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9 变异、育种和进化 含解析.docx,共(6)页,286.98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b6883b170600e702d5c90874cdc7a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能力训练九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能力训练第18页一、判断题1.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2.自然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但不一定遗传给后代。()3.无论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都会发生基
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4.用射线照射大豆种子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属于诱变育种。()5.基因突变中,若是碱基对替换,则基因数目不变;若是碱基对增添,则基因数目增加;若是碱基对缺失
,则基因数目减少。()6.自然状态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会发生基因重组。()7.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8.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9.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
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能稳定遗传。()10.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11.由未受精的卵细胞、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为单倍体。()12.抗虫小麦与
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属于杂交育种。()13.“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包含了基因工程技术。()14.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形成四倍体的过程未经
过地理隔离,因而所形成的四倍体不是新物种。()15.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16.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17.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
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二、选择题1.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C.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D.突变基因必将传递给子代个体答案:B解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A项错误。从突变1处发展到突变4处,说明结肠癌的发生是
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B项正确。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C项错误。突变基因如果发生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则有可能传递给子代个体,如果发生在体细胞增殖过程中,则一般不传递给子代个体,D项错误。2.(2020全国Ⅱ理综)关于高等植物细胞
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答案:C解析:二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其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A项正确。每个染色体组中的不同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均为非同源染色体,B项正确。有些高等植物没有性别之分,也就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C项错误。每个染色体组中的各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因,不同基因的碱基序列
是不同的,故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项正确。3.右图表示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某条染色体的基因序列发生的变化,该变化属于()A.染色体变异中的一小段染色体倒位B.染色体变异中的一小段染色体缺失C.基因突变中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倒位D.基因突变
中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缺失答案:B解析: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由于断裂,该染色体缺失了基因C和基因D,因此,该条染色体的基因序列发生变化的原因
是一小段染色体缺失。4.利用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植株培育三倍体幼苗,其途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需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在有丝分裂后期发挥作用B.②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期限C
.途径一和途径二的三倍体幼苗基因型不完全相同D.两条途径依据的生物学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①过程为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多倍体的过程,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A项错误。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之一,B项错误。途径一和途径二的三倍体幼苗基因
型不完全相同,前者基因型可能为AAA、AAa、Aaa或aaa,后者的基因型可能为AAa或Aaa,C项正确。两条途径依据的生物学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D项错误。5.利用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尝试多种育种方式,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⑥通常利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
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B.过程①②③和过程①⑤⑥所示育种方式的原理都有基因重组C.γ射线使a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D.个体AAbbC的产生意味着产生了新的物种答案:B解析:由于过程⑤为花药离体培养,该过程得不到种子,只能得到单倍体幼苗,所以
过程⑥通常利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个体,A项错误。过程①②③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过程①⑤⑥育种方式为单倍体育种,①为杂交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与
AAbb比较,AAbbC只是导入了一个外源基因,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故个体AAbbC的产生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种,D项错误。6.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
占65%、25%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约为()A.45.7%B.76.5%C.79.6%D.84%答案:C解析:假
设该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在第一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数依次为65、25和10。若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绿色个体数为65×(1+10%)=71.5,浅褐色个体数为25,褐色个体数为1
0×(1-10%)=9,AA的基因型频率=71.5/(71.5+25+9)×100%,Aa的基因型频率=25/(71.5+25+9)×100%,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79.6%。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导致种群基
因频率改变,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当某瓢虫种群数量剧减时,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加C.在某农作物选择育种过程中,其种群基因频率可发生定向改变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没有新物种形成就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只要发生种群基
因频率改变,生物就会发生进化,但是有可能没有新物种的形成,D项错误。三、非选择题8.(2020全国Ⅲ理综)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
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
是(答出两点即可)。(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答出一点即可)。(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
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答案:(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42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2)秋水仙素处理(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
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解析:(1)由题图可知,杂种一是由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两种植物杂交得到的,虽然杂种一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物种,即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无法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故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由题图可知,杂种二的体细胞中
含有3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普通小麦是由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故普通小麦体细胞中含有42条染色体。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等。(2)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的人工方法有用秋水仙素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3)根据试题要求,应设计杂交育种方案获得纯合的抗病抗倒伏小麦,因为只有纯合子才能稳定遗传。杂交实验方案:甲、乙两个品种杂交获得F1,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的植株。9.(2018天津理综)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可用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诱导处理。(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区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
数。下表分别为幼苗Ⅰ中的甲株和幼苗Ⅱ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幼苗计数项目细胞周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甲株细胞数x1x2x3x4x5细胞染色体数——y2y—乙株细胞染色体数——2y4y—可以利用表中数值和,比较甲株细胞周
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中,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答案:(1)秋水仙素(或低温)(2)分生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x1x2+x3+x4+x5(3
)解析:(1)染色体加倍常用的诱导方法有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处理。(2)此实验中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出现重叠可能是解离不充分,也可能是压片不充分所致。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包括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可以用各时期的细胞数来比较各时期长短。(3)由甲株中期染色体数为y推
知,诱导前正常染色体数为y,诱导后染色体数在后期加倍,但因无纺锤体,染色体在末期不再减半,然后按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曲线绘制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
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