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7)页,1.415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45d0452fbddfdaaaf20c238f9d39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一历史2024.0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1.新石
器时代晚期的浙江良渚遗址出土了黑陶、彩陶、石斧、石镰、铜矛和铜戈等,这体现了()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B.早期国家管理机构的不断完善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生产工具和冶金技艺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地区出现了黑陶、彩陶、石斧、石镰、铜矛和铜戈等器物,多种类型的器物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有所发展,而铜矛、铜戈的出现意味着冶金技术有一定进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畜牧产品,因此无法断
定当时出现了畜牧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列举国家管理机构,因此无法得出当时国家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仅列举了良渚文化,无法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初年,周成王
授予齐国征伐小国之权。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大国不经授权兼并小国成为常态。这反映了当时()A.思想文化空前活跃B.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
范围为周朝(中国)。西周初年,分封体制运行有序,周天子能够有效号令诸侯,但是在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不听号令,擅自征伐小国,这反映了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周天子权威消失
殆尽表述绝对,排除B项;大诸侯国擅自征伐小诸侯国与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秦简《戍律》记载,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旨在()A.保障农业生产时间B.体现儒家仁爱思想C.提高基层管理效率D.制定严苛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
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因此秦朝《戍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时
间,A项正确;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不允许同时征发同一家庭的男丁并非出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排除B项;《戍律》相关记载和基层管理效率提升并无关系,排除C项;不允许同时征发同一家庭的男丁,说明当时的法律并非严苛,而且仅仅从《戍律》一
部法律不能看出整个法律体系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4.图1、图2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可以印证当时()A.民族关系双向互动B.绘画体裁的多种多样C.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D.戍边军民的鱼水之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甘肃位于西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少数民族活动区域,从墓室砖画可以看出,甘肃地区已经出现了农耕,同时汉族妇女在制作烙饼,而烙饼是少数民族的食物。这说明当时甘肃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
在双向互动,A项正确;材料绘画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场景,比较单一,排除B项;通过绘画内容并不能看出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程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军民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盂兰盆经》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及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这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内涵相契合。这体现了()A.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B.佛教已成为当时主流思想C.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思想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晋的佛教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孝文化相契合,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D
项正确;唐朝时三教并行局面形成,排除A项;当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学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排除C项。故选D项。6.唐太宗下令停建洛阳乾元殿,两次释放宫女,并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应有田三十亩。这表明他()A
励精图治,开创盛世B.选贤任能,虚怀纳谏C.以民为本,休养生息D.政治清明,对外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唐太宗这些举措,有利于
减轻人民负担,是以民为本,休养生息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的这些举措,不能体现出励精图治开创盛世,排除A项;材料中的唐太宗的举措没有体现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排除B项;材料中唐太宗的这些举措无法证明他统治时期政
治清明,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7.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试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成绩,改变了用人制度,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选官范围扩大了,并未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C项;科举制以考试能力为标准,考试内容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不利于科技
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8.宋代地方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四司互相牵制,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这旨在()A.强化中央集权B.提升行政效率C.增加财政收入D.防范武官干政.的【答案】A【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帅、漕、宪、仓四司……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四司互相牵制”可知,宋代的地方机构这样设置,是
分化事权,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样的分权和相互牵制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的分权制衡,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帅、漕、宪、仓四司长官是否是武官并未言明,无法得出防范武官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A项。9.南宋时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大米到农村集市上交易香烛、油盐、椒姜等,当地米店则将买来的大米运到临安府等地出售,并购买货物返回农村集市卖出。这反映了当时()A.纸币使用的普及B.自然经济的解体C.城市生活的丰富D.基层市场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农村地区的集市扮演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角色,一方面将农产品转运到城市,另一方面将城市的手工业产品和日用品转运到农村,这是基层市场发展的表现,D项
正确;A项错在“普及”,而且从材料来看,当时农村集市存在以物易物的情况,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城市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
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丈夫妻子汉人汪惟正契丹人耶律昼锦汉人王均契丹人耶律氏契丹人耶律希亮汉人何氏契丹人耶律楷汉人王氏A.民族交融的凸显B.民族习俗的趋同C.华夏文化的扩散D.民族隔阂的消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契丹人与汉人通婚情况比较多,说明民族交融凸显,A项正确;当时民族习俗相互借鉴而不是趋同,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华夏文化向外扩散的现象,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契
丹人与汉人的通婚情况,排除C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隔阂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表体现了明朝()区域明朝的边疆治理措施蒙古1571年“俺答封贡”,设立榷场。西藏封授僧俗首领,设置政、军机构,开设茶马互市。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
部首领封授官号。A.加强西南管理B.重视边境贸易C.推行因俗而治D.促进疆域拓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边疆治理措施由互市贸
易、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主要是蒙古、西藏、东北,并未提到西南,排除A项;明朝针对东北的治理措施无法体现边境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的边疆治理措施并未促进疆域拓展,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及人口数据(部分)。据表推知,当时()时
间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顺治七年(1650年)约6亿亩约1-1.5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约12.10亿亩约4.1亿A.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人地矛盾渐趋紧张C.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D.财政收入日益萎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
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从1650年至1850年,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都在增加,但是人口增幅远远超过土地增幅,这意味着人均土地面积在减
少,人地矛盾渐趋紧张,B项正确;通过人口数据和土地数据并不能看出当时农业经营方式,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但是这与材料提供的数据并无关联,排除C项;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增加,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税源,因此财政收入并非日益萎缩,排除D项。故选B项。13.
康熙下令中央政府重新辑刊《朱子全书》,并亲自到山东曲阜向孔子“行三跪九叩礼”,还亲行耕籍礼以示“重农务耕”。以上举措旨在()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巩固儒学正统地位C.回应清初进步思潮D.强化小农经济主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朝皇帝康熙重视儒家思想和重视农业,说明其加强思想控制和社会稳定,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A项正确;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无法体现材料中“重农务耕”,排除B项;康熙帝的做法与进步思潮无
关,排除C项;强化小农经济主体只能反映材料中“重农务耕”,无法体现对儒家思想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图所示著作是鸦片战争后福建布政使徐继畲所撰,该书()A.确立近代国家意识B.开阔人们国际视野C.保障福建海防建设
D.追求民主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而徐继畲所撰的《瀛寰志
略》图文并茂的介绍了世界地理情况,传播了地圆学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B项正确;《瀛寰志略》的出版并不能确立近代国家意识,排除A项;《瀛寰志略》是一本世界地理著作,其不能保障福建海防建设,排除C项
;作为地理著作,该书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没有追求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写道: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以下史实可用于印证该观点的是()A.洋务运动的开展B.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C.清末新政的施行D.《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
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把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开展是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实施是清政府挽救统治的努力,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6.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事件使用
了“革命”(revolution)、“起义”(insurrection)等词,同年11月却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在北京》等文章。由此推知,《泰晤士报》()A.秉持客观中立态度B.维护英
国在华利益C.支持民主革命用意D.阻止中华民国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英国的《泰晤士报》对武昌起义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在武昌起义
后英国《泰晤士报》曾经短暂的站在革命的立场上,但是后来却有站到了袁世凯的一边,其原因是,支持袁世凯更符合英国的利益,所以这种行为是维护英国在华利益,B项正确;从《泰晤士报》的这种变化上看,他们的立场始终以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为主,所以不能秉持客观中立态度,排除A项;据“11月却发表了
《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在北京》等文章”可知,英国《泰晤士报》并非支持民主革命,排除C项;仅是几篇文章,无法阻止中华民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华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暂行新刑律》,全面删除涉及
帝制和亲属礼教条文;1914年颁布《补充条例》十五条,礼教条文回潮;1915年颁布《修正刑法草案》以恢复礼教为要旨,重新规定亲属条文的范围。这反映了()A.礼教与法治的争论B.立宪与保皇的较量C.共和与专制的博弈D.
民主与科学的弘扬【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民国初期,围绕传统礼教条文
,反复删减恢复,说明当时存在维护共和与袁世凯复辟帝制之间的斗争,C项正确;礼教与法治的争论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不存在“立宪与保皇的较量”,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18.
1920年《共产党》月刊第1期《短言》:“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向于崩溃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据此可知,《短言》()A.阐明中国革命方向B.开辟中国革命道路C.倡导产业革
命模式D.构建中共话语体系【答案】A的【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苏俄社会主义的先进,说明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向,学习苏俄社会主义道路,阐明了中国
革命方向,A项正确;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资本主义和苏俄社会主义,并未提到产业革命模式,排除C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19.
1930年春,闽西苏区共有69个区、597个乡召开工农民主代表大会,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这反映了苏区民主政权建设()A.实行民主集中制度B.打破了国民党封锁C.适应国民革命需要D.凝
聚群众革命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193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苏区进行民主选举,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有利于赢得工农对苏区的支
持,凝聚群众革命力量,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集中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苏区的民主探索,与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关系不大,排除B项;1927年国民革命已经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表《申报》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的检索统计(部分)
。据表可知,当时中国()词语年份条目数量中华民族1919年前30条1920-1924年68条1925年81条1928年183条1939年372条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C.报刊杂志的盛行D.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
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1939(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大幅增加,这表明,有更多的人认同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了,B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会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产生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报刊杂志的盛行无法改变“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排除C项;到1939年为止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2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探索,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
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这旨在()A.践行对日持久作战方针B.提高八路军的军事实力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实行实行民主选举,这样做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也就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实行民主选举不是践行对日的持久作战方针,排除A项;实行民主选举,主要是为了调动坚持抗战的其他力量,与提高八路军
的战斗了关系不大,排除B项;实行民主选举是一种政治举措,无法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2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对敌宣传手段,如阵前喊话、电台广播宣传、投送传单和刷帖标语等。这有利于()
A.实现生产的恢复发展B.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进程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D.赢得对国民党绝对优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利用多种手段对敌宣传,这有助于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加速解放战争
的胜利进程,B项正确;解放军的宣传是对敌宣传,和生产的恢复发展无关,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新生人民政权尚未建立,排除C项;通过对敌宣传并不能赢得对国民党的绝对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23.1901年,清政府在德国
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处建立“克林德碑”;1918年,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亚太区域和平会议又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上述碑名的变化主要缘于()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案】
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195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901年的“克林德碑”到1918年的“公理战胜碑
”再到1952年“保卫和平碑”的这些变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中国的实力增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D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在1953年,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在1971年,不能成为碑名变化的原因,排除C
项。故选D项。24.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这一声明()A.确立新中国大国地位
B.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体现新中国外交策略D.消除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
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一些新兴独立民族国家对新中国的偏见,推动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A项;“求同存异”并不是对“一边倒”外交
政策的改变,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5.某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把1956-1966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概括为“3338”四个数字,即“三面红旗”“三年困难”“三线建设”和“八字方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摆脱
苏联模式束缚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D.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恢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6年至196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三面红旗”“三年困难”“三
线建设”“八字方针”及所学可知,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的特征,B项正确;“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表明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苏联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恢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
第26题8分,第27题8分,第28题2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要求:把答案写到答题卡上。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图1、图2,判断并写出上述两幅地图所处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你做出判断的依据。【答案】时期和依据:图
1:西汉,依据:西汉定都长安,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西域都护府;为加强对河西走廊的管理,设置河西四郡;西汉时期的少数民族为匈奴。图2:元朝,依据: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疆域辽阔;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设置
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解析】【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元朝。根据图片内容,从都城、地方管理制度、边疆治理等方面判断朝代,并说明依据,可知图1:西汉,依据:西汉定都长安,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为加强对西域的
管理,设置西域都护府;为加强对河西走廊的管理,设置河西四郡;西汉时期的少数民族为匈奴。图2:元朝,依据: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疆域辽阔;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
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有三个优点:首先,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第二,犁评(耕犁入土深浅的一种控制装置)的出现,使耕犁控制更加随心所欲;第三,改进犁壁,使耕作平稳、深浅一致。因此,曲辕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
具,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等材料二图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曲辕犁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种史料类型以佐证唐朝敦煌地区使用过曲辕犁。【答案】理由:曲辕犁更为轻便克
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曲辕犁上安装了犁评,使耕犁更容易控制;改进犁壁,使耕作更加平稳、深浅一致。史料类型:唐朝人留下的文学或是艺术作品或是史料;例如材料二的牛耕图;出土文物,例如出土曲辕犁或是曲辕犁的零部件。【解析】【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唐朝时的中国。理由:据材料一“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可知,曲辕犁更为轻便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据材料“犁评(耕犁入土深浅的一种控制装
置)的出现,使耕犁控制更加随心所欲”可知,曲辕犁上安装了犁评,使耕犁更容易控制;据材料“改进犁壁,使耕作平稳、深浅一致”可知,改进犁壁,使耕作更加平稳、深浅一致。史料类型: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唐朝人留下的文学或是艺术作品或是史料或是出土文物。2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
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成玉时的青铜器《何尊》铭文。魏晋时期将“中国”与“华夏”两词融合,“华夏”之称逐渐演化为“中华”。——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等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提出近代“中华民族”概念,认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多个民族
共同构成的,强调在中国主权和治权范围之内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分裂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
张。1917年李大钊强调“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他号召把中国复兴之希望放在“朝野爱国诸同胞”身上。——摘编自孟成全《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至魏
晋时期从“华夏”之称演变为“中华”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17年“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历史意义。【答案】28.原因: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29.内涵:中华民族为一体;“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民族平等。原因: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华民国的建立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30.意义:强化民族凝聚
力与民族认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的旗帜;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可知各族同源共
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结合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结合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相关知识可知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02-1917年(中国)。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认
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强调在中国主权和治权范围之内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可知中华民族为一体;根据材料“五族共和”可知“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可知民族平等。第二
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分裂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可知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根据材料“1917年李大钊”可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小问3详解】本题为影
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近代(中国)。意义:结合中华民族内涵发展对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作用可知强化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的旗帜;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重视劳动教
育,彰显时代精神。下表时间劳动教育口号劳动先进典型①土地革命时期“劳动为了革命”“只有弯下腰,才能干革命”“朱德的扁担”②全民族抗战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王震带领359旅开发南泥湾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劳动教育应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劳动最光荣”“铁人”王进喜“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编自魏浩天《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百年征程》等围绕材料主题,任选其中的一个时期.........,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时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观点:只有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加劳动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阐述: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三光政策”,国民
党也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根据地进行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时期,为了可否物质上困难,中国共产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时期要想在敌后生存下来,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重视劳
动,必须让更多的参加生产,王震带领359旅开发南泥湾,就是这种政策实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大生产运动也是极为成功的,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总之,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
劳动教育就是鼓励每一个都参加劳动,已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选定时期,确立观点。例如选择土地革命时期,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为革命而努力劳动等。例如选择全民族抗战时期,可以可以确立的这样的观点:只有人人重视
劳动,人人参加劳动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例如选择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劳动。其次,进行阐述。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
形势。以全民族抗战时期为例,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日本扫荡和国民党的封锁,只有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加劳动,努力发展生产才能生存下令,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因而,“大生产”运动就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是卓有
成效的,大生产运动也是极为成功的,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它的两国时期,在进行阐述时也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例如,土地革命时期,要把劳动提到取得革命胜利的高度,结合革命根据地的实际,进行阐述。再例如,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要结合新中
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总之,不同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是有不同的形势决定,阐述不可离开不同时期的特点。最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观点。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
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