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清远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78.72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064fc5c03ff4c66a0bae1f0836df6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东省2025届高三摸底测试(8月份)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
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2.《史记》中描述汉初
的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但是到东晋南朝时,北方广大地区要以谷、布进行交易,而南朝钱币的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上述变化表明南朝时期A.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B.重农抑商政策
松弛C.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3.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起来,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征税过程中的诸多不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B.降
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C.促进了整体经济发展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4.唐宋以后,蒙学教材种类由单一的识字课本,逐步拓宽到道德教育型、陶冶儿童性情型等各种门类,以识字为主的知识型教材有《百家姓》《三字经》《文字蒙求》等;以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为主的蒙学课本,除了《孝经》《论语》外,还有《小学》《少仪外传》《
童蒙训》等。以上反映了A.教材遵循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B.蒙学开始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C.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与世俗化D.巩固社会秩序并树立了价值观5.下列是有关学者关于明清经济发展状况的观点,材料主要反映了代表学者主要观点黄宗智内卷化显然就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增长是指“量”的积累,发展则是指“质
”的改变和提升伊懋可提出“高水平均衡陷阱”,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麦迪森中国GDP15世纪前处世界领先水平;直到1820年,中国GDP总量仍雄
居世界首位A.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B.社会治理已出现重大危机C.近代前夕社会的繁荣与危机D.明清社会孕育着社会转型6.《棉的全球史》一书认为“轧棉、纺纱、织布这些一向都相对简单,因而在亚洲各地,例如在中国和印度,
普遍都很容易融入到家庭生产中。这是一种‘嵌入’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生产活动,千百年来既没有催生大机器生产,也极少有人去着手改进技术”。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们从事棉纺织生产A.只是祖辈的生活方式并不像西欧强烈追求利润B.重要的并非原材料和
技术而是其市场组织管理C.是小农生产选择棉花并发现了棉花最能适应它D.发现棉纺织业很大程度上成为小农经济的母体7.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还热情地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更加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
补充其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A.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B.建国学说有赖于不断传承C.革命领导思想发生了改变D.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认同8.1920年4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陈独秀发
表名为《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这表明陈独秀A.找到民主革命的新道路B.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C.倡导学习西方科学精神D.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9.1947年2月6日,上海金价一日五涨,达
到550万,美元兑法币比价突破1万,由此引发各地投机抢购狂潮。截至1947年2月,中央银行共抛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黄金60%,回笼法币9989亿元。同时法币增发了32483亿元,国民政府物价不仅没控制住,反而大涨。失去黄金支撑的法币
如同废纸,黄金大幅增值,法币巨幅贬值,物价疯涨。引发当时“黄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资本侵蚀挤压民族工业B.和平建国已成为此时民众的共识C.财政经济状况出现持续恶化D.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滥发纸币10.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
—195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75%。1956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其中,农民提高了14.6%,非农业居民提高了28.6%。这说明社会主义改造A.完善了国民经济体系B.改变了国家经济布局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1.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法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协定。两国决定加强农业、农食、兽医和植物检疫领域伙伴关系,中方愿同法方打造“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的全链条快速协同
机制。这一事件A.推动了新型国际秩序形成B.表明了中法携手合作谋求互利共赢C.发展了周边睦邻友好关系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12.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组成新的城市统治集团,他鼓励移民、通婚、交往。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A.使希腊文明领先于世
界B.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促进了各民族国家形成D.使帝国境内经贸联系密切13.“革命”在古典文化语境中意为政治动荡、政体更替,在法国大革命中,“革命”被赋予神圣含义,是阶级之间的暴烈行动,对后世影响深远。“革命”词义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学说B.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C.继承了本国的历史传统D.人民主权理论的影响14.下表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若干片段国家/地区传播或者宣传墨西哥墨西哥第一次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作
品是1888年7月报纸上刊登的《共产党宣言》巴西1896年巴西工人报纸《社会主义者》创刊,该报的副标题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巴西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份报纸拉丁美洲1898年《资本论》第一卷被译成西班牙文,随后便在拉
丁美洲传播以上表明马克思主义A.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步扩大B.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D.在拉美面临着新发展困境15.二战后,英国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等部门推行国有化。与此同时还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放补助金,为国民提供免费医疗等。福利国家制度,绝不
是英国衰落的重点,但可能是英国社会坠入深渊的起点。以上表明英国A.兼顾了效率与公平B.正在谋求共同富裕C.社会治理能力强大D.积极调整社会关系16.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虽然种族、民族、宗教冲突频发,但世界多极化、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性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由此可见A.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着共同问题B.契合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C.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D.正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民
族政策是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
的边疆治理制度》材料二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摘编自《御制十全记》(1)概括材料一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西北疆域所作的一系列努力。(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公元1000年到1340年之间,西方的人口翻了一番,甚至可能达到了之前的三倍。许多人迁移到刚
刚排干的湿地和新近开垦的林区,并向东与斯拉夫人争夺肥沃的土壤。另一些人则成为城镇居民,通常在新出现的羊毛和亚麻行业工作,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旧城市也在扩张。到14世纪初,威尼斯和伦敦各自大约拥有九万
居民,这一数字至多是开罗的五分之一,但以西方此前几个世纪的标准看,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了。之后,随着14世纪中期黑死病的爆发,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并在下个世纪继续下降,城市人口可能比农村人口减少得更快。然而,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西方人就恢复元气,
度过了早期的人口高峰,而城市也再次发展起来。——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万物皆可测量:1250—1600年的西方》材料二历史悠久的神圣模型在众目睽睽之下失去了典范意义。用鲍斯马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再“赋予……经验以意义,给生活带来
一定程度的可靠性,从而减少生活终极的和可怕的不确定性”。西方人开始非常缓慢地、试探性地,而且经常是无意识地临时创造出了一个新版本的现实,这一现实脱胎于过去继承的诸种元素,也脱胎于当时的经验,这种经验通常来自商业活动。新出现的模型与众不同,它日益强调精确度、对物理现象的量化,以及数学。
以下,我们会称呼它为“新模型”(NewModel)。如果说有谁在推动这一新模型出现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那就是市镇居民了,他们是西方和大多数社会中最活跃的居民。—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万物皆可测量:1250——1600年的
西方》(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不到百年时间里,西方人恢复元气,度过早期人口高峰,而城市也再次发展起来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开始非常缓慢地、试探性地,而且经常是无意识地临时创造出了一个新版本所产生的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从13世纪
末期到16世纪推动这一新模型出现过程中主要角色的发展趋势。(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费正清、蒋廷毅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1948年),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直到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冲击促使其发生剧烈变化。李
时岳、张海鹏提出了“沉沦—上升”模式(1981年),意思是近代中国,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转折期。罗荣渠则提出了“早期现代化”模式(1993年),以宏观史学视野,将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内在逻辑,论述世
界现代化发展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摘编自刘建荣《历史解释微专题——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线及解释模式》等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史几种解释模式研究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对此加以说明。广东省2025届高三摸底测试(8月份)·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ABCCAABDDBBDADC1.C战国前,“华”或“夏”主要指代中原人,用以区分周
边的戎狄蛮夷。然而,到了战国后,“华夏”一词逐渐普及,其含义也扩展到包括已经融入中原文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的日益增强,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选项C“华夏的认同观口益增强”符合春秋时期的这一历史现象
。选项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故不选。选项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表述不准确。实际上,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文化上的共同性和包容性,而非简单地以地域或血缘来划分族
群,B项不符合题意。选项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A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钱币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说明南朝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和活跃,商业得到了发展。而北方广大地区虽然以谷、布进行交易,但相比之下,南朝的经济开发效果更
为显著,这可以从南朝钱币的广泛使用中得到印证。因此,选项A“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是正确的。选项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材料并未提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选项.C“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描述的是经济活动和货币使用情况,而非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选项
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同样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主要关注的是江南地区和南朝的经济变化。3.B唐代的两税法通过合并多种税种,减少了纳税项目,并集中了缴纳时间,从而简化了征税过程,省去了许多原本的不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主要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因为它通过简化流程
,减少了行政和人力成本。对于选项A,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虽然两税法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与农民人身控制有关的信息,因此这个选项与题干内容不直接相关。选项C,促进了整体经济发展,这一说法过于宽泛,题干中仅描述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并未直接说明这
一改革对整体经济有促进作用。选项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虽然唐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题干中并未提及两税法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直接关系,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干内容。综上所述,最符合题干描述的是选项B,即两税法的实行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4.C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
富,如《三字经》《孝经》《童蒙训》等,这些教材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了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规范,反映了儒学在宋代的发展趋向是更加社会化、世俗化,即儒学不仅仅局限于士人阶层,而是开始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包括儿童,从而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影响力
和传播范围。对于选项A,“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与宋代蒙学教材的内容和传播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对于选项B,虽然蒙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但说蒙学“开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并不准确,因为在此之前,蒙学教育已经存在并服务于社会,故B项错误。对于选项C
,如上所述,宋代蒙学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规范,反映了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世俗化,故C项正确。对于选项D,虽然蒙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但说它们“巩固了”社会秩序和“树立了”价值观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5.C伊懋可的“高水
平均衡陷阱”表明明清时期经济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黄宗智的“内卷化”则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停滞不前的本质,即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没有根本性变革,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内部调整和精细化。而麦迪森的观
点则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总量优势,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繁荣背后的潜在危机,即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综合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经济既有着繁荣的一面,也存在着深刻的危机,这种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状况正是近
代前夕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选项C“近代前夕社会的繁荣与危机”最符合题意。而选项A“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虽然也涉及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问题,但更侧重于转型的艰难性,没有全面反映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状况;选项B“社
会治理已出现重大危机”则偏离了题目讨论的经济发展主题;选项D“明清社会孕育着社会转型”则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潜力。6.A题目描述的是在古代中国,轧棉、纺纱、织布等棉纺织生产活动一直相对简单,并很容易融入到家庭生产中。这种生产活动被认为是“嵌入”在社会和文化中的,没有催生大机器
生产,也很少有人去改进技术。A选项提到,古代中国的棉纺织生产只是祖辈的生活方式,并不像西欧那样强烈追求利润。这个选项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棉纺织生产没有像在西欧那样催生大机器生产和技术的改进。因为在中国,这种生产活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而不是为了
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人们没有强烈的动力去改进技术或引入大机器生产。B选项说重要的并非原材料和技术,而是其市场组织管理。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市场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棉纺织生产没有催生大机器生产和技术改进。C选项提到小农生产选择棉花是因为发现棉花最能适应。这个选项只是解释了为什
么棉花成为小农生产的选择,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棉纺织生产没有催生大机器生产和技术改进。D选项说发现棉纺织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小农经济的母体。这个选项描述了棉纺织业在小农经济中的地位,但同样没有直接解释题目中的现象。综上所述,A选项最符合题意。7.A首先,我们
分析材料信息: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不仅宣传革命主张,还反对简单照搬西方模式。他热情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在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更加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接下来,对每个选项进行逻辑推理:选项A,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在宣传革命主张的同时,引入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不仅仅是对一种
理论的简单介绍,更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先进的理论指导,以推动当时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他反对简单照搬西方,可能是认识到西方模式的局限性,而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因此,这一举动很可能是为了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此选项正确。选项B,建国学说有赖于不断传承:
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建国学说”或“不断传承”的内容,此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直接相关,此选项不正确。选项C,革命领导思想发生了改变:虽然孙中山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但材料并未明确表明他的革命领导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仍然是在为民主主义革命而努力,只是可能在寻找更合适的理论指导。此选项过于绝对,不正确。选项D,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认同:材料中提到孙中山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未表明他已经“不断认同”马克思主义,更未表明他已经完全接受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革命指导思想。此选项表
述过于绝对,不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A。8.B根据材料“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可知,陈独秀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加之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说明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民主革命道
路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学习西方科学精神,排除C项;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排除D项。9.D这是一道历史原因分析的题目,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的历史背景和选项内容,来推断出引发1947年上海“黄金风潮”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梳理一下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时间:1947年、地点:上
海、事件: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扬,物价飙升,即“黄金风潮”。接下来,我们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A选项(官僚资本侵蚀挤压民族工业):虽然官僚资本在近代中国对民族工业有一定的挤压作用,但这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什么1947年上海会出现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扬和物价飙升的情况。此选项与“黄金风潮
”的直接原因关联不大,故排除。B选项(和平建国已成为当时民众的共识):这一选项描述的是民众的政治愿望,与黄金价格和市场物价的波动无直接关联。和平建国的共识并不能解释经济领域的“黄金风潮”,故排除。C选
项(财政经济状况出现持续恶化):虽然财政经济状况的恶化可能影响市场物价,但它更多的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而非直接导致1947年上海“黄金风潮”的单一原因。此外,题目要求的是“主要原因”,而经济状况的恶化可能只是背景因素之一,故非最佳选项。D选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滥发纸币):在
1947年,国民政府由于战争和腐败等原因,财政收支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大量发行货币或抛售黄金,从而导致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扬,并引发物价飙升的“黄金风潮”。这一选项直接关联到政府财政政策和市场物价波动的核心原因,是引发“黄金风潮”的主要原因。综
上所述,引发1947年上海“黄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滥发纸币,即D选项。10.D材料表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说明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三大改造,没有体现完善国民
经济体系,也没有体现改变国家经济布局,排除A、B两项;建国初期,中国逐步走上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但材料没有体现该信息,排除C项。11.B根据材料“中法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协定。两国决定加强农业、农食、兽医和植物检疫领域伙伴关系”可知,中法两国加强合作,携手
合作谋求互利共赢,B项正确;目前,新型国际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法国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12.B亚历山大这一做法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军事征服,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选项A,这
一做法并未直接说明希腊文明因此领先于世界,文明的领先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亚历山大的这一政策,故A错误。选项B,亚历山大通过建造城市、招募统治集团以及鼓励移民、通婚和交往,无疑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
触和融合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从而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融合,故B正确。选项C,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统治并未直接促进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和国家界限,故C错误。选项D,虽然亚历山大的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国境内的经贸联系,但这不是其
主要影响,也不是题目所强调的方面,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13.D从背景上看,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时期是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旧有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人们开始寻求变革和革命。启蒙思想尤其是人民革命理论,使得“革命”一词在法国大革命中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成为阶级之间暴烈行动的象征。同时,这种变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革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D。14.AA项提到“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步扩大”。从表格中可以
看出,从1888年墨西哥首次发表马克思主义作品,到1896年巴西工人报纸创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1898年《资本论》第一卷被译成西班牙文并在拉丁美洲传播,这一系列事件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这一选项与表格信息高度吻合。B项“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并未在表
格中明确提及。表格主要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而非其引发的具体社会运动或高潮。C项“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同样未在表格中体现。表格只是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并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条件是否成熟。D项“在拉美面临着新发展困境”与表格信息相悖。表格中的信息实际上是在展示马克思主
义在拉丁美洲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而非其面临的发展困境。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项。15.DA选项提到“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英国政府推行了福利政策,但并未明确提及这些政策是否真正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特别是“福利国家制度,绝不是英国衰落的重点,但可能是英国社会
坠入深渊的起点”这句话,暗示了福利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如财政负担加重等,因此A选项不是最佳答案。B选项“正在谋求共同富裕”虽然与福利政策有关,但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共同富裕的目标,且共同富裕更多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而不仅仅是福利政策的体现。C选项“社会治理能力强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英国政府能够推行如此广泛的国有化和福利政策,但材料的核心并不在于强调英国的社会治理能力。D选项“积极调整社会关系”则直接关联到英国政府采取的国有化和福利政策。这些政策明显是对当时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旨在通过国
家干预来改善社会福利和缓解社会矛盾。16.C这段描述揭示了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科技、国际力量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巨大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A选项提到“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着共同问题”,
虽然全球合作确实在加强,但材料中更多的是在描述全球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非特指合作应对共同问题,因此A项不够全面。B选项“契合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核心思想。材料中强调了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以及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但是并未反映其命运的紧密相连,也未反映共同面对
和解决问题。C选项“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确实是全球关注的重点,材料中特别强调这一点,更多描述全球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C项是最佳答案。D选项“正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正在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是描述了现有秩序的不适应和不对称,因此D项也不符
合文意。综上所述,C选项“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最符合材料中的描述和主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1)措施:北方设重镇,修长城,派重兵守卫。南方建立卫所,驻扎军队,屯田开发。推行土司制度。(任答两点,2分)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任答三点,6分)(2)努力:击溃准噶尔部分裂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任答三点,6分)18.(1)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自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
级崛起;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利用西欧城市之间的经济的联系与交流;乐于学习和适应外界的心态,充分引进外来技术与经验;西欧庄园、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逐渐瓦解;西欧与地中海区域的贸易联系;封建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逐渐兴起。(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2)影响:近
代科学兴起,人类逐渐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得欧洲人活动范围发生转移;对文化失去信心的西方人重新充满自信;西方传统的认知模式和解释方式受到冲击;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它对物理现象加以数学性量化,促进了牛顿经典
力学体系形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3)趋势:城市人口的扩张;各种知识的激增;教会和国家的迅速发展;商业组织的变迁,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海外贸易量和范围的扩大;各种异端学说的威胁;国家主体角色的
增强,政府力量对贸易的控制和影响增强;社会要求有更多的教师、学者、官僚和传教士;传统的教堂学校不堪重负,大学应运而生。(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19.示例一特点:近代以来,近代史解释模式研究随时代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分
)说明:冲击一反应理论是西方学者所作,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忽视了近代中国自己发展的内在动力。强调外来势力的驱动或侵略,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是自我造成的,宣扬侵略有理的丛林法则。沉沦一上升理论以便突出近代中国虽然遭
受侵略,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在抗争,凸显革命斗争史与反对外来入侵的正义性。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抗争史和探索史。这个战争既有对内,也有对外,但主要是对外,因为外来侵略与威胁,不仅让中国半边缘化,更
让中国半殖民地化,使国家主权不再完整,任人宰割,受人欺负。旱期现代化理论,立足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就连正常学习西方都学得不安稳,学得不成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近代百年来是如此的不易和艰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失败了。即便是
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在探索中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走了不少弯路,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8分)因此,近代以来中国近代史解释模式的研究重心受时代影响,伴随着主题需求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得益于民族独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复兴。(
2分)示例二特点:近代以来近代史解释模式的研究重点受时代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处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冲击一反应解释模式是西方学者所提,明显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冲击一反应解释模式强调外来势力的驱
动或冲击,希望从中寻找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外部原因,忽视了近代中国内部发展的原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带来了史学研究繁荣。一方面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前者半殖民地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是个向上
发展的过程。沉沦一上升理论,突出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凸显列强侵华史与先进知识分子艰难探索。近代中国除了列强入侵史外,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也在上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晚清时期基本上是“沉沦”,民国时期基本上是“上升”,中间
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转折期。早期现代化理论,立足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就连正常学习西方都学得不安稳,学得不成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近代百年来是如此的不易和艰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失败了,民族不独立,备受欺凌。(8分)因此,近代以来中国近代史解释模式的研究重心受时代影响,伴随着主题需求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得益于民族独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复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