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452.082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8)页,452.08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79dd356701fd41b6d2f064745777e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高一12月份联合考试历史命题人:辽宁名校联盟试题研发中心审题人:辽宁名校联盟试题研发中心大庆铁人中学刘铁丽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湖南安乡县汤家岗遗址是一处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该遗址发现的160余座墓葬可分三类,其中甲类墓葬不足10座,随葬品数量最多,随葬品多至10至16件;乙类墓葬次之

,丙类墓葬数量最多,随葬品一般只有2至4件。由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存时期A.群居性聚落开始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已经产生C.部落间战争频繁发生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战国时期某学者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在治国理念上则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由此可

知,该思想A.代表了广大平民利益B.体现了不同思想融合C.追求精神上逍遥自由D.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3.战国年间,山东六国在不少地方“修筑城郭”,如楚有方城、燕赵等有内地长城。秦统一后,始皇下令“坏诸侯之城”“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此举措A.清除了六国反叛势力B.旨在促进驰道的修筑C.

便利了郡县制度确立D.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4.下图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某一经济措施的示意图。据此可知、此经济措施A.加剧了商品市场的动荡B.增加了百姓赋税负担C.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D.削弱了王国经济实力5.据《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步担

入吴兴余杭大辟山……区种(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菽麦”。据此可知,当时A.民族交融发展迅速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政府鼓励人口迁移D.菽麦已成主流作物6.下表描述的是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关系的唐诗。这可说明,唐代

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入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A.民族政策以安抚为主B.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管理C.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D.维护了边疆的长久和平7.唐肃宗乾元三年(7

60年),朝廷掌握的课户减至只有天宝十四(755年)的七分之一,不及总户数的40%,课口与不课口的比例是1∶6。这一状况A.导致了安史之乱发生B.引发了赋税制度改革C.源于藩镇割据的出现D.说明两税法遭到破坏8.北凉时期的飞天造型简单古拙,衣物纹褶厚重粗狂。到唐前期,飞天形象由西域神灵转变为身姿

婀娜的中原宫娥或舞女,其造型服饰更是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流行颜色。此变化主要反映了A.佛教艺术的中国化B.三教合流基本完成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政府鼓励佛教发展9.北宋建立后,“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擅赋自赡的旧格局,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央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的新体制

”。由此可知,该“新体制”A.彻底废除了节度使B.提高了文臣政治地位C.强化了三司的权力D.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10.下图所示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江墓中的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采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的原则。据此

可知,辽政权A.践行了儒家的仁政B.注重维护社会稳定C.极力发展民族经济D.全面接受了汉文化11.有学者统计,“北宋都城汴京‘大货行’或‘小货行’多达一百六十多行,人行商户高达六千四百余家”“如遇买卖,动以万数”。

这可说明,当时汴京A.普遍使用交子交易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C.商品经济发展活跃D.城乡联系日益密切12.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如赵令赫“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董仲永“幼而端谨,

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这些“好孩子”形象A.注重儿童的道德修养B.消除了门第等级观念C.旨在规范儿童的言行D.提高了儿童教育水平13.据《明史》记载:“永乐、洪熙二朝,每召内阁造膝密议,人不得与闻……批答出自御笔,

未尝委之他人也……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据此可知A.中枢决策机制完善B.内阁权力得到扩大C.六部丧失了决策权D.皇权受到严重削弱14.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方天文物理学

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此举措A.全面传播了西方科技B.开启了西学东渐先河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D.加速了传统科技衰落15.清朝实行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

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奏折制度A.消除了君臣间的矛盾B.避免了大臣专权出现C.便利了君主作出决策D.完善了官僚机构体系16.清嘉庆元年(1796年)《山阳县志》记载:西安府及同州府“包谷之兴非特……依此

为生,迩年来西同数十州县偶遇荒歉皆仰食焉”,这说明,“包谷”的种植A.缓解了当地粮食危机B.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C.促进了人口大幅增长D.改变了当地主流作物17.某西方著作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无知和骄傲一直顽固地阻碍着一

种更高文明的传播,这一屏障由于该条约而被部分推倒……(西方)最终与这个民族开始打交道了。”材料中所说“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18.太平军所到之处,常在旷地搭高台,然后鸣锣传集军民听“讲道理”。“讲道理”一

般会从太平军的纪律、民情、军情等方面人手,讲解各项政策等。这说明,太平天国A.致力于宣传宗教思想B.注重宜传发动民众C.强化了反侵略的宣传D.重视基层政权建设19.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电报总局“经营数十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据此可知,洋务运

动A.改变了落后状态B.增强了海防实力C.培养了新式人才D.有利于社会转型20.19世纪末,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第一个学会——强学会后,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如粤学会、保国会、保渐会等纷纷建立起来。这些民间团体的建立A.反映了政党

政治的兴起B.促进了新式教育的普及C.清除了维新变法的阻力D.启蒙了国人的民族意识2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多是威武、力量的象征。岭南地区,每逢春节等节庆,民间多以醒狮助兴。下图为1908年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第五期封面,一男

孩一手执狮子鬃毛,一手即将点燃爆竹,欲唤醒睡狮,该图画A.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利于激发民众救国意识C.揭示了清末“新政”的失败D.宣传了传统的社会习俗22.武昌起义后,《申报》报道称:“革命军政府招兵旗帜,应募者甚多”,以至于“革

命军所制之军服业已用罄,而应募之新兵络绎不绝,现在日夜制造犹不暇给”。这反映了A.清王朝统治已土崩瓦解B.广大农民加入反清斗争C.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D.各省份实现了和平夺权23.鲁迅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实光明得多……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

而又坏。”导致“坏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实行独裁统治B.袁世凯发起“二次革命”C.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批判D.列强加紧了对中国侵略24.下表根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整理而成。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项目1914年8月

前总计1914年8月—1920年新注册公司数146(个)272(个)資本总额约14.8(万元)约11743(万元)行业类别—纺织业和面粉业居多A.民众的投资热情高涨B.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D.内外环境有所改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后而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

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摘编自沈长云《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材料二秦朝废封建、行郡县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和创新。郡守是郡一级行政区的最高长官,本郡范围以内的民政、财政、司法等各项事务,皆在其管理范围之内。郡守由皇帝任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会被罢免。郡守以下设

有郡丞、郡尉各一人,“郡之佐吏,秦汉有丞、尉,丞以佐守,尉典武职”。郡内还有一个重要官员监御史,由御史府派出并对其实施垂直领导,是一郡之内的最高监察官。郡下设县,县的最高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下设乡、亭、里组织,里下设“什伍”。伍、什原本是军队的基层编制,商鞅变法时期把这种严

格的军事管理制度移植到地方行政体系中,伍、什既是秦国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也构成了随后普遍设置的县的基层单位。——摘编自张卓琳《秦郡县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诸侯国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郡县制推行的意义。

(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清时期,原来一直停滞不前的经济性市镇有了大的发展。据统计,与宋时相比,明清时期的经济镇增加并不多,如温州只增加了一个。但市的数量却成倍增加,如温州府,明代比宋代多15个,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了12

个。这种变化在台州就更大了。清代台州的市有154个,而宋时则只有73个,前者比后者多了81个,增加1倍多。这说明,市镇的数量已经急剧增多了。明清以前,浙东南市镇多分布在交通中心与平原要道上,而明清以后,山区海

角都有市镇分布。一些市镇离府县城市相对较远,表明它们不是州县城市的附属物,而是相对独立的乡村经济中心和社会中心,这种经济中心和社会中心的大量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孤立、分散、自给自足的传统格局,使乡村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日趋密切。——摘

编自高飞《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形态演变》材料二从江南市镇的发展来看,新增加的市镇绝大部分就是随着商品贸易和商人活动发展起来的。如吴江盛泽镇,明初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吴江志》所载2市4镇还无其名,到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间“以绫绸

为业,始称为市”。其形成完全是因丝绸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丝绸贸易所推动的。地城商人展开的商品贸易不但导致了江南广大市镇的兴起,而且持续推进着江南市镇由小到大、由兴到盛的不断发展。——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

市镇经济》(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宋代相比,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性市镇有何新发展。(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性市镇发展的原因。(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失

望,使陈独秀把目光转向西方文化,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其中这样说道:“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而在他看来标志

着近代文明成就的这三件大事,都无一例外地出自法兰西文明的创造。在陈独秀看来,西方文化是“月异日新,骎骎未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时代之道德、宗救、风俗、习惯,仍复遗僵印影,逞其余势”。因此,必须对中国传统朝廷一次彻底清算

,淘汰封建的文化观念,再造中国新的文明。陈独秀认为,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不得去此取彼。因此,他在提倡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的同时还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他说:“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陈独秀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文学的批判是激烈的甚至是过

激的,然而这种批判却又是必须的。而正是这个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化批判否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冲垮了封建孔学的一统天下,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的牢笼和禁锢,启迪了国民的思想现代意识。——摘编自陈小奖《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五四新文化

运动前期陈独秀文化哲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再造中国新文明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再造中国新文明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B【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墓葬类型及随葬

品的多少可知,汤家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现象,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聚落信息与部落间的战争,排除A、C两项;国家初始形态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以城、宫殿建筑和礼制等为特征,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2.B【解析】根据材料“性恶”“隆礼”“重法”可知,该思想是荀子的主张,体现了

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的观点无法说明代表哪个阶层的利益,且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追求精神上逍遥自由的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3.D【解析】秦统一后“堕坏城郭,决通川防”,清除了各地联系的人为障碍,有利于各地的经

济交流,从而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清除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虽然“堕坏城郭,决通川防”有利于道路建设,但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统一,排除B项;郡县制度是政治制度,与地理状况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均输”“平准”体现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这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

政收入,并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从而有利于缓解财政困难,C项正确。“均输”“平准"政策旨在平抑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物价稳定,排除A项;“均输”“平准”不属于赋税制度,与百姓赋税负担无关,排除B项;此经济举措打击的是商

人,与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无关,排除D项。5.B【解析】根据材料“河内人”“区种”可知,郭文将北方先进的耕作方法传到了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B项正确。虽然北方人移居到江南,会促进民族交融,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移民政策,排除C项;虽然材料反映了菽麦

传入江南,但不能说明是主流作物,江南主流作物仍是水稻,排除D项。6.C【解析】材料“纵横”“朝天阙”“和亲”分别体现了战争、派使者、和亲等不同的民族政策,说明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材料中有战争,不能说明以安抚为主,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民族间的交往,没有体现加强管理,

排除B项;虽然“朝天阙”“和亲”体现了和平,但不能说明和平的长短,排除D项。7.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状况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使朝廷在780年进行赋税改革,实行了两税法,B项正确。760年安史之

乱早已发生,即将结束,排除A项;材料现象是赋税制度遭到破坏的结果,且藩镇割据出现于安史之乱结束后,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租庸调制被破坏的结果,而此时两税法还没有推行,排除D项。8.A【解析】根据材料“西域神灵”“中原宫娥或舞女”可知,唐代前期飞天形象由西域转向中

原,反映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道,不能说明三教合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而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不能说明政府鼓励佛教发展,排除D项。9.D【解析】根据材料“擅赋自赡”“地方财政管理”可

知,“新体制”削弱了地方的财赋自主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宋代废除节度使,排除A项;虽然宋代文臣政治地位较高,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三司负责的是中

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无关,排除C项。1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这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B项正确。仁政体现为关爱百姓,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文化,

与发展民族经济无关,排除C项;“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说明并没有全面接受汉文化,排除D项。11.C【解析】根据材料“大货行”“小货行”“动以万数”可知,汴京不仅商品种类较多,而且贸易规模非常大,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活跃,

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使用纸币交子交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贸易的距离,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不能说明联系密切,排除D项。12.A【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妄”“端谨”可知,“好孩子

”好在能够自律、有德,体现了对儿童道德修养的注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门第等级观念,不能说明消除,且在当时封建社会下也消除不了,排除B项;“好孩子”形象是结果,而不是措施,不能说明目的,排除C项;“好孩子”形象是受到了理学教育的

结果,而不是提高了教育水平,排除D项。1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正统以后内阁由参与“密议”发展到“条旨”,内阁可以替皇帝代言,反映了内阁权力得到扩大,B项正确。内阁不是决策机构,不能说明中枢决策机制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六部衙门权力的变

化,排除C项;内阁权力虽然不断提高,但并未削弱皇权,排除D项。14.C【解析】材料反映了徐光启在修订历书时,既采取了西方科技知识也运用了中国传统历法内容,这种中西并用的举措,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C项正确。“全面”太绝对化,排除A项;虽然材料反映了西学东渐,但不能

说明是“开启”,排除B项;中国传统科技衰落并非徐光启的举措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D项。15.C【解析】根据材料“单线联系”“皇帝已经有了主意”可知,奏折制度使君主能够及时地掌握信息并作出决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臣矛盾,也不能

说明消除矛盾,排除A项;虽然奏折制度加强了皇权专制,但并不能说明避免了大臣专权,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一种文书制度,并非官僚机构,不能说明完善了官僚机构体系,排除D项。1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包谷”的种植,使

“数十州县偶遇荒歉皆仰食焉”,说明缓解了当地的粮食危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不能说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由于人多才种植包谷,而不是由于种植包谷才人口增长,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当地包谷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不能

说明改变了当地主流作物,排除D项。17.A【解析】根据材料“开始打交道”可知,材料中所说“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A项正确。B、C两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不是最早的条约,排除;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时签订的,日本不属于西方,排除。1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讲道理”有利于民众认同太平军,从而拥护太平天国,说明太平天国注重宣传发动民众,B项正确。“讲道理”可能包括宣传宗教思想,但不能说明在“致力于宣传”,排除A项;太平天国主体上是反封建的,增强的是反封建的宣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动员民

众,而不是基层政权建设,排除D项。19.D【解析】根据材料“电报”“官商称便”可知,电报已在官方和民众中得到使用,这就加速了社会信息传递,使传统社会向近代信息社会转型,D项正确。虽然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相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仍处于落后状态,排除A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海防实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也没有涉及新式人才的培养,排除C项。20.D【解析】根据材料“强”“保”可知,这些民间团体大多以富强国家为宗旨,体现了救亡图存精神,启蒙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民间团体不是政党,不能说明政党政治兴起,排除

A项;这些民间团体是政治团体,并非教育团体,不会促进新式教育普及,排除B项;“清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21.B【解析】广州《时事画报》借用岭南醒狮习俗,以燃放鞭炮震醒睡狮,实际上是要激发民众的救国意识,

B项正确。漫画重点是要“醒”,而不是政府的“腐”,排除A项;清末“新政”体现了一种新气象,而漫画与此无关,排除C项;传统的社会习俗是“醒狮”,应是生动活泼的狮子,而不是漫画中萎靡不振的狮子,排除D项。22.C【解析】根据材料“应募者甚多”“应募之新兵络绎不绝”可知,武昌起义后许多民众加入了革命军队

伍,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迅速,C项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但不能说明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加入革命军队人员的阶级属性,排除B项;虽然辛亥革命期间许多省份是和平光复,但并非是“夺权”,且“各省份”

过于绝对,排除D项。23.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渐渐坏下去”指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北洋政府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A项正确。发起“二次革命”的是革命党人,排除B项;彻底批判传统文化的是鲁迅等新文

化运动发起者,是要改变“坏下去”的状况,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由于时间不长即发生了一战,列强是暂时放松了对中国侵略,排除D项。24.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鼓励发展实业,同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也放松了经济侵略,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1914年至192

0年民族工业的大发展,D项正确。A、B两项只是局部的具体原因,不是整体上的主要原因,排除;中国近代科技虽有所进步,但并没有迅速发展,且“纺织业和面粉业”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部门,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5.(1)特点:由周天子册封建立;以保卫周王

室为目的;兼具邦国规模和地方政权双重性质。(6分)(2)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借鉴。(8分,任答四点即可)26.(1

)新发展:市的数量大幅增加;市镇分布范围扩大;一些市镇成为乡村经济中心。(6分)(2)原因:商品贸易发展的促进;白银的大量流入;地域商人活动的推动;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联系的加强。(8分,任答四点即可)27.(1)具体措施:宣扬民主和科学,传播西方文明;反对封建旧道德

,重构社会新道德;进行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6分,答新文化运动或发动思想解放运动也可得2分)(2)影响: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文化的转型;启蒙了国民的现代意识。(6分)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