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同步(课件 练案 测试) 》练案12.docx,共(5)页,20.10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c5fb59e4b80ab786951d04f2ac34d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案12孔雀东南飞(2)本练案共2页,满分37分,时间40分钟。一、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旧题苏武诗四首(其三)①汉乐府结发②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③及良时。征夫怀往路④,起视夜何其⑤。参辰⑥皆已
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摘自《汉魏六朝诗鉴赏》)【注】①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
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②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③嬿婉:夫妻恩爱的样子。④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⑤夜何其: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⑥参(shē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1.下列
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妇恩爱欢乐、琴瑟和谐的情景,开宗明义,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两句,笔锋陡转,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C.“去去从此辞”
中“去去”两字相叠,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D.“恩爱两不疑”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这对年轻夫妻之间至死不渝的爱。【解析】A项,“开宗明义,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错误,应为“为下文写夫妻的悲惨分别作反衬”。2.
有人说,诗歌的最后四句当是夫妻二人的对话;也有人说是征人对妻子的叮嘱。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我认为应该是夫妻之间的对话。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
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上山采蘼芜①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
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注】①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后可以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3.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这是一首以人物对话表现弃妇生活的抒情短诗。诗中出现的人物有故夫、弃妇和新人,主要人物是弃妇。B.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弃妇久别再会时互倾衷肠流露出的痛苦。C.本诗
写出了一对离异夫妇的对话交流,表现了女方对被抛弃的不满以及男方悔恨不迭的遗憾。D.作者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从故夫的念旧中,可使我们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无辜被遣的女子。【解析】A项,这是一首叙事诗,不是抒情诗。4.本诗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三位女性形象,她们有哪些相
同与不同点?(6分)答:相同点:美丽、勤劳,但都被抛弃。不同点:①《氓》中的女子表现决绝,刘兰芝表现勇敢、具有反抗精神,本诗中的女子缺少这些精神;②《氓》中的女子是被“二三其德”的丈夫抛弃,刘兰芝是被婆婆驱遣,本诗中的女
子是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所弃。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天上玉女干宝魏济北郡从事掾弦超,字义起,以嘉平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天上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知琼,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
若亡,如此三四夕。一旦,显然来游,驾辎軿车①,从八婢,服绫罗绮绣之衣,姿颜容体,状若飞仙。自言年七十,视之如十五六女。车上有壶、榼②,青白琉璃五具。饮啖奇异,馔具醴酒,与超共饮食。谓超曰:“我,天上玉女,见遣
下嫁,故来从君,不谓君德。宿时感运,宜为夫妇。不能有益,亦不能为损。然往来常可得驾轻车,乘肥马;饮食常可得远味异膳,缯素常可得充用不乏。然我神人,不为君生子,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遂为夫妇。作夫妇经七八年,父母为超娶妇之后,分日而燕,分夕而寝,夜来晨去
,倏忽若飞,唯超见之,他人不见。虽居闇③室,辄闻人声,常见踪迹,然不睹其形。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不愿人知。而君性疏漏,我今本末已露,不复与君通接。积年交结,恩义不轻;一旦分别,岂不怆恨.?势不得不尔。各自努力!
”又呼侍御,下酒饮啖。发簏,取织成④裙衫两副遗超。又赠诗一首。把臂告辞,涕泣流离,肃然升车,去若飞迅。超忧感积日,殆至委顿..。去后五年。超奉郡使至洛,到济北鱼山下,陌.上西行,遥望曲道头有一马车,似知琼。驱驰至前,果是也。遂披帷相见,悲
喜交切。控左援绥,同乘至洛。遂为室家,克复旧好。至太康中犹在。但不日日往来,每于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每来辄经宿而去。张茂先为之作《神女赋》。(选自《搜神记》)【注】①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车子。軿:古代妇女乘坐的有帷幕
的车子。辎軿:古代妇女乘坐的华丽车子。②榼:酒器。③闇:又写作“暗”,昏暗。④织成:丝织品。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觉寤.钦想寤:明白B.岂不怆恨.恨:遗憾C.殆至委顿..委顿:病困D.陌.上西行陌:道路【解析】寤:睡醒。6.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神话传奇色彩的一组是(3分)(A)①天帝哀其孤苦②非常人之容③然往来常可得驾轻车④倏忽若飞,唯超见之⑤肃然升车,去若飞迅⑥遂披帷相见,悲喜交切A.①④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②赞美神女非一般的容貌,③神女
出门的方式是驾轻车,⑥弦超与神女相隔多日相见,悲喜交加。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本文写天上玉女下嫁从夫,与弦超结为夫妻的虚幻故事,正是鬼神与人幽明殊途,却可以交往的思想反映。B.“分日而燕,分夕而寝,夜来晨去
,倏忽若飞”,句式整饬,不但写出两人相会的特点,而且描绘了弦超特点。C.本文虽未细笔刻画神女服饰姿容,但却将人物的情韵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描写与弦超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D.本文写仙女下嫁与人间凡人弦超,引出爱情佳话,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解析】张冠李戴,描绘的
是神女特点,而不是弦超。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天上玉女,见遣下嫁,故来从君,不谓君德。译文:我是天上玉女。天帝送我下凡来出嫁,因此来跟随你,不是说你有高尚的德行。(2)虽居闇室,辄闻人声,常见踪迹,然不睹其形。译文:她
虽然住在昏暗的房间里,但是人们还是能够经常听见她说话的声音,看见她活动的痕迹,然而没有看见过她身体。【参考译文】魏代济北郡的佐吏弦超,字义起。嘉平年间,有一天他夜晚单独睡觉时,梦见一个神女来要求跟他一起过日子
。神女自称是天上玉女,东郡人,复姓成公,字知琼,很早以前就死了父母,天帝可怜她孤单困苦,让她下凡来嫁人。弦超在做这个梦的时候,精神很兴奋,赞美她非常漂亮,不是一般人的容貌。睡醒之后他仍然沉浸在梦境的回想中,好像
是有这样一个天上玉女,又好像是没有。三四个夜晚都是这样。有一天,天上玉女亲自来找弦超,乘坐着华丽的车子,后面跟着八个婢女,身上穿着绫罗绮绣的衣服,姿色秀丽,体态轻盈,样子好像飞仙。她说自己有七十岁了,但看上去只像个十五六岁的姑娘
。车上有清白琉璃制成的五套酒器。还有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她与弦超一起享用。她对弦超说:“我是天上玉女。天帝送我下凡来出嫁,因此来跟随你,不是说你有高尚的德行。而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我们应该成为夫妻。我即使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也不会造成损害。然而,你出门时经常可以驾轻车,骑
肥马,还经常吃到山珍海味。绫罗绸缎也经常可以用之不竭。不过,我是神,不能给你生儿育女,也没有忌妒的本性,不妨害你的婚姻大事。”于是,他们成为夫妻。玉女与弦超过了七八年的夫妻生活,弦超的父母为弦超娶了妻子之后,玉女与弦超的妻子轮流着与弦超进餐和寝息。玉女夜来
晨去,行走如飞,只有弦超能看见她,其他的人都看不见。她虽然住在昏暗的房间里,但是人们还是能够经常听见她说话的声音,看见她活动的痕迹,然而没有看见过她本人。后来,有人感到奇怪而问弦超,弦超把这件事泄露出去了。于是,玉女要求离开,说:“我是神,虽然与你交往,但是,不愿意其他的人知道
。然而你的性情粗疏,现在我的真实情况已经显露出去了,不再与你交往。我们多年相处,恩情深厚,现在忽然要分别了,怎能叫人不悲伤?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得不这样,我们各自努力吧。”玉女又叫仆人摆设酒菜招待弦超,并打开箱子,拿出两
套丝绸裙衫送给弦超。又赠送了一首诗。然后,她拉着弦超的胳臂,挥泪告别,肃然上车,像飞一样地走了。弦超忧愁多日,几乎病倒不起。玉女离开后的第五个年头,弦超奉郡太守的命令到洛阳去,来到济北郡鱼山下,在路上向西走,远远看见在弯路的尽头有一辆马车,好像是知琼。他快马加鞭来到跟前,果然是知琼。于是,他
打开车帷与玉女相见,悲伤与喜悦一起涌上心头。他勒住左边的骖马,拽着登车的绳子上了车,与玉女一起乘车来到洛阳,便筑室安家,再度成了夫妻,恢复了往日的恩情。到了晋武帝太康年间,他们还在洛阳,但是,玉女已不是每天都来,而是每到三月三日、五月
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以及初一、十五才下凡来,每次来,就住一夜就走。张华给天上玉女写了一篇《神女赋》。