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29.477 KB
  • 2024-10-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共(9)页,29.47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0bcf564340b062d337dbedcfceb20c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一中2025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

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

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

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

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

,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

?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

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

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材料二:《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

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

感。“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

,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

,遭到拒绝,无奈回国。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别了,“不列颠尼亚”,别

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

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

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B.《别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并未局限于中美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握。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

义的中国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的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接续奋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

攻中国的政策,这是由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B.美国的白皮书本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结果却成了证明其没有仁义道德的依据。C.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D.材料二

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

美国的了。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5.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

料谈谈《别了,司徒雷登》对我们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迅速消失的一切李娟为了让羊多吃一点,走远一些,居麻每次放羊总是天黑透了才回来。

等回到家,冻成了一截木头的居麻,一碗接一碗木然地喝茶,半天不吭声。这一天,尤其地冷,哪怕紧傍着炉火,呼吸间仍是浓重的白气。后来,这家伙大约缓过来了,突然俯身过来扯着我的外套袖子,开口道:“是新衣服吗?”我说:“不,

穿了五年了。”他便非常吃惊的样子,啧啧不已。然后他又扯着自己身上半旧的军便装说:“这个嘛,两千,十年的!”——我乍听之下,以为是两千年买的,穿了十年了。连忙说:“哎呀,穿了十年还这么新啊?质量可真好!”他一愣,生气地说:“哪里的‘十年’,三个月不到!”原来,“两千十年”的意思是“2010年”。如

果只是才穿了三个月的衣服,那看着未免也太旧了……他又指着嫂子的紫红色长大衣——我前两天刚为她奋力洗出来——说:“这个,才穿了一年,还是两的百块钱的东西!”我不吭声,我这件棉服才一百多块钱。当时给嫂子洗大衣时,心里还想:也不

知穿了几十年了,脏成这样!却不知道,这衣服那才是第一次下水。洗出来的那水,跟巧克力浆似的!清第一遍的水像老抽一样,清第二遍的水跟酱油一样。估计第三遍才能清出生抽来。但当时已经洗了两个多钟头。这边,居麻还在愤愤地发牢骚:“一年一件,衣服没有了,两百块!两

双鞋子没有了,一百块!里面的,外面的,上面的,下面的,你的,我的!全都没有了,算下来多少钱?!天天放羊,早早地出去,晚晚地回来,结果这个样子!”我不知如何安慰。想分享几招保护衣服的方法,刚开口又想起这几招只适用于定居的生活——较轻松的、稳定

的生活。但又怎能说大家不爱惜物品呢?衣物总是补了又补,鞋子没有一双不曾打过补丁。穿坏的衣服就剪开,拼补成大块布料,缝成结实的大包搬家时使用,或给骆驼做外套。或裁成条儿,编成结实的绳子……总之,一件衣服被淘汰后还要在这个家中存在很长时间,才一点点消散。连一只喝过饮料后的塑料瓶也舍不得扔掉,不辞辛

苦带进了冬窝子,装了这个又装那个。一次盛了牛奶后,夜里上冻了,倒不出来。加玛就把瓶子放在铁炉边烘烤。一不留神火烧得太大,瓶子烤瘪了,整个儿深深凹成了“C”形。但仍然不扔,换成装葵花籽油。尽管如此节省,一切还是在迅速流经这个家庭,像水一样。无论被这水如何地冲刷,这个家似乎始终一成不变,稳

固结实。可我还是看到这水正在日夜不息地悄悄带走一切。长年的艰辛劳动,令居麻和嫂子一身病痛,有时痛得路都走不成。于是两人整天把阿司匹林和去痛片当饭吃,一天四五遍,一次两片。据说已经连着吃了五六年了!服下阿司匹林或去痛片不到半小时,疼痛立刻消减,令大家很满意。几

乎每一家牧民都大量备有这些便宜药,很让人揪心……有一天居麻突然鼻血流个不停。我想以个人的经验帮他止血,可他不干,说头疼得很,血流出来就不痛了。于是,每到血稍稍止住,他就用力擤鼻子,强迫其继续再流……看得人心惊肉跳。我

觉得肯定与服药过量有关。他也承认,昨晚膝盖疼得厉害,便起来一气吞了四粒去痛片。我痛心疾首地说:“再别吃了!那东西不好!”他说:“对,去痛片不好。还是阿司匹林好。”我连忙说:“阿司匹林也不好!”他说:“豁

切。”再懒得理我。坐在床沿上,垂着头,继续有气无力地流鼻血。除了沉重的生活压力,威胁健康的还有不当的生活习惯。我看到女人们总是一洗完头,就把湿头发紧紧地编成辫子盘起来,再出去到冰天雪地里干活。而且还总是湿着头发睡觉。每天晚上,嫂子结束一天的劳动后,就哼哼唧唧爬到花毡上让我给她按摩

。尤其是小腿处,我用脚尖轻轻一踩她就痛得叫出声来。居麻因腿疼而一瘸一瘸地爬上床躺倒时,大家都悄悄地不吭声,稍微说点啥都会惹他心烦。连十五岁的扎达也天天嚷嚷着这痛那痛。还咳嗽个不停,咳声很浑浊。加玛虽然没有疼痛,但其实也不健康。她和嫂子一样,指甲凹凸不平,扭曲得厉害。没办法,一年到头也吃不了

多少蔬菜,还都不是什么新鲜的蔬菜,更别提水果了。我发现,牧业上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显得比实际年龄小;一旦长大了,又总显得比实际年龄大。如此缓慢的成长,如此迅速的衰老。前来收购牲畜的老板对我发牢骚:你看你

们城里人,四十多岁还和我们二十多的人一样!你们这些天天坐在房子里干活的人,哪会有什么病呢?……我无话可说。无论如何,生命需要保障,世人都需要平等地受用现代生活。一定要定居,羊群一定要停下来。不只是牧人,连大地也受不了了——羊多草少、超载过牧的状况

令脆弱的环境正在迅速恶化。但是,草畜平衡,这是牧业生产的一个基本道理,也是牧人们自觉恪守的古老准则。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导致失控?……想来想去,大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最先失控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在餐桌上吃半份羊肉剩半份羊肉的贪婪又狂妄的人。总

之接下来,一定得把羊群拦截在南下的途中,使之停留在乌伦古河一带。一定得承受彻底离开羊群后,荒野失去活力,渐渐退化乃至沙化的代价……无可避免。羊的数量继续理直气壮地增长,世人更加理所当然地浪费。不知再怎样说下去……总是有人说,今年是羊群进入冬窝子的最后一年。那么,这些

定居前最后的情景正好让我遇见……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幸运。(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穿了五年的棉服还很新,而居麻才穿了三个月的军便装已经半旧了,侧面描写出牧民在冬牧场生活的环境恶劣。B.牧业上的孩

子成长缓慢,衰老迅速,是因为当地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再加上劳苦的游牧生活方式,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C.作者亲身经历游牧生活,收集原生态素材,以在场者的姿态状写冬牧场情景,以质朴又生动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D.作者描写冬牧场时,使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如对旧衣服的改造和居麻流鼻血的描写,

将牧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7.下列对本文语言锤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写居麻吃去痛片,使用了“吞”字,表现居麻吃药的迫切,令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居麻的疼痛。B.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句式。居麻针对衣服发的牢骚,使用了多组整句,表达了居麻对钱不

经用的愤愤之情。C.锤炼语言,要巧用修辞。写居麻放牧回来“冻成了一截木头”,使用借喻修辞,表现天气的寒冷与放牧的不易。D.锤炼语言,要让语言有情趣。叙述“我”为嫂子洗脏衣服时,接连使用了“老抽”“酱油”“生抽”等词语,充满了趣味。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说“一成不变”,又说“带走一切”,对此你作何理

解?9.文章结尾为何说“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

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

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

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

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未贵

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

,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监苟者A因循之弊B明诏C大臣D为之E以渐F期合G于当世之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撰写,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B.“罔罗六艺之遗文”与《齐桓晋文之事》“是罔民也”中的“罔”都是通假字。C.笃,坚定,与《陈情表》

“则刘病日笃”中的“笃”意思不同。D.“方需功业之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之”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B.王安石敢于

按自己的意见办事,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后来他掌管国家政务的举措,大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C.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D.王安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

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2)人皆不能知卿,以为

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14.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武昌松风阁①(节选)黄庭坚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

参天。的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②何时到眼前。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注]①本诗写于黄庭坚晚年。诗人此前屡遭贬谪,途经鄂州写下此诗。②张侯:指张耒,“苏

门四学士”之一,此时被贬房州(今湖北房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阔大的视野描绘了松风阁的地理位置,“夜阑箕斗插屋椽”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夜色将尽、星空低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B.“风鸣娲皇五十弦

”与《李凭箜篌引》中“二十三丝动紫皇”异曲同工,前者写松风吹动琴弦,后者写箜篌之音撼动天庭,二者都表现了音乐超越自然尘世的力量。C.“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刻画了诗人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他们仍不吝于以微薄之力置办酒席,体现了情谊的深厚。

D.本诗不用僻典,不作拗语,笔势自然有力。作者善于从“老松”“夜雨”等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于一体,体现了宋诗特有的韵味与深度。16.本诗与《登快阁》都表达了归隐之志,但触发归隐之思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

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好的比喻往往取材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2)《静女》一诗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

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咏史怀古,常借三国风云,寓情于史,或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深切感悟,或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无限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A。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戒“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想要戒掉对糖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的的糖是

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甲),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尽管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

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根深蒂固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①虽经时间的淬炼,②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这些基因。③从这个角度讲,④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

,⑤也把“甜”不可能轻易地戒掉。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因此.(乙),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并且层层递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鼓励下次继续吃糖、吃更多的糖。长此

以往,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靠意志力控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正确认识糖的利弊........,按科学的方式吃.......糖.。让大脑“B”

,以前人们钟爱含糖饮料或糕点,现在就改掉这个习惯,换成别的食物,或者多参加户外运动。重复做这些会让大脑逐步加深印象,慢慢缓解对糖的依赖。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综合运用了哪些语气?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

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将第三段中加点的内容改成整句。要求:准确表达,衔接自然,句式符合要求,不超过14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

料,根据要求写作。有的同学写作时喜欢引用古诗文,如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铺排开篇,以“君不见”引出事例,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鼓励创新,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激励奋进……这样写有时能为作文增添文采;那么,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

文更好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