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792.33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6765de28aac1de45a3660c5de2972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市玉林中学高2024级12月诊断性评价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华文
明起源的特点是()A.单一性B.延续性C.多元性D.先进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可知,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多地均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
源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单一性”与地图信息明显不符,排除A项;BD两项地图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2.战国时期主要变法(部分)名称部分措施吴起变法封君子孙无功者,“三世而收爵禄”申不害变法建立“循劳功,视次第”的因功行赏
制度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表中的变法运动()A.确立了郡县制B.推动了社会转型C.巩固了分封制D.维系了宗法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三世而收爵禄……循劳功,视次第……奖励军功,剥夺和
限制贵族特权”,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这些变法对于瓦解传统制度,创建新制度,推动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仅从表格,不能得出确立郡县制,排除A项;变法运动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这些变法冲击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3.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
六经,司马迁也在《史记》中首次专门为儒生列传。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地位得到提升B.官办教育开始出现C.通史体例受到推崇D.百家争鸣延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对
于儒学的推崇,A项正确;官办教育很早之前就已存在,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儒学的推崇,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实质是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据此可推知该时期()朝代宋齐陈北魏北周北齐人口数量
60040025018508001600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北方经济走向衰落C.南方社会长期动荡D.北方更具统一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
晋南北朝(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北方的北魏、北周和北齐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850万、800万和1600万,这比南方的宋、齐和陈(分别为600万、400万、250万)的人口数量要多得多。人口数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人口多的地区具备更强的资源调动和军事实力,因此北方的这些朝代在
人口上的显著优势表明它们在统一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可以推知该时期北方更具统一优势,D项正确;材料是南北朝人口统计,没有涉及经济对比,排除A项;材料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对比,没有提及北方经济如何,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南方社会动荡的情况,
排除C项。故选D项。5.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的情景。该作品()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
点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该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根据材料“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
的情景”可知,该作品可以用来研究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具有史料价值,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通过该作品不能得出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6.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
大运河的开通()A.弱化了对中原的统治B.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C.有利于北方粮食南运D.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以看出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B项正确;
隋朝大运河强化了对中原的统治,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南粮北运,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丝绸之路并没有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7.战国以后,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唐德宗时期,施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的两税法。这一变化()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抑制了土地兼
并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D.加剧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在一定程度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
也未涉及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BC项;两税法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8.下图为唐朝吴道子根据佛典所作纸本墨笔画《送子天王图》。该画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令人
神驰目眩。这一作品体现了()A.宫廷生活的雍容华贵B.市民阶层的生活情趣C.中外文化的交汇融通D.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送子天王图》是唐
朝吴道子所画,其画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其中“释迦降生”涉及的是佛教的信息,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送子天王图》,无法得出宫廷生活的雍容华贵,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市民阶层的生活情况,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汇融通,排除B项;材
料描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而非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C项。9.北宋时期,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大臣韩琦也说:“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
)者,方是好男儿。”据此可知,当时()A.科举更加公平B.理学受到官方推崇C.择偶观念改变D.文治得到大力提倡【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书中自有颜如玉……六经勤向窗前读……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者”,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文治得到大力提倡,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反映科举制更加公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文治的提倡,排除C项。故选D项。10.北宋欧阳修在描述某一历史现象时写道:“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据此判断,这一现象发生在()A.
春秋战国B.东汉末年C.唐中后期D.北宋初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并结合
所学可知,唐中后期藩镇控制广阔地域和强大军力,中央有时无力控制,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中央集权,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威胁中央,而不是方镇,排除B项;北宋初期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朝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遂将募兵制发展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出发点在于()A.应对北方边境战事B.维护社会治安稳定C提高军队作战能力D
.防止武将权力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体现的是宋朝时期荒年招兵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防止百姓落草为寇,说明的是该政策意在稳定社会治安,B项正确。募兵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统治而非应对边患,排除A项;该政策不利于军队战斗力提高,排除C项;募兵制未涉及武将权力的大小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2.墨锭是
文房四宝之一。图为金朝人使用的某一墨锭上的图案。图中女真文字内容出自《尚书》,意为“明王慎德,四夷咸宾”。这()A.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状况B.证实了科举制在北方的推广C.显示了“大定之治”的繁荣D.说明了金朝民众文化水平高【答案】A【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图为金朝人使用的某一墨锭上的图案。图中女真文字内容出自《尚书》,意为‘明王慎德,四夷咸宾’。”可知,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女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材料与科举制的推广无关,排除B项;12世纪后
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金朝民众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区的土地使用情况地区使用情况出处
嘉定县田地129.8万余亩,其中种植棉花大豆的占103.7万余亩《嘉定县志》太仓州当地大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改种棉花《太仓州志》松江府当地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农政全书》据表可知,这些地方()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纺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C.经济作物种植广泛D.棉花单
位面积产量更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中种植棉花大豆的占103.7万余亩……当地大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改种棉花”,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大部分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C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使
用情况,并不能反映纺织行业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种植面积,并不能看出单位面积产量,排除D项。故选C项。14.《四库全书》在编纂时,以佛道为“外教”,词曲为“末枝”,因而较少搜集这两类书籍,主要收录程朱学派的作品。这一做法(
)A.旨在巩固正统思想地位B.导致市民文学走向衰落C.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表明外来思想影响式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较少搜集这两类书籍,主要收录程朱学派的作品”,可以看出《四库全书》在编纂时,侧重巩固
正统思想的地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市民文学的影响,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材料侧重的是对正统思想的巩固,并不能说明外来思想影响式微,排除D项。故选A项。15.在中国古代历朝政府的户籍统计中,由于长期存在隐瞒人口的现
象,导致统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相去甚远,而这一问题到了清代前期却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主要是由于()A.统一局面形成B.赋役制度改革C.高产作物引进D.民众素养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以前,中国户籍统计中,隐瞒人口现象严重,而在清朝隐匿人口的情况得到较好的解决。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在于清朝通过摊丁入亩等赋役
制度改革,逐渐废除了人口税,无地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进而使得隐匿人口现象大大减少,B项正确;统一局面形成、高产作物引进和民众素养提高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16.徐继畬著《瀛寰志略》时收集地图42幅,除日本和琉球的地图外,其余都按西方地图原图描绘,这在当时是“大
胆的非法之举”。这体现了徐继畬()A.自强求富的理念B.盲从西方的不足C.通晓时势的学识D.正视世界的勇气【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除日本和琉球的地图外,其余都按西方地图原图描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大量使用西方原图,体现了正确认识世界,不再将自己置于
“天朝上国”的位置,勇于正视世界,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盲从西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时势,排除C项。故选D项。17.俾斯麦曾评论:“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
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他所评价的事件是()A.洋务运动B.甲午战争C.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俾斯麦对中日三十年后的国力进行了预判,认为中国只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舍本求末不得发展之要,而日本目光锐利务实求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原理,并且能够实践,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
日本必胜,中国必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俾斯麦评价的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洋务运动,A项正确;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印证了陴斯麦的预测,排除B项;戊戌变法时间在1898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清
末新政时间为1901年,排除D项。故选A项。18.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斥为“清妖”,称外国为“夷弟”“番弟”;而20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为“鬼子”。这一变化表明()A.农民
阶级封建迷信盛行B.清廷对农民运动放宽限制C.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体现了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
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说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农民阶级的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最终都被中
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相关信息,义和团运动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19.1909年许指严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中写道:“西历二千零九年,中国盛强。‘电器大王’黄震球发明各种高科技武器,带领人们打败前来侵略的西威
国……建立大同世界。”该作品()A.意在为清末新政营造舆论B.有利于白话文的使用和推广C.折射出危机下的民族自信D.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西历二千零九年,中国盛强”,可以看出
小说作者对中国未来自信,恰恰反映出当时有着严重的民族危机,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中国未来的自信,排除A项;白话文的推广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属于夸大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一系列反清民主革命的同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也积极敦促清政府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并领导了收回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矿山利权的斗争,甚至发展为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这说明()A.近代化
变革构成了时代洪流B.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分歧明显D.清王朝反动统治已名存实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20世纪初的中国,立宪派推动
改革,革命派主张革命,说明变革封建制度、推动近代化进程已经成为进步力量的共同目标,成为难以阻挡的时代潮流,A项正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运动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革命派与立宪派都推动近代
化变革,强调两者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作用,而非差异分歧,排除C项;立宪派希望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推行改革,而非推翻清政府,不能体现“清王朝反动统治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21.“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
这首民谣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张勋复辟,对应的时
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府院之争”引发的思想混乱,主要是政局动荡,排除C项;此时袁世凯已经逝世,复辟帝制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22.图为1920年《申报》刊登国产良心牌香烟的广告。该广告反映了当时民族企业的发展()
A.依赖于近代媒体的宣传B.主要集中在轻工业C.借助了群众性爱国运动D.打破了外资垄断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国产良心牌”“良心尚在,请用国货”可得出民族企业的发展借助了群众性爱国运动,C项正确;民族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近代媒体的宣传”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较,不能得出“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外资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23.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
,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国民革命的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土地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
解】根据材料“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可知,反映了1923年至1927年全国党员人数大幅增加的信息,这主要是受到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B项正确;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
于在外商企业中诞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A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排除C项;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此后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2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某次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该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图中的()A.①
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结合时间1935年可知是遵义会议,C项正确;遵义在贵州省,其余地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
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材料一2024年5月1日,中国考古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材料二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时期,龙的形象已改变了先秦华夏部族图腾式神灵的标记,综合为一种新的造型。唐时期的龙多为行龙,或走或坐或飞,动静之中蕴含着力量和刚健,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尽管起源于中国的云龙、盘龙、团龙、卧龙、潜龙、飞龙等艺术造型始终占着被崇敬的主体,但孔雀、鸵鸟、狮
子、猎豹、犀牛、羚羊、天马等这些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于中国龙图像之中。——摘编自鲁谆等《龙文化与民族精神》材料三1932年至1937年间,中国的图腾主义兴盛起来。1942年,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
图腾。“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纹。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
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闻一多认为,只有先让民众知道他们“有共同的来源”,“民族意识”才能产生,而且“知来源愈悉则民族意识愈坚固”——
摘编自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材料四2024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它们所反映的有关龙图腾的历史信息。(2)依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龙形象的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指出闻一多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闻一多撰写《伏羲考》的目的。(4)根据材料四,结合时代背景,说说龙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意义。【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历史信息:中国古代对于龙的图腾崇拜源远流长;龙
的图腾崇拜体现古代中国人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生活情况、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宗教观念、审美观念等;不同地区龙图腾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特点:多为行龙,更加刚健有力;吸纳融入异域化的图像艺术。原因: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催生昂扬进
取、刚健豪迈、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民族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和佛教等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3)观点: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帝王和国家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主张利用龙文化来增强民族意识。目的:培育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激
发爱国精神,激励全民族团结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4)历史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交融;龙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龙文化对古代中国的政治、
文化、艺术、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时期,龙文化有利于唤醒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激励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时代内涵:当前,龙文化有利于激发爱国精神,培育文化自信;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奋斗的精神力量;也有利于在国际上扩大中
国文化影响,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物都属于考古遗迹和遗物,属于实物史料。历史信息:据材料“距今约8000年”“距今约6500-5000年”“距今约4300-3900
年”得出中国古代对于龙的图腾崇拜源远流长;据材料“居于村落中央位置”“部落首领或祭司”“礼器”“陶彩绘龙纹盘”“口中衔着谷物”得出龙的图腾崇拜体现古代中国人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生活情况、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宗教
观念、审美观念等;综合三个代表性文物相关信息,可得出不同地区龙图腾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唐时期的龙多为行龙,或走或坐或飞,动静之中
蕴含着力量和刚健”得出多为行龙,更加刚健有力;据材料“孔雀、鸵鸟、狮子、猎豹、犀牛、羚羊、天马等这些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于中国龙图像之中”得出吸纳融入异域化的图像艺术。原因:据材料“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催生昂扬进取、刚健豪迈、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造就了唐朝龙刚健有力的形象;据材料“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民族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和佛教等外来文化艺术为龙的形象增添了新内容、新特点。
【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1942年中国。观点:据材料“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得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材料“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得出是帝王和国家的象征;据材料“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
本位文化”得出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据材料“只有先让民众知道他们‘有共同的来源’,‘民族意识’才能产生”得出主张利用龙文化来增强民族意识。目的:结合材料中“1942年”“只有先让民众知道他们‘有共同的来源’,‘民族意识’才能产生”相关信息,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
争时期,闻一多撰写《伏羲考》意在利用龙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精神,激励全民族团结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小问4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和当代中国。历史意义:据材料“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体现了盛唐气象”“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于中国龙图像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交融;据材料“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并结合所学可知龙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据材料“历代帝王
都说是龙的化身”“是一种祈雨仪式的道具”“隐含着陶寺先民期盼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并结合所学可知龙文化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闻一多撰写《伏羲考》的背景、目的,可知近代时期,龙文化有利于唤醒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激励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时代内涵:据材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并结合所学可知,当前,龙文化有利于激发爱国精神,培育文化自信;据材料“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
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奋斗的精神力量;据材料“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在国际上扩大中国文化影响,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26.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
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
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
—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
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材料三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
,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
化的活力。——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答案】(1)表现:人口众多;商贸发达;西南大都会。原因
: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自然条件优越;兴建水利工程;农耕经济发达;南方丝绸之路的推动;前代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或兴起较晚;技术力量薄弱;依靠西方技术;管理方式落后;采用封建
管理方式)。西南地区首创;带有近代性质(或采用机器大生产);主要生产军工产品。作用:有利于加强西南地区的国防建设;提高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的近代化水平;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开放;包容;时尚;休闲。【解析】【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
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得出人口众多;依据材料“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得出商贸发达;依据材料“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得出西南大都会。原因:从社会稳定分析,得出社会相对稳定
;从人口迁移分析,得出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从自然环境分析,得出自然条件优越;从水利工程分析,得出兴建水利工程;依据材料“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得出农耕经济发达;从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分析,得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推动;从前代奠基分析,得
出前代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从劳动人民角度分析,得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特点:依据材料“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得出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或兴起较晚;技术力量薄弱;依靠西方技术;管理方式落后;采用封建管理方式);依据材料
“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得出西南地区首创;依据材料“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得出带有近代性质(或采用机器大生产);依据材料“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得出主要生产军工产品
。作用:从国防建设分析,得出有利于加强西南地区的国防建设;依据材料“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得出提高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的近代化水平;从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从
对中国近代化影响分析,得出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关键词:依据材料表现:原因:依据材料“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得出开放;包容;时尚;休闲。27.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魏源图二《孔子改制考》图三陈独秀(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的政治主张是什么?(3)上述
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内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各是什么?分别是通过哪些相应的活动完成的?【答案】(1)《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3)器物、制度
、思想文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详解】(1)图一是魏源,其作品是《海国图志》;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2)根据所学,图二的康有为的作品,其主张是维新变化,君主立宪;(3)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器物、制
度、思想文化;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