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七年级语文衔接拔高》第7讲 七上文言文预习《论语》十二章(学案).docx,共(11)页,156.47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28829ed58050d9b995045b39c159f4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7讲七上文言文预习《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积累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2.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论语》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贡坐车在各国之
间旅游,来到一个深谷,深谷里有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个佩戴着玉佩的美丽女孩正在河边浣洗,孔子和子贡停了下来。孔子给子贡一个杯子,说:“你去问一问那美丽的姑娘,要注意礼貌,看看这姑娘懂不懂礼?顺便弄点水来喝。”子贡老老实
实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边,傻傻地说:“这河水真清啊!我可以舀点水喝吗?”女孩撇了他一眼,说:“这河水是很清,这河是很弯,但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问我干什么?”子贡无趣的端水走了。孔子喝了
水,听完子贡的汇报,正经的点点头,说:“恩,不错,知道了,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问一问,一定要注意礼貌。”说完就把琴上的一个旋钮给取了下来。子贡拿着一把没有琴钮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边,害怕的说:“姑娘,你好,我这琴坏了,你可以帮忙调下琴吗?”女孩子翘了下眉毛,有点生气
的样子,回答道:“我只是一个村妇,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姑娘,我怎么会调琴?你没事找事跑来做什么啊?找茬啊!?”子贡赶紧回身走了,把刚才姑娘说的汇报给孔子。孔子很高兴,说:“真是一个懂礼的好姑娘啊!”说着从车上取出几匹漂亮的绸缎,说:“把这个给姑娘送去。”子
贡很高兴,以为这下姑娘不会在给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边。把绸缎递了上去。子贡没想到,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女孩子生气的说:“你怎么又跑来了,这么无聊啊?跑来跑去你不累啊?你那这些绸缎来干什么?我又不是你什么人?你还不快滚,我男朋友就在这旁边,小心你的脑袋!”《论语十
二章》【知识梳理】作者档案教学目标2人物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籍贯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物简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与孟子并称为
“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罔.()殆
.()箪.()曲肱.()博学而笃.()志第一章重点字词: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句意: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点评: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作品介绍生难字清单疏通文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第二章重点
字词: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句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点评:讨论思想品德修养。第三章重点字词:(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
,越过;矩,规矩。句意: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点评: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第四章重点字
词: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句意: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点评:这一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
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
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4第五章重点字词: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句意: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点评: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第六章重点字
词:(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句意: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点评:本章中,孔子又一
次称赞颜回,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第七章重点字词: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
以……为乐。句意: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点评: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第八章重点字词:(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
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句意: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5点评: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
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第九章重点字词: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句意: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点评: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十章重点字词:斯:这;舍:舍弃。句意: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点评:孔子
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
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第十一章重点字词: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句意: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点评: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
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
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6第十二章重点字词:博:广也。笃:厚也。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句意: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仁德就在其中了。”点评: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
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文言知识汇总文章内容已经梳理过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吧!7②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③三.人行:古:表示多;今:表示确数:三。④饭疏.食
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⑤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⑥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3)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
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4)一词多义
: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接,就)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又)④学而(表承接)时习之其①仁在其中矣(它的)②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为①可以为师矣(当做)②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②温故而知新(懂得)(5)特殊句式:①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
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②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例题精讲1】一、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1)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四十
而不惑()(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2.请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1)人不知而不愠()(2)四十而不惑()(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逝者如斯夫()(6)吾日三省吾身()3.翻译下面句子。(1)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例题精讲2】1.积累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
______(3)吾日三省吾身省:_________________(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_______(6)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_(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8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9)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____(10)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
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各体现在文中哪几章中?试举出例子加以说明。4.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分别加以概括。95.总结归纳《论语》中出现的成语。(一)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汉字。曲gōng()四十而不huò()学而不思则wǎng()一dān()食博学而dǔ()志
思而不学则dài()2.课文默写。(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择其善者而从之,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动词,吃饭)B.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D.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喜欢,爱好)(二)精段阅读阅读1—5章,回答下面问题。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思而不学则殆()2.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学而不思则罔D.五十而知天命3.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第三章中,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我们常说1050岁已过半百,而60岁则称为________,70岁称为________之年,
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_______之年。5.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拓展提升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
)⑤是知.也()3.翻译下列句子。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本次课我学会了什么?2.本次课我还有哪些知识点不清楚?3.我的课堂练习完成情
况: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课堂小结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