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56练) 含答案.docx,共(11)页,40.18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ea6592ead9f14f0d0b1be751bc3fa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56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
,说到底都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为旨归。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
率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
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关于“小人”,他在与
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
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
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中国
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抽丝剥茧,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
国家的关系等。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
、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
君子之道。(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材料二:君子文化的核心属性是君子人格。什么是君子人格?“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常见的君子人格林林
总总,表征为:才学,“君子博学于文”;品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人际交往,“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雅趣,“游于艺”;等等。还可归纳为自强、慎独、宽容等若干关键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担当。不惮前驱,百折不挠。不忘初心,始终
追寻“诗与远方”,决不随波逐流、沉沦、放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外在的监督,没有功利的权衡,一以贯之践行君子之道。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遗传密码,是血脉之根,也
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这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人格,不管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它依旧沉潜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不要哀叹早已“礼崩乐坏”,不必危言耸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其实源远流长、无处不在。通常说来,圣人、贤人和君子,是中国古典人格的三重境界。“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孔子慨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
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
君子文化与君子人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人格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B.“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
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孔子一辈子所思考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C.君子不是“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的圣人,而是普通人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D.圣人、贤人和君子是中国古典人格的三重境界,大多数人成不了贤人,更成不了圣人,也成不了
君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对“君子人格”的内涵做了充分的说明,我们今天没必要再进行新的阐发。B.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虽是直截了当地面对日常应用,但也在探究建立严
密的哲学理论系统。C.正是中华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使得君子文化和君子人格没有停留在理论上,而是推向了社会大众。D.材料二认为现代社会并不存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象,因为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埋藏着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3.下列关于君子的论述不符
合“君子人格”的一项是()(3分)A.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君子一言,驷马难追。D.修己以安百姓。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如果让你在班会上发言,对全班同学倡导践行君子人格,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世间自在行走,如一只猫畅呆不忙老人都说,猫不仅古怪,还虚伪,不通情理,不像狗,总爱围着人转。地震、海啸、泥石流过后,存活下来的狗近乎执拗地守在废墟
前,等待主人回到身边的场景,屡见不鲜,但每一次,都能触碰神经,让人唏嘘不已:人不如狗。人的世界,狡诈、欺瞒、相互龃龉、暗中使坏、言行不一,而狗,真诚、忠实、专一、友善,填补了人类难以言说的阴暗面,不仅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典范。而猫呢,看它们懒散地蜷缩在墙角,对着太阳
,伸一个长长的懒腰。在房间里闲庭信步,举手投足带着一股女王范,好像整个房间都是它的天下。从茶几上跳到沙发,以人难以察觉的灵敏,将桌上的笔都拨弄到地上。看它矫健的样子,从沙发上一个飞身就上了窗台,对着窗外一切事物怔怔出神,好像在思考自己的整个生命。只有在
发情的时候,它才频繁地在主人身上蹭来蹭去。其余时间,它都是独自睥睨整个房间,君临天下,眼神里写满了慵懒和傲气。我们老家有个习俗,穿的衣服上不能有猫,不吉利。因为从小就听大人讲,从来没问过原因,就这么一直信到成年。现在回忆起来,不知道是不是猫的灵气和邪气太盛,容易扰乱
人脆弱的神经。至少,对于那些当惯了主人的人而言,猫是让人畏惧的物种。尤其是半夜梦醒时分,看见一双碧绿的眼睛,像远古时代巫师的玻璃球,在黑暗中长久地凝视你,仿佛就快要知晓你全部的秘密。我和猫的缘分很浅,只在
大学的一个暑假,和一只加菲猫共度假期。当时我到北京上课,寄宿在表舅家里。京郊,空气清新,院落僻静,花草繁盛。穿过院子里一群躁动不安的狗,一只脚刚踏进房间。就看见一只巨型加菲睡在墙角。见我进来,警觉地抬起头,翻了个身,呼噜声又起,爱理不理。当时她正在发情,夜
晚发出凄利的叫声,像个发了疯的婴儿。我经过她的时候,她就不停在我脚边蹭来蹭去,完全丧失了理智。难得安静的时候,要么是睡着,要么是吃着,要么是在夜里躲在床边静静观察我。有时我坐在客厅里准备课程资料,她就从地面一跃而上,蹲在我的电脑旁边,用她肥肥的大脸,蹭我的电脑屏幕的边,一
边蹭一边发出噗噗的声音,自得其乐。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是室友。她懒得来管我在做什么,我也没工夫一直揣测她的意图。直到我离开,院子里的狗都发出点儿叫声,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可旺财还是在角落里怔怔出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
走过去,拍拍她的头说:旺财,姐要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别总发情,也想点儿别的事儿,分散分散注意力。旺财一脸鄙夷地斜眼看我,转了个身,回到太师椅上,趴下就睡了。好像我根本没有存在过,真让人伤感。从那时开始,我就成了一个爱猫又怕猫的人。爱它们谁也不怕的范儿,爱它们独立又自我,不为了讨好任
何人生活,除了小鱼干之外,整个世界都是虚空。怕它们的猜不透,永远猜不透它们在想些什么。它们活像一个沉浸在考古世界里的专家,活在自己的年代里,其他的一切声响、色泽、无来由的挑逗打扰,都是它们眼中的过眼烟云。后来,学习和工作越来越忙,
上网看猫就成了一大乐趣。看全世界的猫咪插科打诨,在人群中犯傻充愣、嬉笑怒骂、歇斯底里,感觉整个人生都被点亮了。人类社会的那点烦心事,人和人之间的小伎俩,在猫咪的世界一扫而光,只剩下对这种神奇物种的无限膜拜。简直是种病态的奇特的
膜拜。我时常反思为什么猫会对我产生如此大的魅力。或许是从小到大,我都在竭力遵循着别人设定的规则行事。为了讨人欢喜,早已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想法和天性,让自己适应诸多条条框框,已达到各种目的。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和事,除了付诸文字留给自己,也鲜有勇气做光明磊
落的自己。因为性格上的软弱,当受人欺骗,或是被人摆布时,我都会感到自己正在无可救药地沉沦下去,像一块浸了水的海绵,柔软、温顺、和善、不知反抗。而每当我看见一只猫,在自以为伟大的人类面前自信地踱着步子,骄傲地和他们对视
,反抗所有忤逆自己的力量,哪怕这种力量来势汹汹。每当我看见它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无边无际的时间和人类留给它们不大的空间,我仿佛看到一个反面的自己,站在世界之巅,自由而高贵,单纯而信心满满。在那里,并非没有规则,只是就
算每一步都踩在规则的边缘,也理直气壮;并非没有权威,就算和权威直面相撞,也不会显得落魄和自卑;并非没有爱恨,而是在面对强烈的爱和恨时,也无比坦荡地倾吐。看啊,那些骄傲的猫,用自己毛茸茸的小爪子,拒绝那些凑过来亲你的嘴,拒绝非要把手放在你的爪上的愚蠢的人类。它们连拒绝都
是这么坦然,简直令我汗颜。一只猫活着,不为了对任何人的期待和许诺,不为他人强加的信念,也不为驯服于人类的高傲。它们活着,在世间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不大的角落里安然酣眠,对一切看不惯的人和事尽情挥动自己的小爪。真好。(有删改)6.下列对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的前两段意为人类世界邪恶狡诈,而狗不但能填补了人类难以言说的阴暗面,还因其忠诚等品行被树立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典范。B.文中说加菲猫旺财发情的时候“完全丧失理智”,主要是想合理解释猫的反常行为,因为她在平日里冷静、高贵,对“我”爱理不理。C.
我开始“爱猫”是因为在与旺财的接触中自我反思领悟了人生哲理,“又怕猫”是因为猫生活中自己的年代里、对一切的无视和It我琢磨不透。D.上网看猫成为“我”的一大乐趣,很大程度上是看猫在人群中的犯傻充愣、嬉笑怒骂等,让“我”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产生的烦恼一扫而光。7.下列对本文艺
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猫“不为了讨好任何人”,整个世界里只在乎“小鱼干”,这种写法明显有悖于生活中常见的加菲猫的本性,但更有利于情感主旨的表达。B.全文语言生动活泼,略带几分诙
谐,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来描写加菲猫,如拟人、比喻、对比、排比、夸张等等,使加菲猫的形象跃然纸上。C.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清楚,如两次提到猫发情时对人不同平日的依赖的照应,尾段与标题“在世间自在行走,如一只猫”的呼应等等。D.本文中“我”通过猫引发自己的生活反思,其用猫的
视角来看世界的写法与复目漱石的《我是猫》中通过猫来观察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8请结合全文,分析文末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它们活着,在世间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不大的角落里安然酣眠,对一切看不惯的人和事尽情挥动自己的小爪。真好!9文中写猫时用了‘它”“她”
“它们”三种表述,试分析这种安排的用意与表达效果。(6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第一部全面反映从1921年到1949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党史类
电视纪录片,《重生》近期在电视、网络媒体播出,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反响。以往的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创作很少使用演员,即使有演员出现,也多为剪影、背影之类。而《重生》采取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由演员实景演出。国外管这叫剧情式纪录片,
国内也有借鉴,比如《圆明园》《河西走廊》等。但在党史题材创作中运用这一手段,《重生》尚属首次。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这部纪录片对情景再现手法的用心程度。据统计,这部纪录片总共拍摄了191场戏,呈现了174位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设计了162
个场景,动用1291位群众演员,使用500套服装,道具占用3个大库房,足够拍3部电视剧。此外,在选择174位历史人物特型演员时,该片既注重形似,又注重颜值。这种强化剧情式叙事的表现方式,充分考虑今天人们的审美诉求和年轻观众观影的习惯,容易在不同观众群体中引起共鸣。历
史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史书的记载归根结底是一种文本,不能把历史文本与历史本体等同起来。可见,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撷取、遴选可用的史料是反映历史的出发点,还需要依托于可靠、富有责任感的历史性评断,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多
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有价值的信息,强化真实感,达到揭秘之效,提升作品的文献性品格。《重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史实、努力还原历史情境。比如,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旧居,是早期共产党的活动据点,根据史料,《新青年》编辑
部当时是在陈独秀旧居的地下室。但在横店拍摄实景时没有地下室,美术师就用一堵很高的围墙搭建出一个地上“地下室”。近年来,市场经济改革全面深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等作品,创作者在坚守主流价值表达的前提下,采取全明星阵容出演的商业模式,遗形取神,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纪录片《重生》力邀美国《纸牌屋》摄影团队加入。他们运用电影镜头语汇拍摄纪
录片,使用柔光镜,即使表现一些严酷的场面也不例外,这样可以让人物自带光环,把观众带入一种回忆的情境之中。(摘编自《纪录片〈重生〉:让革命历史题材生动起来》)材料二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34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战与和》讲述了1948年秋古城北平通过傅作义与共产党的谈判实现和平解
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深刻厚重的史实中揉入艺术化的戏剧情节,站在当下的思维高度,挖掘了事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要求创作者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用戏剧艺术表现真实的历史。如果说历史的真实构成了一部作品的骨架,让人直面铁的现象
与规律,那么艺术化的处理则为作品增添丰满的血肉,掀起人思想情感的波澜。在《北平战与和》中,创作者抱着对革命历史的真挚情感和严肃责任感,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使作品散发出厚重、宏阔的历史气
息以及鲜活的、人性化的艺术气质。为了精确表现北平和谈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编剧在寻溯和熟悉史料上下了巨大功夫,努力克服历史表象、思维定式与主观偏见的干扰,以客观的心态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真相,再根据创作角度有选择地提炼与编织素材。整部作品叙事结构宏大,涉及历史上有真实姓名的人物
近50人,空间范围涵盖北平、南京、西柏坡、张家口、天津、新保安等。创作者一面细致描写北平和谈的来龙去脉,一面不时观照国内局势的发展,更以宽广的视野反映了中国内战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意义,为观众铺展开一幅气势磅礴、层次分明、信息量丰富的历史画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作者有分
寸地植入合理的想象并进行虚构,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戏剧矛盾冲突塑造出一批鲜活饱满的典型人物形象。不同于过去以我方为主的传统表现手法,该剧选择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为男一号,不能不说是一次颇具勇气的艺术尝试。
以傅为视角中枢最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北平的复杂局势,也更便于勾连各个层面的相关人物与事件;同时傅的作用好比一面镜子,其最终抉择映照出国共两家的优劣之分,更是民心向背的绝佳印证。除了视角的突破,作品对历史人物的定位与认识也做了颇具新意的探索。编剧从国、共、傅各自的立场出发
,尽量将每个人物的行为、心理充分合理化。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将雄才大略隐于质朴率真中的毛泽东;一个有心兴邦却无力回天的蒋介石;至于傅作义,编剧更是给予了深度挖掘,紧紧抓住“战与和”这一核心矛盾,把傅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水火不容的极致境地,将其内心置于理性与感
性、坚毅与忧惧、矛盾与抉择的激烈交锋中。(摘编自《评〈北平战与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新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生》拍摄了191场戏,拍摄场景、呈现的历史人物、动用的群众演员都很多,这在国内党史纪录片拍摄上不常
见。B.随着时代变化,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应该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考虑,与时俱进,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C.《北平战与和》一剧所呈现的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创作者对其进行深挖掘、精加工,从而使之兼顾历史性与艺术性。D.改变以我
方为主的表现手法,以傅作义为男一号,是出于反映复杂局势、勾连人物与事件、印证民心向背等多方面考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虑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诉求和年轻观众观影的习惯,是《重生》播出后,引发观众和网友热烈反响的重要原因。B.《重生》选择史料,依托可靠、富有责任感的
历史性评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以海登·怀特的观点为依据的。C.只要对革命历史有真挚情感、严肃责任感,就能淡定从容地拍摄好相关影视剧,这是《北平战与和》给我们的启示。D.是战,是和,当时内心极为复杂,编剧把傅作义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极不相容的境地,是为了表现形象的立体性。3.如果要
充实文章内容,下面的表述不能支持材料一或材料二所含观点的一项是()(3分)A.针对现在有些历史剧过度歪曲、戏说史实的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校李涛认为,要记录历史、再现历史,绝不能戏说历史、娱乐历史,必须要把史实搞得非常准确。B.在《重生》拍摄过程中,道具《新青年》
还原了封面和里边所有的内容。为了制造这个道具,工作人员去图书馆,从《新青年》第一期到最后一期,对每一页的内容都进行翻拍。C.傅作义在属下眼中是威重令行的长官,在妻子面前是充满真情的丈夫,在女儿心中是世界上最慈爱的父亲;他承受着究竟是忠于国民党蒋介石,还
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极大压力。D.傅作义冒着极大风险多次派代表与共产党接触,寻求和平的途径;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也以阔大的胸怀,来引导傅作义彻底摆脱蒋介石反动集团,加入到人民的行列。4.材料一充分举出事例(包括数据),作用各异。请选择两条做简要说明。(4分)5.《重生》和《北平战与
和》,一为纪录片,一为连续剧,请根据材料分析,两者在拍摄方式上有何异同。(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街灯不语周建新离开老家没过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
街灯,没有一点儿人之将死的迹象,咋说没就没了呢?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
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从市里到县里再到村里,平时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
,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太阳能硅光板。哀乐渐渐地冲进我的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一直走到三爷的家。三爷的家门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
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
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
挺地向前跌去.....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
,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已经迫在眉睫。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
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他干干净净地走了。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三爷的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
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
,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天亮了,天也晴了,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
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横批:沉默是金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许多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大得积雪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
力。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
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变得孤寂。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我碰了它好几下,感觉到它是那样坚硬,硬得如
同一块石头。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不管我怎样用力,仍旧无济于事,似乎是坚定不移地要为三爷守墓。(选自《街灯不语》,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
陈旧不堪,以至一碰就散架,这说明街灯确实已经老旧,也暗示传统街灯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B.“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落地,暗示了村
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D.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而“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B.“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和“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C.文中叙写三爷死因的内
容,属于小说故事讲述中的插叙部分,既表现了三爷对街灯的特殊感情,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沉思考。D.小说结尾对猫头鹰的生动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8.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256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D“也成不了君子”说法错误,从文中“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遗传密码,是血脉之根
”可知这一说法不成立。2.CA项,后一句错误。人格是文化的积淀和影响,是几千年的积淀,必然是不断发展的,这两篇论文本身就是在进行阐发。B项,从文中“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抽丝剥茧,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可知是探究哲学理论,并不是
“探究建立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D项,“材料二认为现代社会并不存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象”说法错误,文中是说“不必危言耸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因此这一推理不成立。3.A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这
里的“君子”与地位有关,与人格无关。4.①举例论证,列举孔子在《论语》中用比较排除法说明君子人格的事例,论述君子人格是可学、可做的人格范式。②对比论证,以中西方文化对比,论述君子文化体现着“实用理性”精神。③引用论证,大量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述君子人格的内涵。(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5.首先,解释“君子人格”这个概念,指出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2分)其次,强调践行君子人格的必要性。君子人格是中华儿女的
身份标识和遗传密码,是血脉之根,也是民族精神的脊梁。(2分)最后,强调践行君子人格的可行性。君子人格本身就是体现“实用理性”的,是“知行合一”的,是适合推向社会、推向大众的。(2分)现代文阅读II6.A.“人的世界的邪恶”说法片面绝对,只是阴暗面。7.D.本文并
未通过猫的视角看世界,只是通过观察猫的生活进行对比反思。8.(1)它们自由自在不受别人制定的规则影响;(2)生活上知足:对他人无所求、不用讨好他人;(3)能坦荡地表达爱憎、拒绝一切看不惯的事物;(4)
既表达“我”的理想追求,也是我清理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后的强烈感慨。9.(1)第一部分用“它”时是写一般人对猫的看法,猫不像狗依赖于人,甚至让人畏惧,显得客观冷静;(2)第二部分用“她”写加菲猫旺财,是把加菲猫放在了与“我”平等的位置,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尊重和喜爱,显得热情亲近;(3)最后
一部分用“它们”,则是代表对一个群体的审视,也是我对自身弱点的反思,表达了我的人生追求:自由自信、单纯果敢、坦荡、卑微自谦。(4)三种人称的转换,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逐层深入地表达其情感主旨。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C【解析
】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进行深挖掘、精加工”的对象,文本中表述的是已有的“相关历史素材”,而选项说的是电视连续剧“所呈现的历史事件”。2.A【解析】B项“以海登
·怀特的观点为依据”错误,这是本文作者援引海登·怀特的观点作支撑。C项,以充分条件复句表达,失之偏颇,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抱着对革命历史的真挚情感和严肃责任感,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
D项,“编剧把傅作义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极不相容的境地”,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行为、心理的合理性。3.D【解析】“傅作义冒着极大风险”与“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阔大胸怀,与材料二“把傅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
明水火不容的极致境地,将其内心置于理性与感性、坚毅与忧惧、矛盾与抉择的激烈交锋中”的内容不符。4.列举出其他纪录片如《圆明园河西走廊》,强调《重生》与它们一样,是对剧情式纪录片的借鉴。列举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
拍摄和力邀《纸牌屋》摄影团队的加入,说明纪录片拍摄不断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举出陈独秀旧居的拍摄情况,具体典型,论证《重生》充分尊重史实,努力还原历史情境。列举《重生》拍摄的一系列数据,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论证了《重生》对情景再现的用心。(每点2分
,任答两条即可)5.同:两者都尊重历史事实,以史料为基础,强调真实性。采用演员出演,强化叙事与剧情。(每点1分,共2分)异:《重生》采取情境再现的模式,还原历史情境。《北平战与和》用戏剧艺术表现历史,植入合理的想象并进行虚构,通过细节描写和戏剧矛盾冲突塑造人物
。(每点2分,共4分)现代文阅读II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错误,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通过“呆若木鸡”的神态描写,是正面反映。7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错误,意在表明对三爷突然离世的意外和对三爷的怀念,从而坚定回家的决心。8.【答案】①忠于职守。三爷几十年如一日地挂街灯,视街灯为儿女,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街灯而晕倒病逝。②充满爱心,急人之难。
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接生婆到“我”家。③不愿劳烦他人。三爷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便亲自做白灯笼和搭设冥床,也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自己的冥床。【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人物的言行,
结合相关的具体事件,然后进行提炼概括。三爷挂街灯三十几年,视街灯为儿女,当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街灯而晕倒病逝,体现了三爷忠于职守;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走向“我”家,体现了三爷充满爱心,急人之难;三爷亲自做白灯笼,搭设冥床,并用胶带封上吐血的嘴,体现了三
爷的自立,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9.【答案】①“街灯”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三爷虽耳聋,但他富有爱心,默默奉献,“街灯不语”象征了三爷的高尚品质;③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街灯不语”形象而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进而表达主题的,因此作答本题也应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从情节上考虑,小说主要讲的是三爷和街灯的故事,“街灯”是小说的重要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考虑,街灯为人们送去光明和温暖,却默默无语,这正象征了耳聋的三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
奉献;从主题表达上考虑,街灯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价值观,揭示了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