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沧州市四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共(10)页,29.91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90d032c60035b79e9b088fae0df60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到第七单元。一、现代文阅
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建基于农业文明,它有一套完整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随着近现代以来西方思想的入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知识
体系日趋解体,但新的知识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这就使中国乡村遭受贫穷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危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但乡村所遭受的破坏和面临的危机依然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形下,乡村建设既不能回到传统农业文明时代,更不能走西方现代化
“去乡村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乡村知识体系,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守住传统乡村知识根脉,这是乡村精神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的关键。节日、村史、文物、传说等传统记忆需要保留、整理、坚守、发扬,否则乡村精神建设就失去了可靠的载体。随着
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现代性的知识被带到乡村,如法治、科技、文学、艺术等,对乡村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高度重视和系统整理,并实行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应该承认,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但要以西方现代
化为模板也是行不通的,这就需从传统道德伦理中吸收有益的资源与启示,进行新时代的道德伦理重建。目前,中国乡村思想文化更为丰富复杂,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精英与民间、国家与地域、表层与深层等多种文化的混杂与融合,其间既有主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但也充斥着各种非主流的杂音。基于此,我
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思想文化,学习借鉴西方思想文化时,不能进行空对空的理论阐述,而是要历史、现实地观照,特别是结合乡村实践进行取舍、融会、创新,从而淬炼出新时代的乡村精神。以乡村的场域文化
为例,中国乡村是以家户、家族、邻里、组队等为组织结构的,许多公共空间都有文化精神的聚结之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乡村就是一个难以分舍的场域,这也是为什的么每年春节,在外的中国人会以一种飞禽跨越千里返巢的本能方式回到长辈住所。如今,中国乡村这样的公共场域及其吸引力越来越弱,虽然也
有院落自治、农民书屋、广场歌舞等,但它们都还没有真正起到凝心聚力、提振公共精神的作用,这是今后需要积极推进和努力创新的方向。乡村精神的重建是一个复杂漫长过程、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超越性过程。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重建的乡村精神,不仅拥有传统文
化资源的保障,而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从而使之更具有鲜明的现代精神。(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乡村精神重建》)材料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三农”工
作的着力点,科学地衔接了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的深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靠钢筋水泥形式上
的堆砌,而是重在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践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
一,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可须臾偏离的“道路标线”和“指示牌”,也是鉴别各地建
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质量和成色的“试金石”。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增量投入,应突出“两化”和“两山”理念。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所要求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应当便利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防止将高维护成本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照搬到农村。
在脱贫攻坚巩固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盘活存量资产和沉没成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兼顾。因此,要依靠深化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和探索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资源为载体的空间资源价值
深化,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的财产性收益来源,逐步构筑起安全可控、以国家资源主权和本国货币为锚定物的货币和金融体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关照好“下乡”群体和本地村民的差异化需求。客观上,那些主动“下乡”的城市高收入群体与当地村民对乡村形态和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望,
对农村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对基层社区治理也有着不同的偏好。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回避这些差异,尤其要着力避免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之间的治理冲突和摩擦。在治理机制上,要使不同群体和谐地践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
要广泛动员基层群众力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探索构建“上下结合—高效推动”的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体系,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摘编自逯浩温铁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A.能否守住传统节日、村史、文物、传说等传统记忆对我们重建乡村精神至关重要,决定了我国乡村精神建设的成败。B.为了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重建乡村精神必须彻底回归中国传统,而不是借鉴西方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经验。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既
能为乡村建设指明方向,也能用以鉴别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质量和成色。D.如果城市“下乡”群体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和本地居民之间就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乡村就能实现文明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今的农民书屋、广场歌舞等乡村公共场域还没有起到凝心聚力、提振公共精神的作用,所以中国乡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弱。B.重建乡村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C.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当
将重点放在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上,而不是只注重改变乡村的外在形态。D.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因地制宜,不能将高维护成本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完全照搬到农村。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使用“飞禽跨越千
里返巢”的比喻,论证了乡村具有“聚结之意”这一观点。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思想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时,使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C.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D.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材料一
和材料二都论述了乡村建设,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怎样建立新的乡村知识体系,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行
散记雪松1人心也许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千里戈壁,遥无人烟。我们幽灵一般的潜行惊动了什么——没有褪尽黑暗的碎石块,被荒寂收走灵魂的枯草、拴在火车尾部的异乡的太阳。这天地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从拥挤到日渐稀疏的车厢里,我们停止了那属于庭院花露的闲聊——
那种闲聊的气质来自中原。我们安静下来,不由自主,似乎受到逼迫。2列车驶过长安的时候,在进入河西走廊之后,汉语中我只找到三个词组可以状物:戈壁上弥漫的荒凉、天地间倒悬的空寂和对于人的怀念。3祁连山的身影映入车窗的时候,我在内心里惊叫出
来——这就是祁连吗?这就是在中学课本上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吗?它一点也不高大,也没有呼啸之声,它只是顺着列车西行的方向逶迤着,远远望去一脉黑皴皴的模糊。似乎没有主峰,只有参差错落的山脊。4天又亮了,①车窗外的光亮寒冷着,逐渐强大起来。不会轻易地有树,因为不会轻易地有村落。而一旦看见树,哪
怕几棵萧疏瘦弱的小树,就会看见哪怕是只有几间房子的小村落蹲在树下。树和村落之间有着那么宝贵、那么让人感动的相依为命。有了那几棵树(尽管还没有返青),那干瘪的、仿佛被这个世界遗忘了的寂寞的小村落;就有了一丝生气、一丝活泼,就有男女出出进进,就
有了一些鸟鸣叫出的乐音……我的眼睛盯着偶有的树和村落不放,直到看不见。寥廓的黎明中,天蓝得让人晕眩,眼光中没有一丝杂质。黎明刚过,阳光就把眼睛刺得有些麻辣的痛。5在由酒泉向航天城行驶的途中,我们有过一次紧急的停车,因为看见了水—
-在年平均降水10毫米的河西走廊看见水,全车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明晃晃的溺河自祁连山的方向向北流淌,注入内蒙境内的湖泊——黑海。河水并不浩大,河床也很浅,然而那河水却有着惊人的魅力:②它清得发蓝,有着
玛瑙的幽深。白色的浪花像玉一样纯洁、剔透。掬一捧在唇边,那种含着绝域之气的冰凉,立刻将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仿若自己已净身离开尘世。我向当地的朋友询问河的源头,他的手指向河水流来的方向,并说出祁连山的名字。在这里已看不见祁连山的身影,看不见被我忽略了的山峰上隐隐的白色——
那常年不化的积雪。看着溺河水在沙砾碎石间顽强地流淌,以一种无可拂逆的力量一直向北、纵贯甘肃全境,我似乎明白了祁连山的静默和深沉——大山就是大山,大山的力量在于,它总是在无言中长久地对大地产生深刻的庇佑。6对于树亲近的渴望再次强烈起来。我们弃车步行去拥抱远处一小片林地,仿佛它是在劫难中残
存下来的,像一个孤儿。这里集中地立着几棵柳树、槐树、沙枣树,还有几棵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它们从少年课本的记忆里退回到真实的存在——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一种珍惜的兄弟般的情感。然而,它们是干灰枯黄的。时值四月末,在我的家乡
早已是翠影婆娑的树,在这里,在它们憔悴的树于和枝柯上,却看不见一点绿的迹象。天空没有风,蓝天下白杨细瘦的枝干手臂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仿佛仍受着惊吓,仿佛那一场又一场裹着沙石的狂风并没有远去、消失。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它们并没有死,它们会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干渴里一点点地活过来。春秋一度又一度
,它们就是这么做的。我徘徊在每一棵树前,我听到了那来自树干内部的努力之声——艰难然而顽强地发出绿来。7胡杨,又名异叶杨,胡桐。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青海、新疆。它的名字,是和最为干旱恶劣的生存环境
联系在一起的。置身戈壁荒滩里的胡杨林中,我被它的顽强彻底震撼了。我不能想象它如何生存下来,据说,胡杨能生长千年,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它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看见它,就有一种拜谒的感觉。③胡杨是不能“成材”的。它扭曲的枝干弥漫着一种恐怖
、惨烈的气氛——经历无数同狂风砾石的搏斗,它痛苦的肢体留在蓝天下,每一枝每一叶,都留下了它不屈挣扎的痕迹。没有一种树能像胡杨一样,成为卓越的精神生命的象征。面对胡杨林,我重温了久已不在心中的尊敬的情感。8清明刚过,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里一座座墓碑前,还摆放着花圈,没有褪色的花
束和祭奠的酒杯。它们从千里万里四面八方被一颗颗思念的心带到这荒凉的戈壁深处。在墓园的不远处,是高耸入云的卫星发射架、蓝天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梦想。航天城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建设,第一代航天人是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将军和士兵,他们一头扎进茫
茫戈壁深处,隐姓埋名,消失在千古荒凉里,许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关山万里,有许多人长眠在这里,因为无法把遗体运回家乡,甚至有许多战士的家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长眠在此。俯看着一块块石砌的墓碑
,这里有许多名字,有将军、士兵、工程师、炊事员、卫生员——这些名字我都不熟悉。然而,在这偏远荒漠里,这些陌生的名字却异常地亲切和温暖,因为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地方,在梦中的故乡,他们的亲人仍年复一年地守候着他们的讯息。而
在那一块又一块没有花束,没有酒杯的墓碑前,我停下来——这些万里征战,再未回过故乡的战士,也许连思念他们的亲人也已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这万里之外的过客,替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吧!9我徜徉在深夜的星空下,独自了望长天。我不思念什么,
我什么也不能想。千里万里,人与人、人与故事,似曾相识,再难相逢。这是一块属于“告别”的土地,在这里的告别,仿佛重回了远古年代的传奇。④大呼一声,万里广漠,我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能传多远?两行热泪,不知哭向谁。我仿佛也在同自己“告别”。(节选自《散文选刊》)6.下列对
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安静下来”“似乎受到逼迫”是受到进入西部后看到的荒凉、空寂和人迹罕见的戈壁景色的影响。B.作者没有看到中学课本中“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内心发出惊叫,感觉受到了
欺骗。C.在河西走廊看到水让作者感到惊喜,那纯洁、剔透,那顽强不可拂逆的流淌的水令作者心生感触。D.作者对墓碑上的将军,士兵、工程师、卫生员等人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们的精神让作者心生敬佩。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
①中“光亮寒冷着”,将描写触觉的词用来写视觉的“光亮”,突出其冷的凛冽。B.句子②中“玛瑙”一词,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溺河河水的清澈碧绿,魅力惊人。C.句子③中的引号表示否定讽刺,胡杨在与狂风砾石的搏斗中扭曲了枝干,无
法成材。D.句子④写“我”的大呼一声不知能够传出多远,但依然能够体现“我”的敬仰之情。8.作者说“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西行·奉献·崇敬;乙组提出一个关
键词: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
下之心,不可。”(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其得贤也,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节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材料二:景公问于晏子曰
:“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好色无别。辟若此,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下.贤以身。管仲,君之贼者也。知其能足以安国济功,故迎之于鲁郊,自御,礼之于庙。异日,君过.于康庄,闻宁戚歌,止车而听之,则贤人之风也,举以为大田。先君见
贤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今君闻先君之过,而不能明其大节。桓公之霸也,君奚疑焉?”(节选自《晏子春秋》)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君A见贤不留B使能C不怠D是以内政E则民怀之F征伐G则诸侯H畏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授予官职,与《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中的“除”意思不同。B.唯才是举,即“唯举才”,与《劝学》中的“蚓
无爪牙之利”句式不同。C.下,谦辞,降低身份交往,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意思相同。D.过,经过,与《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中的“过”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出身高贵,乃相门之后,从小机智敏锐
,有权术计谋,但因品行学业不优秀而不被时人看好。B.曹操拒绝程昱杀死刘备的建议,不是因为他爱惜刘备是个人才,而是不想因杀死刘备而失去人心。C.曹操认为,自古以来使王业中兴的君主都很幸运地遇到了贤才,并与其一同治理国家。D.晏子认为,景公只听到了桓公过失,却没
有了解他的大节,对桓公称霸诸侯不应该有任何怀疑。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辟若此,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14.曹操和齐桓公能成为一方霸主,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两人分别
是如何做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的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小题。游东田①戚戚苦无悰②,携手共行乐。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菌阁④。远树暧阡阡⑤,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
酒,还望青山郭。【注】①东田:当时建康的游览胜地,位于台城与钟山、青龙山、秦淮河之间,中有雀湖,风景秀美,齐武帝时文惠太子在此建有华丽的馆阁。②悰:快乐。③陟:登。④菌阁:华美的楼阁。⑤阡阡:同“芊芊”,茂盛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A.“戚戚”两句写诗人因为内心不乐而携手友人游览东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B.“远树”两句中叠词运用精当,描绘了远方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烟霭迷蒙的美丽景象。C.“鱼戏”两句中,“鱼戏”对“鸟散”,“新荷
动”对“余花落”,对仗工整,有唐律风致。D.全诗起首直白,直抒胸臆;中间写景层次清晰,错落有致;结尾平实,但余味深长。16.这首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运用了“鱼”“鸟”两个意象,但目的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
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3)“明月”这一意象常常被诗人用作背景来创造意境,或描写环境,或烘托心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露是“二十四节气”,表达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白露节气一到,意味着署热渐渐消去,天气也转向凉爽,正所谓“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甲)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白色,这和古人对
自然颜色的仔细观察①;二是根据古人的阴阳五行思想,五行的“金”对应五方的“西”、四季的“秋”、五色的的的“白”,故称秋露为白露。白露,触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他们或恋秋,或悲秋,或赞秋。《诗经·蒹葭》是白露在文学作品中最经典的表达,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思慕贤
人的多重意蕴。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露的寒凉与故乡的温暖融为一体,从而表达诗人怀乡思人的深厚感情。白露,(乙)。正所谓“白露节,棉花地里不得歇”“白露打枣,秋分卸梨”“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白露下南瓜,立冬卧白菜”……白露前后,棉花、枣子、核桃、南瓜等都已
经成熟,是收获的最佳时间。谷子满仓,瓜果飘香,田间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欢乐。白露,是农忙的时节。“白露节到,牛驴上套”“白露种葱,寒露种蒜”……白露一到,勤劳的人民就.开始翻耕土地,种植冬小麦、大葱等作物,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②的景
象。“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现在种下的是种子,来年收获的是希望和幸福。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8个字。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1.文中多处引用了与白露相关的谚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就”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B.外面的栏杆是生铁铸就的,不容易拆掉。C
.敌人抵挡不住我军的进攻,只能束手就擒。D.战士们刚卸下行李,就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人没有理想不行,虽然理想有大有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的理想;“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辛弃疾的理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的理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开始。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