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金华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9)页,453.79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43001d6caf659485e36519f2d7674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金华十校2022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通常情况下,下列染色剂中能够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的是()A.红墨水B.龙胆紫C.醋酸洋红D.苏丹Ⅲ【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具有生物活性,当生物膜失去活性后选择透过
性功能丧失,变成全透性。【详解】红墨水、龙胆紫、醋酸洋红均不是细胞所需要的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红墨水、龙胆紫、醋酸洋红均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但苏丹Ⅲ是一种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所以苏丹Ⅲ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
膜,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2.在蝌蚪发育成蛙过程中,尾巴逐渐消失。这一现象属于()A.细胞癌变B.细胞凋亡C.细胞分化D.细胞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
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癌变之后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增殖的细胞,因而不会导致尾巴逐渐消失,A错误;B、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在蝌蚪发育成蛙过程中,尾巴逐渐消失也是正常的发育过程,该现象的方式是相关部位的细胞发生编程性死亡,即凋亡的结果,B正确;C、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不会引
起尾巴的消失,与题意不符,C错误;D、细胞分裂会引起细胞数目的增多,进而可能表现为器官体积变大,不会引起尾巴消失,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B。3.芦苇茎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的重要原料。为了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对生长期的芦苇最好使用
()A.脱落酸B.乙烯C.细胞分裂素D.赤霉素【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①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
,高浓度抑制生长。②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③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导
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④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⑤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
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脱落酸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A错误;B、乙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果实成熟,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B错误;C、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C错误;D、赤霉素的要生
理功能是促进细胞的伸长,因此为了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对生长期的芦苇最好使用赤霉素,D正确。故选D。4.下列选项中,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是()A.核酸、核糖B.ATP、核酶C.血红蛋白、生长激素D.三碳糖、葡萄糖
【答案】B【解析】【分析】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核酸的元素组成:C、H
、O、N、P。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组成元素为C、H、O、N、P。【详解】A、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糖的元素组成是C、H、O,A错误;B、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与ATP
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B正确;C、血红蛋白、生长激素都属于蛋白质,但血红蛋白含有Fe元素,生长激素不含有,C错误;D、三碳糖的组成元素是C、H、O、P,葡萄糖的元素组成是C、H、O,D错误。故选
B。5.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害垃圾中的过期药品,会造成水体污染B.餐厨垃圾富含有机物,可用堆肥方式处理C.可回收垃圾的再次利用,体现了循环再生的原理D.采用厌氧发酵制沼气的方法处理餐厨垃圾,会
加剧温室效应【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而复杂的
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4)整体性原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系
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详解】A、有害垃圾中的过期药品大多数容易分解,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A正确;B、餐厨垃圾富含有机物,可用堆肥的方式处理,处理后可作为肥料滋养土壤,B正确;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往复、分层分级利用,因此可回收垃圾的再次利用,体现了循环再生的原理,C正确;D、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导致的,采用厌氧发酵制沼气的方法处理餐厨垃圾,不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故选D。6.下列不属于基因分离定律内容的是()A.等位基因互相独立B.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
离C.一半的配子带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D.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组合【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详解】A、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条具有同源关系的染色体上,互相独立,属于分离定律的内容,与题意不符,A错误;B、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彼此分离,是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与题意不符,B错误;C、由于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这样得到的配子中各一半的配子带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与题意不符,C错误;D、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不属于分离定律的内容,与题意相符,D错误。故选D。7.体温发热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体温上升期、持续发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上升期,温觉感受器兴奋进而出现寒战B.持续发热期,可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C.持续发热期,不能采用加
盖棉被的方法降温D.体温下降期,会出现产热与散热不相等的现象【答案】A【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
(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体温上升期,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
枢,从而使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出现寒战,A错误;B、持续发热期,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为了使体温下降,可采用增加散热的方式,因此可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以增加散热,B正确;C、持续发热期,为了使机体体温下降,需要设法增加散热,而采用加盖棉被的方法不能达
到增加散热的目的,因为加盖棉被不利于散热,C正确;D、体温下降期,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即此时出现产热与散热不相等的现象,D正确。故选A。8.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某一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与a点相比,b点液泡颜色加深B.与c点相比,b点细胞的吸水速率更大C.c点细胞体积与未发生质壁分离时相等D.a、b、c三点,均有渗透作用发生【答案】BD【解析】【分析】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有半透膜,②膜内外有浓度差,低浓度溶液的水
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到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多余高浓度溶液进入低浓度溶液,宏观表现为水从低浓度溶液进入到高浓度溶液,植物的细胞膜液泡膜及其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就会出现质壁分离(
水分子由细胞液流向外界溶液)或复原。【详解】A、与a点相比,b点时液泡体积增加,液泡颜色变浅,A错误;B、与c点相比,b点时细胞液浓度高,细胞的吸水能力较强,B正确;C、当质壁分裂完全复原后,细胞液浓度依然高
于外界溶液,细胞继续吸水膨胀,由于细胞壁的存在限制了细胞的继续增大,因此c点细胞体积可能大于未发生质壁分离时的体积,C错误;D、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某一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图中a、b三点,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因而均有渗透作用发生,在c点达到渗透平衡,进出的
水分子一样多,仍发生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透作用,D正确。故选BD。9.某同学在进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活动后,做出如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观察人血涂片时无需染色即可观察到呈紫色的白细胞B.牛神经细胞的胞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C.无法观察到狗骨骼肌细胞中细胞核D.可观察到蚕豆叶下表
皮中的气孔【答案】D【解析】的【分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有:染色体、液泡、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需染色)、细胞壁。【详解】A、观察人血涂片时需要染色,可看到红细胞、白细胞,不能看到血小板,A错误;B、牛神经细胞的胞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B错误;C、动物骨骼肌细胞中的细胞核在光学显微
镜下可见,C错误;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植物叶表皮中的气孔,D正确;故选D。10.为探究酶的特性,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他实验条件及操作均科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步骤1号试管2号试管1加蛋清液2mL加淀粉液2
mL2加充足蛋白酶加充足蛋白酶3加双缩脲试剂加碘液现象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种类不同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试剂不同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高效性D.该实验的结论是酶具有专一性【答案】A【解析】【分析】1、酶的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酶的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2、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以是不同的底物。【详解】A、两组实验同酶不同底物,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种类不同,A正确;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底物的剩余量,B错误;C、两组实验同酶不同底物,
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C错误;D、1号试管中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也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故不能检测底物的剩余量,因此也不能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D错误。故选A。11.人们部分皮肤裸露在外,易被开水,油等烫伤,而出现
水疱,有些水疱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有些水疱会转变为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疱的成分中不含有蛋白质B.化脓的水疱中不含有细胞成分C.水疱是由血浆中的水扩散到组织液形成的D.水疱自行消失主要原因是其中的液体渗入了
细胞内液【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是:血浆与组织液之
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详解】A、水疱的成分属于组织液,其中含有较少的蛋白质,A错误;B、化脓的水疱往往是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死亡形成的,显然其中含有细胞成分,B错误;C、水疱中的液
体是组织液,组织液是由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因此水疱中的液体可由血浆中的水扩散到组织液形成,C正确;D、根据组织液的来源和走向可知,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导致的,D错误。故选C。1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中,若各操作步骤均
科学,上清液中仍具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蛋白质中含有32Р元素B.选择的大肠杆菌无增殖能力C.噬菌体尾丝断裂无法完成吸附D.噬菌体在细胞外完成增殖【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繁殖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
)→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题
意分析,实验中发现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可能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也没有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也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但在各实验步骤均科学的情况下,则另当别论。【详解】A、
噬菌体的蛋白质中不含有32Р元素,A错误;B、大肠杆菌有增殖能力,但与题中的实验现象无关,B错误;C、若各操作步骤均科学,噬菌体尾丝断裂无法完成吸附,则会导致上清液中仍有放射性,与题意相符,C正确;D、噬菌体
为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物,不能在细胞外完成增殖,D错误。故选C。13.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症,作用机理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治疗时,可以通过口服或注
射的方式给药B.肾脏感知氧分压下降,引起EPO分泌增加的过程属于反射C.在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EPO时,常以肾脏细胞为受体细胞D.运动员违规使用EPO能暂时提高运动成绩,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
分析,内环境中氧气含量下降会促进肾脏合成并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分化形成红细胞,而红细胞的增多会抑制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从而避免了红细胞
生成过多,即存在反馈调节。【详解】A、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A错误;B、肾脏感知氧分压下降,引起EPO分泌增加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C、在应用基因重组技
术生产EPO时,常以受精卵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然后从分泌的乳汁中获得,C错误;D、运动员违规使用EPO能暂时提高运动成绩,但由于红细胞在血液中数量增多,进而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D正确。故选D。14.“
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实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准确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指的是染色体行为与基因行为的一致性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同时证明了分离定律的正确性C.真核生物基因的遗传规律都可以用染色体学说来解释D.染色体学说不能解释ABO血型的遗传规律【答案】B
【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根据基因的行为和染色
体行为的一致性,科学家提出了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载体的学说,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A错误;B、摩尔根对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又一次用实验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同时他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一个特定基因---白眼基因w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上的科学家,为发展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作出了卓越的贡
献,B正确;C、真核生物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都可以用染色体学说来解释,C错误;D、控制ABO血型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而染色体学说能解释ABO血型的遗传规律,D错误。故选B。15.下图表示酵母
菌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呼吸过程中部分物质变化示意图,①-③表示代谢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表示糖酵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②过程表示柠檬酸循环,能生成少量的[H]C.X可能是CO2,也可能是酒精D.乳酸发酵也会发
生图示的物质变化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详解】A、①过程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B、③过程为柠檬酸循环,B错误;C、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
和酒精,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水,所以图中X可能是CO2或酒精,C正确;D、乳酸发酵的产物为乳酸,因此乳酸发酵不会发生图示的物质变化过程,D错误。故选C。16.下图为两种变异类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类型①变异为基因重组,类型②变异为染色体畸变B.若有50%的初级精母细胞发
生类型①变异,则重组型精子比例为25%C.类型②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目,也会改变表现型D.这两种变异类型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同时期【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
(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类型①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类型②
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片段,该变异为染色体畸变,A正确;B、若有50%的初级精母细胞发生类型①变异,则重组型精子的类型为Ab和aB,则二者的比例为1/2×1/4×2=1/4=25%,B正确;C、类型②变异属
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因而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目,进而可能引起表现型的改变,C正确;D、类型①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而类型②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
了片段引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该过程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D错误。故选D。17.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分布着多种达尔文雀,它们由同一物种进化而来,进化过程存在同域分化的现象,如大地雀、中地雀,小地雀和尖嘴地雀在同一小岛上进化形
成并同域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域分化的现象是有利变异按照不同方向积累的结果B.同域分化的现象说明同一种群存在非随机交配现象C.同域分化的现象加剧了不同地雀间的生存斗争D.同域分化的现象是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结果【答
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多种达尔文雀是由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不同物种,进化过程存在同域分化的现象,即这些达尔文雀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详解】A、达尔文雀进化过程存在同域分化的现象,进化是有利变异不断积累
的结果,因此不同达尔文雀的形成是有利变异按照不同方向积累的结果,A正确;B、一种达尔文雀在同一区域发生进化,逐渐形成不同物种,说明同域分化时发生同一种群存在非随机交配现象,B正确;C、同域分化的现象缓解了不同地雀间的生存斗争,C错误;D、同域分化的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自然选择导致适应
的结果,D正确。故选C。18.罗非鱼被认为是未来动物性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表示放养的初始数量,其数量大小对环境影响容纳量影响较大B.a-b段接近指数增长,其增长速率保持不变C.
c-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库中引入了某罗非鱼的天敌D.K3最接近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C【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
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详解】A、最初的放养量(一定范围内)对环境容纳量没有影响,环境容纳量由环境决定,A错误;B、a-b段接近S型增长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C、c点比K值大,引入天敌可使罗非鱼的死亡率增大,数量下降,因此c-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库
中引入了某罗非鱼的天敌,C正确;D、K2最接近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C。19.下图为转录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R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为由右向左B.图中RNA聚合酶可识别RNA上特定碱基序列C转录时多个RNA聚合酶催化形成同一条RNAD.转录过程中DNA同一部位会出现2次氢
键的断裂和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形成RNA链的过程。【详解】A、根据RNA的合成方向可判断图中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A
错误;B、RNA聚合酶识别的是DNA上特定碱基序列,B错误;C、转录时一个RNA聚合酶催化形成一条RNA,C错误;D、转录过程中DNA同一部位会发生DNA双链解旋、模板链和核糖核苷酸的互补配对、新形成的RNA链从模板链上脱离、DNA两条链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这些过程共出现2次氢键的断裂和形
成,D正确。故选D。20.用果胶酶处理草莓匀浆,可以得到比较澄清的草莓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果胶的水解终产物易溶于水,因此果胶酶处理能提高澄清度B.果胶酶能降低果汁的粘稠度,因此果胶酶处理能提高出汁率C.草莓汁中含有较多的色素,因此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果胶含量D.果胶不溶于9
5%的乙醇,因此95%的乙醇可用于果胶的提取和鉴定【答案】C【解析】【分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
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使果汁变得澄清。【详解】A、果胶在果胶酶的催化下分解成半乳糖醛酸,该物质溶于水,因而果胶酶处理能提高澄清度,.A正确;B、果胶在果胶酶的催化下分解成半乳糖醛酸,该物质溶于水,因而果胶酶能降低果汁的粘稠度,进而提高出汁率,B正确;C、草莓汁中含有较多的色素,会影响吸光度
的测定,因此不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果胶含量,否则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需要测定的话,通常需要经过脱色处理,C错误D、因为果胶不溶于95%的乙醇,据此可用95%的乙醇使其析出,然后经过鉴定确定果胶酶的存在,D正确。故选C。21.浙江大学研究组发现高等
动物的体细胞在分裂时存在“染色体非随机分配”的现象:DNA无损伤的染色体移向一个子代细胞,而损伤DNA的染色体都被"隔离"到了另一个子代细胞中,并倾向于发生细胞周期阻滞或细胞死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非随机分配”依赖于纺锤丝的牵引B.“染色体非随机分配”产生的子
细胞遗传物质不同C.用5-溴尿嘧啶处理不影响“染色体非随机分配”现象的发生D.与有限细胞系相比,连续细胞系更易发生“染色体非随机分配”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
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详解】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染色体非随机分配”也依赖于纺锤丝的牵引,A正确;B、根据题干“DNA无损伤的染色体移向
一个子代细胞,而损伤DNA的染色体都被"隔离"到了另一个子代细胞中”可知:“染色体非随机分配”产生的子细胞遗传物质不同,B正确;C、5-溴尿嘧啶可引起基因突变,造成DNA损伤,所以用5-溴尿嘧啶处理会促进“染色
体非随机分配”现象的发生,C错误;D、连续细胞系的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造成DNA损伤,因此与有限细胞系相比,连续细胞系更发生“染色体非随机分配”现象,D正确。故选C。22.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进行动,植物的胚胎培
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愈伤组织的基础上可以培养得到植物的体细胞胚B.绵羊“多莉"克隆过程中8细胞胚的基因表达顺序开始重排C.植物体外受精过程中精卵识别过程依赖于细胞壁D.早期囊胚不能利用酶解法进行胚胎分割【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
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的基础是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
完整个体的全部基因。【详解】A、在愈伤组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脱分化过程通过培养基中激素含量的调整培养得到植物的体细胞胚,A正确;B、绵羊“多莉"克隆过程中8细胞胚中的每个细胞均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尽管都是尚未分化的细胞,但其中基因表达顺序开始重排,B正确;C、精子和卵细胞
均没有细胞壁,植物体外受精过程中的精卵识别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直接接触,C错误;D、囊胚期的内细胞团细胞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胰蛋白酶很难将它们分离开,若用酶解法获得单细胞,此时的单个细胞不能发育成完成胚胎,只能采用胚
胎分割技术获得多个胚胎,即早期囊胚不能利用酶解法进行胚胎分割,D正确。故选C。23.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会出现动作电位,某些处理会影响这一过程。下图是正常动作电位和经某种处理后的动作电位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处理
可能是用药物提高了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B.该处理可能是降低了细胞外液的K+浓度C.该处理可能是降低了刺激的强度的D.处理前、后的电位均能传播【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意意分析: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
,会出现动作电位,某些处理会影响这一过程,图示为正常动作电位和经某种处理后的动作电位,该处理使动作电位显著降低。【详解】A、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因此,提高细胞膜对Na+的通
透性不会降低动作电位值,A错误;B、钾离子只是维持静息电位,细胞外液的K+浓度不影响动作电位高低,B错误;C、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全或无”,只要刺激强度引起了动作电位,那它的大小就是固定的,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大小改变发生变化,C错误;D、处理前、后的电位均能在神经纤维上传播,D正确。故选
D。24.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抗原检测法等,两种方法的效能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检测法比抗原检测法更灵敏B.抗原检测法更依赖于体内的病毒数量C.核酸检测呈阴性可确定个体没有携带病毒D.潜伏期和传染期后,均不能用
抗原检测法【答案】C【解析】【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侵染肺部等细胞,引起肺炎。【详解】A、由于潜伏期可能检测不到抗原但可以检测到核酸,核酸检测法比抗原检测法更灵敏,A正确;B、由图可知,病毒载量低时,核酸检测就会呈阳性,而病毒载
量高时抗原检测才呈阳性,说明抗原检测法更依赖于体内病毒数量,B正确;C、由图可知,潜伏期,核酸检测也可能呈阴性,故核酸检测呈阴性,不能确定个体没有携带病毒,C错误;D、由图可知,潜伏期和传染期后,抗原检测法均呈阴
性,故该时期不能用抗原检测法,D正确。故选C。25.图为某家系的系谱图,2不携带任何导致致病基因(不考虑变异,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3可能携带有2种遗传病
的致病基因C.6与1的基因型不同D.7可能有一对基因纯合【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1和2不患病,4患甲病,5患乙病可知,甲病和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2号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故甲病和乙病相关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设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a,乙病相关的基因为B/b,结合4和5均只患一种遗传
病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型为XAbXaB、XABY。【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甲和乙病相关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故该病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1号和2号的基因型为XAbXaB、XABY,3号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
B错误;C、8号只患甲病,故8号的基因型为XaBY,故6号的基因型为XA-XaB,1号的基因型为XAbXaB,1号和6号的基因型可能相同,C错误;D、5号只患乙病,基因型为XAbY,6号的基因型为XA-XaB,7号的基因型可能是
XAbXA-或XAbXaB,可能有一对基因纯合,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6.采矿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区的修复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土地紧缺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下图为矿区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机理的逻辑框架图。请回答:(1)对废弃矿区的修复,属于______
________(填生态工程的类型)。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_速度。(2)图中的①、②过程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有限度的,①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过
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3)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______________。(4)①与⑥对照,说明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与选择灌木作为先锋植被相比,选择草本植物作为
先锋植被,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生态恢复工程②.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者碳储存/碳同化(2)①.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干扰能力②.正反馈调节(3)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
;不能对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利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4)①.方向②.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解析】【分析】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
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2、生态工程建设目: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3、生态经
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小问1详解】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
生物群落的重建。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光合作用,而根据题干信息,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或碳储存/碳同化)的速率。【小问2详解】由图示可知,图中①过程由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而②过
程是由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再度退化为不可逆转生态系统,这说明采矿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①退化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再度退化过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
有图示可知,不可逆转生态系统不可能通过人工重建形成重建生态系统,而极度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不能对生态系统过
度开发利用。【小问4详解】由图示可知,①与⑥对照,说明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后,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选择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比选择灌木作为先锋
植被,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概念、特点及原则等,掌握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7.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臭氧的自然平衡,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有研
究者研究了不同强度紫外线对佛手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了自然光照组(CK)、紫外线强度增强25%组(R1)、紫外线强度增强50%组(R2)三组,每组处理3个重复,连续处理56天,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叶绿体形态叶绿素含量CK紧贴细胞边缘,呈长椭圆形,
膜结构完整1.6mg/g.FW的R1明显肿胀变形,叶绿体膜完整性有轻微破坏,基粒松散1.2mg/g.FWR2肿胀加剧,叶绿体膜边缘模糊部分破损缺失;基粒膨胀松散,类囊体模糊不清0.7mg/g.FW(1)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
___________。在用光电比色法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时,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颜色的光,原因是______________。(2)据实验结果推测,紫外线照射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为进一步研究紫外线对叶绿体活力的影响,需将得到的
叶绿体置于0.35mol/LNaCl(等渗)溶液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4)叶绿素具有______________功能,因此可预测R2组的光合速率下降。取R2组的类囊体分析,发现发生在类
囊体基质中水的光解速度下降,由此判断,在相同光照条件下R2组类囊体基质的平均pH___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CK组;同时发现,R2组ATP合成酶数量下降,ATP合成酶由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疏水尾部组成,说明这是一种___
____________分子。【答案】(1)①.叶绿素含量、叶绿体形态##叶绿体形态、叶绿素含量②.红③.叶绿素对红光的吸光率高,且类胡萝卜素对红光的吸光率低(2)紫外线破坏了基粒(或类囊体膜)的结构,同时紫外线直接破坏了叶绿素(3)保
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4)①.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②.大于③.两性【解析】【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分布有光合色素和光反应所需要的酶。根据题意,该实验自变量为不同强度紫外线,因变量是叶绿体形态和叶绿素含量。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处理,紫外线
强度越大,叶绿体的含量越少,叶绿体膜、类囊体破坏越严重,从而导致叶绿体吸收光能减少,光反应减弱,ATP和NADPH生成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使光合速率降低。【小问1详解】分析表格,不同强度紫外线处理后,叶绿体形态
和叶绿素含量均发生变化,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叶绿体形态和叶绿素含量。在用光电比色法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时,通常选用红光,因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应选择红光。【小问2详解】分析表格,与自然光对照组相比,用紫外线处理后,叶绿体膜、类
囊体破坏越严重,造成叶绿素含量下降,另外,紫外线照射也可能直接破坏叶绿素分子,最终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小问3详解】等渗溶液是指外界溶液与膜内渗透压相同的溶液,将叶绿体置于0.35mol/LNaCl(等渗)溶液中,叶绿体不发生渗透作用,能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小问4详解
】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功能。水光解后生成H+和O2,产生的H+使类囊体基质内pH下降,若水的光解速度下降,则类囊体基质的H+浓度下降,pH大于对照组。ATP合成酶由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疏水尾部组成,说明这是一种两性分子,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点睛】本题考查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难点在根据题目信息分析紫外线辐射影响佛手光合作用的机制,重点是找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结合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作用机制。28.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XY型)植物。其叶形由基因A-a控制,有无绒毛由
基因B-b控制。现有一个A-a已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取其中所有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雌株宽叶有绒毛窄叶有绒毛宽叶无绒毛窄叶无绒毛3/123/12雄株宽叶有绒毛窄叶有绒毛宽叶无绒毛窄叶无绒毛2/121/122/1
21/12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①含B的花粉不育;②含B的
卵细胞不育;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且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_________________;④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_________________;……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
性③,请利用F1植株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可确定实际情况为第③种可能性。(3)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
雄株比例为_______________。(4)若含B的花粉不育,请写出窄叶有绒毛雌株和宽叶无绒毛雄株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符合②.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①.1/
2②.1/3③.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④.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3)①.1/2②.5/12(4)【解析】【分析】基因自由
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意分析,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1,且表现与性别无关,说明B-b位于常染
色体上,且有绒毛对无绒毛为显性;后代雌株均表现为宽叶,而雄株表现为宽叶和窄叶的比例为2∶1,说明相关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且宽叶为显性。【小问1详解】结合分析可知,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①含B的花粉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花粉,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
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②同理含B的卵细胞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则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
则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2∶1,若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1/2,则会出现题中的结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④若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1/3,则在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题中的结
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无论是第①种还是第③种可能性群体中的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为了确定上述推测,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
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则可确定是第③种可能,若为第①种可能,则后代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1和全为无绒毛。【小问3详解】题中显示,A-a基因在群体中已经达到遗传平衡,
因而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1/2。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叶形由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题中F1雄株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2∶1,说明亲本宽叶雌株有两种类型,基因型为XAXA、XAXa,为求得这两种基因型的
比例,设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x,则有x×1/2=1/3,即亲本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XAXa,且二者的比例为1∶2,则其与宽叶雄株XAY杂交,获得的F1中宽叶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3+2/3×1/2)∶(2/3×1/2)=2∶1则其与F1中宽叶雄株进行随机
交配,根据比例可以算出,F1宽叶雌株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XA∶Xa=5∶1,因此,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5/6×1/2=5/12.。【小问4详解】若含B的花粉不育,则窄叶有绒毛雌株的基因型为B
bXaXa,宽叶无绒毛雄株的基因型为bbXAY,二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遗传图解的写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利用发酵法生产燃料酒精,是各国研究者研究的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以大麦种子为发酵底物,则需将大麦种子进行_______________处理,使其产生更多淀粉酶以利于糖化。实践生产中,通常不以粮食为发酵底物,而以植物秸秆为底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为筛选出能
产纤维素酶的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可/不可)从含熊猫粪便丰富的土壤中分离。现称取1.0g某土壤样品,进行梯度稀释,将其稀释100倍的操作思路是_______________,分别取0.1mL经
100000倍稀释后的悬液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每个培养基平均长出了16个酵母菌落,则该样本中每克土壤约含酵母菌_______________个。该过程得到的菌株所产的纤维素酶活性较弱,在此基础上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_(答出两种方法)。(3)选出优良菌株后进行工业化生产燃料酒精,此时培养基中除纤维素外_______________(需/不需)添加氮源。影响发醛效果的因素有温度,pH、培养基以及_______________等(答出两点即可)。(二)CAR-
T疗法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基本过程是获取患者的T淋巴细胞,装载上具有识别肿瘤抗原的受体,体外扩增后回输至患者体内,进而识别并攻击自身的肿瘤细胞。(4)该过程选用患者自身T淋巴细胞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将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T淋巴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时_
_______________(需/不需)经胰酶处理。(5)利用________________酶获取识别肿瘤抗原的受体基因,然后将其_______________后的产物连接到某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上。(6)然后利用
该逆转录病毒去侵染T淋巴细胞以实现转化。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作探针来检验目的基因是否在T细胞内成功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筛选出成功改造后的T淋巴细胞(CAR-T细胞)进行培养,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_______________以支持T淋巴细胞的生长。为使T淋
巴细胞的体外扩增更为有效,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支架,在其中添加________________后,可模拟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把扩增好的CAR-T细胞通过静脉回输到病人体内,开始进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答案】(1)①.萌发②.节约生产成本,降低引发粮食危机的风险(2)①.可②.将1g土壤样品加到有
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③.1.6×107④.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3)①.需②.O2浓度、发酵时间、酵母菌浓度(不能写菌株、培养基浓度)(4)①.不会造成排斥反应②.不需要(5)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②.转录(6)①.单克隆抗体②.(经紫外线照射的失去增殖能力的)小鼠成纤维细胞③.白细胞介素
-2【解析】【分析】1.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数目,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直接计数,也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微生物接种于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计数菌落数
目计算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数目。2.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器官、组织。将材料剪碎,并用胰蛋白酶(或用胶原蛋白酶)处理(消化),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将处理后的细胞移入培养基中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
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互相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出现接触抑制。【小问1详解】若以大麦种子为发酵底物,则需将大麦种子进行萌发处理,因为在该过程中胚细胞代谢旺盛,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淀粉酶,有利于淀粉的水解,进而实现糖化。实践生产中,通常不以粮食为发酵
底物,而以植物秸秆为底物,一方面是因为植物秸秆中也含有丰富的糖类,更重要的是能节约生产成本,降低引发粮食危机的风险,同时也能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小问2详解】为筛选出能产纤维素酶的酵母菌,可从含熊猫粪便丰富的土壤中分离,因为其粪便中
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为纤维素分解菌的提供了所需要的营养。现称取1.0g某土壤样品,进行梯度稀释,若将其稀释100倍可采用的操作是将1g土壤样品加到有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摇匀后获得,分别取0.1mL经1
00000倍稀释后的悬液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每个培养基平均长出了16个酵母菌落,则该样本中每克土壤约含酵母菌的数量为16÷0.1×100000=1.6×107个。该过程得到的菌株所产的纤维素酶活性较弱,为了得到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在此
基础上可采用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的方法获得优良菌株,因为前者能改变生物的性状,后者可能实现定向改造。【小问3详解】选出优良菌株后进行工业化生产燃料酒精,此时培养基中除纤维素外还需要添加氮源,因为纤维素中不含氮元素。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培养基以及O2等
条件,因此在进行发酵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温度,pH、培养基、O2浓度、发酵时间、酵母菌浓度(接种量)等因素。【小问4详解】该过程选用患者自身T淋巴细胞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会输过程中造成的免疫排斥反应。将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T淋巴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时不需经胰酶处理,因为T
淋巴细胞都是单个存在的。【小问5详解】利用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获取识别肿瘤抗原的受体基因,然后将其转录后的产物连接到某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上,从而能够通过逆转录病毒的侵染过程将目的基因的RNA带入到受体细胞中。【小问6详解】利用该逆转录病毒去侵染T淋巴细胞以实现转
化。为了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即是否合成了相应的蛋白质,通常可利用单克隆抗体作探针来检验。筛选出成功改造后的T淋巴细胞(CAR-T细胞)进行培养,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小鼠成纤维细胞以支持T淋巴细胞的生长,这里的小鼠成纤维细胞起
到了提供生长因子的作用。为使T淋巴细胞的体外扩增更为有效,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支架,在其中添加白细胞介素-2,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进而模拟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把扩增好的CAR-T细胞通过静脉回输到病人体内,开始进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点睛】熟知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相关原理和操
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也是本题的考点之一。30.人体长期摄入过量的酒精易使肠道E球菌大量滋生,同时会增大肠道壁的通透性,导致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向肝脏转移,引起肝脏炎症。根据能否分泌外毒素C(一种
蛋白质毒素),可将E球菌分为E+(分泌外毒素C)和E-(不分泌外毒素C)。为探究外毒素C与酒精性肝炎的关系,科研人员以无菌小鼠、E+菌液、E菌液、普通饲料、酒精饲料、生理盐水等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各实验材料均无菌,所需的具
体仪器及使用方法不要求)。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果:(1)实验思路:①将无菌小鼠分为6组,分别为(说明:只需在答题卷上写出E、F组的处理方法即可):A组:无菌小鼠+普通饲料+灌胃生理盐水B组:无菌小鼠+__
______________C组:无菌小鼠+_______________D组:无菌小鼠+________________+灌胃生理盐水E组:无菌小鼠+________________F组:无菌小鼠+________________②一定的时间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
转氨酶(ALT)的水平(ALT水平越高,肝脏损伤越严重)及统计_______________部位的E球菌的数量。(2)结果预测:①各组血清中ALT水平的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②请以坐标柱形图的形式画出各组E球菌的数量的检测结果__________。(3)讨论
与分析:①本实验中需选择无菌小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②通过血清中ALT水平结果可知,外毒素C_______________(会/不会)影响实验小鼠肠道壁通透性,外毒素C_______________(会/不会)加剧肝脏损伤。③某
科研人员还利用专门寄生于E球菌的噬菌体有效治疗了酒精性肝炎模型小鼠,该治疗方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E组:酒精饲料+E-菌液②.F组:酒精饲料+E+菌液③.肝脏(2)(3)①.排除小鼠自身携带细菌(E球菌)对实验的干扰②.不会③.会④.噬菌体
专一性入侵E球菌,E球菌裂解死亡,副作用小【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探究外毒素C与酒精性肝炎的关系,则实验的自变量为外毒素C的有无,因变量为酒精肝炎的情况,据此作答。【小问1详解】①结合分析可知,试验目的是探究外毒素C与酒精性肝炎的关系,则实验的自变量为外毒
素C的有无,因变量为酒精肝炎的情况,实结合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及实验结果中F组的ALT水平最高可知,实验材料分别选用E-菌液和E+菌液,应是E组:酒精饲料+E-菌液,F组:酒精饲料+E+菌液。②据题意“人体长期摄人过量的酒精易使肠道E球菌大量滋生,同时会增大肠道壁的通透性”可知,应统计肝脏部位的
E球菌的数量。【小问2详解】②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长期摄人过量的酒精易使肠道E球菌大量滋生,ABC组添加普通饲料,而DEF组是酒精饲料,且D组未添加菌液,而EF组有菌液,故推测结果应是ABC中球菌数量为0,而EF组较多,故绘制图形如下:【小问3详
解】①为排除小鼠自身携带细菌(E球菌)对实验的干扰,本实验中需选择无菌小鼠。②若外毒素C能影响小鼠肠道壁通透性,则E球菌数量会有差异,据图可知,E和F组小鼠肝脏的E球菌数量基本相同,故推测外毒素C不会影响实验小鼠肠道壁
通透性;但由于球菌数量增加,“导致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向肝脏转移,引起肝脏炎症”,故会加剧肝脏损伤。③由于噬菌体专一性入侵E球菌,E球菌裂解死亡,副作用小,故该治疗方法能够成功。【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思路,明确实验目的为探究外毒素C的作用,并明确体内和体外实验的区
别,进而结合题意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