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9)页,962.67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4def513800b629580aaef1fb63ae0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
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2.1972年出土的旟(yú)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
的实物资料。该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铸此鼎纪念。据此可知A.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B.臣属接受封地后必须铸鼎C.臣属对土地只有使用权D.师
栌触犯了周天子的权威3.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保护农民利益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4.
秦朝设“三公九卿”为中央政府组织,“九卿”中的太常掌管皇家祭祀,太仆掌管宫廷舆马,卫尉则是皇宫的卫兵司令。这反映出秦朝()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政治凸显家国同治色彩C.九卿为皇帝私人职官D.中央机构注重儒家理念5.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以外的各派
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授课、治学,而且可以入宫廷为官,如汉武帝时的名臣司马谈是黄老之言者;此外,大臣中治杂学、纵横术、阴阳学等诸子百家者不在少数。这说明()A.“尊崇儒术”并未得到贯彻执行B.各种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C.“百家争鸣”推动汉代思想解放D
.黄老学说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6.东汉末年,学者仲长统在《昌言·理乱篇》中指出,当时的豪族“连栋数百,膏田满野”,且其“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至于“琦赂宝货”“马牛羊豕”等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东汉末年()A.抑商政策的加强B.存在地方割据的隐患C.土地兼并的缓解D.人身依附
关系的松弛7.下图反映了西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文献记载的图书数量变化情况。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说明:西汉末期的数据为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结果,西晋初期的数据为当时国家藏书量,宋元嘉八年(431年)的数据为《四部目录》整理的结果。A.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开展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大一统
政治局面的形成D.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8.考古发现,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坞堡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A.军事防御意识淡化B.江南社会相对安定C庄园经济趋于封闭D.建筑规模不断
缩小9.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入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唐代后期()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D
.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10.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A.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
的有效管理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D.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11.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A.宋
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12.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
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A.偏安苟合的心态B.无为而治的思想C.避战保民的理念D.故土难离的悲情13.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丈夫妻子蒙古人秃忽赤汉人刘氏汉人王庆端蒙古人也速真氏畏兀儿人廉希宪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汉人荀氏汉人傅昱契丹人耶律氏A.不同民族的杂居B.华夏文化的扩散C.民族隔阂的消解D.民族习俗的趋同14.下面两图分别为隋朝大运河图和元朝大运河图。图中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的原因是A.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B.商品经济持续发展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5.下
图为春秋战国至清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图中变化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对中华文化发展没有贡献B.宋朝以后文化发展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C.明朝南方人才比北方人才更受统治者的青睐D.清朝江浙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开始超越中原16.明清小说塑造的草莽英雄往往出身平凡,但天赋异禀、豪爽而又善良
。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出身农民家庭,是混迹于市井之间的无赖小民,但他会为民除害,为民谋利。这样的英雄形象反映了()A.民众反对专制的诉求B.统治者维护封建纲常的需要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文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追求17.下面是两首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谣。据此可推知,明清时期
()歌名诗词赤日炎炎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迎闯王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A.经世致用成为社会主流思潮B.文学创作脱离了现实C.西方启蒙思想冲击理学权
威D.封建统治暗含着危机18.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又如,浙江定海水师镇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61.2%。这可以用来说明晚清()A.军备废弛难以抵御外侮B
.官员海洋主权意识薄弱C.沿海水军规模受到限制D.中央权力在逐渐地式微在19.《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A.打开中国市场B.掠夺中国劳动力C.向中国大量投资D.向中国大
量倾销鸦片20.导致图中1847—1853年中英贸易额(英)实际值与预期值差距的主要原因是A.天朝物产丰富B.闭关锁国政策C.自然经济的抵制D.洋务运动的兴起21.1872年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申明“翼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
,“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这说明;他开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是()A.通过经济手段维护国家利益B.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C.突破“中体西用”思想限制D.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22.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
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鸦片战争戊戌变法B.太平天国运动东南互保C.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D.甲午战争清末新政23.1898年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镇压失败。1901年清政府主动实往“新政”,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
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且更为广泛深入。这说明A.新政与戊戌变法目的一致B.新政和戊戌变法性质相向C.清政府主动发展资本主义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的追求24.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
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
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国务员的职责体现了()A.民主共和B.主权在民C.三民主义D.权力制约26.下面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时期新增注册公司数量(个)新增投资总额(元)1914年8月前146411482051914年8月—1920年272117434500A.北洋政府对发展实业的重视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
松了对华经济侵略27.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前门外的成衣铺也大为兴隆,赶制龙旗发卖,人们脑后都拖着一条辫子……后来讨逆军打进北京城,又到处可以拣到丢弃的真辫子,据说这是张勋的辫子兵为了逃
命,剪下来扔掉的。”这段记录反映了()A.清末新政的实业发展B.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蔓延C.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D.北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8.下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明: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
:“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A.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B.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C.倡导开展国民革命运动D.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29.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掀起了女权运动。在此影响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
兴办女子学校,让女子接受教育。这说明()A.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教育B.政党政治的实现增强国民参政意识C.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观念革新30.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
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是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3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土地问题的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爆发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革命形势的变化D.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32.1947年7月初,美国特使魏德迈
来华考察后,对国民党大失所望。他警告国民党政府应该立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并且强调:大中国的恢复“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这表明()A.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B.全面内战爆发不可避免C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严重D.解放战争进大决战阶段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
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33题14分,34题10分,35题16分,36题1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
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
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
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经济无法向近代转型的原因。.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上海是“一市三治”,分为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①中华全国学生救亡会⑤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②孙中山寓所⑥上海兵
工厂之江南弹药厂③共产国际领导的中俄通讯社.⑦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机器工会筹备会⑧上海商务印书馆④《新青年》编辑部⑨沪江大学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驻地⑩《星期评论》社《共产党》月刊编辑部⑪怡和打包厂上海是中共一大召开地,也是中共早期中央领导机构所在地。依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简析其原因。35.[根据地与敌后抗战]材料一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
;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
战场。——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八路军在华北战略展开的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敌后抗战的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36.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以来至
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实业救国八国联军侵华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短暂春天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