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11:文言文阅读-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部编版).docx,共(50)页,108.10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383e2d5b1c2f8645b5569fb21ee5a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2022·江苏宿迁·统考小升初真题)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
胡.不早问,至于忘之。”【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B.使侄录.之
(录音)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的人。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才华横溢D.自以为是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2·浙江
丽水·统考小升初真题)《钥匙尚在》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昔.有愚人入京选_____;其.人曰_____或.问其.故_____,_____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点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2022·新疆乌鲁木齐·统考小升初真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0.“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A.要求B.寻找C.追求D.哀求11.翻译“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12.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2022·山东潍坊·统考小升初真题)《朱子家训》①(节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③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④,毋⑤临渴而掘井。ㅤㅤ[注]①《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②庭除:庭院。③恒念:总想到。④绸缪(ch6umóu):修补好屋舍门窗。⑤毋(wú):不要。13
.文中“起“和“①_______”构成一对反义词。“即起”的意思是:②_________________。14.用自己的话写出句子②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5.从句子③中找出一个成语“①_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字面的意思是②_________________,比喻③__________________。16.根据题目、节录的内容或者你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朱子家训》是
一本什么样的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2022·重庆·统考小升初真题)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
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雇佣。④大学:大学问家。17.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1)邻居有烛而不逮.()
A.抓住。B.达到,及。C.捉,捕。18.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C.主人
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1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20.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__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六、(2022·新疆乌鲁木齐·统考小升初真题)慈母败儿司马光为.人母者,
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选自《家范》)注释:患:担心。
不肖(xiào):品行不好。大恶:大罪过。刑辟(pì):犯了死罪。辟,法律,刑法。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2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B.慈母/败子C.母/败之D.若是者/多矣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为()(2)知()23.翻译
文中画线句子。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说说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2022·新疆乌鲁木齐·统考小升初真题)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5.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6.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清.热也清()27.翻译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2022·浙江宁波·统考小升初真题)[甲]夸父与日
逐①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注释]①逐;竞争。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泽:湖。[乙]逮①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②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貐(yǔ)、凿齿、九婴、大风、封
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③后羿诛④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⑤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注释]①逮:等到。②杀:晒死。③使:派。④诛:杀。⑤擒:擒获。29.默读两则文言文,根据内容取题,[甲]是__
___;[乙]是_____。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夸父与日逐.走_____②弃.其杖_____③十日.并出_____④缴.大风于青丘之泽_____31.下列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的描述最符合文意的是__________A.让
老百姓害怕的事物B.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C.被老百姓除掉的事物D.用来保护太阳的事物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理由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2.这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找出两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2020·甘肃天水·统考小升初真题)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的意思。①见两小儿辩斗..辩斗:__________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__________③孰为汝.多知乎汝:__________34.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____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
;一儿从____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35.“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该句的语气应该是()A.疑问,幸灾乐祸,冷嘲热讽。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36.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A.学无止
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C.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十、(2022·重庆·校考小升初真题)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雇佣。④大学:大学问家。37.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
确的解释。(1)邻居有烛而不逮.。()A.抓住。B.达到,及。C.捉,捕。(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C.
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3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39.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_______(用原句回答)。“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
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十一、(2021·辽宁葫芦岛·校考小升初真题)古人谈读书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注释】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40.文中的“此三者缺一不
可。”的“此三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文中“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了那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42.关于读书,韩愈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杜甫也道: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真卿也叹: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哪些
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2020·江苏无锡·统考小升初真题)北人食菱明江盈科北人①生而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③上啖菱,并④壳入口。或⑤曰:“食菱须去⑥壳。”其人自护其短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⑦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菱角,水生植物,果实有硬壳,可以煮着吃。③席:酒席。④并:连同,一起。⑤或:有的人。⑥去:去除,去掉。⑦强:勉强。4
4.读一读下面的内容,用“——”划出文中相应的语句。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45.结合注释,写出下面语句的意思。或曰:“食菱须去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A.北人家乡的菱与南方的菱不同,它是长在山上的。()B.北人根本没有吃过菱,但他却“强不知以为知
”,结果才会闹笑话。()C.北人之所以并壳吃菱,是因为菱壳可以去热。()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十三、(2021·江苏无锡·统考小升初真题
)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④牵牛来责蹊田⑤者。父怒,挞⑥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⑦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⑧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⑨。[注释]①陇:田埂
。②窃:偷偷地,暗中。③辄:总是、就。④或:有人;有的人。⑤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⑥挞:鞭打。⑦曷:为什么。⑧执策:拿着书卷。⑨旦:早晨,天亮。47.“父怒,挞之”,“之”指的是____________。48.“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读这一句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49.结合注释,说一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50.文中最能体现王冕好学的是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2019·湖北荆门·统考小升初真题)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
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⑤而救其失者也。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③止:遇到困难就
停止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⑤长善:发扬他们的长处。51.解释句中字体加粗的词。或.失则多_____________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__5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假如你是一名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某个缺点,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们呢?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十五、(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小升初真题)郑人买履(lǚ)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而忘操③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dù)!”返归取之。及④反⑤,市罢,遂⑥(suì)不得履。人曰:“何
不试之以足?”曰:“宁⑦(nìng)信度,无⑧自信也。”【注】①度(duó):测量。②坐:同“座”,座位。③操:拿,携带。④及:到,等到。⑤反:同“返”,返回。⑥遂:终于。⑦宁:宁可。⑧无:不,没有。54.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用
“”画出。5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
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十六、(2019·贵州黔西·统考小升初真题)郑人爱鱼郑人有爱惜鱼者,计无从得鱼,或汕或澪或设饵笱之。列三盆庭中,实水焉。得鱼即生之。鱼新脱网罟之苦,惫甚,浮白而噞喁。逾旦,鬣尾始摇。郑人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未几,糁樀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人曰:“鱼以江为
命,会处以一勺之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不听。未三日,鱼皆磷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57.解释加点字。①腹将不厌.乎?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鱼即生.
之。____________________58.郑人爱鱼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鱼皆磷败以死,郑人始悔
不用或人之言”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A.郑人后悔听了别人的劝告。B.郑人后悔
没有听别人的劝告。C.郑人后悔听了有的人的劝告。D.郑人后悔没有听有的人的劝告。十七、(2021·江苏无锡·统考小升初真题)多言何益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há)蟆②蛙黾(měnɡ)③,日夜恒④鸣,口干舌敝⑤,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⑥而鸣
,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虾蟆:蛤蟆。③蛙黾:青蛙。④恒:常常。⑤敝:疲惫、困乏。⑥以时:按时。61.墨子为了解答子禽的疑惑,把蛤蟆、青蛙与______的叫声进行对比:前者_
________,叫得口干舌疲,结果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人们早早起身。62.“多言有益乎?”和“多言何益?”这两句问句分别是()A.反问句疑问句B.疑问句反问句C.疑问句疑问句63.文中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A.多说话有好处
。B.多说话没有好处。C.说话要看准时机,把话说到点子上。D.多说鼓励别人的话才有用。十八、(2021·河北保定·统考小升初真题)_____________________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
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cí)者:祭祀的官员。舍(shè)人: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古代饮酒用器具。相谓:互相商议。
且:将要。遂:于是;就。亡:丢失,失去。6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引.酒且饮之()终.亡其酒()65.“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请为古文拟一个题目写在文前“______________”上。十九、(2020·广东广州·校考小升初真题)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
有四五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注释】①永:永州。②氓: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中间。6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永之氓咸善游()(2)有顷,益怠()6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9.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2021·河北唐山·统考小升初真题)熟读精思(节选)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①,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②,正身体,对书
册,详缓③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④,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⑤,“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几案:书桌。②顿放:安放。顿安
置。③详缓:仔细从容。④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⑤云:说。70.文中第2自然段加点字“见”的读音应该是()71.完成第3自然段的填空。72.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急”的意思是______。这句话是提醒我们______________73.请你试着从文中提炼出
一条学习方法,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一、(2021·广东汕尾·统考小升初真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74.《学弈》选自《___________》。作者用_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学
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_____”。(后三空填写文中的原句)75.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76.《学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二十二、(2021·江苏淮安·统考小升初真题)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①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③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
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④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⑤其后之有患也。【注释】①悲:大声。②委身曲附: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委,缩着。曲,弯曲。附,脚背,这里代脚。③延:伸长。④务:一定,必须。⑤顾:考虑。77.朗读下面的句子,用“/”在句
中标出两处朗读停顿。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78.“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9.根据小古文的内容,在思维导图的方框
中填写相应的事物名称,再按要求写一个成语。根据思维导图,写一个八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2021·辽宁鞍山·统考小升初真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8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弈秋之为听。B.为/是其智弗若与?8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弈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82.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A.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B.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有独特的发现。二十四、(2021·湖北黄石·统考小升初真题)凿壁偷光匡衡,
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人名。④与:帮
助。⑤资:借。⑥大学:大学者,很有学问的人。83.根据意思写出原文句子。(1)匡衡就凿穿墙壁,让邻居的烛光透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匡衡于是帮助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匡衡为什么给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呢?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5.“凿壁偷光”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十五、(2021·安徽蚌埠·统考小升初真题)薛谭学讴①《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讴:唱歇。②郊衢:郊
外。86.解释字的意思。未:____________87.“薛谭乃谢求反。”一句,正确的解释是()(1)秦青于是向薛谭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3)薛谭于是向泰青告别,回家继续学习。88.把“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翻译成观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9.写出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六、(2021·浙
江宁波·校考小升初真题)陶母责子退鲊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90.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尝.以坩鲊饷()(2)汝.为吏(
)91.翻译: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陶母希望儿子是个怎样的鱼梁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七、(2022·全国·小升初模拟)鲁人刘仁嗜弈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
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注释】①诩诩(xǔ)然:夸耀的样子。9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竞局.:________②观者哂.之:__
_______94.翻译下面的句子。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95.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刘仁的“嗜弈”和“不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6.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刘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八、(2022·全国·小升初模拟)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
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97.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解释句子中加点
字的意思。(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____________(2)一日曝书.画:____________(3)书.戴嵩画牛:____________9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9.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十九、(2022·全国·小升初模拟)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10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
所以..求益耳:________(2)凌忽.长者:________(3)人疾.之如仇敌:________(4)恶.之如鸱枭:________10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的“此”指代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3.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答案】1.B2.D3.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4
.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解析】1.“使侄录之”译为:让侄子来抄录。故“录”译为“抄录”。2.通读全文结合“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可知他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
。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说明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3.熟视:反复地看;亦: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的翻译是:“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4.结合原文可知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
就找笔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因此主要是张丞相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而怪别人看不懂,不早问。因此应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参考译文: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
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
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二、【答案】5.从前那,那个有的人代词,指愚人6.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7.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8.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
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解析】5.“昔有愚人入京选”意思是: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昔”:从前。“其人曰”意思是:这个愚人说。“其”那,那个。“或问其故”意思是:有人觉得奇怪,
就问他什么缘故。“或”:有的人;“其”代词,指愚人。6.句子意思是: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7.结合题干要求和文言文内容,从文中“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
物开之”可知,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8.文中的愚人皮袋被偷走,自以为聪明,以为小偷得不到袋子里的东西,真是愚不可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
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进京城选官,(他的)皮袋被人偷走了.他说:“小偷虽然偷走了我的皮袋,但他永远不能得到我袋子里的东西。”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皮袋的钥匙
还系在我的衣带上,那小偷拿什么打开它呢?”三、【答案】9.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10.B11.你跟随我身后,看看百兽见到我后会不会跑走?12.这只狐狸很狡猾,他假借老虎的威风把
百兽吓跑。【解析】9.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
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10.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故“求”的意思是寻找。故选B。11.重点字词:子:你。走:逃跑。翻译:你跟随我身后,看看百兽见到我后会不会跑走?12.结合文章内容可知
,文中这只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很狡猾。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
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四、【答案】13.息就起来14.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15.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修
补好事先做好准备工作16.《朱子家训》成为了许多人治家育儿的范本,精辟地阐述了治家之道,被历代士大夫称为“治家之经”。【解析】13.“黎明即起”的意思是天刚亮就要起床。所以“起”的意思是起床。而“既昏便息”的意思是到了黄昏就要休息。那么“息”的意思是休息。故“起”和“息”互为一组
反义词。“即起”的意思是就起来。14.“黎明”即“天刚亮”,“洒扫”即“打扫”。那么句意应是:天刚亮就要起床,洒扫庭院和台阶,要保持内外整洁。15.从文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可知文中的成语是“未雨绸缪”,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修补好,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16
.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这段话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字字受用,向往的是勤劳、质朴、长久和安康的田园生活,句句是居家度日的金玉良言。《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着。译文: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
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最好未雨绸缪,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五、【答案】17.B18.A19.A20.匡衡以书映光而
读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解析】17.选B项。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理解字的意思。“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逮:达到,及。18.选A项。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的意思:文不识听了他
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遂:于是,就。19.选A项。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
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停顿应为“衡/乃穿壁/引其光”,故停顿错误。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停顿应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故停顿错误。20.结合译文可知,短文的主人公是匡衡,“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以书映
光而读之。“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如:牛角挂书、囊萤映雪等。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
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六、【答案】21.A22.做懂得2
3.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24.我们不能过分宠溺孩子。【解析】21.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的意思是:担心的是懂得慈爱却不懂得教育。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患于知爱/不知教也。22.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意思:做母亲的,不担心不
慈爱,担心的是懂得慈爱却不懂得教育。为:做。知:懂得。23.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意思是: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24.本文讲了母亲过于疼爱孩子,而导致孩子不成材,堕落成为大坏蛋,遭受刑罚,走向灭亡。告诉我们作为母亲不能过于
宠溺孩子的道理。参考译文:做母亲的,不担心不慈爱,担心的是懂得慈爱却不懂得教育。古人曾说过:“慈母败子。”慈爱却不教育,使子女变得不成材,堕落成为大坏蛋,遭受刑罚,走向灭亡,这不是别人使他一生失败,是他母亲让他失败啊。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能详细
的一个一个地数说。七、【答案】25.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6.吃清除27.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28.示例: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
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解析】25.结合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根据句意应划为: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6.①句意为:在酒席上吃菱角。啖:吃。②句意为
:是想要清热解毒。清:清除。27.句中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土:土地;坐:因为;强:勉强。句意为: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28.根据文章内容,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却说自己知道菱角,结果闹出了笑话。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道理: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参考译文: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
,(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八、【答案】29
.夸父逐日羿射九日30.奔跑。丢弃。太阳。用箭射。31.B原文说“皆为民害”,后被后羿一一消灭,解百姓与危难,故这些事物是用来祸害老百姓的。32.①都是古代神话故事②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解析】29.结合“夸父与日
逐走,入日。”可以概括为:夸父逐日;结合“十日并出”“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可以概括为:羿射九日。30.①句意为:夸父与太阳赛跑。逐:奔跑。②句意为:丢弃他的手杖。弃:丢弃。③句意为: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日:太阳。④句意
为: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缴:用箭射。31.“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
于桑林。”的意思是: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可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
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3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他们都
有其共同特点,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即坚持不懈,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参考译文:【甲】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
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乙】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
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九、【答案】33.辩论,争论,争辩认为你34.视觉触觉35.B36.CA【解析】33.①“见两小儿辩斗”的意思: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辩斗:辩
论,争论,争辩。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意思: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以:认为。③“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汝:你。34.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从视觉方面来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第二个
小孩从触觉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35.“孰为汝多知乎?”是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的话。两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但是学识渊博的孔子却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他们便反问孔子以讥笑他“不能决”。这也体现了孩子们十分机智可爱。36.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
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他们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们明白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虽然是一位大学问家,但是也不能知晓
所有知识。因为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所以孔子也无法知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因此,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们明白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参考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
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
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十、【答案】37.BA38.A39.匡衡以书映光而读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解析】37.(1)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来理解字的意思。“邻居有烛而不
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逮:到,及。故选:B。(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的意思: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故选:A。38.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照明)。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停顿应为“衡/乃穿壁/引其光”故停顿不正确。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停顿应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故停顿错误。
39.结合译文可知,短文的主人公是匡衡,“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以书映光而读之。“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如:夜以继日。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
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
了大学问家。十一、【答案】40.有志有识有恒41.井底之蛙42.学海无涯苦作舟下笔如有神白首方悔读书迟43.文中“有恒”的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喜欢读书,但缺少恒心,许多书只看一半就扔下了,结果收获有限。以后,我一定要用“有恒”来告诫自己,读书要有恒心,不能
半途而废。【解析】40.结合译文,联系上下文,从句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答案。41.“井蛙之窥天”意思是:这句话说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见识短浅。与“井底之蛙”意思相同。4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的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意思是: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43.本文讲
了古人读书必须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这三者缺一不可。结合文章读书的方法,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你的启发即可。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
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十二、【答案】44.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45.有的人说,吃菱角要去掉外壳。46.×√×√【解析】44.“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
也。”是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45.或:有人。曰:说。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去:去除,去掉。连起来可以翻译为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46.A错误,北人不认识菱角,不懂装懂,说错了它的生长地方,引人发笑。并不是它
长在山上。B项正确,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C错误,这是北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故意说的。D项正确,本文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只有虚心好学,
才能得到真知。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
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十三
、【答案】47.王冕48.D49.一到夜里,王冕(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50.痴。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解析】47.“父怒
,挞之”翻译为“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这里“之”是代词,代“王冕”。48.句子翻译为“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冕”指“王冕”,是人名,停顿。“因去”翻译为“离开”。“僧寺”翻译“寺庙”。根据句意和词性,选项D停顿正确。49.“夜”指“夜
晚”。“潜”指“悄悄地”。“出”指“离开”。“执”指“手拿”。策指“书卷”。“旦”指“早晨”。50.痴: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文中的王冕因为喜欢学习,达到了迷恋的地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牛。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
,他却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了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痴迷于读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
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卷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十四、【答案】51.有的人补救52.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5
3.我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来教育他。【解析】51.或失则多,句意为:有人失误于学得过多,有人失误于学得过易。或:有的人;易:容易。然后能救其失也,句意为: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救:纠正。52.句中重点词有:教教
,师;长,长处;善,发挥;救,避免;失,过失。句意为: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53.结合文章内容“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去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参考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
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翻译: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翻译:孤寡浅陋,视野不开阔);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另一种解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有的人
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十五、【答案】54.宁信度,无自信也。55.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他先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
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6.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要灵活变通,不能固执己见。【解析】54.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宁信度,无自信也
。”意思是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5.(1)本句话中“欲”的意思是想要,“度”的意思是测量,“置”的意思是放置,整句话的意思是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他先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2)本句话中“信”的意思是相信,“无”意思是不。整句话的意思是我宁可
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6.寓意:讽刺了那些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理论: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
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十六、【答案】57.饿使……生存58
.我们越是喜欢一样东西,就应该用适合它的方式对待它,否则,过分爱之等于害之。59.郑国人没有听别人的建议,一意孤行而导致鱼的死亡。60.B【解析】57.腹将不厌乎,意思是:肚子应该不饿了吧?厌,饿的意思。得鱼即生
之,意思是:得到了鱼就养着它们。生,使……生存,养。58.《郑人惜鱼》描述郑国有个爱惜鱼的人,将鱼钓出来养在家中,三天后将鱼都养死了。此寓言寓意为郑人违背自然规律,按照自己主观意识办事,结果好心做了错事。做事要
顺其自然。59.重点字词:未,不;三,几;以,表承接。因为没有听信别人的劝告,导致没过几天,这些鱼都鳞片脱落而死。60.“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意思是:郑国人才后悔不听有的人的话。选项B正确。参考译文:郑国有个爱惜鱼的
人,考虑没有什么途径得到鱼,就用捕鱼的工具或者积水成坑诱鱼,或者编制笼投饵捕鱼。排放三只盆子在厅堂之中,装上水。得到了鱼就养着它们。鱼刚脱离网的困苦,很疲惫,浮到水面咕咕地喘息。过了一天,鳍尾开始摇摆(活动)。(那)郑国的人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没多久,喂食谷未和麦麸,又捧出来看着说:“
肚子应该不饿了吧?“有人说:“鱼把江作为活命的地方,遇上(这样)呆在一勺的水中,每天玩弄它,还说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烂的少啊!”(那郑国人)不听。没过三天,鱼全都磷片脱落而死,郑国人才后悔不听有的人的话。十七、【答案】6
1.雄鸡白天黑夜叫个不停没有人听按时鸣叫天下震动62.B63.C【解析】61.文中““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墨子将“虾蟆蛙黾”与“雄鸡”相互对比,“虾蟆蛙黾”叫的口干舌燥,“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
⑥而鸣”则“天下振动”。62.“多言有益乎?”意思是:多说有好处吗?是疑问句。“多言何益?”意思是:多说有什么好处吗?是反问句。63.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观点是:多说话并没有好处,说话要看准时机。译文: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
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十八、【答案】64.拿起最终##最后。65.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66.画蛇添足【分析】64.联系前文“先成者饮
酒”,“一人蛇先成”可以知道这人可以饮酒了,所以“引酒”应该是拿起酒壶的意思。“引”则是拿,举的意思。“终亡其酒”表示最后失掉了那壶酒。“终”是最终、最后的意思。65.固: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意思
是您或你。安能:怎能,哪能。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这里作动词,表示画脚。增补字眼,修改通顺,则为: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66.读懂小古文所讲的内容则不难知道,这是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可以用这个词语作为题目,也可以根据
故事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中心思想等来起,合情合理,即可得分。译文: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十九、【答案】67.都疲
劳68.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69.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同时也讽刺了那些爱财如命,本末倒置的人的可笑傻行为。【分析】67.(1)句意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咸:都。(
2)句意为: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怠:疲劳。68.本句的重点词有:且:将要;货,钱财。(1)句意为: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2)句意为: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69.文章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
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
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
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二十、【答案】70.xiàn71.心到眼到口到72.重要,要紧读书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要用心去读书。73.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分析】70.结合语境“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其中的“
见”是个通假字,同“现”,是显现出来的意思,故读音要读“xiàn”。71.结合学过的知识填空即可,即: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72.结合句文中内容“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句话是说三到之中,心到最重
要。“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从中可知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提醒我们要用心读书。7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学习方法提示,找到相关的内容作答即可。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读书要熟读
精思,其中从“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提炼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从“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可提炼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学习
方法,据等等据此提炼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凡是读书,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勒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
,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
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二十一、【答案】74.孟子·告子上对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75.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76.学习要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分析】
74.结合学过的知识可知,《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和“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
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75.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76.主旨一般分为:情感、道理、批判和品质。结合短文可知,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
:不是这样的。二十二、【答案】77.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78.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79.蝉螳螂黄雀弹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分析】77.这句话的意思为: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可断句为:螳螂/
委身曲附/欲取蝉。78.这句意思为: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79.根据文言文内容可知,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
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二十三、【答案】80.B81.全国引、拉82.A【分析】80.A句子意思为: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属于状语,划分正确。B句子意思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所以
正确划分应为:为是/其智弗若与?所以选B。81.(1)整句意思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国:全国。(2)整句意思为: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82.这篇文章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
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
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二十四、【答案】83.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84.愿得主人书遍读之。85.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
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分析】83.(1)衡乃穿壁引其光。翻译:匡衡就凿穿墙壁,让邻居的烛光透过来。(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翻译:匡衡于是帮助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84.通读全文,根据翻译可知,匡衡为什么给那
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是因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翻译: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85.文章主要讲述了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勤奋好学,但是是家里很穷,连蜡烛都没有。而邻居家比较富裕,每天都点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光读书。在学习生
活中困难是经常有的,但我们应努力克服,有学知识的欲望尽全力去完成学业,在困难面前不气馁,要像匡衡一样,要有顽强的意志。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二十五、【答案】86.还没有87.B
88.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89.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术,都应该精益求精,不能自满。百尺竿头,尚需更进一步,何况是技艺不精的人呢?虚心方能让人进步,傲慢只能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分析】86.结合
整句话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写出关键词的含义即可。本题中“未穷青之技”意思是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所以“未”的意思是还没有。87.本题中:“乃”的意思是于是,“谢”的意思是道歉。“反”的意思是通“返”,返回。所以本句话的意思是薛谭
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88.结合译文进行翻译和理解,本题中“振”的意思是振动,“遏”的意思是停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89.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功就
骄傲自满。所以我们的体会也是围绕这个方面来展开描述即可。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
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二十六、【答案】90.曾经你91.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92.陶母希望儿子做一个清正廉洁、不因做官而为自己谋求私利的鱼梁吏。【分析】90.(
1)“尝以坩鲊饷母”这句话的意思是:曾经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尝”是“曾经”的意思。(2)“汝为吏”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当官。“汝”是“你”的意思。91.“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这句话中“非唯”的意思是“不仅”,“益”的意思是“好处”。“乃”是“反而”的
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9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东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吏,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送回干鱼,而且写信责备他的事。从陶母给儿子的信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陶母希望儿子做一个清正廉洁、不因做官而为自己谋求私利
的鱼梁吏。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二十七、【答案】
93.结束讥笑94.你有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应该舍得给予他人。95.“嗜弈”:见有棋局就停下来观看,主动邀请胜者对局。“不精”:刚开局稍占优势,但在胜者连出高招后就无招架之力了。原文是: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与之对局。胜者连出
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96.没有自知之明、爱吹牛的人。【解析】93.①竟:结束。竞局:一局棋结束。②哂:讥笑。观者哂之: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94.“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95.“嗜弈”:指喜欢下棋,由原文“见有人弈,观
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他路过市集看人下棋,以及邀请胜者下棋都可以看出刘仁喜欢下棋。“不精”:指不精通下棋,由原文“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他刚开始下棋占据优势就认定自己会赢,以及对于那个人连
出高招却无法应对,可知刘仁不擅长下棋。96.注意结合文章的事例来分析。根据“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可知刘仁是个自以为是的人;根据“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可知刘仁“好吹嘘爱面子”“虚荣”。参考译文:鲁地的人刘仁喜爱下棋,却不是很精通。有一
天,他路过市集,看见有人在下棋,(周围)观看的有五六个人,于是刘仁也停下来(观看)。一局棋结束后,赢的人想要离开,刘仁邀请他一起下棋。赢的人仔细地看了看他,说:“好。”刚刚开始下棋子,刘仁占优势,夸耀地认为自己必定胜利。过了一会儿,赢的人连出高招,刘仁十分惊讶,但却
没有招架的本领,想要走。赢的人说:“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二十八、【答案】97.绘画书法书写98.这幅画上画的是斗牛。斗牛的力气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
腿中间,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99.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臆想,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解析】97.(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意思是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
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这里的“画”,指的是绘画。(2)一日曝书画,意思是: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这里的“书”,指的是书法、书法作品(名词)。(3)书戴嵩画牛,意思是将戴嵩画牛的事情写下来。这里的“书”,指的是书写(动词)。98.“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谬矣。”这句话是牧童说的,意思是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99.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告诉我们:要认
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参考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
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二十九、【答案】100.是为了。轻视、不尊重。痛恨。厌恶、讨厌。101.像这样用学习到的知识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102.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103.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解析】100.(1)“所以求益耳”的意
思是:是为了从中获益。所以:是为了。(2)“凌忽长者”的意思是:怠慢长辈。忽:轻视、不尊敬。(3)“人疾之如仇敌”的意思是:人们都象痛恨敌人一样。疾:痛恨。(4)“恶之如鸱枭”的意思是:像讨厌猛禽恶鸟一样。恶:讨厌、厌恶。101.以学自损:用学习来损害自己。句子的意思是:像这样用学习到的
知识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102.结合“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可知,“如此”是指“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103.通过阅读可知,本文通过一些青年人读了一些书,就骄傲自大,目中无
人,说明了这样用学习到的知识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由此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参考译文:学习,是为了从中获益。(我)曾见过有人读十本书就自大了,怠慢长辈,轻视同辈,人们都象讨厌敌人和猛禽恶鸟一样讨厌他,象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不如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