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59.18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0c7a441fb8fda10ffe5c47087a1df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
、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
,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
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
“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
》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
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
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
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
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
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
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
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
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
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C.孔子不
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D.
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A.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
敬亦敬。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C2.D3.D4.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孔子述的是天道。
论证结构上,先论证“述”的内涵,接着论证“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接着论证孔子的“孝”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最后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5.“述而不作”有其积极
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述而不作”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
息的能力。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由原文“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可知,孔子是解释这一礼制,不是提出这一礼制的人。B.“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误,由原文“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
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可知,孔子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给予它们新的解释。D.“因为在《中庸》中……所以‘述’表达了……”错误,属于因果倒置。由原文“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可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是因,“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是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
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只要……就会……”说法绝对,材料三最后一段“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强调的是创新精神缺乏的原因,但不能得出转变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的结论。故选D。【3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是“孝”的表现。B.出自《孟子》,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
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是“孝”的表现。C.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父母所爱护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爱护它;父母所敬重、尊敬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同样去尊重它。是“孝”的表现。D.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严格地
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孝”的表现。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心论点
是孔子述的是天道。材料二中列举的事例《论语·八佾》和《论语·阳货》也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来展开论述。论证结构上,先论证“述”的内涵,接着论证“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接着论证孔子的“孝”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最后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
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论证层的层递进,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引用《中庸》《论语·八佾》和《论语·阳货》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证法;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运用了例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
的事情运用了类比论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原文“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可知,“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根据原文“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知,“述而不作”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漆园吏游梁郭沫若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
吏的徽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
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他一面冥想,一面打他的草鞋,因此他的工程也进行得很慢。一双草鞋三天也打不成,五天也打不就。卖得好的时候,可以
卖个一两双,卖得不好的时候,只有原样而去、原样而回。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象他自己在走,好象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
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象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
我几乎不认识你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象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象臃肿的南瓜?啊,假如你真是南瓜的时候呵!”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他看见他的
朋友,就好象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啊啊,朋友,你来得真是恰好!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啊啊,朋友,你来得却是不凑巧。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河堤监督毫不踌
蹰地回答。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一直跑到听不见马蹄声的时候,他才稍微息了一息脚。但是等他息了一忽之后,他饿得来连动也不能动弹了。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得好象享用了太牢一样。——“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在屎溺,道在瓦甓,而且道在麻屑了。”
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他一面想,一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只鱼儿。——“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髑髅,他把那
髑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蚯蚓。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挥洒了几行清泪。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些不洁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
一场小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个无聊的弟子。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嚼麻屑了。——“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髑髅。——“啊啊,我是饥
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己惠施。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一位提着一个髑髅的疯
子!”——“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风声愈张愈大,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了。“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事提防。”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一面嚼麻屑,一面走长路,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
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捕着,把他送到惠施的面前。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惠施向着他,骂道:——“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
啊,惠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你别要尽那样假装疯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拿了你三天三夜了!”——“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鹓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有一次从南海飞
到北海,它是想着北海的冰天雪地何等清洁的。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鸱鸮,它因为都是同类便招呼了鸱鸮一下。鸱鸮鼓着两个鹅蛋大的眼睛,抬起头向上怒吼:‘哼,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惠施被庄周抢白了一场,面
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庄周赔罪:——“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1923年6月22日(有删改)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
“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
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打草鞋时的哲思认真而巧妙,从中可以看到庄周丰
富的内心世界,也渗透着作者在当时环境下的乐观主义思绪。B.庄周求助管河堤的旧友,但吃了闭门羹;他历尽磨难寻找到当宰相的旧友,却遭到逮捕,凸显了人情淡薄,现实残酷。C.惠施知道自己宰相之位无恙时说“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
”,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D.小说中的庄周是个不谙世事、书生气十足的反动知识分子,迂腐古板,老实懦弱,思想单纯,头脑简单,结果一再碰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庄子”的独白则是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找
到一个合适的方式。B.“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重复两次,有诗的节奏感和意蕴,有效加强了感情色彩和行文力度。C.小说的语言流畅、华美、抒情味重、哲理性强,生动的比喻、铺陈的排比,如泉喷涌,流贯全篇,具有触动人灵
魂的魅力。D.这篇历史小说直抒胸臆、直白易懂,“笔调太直”,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因此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8.小说将庄周在颠沛流离中起伏不定、跌宕多姿的心路历程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
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就历史和自我两个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6.B7.D8.①先是清高、孤傲,鄙弃富贵。庄周丢掉微职,寄居陋巷,靠织草鞋为生。因难以糊口向河堤监督贷粟却被拒,以麻屑充饥。
但他仍不改其道,坚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向世俗低头,卖身求荣,充当“供人利用的器皿”。②接着是向现实妥协,低头。饱受着物质世界的压迫,庄周产生了与现实妥协的念头,因而出走大梁,寻求“唯一的知己”惠施的
友谊。③最终摒弃幻想,绝望失意。游梁访惠施却被捕,庄子举起那只带有“人的鲜味”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使他彻底摒弃了对世俗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9.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串联在一
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乐观主义思绪”错,由“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可知应是绝望情绪;C.“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错,应是反应了从政者的伪诈、弄权;D.“反动知识分子……迂腐古板,老实懦弱,思想单纯,头脑简单”错,对
庄周形象的概括不正确。庄周的形象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D.“笔调太直”“直接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因此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错,借庄周委婉传递自己的心声,并没有直接
表述写作意图,也不会因此而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反而耐人寻味,极具感染力和启迪性。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①庄周丢掉微职,寄居陋巷,“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靠织草鞋为生。“我这里有几
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因难以糊口向河堤监督借米却被拒,以麻屑充饥。但他仍不改其道,坚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向世俗低头,卖身求荣,“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不再充当“供人利用的器皿”。此时的庄周还是能够坚持自我,清高、孤傲,鄙
弃富贵。②饱受着物质世界的压迫,庄周产生了与现实妥协的念头,“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因而出走大梁,“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他去寻求“唯一的知己”惠施。此时的庄周向现实妥协,低头。③在惠施三天三夜的搜
捕中庄周失去了人生最后的希望,庄子举起那只带有“人的鲜味”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使他彻底摒弃了对世俗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最终摒弃幻想,绝望失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
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本题要求分析历史和自我两个方面。①历史:以《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为素材,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庄子打草鞋的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庄周贷粟、寻找惠施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
性。②自我:作品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反射,“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的一生不就的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
么荣幸”,对生机、友谊的渴盼“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象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
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
;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
,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
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
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仁者将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
勿为。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节选自《墨子·节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B.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
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C.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D.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
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个“子”字表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第二个“子”字是先生、老师的意思,用以表达墨子弟子们对墨子的尊敬。B.“从事”在文中
是“认真做事,设法”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从事文学创作事业”中的“从事”意思大致相同。C.“劝”在文中是“劝勉、勉励”的意思,此意与《墨子》的《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劝”的含义一致。D.贾,读音为gu,在古时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则一般指行走经商的人,“行商坐贾”一词现在泛指做买
卖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要从“富之”“众之”“治之”三方面入手,并且要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如此才算真正“为天下度”。B.三代圣贤君主去世以后,天下动荡,人们不知何为仁义,这就导致了后世的
君子在“厚葬久丧”问题上主张相悖、行动相反。C.君子们虽然对“厚葬久丧”持有异议,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效法并且践行了古代圣主的治国之道,人们对这一现象疑惑不解。D.可以通过对“厚葬久丧”的施行效果进行对比来判断
其是否为仁义之事,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就要大力发扬,无利就要及时停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1
4.墨子的语言表达在先秦诸子中自成一家,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0.D11.A12.B13.(1)仁义之人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为双亲谋划一样,(二者)没有什么不同。(2)一旦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
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14.①反复论说,重叠复沓。文本中“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等句子反复出现,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②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文章的语言整体浅显通俗,明白晓畅,易于理解。【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世的君子,有的认为应当厚葬久丧,并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有的认为不应当厚葬久丧,不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也不是孝子(应该做)的事。“仁也”“义也”是并列结构,都是“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C;“非仁义”是“以为”的宾
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或者“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和“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意思相对,结构相似,各自断开。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两个“子”意思解释正好应当互换。第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
意思,用以表达墨子弟子们对墨子的尊敬。第二个“子”表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B.两个“从事”都是“认真做事,设法”的意思。句意:就设法使他们富裕。/认真地做文学创作事业。选项说法正确。C.两个“劝”都是“劝勉、勉励”的意思。句意:替人谋划者
不能不勉励(他)去做。/怎么能不去禁止相互仇恨,反而去劝导相爱呢?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天下动荡,人们不知何为仁义”错,原文是“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意思是,往
古三代圣王已死,天下丧失了道义。并非“天下动荡”,“义”的含义解释也不同。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度”,谋划;“辟”,通“譬”;“无以”,没有什么;“亲”,父母,双亲。(2)“一日”,一旦;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归”,称赞、赞许;“为”,实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自成一家”就是有自己的特点,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为:反复论说,重叠复沓;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①反复论说,重叠复沓。比如文本第一段中有很多重
复或者类似的句子,如“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
这些句子反复出现,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②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如“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仁者将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
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通俗易懂地说明是否厚葬久丧要取决于是否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可以使危者安、乱者治,是否符合仁义。总之,文章的语言整体浅显通俗,明白晓畅,易于理解。参考译文:墨子说道:“
仁义之人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为双亲谋划一样,(二者)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孝子为双亲谋划,将会怎么样做呢?即是:双亲贫穷,就设法使他们富裕;人数少了,就好好做事设法使人数增加;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
时候,会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谋不足的情况,这样以后才罢了。但没有人敢于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双亲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孝子为双亲谋划,已经如此了。即使仁义之人为天下谋划,也应当像这样。即是:天下贫穷,就设法使之富足;人民稀少,就设法使之增多;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
。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会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力不足的情况,这样以后才罢了。但没有人敢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天下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仁者为天下谋划,已经如此了。由古而至今,(现在)往古三代圣王已死,天下丧失了道义。后世的君子,
有的认为应当厚葬久丧,并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有的认为不应当厚葬久丧,不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也不是孝子(应该做)的事。这两种人,言论相悖,行为相反,(但)都说:“我是效法遵循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大道。”但是(他们)言论相悖,行为相反,因此后世的君子都对二者的说法
感到疑惑。如果对二者的说法感到疑惑,那么姑且试着把他们的主张广泛地实施于治理国家和人民,从而加以考察。衡量厚葬久丧在哪一方面能符合(“富、众、治”)三件事的利益。我认为假使仿照他们的说法,采用他们的计谋,施
行厚葬久丧,确实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可以使危者安、乱者治,这就是仁的,是孝子应做的事,替人谋划者不能不勉励(他)去做。仁义之人将在天下发扬它,设法宣扬而使百姓赞誉它,自始至终永不废弃。假使仿照他们的
说法,采用他们的计谋,施行厚葬久丧,确实不能使贫者富、寡者众,不能使危者安、乱者治,这就是不仁义的,不是孝子应做的事。替人谋划者不能不阻止他去做。仁义之人将谋求在天下除掉它,废弃它并使人们指责它,终身不去做。所以说发扬天下的大利,除去天下的公害,而使国家百姓不能得到治理的,从古至今还不曾有过(
这种情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儋耳①苏轼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②。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③
万事灰。注:①此诗为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65岁的苏轼得到朝廷诏书将从海南儋耳调任廉州(今广西合浦)时作。②崔嵬:山高大的样子。③一壑能专:《庄子·秋子》载坎井之蛙语:“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庄子讥井蛙之浅薄,后人却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轻
天下,如万物”的思想。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霹雳收威”一语双关,既是实指自然景象,也暗喻朝廷政局变化。B.虹霓垂天,海风快意,颔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儋耳夏天雨后特有的景象。C.诗人自称“野老”“逐臣”,表达在贬逐之地接到朝廷诏书后
的复杂心情。D.诗的末句借用典故,虽然略嫌消沉,但不影响全诗清雄慷慨的感情基调。16.清人汪师韩评此诗:“崷崪雄姿,经挫折而不稍损抑。浩然之气,于此见其心声。”请结合全诗分析此诗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心声”。【答案】15.C16.①得到朝廷调离诏书的喜悦之情。诗中以"霹雳收威"比喻朝
廷对自己的责罚减轻,以"雄风"比喻朝廷的恩泽,诗人即将离开这偏僻荒凉的海岛,心中充满了喜悦。②为百姓丰收生活安定而欣喜。"野老已歌丰岁语",村野老人为庄稼丰收而歌,表达了诗人为自己治下百姓生活安定而感到欣慰。③年岁已老,万念俱灰的伤感无奈。(如果回答"坦荡""豁
达"之意,能自圆其说也可)诗人自叹"残年""东坡老",感慨年岁已高,再也难以实现理想抱负,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地就行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
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C项,“诗人自称‘野老’”错误,“野老已歌丰岁语”的意思是:田间的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所以“野老”指村野老人,而不是诗人自称。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应
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鉴赏。诗歌前两联的意思是:临近傍晚,云开雨散,雷电收起淫威,凭倚栏杆,我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雄风从海上吹来
顿感快意。诗中以“霹雳收威”比喻朝廷对自己的责罚减轻,以“雄风”比喻朝廷的恩泽,诗人即将离开这偏僻荒凉的海岛,心中充满了喜悦;颈联的意思是:田间的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因在自己治
理下百姓生活安定而感到欣慰;尾联的意思是:苏东坡已经老去,只求余生吃饱饭。流露着诗人年岁已老,万念俱灰的伤感无奈。【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
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
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3)《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故有之以为利⑥.无之以为用【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的写法:“野”“庶”“壹”“利”。三
、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炊烟袅袅牧人归”。儿时的故乡,还是___________的生活状态,悠悠升起的炊烟,自然成了催人回家的信号。看到炊烟,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便想到了收工。女人们因念着孩子和家务,总
是行色匆匆地走在最前面;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缓缓地走在后面;暮归的老牛随着主人__________,看到路边翠嫩的野草,憋不住,总要歪着脖子啃几口,高兴了还要“哞、哞
——”地喊几声……故乡的傍晚充满韵味。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昏迈着轻捷的步伐,悄悄地从天边走进了村庄,把无限的清幽和甜美倾情地带给了故乡。餐桌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在庭院里,把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无私地呈现给家人。村子里不时响起犬吠和妇女的唤儿声。有的
人家还在场的一角点燃了麦壳、秸屑,以生烟驱赶蚊虫。这时候一家人最全,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扇着蒲扇,边吃边聊,安闲而和谐。偶尔,有萤火虫一闪一闪地__________着,常常被孩子们捉进瓶子里,提在手里显摆、把玩。远处,传来了一阵阵二胡和竹笛声,___
_______,像从深山幽谷流出来的清泉,也像从河边吹来的凉爽的风,让吃饭、乘凉的人们感到特别的惬意。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日落而息踽踽而行飘荡含蓄隽永B.竿头日上踽踽而行飘忽
委婉悠扬C.日落而息款款而行飘忽委婉悠扬D.竿头日上款款而行飘荡含蓄隽永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B.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
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缓缓地走在后面C.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D.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女人后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可以改成:“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摆放在立在庭院的餐桌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C19.B20.①句式上:改句是一个长句,多个修饰成分并列在一起,表达直白,缺乏变化;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将句子的
内容分别呈现,层次更加鲜明,更有节奏感。②手法上:改句采用陈述的语气,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将事实状态描述清晰;原句使用了拟人手法,使餐桌及桌上的食物有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传递出黄昏时“家”的温馨,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竿头日上”比喻学业进步很快。“日落而息”指太阳下山后就休息,形容作息有规律。根据文段语意,是形容故乡的生活有规律,应选“日落而息”。第二组,“踽踽而行”指孤零零地独自
走路,形容非常孤独。“款款而行”指慢慢地行走,悠闲自在。语段是形容老牛暮归的情形,应选“款款而行”。第三组,“飘荡”指在空中随风摆动或在水面上随波浮动。“飘忽”指(风和云)等迅速移动,轻快迅疾的样子。语
段是形容萤火虫,应选用“飘忽”。第四组,“含蓄隽永”形容文章写得好,有风格。“委婉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和谐而传播得很远。根据语境“二胡和竹笛声”,应选“委婉悠扬”。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在此语境中,动词
“拉”不能与“铁犁”搭配,应为“扛着铁犁”,排除AD;二是成分残缺,“回顾着一天”表意不够完整,应为“回顾着一天的辛劳”,排除C。三是成分赘余,“不紧不慢”与“缓缓”语意重复,去掉其一。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语句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句式、词语、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句式上: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展开温馨的胸怀”“立在庭院里”“呈现给家人”依次呈现餐桌展现出的具体形象,层次更加鲜明,更有节奏感。改句“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摆放在立在庭院的
餐桌上”将三个分句糅合为一个长句,表达直白,缺乏变化。修辞手法上,原句“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无私地呈现”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餐桌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达生动形象,更有利于表达出黄昏时“家”给人的温馨,抒情意味浓厚。改句直白描述,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不够生动形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①。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
天,②。“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③;“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这些足迹和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储备,确保中国航天继续
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B.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C.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D.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
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②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③中国足迹遍布太空。【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A.先发展再重视不合逻辑,排除;BD缺少主语,如果主语承前省,则主语为“梦想”,与后文“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能力。第①空,本句为总结句;“北
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是我国的航天梦,这三大工程的逐步落成,意味着我国航天梦的逐步实现,故可总结为“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本句为照应句;根据“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我国
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故可填写“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本句为总结句;根据“‘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可概括出我国航天事业已经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遍布宇宙,故可填写“中国足迹遍布太空”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的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③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
取关山五十州。(李贺)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七句名句。考生写作前要先仔细理解每句话
的含义,然后综合考虑确定立意。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种思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逃避,在行文中可以给予
否定。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事业,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上古那样淳朴、敦厚社会风俗。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表达人要有大的理想愿望,因此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意思是自己空有一
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表达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的苦闷,但作者虽然“身老沧州”,但仍然心怀天下,可见表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责任感。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强调人要有理想,好男
儿志在四方,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星稀,下雨,优美如画,作者被迫隐居后,暂时忘记烦恼,暂得闲适的快乐。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豁达的情怀。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意思是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可见作者执着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七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
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行文上,可以借名言引出观点,然后列举相关事例进行论证,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归材料,首尾呼应。立意:1、①②句结合立意:面对现实不逃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③⑦句结合立意:身处困境,也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3、①④句结合立意:坚持自我
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