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12(修改后)【武汉专题】.pdf,共(17)页,1.635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9c1a71dc939860c88080aff84208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2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春季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命题学校:命题教师:审题学校:考试时间:2022年4月15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或
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D2C12N14O16Na23Al27S32Cl35.5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年2月4日晚,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开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冬奥会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机组,与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相比更加环保B.冬奥会火种灯采用的双层玻璃能够耐酸耐碱C.冬奥会火
炬“飞扬”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外壳,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D.冬奥会采用了氢燃料电池车,实现了零污染排放,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答案:B解析:A.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机组,与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相比更加环保,减
少污染,故A正确;B.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等强碱反应,所以玻璃不能耐碱侵蚀,故B错误;C.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
属材料,故C正确;D.采用氢燃料电池车,排出物只有水,水也可以回收利用再次分解成氢,实现了CO2零排放,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故D正确。2.“侯氏制碱法”是我国化工专家候德榜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反应原理是:NaCl+H2O+NH3+CO
2=NaHCO3↓+NH4Cl。下列有关模拟“侯氏制碱法”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2ABCD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制取Na2CO3A.AB.BC.CD.D答案:C解析:A.加热NH4Cl时生成的氨气与HCl又会重新化合成NH4Cl固体
,所以一般用加热铵盐与碱的混合物来制氨气,故A错误;B.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应向溶有氨气的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故B错误;C.分离沉淀出来的NaHCO3,用过滤的方法,且该实验操作正确,故C正确;D.NaH
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需要使用坩埚,不能用烧杯加热,故D错误。3.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剧烈喷发,产生大量SO2进入大气。下列有关SO2说法错误..的是A.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可验证其漂白性B.实验室中可用浓硫酸来干燥SO2C.可用酸化的
Ba(NO3)2溶液来鉴别CO2和SO2两种气体D.葡萄酒中添加适量的SO2可起到抗氧化的作用答案:A解析:A.SO2是酸性氧化物,故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SO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变弱,红色逐渐变浅甚至消失,
是体现了SO2酸性氧化物通性,故A错误;B.浓硫酸与SO2不反应,故可以用来干燥SO2,故B正确;C.酸化的Ba(NO3)2溶液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能与酸化的Ba(NO3)2溶液反应可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而二氧化碳与酸化的Ba(NO3)2溶液不反
应而无沉淀生成,现象不同,可鉴别,故C正确;D.SO2有还原性,葡萄酒中添加适量SO2可以起到抗氧化作用,故D正确。4.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巡视车“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车的探测仪镜头中含有SiO2成分,下列有关SiO2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半
导体特性,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B.高温下SiO2能与Na2CO3固体反应生成Na2SiO3和CO2,说明硅酸酸性强于碳酸C.通过反应SiO2+2CSi+2CO↑,不能证明非金属性的强弱:C>SiD.石英、硅胶、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3答案:C解析:A.硅具有良好的半导体特性
而二氧化硅没有半导体特性,故A错误;B.该反应是在非溶液状态下进行的反应,所以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与碳酸钠的反应不能作为判断H2SiO3与H2CO3酸性强弱的依据,故B错误;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通过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可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但该反应中C是还原剂,S
i是还原产物,该反应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Si,故C正确;D.硅胶为硅酸胶体,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二者成分都不是二氧化硅,故D错误。5.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钠与水的反应:Na+2H2O=Na++H2↑+2O
H-B.用氨水吸收足量的SO2气体:2OH-+SO2=SO32-+H2OC.向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SO2:Ca2++2ClO-+SO2+H2O=CaSO3↓+2HClOD.过量Fe和稀HNO3的反应:3Fe+8H++2NO3-=3F
e2++2NO↑+4H2O答案:D解析:A.电荷不守恒,应写为:2Na+2H2O=2Na++H2↑+2OH-,故A错误;B.氨水不能拆且足量SO2应该生成HSO3−,应写为:NH3⋅H2O+SO2=NH4+
+HSO3−,故B错误;C.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SO2,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aSO4,故C错误;D.Fe过量产物生成Fe2+,稀HNO3对应的产物是NO,故D正确。6.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NO与1
1.2LO2混合后气体的分子数为NAB.2gH218O和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C.常温下,将2.7g铝片投人足量的浓硫酸中,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3NAD.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溶于水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答案:B解析:A.
标准状况下,22.4LNO物质的量为1mol,11.2L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混合后恰好反应生成1mol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存在可逆转化,所以含有的气体的分子总数应小于NA,故A错误;B.1molH218O与D2O中的中子
数分别是10mol,2.0gH218O与D2O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0.1mol,所含中子数为NA,故B正确;C.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使铝钝化,所以将2.7g铝片投人足量的浓硫酸中,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0.3NA,故C错误;4D.氯气与水反应为可逆反应,
不能进行到底,所以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溶于水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小于0.1NA,故D错误。7.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选项①②③实验结论A浓盐酸KMnO4紫色石蕊溶液氯气具有酸性、漂白性B浓硫酸蔗糖溴水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C稀硝酸N
a2SO3酸性KMnO4溶液SO2具有还原性D浓硝酸Na2CO3Na2SiO3溶液非金属性的强弱:N>C>SiA.AB.BC.CD.D答案:B解析:A.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酸
性,故A错误;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生成碳单质,又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按照装置中的实验现象能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故B正确;C.稀硝酸把Na2SO3氧化为Na2SO4,所以不能用稀硝酸和Na2SO3反应来制取S
O2,故C错误;D.浓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浓硝酸易挥发,硝酸、碳酸均可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则不能比较碳酸与硅酸的酸性强弱,也就不能比较C、Si非金属性的强弱,应在两个试管之间加装一个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装置,故D错误。8.A、B、C、D、E、F、G是短周期中原子
序数依次增大的主族元素,A、B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D、F是同主族元素且F元素原子序数是D元素原子序数的2倍,E元素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中最大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三者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B>C>DB.简单离子的半径:E
>D>CC.简单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G>FD.B、D与A均可形成含非极性键的二元化合物答案:D解析:结合分析可知:A为H,B为C,C为N,D为O,E为Na,F为S,G为Cl元素。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
定性就越强,由于非金属性O>N>C,故B、C、D三者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D>C>B,故A错误;B.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的半径:C>D>E,故B错误;C.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Cl>S,则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G<F,故C错误;
D.B、D均可以与H形成含非极性键的二元化合物,如乙烷、过氧化氢等,故D正确。59.“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下列关于三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热时,①中“封管”上部会汇
集NH4Cl固体B.加热时,②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都变为无色C.加热时,③中溶液变红,冷却后红色褪去,体现了SO2的氧化性D.三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答案:A解析:A.加热时,由于氯化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分解生成的氨气遇冷重新反应生
成氯化铵,①上部汇集了固体NH4Cl,故A正确;B.加热时氨气逸出,②中溶液颜色变为无色,冷却后氨气溶解②中又变为红色,故B错误;C.二氧化硫与有机色素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而具有漂白性,受热又分解,恢复原来颜色,所以加热时,③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变为无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故C错误;D.
可逆反应应该在同一条件下进行,题中实验分别在加热条件下和冷却后进行,不能说明它们是可逆反应,故D错误。10.由制铝工业废渣(主要含Fe、Ca、Si、Al等的氧化物)制取聚合硫酸铁铝净水剂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控制适当的反应温度并不断搅拌,有利于提高铁、
铝的浸取率B.滤渣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CaSO4C.过滤后的滤液中主要存在的阳离子有H+、Fe2+、Ca2+、Al3+D.聚合硫酸铁铝在水中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答案:C解析:A.控制适当反应温度并不断搅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充分反应,有利于提高铁、铝浸取率,故A正确
;6B.SiO2不与水和稀硫酸反应,Ca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CaSO4,所以滤渣主要是SiO2和CaSO4,故B正确;C.双氧水会将亚铁离子氧化,滤液中主要存在的阳离子没有亚铁离子,而是Fe3+,故C错误;D.聚合硫酸
铁铝可与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胶体,胶体表面积大,有吸附作用,故D正确。11.德国化学家Haber利用N2和H2在催化剂表面合成了氨气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该反应的微观历程及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如下,若用、、分别表示N2、H2、N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
→③过程,是吸热过程且只有H−H键的断裂B.③→④过程,N原子和H原子形成NH3是能量升高的过程C.由图可知E2>E1,故该工业上合成氨气的反应是吸热反应D.该合成氨的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
放的能量答案:D解析:A.②→③为N≡N键、H−H键的断裂过程,不仅仅只有H−H键的断裂,故A错误;B.③→④过程是N原子和H原子形成NH3的过程,形成化学键是放出能量,是能量降低的过程,故B错误;C.由图可知E2>E1,是能量降低的过程,所以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D.由于合成
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故D正确。12.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中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Zn−CO2电池,可把CO2转化为HCOOH(甲酸)的同
时还能对外提供电能,装置如下图所示(双极膜的阴、阳膜复合层间的H2O可解离成H+和OH−,并可分别通过阳膜和阴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7A.放电时,电极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放电时,电流由b极流向a极C.放电时,b极的电极反应为CO2+2H+−2e−
=HCOOHD.多孔钯纳米材料可增大CO2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答案:C解析:A.放电时,由分析可知,a极为负极,Zn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B.放电时,b极为正极,电流由b极流向a极,故B正确;C.放电时,b极为正极,得电子发生
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应该为为CO2+2H++2e−=HCOOH,故C错误;D.多孔钯纳米材料增大CO2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D正确。13.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某一反应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2X=3Y+ZB.tmin时,正、逆反应都不再继续进行,反应达到化学平衡C.若t=4,则0~4min内X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2mol·L−1·min−1D.tmin时,气体X的转化率约为33.3%答案:D解析:A.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物质的量减小,Y、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为反应物,
Y、Z为生成物,且△n(X):△n(Y):△n(Z)=0.8mol:1.2mol:0.4mol=2:3:1,又由于X、Y、Z都没有反应完,故为可逆反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3Y+Z,故A错误;B.tmin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但正、逆反应仍然在继续进行,是动态
平衡,故B错误;C.若t=4,则0~t的X的化学反应速率v=2.4−1.62×4mol⋅L−1⋅min−1=0.1mol⋅L−1⋅min−1,故C错误;D.tmin时,气体X的转化率2.4−1.62.4=1/3≈3
3.3%,故D正确。8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来探究“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实验序号实验温度/K有关物质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用时间/s酸性KMnO4溶液H2C
2O4溶液H2OV/mLc/mol·L−1V/mLc/mol·L−1V/mL①29320.0240.10t1②29320.0230.118③31320.0230.11t2A.实验①②探究的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实验①③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t2<
8D.实验②中,0~8s内KMnO4的平均反应速率约为8.3×10−4mol·L−1·s−1(忽略溶液体积变化)答案:B解析:A.实验①中没有另外加水,实验②中有加入水,并且使用的H2C2O4溶液的体积不等,变
量为H2C2O4的浓度,探究的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A正确;B.实验①③变量为温度和浓度,无法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③探究的才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错误;C.实验②③变量为温度,温
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时间越短,实验③比实验②的温度高,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用时间t2<8,故C正确;D.根据实验②中数据,混合前酸性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1×0.002L=0.00004mol,混合后溶液中酸性高锰酸钾的浓
度为0.00004mol0.006L=23×10−2mol⋅L−1,则0~8s内,KMnO4的化学反应速率v(KMnO4)=23×10−2mol⋅L−18s≈8.3×10−4mol⋅L−1⋅s−1,故D正确。15.标准状况下,三支体积相等的干燥试管中分别充满下列气体:
①体积比为4:1的NH3和N2混合气体;②体积比为4:1的NO2和O2混合气体;③NO2气体;将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足量水的水槽中,液面恒定后(假设试管内液体不扩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①与试管③中,溶液的体积不相等但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B.可以看到三支试管中液面
都上升,但都不能充满整个试管C.三支试管中,试管①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D.试管②与试管③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5:4答案:A解析:设试管体积都为VL,将三支体积相等的试管分别倒立于盛有足量水的水槽中
,液面恒定后,9则溶液体积:试管①中4/5VL;试管②中VL;试管③中2/3VL。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试管①中1/22.4mol·L−1;试管②中4/5×1/22.4=1/28mol·L−1;试管③中1/
22.4mol·L−1。A.试管①与试管③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但物质的量浓度相等都为1/22.4mol·L−1,故A正确;B.可以看到三支试管中液面都上升,但试管②中能充满整个试管,故B错误;C.三支试管中,试管②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为1/28mol·
L−1,故C错误;D.试管②与试管③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应为4:5,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4分)从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的性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图是硫、氮两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
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X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其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物质X为肼N2H4,其电子式为结构式为(2)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关于“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主要用于检验是否有含硫元
素的有毒物质。其反应原理之一为:Ag+H2S+O2→Ag2S+H2O(反应未配平),已知:Ag2S为一种不溶于水的灰黑色固体。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A.当银针变黑时,说明所检验的物质中可能有毒B.银针验毒时,Ag被氧化C.上述验毒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
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D.H2S在上述验毒反应中作还原剂答案:CD解析:A.当银针变黑时,说明生成Ag2S,说明所检验的物质中可能有毒,故A正确;10B.反应生成硫化银,Ag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B正确;C.反应的方程式为4Ag+2H2S+O2=2Ag2S+2H2O,氧化剂O2和还原剂Ag
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4,故C错误;D.H2S中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未发生变化,故在该反应中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故D错误。(3)已知物质Z是一种可溶性正盐能被酸性K2Cr2O7溶液氧化为Na2SO4,Cr2O72-被还原Cr3+,请写出
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Cr2O72-+3SO32-+8H+=2Cr3++3SO42-+4H2O解析:物质Z为Na2SO3,由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和配平可得到答案。(4)大苏打(Na2S
2O3)在照相、电影、纺织、化纤、造纸、皮革、农药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现欲在实验室制备大苏打,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下列选用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A.Na2S+SB.Na2SO3+SC.Na2SO3+Na2SO4D.SO2+Na2SO4答案:B解析
:A.在Na2S2O3中,S的平均价态为+2价。Na2S+S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一定在−2价与0价之间,故A错误;B.Na2SO3+S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在0价和+4价之间,可能为+2价,故B正确;C.Na2
SO3+Na2SO4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一定在+4价和+6价之间,故C错误;D.SO2+Na2SO4,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一定在+4价和+6价之间,故D错误。(5)氮的氧化物(NOx)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NH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
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当物质P与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与足量氨气能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无污染的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NH3+NO2+NO2N2+3H2O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为NO2、NO和NH3,生成物为N2和H2O,NO2中氮元素的化合
价从+4价降低到0价,则每摩尔NO2得到4mol电子,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则每摩尔NO得到2mol电子,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0价,则每摩尔NH3失去3mol电子,当NO2与NO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1:1时,根据得失电子数守恒可知,n(NH3):n(NO2):n(NO)=2:1:1,设NH3的系数为2,NO2的系数为1,NO的系数为1,根据原子守恒可知,N2的系数为2,H2O的系数为3,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
NO2+NO2N2+3H2O。(6)将32g铜与150mL一定浓度的物质Q充分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标准状况下的物质P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共11.2L。则混合气体中物质P的体积为________L(标准状况下),待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260mL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为11沉淀,则原物质Q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答案:5.612解析:设产生xmolNO2,ymolNO,结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电子得失守恒,可得方程组:x+
y=0.5mol,x+3y=3264×2,解得:x=0.25mol,y=0.25mol,则混合气体中一氧化氮的体积为5.6L;待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260mL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为沉淀,此时溶液的溶质为NaNO3,则原硝酸的总物质的量为:0.26L×5
mol·L−1+0.5mol=1.8mol,则原硝酸的物质的浓度为:1.8mol0.15L=12mol·L−1。17.(12分)(1)现有下列四个化学反应:A.Ba(OH)2⋅8H2O+2NH4Cl=BaCl2+2NH3↑+
10H2OB.4NH3+3O22N2+6H2OC.C+CO22COD.2KOH+H2SO4=K2SO4+2H2O①上述四个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符合下图所示的是______(填字母)。答案:C解析:四个反应中B、C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图像表示的是吸热反应,氨气在纯氧
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②上述四个反应中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答案:B解析:只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为原电池且一般是放热反应,故B选项的反应符合条件,
可以设计为原电池,故B正确。(2)为了验证Fe3+与Cu2+氧化性强弱,设计一个装置,下列装置中既能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答案:B解析:验证Fe3+与Cu2+氧化性强弱,原电池原理为2Fe3++Cu=2Fe2++Cu2+。A.溶
液中发生的反应为锌与氯化铁反应,不会生成铜离子,不能验证,故A错误;B.溶液中发生2Fe3++Cu=2Fe2++Cu2+,可以证明Fe3+比Cu2+氧化性强,故B正确;12C.溶液反应为浓硝酸与铜反应,不能验证,故C错误;D
.电极相同,不能形成原电池,故D错误。(3)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甲烷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该电池的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CH4−8e−+10OH−=CO32−+7H2O解析:
根据电子流向知,a电极为负极、b电极为正极,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电极为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为正极,所以a处通入甲烷为负极,甲烷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②已知甲烷与氧气完全反应时,每生成1mo
l液态水释放的能量约为400kJ。又知该甲烷燃料电池每发1kW·h电能生成225g水,则该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_______%(1kW·h=3.6×106J)。答案:72解析:甲烷与氧气完全氧化时每生成1mol液态水释放能量约400kJ,又知该甲烷燃料电池每发1
kW·h电能生成225g水,生成225g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25g18g/mol×400kJ/mol=5000kJ,则转化率为3600kJ5000kJ×100%=72%。(4)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电池相比,该电池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式为3Zn
+2K2FeO4+8H2O=3Zn(OH)2+2Fe(OH)3+4KOH。则高铁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FeO42−+3e−+4H2O=Fe(OH)3
+5OH−解析:由总反应可知:放电时,K2FeO4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Fe(OH)3,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O42−+3e−+4H2O=Fe(OH)3+5OH−。18.(13分)蕴藏在海底的大量“可燃冰”(甲烷的水合物)是一种清洁燃料,其开发
利用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课题。在一定条件下CH4(g)与H2O(g)可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13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电子式表示CH4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由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可写出其形成过程电子式。(2)在一定条件下,由一定量的CH4(g)和H2O(g)反应生成了2molCO(g)和6molH2(g)时所吸收的热量为___
_____kJ。答案:412.4解析:由图可知:每生成1molCO(g)和3molH2(g)时所吸收的热量为206.2kJ,则生成了2molCO(g)和6molH2(g)时所吸收的热量为206.2×2=412.4kJ。(3)下列措施中可以加快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是__
____________(填字母)。A.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其中充入HeB.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其中充入HeC.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其中充入H2O(g)D.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E.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容器的
体积F.其他条件不变,及时分离出生成的H2(g)答案:CE解析:A.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其中充入He,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A错误;B.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其中充入He,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C.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其中充入H2O(g),H2O(g)浓度增
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D.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D错误;E.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容器的体积,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E正确;F.其他条件不变,及时分离出生成的H2(g),化学反应速率
减慢,故F错误。(4)T℃下,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CH4(g)和1molH2O(g)发生该反应。①下列说法中能证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A.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CH4(g)的同时生成了1mol
H2O(g)B.一个H—O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键断裂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E.3v正(H2)=v逆(CH4)F.密闭容器内总压强不再变化答案:ADF解析:A.
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CH4(g)的同时生成了1molH2O(g),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正确;14B.应该为:两个H—O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键断裂,故B错误;C.气体的密度=m(混)V(混),气体的总质量不
变,体积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错误;D.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气体总质量不变,总物质的量改变,所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故D正确;E.应该为v正(H2)=3v逆(CH4),故E错误;F.由PV=nRT可知,当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总物质的量不变时,总压强不再变化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故F正确。②若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容器内
气体的压强变为起始压强的1.6倍,则达平衡时CH4(g)的转化率为________,CO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45%18.8解析:由“三段式”和PV=nRT可知结合转化率的公式可得答案。19.(16分)Ⅰ.有资料显示过量
的氨气和氯气在常温下可合成岩脑砂(主要成分为NH4Cl),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下图的装置来制备岩脑砂,请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装置A来制取实验所需的氨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NH4Cl+Ca(OH)2=ΔCaCl2+2NH3↑+2H2O解析:
依据装置A制取实验所需的NH3,装置A中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ΔCaCl2+2NH3↑+2H2O。(2)该实验中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来制取所需氯气,则装罝F中的试剂名称是___________。答案
:饱和食盐水或者..饱和氯化钠溶液解析:该实验中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取所需氯气,用饱和食盐水可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则装罝F中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或者..饱和氯化钠溶液;(3)为了使氨气和氯气在D中充分反应,请补全上述装置中仪器接口的合理连接顺序:a→d→c→____,____
←h←g←j←i←b(填仪器接口字母编号)。答案:e;f解析:A为制备氨气发生装置,用碱石灰干燥,B为制备氯气装置,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15HCl,再用浓硫酸干燥氯气,氨气和氯气在D中充分混合并反应生成NH4Cl,制取氨气的气流顺
序为adc,制取氯气的气流顺序为bijgh,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氨气从e口进,氯气从f口进,氨气和氯气会形成逆向流动,更有利于二者充分混合,同时注意确定连接顺序时,氯气气流是从右向左的,合理的连接顺序为:a→d→c→e—f←h←g←j←
i←b;(4)证明氨气和氯气反应有岩脑砂生成,需要的检验试剂中除了蒸馏水、稀HNO3、红色石蕊试纸外,还需要的主要试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氢氧
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解析:检验固体氯化铵中的铵根离子需要氢氧化钠溶液和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氯离子需要蒸馏水、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所以还需要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Ⅱ.下图为制备二氧化硫并探究二氧化硫的某些性质的部分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请回答下列问题:(5)请写出上述装置中用来制备二
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解析:由装置中信息可得。(6)打开a、关闭b,验证碳、硅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已知酸性:H2SO3>H2CO3,试管H中所装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酸性KMnO4溶液试管H中的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或者..没有完全褪色,盛有Na2SiO3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解析:打开a、关闭b,SO2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生成CO
2,要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需要把CO2通入硅酸钠溶液中,但生成的CO2中含有SO2,需要除去,所以试剂H为酸性KMnO4溶液,因此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试管H中的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或者..没有完全褪色,盛有Na2SiO3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白色沉
淀。(7)打开b、关闭a,验证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别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16滴加的溶液氯水氨水沉淀的化学式答案:解析:氯水能把SO2
氧化为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氨水能与SO2反应生成亚硫酸铵,进而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滴加的溶液氯水氨水沉淀的化学式BaSO4BaSO317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