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共(10)页,139.56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dbe0f80e876ee16b66ff3542cdbb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料不啼清泪长啼血”的稼轩词确是这位爱国词人________的结晶。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的事实,(),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
,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________的爱国之情志。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的词中滋润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辛弃疾的词,既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吟风赏月花情柳态,而是字字揪心,句句沁血。一部《稼轩词》,给后人展示的是一代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血泪控诉,其中强大的爱国豪情自是感人肺腑、________。难怪我们今天读
其词,似乎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________的形象。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满腔热血矢志不渝动人心弦望眼欲穿B.满腹经纶功败垂成动人心弦望穿秋水C.
满腹经纶矢志不渝沁人心脾望穿秋水D.满腔热血功败垂成沁人心脾望眼欲穿解析:“满腔热血”形容情绪激昂,充满着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政治才能或很有才学。根据文意,“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强调词人的爱国热情,故选“满腔热血”。“矢志不
渝”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根据语境,应选“矢志不渝”。“动人心弦”指激动人心;非常动人。“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
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根据语境,应选“动人心弦”。“望眼欲穿”指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望穿秋水”指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两者都可形容辛弃疾对抗金报国的期盼,故两词放在此处均可。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辛词影响的刘
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B.辛词影响了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C.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D.影响了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
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辛词解析:由括号前的“……的事实”的句式和后面的括号后“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可知,括号内的句子应是“……的……”的句式,据此可排除A、B项;再分析C、D项可知,C项突出的是“影响”,D项突出的是“辛词”,而能够
说明辛弃疾的功绩的应该是“影响”,据此可排除D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的词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B.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在词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C
.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滋润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D.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在辛弃疾的词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解析:画线句中,“辛弃疾的词中”和“作为南宋词坛豪
放派的一代宗师”中途易辙,“滋润了”和“沉痛感叹”“愤慨”搭配不当。A项,没有改正前一处语病;C项,没有改正后一处语病;D项,主语残缺。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①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
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党怀英同时师事亳州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②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③和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④二十一岁起兵抗金,并曾率领五十多
人于万军之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⑤当时的南宋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⑥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不算多见。A.①
③④⑥⑤②B.③④⑤⑥①②C.④⑥③⑤②①D.③④⑥⑤②①解析:本题为客观题,可先分析选项,比较①③④哪个应该作为首句,③中说辛弃疾“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有开启话题的作用,应作为首句,可排除A、C两项。再看B、D两项,⑤中有“也是”一词,应
放在第⑥句后,因此选D。(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5~6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
鍪:头盔。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B.“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相同,都是指中原地区。C.“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D.下片中词人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功绩,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解析:“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错,抒发的是
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6.“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②这样写化繁为简,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年少的孙权统帅着带着头盔的万千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更显其英姿飒爽,勇
猛无敌,智勇双全。解析:从题干信息看,本题考查的是手法及其作用。结合注释看,“兜銮”是头盔的意思,代指戴着头盔的士兵,是借代的手法。作者借用“兜銮”一词刻画了年少孙权带领士兵英勇作战、勇猛杀敌的形象,这样写更显生动、形象。(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
成7~8题。临江仙辛弃疾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卷帘芳桂散余香”
写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B.“枯荷难睡鸭”两句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C.“罗巾”句是说泪水打湿丝帕,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D.旧时的欢乐常现于
“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理解不当,应是疏雨打枯荷发出的声音。8.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情的?答:(1)表现了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
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2)①通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伤感;②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③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的词语直抒胸臆。解析:从题干信息看,本题考查情感
和手法两个方面。总体上,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思念远方之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开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通过细节描写,主人公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一句描写了荷叶
枯萎,疏雨落枯荷发出的声音,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的场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词中“无意绪”“却思量”更是直接表露的自己的内心世界,属于直抒胸臆。组织答案时先回答情感,再点出手法和作用。(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
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②。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
当的一项是(D)A.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B.上片“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C.下片“人散后”三句,描写词人月下试弹的琴
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D.下片“不如”两句,借“南风解愠”的典故,重在劝勉友人多做有益百姓的事。解析:重在抒发自己虽不被朝廷重用,但仍心念百姓,而不是重在劝勉友人。10.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答: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
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希望友人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解析:本题
考查的是思想内容。下片中诗人于月明人散之际试弹一曲,触动了自己不为世用的孤愤,与嵇康的《幽愤》深有同感。旋即反思不如把此琴还给友人,让他弦歌于广众,由己及人,由小我上升到大我。11.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
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辛弃疾的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①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
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著有《稼轩长短句》。②22岁的辛弃疾率众两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
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后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③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④他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境界。人物简介:辛弃疾(1
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曾参加起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其词豪放,抒写爱国热情。著有《稼轩长短句》。人物评价:他文武双全、文才盖世,被人称为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12.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辛弃疾不被朝廷重用的原因。不超过30字。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选自《宋史》)答:个人原因:为人刚直,不擅迎合。朝廷原因:软弱议和,不纳直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和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时,需要紧扣“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及“持论劲直,
不为迎合”,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分别作答。参考译文:乾道六年,孝宗召大臣们在延和殿讨论军政事宜。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
硬而直露,不迎合他人。(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逆顺的道理、消长的形势、战术的长短、地形的要害,陈述得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刚和金讲和,(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