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全国通用)18 文体专题(诗化小说特征) Word版无答案.docx,共(8)页,660.98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4afcb5315057c942f28fe46e04199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18):文体专题(诗化小说特征)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有评论家认为本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②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
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诗化小说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它或表现为整体构思上寓于诗情,或表现为局部的描写充满诗意。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
,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高中教材中的《荷花淀》是其代表作。★诗化小说特征诗化小说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故事情节淡化②情理哲理诗化③画面意境诗化④人物性情美化⑤小说语言诗化。(2)答题角度诗化小说考题,主要是评析小说的诗化特征。具体答题时,应结合文本
,从以下方面评析。①故事情节淡化:小说故事情节没有大起大伏,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富有诗意。②情理哲理诗化:小说情感浓郁,充满温情。③画面意境诗化:小说画面营造了一种温馨、静谧、祥和的氛围。④人物性情美化:小说的主人公性格温和,富有人性美。⑤小说语言诗化:小说的语言简洁、质朴,又
不乏典雅修辞,表现了诗意的语言之美。二、真题实践1.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后面试题。耧车李锐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下了整天春雨。一夜醒
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叫声远远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
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你累吗?”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
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在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
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身后
,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牛牛说:“爷,好听。”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
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牛牛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
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
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孙子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
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
的耧是你做的吗?”“不是。”“那是谁做的?”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
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
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完了。”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
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爷,你说的是啥呀,爷?”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
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有删改)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
随堂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孙犁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
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我说:“道远。”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
,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
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
,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
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
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
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
,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
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
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
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
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
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
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
,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后面试题。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节选)徐怀中师职干部离休,可以安排在省城,或是其他中小城市。余清泉提出要回老家去,不是回太行山老家,是要回妻子家乡去。虽时隔多年,自然风光并无多大改变,山河依旧,夕阳如初,一切都保持了先前的老样子。还是那条石板小路蜿蜒而上,通向村寨。石板大小均匀,
铺得又很规整,迈一步正好踏一块过去,从山脚至坐落在山坳处的村寨,直到进屋,脚步不错乱,始终不会踩到石头缝缝的。那天,余清泉带了警卫员从县城出来,照例在夜色朦胧中踏上这条石板小路。忽然听见树棵里窸窸窣窣响,他警
惕地摸到了腰间的左轮枪。原来是大妹,她笑眯嘻儿说,她打猪草转来晚了,正巧可以和余同志一路回家。大妹裤管卷过膝头,裸露出两条颜色健康的小腿。由于长年不受鞋袜的约束,脚趾分得很开,大脚板踏下去显得稳实有力,大妹许是感觉到了余清泉在注意她的脚,说
:“我这样光脚板很难看,是啵?”“不!此地兴的就是打赤脚。”“你们大军同志总是鞋子袜子,严严实实捂着,不觉得烧脚吗?”“我们习惯了。”“你脱了鞋子试试看,光脚板走在石板上好安逸哟!……”昨日一场雨,路沟里积满了水
,余清泉部长以及军分区和县人武部陪同他一起来的几位同志,全都脱了鞋蹬水过去。随后余清泉便把鞋子拎在手上,赤脚从石板小路向上去。年代久远了,那石板磨得平光溜滑,踏上去冰凉冰凉。阳光照射了一天,冰冷中又透着一丝儿温暖,脚板心麻酥酥的。余清泉
又有好多年没有体验到这种冰冷而又温暖的麻酥酥的感觉了,心里说不出的舒坦。天要黑了,牛背的社员们已经各自回家,主妇们在忙着做晚饭,男人则泡一杯细茶——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家采制的苦丁茶了,靠在沙发上听着半导体收音机,所以余清泉他们进村,没有遇见什么人。他们刚刚踏上那石板台阶,一只黑狗尖厉地叫着扑过
来,龇出一口牙齿,好凶恶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捡起石头,或是寻找一根棍棒以自卫。余清泉竟一动不动,任凭那狗扑到面前。他诧异着,本应该是一只肥胖的老黄狗,那吠声也不对了,瓮声瓮气的才是。黑狗几乎要咬到他腿了,他本能地起脚踢去,狗向一边跳开了,随即
又攻击过来。一个妇女出现在门口,她举起拳头威吓那狗说:“瞎了眼的,不看是大军同志吗?!”余清泉自己也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惊疑不定地望着这个女人,好一阵望着,以至那女人侧转身去,不敢再抬起头来。余清泉第一次到牛背来,正是这
样的情形。那只肥胖的老黄狗首先迎接了他,随即就见一个姑娘出现在门口,喝叫说:“瞎了眼睛的,不看是大军同志吗?!”于是老黄狗便乖乖地退到一旁去了。老黄狗很有灵性,从此同这位陌生的客人取得谅解,余清泉每次到涂家来
,它总是不声不响,连连摇着尾巴表示友好。“大军同志!你们找哪个?”女人怯生生地问。初次见到,大妹不也是这样怯生生地喊他“大军同志”的吗?刚刚解放那段时间,此地群众几乎每天站在路口高呼“欢迎解放大军”的口
号,于是乎对军人一律沿用了“大军同志”的称呼。同样喊他“大军余同志”,而在余清泉听来,大妹那轻声轻语中却含有格外的亲切和热情。余清泉告诉女人,他不找哪个,只是想来看看这老地方,从解放到土改,他在这屋里住过几年的。女人略假思索,省悟过来,显然她已经知道这位风尘仆仆的老军人是谁了,连忙邀请他和几位同志
进屋。在岁月的剥蚀下,屋门槛已经残破不堪,只剩得矮矮的一截。余清泉迈过门槛,却把腿抬得老高。为了防止小鸡雏儿飞出去,大妹总是把好宽的一块木板堵在门口,工作队长出出进进,习惯了把腿抬得老高老高。让余清泉愈加感到惊异的是,这屋里也同样有一对老夫妇,想必正是女人的双亲了。女人忙着用几个饭碗为客人泡茶
,这女人同当年的大妹相比,无论就年龄或相貌而论,都相去甚远。但余清泉却久久不能从第一眼看见她所产生的那种惊疑恍惚中清醒过来。他甚至闪过这样一个背离唯物主义的念头:是不是大妹一家隐去自己身形,假扮了这一家三口,仍旧住在涂家老屋呢?邻近的几家人先跑来看望大军余同志了,讲起
来才知道,那女人原是后坪大队的。因为兴修水库,后坪搬迁了几百户人家,分散安置在附近各社队……(有删改)【注】大妹,余清泉的亡妻。这是一篇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诗化小说”,有一种诗意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