规则之争”更加显著。表现:(1)从生产国际化走向生产要索配置的全球化。(2)从流通国家化走向贸易自由

化和区域集团化。(3)全球金融市场联网和各国货币国际化形成金融市场一体化。(4)世界经济增长中心走向多元化。影响:深刻影响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普遍的生产模式;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影响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加剧世界不平衡

与不平等。【深度剖析真题】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

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警示】把握英国代议制演变的趋势。【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

断题。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

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排除B项;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02【叮嘱】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1)发展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严重恶化。(原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垄断着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左右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订;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债台高筑,其经济接近崩溃等

。)(2)其他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根本利益。对策:总体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只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走出误区专练】1.(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

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至1985年,能源消耗量增长的倍数远大于人口增长的倍数,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可见,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可持续发展,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

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南北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这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

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2017·全国·高考真题)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

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

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A项正确;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项;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

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安徽淮北·统考一模)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

,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部分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对

成员国的划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说明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国际需要,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据统计

,1980—1995年,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从1.5万家增加到约4万家,2005年为6.1万家,它们占据着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全球贸易总量的65%、全球技术交易总量的80%和全球高新技术的95%以上。这说明跨国公司

()A.摧毁了旧有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B.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C.控制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主权D.开启了资本垄断再集中的进程【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全球跨国公司的数量明显增长,跨国公司涉及的投资、贸易占比和技术能力都日益提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B项正确;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跨国公司对旧的货币金融体系的

影响,排除A项;跨国公司的实力日益增强,不能证明其控制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主权,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生产不断集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全国·

校联考模拟预测)下图为美国、日本与中国1961—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走势图(单位:亿美元)。该图可以用来说明()A.美国经济优势地位的丧失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特征C.中国逐渐主导经济全球化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

速【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据美国、日本与中国1961—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走势图可知,1961-2011年间,世界主要不同经济体的GDP高低

不一,各有起伏,说明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项正确;美国依然处于经济优势地位,排除A项;发达国家主导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世界经济的联系,无法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排除D项。故选B项。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