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60.543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60.5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d134fb017c37e33980008f4ef1d3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民乐一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

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A.文明

产生具有多元特征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储藏用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随葬装有漆

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看出陶寺遗址中王陵寝庙区已有一定的统治管理,墓穴随葬的多少,更能突出此时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说明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C项正确;仅从一处遗址,无法得出文明产生的多元性,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共权力机构

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示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并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2.多数阐释者认为《诗经·思齐》是"歌文王之德",但学者董乃斌指出,就诗篇而言,其歌颂的重点却是周的几代王后∶"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

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据此可知A.东周已经实现男女平权B.传统伦理道德形成体系C.中华文明蕴涵人文色彩D.纲常思想日益走向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学者董乃斌指出,就诗篇而言,其歌颂重点却是周的几代王后”,可见先秦文明对妇女有一定的关注,由此

体现了中华文明蕴含了一定的人文色彩,C项正确;仅凭歌颂的重点是周的几代王后,不代表东周已经实现男女平权,排除A项;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三纲五常之说”,构建了伦理道德体系,排除B项;仅凭歌颂的重点是几代王后,不足以说明纲常思想日益走向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3.公元前113年,

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的的()A.打击了地方诸侯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D.健全了货币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通过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化了中

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A项正确;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故选A项。4.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

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A.中国古

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

“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且不仅局限于商贸领域,还拓宽了文化交流,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而这又推动了这一时

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反映了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D项正确;“开始于汉朝”说法错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早于汉朝,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外交往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5.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

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社会门第观念受

到冲击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所示为唐代737年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

会出现地域性差异,由此可见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A项正确;尽管科举取士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诸如下层平民可以跻身官场这样的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尽管科举取士使社会门第观念受到了冲击,但是

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寒门地位上升、平民跻身官场、取才不问出身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并不能说明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这也是衡量州发展水平的重要

指标,排除D项。故选A项。6.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

本上叫“胡”,宋到明清的时候传进来的基本上叫“番”。这个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贸易线路的改变,叫“胡”的是走西域的陆路传进来的,叫“番”的是走海路传进来的,可以看到一个海权逐渐替代路权的过程,其中暗含着贸易轨迹的

转变,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名公书判清明集》是--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

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二者一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同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A.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B.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D.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宋时期,司法实践汇编集的判词主张,司法断案要权衡法意与人情,二者均要兼顾,结合所学知识,兼顾法

意与人情,即法合于礼,礼入于法,法律受到当时南宋的主流思想理学的影响,B项正确。司法断案要礼法结合,不能完全依照名人判词,排除A项;社会主流价值观依旧是儒学,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审判程序注重礼法结合,没有违背法律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8.“御史

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摄州县,诚旷职耳”,表明中央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下面为中国古代监察地方官员的体系演变图,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御史大夫②行御史台③给事中B.①御史台②府州军监③按察使司C.①御史中丞②都

察院③巡抚巡按D.①监御史②肃政廉访司③监察御史【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下面为中国古代监察地方官员的体系演变图”可知,材料缺失部分为各时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员,①为监御史,据所学知识

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②可能为御史台或肃政廉访司,明朝设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监察地方官员,③为监察御史,D项正确;明朝六科给事中与六部对应,监察中央官员,排除A项;御史台是元朝的中央监察

机构,并非秦朝设置,排除B项;督察院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并非元朝设置,排除C项。故选D项。9.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从明清时期对边境地区的城市及关隘名字变更情况来看,对少数民族的态度由歧视转为

包容,这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说明的是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控制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智慧对民族交融的影响,非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排除B项;仅从城市及关隘名字的变更情况来看,是无法得出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0.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英国

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鸦片战争后,英国虽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取得一些贸易特权和利益,但运来的商品刀叉、钢琴等商品,并

不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存在盲目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消费者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情况,没有有关中国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等信息,无法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现象是因为外国商品不适合中国的需求,不是因为开放力度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11.1904年,清廷颁布了第一个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其对商标设计有如下规定,这些规定()(1)不可以注册有害秩序风俗并欺瞒世人的商标(2)商标不可使用和国

家专用印章、国旗、军旗、勋章相同的图案(3)(不得使用)他人已经注册且又在前两年已公开使用的商标(4)商标不可以使用没有明显特征的图形A.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B.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营秩序C.丰富了商业经营的现代模式D.彰显了商标制作的教化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廷颁布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对商标设计进行规定,这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

营秩序,B项正确;据表格中的信息“不可以注册”“不可使用”“不得使用”等,可知这些规定是为了规范经营秩序,没有体现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经营模式的内容,排除C项;据材料“不可以注册有害秩序风俗并欺瞒世人的商标”可

知,涉及到了教化问题,但不是主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2.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造成众多中国军民伤亡,中国民众随即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

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全民族团结抗日御侮局面初步形成C.抗日反帝斗争与发展经济并重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响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根据材料“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既要反对帝国主义,又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抗日反帝斗争与发展经济并重,C项正确;这是阶级矛盾并非民族矛盾,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说法应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排除B项;D项说法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排除D项。故选C项。13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商会组织条例》,各地据此组织商会,并以大、中、小商户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选举产生群众组织性质的商会执委会。这一做法()A.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B.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C.完善了抗日民

主政权建设原则D.奠定了反攻阶段的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战时期(延安)。据材料“并以大、中、小商户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选举产生群众组织性质的商会执委会”,可以看出在陕甘宁边区,通过制定原则,选举代表群众性质的商会执委会,可以更好

的服务民族战争,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组成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会组织,以便更好的服务抗战,并未提及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原则,

排除C项;商会的组织并不能奠定反攻阶段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14.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

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A.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

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来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项;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

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15.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表明()A.农业变革应

同工业发展密切结合B.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愿望C.工业化建设应关注城乡统筹发展D.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1年12月......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

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党中央提倡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是因为认识到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等困难,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变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党中央提倡建立农业生产互

助合作,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愿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建设应关注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6.周恩来

曾在某次会议前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有经验,但那是学野台子戏,那是无法无天,什么也不怕,闹翻了也就那么回事。……中国是一个大国,来科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网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材料所说的此

次“正式国际会议”A.主要解决西藏地方的双边关系问题B.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C.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D.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跟美国吵架有经验”等信息可知这是有中国

和美国同时参与的一次国际会议,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故选B;AD项和日内瓦会议无关,排除;C项是万隆会议,排除。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继承明朝制度,邮驿组织是政府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普通民众传书递信的需求,只能通过民间的同乡、信客、会馆等方式来满足,这些方式无系统的带寄时间与组织,难以形成持续安全的递信体系。目前所知最早的负责

民间书信传递的专门组织系嘉、道年间在东南沿海首先开设的民信局,后逐渐向内陆扩展。道光二年(1822年)汉口胡万昌民信局在重庆开设分局,此后重庆的民信局迅速发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66年创办于蔡江东溪镇的“麻乡约民信局”。此时

大部分信局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带运信件,实现其寄书通邮之功能。各信局均有自身服务之区域,逾出此区者,则与他信局交换递送,以确保其作为商业组织的最大利润。一一摘编自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等材料二晚清至民国邮政大事记(节选)时

间事件1842英国率先在通商口岸开办邮局,此后列强群起仿效,称为“客邮”。它们实行本国邮政章程,粘贴本国邮票。不仅收寄中外间的邮件,也收寄中国国内互寄的邮件。1878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在各口岸收寄华洋公众信件,与民信局展开竞争。开始使用印有云龙图案的邮票,时称大龙邮票。1897正式开

办大清邮政,以北京总税务司署为邮政管理机关。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为邮政局。1902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江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分散经营的民信局受到极大冲击,日渐萎缩。1913-1914北洋政府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

局递送。中国加入万国邮会。1919-1922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多次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客邮“侵害中国主权”须撤除,获得列强同意。1928全国交通会议决定取缔全国民信局;全国邮政事务由南京邮攻总局管理。1935重庆“麻乡约”民信局完全停业。民间

通信任务从此全部由邮政局承担。一一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中前期邮驿事业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①以官方邮驿体制为主体,官民分立;②民间邮递迅速发展,出现专

门的经营组织;③民信局具有地域性,兼有运货、汇兑、递信多种功能。原因:①继承前代官民分立邮驿制度传统;②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流动,民众的需求扩大。(2)变化:①外国势力插足到中国收回邮政主权;②官民分立到政府统一管理经营邮政业务;③邮政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邮政开始与国际接轨。影响:①便利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助于保障国计民生;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③推动中国邮政事业的近代化。【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清朝中前期。特点:根据材料“邮驿组织是政府

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普通民众传书递信的需求,只能通过民间的同乡、信客、会馆等方式来满足”可知以官方邮驿体制为主体,官民分立;根据才材料“此后重庆的民信局迅速发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66年创办于蔡江东溪镇的‘麻乡约民信局’”,可知民间邮递

迅速发展,出现专门的经营组织;根据材料“此时大部分信局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带运信件,实现其寄书通邮之功能”可知民信局兼有运货、汇兑、递信多种功能;根据材料“各信局均有自身服务之区域,逾出此区者,则与

他信局交换递送,”可知民信局的业务具有地域性。第二小问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清朝中前期。原因:根据材料“清初继承明朝制度”可知继承前代官民分立的邮驿制度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中期工商业发展,社会流动加速,民

众对邮驿的需求扩大,加快邮驿事业的发展速度。【小问2详解】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至民国的中国。变化:①根据材料“英国率先在通商口岸开办邮局”、“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可分析出外国势力插足到中国收回邮政主权;②根据材料“正式的的开办大清邮政

”可分析出官民分立到政府统一管理经营邮政业务;③根据材料“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可分析出邮政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④根据材料“中国加入万国邮会”可分析出中国邮政开始与国际接轨。第二

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至民国的中国。影响: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便利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助于保障国计民生;②根据材料“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多次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客邮“侵害中国主权”须撤除,获得列强同意”可分析出有利于维

护国家主权;③根据材料“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可分析出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中国邮政事业的近代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1931年11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要求税收由国家财政部门征收,地方政府不许自行其是。1932年,邓子恢出任中央财政部长,他把统一财政当作“当头的重要工作”,指出:“只有把一切财政开支统一起来,……由中央作有计划

的支配,才能把不必要的用款通通节省下去,拿去供给红军。”9月,财政部颁布训令:“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央颁布之财政条例,坚决执行。”他还要求各级财政部“必须尽量指导和帮助各种合作社组织……之建立与发展”。

到1933年9月,据江西、福建两省17个县的统计,各种合作社共有1423个。——摘编自苏俊才《中央苏区财经建设的若干问题》材料二1947年1月,党中央采纳了晋察冀中央局的建议,决定召开华北各解放区财政经济会议,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克

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3月,会议正式开始。最后通过了《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会议综合报告》。报告强调:“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

社经济。”4月,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成立,负责统筹管理华北各个解放区财政经济。1948年4月,华北各解放区金融贸易会议在石家庄召开,进一步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行动计划。会议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有部分地区仍在进行战争外,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

作的中心。1948年5月党中央决定取消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摘编自薛暮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央苏区和华北解放区财经工作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财经工作调整的意义。【答案】(1)同:强调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都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异:中央苏区财经工作主要服务于军事斗争,华北多数解放区强调发展生产是工作中心;华北解放区还重视

发展私营经济。(2)意义: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发展,巩固了解放区政权;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为建国后的财经的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答出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异同:同:依据材料一“要求税收由国家财政部门征收,地方政府不许自行其是”、“统一财政”,材料二“要求统一各区步调,

克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可知,强调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依据材料一“必须尽量指导和帮助各种合作社组织……之建立与发展”,材料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可知,都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异:依据材料一中的时间和信息“拿去供给红军”

可知,中央苏区财经工作主要服务于军事斗争;依据材料二“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会议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有部分地区仍在进行

战争外,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可知,华北多数解放区强调发展生产是工作中心;华北解放区还重视发展私营经济。【小问2详解】意义:依据材料二的时间和信息“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克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

,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会议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有部分地区仍在进行战争外,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并结合所学从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发展,巩固了解放区政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建国后的财经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等角度分析。19.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

、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

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摘编自刘为勇《清

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答案】特点:新式选拔机制与传统选拔机制并存;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近代科学知识。形成原因: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吸取了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病带来的教训;清末新政

时期,推崇渐进式改革;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选拔机制与传统选拔

机制并存;根据材料一“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可知,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可知,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近代科学知识。第二小问形成原因,根据材料一“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

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并结合所学可知,吸取了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病带来的教训;根据材料一时间“1905年”可知,清末新政

时期,推崇渐进式改革;根据材料一“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知,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点睛】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所示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法律编纂活动。时期法律编纂活动秦

汉北方的匈奴参照汉族制定匈奴刑法南北朝《北齐律》开创新体例,为隋唐律提供重要的范本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包括刑法、诉讼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其详细程度为现存中国古代法律之最元朝《元典章》的制定,

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使民事诉讼程序化,开了民刑分立的先河清朝《蒙古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西藏通则》《回则例》等,它们是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整理自张晋藩《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

辑清晰。)【答案】论题:各民族多元一体情境下的中华法系论述: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少数民族法制与汉民族法制也一道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与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是分不开的。夏商周时期,随着

各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开始频繁,各王朝统治者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统治经验,力求做到法律在不同民族地区的有效运用,这为中国法律的丰富提供了很多重要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有的是从奴隶制社会,甚至部族游牧社会,一跃进入到了封建

社会。就法律制度而言,则往往是从习惯法状态一跃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的法律制度。而飞跃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学习、引进汉族文化,推动了我国封建法制的深刻变革。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也形成了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

现的民族法制。所制定的《元典章》,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从而使得民事诉讼程序化,开了民刑分立的先河。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经济、文化等都有新的发展。所制定的《蒙古律例》《西宁青

海番夷成例》《西藏通则》《回则例》等,是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保证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和法律管辖。总之,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法律发展的格局,决定了少数民族法律是中华法系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法系”正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长期交

融的产物。【解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