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615.573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docx,共(7)页,615.57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e5f542dffe5f5eb3835f8c3ed85d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单元要览学习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乡土中国”,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阅读本书旨在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客观评价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感悟学者坚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和心怀乡土的家国情怀,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要点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历史局限。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的学术

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以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

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单元阅读目标核心素养具体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分析现

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

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阅读任务一、整体任务1.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二、时间规划(供参考)第一课时(

1~3章)(1)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和成书目的。(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3)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第二课时(4~8章)(1)从阐释“乡

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2)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第三课时(9~11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

,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第四课时(12~14章)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

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

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

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二、创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三、内容提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

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1)《乡土本色》。该篇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

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

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说明了一个问

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

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

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须文字。(3)《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

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

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把“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4)《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

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止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

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守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

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5)《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

”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

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

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四、阅读方法(一)渗透方法

,指导阅读1.通读对《乡土中国》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通读是一种基础性阅读,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翻阅,获得大量有效信息。这一

遍阅读,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思路、每一章节的脉络、书中重要概念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

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标注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记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华部分,感知主人公形象。我们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

“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富有哲理的精辟语句随手摘抄。(二)交流分享,深化阅读1.绘制导图,把握脉络思维导图被称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能够激起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在深入阅读时,运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文本信息点的联系,激发学生阅读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助推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全貌。2.建构话题,讨论思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可以围绕一定主题对整本书彼此分享,进行交流,思维碰撞,相互启迪,深化阅读,提升理解。3.追问现实生活《乡土中国》让我们沉浸其中

,回味良久,也带给我们很多思索。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为什么现如今“北漂”“南漂”这么多?现在的乡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而在春节却纷纷回乡过年,春运成为中国特有的现象,这里体现了中国怎样的文化内涵……(三

)思维导图指导阅读阅读示要一、整体感知1.《乡土本色》中17段之间的关系图2.《乡土中国》12~14章思维导图二、理解概念1.乡土社会、土气、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礼治格局、家族、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无讼、无为政治、长者统治、感情定向、阿波罗式、浮士德式、空

间阻隔、时间阻隔、社会冲突、社会合作。2.对比概念表格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刻画其他社会体系或社会关系的对比概念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借助语言的社会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小

家族家庭男女有别男女求同礼治秩序、道德秩序法治秩序、道德秩序调解体系司法诉讼体系无为政治有为政治教化的权力、横暴的权力、同意的权力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血缘社会地缘社会名实分离名实一致三、阅读思考1.《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哪些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相符合?答:2.《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哪些描述

与你的生活经验相悖离?试分析其深层原因。答:3.如何理解“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答:4.读了《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你是如何理解“乡土中国”的礼治文化的?试结合世界其他不同文化加以说明。答:阅读·实践阅读

下面的文字,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1.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答:

2.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答:3.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

女在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妻成了配轴。答: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