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第四次月考历史答案.docx,共(12)页,42.77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5d9e0782dd5bc00305b33bd7b6660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月考四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家庭财产差别所带来的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冲击,导致了氏族公社的瓦解,A项正确;随着生产力发展会消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重在强调贫富分化的出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公众号高中僧试题下载2.B【详解】秦汉到隋唐时期,我国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
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
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得利于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始,玉米和番薯的种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
】据材料“……欧洲引人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可知,土豆在欧洲的推广,使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减少,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
稳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土豆推广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不是解决“饥荒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C【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2001--2011年我国大中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数量都有所增加,这说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C项正确;我国并未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排除A项;受国情影响,现代化农业机械并未全面推广,排除B项;D
项中的“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C项。5.B【详解】依据材料“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推动
,而铁犁牛耕代表的就是生产力水平,B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农业长期领先世界,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农业向近代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
洋纱逐步取代土纱,当地家庭手工业对洋纱需求大增,促使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反映出近代手工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并非19世纪末,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纱大量涌入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
发展,并非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排除B项;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就光绪帝死因的研究,课题组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得出与原始档案记录、早期化验结果不同的结论,反映出历史研究不能迷信某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B项
正确;仅此一例不能得出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的结论,排除A项;运用高科技手段都能够还原历史真相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时间并非确认历史事实的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官版契纸”“民间手写契纸”“加盖官印的‘红契’”和“未
盖官印的‘白契’”说明契约的形式有了发展,B项正确;专制主义从根本上会对契约形成阻碍而不是促进发展,排除A项;法治理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民主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到契约的发展对近代化转型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9.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
D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并不需要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开通,排除B项;“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依据图
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00年以后工业革命逐步完成,世界市场逐步形成,④正确,D项正确;1588年,英国通过无敌舰队之战打败了西班牙,但并没有确立起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①错误,排除A项;1600年到1700年,殖民扩张的主
角是荷兰,当时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②错误,排除B项;1700年到1800年,是英国发展的阶段,英国确立了自己的殖民霸主地位,并且进行了工业革命,③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根据材料“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
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并结合所学可知,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不属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D项正确;ABC属于国际贸易
发展的原因,排除。故选D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期,美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变化是:高收入群体的税率下降幅度大,其税后收入增加,而低收入群体的税率下降不多,收入增长不明显,
因此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而不是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排除A项;美国经济大危机促使自由放任政策发生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低收入者利益受到保障,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唐代都城长安“
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的严格管控,这种管理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集市贸易区域专业分工的信息,排除A项;
宋代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可知,长安城体现的是政治职能,不能体现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并不断发展,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B项正确
;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不属于中华文明,排除A项;文化起源与其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关,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排除C项;国家形态包括政治制度、司法等国家机器的出现,但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从开发“卫星新城”、疏散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市郊化发
展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建议针对的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出现的“城市病”:产业聚集带来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战争危机,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是提出建议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环境等问题,排除D项。故
选B项。1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都城在长安,因此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形成“”的形状。元朝都城在北京,大运河裁弯取直,形成“”形状。而隋朝开凿大运河以及元朝整修大运河首要目的是便利统治,形状的变化正是因为元代政治中心的北移,C项正确;经济布
局与文化格局的重合并不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经济影响力下降,排除B项;大运河河道的变化与运河运输成主要的运输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C【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是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后,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连接了许多地区,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清末保路运动的发展,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表现,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发明了飞机,原有交通
工具也得以改进,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1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又译苏彝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大大缩短西欧和南
亚、东亚间的航行距离,D项正确;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米迪运河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比斯开湾间内陆水路系统
的主要连接线,排除B项;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排除C项。故选D项。19.B【详解】考查古代医学。根据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医药学讲究服务民生,济世救民,这实质上是受到中
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儒家思想对中医伦理思想产生影响,而非医学推动儒家思想传播,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从材料
中可以看出,该书强调卫生观念与强种、救国相结合,C项正确;当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只是材料中局部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通过书籍宣传,并没有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排除D项。故选C项。21
.D【详解】根据材料,礼乐制度本质是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用方位观念规范尊卑等级,可见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政治观决定地理知识水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
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天下一家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一表述过重,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根据材料“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及所学知
识可得知,周王的举措是分封制,并且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是郡县制,排除B项;西周的分裂是因为之后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分封制并没有直接导致国家走向分裂,排除C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促使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
选A项。23.B【详解】根据材料,按照三省的运行机制,“中书决策、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是理想的三省制运作方式”,但到了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不仅成为决策机构,而且还是最高行政机关,三省失去了原来的权力,B项正确;中国古代皇权至上,没有形成权力制约
机制,更谈不上挑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相权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24.B【详解】根据材料“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以庙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实行政教合一的
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时代……宫庙分离,以宫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实行政教分离。由此可知,考古学家意在强调周秦之际是政教分离的分水岭,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夏朝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夏商西
周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家集权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秦汉文治武功奠定政治制度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2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公民是城邦的根本,实行民主政治,公民要服兵役,参与政治生活。罗马在不断扩张中建立
了庞大的国家,统辖来自不同地区且数量众多的臣民,罗马要巩固其统治基础,就需要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对公民提供保护和服务。分析可知上述差异源于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差异,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排除A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体制都是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的,适合当时的时代
要求,不存在高下之分,排除C项;根据材料,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体制影响了公民的权利,强调公民“属于城邦”,但选项中“制约”一词不恰当,且此说法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6.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摆脱英国殖民枷锁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但邦联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
发展,因此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共和国,其核心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C项正确;各州之间的妥协有利于解决这一困境,但A项不是结果,排除;要想维护共和制、杜绝帝制,为解决这一困境,在组建国家权力机构时最重要的原则是
分权与制衡,而不仅仅是约束牵制总统的权力,B项错误,排除;议会选举制有利于代议制民主的确立,但不一定能解决美国的困境,D项错误,排除。故选C项。27.B【详解】根据“一方面规定当王位世袭中断,承统不明或发生了纠纷时,议会有权确定王位继承人;另一方面又补充了限制王权的一些内容,如国王必须严格依照
法律办事等等。”可得出《王位继承法》的出台是要进一步限制国王的权力,从法律层面保障英国代议制,B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C项是在责任制的确立后,排除C项;英国贵族仍然存在,排除
D项。故选B项。28.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一些思想与民主宪政不相符,但也有一些内容是含有原始的民主色彩的,如明末清初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的出现,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可得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根据所学可知,
中国近代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以化解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同时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9.A【详解】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对工商业态度的转变,原来“视工商为末务”导致日益贫弱,因此要求“变通尽利”,而这一转
变带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的目的,A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戊戌变法期间,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光绪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颁布诏令的目的是求富强国、救亡图存,而不是为了推动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诏令颁布后可能会减少变法新政的部分阻力,但不能减少各方面的阻力,D项表述夸大诏令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30.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①推断
正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设于隋代,③推断正确;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④推断正确。因此,①③④推断正确,B项正确;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②推断错误,排除
CD项;A项内容不全,排除A项。故选B项。31.A【详解】西方文官制度采用考试的原则,体现了录用制度的公开公平原则,但是无法体现出录用制度的中立性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对于《彭德尔顿法》的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32.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文官的稳定存在以及政治中立让政府事务有更好的延续性,C项正确;A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33.B【详解】依据“非考试及格人员,可以直接上任,即日支俸;考试及格人员虽经初试再试及格,大多数仍须先行学习,学习期间虽有津贴,但与试署人员所支俸禄
相差悬殊”可知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下非考试及格人员可以直接上任并领取工资,而考试及格人员不仅大多数人需要学习,学习期间的待遇还不尽人意,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存在着漏洞,不够公平公正,与考试及格
人员相比,非考试及格人员反而可以享有优待,这为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提供了可能,B项正确;题干着重反映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存在漏洞,没有体现它标志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关联,而且更多的是反映其存在的漏洞,排
除C项;“全面践行”的说法本身就过于绝对化,而且材料侧重于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漏洞,排除D项。故选B项。34.A【详解】根据“新华网特开设互联网违法举报通道和典型案例‘曝光台’,方便网友提交发现的违法线索,并及时将违法的单位和个人网上曝光”可知,互联网
拓宽了公民监督渠道,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①④正确,A项正确;公民具有将违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的权力,并非互联网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排除②,排除BC项;③中“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5.
B【详解】根据材料“造畜蛊毒罪……造厌魅罪及造符书咒诅罪……谋杀论减二等处罚”,可以看出《唐律疏议》的规定可知,政府对巫术行为进行严惩的态度,折射出国家治理的理性化倾向,B项正确;材料是对推行巫术的惩罚措施,
没有涉及礼治和法治的结合,排除A项;突显了唐朝律法的严酷,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法律的主旨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36.A【详解】材料中女子甲被判处“不轻的处罚”,是由于违背礼制、违背人心与情感,反映出官吏判案
时收到了礼制道德的影响,A项正确;该判例中官吏考虑了女子甲的行为、礼制道德并比附相关律文,因此不能得出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排除B项;汉代吸取秦亡的教训,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武帝以后独尊儒术,排除C项;该案中的判决维护的是礼制道德和统治秩序,
不是简单的对夫权伦理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A项。3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家庭教育既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博学技能教育,体现了家庭教育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教育受到冲击,而是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
和博学技能,排除A项;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的民众,有利封建社会的法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学的信息,得不出家庭教育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且私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38.D【详解】
根据材料“正是罗马法学家将古代希腊传统下的自然法融汇到罗马法‘躯干’之中……称为法律解答,即法学家的解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学家对自然法理论的运用,进行解答与著述对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即法学家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D项正确;专制不符合罗马法特点,材料内容
并没有体现罗马法专制的特点,排除A项;“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的表述体现了罗马法的影响,这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法学家对罗马法发展与完善的推动作用,没有
体现罗马法的随意性,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故选D项。39.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其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
法律的总和,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美国等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形成英美法系。由此可知,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C项正确;英国宪法也是成文法,排除A项;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民主宪政的国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排除D项。故选C项。40.A【详解】依据材料“1953年《选举法》确定了农村与城镇每个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2010年的《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我国城乡代表名额逐渐趋
向平等,在2010年实现了城乡代表名额平等,体现我国在不断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A项正确;我国城乡并未实现均衡发展,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并非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基层民主指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主要有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材料
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1.(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1点1分)(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中国省制的开端。(1点2分)42.(1)意义: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规范了官吏的选用和管理;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任意3点6分)(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任意3点6分)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法制化,专业化。(任意3点3分)43.(1)变化:从边缘到中心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3分)(2)作用:彻底
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任三点6分)(3)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造成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导致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任意三点6分)获得更多资源请
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