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85.447 KB
  • 2024-12-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10)页,85.44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ce6f73f0e7265fec4986bd5c58ff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DBACBD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ADBCBDAC题号2122232425262728答案CDABDBDC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

势力强度的关系”可知,贵族势力越强,国君非正常死亡率越高,贵族势力的强度与国家政权继承危机的严重程度(国君的非正常死亡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由图片信息可知,秦国政权继承危机最小,晋国政权继承危机最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贵

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社会转型特征日益明显,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诸侯国内部国君与贵族势力的关系,而不是各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排除C项;从图片上看,贵族势力越强,国君非正常死

亡率越高,这表明当时的政治伦理关系并非严密而有序,排除B项;“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消除”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天下事皆决于北司(指宫内宦官机构),宰相行文书而已”可知宦官集团在甘露之变后权势迅速增长,甚至宰相几乎成为虚设机构,这说明当时皇权异变转移到宦官集团后,

权力进一步加强,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C项;唐朝朋党之争只是文官集团内部的争夺,材料强调的是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之间的争夺,排除A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主要体现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材料只能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排除B项;宦官集团是皇权异变

的产物,不是正式的中枢机构,排除D项。3.【答案】D【解析】由材料“榜上有名者都是早已内定好的”可知,1919年负责官员选拔的政事堂铨叙局,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存在不公的现象,有权势的考生通过疏通关节得以内定上榜,而真正有才华的考生却名落孙山,故选D项;1919年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排除A项;文官考试为年满21岁的男子,女子不能参加,排除C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4.【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期的英国。结合所学

“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材料中“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等信息可以表明,到中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的英国基层治理趋于规范,B项正确;“王权得以持续强化”出现于中世纪晚期,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中

世纪后期,随着商业和贸易逐渐兴盛,君主集权的增强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英国农奴制逐渐衰落,中世纪中期农奴的依附性并未减弱,排除C项;结合所学,从11世纪起,欧洲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但是

D项中“广泛”表述欠妥,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A【详解】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

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

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A项正确;编户齐民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汉朝时期,排除BD项;诸色户计是元朝,户籍永停编审是清朝,排除C项。故选A项。6.【答案】C【详解】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中的庸指的是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以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并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①正确;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将赋役合一、一概折银,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正确;清朝的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反映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④正确,C项正确;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改为土地财产为主,排除A、B、D项。故选C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

“6名妇女被选为边区参议员”“17名妇女代表当选为参议员”“陕甘宁边区15个县县级女参议员达76人”可知,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积极参政议政,边区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故选B项;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性质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提出的,排除A项;陕甘宁政权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但不是社会全体意

志的体现,排除C项;“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不准确,与材料只是强调妇女相悖,排除D项。8.【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和军功,这有利于调动平民阶层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调整政治结构,最终加速了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故选D项;由“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可得,这并未清除旧势力的残余,而是削弱了旧势力,所以A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

强兵,使得秦国能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不是重在保障社会稳定,排除B项;题干不仅提到了对贵族的措施,还有对平民的奖励措施,C项也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反映唐代广大举子奔走士大夫门下,以诗文自荐求

得提携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制度,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由天子下诏,内外官举荐,即通过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因此荐举也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故选C项;唐代规定凡官吏士庶人等只要出身清白

、不属于工商杂类,均可参加科举考试,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广大举子奔走士大夫门下,以诗文自荐求得提携的现象,没有涉及选官范围扩大,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阶层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唐朝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题干反映士人为获取考试资格,以文才为依托,

积极进行自荐的现象,且唐代科举考试及第后,只是取得了铨选的资格,必须经过吏部铨试或科目选,考试及格才能被授予官职,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北方人一名未取”“此后南北分榜取士的制度成为定制”可知,南方经济相对北方更为发达,文化教育也更为

普及,南北分榜取士可能是为了平衡地域差异,确保南方和北方都有机会进入官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格局的变化,故选B项;南北分榜取士主要关注的是官员选拔的地域平衡,与明朝统治疆域的扩大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南北分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官员选拔的地域多样性,但它本身并不直接推动社会阶层

的整体流动,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1.【答案】【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

对比可知,从夷、红毛到洋,从诏敕、谕旨到函、照会、国书等、从贸易管制到通商、从三跪九叩、朝贡赐到握手,这些都反映了清朝外交向近代转型,C项正确;天朝上国的观念在晚清仍有体现,如夷、酋、跪、朝觐等措辞,排除A项;“全面融入”太绝对,排除B项;中外关系平

等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8年-1861年(普鲁士)。结合所学可知,1838年-18

61年,普鲁士通过一系列法律强化雇主的责任,保障受雇雇员在遭遇疾病和生活困难的权利,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欧洲社会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加剧,材料中通过一系列的法律缓和两大阶级的矛盾,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普鲁士调节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相关保障

雇员权利的法律建设,排除A项;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这一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管理的内容,只是缓和了普鲁士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A【详解】本题

考查二战后的福利国家。瑞典政府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取得显著效果,成为典型成功代表,但是福利国家政策也有其弊端,主要是巨额财政赤字、劳动积极性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会进一步导致社会问题,因此这些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变革,在提高社会效率和保障社会公平之间搞好平衡,A项正确;如果社会效率和社会公

平之间失衡,社会保障就会出现问题,但是这种平衡也不是不能实现的,排除B项;战后初期的福利国家政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福利国家的本质就是国家干预,排除C项;经济“滞胀”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福利

国家政策必然导致“滞胀”,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D【解析】秦律中对夫妻在有罪情况下的财产处理有明确的规定。当丈夫有罪而妻子首先告发时,家财不被没收,包括妻子的陪嫁财物;而若妻子有罪,其陪嫁的奴婢和财物则会被

官府没收,并转交其夫。这反映了秦代法律对家庭成员行为的严格规范,即对社会成员的严密管控,故选D项;材料虽然涉及夫妻财产的处理,但不足以说明男女经济地位正趋向平等,秦律的其他条款可能对此有更多限制,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法律层面对夫妻关系的规定,未涉及宗法制

度的强弱变化,宗法观念是否削弱无法从本材料得出,排除B项;尽管材料中提及了妻子陪嫁财物的处理问题,但这主要是为了说明在不同情况下财产的处理规则,而非强调女性财产权得到了全面保护,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睦亲’要父慈子孝、长幼贵和”“‘处己’要不损人利已、不妨人而利己”“‘治

家’要体恤、宽厚”可知,宋代家训强调尊长、利他、宽厚等儒家理念,从而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理学于南宋确立了正统地位,材料仅举例说明宋代“家训”的部分内容,并非“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据材料“父慈子孝、长幼贵和”等可知,宋代家训提倡尊敬家长等

观念符合儒家思想,排除C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强调宋代家训提倡“父慈子孝”“体恤、宽厚”等观念,并非“家国同构”,排除D项。16.【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开始,法国王室监察官逐

渐控制了村民会议的自治管理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王权的扩张,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17世纪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了社会管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国成文法体系,排除A项;“丧失

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基层治理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要培养青少年为“四有”新人,共青团中央和团省(区、市)委书记会议强调“五讲四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有”新人和“五讲四美”都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这体现了政府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对道德发展有影响作用,并不能决定道德发展,排除A项;“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指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

存在一些问题,而材料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讲四美”在1981年由多个单位联合倡议并正式提出的,已经明确定义了,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民族之间有对峙、有紧张,但民族融合交融

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在经济、文化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故选D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模式一符合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且和平往来是主流,排除A项;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模式二符合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但直至北魏灭亡时都未实现统一全国,排除B项;模式三符合元朝和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排除C项

。1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前期与蒙古关系和沿海局势一直比较紧张,使明朝北方边境互市被终止,明朝政府执行海禁政策,但是随着俺答汗与明朝的关系正常化和倭患被肃清,中国南北方之间的贸易关系重新

恢复正常化,这说明国家安全影响明朝的对外政策,故选A项;明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专制集权性,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八股取士主要体现在国家选拔人才方面,思想僵化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僵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明朝时期政府与北方蒙古之间的关系与农耕经济无

关,主要受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而且中国古代始终以农耕经济为主导,排除C项。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驻苏大使指出苏联将美国“黑人问题”作为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美国制作一系列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回应苏联的反美宣传,维护美国在

国际社会的形象,这体现了社会舆论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双方都试图通过舆论工具来争取国际支持,抹黑对方,突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故选C项;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是以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1949年时还未完全形成,排除A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于20世纪

50—60年代,并不是1949年,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制作小册子主要是反驳苏联的反美宣传,是对苏联反美宣传的回应,并不能改善美国国内的民权,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制定和实施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

法规,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选C项;材料中的法规旨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保障城市中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而非直接针对城乡经济差距,排除A项;这些法规并未提及扩大民族区域自治权限的内容,它们更多是关于城市

内少数民族的具体权益保障,排除B项;这些法规并未重构民族关系,而是在现有民族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图4可知,中国的护照经历了50年代俄文对照、到70年代中

法英文对照、再到80年前往世界各国有效的变化,这反映了我国从建国初期一边倒到一条线、一大片再到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的重大转变,外交政策调整拓展了我国外交活动空间,适应了国家战略的发展,故选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开始突破

意识形态束缚,排除A项;国家的外交政策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而非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目的是为国内经济政治提供良好的环境,并非建立新型国际秩序,排除C项。23.【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了1950年至1954年期间,中国对越南和朝鲜的物资和资金援助

,并指出这些援外资金在“一五”计划中的比重相当大,结合所学新中国在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外部压力,为了巩固政权和推动国家发展,需要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对外援助,尤其是向友好国家和受到威胁的国家提供援助,可以加强国际友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

的外部环境,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中苏关系,且中苏关系的破裂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党中央的“左”倾错误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与题目中描述的时间段不符,此外,对外援助

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左”倾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导致农民土地减少,影响了府兵的征集;募兵制的实施反

映了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更加适应当时的经济现实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募兵制下,国家为军队直接提供军饷和装备,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力,这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农民的社会地位无

关,排除C项;募兵制适应了唐朝疆域的扩展和边境局势的复杂化,但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外部军事压力不断加剧,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据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可知,1766年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占比7

0%以上,1903年时关税厘金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50%,反映清朝旧有的以田赋税收为主体的农业型财政税收结构,向以关税和厘金为代表的商业型税收结构转变,反映了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故选D项;1903年相比于1776年,田赋的数额和所占比重下降,不能说农民的税负加重,排除A项;材料中盐税数额和

所占比重增加,没有食盐消费量的数据,不能得出食盐消费激增,排除B项;1903年相比于1776年清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倍,没有财政支出情况,不能得出“财政危机严重”,排除C项。26.【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许多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随着均田制的

推行获得国家授田,并且有了独立的户籍。这些原本被荫庇的人口成为独立的受田个体,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户籍管理方式改革助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北魏时期,豪强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根深蒂固,“消除了豪强地主威胁”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基层自治主要体现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基层自治的理念和措施,这与材料户籍管理和均田制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户籍管理改革使得一些被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独立出来,没有提及户籍改革对人口增长的刺激作用,无法得出“刺激了人口快速增

长”这一结论,排除D项。27.【答案】【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作用,依赖科技的进步,人类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D项正确;A项“颠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医疗机构的职能转变,排除B项;C项说

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项。28.【答案】C【解析】明朝白银成为普遍交换媒介,这为通过白银进行长途贸易创造条件,同时白银跨地区流通限制减少、成本降低,这进一步促进通过白银来进行长途贸易,尤其是借助汇兑实现白银流通的方式直接促进了大额贸易的发展,综合可知,材料现象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故选C

项;材料强调利用白银进行商品交换,而非商品生产,排除A项;明朝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自由劳动力缺乏,因此自由雇佣劳动并未普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利用白银进行商品交换,而非不同社会阶层身份地位变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9.【答案】(1)表现:开明君主制;重农;儒家思想;科举制。

(任两点2分)原因: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需要(法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封建专制统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儒家伦理道德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内省和克制的理性精神,符合启蒙思想家的精神追求;借助宣传中国文化,弘扬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社会的资产阶级

政治理念。(任两点4分)(2)条件:深厚的革命友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似的国际关系背景(冷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任三点6分)中法精神: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任一点2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

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

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得出开明君主制;重农;儒家思想;科举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启蒙思想家推崇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反封建、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角度回答。如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需要(法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封建专制统

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儒家伦理道德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内省和克制的理性精神,符合启蒙思想家的精神追求;借助宣传中国文化,弘扬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社会的资产阶级政治理念。(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法国。第一小问条

件:根据材料“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得出深厚的革命友谊;根据材料“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得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据材

料“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得出相似的国际关系背景(冷战);根据所学可得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据材料“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得出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第二小问中法精神:根

据材料“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

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结合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所学知识,得出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30.【答案】主题一:一核引领、多元共治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典型特征。(2分)论述:国家治理是一国根据本国国

情和时代特征,通过更新治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线,通过民族边疆治理、法治道德教化、地方适度管理等方式实现了多元共治、有效治理。民族融合和华夷一家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民族治理突出“因俗而治,大事集权,小事放

权”的治理原则,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明廷封授藏族地区首领法王和王的称号,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治理。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蒙古盟长、旗长,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这些措施推动了边疆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为后世的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经验。德法相依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思想和方针。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认为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都是统治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汉代开始用儒家思想解释律

令。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礼法结合,明清乡约教化和法律合流,无一不体现礼与法、德与刑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特征,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今天中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参考意义。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

的基础。国家统一是历代统治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秦灭六国、西晋灭吴、前秦伐东晋、东晋北伐、隋灭陈等等都是例证。实现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治者高度重视地方行政层级划分、权力分配和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与管控。实行了

郡县制、行省制、督抚制等地方行政制度,又实施了刺史制度、台谏制度等监察制度,使行政区划有效适度,权力分配轻重相宜,官吏管控有章可依。(8分,综合论述最少要选择两个以上的角度进行阐述)结论:总之,中国古代通过多元治理,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2分)主题二:

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2分)论述:人才之进退,关涉吏治之清浊,政治之得失。选好人才,就是从官员来源上确保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既体现在选官理念、选官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日益

多元,也体现在选官方法、选官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日臻完善。在选官观念和标准上,先秦世官制、战国时期军功授爵、西汉举孝廉、魏晋中正定品、隋唐分科取士,无论是血缘世袭、以功赏爵、孝行天下、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唯才是举都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

的独特社会形态、政治生态和治理状态,也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治官需要、治民需要和治国需要。在制度创立之际,为国家培育了人才,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在选官方法和制度上,历代王朝既因时而行,实行了世官、军功、察举、九品、科举等主导性选官制度;也因需而变,实行了荐举、

客卿、恩荫、捐纳等补充性选官制度;还因需而行,实行了上计、考察和考满等官员管理方式,设立御史大夫、吏部、御史台等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这些举措既澄清了吏治,提升了官员的素质,也加强了君主集权。在选官实践和经验上,强调只有先

做善人,才能成为贤才,唯有成为贤才,才能成为良吏。选官是为仕途把关,更是为政治把关,因而古代坚持将选官之权归于中央,形成以君主为核心的选官体系和官僚体制。(8分)结论:总而言之,古代选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国家通过人才选

拔、监察、管理等配套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取人有道,选官得才,实现了制度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治理了国家。(2分)【解析】据材料“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国家治理可以总结出六大方面的特点”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治理是一国根据本

国国情和时代特征,通过更新治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线,通过民族边疆治理、法治道德教化、地方适度管理等方式实现了多元共治、有效治理;据材料“华夷一家”“德法相依”“大一统与一元行政”“社会治理”等并结合所学可以拟定论题为一核引领、

多元共治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典型特征;结合所学古代史相关内容进行阐述,首先,民族融合和华夷一家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民族治理突出“因俗而治,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治理原则,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比如明廷封授藏族地区首领法王和王的称号,任用藏族上层人

士进行治理,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蒙古盟长、旗长,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这些措施推动了边疆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经验;其次,德法相依是我国

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思想和方针,比如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认为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都是统治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汉代开始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礼法结合,明清乡约教化和法律

合流,无一不体现礼与法、德与刑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特征,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今天中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参考意义;再次,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国家统一是历代统治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比如秦灭六国、西晋灭吴、前秦伐东晋、东晋北伐、隋灭陈等等都是例证,实现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治者高度重视地方行政层级划分、权力分配和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与管控,实行了郡县制、行省制、督抚制等地

方行政制度,又实施了刺史制度、台谏制度等监察制度,使行政区划有效适度,权力分配轻重相宜,官吏管控有章可依。最后,进行总结点题,总之,中国古代通过多元治理,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31.【答案】

(18分)(1)(6分)特点: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种类繁多、数目惊人;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认捐的方式;约束机制强调民主与集中并重、权利与义务结合;消极性明显。(任三点6分)(2)(8分)相似之处:通过法律制定相关规定;政府与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关注弱势群体;对民生产生重要影响。(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3)(4分)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人民分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解析】(1)据材料一18世纪的

英国“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得出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种类繁多、数目惊人;据材料一“慈善团体或机构都包括以认捐为前提的组织方式……动辄上千英镑”得出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认捐的方式;据材料一“行政监督包括……会长对慈善机构的视察等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

方式”“惩罚并不是目的……保障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会员利益不受侵犯等”得出约束机制强调民主与集中并重、权利与义务结合;据材料一“大量善款依然不可避免地被侵吞、贪污或挪用”得出消极性明显。(2)据材料一“慈善

社团或机构的规定大多数都包括惩处办法,详细又严格”等及材料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得出通过法律制定相关规定;据材料一英国的18世纪“慈善活动活跃”及材料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华慈

善总会……激发了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得出得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据材料一18世纪的英国“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材料二“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得出得出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据材料一“为英国下层民众提供服务”,材料二“慈善组织……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

当”等得出关注弱势群体;对民生产生重要影响。(3)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慈善组织……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得出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人民分享发展改革的成果;据材料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要求‘重视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得出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