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5)页,263.97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ed107f1c84222c8d85b8d19a1ada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高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这体现了()A.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B.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C.早期国家意识的产
生D.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1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瓜瓞’即为葫芦”“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等信息可知,各民族的起源有着共同的特征,体现先民文化基因具有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信
息不是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排除B项;早期国家意识是指存在地域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22.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
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气候条件变化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D.南方经济发达【2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自西汉末
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并结合所学少数民族的史实可知,西汉末期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影响了向西北方向的移民,C项正确;汉代政治中心发生还是在北方,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气候条件变化不足以影响移民方向
的变化,排除B项;汉代南方经济发达表述不符合史实,南宋才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在回答太子刘爽“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的建言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非古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统治集团内部统治政策存在分歧B.儒学思想尚未成为政治主流思想C.汉代新儒学具有装容并包的特点D.施政思想由统治者主观意志
决定【3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说明的是当时统治者并未全面推行儒家思想治国,仍然有法家因素在里面,强调的是儒学思想尚未成为政治主流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统治集团内部分歧无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新儒学的包容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意志对施政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
兴市镇。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这说明当时3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4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
“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B项错误
;“坊市制度变革”材料无从体现,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排除。【点睛】5.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在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
中,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A.由民众吟诗作词而放任疫情所造成B.说明宋金战争破坏社会环境所致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D.主要与宋代特殊
的驻军制度有关【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尤其是都城,商品贸易繁荣,城市人口聚集,这就为疫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故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C项正确;两宋都城
地区疫病频发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不可能是由民众吟诗作词而放任疫情所造成,排除A项;宋金战争主要是南宋时期,排除B项;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不是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
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6题答案】4【答案】A【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前期,把京杭运河改成直线,缩短运河航程,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满足了国家大量北远财赋和粮食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A项正确;政治中心的东移在元代以前已经
开始了,B项错误;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是其影响,并非原因,C项错误;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D项错误。7.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继承先
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7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④是明清时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
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当时仍然是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故选D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错误;“根本上冲击了”的说法有误,排除B;王夫之并没有开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排除C。故选D。8.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
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列强侵略的影响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D.民族工业的兴起【8题
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5【详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这逐渐打破了广州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垄断地位,也为上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民族工业尚未出现,排除
D项。9.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表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C.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9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9年,知识分子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借助传统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受到旧思想影响,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得到了传播,且成为主流思想,但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李汉俊和胡汉民的目的是用传统思想解释马克思主义,而非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传统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0.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其
中,主要包括1949﹣1952年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后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这表明A.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B.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C.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建立起来
D.中西医结合防疫新风尚已形成【10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
同,无法得出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排除B项;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建立起来,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防疫新风尚已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
的文化遗产在那里澌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翻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6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B.直接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C.在保存和传播
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促成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起源【1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澌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翻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可得出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大量西方的文化内容,因此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沟通,而是保留,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阿拉伯文化并不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起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2.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这说明A.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B.民族大迁
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C.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D.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12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由罗马人“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故可
知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使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无法认知﹐故选B项;根据材料“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日耳曼民族摧毁了罗马文明﹐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而不是得益于其文明
﹐故排除C项;公元1800年显然不属于西欧中世纪时期﹐故排除D项。13.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A.促进了
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B.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7C.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D.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1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
”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C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A选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化,故D选项排除。14.14世纪,病菌大肆横行欧洲,因其无情扼杀了众多生命,毁坏了社会秩序,被视作恶
魔。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病菌因灭杀当地土著人,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这两种看法A.从欧洲自身的立场看待病菌B.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C.全面看待病菌肆虐的社会影响D.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人们的认知【14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4世纪,病菌因“扼杀了众多生命,毁坏了社会秩序,被欧洲人视作恶魔”,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病菌因“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欧洲人对病菌的不同看法都是基于病菌对欧洲自身带来的不同影响,A项正确
;两种不同看法说明欧洲人只关注自身利益,并不关注其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屠杀当地土著居民,排除B项;欧洲人只是从自身立场出发,并没有全面辩证看待病菌对其他地区的社会影响,排除C项;欧洲人对病菌的不同看法取决于病毒带来的不同影响,没有体现时代的变迁,排除D项。故选A项。15.在美国,曾有宗
教保守派视铁路为“将不朽灵魂引入地狱的撒旦装备”,但很快“贫困的牧师们匆忙改信了蒸汽机,不久就在机车油门上看见了上帝之手”。大都市气势恢宏的火车站成了与大教堂一样的地标性建筑。这表明铁路建设A.引发了价值观念更新B.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增强了殖民扩
张动力D.动摇了民众对上帝的信仰【15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贫困的牧师们匆忙改信了蒸汽机,不久就在机车油门上看见了上帝之手”体现的是铁路建设引发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铁路建设并未动摇美国民众对上帝的信仰,8D排除。故选A。
16.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16
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由于战争影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以促进战后经济发展,如对医院进行国有化改革,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又进行住宅建设,满足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这些政策出台实质上是将部分国民收入
再分配,以缓和矛盾,稳定统治。故B项正确;“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故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
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
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
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17题答案】【答案】(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
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
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解析】【分析】
【小问1详解】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
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
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详解】关于表现,根据
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
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点睛】19.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检疫观念在1346年就已经存在,这起源于《圣经》中驱逐麻风病人的论述。检疫规定首先在拉古萨(1465年),然后在威尼斯(1485年)成为制度;此后在16世纪的地中海地区被广泛效仿。尽管人类(进港40天内)被禁止上岸,老鼠和跳蚤的
上岸却禁止不了。城市政府对恶性疾病的反应相当迅速,比如在鼠疫爆发时保证食物供应、建立检疫所、招募医生,甚至组织丧葬,并为公众制定相关行为规范等。10城市当局体现了他们的活力,而正是这种活力使1350~1550年成为欧洲城邦的
黄金时代,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诸城邦。材料二科学家成功地发明了廉价而有效的方法,以控制各类传染病。不仅如此,能够有效推广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机构,也在各地迅速出现。国家级和地方性的卫生委员会和医疗服务组织遍布全球,军队的医疗团队也在与社会机构同步(甚至提前)发展,以至于到
20世纪下半期,专家们倡议要把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清除出去,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目标。但人类更多地向更大的城市中心的迁移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以往常见传染病的接触。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竞赛,一方是医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另一方是生活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传染病及其(并发)慢性病
的强化。材料三毋庸置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变迁,绝不可能仅仅取决于瘟疫;然而,瘟疫流行以及城市当局应对瘟疫的成功方式,肯定对欧洲意识形态的划时代转变发挥过重大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至16世纪欧洲城市积极防控传染病的原因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传染病防治事业的发展趋势。(3)综合以上材料,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解读。【19题答案】
【答案】(1)原因:古代基督教朴素防疫观念的影响中世纪不少城市获得了较高的自治权鼠疫长期蔓延造成巨大灾难检疫制度的形成和推广。意义: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鼠疫的传播促进了欧洲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近代化客观上推
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参考。(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趋势:科技含量逐渐提高组织范围广,国际合作密切管理体系完善而严密对现代“文明病”的重视程度提高。(答出两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解读: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具有决定作用,由瘟疫引发的物质生活方式变迁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有巨大的影响瘟疫只是引起物质生活方式变迁的外因,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一
城市当局的管理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解读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检疫观念在1346年就已经存在,这起源于《圣经》中驱逐麻风病人的论述”得出古代基督教朴素防疫观念的影响;根据“城市政府对恶性疾
病的反应相当迅速”,分析得出中世纪不少城市获得了较高的自治权;根据“恶性疾病”得出鼠疫长期蔓延造成巨大灾难;根据“在16世纪的地中海地区被广泛效仿”得出检疫制度的形成和推广。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一定程度上遏制
了鼠疫的传播;促进了欧洲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近代化;客观上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11供了参考等角度总结回答。【小问2详解】趋势:根据“科学家成功地发明了廉价而有效的方法,以控制各类
传染病”得出科技含量逐渐提高;根据“能够有效推广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机构,也在各地迅速出现”,分析得出组织范围广,国际合作密切管理体系完善而严密;根据“国家级和地方性的卫生委员会和医疗服务组织遍布全球”,分析得出对现代“文明病”的重视程度提高。【小问3详解】解读:
根据“绝不可能仅仅取决于瘟疫”“瘟疫流行以及城市当局应对瘟疫的成功方式,肯定对欧洲意识形态的划时代转变发挥过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具有决定作用;由瘟疫引发的物质生活方式变迁对文艺复兴时期人
们的意识形态有巨大的影响;瘟疫只是引起物质生活方式变迁的外因,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解读。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1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发挥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
城区和新市区。12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性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
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示例三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布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②近代城市
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文化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详解】本题首先要根据图1和图2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布局的基本信息,整理和归纳一个基本观点,如: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
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来进行阐述即可。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
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
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材料二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
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
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13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
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导致美国移民
政策变化的原因。【22题答案】【答案】(1)特点: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推行:运用文化手段推行: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原因: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2)原因:二战期间,国内
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需要: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国际形势的推动。【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据“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概括得出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根据
“通过了《排华法案》”得出通过立法形式推行;根据“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得出运用文化手段推行;根据“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得出对非西欧移民存在
种族排外倾向。原因:根据“排外主义”“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等信息,可从排外主义势力发展、文化差异、种族主义思潮等角度分析总结。(2)原因:根据“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得出二战期间,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根据“鉴于中美同盟、抗
击日本”得出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需要;根据“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得出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根据“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形势(美苏冷战)的影响。【点睛】1
415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