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考点小练63.docx,共(5)页,25.55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3c989c73bfbcd9bf1dab2a4e3eca48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63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63页1.[2024·山西晋中市高三二模]周初,统治者把商人的迷信鬼神发展为“以德配天”论,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强调“惟德是辅”,突出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西周政治理念()A.抛弃了神
学迷信理论B.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C.重视维护民众的利益D.受到“仁政”学说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初强调“惟德是辅”,突出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抛弃神学迷信理论”的说法过于绝
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维护民众的利益”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仁政”学说是由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晚于西周,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浙江嘉兴市高三二模]《管子·牧民》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
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的记载。下列项中,与其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认为国家
治理关键在民心,要顺民心,要富民,这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正确;A项体现出老子的天地公平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C项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排除;D项也体现了家国情怀,不符题意,排
除。故选B项。3.[2024·浙江杭州市高三二模]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A.重视以人为本B.崇尚天人合一C.追求家国情怀D.主
张和而不同答案:A解析:据材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天道和人分离,注重对人本身的认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反映了重视以人为本,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将天和人分离开
来,而非天人合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国家的情感,不能反映家国情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共性,没有涉及思想家不同的思想,不能反映和而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徐州市高三一模]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
、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一主张说明()A.改良派积极寻找“托古改制”依据B.民主共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C.西方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D.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与时俱进答
案:D解析:根据材料“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可知,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体现了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的与时俱进,D项正确;康有为主张“托
古改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5.[2024·常州市高三一模]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
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A.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B.
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C.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从材料“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可知,1923~1926年,《新青
年》的季刊和不定期刊中,关于列宁和苏联情况的译文最多,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苏群体译文及介绍苏俄情况的文章在《新青年》杂志中数量增加,无法体现《新青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
”,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情况,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能得知新文化运动启蒙不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柱国大将军杨坚“晋
封隋王”,到公元960年后周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历史又一次经历了“波峰波谷”的赓续发展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发展期”的文化现象是()A.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B.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C.私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D.编修了世
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答案:B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581年~960年是隋唐五代时期。理学形成是在宋朝,不属于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8世纪以后,中国
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8世纪属于唐朝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7.[2024·吉林三模]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
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A.佛教伦理中国化B.佛教成为国教C.佛教完成世俗化D.佛教儒学合一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违背,而到元朝时,本是佛教戒条的《敕修百丈清规》却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忠君
”思想,说明元朝时期的佛教已完成了本土化或中国化,A项正确;元朝时佛教地位虽然很高,但佛教并未被定位为国教,排除B项;宗教与世俗是两个世界,没有宗教世俗化的问题,排除C项;佛教和儒学的合一说的是宋明理学形成时
期的现象,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8.[2024·温州市高三一模]井真成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日本来唐的遣唐使,开元二十二年36岁时“终于官弟(第)”,逝世于中国。唐玄宗命赠他为“尚衣奉御”,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这反映了()A.中日之间的友好交
往B.唐代官员的丧葬礼仪C.遣唐使者的使命所在D.贞观盛世的兼容并包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参加科举考试,他逝世后被唐玄宗赠为“尚衣奉御”,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见证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
来,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日交流,未涉及唐代官员的丧葬礼仪,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日交流,未涉及遣唐使的使命,排除C项;材料是开元年间,排除D项。故选A项。9.[2024·江苏无锡市高三一模]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一国国政之整
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A.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D.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
,五四运动时期,力倡“科学救国”主张,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重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无法说明“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担负着启蒙、救国的重任,不属于全盘西化,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
15年,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4·宿迁市高三二模]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
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政府重
视儒家伦理教育,并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些做法意在厚植民族文化根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道德观与文化,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结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方文
化入侵,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