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50.404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5)页,50.40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e3f48390f0795ca89526c22398a76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充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2023级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统一后,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上承皇帝,下统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圣相,掌管图籍、文

书,监察百官。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的核心,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据此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建立()A.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B.说明执政大臣由世袭产生C.加强了中央官员的权力D.有利于提高国家管理效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的核心,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建立三公九卿制,强化了对国家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国家管理效能,D项正确;仅从

材料,无法得出皇权受到制约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下,官吏由中央和皇帝任免,并不是世袭,排除B项;通过制度,对中央官员权力进行规范,以便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官员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2.图1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坐西

面东”的结构。图2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A.中央集权的加强B.边患问题的解决C.政治中心的东移D.治国思想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图1到图2,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是权力集中的体现,A项正确;边患问题解决在图中看不出排除B项;政治中心东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治国思想在图中看不出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3.雅典伯里克利时代实行了包括观剧津贴、公职津贴在内的津贴制度。津贴制度的实行

使得雅典的所有公民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减少特权专制和僭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机会。雅典实行津贴制度的目的是()A.提高雅典公民文化素养B.调动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C.不断完善雅典的法律建设D.保证雅典民主阶层的广泛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

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津贴不单单是在观剧文化方面,更多的是职务津贴,主要目的是调动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B项正确;提高雅典公民的文化素养只是

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调动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排除A项;津贴制度只是雅典政府的政治措施,与法律建设关系不大,排除C项;雅典的民主只属于少数公民的民主,“广泛性”一词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第二次普选,此次普选参选率是80%,某些县则达到了

95%。参与选举的不仅有贫农、中农,还有工人、地主、富农、商人等。这说明()A.中国革命借鉴了俄国革命经验B.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现实战争需要C.边区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D.根据地农民土改后在政治上翻了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边区政权建设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个阶层,充分反映了各阶层的利益要求,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说明边区民主政治的构建服务于抗战的现实

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而非借鉴俄国革命经验,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边区政权是一个民主政权,但它的民主性不限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而是包含所有参与抗战的阶层,排除C项;材料不仅仅涉及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5.商鞅变法

,对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工商末业者,籍没为官奴。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这些措施()A.清除了旧势力残余B.重在保障社会稳定C.加速了社会转型D.

剥夺了贵族的特权的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平民可因军功拜爵

,打击了旧贵族特权,这些都促进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与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措施对清除旧势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彻底清除,排除A项;材料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属于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

;材料中的相关措施只是打击无军功贵族的特权,有军功贵族的特权并没有被剥夺,排除D项。故选C项。6.《清鉴辑览》中记载:“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

之议以定之。”这表明戊戌变法()A.导致中央权力下移B.以政治改革为核心C.民主探索阻力巨大D.改革举措全面深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晚期(中国)。据材料信息

“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可知,光绪帝作为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并没有实权,变法的阻力很大,C项正确;此时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中央集权制度,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

面的改革,政治改革不是核心,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最后只有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7.宋朝明确规定,御史每月至少奏事一次,称作“月课”,如果上任以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被认为是不称职,要被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一规定旨在()A.提升

监察制度效能B.规范监察制度的程序C.分化地方官员事权D.改变中央的运行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宋朝时期规定监察官员要经常奏事、纠弹,督促监察官员对其他官员进

行严格的监察,所以这一规定旨在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A项正确;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对御史奏事的频率和不奏事的惩罚,并非着重于规范监察的具体程序步骤,排除B项;御史主要行使监察权,并不直接掌管地方行政,与“分化地方官员事权”关系不大,排除C项;御史属于监察官员,而非行政中枢的主要官员,且材料所述属于对

监察官员的管理,而非对中央运行机制的重大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8.英国行政官员队伍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事务官对政策制定的预案进行初步筛选,提出相应意见。以内阁为代表的政务官对所有的发展战略和决策作出最后的

裁定。这表明英国()A.议会丧失制约政府权利B.实行政治和管理的分离C君主立宪制度受到破坏D.政府行政效率大大降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英国,事务官负责筛选预案,提供意

见,政务官负责最后决策。即事务官负责政府日常管理,政务官负责政策制定,这体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项正确;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并没有丧失制约政府的权利,排除A项;英国文官制度维护君主立宪制,而非破坏,排除C项;

材料所述是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决定的,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有积极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9.唐朝律令《捕亡律》对“知情藏匿罪人”有规定,藏匿罪犯的亲属因尊卑关系的不同而处罚不同。卑幼的隐匿行为,尊长虽知情纵容

,但是仅论卑幼的罪名;而对于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则可以减刑甚至免罪。这一法律规定()A.损坏了法律的权威公正B.确保了司法公平正义C.彰显了礼法结合的原则D.巩固了特权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藏匿罪犯的亲属因尊卑关系的不同而处罚不同”等信息可知,唐朝法律中,亲属藏匿罪犯,可减刑,说明司法带有儒家化特征,即彰显了礼法结合的原则,C项正确;这一法律规定依据儒家伦理定罪,并不是强调对法律权

威的破坏,排除A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依据尊卑关系定罪,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司法公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特权等级,排除D项。故选C项。10.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都要建立学校,聘请儒家学者“讲道论德”,规定生员要熟读经史、

律诰、礼仪等书。学校定期举行教学成果检查活动。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B.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C.阳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D.借助儒学加强社会教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都要建立学校,聘请儒家学者‘讲道论德’,规定生员要熟读经史、律诰、礼仪等书。学校定期举行教学成果检查活动”可知,朱元璋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要求郡县都要建立学校,并且都要学习儒家知识,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可见明初统治

者在借助儒学加强社会教化,D项正确;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在材料中所体现的信息不足,君主专制的强化主要强调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取得的成效,排除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在明朝的中晚期才开始出现并

传播开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为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期我国制定的若干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时间法律法规198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1986年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1993年12月《公司法》《会计法》1998年12月《证券法》2005年10月修改《公司法》《证券法》A.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B.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C.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D.表明法制建设决定改革的成败【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这些法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因此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项正确;我国到1992年的中

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标志着”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C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2.清王朝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在云贵川等民族聚居区兴办

“义学”和“社学”,在川藏地区明确规定“夷民子女”必须要在规定年龄入学,并对学生进行补贴。清政府这些措施()A.推动了改土归流的实施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C.利于增强政权的向心力D.实现了境内民族间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

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兴办教育,规定少数民族子女入学并给予补贴。这一措施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对清政府统治的认同。而通过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少数民族民众更好地理解清政

府的政策、文化等,从而增强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向心力,有利于巩固统治,C项正确;改土归流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改革,而兴办教育与改土归流并没有直接的推动关系,改土归流更多地涉及政治管理体制的变革,

排除A项;因俗而治主要强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政治管理等方面采取与汉族地区不同的治理方式,而题干中重点强调的是兴办教育,并没有直接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B项;在清王朝时期,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措施,但并没有实现境内民族间的完全平等,封建社会仍然存在民族歧视和民族

压迫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13.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A.政治制度弊端明

显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嘉靖时期,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万历时期,

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与北方的蒙古关系友好,南方开海禁、通商,这得益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保护了国家安全,说明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经济,不是思想,排除B项;“农耕经济”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4.13世纪前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先后以领主名义与英国国王宣战,缩小英王在法国领地;召开由神职、贵族、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获得国内不同阶层的支持;重用研究罗马法的学者,编写法律全国通行。这些举措意在()A.建立民族国家

B.脱离教会控制C.强化封建王权D.发展商品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前后(法国)。依据材料“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先后以领主名义与英国国王宣战……召开由神职、贵族、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

获得国内不同阶层的支持;重用研究罗马法的学者,编写法律全国通行”,可知腓力四世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王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腓力四世的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但这不是国王腓力四世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脱离教会控制、发展商品经济的目的,排除BD项。故选C项。15.根

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C.

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

致相等”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C项正确;“消除”说法过于绝对,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长期和平”说法不符合实实,一战和二战爆发于该体系建立后

,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且材料信息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共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

题基本政策。在中共的领导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A.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当时国策B.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C.说明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D.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共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

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基本政策”,可知,早在长征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政策,这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经验,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大的召开,成为当时的国策,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没

有涉及少数民族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决服从,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社会共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3分,19题12分,20题1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重大事件11—13世纪中期英格兰王室

逐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但是,也面临着与贵族、教会等势力的权力斗争。13世纪末期—17世纪中期13世纪末期,英国首次出现了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的议会。这个议会在14世纪逐渐发展为两院制,即上议院和下议院,君主制度开始与民主机构相结合。17世纪后半叶在17世纪英国内战和“

光荣革命”期间,君主立宪制度得到确立。“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18世纪18世纪英国政党政治时期,两个主要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后来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相互

竞争,政权力量逐渐向议会集中。19世纪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系列选举改革,如:1832年的《大革命法案》和1867年的《第二次改革法案》,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的普选制度。这些改革,扩大了参与政治的人口范围,加强了民主

政治制度。——根据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编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13世纪末期—19世纪英国近代政治体制四个阶段的阶段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9世纪英国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答案】(1)特征:13世纪末期-17世纪中期,议会建立

,两院制形成,君主制与民主机构相结合时期;17世纪后半叶,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议会权力上升时期;18世纪,政党政治时期,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19世纪,议会改革、普选制度建立,民主政治继续发展时期。(2)趋势:从君主专制到议会政治(代议制度、政党政治)从绝对君主制到虚君制;从君权神授到君

权民授;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从国王恩荫制到考试选官制;从局部选举制到普选制。(任答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3-19世纪英国。特征:据材料“13世纪末期,英国首次出现了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的议会”“即上议院和下议院,君主制度开

始与民主机构相结合”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末期-17世纪中期,议会建立,两院制形成,君主制与民主机构相结合时期;据材料“君主立宪制度得到确立”“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可知,1

7世纪后半叶,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议会权力上升时期;据材料“18世纪英国政党政治时期,两个主要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政党政治时期,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据材料“1832年的《大革命法案》和1867

年的《第二次改革法案》,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的普选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议会改革、普选制度建立,民主政治继续发展时期。(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1-19世纪的英国。趋势:据材料“英格兰王室逐

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可知,从君主专制到议会政治(代议制度、政党政治)从绝对君主制到虚君制;据材料“1832年的《大革命法案》和1867年的《第二次改革法案》,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的

普选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据材料“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政权力量逐渐向议会集中”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据材料“英格兰王室逐

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国王恩荫制到考试选官制;据材料“这些改革,扩大了参与政治的人口范围,加强了民主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局部选举制到普选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罢科举之前,清政府认识到需要设立一种西式公立学校来

培养人才。此前,除传教士建立的西式学堂外,张之洞、盛宣怀等在武昌、天津、上海等地亦建立过西式学堂,然而期望通过科举晋升官宦之途的学生几乎都不进这类学堂。1901年,清政府命令将各省书院中属省城者改为大学堂,属各府者改为中学堂,但教学内容几乎未变,仍然强调“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1

902年,京师大学堂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和管理体制。1905年,清政府专门设立学部,并将学部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自此,京师大学堂不再兼管行政。——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材料二学堂选官制度成为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各地

学堂和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学堂中能够适应新官制的法政学堂最受学生欢迎。大量新式人才进入政府,改变了官僚队伍的结构。宪政编查馆和官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实际上多由留学生担任。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或入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均发生

很大变化,很多人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摘编自鞠万安《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科举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答

案】(1)主要内容: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机构。背景:科举制的弊端日益凸显;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扩大;清末新政的开展。(2)影响: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选拔新式人才;推动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加速了清

政府的灭亡。【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1901年,清政府命令将各省书院中属省城者改为大学堂,属各府者改为中学堂,但教学内容几乎未变,仍然强调‘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可得出兴办新式学堂;由材料“1902年,京师大学堂

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和管理体制。1905年,清政府专门设立学部,并将学部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自此,京师大学堂不再兼管行政。”可得出改革教育行政机构。第二小问背景:由材料“在罢科举之前,清政府认识到需要设立一种西式公立学校来培养人才。”

及所学可得出科举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材料“除传教士建立的西式学堂外,张之洞、盛宣怀等在武昌、天津、上海等地亦建立过西式学堂,然而期望通过科举晋升官宦之途的学生几乎都不进这类学堂”可得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开展。【小问2详解】本题

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由材料“学堂选官制度成为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各地学堂和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可得出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由材料“大量新式人才进入政府,改变了官僚队伍的结构。”可得出有利于选拔新式人才;由材料“宪政编查馆和官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实际上多由留学生担任。”及所学

可得出推动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由材料“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或入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均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及所学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现实

的考量和正义的坚持,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反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的领导人把握时代大势,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致力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根据国内国际重大

变化对中国外交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确立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提出建立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强调亚太地区更加积极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摘编自于小惠《浅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现代中国外交”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

理清晰)【答案】示例一:标题:现代中国外交变化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巩固新生政权,以及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敌视中国,而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接触,出现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建交的

高潮。20世纪7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出现了新的建交高潮。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中国具体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

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适时作的出具体的调整,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也来越重要的作用。示例二:标题:与时俱进现代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基

于现实的明智选择。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孤立,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给予支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新中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对正义的坚持,也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展现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为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和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贡献了力量。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外交进行战略性调整,确立“一条线、一大片”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更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举措打破了外交僵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新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现代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

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示例一: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20世纪60年代初”“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材

料内容,可见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所不同。结合所学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制于国家利益的影响,因此可拟定论题为“现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现实的考量和正义的坚持,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反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提出‘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首先提出,在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巩固新生政权,以及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新中国确立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的领导人把握时代大势,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致力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

根据国内国际重大变化对中国外交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确立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提出建立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的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敌视中国,而这一时

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接触,出现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建交的高潮。接着按照时间顺序提出,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步正常

化、中日建交,中国出现了新的建交高潮。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中国具体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

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强调亚太地区更加积极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始

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适时作出具体的调整,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也来越重要的作用。示

例二:也可拟定标题为,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分别阐述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实行的原因。首先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可介绍“一边倒”外交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所学,实行“一边倒”是基于现实的明智选择,当时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孤立,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给予支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新中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对正义的坚持,也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

亚非拉国家的接触。结合所学,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展现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为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和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贡献了力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外交进行战略性调整,确

立“一条线、一大片”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更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分析这一外交政策的影响,即这一举措打破了外交僵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以及中国推行新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新

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后进行总结,突出中国外交政策随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即现代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

巨大贡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随

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它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

体现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鉴了其内容和体系。——摘编自[法]让·路易·安贝翰《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渊源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

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法律发展的认识。【答案】(1)特点:发展历程漫长;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2)历史意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他

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3)认识:近代西方法律发展深受历史传统和重大社会变革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近代西方法律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

罗马时期。根据材料一“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可得,发展历程漫长;由材料一“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得出,体系庞大;内容广泛;由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和“对后世法律制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出,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04年的法国。根据材料二信息“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

鉴了其内容和体系。”及所学知识可得,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过程,近代西方法律发展深受历史传统和

重大社会变革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近代西方法律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