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一 语文试题.pdf,共(8)页,680.61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49d0c6120c98a04e3a3cb002cb904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二次联考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动物纹
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实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
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尊、弈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
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餮纹、龙纹、夔纹等。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
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睢宁画像石造型细致,
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
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
子是吸收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眼球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
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
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材料二: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苕叶纹,叶
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
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蔓纹等。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
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
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
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完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
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
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
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摘编
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器形化立体造型的青铜器常常与天命神权等相关,展现了浓厚的社会意义。B.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反映了当时
君王的开拓、创业精神,其朴实多、跃动多、写实多的特色可能与当时进取的时代精神有着一定的关系。C.魏晋时期,经过提炼后的卷草纹变成具有装饰作用的忍冬纹,常常用作门框、碑刻等的边饰,也因其外部特点而用于佛教艺术中。D
.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所以匠师们继续发展了卷草纹,在其中加入了不同的植物、果实,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组合。高一语文第3页共8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动物纹样常具有象
征意义,它们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融入某些哲理观念,反映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B.商周时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所以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C.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
门独立的画科,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D.中国传统图案具有永恒的魅力基础在于古代匠师们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大胆利用与转化,超越了原本艺术的风格。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3分)4.专家评价:“唐朝的图案艺术既吸
纳了前人的艺术精髓,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说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自主要从哪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
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
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
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高一语文第4页共8页
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
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
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
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
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
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
教也。”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
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
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
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高一语文第5页共8页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大先生的木匠形象,吸引读者兴趣,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人生经历的叙述。B.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聪明细心,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手艺人和先生的契机。C.文章第
③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对凌先生“手艺”“学识”俱佳的形象的描写,开启了下文他被称作“大先生”后的故事。D.大先生嘴笨,自认理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学生待见。大先生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
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7.下列对小说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起到线索作用。B.第②段中通过对凌先生外貌、神态、心理等方
面的正面描写,以及三婶的反应等侧面描写,突出了凌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C.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他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这使得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D.大先生退休后将旧课桌搬回家留为己用,得退休金后又做了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这说明他后悔自己挪用公物,想
设法弥补。8.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分别表现了大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
4题。材料一:戊申,加李德裕太尉、赵国公,德裕固辞。上曰:“恨无官赏卿耳!卿若不应得,朕必不与卿。”初,李德裕以“韩全义以来,将帅出征屡败,其弊有三:一者,诏令下军前者,日有三四,宰相多不预闻。二者,监军各以意见
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三者,每军各有宦者为监使,悉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其在陈①战斗者,皆怯弱之士;每战,监使自有信旗,乘高立马,以牙队自卫,视军势小却,辄引旗先走.,陈从而溃。”德裕乃与枢密使杨钦义、
刘行深议,约敕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有功随例沾赏。二枢密皆以为然,白上行之。自御回鹘②至泽潞③罢兵,皆守此制。自非中书进诏意,更无它诏自中出者。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自用兵以来,河北三镇每.遣使者至京师,李德裕常面谕之曰:“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
威命以安军情。归语汝使:与其使大将邀宣慰敕使以求官爵,何如自奋忠义,立功立事,结知明主,使恩出朝廷,不亦荣乎!且以耳目所及者言之,李载义在幽州,为国家尽忠平沧景,及为军中所逐,不失作节度使,后镇太原,位至宰相。
杨志诚遣大将遮敕使马求官及为军中所逐朝廷竟不赦其罪此二人祸福足以观矣。”德裕复以其言白上,上曰:“要当如此明告之。”由是三镇不敢有异志。(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高一语文第6页共8页材料二: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筍,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
抑也如此。葆光子曰:“李卫公④之抑忌白少傅,举类而知也。初文宗命德裕论朝中朋党,首以杨虞卿、牛僧孺为言。杨、牛,即白公密友也。其不引翼,义在于斯。非抑文章也,虑其朋比而掣肘也。”(节选自孙光宪《北梦琐言》)【注】①陈,同“阵”,军队。②回鹘,少数名族名称。③泽潞,地名。④卫公:李德裕
被封为卫国公。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不超过三处。(3分)杨志诚遣大将遮敕A使马求官B及为军中C所逐D朝廷E竟不赦其罪F此二人祸福G足以观矣。11.下列对材料中
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跑或者逃跑的意思,与《木兰诗》中的“双兔傍地走”中的“走”意思相同。B.每,经常的意思,与《活板》中的“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的“每”意思不同。C.谒,拜见、进见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攀高谒贵”
中的“谒”的意思相同。D.所以,用来的意思,与《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的“所以”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德裕功成名就,深受皇帝的器重。李德裕对皇帝想赏赐的官职坚决推辞,而皇帝并没有同意,认为他应当得到高官。B.李载义曾为国尽
忠,虽遭驱逐,仍担任节度使,后位至宰相。李德裕以此强调,臣子当恪尽职守,而不要一心求取官爵。C.李德裕认为白居易的文章精彩卓绝,却弃置不顾,甚至连带打压白居易的密友杨虞卿、牛僧孺,这是李德裕嫉贤妒能的表现。D.两则材料都是阐述关于李德裕的事件,材料一侧重体现李德
裕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材料二侧重说明李德裕对政敌的态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恨无官赏卿耳!卿若不应得,朕必不与卿。(2)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14.《旧唐
书·李德裕传》评价李德裕为“奇才”,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撑这一观点呢?请简要概括。(5分)高一语文第7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标题意为“离开蜀地”,首联回顾了在蜀郡和梓州的时间,回望过往的生活,写出了诗人客居流转异地的生活境遇。B.颔联中诗人对自己发出“为何现在关塞阻碍,我却反而要远游潇湘呢
”的疑问,含蓄而隐晦地表达内心的无奈。C.颈联中“黄发”与“白鸥”两个意象形成对比,形象地表现作者虽然年事渐高,但依然愿意坚持高洁的志向。D.本诗在写个人际遇的同时也将国家的形势背景暗含其中,画面空间辽阔,个体情感深沉,体现沉郁顿挫的诗风。16.明代王嗣奭曾评价《去
蜀》的结尾:“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亦知公之流泪非为一身之私也。”试简要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丰富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2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不可否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内容消费、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甲),令人担忧。短视频内容创作同质化严重,版权保护缺位,低俗内容和
创意抄袭大行其道;短视频沉迷从早期的年轻化延伸至“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成为“时间黑洞”的代名词;短视频造假等违规违法乱象频发,冲击公序良俗,影响社会稳定。这些消极负面影响最终要社会和受众埋单,是时候正视短视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了。高一语文第8页共
8页低快乐高伤害,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①根据数据显示,②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1分钟。③刷视频占据了我们猛烈的时间,④会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⑤导致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失控;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
看“偏好”内容,逐渐失去对丰富世界的感知。(乙)。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如同追逐梦幻泡影,指尖余温尚存,幸福却一触即散。与其他上瘾现象类似,短视频成瘾者也表现出不使用时焦躁不安、与家人朋友疏离、人际关系冲突等种种病态现象。短视频中普遍使用的美
化和滤镜效果,侵蚀人们的审美观念;长时间高频次的广告洗脑,削弱人们理性消费的定力。鱼龙混杂的生态冲击着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A的内容模糊了人们对真假美丑的判断标准。这些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潜在心理危害不容忽视。
热经济冷思考,短视频不能只“叫座”不“叫好”。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这也导致各方资本加速投
向短视频行业,各个平台为了抢用户可谓是“手段”尽出。但细看不难发现,各家平台上的爆火视频都B,并无太多创新。只要能获取流量,价值观、道德感往往被忽视。短视频赛道之争,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共享单车之战,资本一拥而上,浪费大量资源;资本一哄而散,留下遍地鸡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
入恰当的成语。(2分)19.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作用和文章第二段“杀时间”的双引号作用一致的是(3分)A.有些同学常常通过作弊手段来取得成绩,这种“聪明人”还是少点的好!B.有时候,“善良”是一种选择,坚持选择做
善事的人是值得我们称赞的。C.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第二天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D.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
作修改(写出正确的语句),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22.有人说文中画波浪线的“‘叫座’不‘叫好’”用得巧妙,请你分析说明理由。(5分)四
、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作为青少年,高中的你们正在学习、成长的路上前行,《劝学》中的这句话引发了你对青年成长怎样的感触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